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习目标导航]课标解读1.了解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化历程,从“历史说明”角度相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演化趋势和历史意义。2.搜集有关中国历代王朝对官员考核和监察的基本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相识古代中国官员的考核和监察对加强中心集权的深远影响。3.探讨古代选官制度和官员考核、监察制度的历史价值,从“家国情怀”角度相识官员的选拔、考核和监察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时空坐标学问点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汉朝之前西周至春秋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激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秦统一后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2)汉朝时期时间汉武帝时期制度察举制内容①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实力,然后举荐为官或提拔任用②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评价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3)魏晋南北朝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限制了地方选人权制度九品中正制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依据家世、道德和才能将州、郡士人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心,加强了中心集权。但后来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2.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考核(1)秦汉时期:上计制①内容: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状况汇合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心,称为“上计”。御史参加审核计簿,防止造假。②意义: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2)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法规大都流于形式。3.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监察(1)中心: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心监察体系。(2)地方:汉武帝为加强中心集权,实行刺史制度,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学问点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选官制度:科举制(1)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主动要求参政。(2)内容①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实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②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3)影响: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2.考核制度(1)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2)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3.监察制度(1)隋唐中心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2)宋朝①中心:承唐制设御史台。②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③重要变更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学问点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1)元朝:1314年复原科举制,但仍旧时断时续。(2)明清①形式: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②内容: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③程序: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实行,会试于乡试次年春天实行,殿试在会试后实行,考中者分别称“举人”“贡士”“进士”。2.官员考核明朝考满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确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清朝考课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3.官员监察(1)元朝:中心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2)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3)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的监察职能没有变更。世官制衰落的缘由(1)宗法世族的减弱。(2)士阶层的崛起。(3)私学的产生。(4)战国时期新型人才观的提出。(5)郡县制和俸禄制的推行。《晋书·段灼传》记载:(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据此分析九品中正选官制的选拔标准,并指出其弊端。提示:以门第出身为九品中正选官制的标准。弊端:下层出身的人才没有出头机会,社会冲突易激化。上计制度的作用上计制度是封建统治者刚好了解全国各郡国各县及各侯国土地、人口、钱谷出入及社会治安等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封建统治和巩固封建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上计制度的推行加强了封建专制制度,成为朝廷限制地方和考核地方官吏的有效手段。在唐代,人们兼重门第、科第,因而,科举制度的“机会同等”原则尚难完全实现。……至宋以后,无论是魏晋以来的旧门阀,还是隋唐以来形成的新门阀俱已衰落凋零,来自社会下层的寒素之族则成为社会结构的主体。此时社会的流淌性更大,门第观念消逝,现实中的官品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摘编自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解读:科举制从兼重门第与官品(科第)到淡化门第、崇拜官品。社会结构变动促进科举制度的兴起,科举制度的推行又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动。选官制度的演化及趋势“考满”和“考察”不同“考满”有固定的时间,主要是考察任期已满的官员,通过考察结果来确定他们的去留。而“考察”并没有具体的时间,不定期进行,主要就是纠察贪墨败度的官员,刚好查处。标准也不同,“考察”有八种标准,而“考满”只有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种标准。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制度■情境探究·································································1.获得信息汉代的察举制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干脆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肯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心。——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提示:原则:以德取人。表现:留意官员的吏治实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2.论证观点隋唐以后的科举制是“平民政治”材料二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始终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同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肯定程度上打破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淌,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论证“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提示:科举制坚持自由同等、公允公正的原则,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现象,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淌,有利于寒门庶族参政,因此在肯定程度上可以认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素养形成·······························································汉代察举制的进步意义1.察举科目多,涵盖了国家所需的各种人才,选拔的范围也较广,为有才能的士人供应了较多晋身仕途的机会。2.最重要的是选拔与考试相结合,为被举者供应了公允竞争的舞台,使真正优秀的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3.察举制有利于中心集权。在察举制下,察举权虽下放到地方,但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心驾驭,中心仍可自由委派官吏。4.汉代实行以孝治天下,极力提倡孝道观念。这在官员选拔中也有所体现。察举中以察孝廉为主,在众多科目中占据主流,也是官吏入仕的正值途径。对科举制度的评价主动作用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淌,具有公开、同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心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须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期,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采纳,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汲取,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学问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养低下官本位思想干脆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学问、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情境探究·1.获得信息宋朝的监察机构材料一宋朝设置监司,监督并收回州郡长官权力。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各路设转运使司,长官为转运使,掌财赋;提点刑狱使司,长官为提点刑狱,掌刑政;提举常平使司,长官为提举常平,掌常平、义仓、坊场、河渡、水利等,它们统称监司。另外,设安抚使司,长官为安抚使,掌军政。四个机构相互平行、相互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也被称为“外台”。重用士大夫,以文臣抑制武将。激励台谏官上书言事,以加强对百官的监督。——据何忠礼《略论北宋前期的制度革新》整理依据材料一,说明宋朝监察体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其影响。提示:特点:设置监司监督州郡;监司机构众多,相互平行、相互监督;留意用文臣抑制武将;留意发挥台谏作用。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心集权;肯定程度上整顿了吏治,有利于官员规范执政;肯定程度上造成了军事力气的减弱和地方的疲敝。2.论证观点明朝监察制度材料二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心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具体的规定,成为明朝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有学者认为“明朝的监察网络使权力最终归结到皇帝一个人手中”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论证这一观点。提示:这种观点具有合理性。因为明朝监察机构众多,从中心到地方形成完备的系统,而且有国家立法保障,惩治贪官污吏,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加强中心集权,因此监察机构的强化使权力最终归结到皇帝一个人手中。■素养形成·······························································全面相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特点(1)皇帝握有最高的监察权。在专制制度下最高监察权归于皇帝,御史只是皇权的御用工具。(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中心监察主体机构与行政机关分别,组成独立的监察机关。(3)以轻制重。对监官采纳秩卑、权重、厚赏、重罚的政策,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4)严格监察官的选任。历代统治者都留意监察官的遴选。对监察官的考核也有特定的制度和规定。2.评价(1)主动:—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2)消极:专制制度确定了监察制度效能有限。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1.内容较全面:既考察显性的经济和社会指标,也留意对官吏道德才能的评判。农林开垦、赋役征收、人口增加、社会治安等成为主要的考核指标,以督促官吏励精图治,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对象合理分类:不仅中心朝廷的官吏要接受考核,而且对地方官和京官采纳了不同的考核体系。3.机构专业化:唐代出现最早的特地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代由吏部尚书和御史台都御史会同有关部门行使京察和外察之职。4.过程公开公正:宋代对京官的考核叫磨勘,意为检查复核,以防止申报不实或奖惩升降不妥。1.《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 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 D.科举制C[“建元”是汉武帝的年号,再依据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推断是汉代的察举制,C项正确。]2.“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称为上计。”据此,“上计制”的主要意图是()A.限制地方财政税收 B.监督考核地方官员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防止官员弄虚作假B[“上计制”是每年岁末,地方官员将地方治理状况(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向上级汇报,官员所呈上的报告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依据,故选B项。]3.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订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 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D[题干反映了御史台掌管监察职权,同时,尚书省左右丞又对御史有所监督,即“劾御史举不当者”,由此可知唐代的监察制度有所完善,故选D项;题干只是述及了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防止出现冤假错案,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并非行政职能的分工不明,解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这不是政令畅通的表现,解除B项;监察制度的完善并没有变更唐朝中枢机构的职能,解除C项。]4.下表是明朝出身于两类家庭的进士在进士总数中的比例,据此可以推知明朝()明初明末出身于“上三代无任实职官”家庭72.32%60.73%出身于“上三代无任从五品以上官”家庭92.13%83.71%A.社会阶层的流淌性较强B.官宦子弟的科举优势丢失C.科举制度日益走向僵化D.家庭对政治的影响力降低A[表格中从明初到明末数据的变更体现了出身于官宦世家的进士比例在降低,说明社会阶层的流淌性较强,故选A项;由表格内容可知,官宦子弟整体占比仍旧优势明显,解除B项;表格没有反映科举制度日益走向僵化,解除C项;非官宦家庭出身比重上升表明一般家庭对政治的影响力在提高,解除D项。]5.据统计,明代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有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这表明当时()A.科举是官员的主要来源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留意考察监察官员素养 D.监察机构日益膨胀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