![企业内部审计发觉问题处理预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21/39/wKhkGWcheoyAfy9NAANDYFtyHiI366.jpg)
![企业内部审计发觉问题处理预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21/39/wKhkGWcheoyAfy9NAANDYFtyHiI3662.jpg)
![企业内部审计发觉问题处理预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21/39/wKhkGWcheoyAfy9NAANDYFtyHiI3663.jpg)
![企业内部审计发觉问题处理预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21/39/wKhkGWcheoyAfy9NAANDYFtyHiI3664.jpg)
![企业内部审计发觉问题处理预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21/39/wKhkGWcheoyAfy9NAANDYFtyHiI36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内部审计发觉问题处理预案TOC\o"1-2"\h\u1835第一章总则 3291171.1编制目的与依据 4205511.1.1编制目的 449551.1.2编制依据 4168271.1.3本预案适用于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审计工作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处理。 4216841.1.4本预案适用于公司各内部机构、全资子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在接到内部审计部门发觉问题后的整改工作。 4293551.1.5独立性原则:内部审计部门在处理审计问题时,应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干扰。 4165311.1.6及时性原则:内部审计部门在发觉问题时,应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处理,防止问题扩大或产生新的风险。 466881.1.7全面性原则:内部审计部门在处理问题时,应全面分析问题的性质、影响范围和潜在风险,保证问题的根本解决。 4214051.1.8有效性原则:内部审计部门在制定整改措施时,应保证措施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能够有效解决问题或降低风险。 4258281.1.9沟通协调原则:内部审计部门在处理问题时,应与被审计单位及相关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建立共识,共同推进整改工作的实施。 418641.1.10持续改进原则:内部审计部门在处理问题时,应关注整改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保证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不断提升公司内部控制水平。 412067第二章内部审计发觉问题分类 454881.1.11概述 5266541.1.12分类 5168351.1.13概述 5226491.1.14分类 580241.1.15概述 520221.1.16分类 615403第三章内部审计发觉问题报告程序 695331.1.17报告原则 6105851.1.18报告对象 6113271.1.19报告方式 6200431.1.20报告格式 678371.1.21报告内容 797821.1.22审计项目负责人审批 745941.1.23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批 7170461.1.24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审批 78915第四章立案调查 76581.1.25涉嫌违法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立案标准。具体包括: 774611.1.26有明确的涉嫌违法行为线索。线索来源包括: 8118801.1.27涉嫌违法行为发生在我国境内,或者涉及我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8277351.1.28涉嫌违法行为发生在调查机关的职权范围内。 8244051.1.29线索受理。调查机关收到涉嫌违法行为的线索后,应当进行登记、分类,并及时进行初步审查。 8148951.1.30初步审查。调查机关应当在收到线索后一定时间内,对线索进行初步审查,判断是否符合立案条件。 880791.1.31立案决定。经初步审查,认为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报请调查机关负责人批准立案。 864821.1.32调查取证。立案后,调查组应当依法进行调查取证,包括询问当事人、收集证据、现场勘验等。 8192811.1.33案件处理。根据调查取证情况,调查组应当提出处理意见,报请调查机关负责人审批。 8165551.1.34结案。调查机关负责人批准案件处理后,调查组应当制作结案报告,并将案件材料归档。 8171621.1.35调查组人员组成 8182621.1.36调查组人员要求 9164221.1.37调查组工作纪律 93275第五章问题定性及责任划分 9268961.1.38问题定性的重要性 959651.1.39问题定性标准 9262101.1.40责任划分的必要性 9171361.1.41责任划分原则 1026451.1.42责任追究的途径 10116961.1.43责任追究措施 1025837第六章处理措施 10290471.1.44概述 10129361.1.45整改措施 107621.1.46概述 11162931.1.47纠正措施 1112371.1.48概述 11297281.1.49惩戒措施 116235第七章整改方案制定与实施 1223731.1.50问题分析 12168701.1.51目标设定 12187761.1.52整改措施 12257761.1.53责任分配 12277871.1.54宣传与动员 13149781.1.55整改措施落实 1316561.1.56监督与检查 1335071.1.57评估指标 13206341.1.58评估方法 14287541.1.59评估结果应用 1416727第八章内部审计问题整改跟踪 14167511.1.60跟踪检查的目的和意义 1473251.1.61跟踪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1466251.1.62整改情况报告的编写要求 14210221.1.63整改情况报告的主要内容 15174001.1.64整改效果评价的标准 15242371.1.65整改效果评价的方法 1515862第九章内部审计问题整改考核 15208141.1.66考核对象 1513681.1.67考核内容 15230291.1.68考核标准 1664341.1.69自评阶段 16140851.1.70审核阶段 16214521.1.71公示阶段 16164031.1.72结果反馈 164051.1.73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 16326371.1.74考核结果与改进提升 17323051.1.75考核结果与内部审计工作优化 176594第十章内部审计问题整改总结 17156691.1.76问题整改情况概述 17309331.1.77整改成果具体表现 17314171.1.78整改经验 1788861.1.79教训 18322421.1.80加强审计人员培训 1877001.1.81完善审计整改机制 18260821.1.82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同 1873681.1.83优化审计整改流程 1830803第十一章内部审计问题整改案例分析 1890671.1.84案例背景 18280731.1.85整改措施 18241471.1.86整改效果 19185171.1.87加强内部审计,提高审计质量 1960741.1.88落实整改责任,保证整改效果 19319941.1.89完善内部控制,防范风险 1981581.1.90在其他部门推广整改经验 1962621.1.91建立审计问题整改长效机制 19162141.1.92加强审计与内部控制的有效衔接 1915212第十二章内部审计问题整改长效机制 20197071.1.93长效机制建设的意义 20161411.1.94长效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2030821.1.95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20136111.1.96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20236621.1.97持续改进与优化的意义 20178841.1.98持续改进与优化的措施 21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与依据1.1.1编制目的为保证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规范内部审计发觉问题的处理流程,提高公司内部控制水平和管理效率,特编制本预案。本预案旨在指导内部审计人员及相关部门正确识别、处理审计中发觉的问题,促进公司合规经营和稳健发展。1.1.2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和实际业务需求进行编制。第二节适用范围1.1.3本预案适用于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审计工作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处理。1.1.4本预案适用于公司各内部机构、全资子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在接到内部审计部门发觉问题后的整改工作。第三节内部审计发觉问题处理预案的原则1.1.5独立性原则:内部审计部门在处理审计问题时,应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干扰。1.1.6及时性原则:内部审计部门在发觉问题时,应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处理,防止问题扩大或产生新的风险。1.1.7全面性原则:内部审计部门在处理问题时,应全面分析问题的性质、影响范围和潜在风险,保证问题的根本解决。1.1.8有效性原则:内部审计部门在制定整改措施时,应保证措施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能够有效解决问题或降低风险。1.1.9沟通协调原则:内部审计部门在处理问题时,应与被审计单位及相关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建立共识,共同推进整改工作的实施。1.1.10持续改进原则:内部审计部门在处理问题时,应关注整改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保证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不断提升公司内部控制水平。第二章内部审计发觉问题分类第一节重大问题1.1.11概述重大问题是指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发觉的,对公司经营、财务、内部控制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公司经营风险加剧、财务状况恶化、内部控制失效等严重后果,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1.1.12分类(1)重大财务问题:包括财务报表虚假记载、财务报表重大错误、财务舞弊等。(2)重大经营问题:包括经营策略失误、市场风险失控、合同纠纷等。(3)重大内部控制问题: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缺失、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内部控制失效等。(4)重大合规问题:包括违反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公司规章制度等。第二节较大问题1.1.13概述较大问题是指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发觉的,对公司经营、财务、内部控制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公司经营风险增加、财务状况恶化、内部控制薄弱等后果,需要关注并采取措施解决。1.1.14分类(1)较大财务问题:包括财务报表记载不规范、财务报表错误、财务风险较高等。(2)较大经营问题:包括经营策略调整不当、市场风险增加、合同履行风险等。(3)较大内部控制问题:包括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执行不力、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等。(4)较大合规问题:包括合规意识不强、合规风险较高等。第三节一般问题1.1.15概述一般问题是指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发觉的,对公司经营、财务、内部控制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公司经营风险轻微增加、财务状况略有波动、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缺陷等,需要关注并采取措施改进。1.1.16分类(1)一般财务问题:包括财务报表记载不规范、财务报表数据不准确、财务风险较轻等。(2)一般经营问题:包括经营策略调整不当、市场风险较小、合同履行风险较低等。(3)一般内部控制问题:包括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执行不力、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缺陷等。(4)一般合规问题:包括合规意识较弱、合规风险较小等。第三章内部审计发觉问题报告程序第一节发觉问题后的报告1.1.17报告原则内部审计在发觉问题时,应遵循及时、准确、全面的原则,保证问题得到及时发觉、报告和纠正。1.1.18报告对象(1)发觉问题后,审计人员应首先向审计项目负责人报告;(2)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在第一时间向审计部门负责人报告;(3)审计部门负责人根据问题性质和严重程度,可向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报告。1.1.19报告方式(1)口头报告:审计人员在发觉问题时,可通过口头方式及时向项目负责人报告;(2)书面报告:审计项目负责人和审计部门负责人在接到口头报告后,应形成书面报告,并按照审批流程提交。第二节报告的格式与内容1.1.20报告格式(1)报告应明确表述报告主题,如“关于问题的审计报告”;(2)报告日期:报告提交的日期;(3)报告包括问题背景、发觉问题的过程、问题性质、涉及金额、责任主体等;(4)报告附件:如有相关证据材料,应附在报告后。1.1.21报告内容(1)问题背景:简要描述问题发生的背景和原因;(2)发觉问题的过程:详细说明审计人员是如何发觉问题的;(3)问题性质:对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如违规操作、内部控制缺陷等;(4)涉及金额:对问题涉及的金额进行说明;(5)责任主体:明确指出问题产生的责任单位或个人;(6)建议措施:针对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和措施。第三节报告的审批流程1.1.22审计项目负责人审批(1)审计项目负责人在接到报告后,应对报告内容进行审核,保证报告的准确性;(2)审计项目负责人在审批报告时,应签署意见并注明审批日期。1.1.23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批(1)审计部门负责人在接到报告后,应对报告内容进行审核,保证报告的完整性;(2)审计部门负责人在审批报告时,应签署意见并注明审批日期;(3)审计部门负责人根据问题性质和严重程度,可提交给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审批。1.1.24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审批(1)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在接到报告后,应对报告内容进行审核;(2)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在审批报告时,应签署意见并注明审批日期;(3)审计部门根据高层管理人员的审批意见,制定整改措施并执行。第四章立案调查第一节立案条件立案调查是针对涉嫌违法行为的一种法律程序。为保证立案调查的合法性和准确性,以下条件必须满足:1.1.25涉嫌违法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立案标准。具体包括:(1)违法行为涉嫌犯罪;(2)违法行为对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3)违法行为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不及时制止将危害社会稳定。1.1.26有明确的涉嫌违法行为线索。线索来源包括:(1)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举报;(2)有关部门的通报;(3)新闻媒体的报道;(4)其他合法途径获取的信息。1.1.27涉嫌违法行为发生在我国境内,或者涉及我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1.1.28涉嫌违法行为发生在调查机关的职权范围内。第二节调查程序立案调查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1.29线索受理。调查机关收到涉嫌违法行为的线索后,应当进行登记、分类,并及时进行初步审查。1.1.30初步审查。调查机关应当在收到线索后一定时间内,对线索进行初步审查,判断是否符合立案条件。1.1.31立案决定。经初步审查,认为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报请调查机关负责人批准立案。1.1.32调查取证。立案后,调查组应当依法进行调查取证,包括询问当事人、收集证据、现场勘验等。1.1.33案件处理。根据调查取证情况,调查组应当提出处理意见,报请调查机关负责人审批。1.1.34结案。调查机关负责人批准案件处理后,调查组应当制作结案报告,并将案件材料归档。第三节调查组组成1.1.35调查组人员组成调查组由调查机关负责人指定,应当包括以下人员:(1)调查组长:负责组织、协调调查工作,对调查结果负责;(2)调查员:负责具体调查取证工作;(3)书记员:负责记录调查过程和制作相关文书。1.1.36调查组人员要求(1)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和业务能力;(2)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严守国家法律法规;(3)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1.1.37调查组工作纪律(1)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证调查工作的合法性;(2)严谨客观,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3)保密原则,对调查过程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予以保密;(4)接受监督,保证调查工作的公正性。第五章问题定性及责任划分第一节问题定性标准1.1.38问题定性的重要性问题定性是处理各类事件的前提和基础,对事件的性质、影响和责任判定具有重要意义。正确的问题定性有助于明确事件的性质,为后续的责任划分和追究提供依据。1.1.39问题定性标准(1)法律法规依据:依据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行业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对事件进行定性。(2)客观事实:以事件发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事件进行客观分析。(3)涉及范围:根据事件涉及的人员、财产、地域等范围,对事件进行定性。(4)影响程度:考虑事件对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对事件进行定性。第二节责任划分原则1.1.40责任划分的必要性责任划分是保证各类事件得到妥善处理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明确责任主体,促进责任人积极履行职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1.1.41责任划分原则(1)法定原则:按照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行业标准等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范围。(2)公平原则:根据事件性质、影响程度、责任人过错程度等因素,合理划分责任。(3)事实原则:以事件发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责任进行划分。(4)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原则:在责任划分过程中,既要注重教育引导,又要依法进行惩罚。第三节责任追究方式1.1.42责任追究的途径(1)行政责任:依据法律法规,对责任人给予警告、罚款、记过、降级、撤职等行政处分。(2)刑事责任:对构成犯罪的责任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民事责任:依据法律法规,对责任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1.1.43责任追究措施(1)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责任追究的具体程序和措施。(2)强化责任追究的执行力度,保证责任追究落实到位。(3)对责任人进行教育引导,促使责任人深刻认识错误,积极改正。(4)对责任人进行跟踪管理,防止责任人再次发生类似问题。通过以上责任追究方式,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责任人履行职责,提高事件处理效果。第六章处理措施第一节立即整改1.1.44概述立即整改是指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迅速有效的措施,立即予以纠正和改进,以防止问题扩大或产生新的问题。立即整改是处理措施中的首要环节,对于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1.1.45整改措施(1)确定问题性质:首先要明确问题的性质,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为整改提供依据。(2)制定整改计划:根据问题性质,制定针对性的整改计划,明确整改目标、整改措施、整改期限等。(3)落实整改责任:明确整改责任人,保证整改措施得以落实。(4)监督整改过程:对整改过程进行全程监督,保证整改措施执行到位。(5)及时反馈整改情况:整改完成后,及时向上级领导报告整改情况,以便调整后续工作。第二节纠正措施1.1.46概述纠正措施是指针对已经发生的问题,采取有效手段予以纠正,使事物回归正常状态。纠正措施是处理措施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消除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1.1.47纠正措施(1)分析问题原因:对已经发生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2)制定纠正方案:根据问题原因,制定针对性的纠正方案,明确纠正目标、纠正措施、纠正期限等。(3)实施纠正措施:按照纠正方案,采取实际行动,纠正已经发生的问题。(4)检查纠正效果:对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检查,保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5)持续改进:针对纠正过程中发觉的问题,不断完善纠正措施,持续改进工作。第三节惩戒措施1.1.48概述惩戒措施是指对违反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进行处罚,以达到警示、教育、整改的目的。惩戒措施是处理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维护组织纪律,提升工作效率。1.1.49惩戒措施(1)明确惩戒对象:对违反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进行界定,明确惩戒对象。(2)制定惩戒方案:根据惩戒对象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惩戒方案,明确惩戒措施、惩戒期限等。(3)执行惩戒措施:按照惩戒方案,采取实际行动,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4)监督惩戒过程:对惩戒过程进行全程监督,保证惩戒措施执行到位。(5)反馈惩戒效果:惩戒完成后,及时向上级领导报告惩戒情况,以便调整后续工作。同时对受惩戒人员开展教育,引导其改正错误,重新投入工作。第七章整改方案制定与实施第一节整改方案制定1.1.50问题分析在整改方案制定之前,首先需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问题的识别、分类和归纳,明确问题的性质、原因和影响范围,为整改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1.1.51目标设定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设定整改方案的目标。目标应具有明确性、可行性和可衡量性,以保证整改工作的有效开展。1.1.52整改措施(1)制定具体措施:针对问题分析中识别出的原因,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措施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a.优化管理制度;b.完善操作流程;c.加强人员培训;d.提高设备设施水平;e.加强监督与检查。(2)量化指标:为衡量整改效果,需设定量化指标。这些指标应与整改措施相对应,以便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估。1.1.53责任分配明确整改方案中各责任主体的职责,保证整改工作的顺利进行。责任分配应遵循以下原则:(1)分级负责:根据整改任务的性质和影响范围,合理划分责任层级;(2)责权分明:保证各责任主体职责明确,权力与责任相匹配;(3)联动协调:加强各责任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整改合力。第二节整改方案实施1.1.54宣传与动员(1)开展宣传:通过会议、培训、内部通讯等方式,广泛宣传整改方案的重要性,提高全体员工的认识度和参与度。(2)动员部署:召开动员大会,对整改方案进行详细解读,明确整改任务、责任和时间节点。1.1.55整改措施落实(1)落实制度: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保证整改措施得以有效实施。(2)优化流程:优化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问题发生的概率。(3)培训与考核: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整改能力;设立考核机制,对整改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4)设备更新与维护:对设备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提高设备功能,保证整改工作的顺利进行。1.1.56监督与检查(1)定期检查: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对整改工作进行定期检查,保证整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2)随机抽查:对整改工作实行随机抽查,及时发觉和解决问题。(3)反馈与改进:对检查过程中发觉的问题进行反馈,及时调整整改方案,保证整改效果。第三节整改效果评估1.1.57评估指标(1)整改措施完成情况:对整改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检查是否按计划完成。(2)量化指标达成情况:对设定的量化指标进行评估,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3)问题解决程度:对整改过程中发觉的问题进行评估,检查是否得到有效解决。1.1.58评估方法(1)数据分析: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对整改效果进行定量分析。(2)问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员工对整改工作的满意度及意见建议。(3)访谈与座谈会:与员工进行访谈和座谈会,了解整改工作的实际效果及存在的问题。(4)专家评审:邀请专业人士对整改效果进行评审,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1.1.59评估结果应用(1)优化整改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对整改方案进行优化,提高整改效果。(2)激励与惩罚:对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对整改工作不力的部门或个人进行处罚。(3)持续改进:将评估结果作为整改工作的持续改进依据,不断完善整改措施。第八章内部审计问题整改跟踪第一节跟踪检查1.1.60跟踪检查的目的和意义内部审计问题整改跟踪的跟踪检查,旨在保证审计发觉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整改。通过对整改过程的监督和检查,有助于强化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促进公司治理的完善和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1.1.61跟踪检查的内容和方法(1)审计问题整改方案的实施情况:检查整改方案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整改措施是否到位。(2)整改进度的监控:定期跟踪整改进度,保证整改工作按计划进行。(3)整改效果的评估:对整改结果进行评估,验证整改措施的有效性。(4)跟踪检查方法:采用现场检查、询问、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第二节整改情况报告1.1.62整改情况报告的编写要求(1)报告内容应真实、客观、完整地反映整改情况。(2)报告格式应规范,结构清晰,便于阅读。(3)报告应及时提交,不得拖延。1.1.63整改情况报告的主要内容(1)整改任务的完成情况:列举整改任务,说明已完成和未完成的整改项目。(2)整改措施的实施效果:分析整改措施的有效性,对未达到预期效果的整改项目提出改进意见。(3)整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整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措施。(4)整改工作的后续计划:明确后续整改工作的时间节点、责任人等。第三节整改效果评价1.1.64整改效果评价的标准(1)整改措施的有效性:评价整改措施是否针对性强、操作性强,能否有效解决问题。(2)整改进度的及时性:评价整改工作是否按照计划进行,是否存在拖延现象。(3)整改成果的稳定性:评价整改成果是否具有持久性,能否防止问题再次发生。1.1.65整改效果评价的方法(1)数据分析:通过对比整改前后的数据,分析整改措施的实际效果。(2)问卷调查:向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整改工作的满意度。(3)现场评估:通过现场检查,评估整改措施的实施情况。(4)综合评价: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整改效果进行全面评估。第九章内部审计问题整改考核第一节考核标准1.1.66考核对象内部审计问题整改考核对象主要包括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相关责任部门及责任人。1.1.67考核内容(1)整改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包括整改措施的合理性、整改计划的时间节点、整改任务的分解与落实等。(2)整改效果的评估:包括整改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整改措施是否到位、整改效果的持续改进等。(3)整改过程的规范性:包括整改过程中的沟通、协调、监督等环节是否规范,以及相关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等。1.1.68考核标准(1)整改计划制定与执行:按期完成整改计划,整改措施合理,整改任务分解明确,得分100分;未按期完成或整改措施不合理,每项扣10分。(2)整改效果评估:整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得分100分;整改措施不到位或整改效果未持续改进,每项扣10分。(3)整改过程规范性:整改过程规范,得分100分;整改过程中沟通、协调、监督环节不规范,每项扣10分。第二节考核程序1.1.69自评阶段(1)内部审计部门、相关责任部门及责任人对照考核标准,进行自我评价。(2)自评结果报公司审计委员会或相关部门进行审核。1.1.70审核阶段(1)审核部门对照考核标准,对内部审计部门、相关责任部门及责任人的自评结果进行审核。(2)审核部门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整改。1.1.71公示阶段(1)审核部门将考核结果在公司内部进行公示,接受员工监督。(2)公示期结束后,对考核结果进行确认。1.1.72结果反馈(1)审核部门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内部审计部门、相关责任部门及责任人。(2)被考核部门及责任人对照考核结果,进行整改和提高。第三节考核结果应用1.1.73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1)考核结果作为内部审计部门、相关责任部门及责任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2)对考核结果优秀的部门及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部门及个人,给予通报批评或处罚。1.1.74考核结果与改进提升(1)内部审计部门、相关责任部门及责任人根据考核结果,制定整改措施,持续改进工作。(2)公司审计委员会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保证整改效果。1.1.75考核结果与内部审计工作优化(1)内部审计部门根据考核结果,优化审计流程和方法,提高审计质量。(2)公司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指导,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第十章内部审计问题整改总结第一节整改成果总结1.1.76问题整改情况概述本年度内部审计问题整改工作,在集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根据内部审计部门的问题清单,我们针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严格按照整改计划执行。1.1.77整改成果具体表现(1)审计问题整改率:截至整改工作完成时,审计发觉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毕,整改率达到100%。(2)制度建设:根据审计发觉的问题,我们健全了相关制度,共修订和完善制度规范20项,保证审计问题不再重复发生。(3)管理提升:通过对审计问题的整改,公司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内部流程更加规范,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节整改经验教训1.1.78整改经验(1)高度重视: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审计问题整改工作,亲自部署,保证整改工作顺利进行。(2)明确责任:明确整改责任人,将整改任务分解到具体部门和个人,保证整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3)多部门协同:整改过程中,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整改工作。1.1.79教训(1)审计问题暴露出公司在管理方面存在不足,需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2)部分员工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足,导致整改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一定困难,需加强审计宣传教育。第三节整改工作改进1.1.80加强审计人员培训(1)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定期组织审计培训,提高审计质量。(2)加强审计人员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保证审计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整改。1.1.81完善审计整改机制(1)建立审计整改长效机制,保证审计问题整改到位。(2)强化审计整改跟踪,对整改情况进行定期评估,保证整改效果。1.1.82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同(1)充分利用外部审计资源,提高内部审计质量。(2)加强与外部审计机构的沟通,共同推进审计整改工作。1.1.83优化审计整改流程(1)简化审计整改流程,提高整改效率。(2)强化审计整改过程的透明度,保证整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第十一章内部审计问题整改案例分析第一节典型案例分析1.1.84案例背景某国有企业在一次内部审计中发觉,企业采购部门在招标采购环节存在严重的问题。审计发觉,采购部门在招标过程中,存在围标、串标等违规行为,导致采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企业利益受到损失。针对这一问题,审计部门提出了整改建议,并要求企业进行整改。1.1.85整改措施(1)企业成立专项整改小组,由总经理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全面负责整改工作。(2)对采购部门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加强法律法规教育,提高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法治意识。(3)完善招标采购制度,明确招标程序、评标标准,保证招标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4)加强对招标采购活动的监督,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招标采购过程进行全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实证研究方法》课件
- 培训资料-手术室自拍事件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古诗词大会比赛》精美课件
- 年中财策汇报模板
- 市场营销的策略应用及趋势论文
- 福利申请书范文
- 抵押权注销登记申请书
- 线路牌申请书
- 2024-2025人教版初中七下数学湖北专版11.1.1 不等式及其解集【课件】
- 场区回填土冬季施工方案
- 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三级手术目录(2020版)
- 振荡指标MACD(波段操作精解)
- 儿科常见病的病例讨论和诊断思维培训课件
- 越野车改装方案
- 无线电监测系统设备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标)
- 铸造熔炼炉安全检查表
-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员年度工作计划
- 人教版初二上册期末数学试卷带答案
- 2023供热管道光纤监测系统技术规程
- 阅读与思考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课件
- 葛传椝向学习英语者讲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