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四川省宜宾市语文高三上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四川省宜宾市语文高三上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四川省宜宾市语文高三上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四川省宜宾市语文高三上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四川省宜宾市语文高三上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四川省宜宾市语文高三上期末调研模拟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1.对下面这段话核心内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一位作曲家带着自己创作的曲子向著名的音乐大师讨教,在听演奏的过程中,这位大师不断地脱帽。演奏完毕,作曲家连忙问:“大师,是不是屋里大热?”大师说:“不热。我有碰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中我碰到了很多熟人。”A.聆听高雅的音乐需要一个清凉舒适的环境B.遇到熟人脱帽致敬体现一个人的核心索养C.作品贵在创造而不要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D.只有适时向大师请教才能使自己脱颖而出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光纤宽带的普及,不仅方便了普通大众生活,还为小微企业降低网络成本和稳固的高速网络基础,激发了社会创业创新热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B.经过两天的紧张工作,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所有部件16日下午安全运抵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我国新建成的航天发射场发射任务首次进入全面实施阶段。C.敦煌研究院通过官方微信首次披露了一批涉及古代敦煌端午节民俗壁画及古文献,端午民俗不仅活动丰富,且有文人雅趣伴随其中,十分优雅浪漫。D.香港科学园区是香港高新科技以及应用科技的一个研发基地,从2001年开始启用,目前分为三期一共有600多家企业进驻,主要以创新科技企业为主。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阴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们。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有人卷一条被单,睡在光滑的石板上;有人搬几块床板,一头搁着长凳,一头就搁在桥栏杆上,铺一张草席躺下。我喜欢跟大人们一起挤在那里睡,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①,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将一切都变得不很真实,似梦境,似仙境。在睡意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小儿子摘了一把榕树叶子,递到我面前,于是我又一叶一叶卷起来给他吹。那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吗?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②?(节选自《故乡的榕树》,有删改;作者:黄河浪,1941年3月生于福建省长乐县,1975年9月定居香港)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设问、通感、拟人 B.设问、排比、拟人C.比喻、通感、对偶 D.比喻、排比、对偶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有嫦娥驾一片白云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唱着甜蜜的摇篮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汉字_____________就是艺术品。它的形体经过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历程和创新推进,更有那些历代的书法家们把汉字挥洒得或古朴端庄,或龙飞凤舞或力透纸背,或飘逸悠然,风情千种,仪态万方,淋漓尽致,灿烂辉煌。_____________说中国画也能以自己的特色_____________于世界绘画之林,能与西洋画_______________,那么,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文字能与汉字书法相媲美。汉字书法是全球独领风骚、无与伦比的艺术瑰宝。对于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过是非,这里暂且不作评论。()。中国地域辽阔,方言很多,有人说如果没有汉字,中国早就分裂成若干个国家了,这话是有道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字成了维持国家统一的有力工具,既是中华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的载体,也是助推经济社会前进的动力。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本身即使屹立等量齐观B.本来即使伫立并驾齐驱C.本来如果伫立等量齐观D.本身如果屹立并驾齐驱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他实行的“书同文”,是完全应该记在历史的功劳簿上的B.但他实行“书同文”,是完全应该记在历史的功劳簿上的C.然而“书同文”的实行,是完全应该记在历史的功劳簿上的D.即使实行“书同文”,也是完全应该记在历史的功劳簿上的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使汉字成了维持国家统一的有力工具,既是中华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的载体,也是助推经济社会前进的动力。B.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字成了维持国家统一的有力工具,既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载体,也是助推经济社会前进的动力。C.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字成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有力工具,既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载体,也是助推经济社会前进的动力。D.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字成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有力工具,既是中华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的载体,也是助推经济社会前进的动力。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开龙门八节石滩①(其一)白居易铁凿金锤殷若雷,八滩九石剑棱摧。竹篙桂楫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振锡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③施家财。他时相逐四方去,莫虑尘沙路不开。(注)①作此诗时,作者73岁。作者在诗前小序中说:“东都龙门潭之南有八节滩、九峭石,船筏过此,例反破伤。舟人楫师推挽束缚,大寒之月,裸跣水中,饥冻有声,闻于终夜。予尝有愿,力及则救之。会昌四年,有悲智僧道遇,适同发心,经营开凿,贫者出力,仁者施财。”②振锡:指僧人持锡杖出行。锡,手杖。③汉太傅疏广年老告退,宣帝及皇太子赐金丰厚,广既归乡里,日令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后因以“退傅挥金”作致仕归乡、纵情宴游之典。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第一句“若雷”的比喻,渲染凿锤之声洪大,展现出开滩场面的宏伟气势。B.“剑棱”二字体现了此地凶险异常,“摧”字表现了往日深受其苦者今日之喜悦。C.第五句表明,此次开滩工程的资金的唯一来源,是持杖僧人从各方化缘的所得。D.第六句作者以疏广自比,委婉透露出诗人施财凿滩造福于民的愉快心情。2.白居易在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有“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的句子,试结合这两句诗分析本诗尾联表达的深刻意蕴。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______,妆成每被秋娘妒。(白居易《琵琶行》)(2)____________________,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卫风·氓》)(4)________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5)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6)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7)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8)____________________,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答客诮》)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借粮李德霞麦子快要黄了的时候,我家断了粮。米缸,空了,面缸,空了。我娘挎个篮子,每天去自家地里挖土豆。于是,一日三餐,煮土豆、蒸土豆,餐餐土豆,吃得我放个屁,都带着浓浓的土豆味儿。终于,我娘一咬牙,决定去借粮。这天,吃过早饭,我娘从驴圈里牵出那头小毛驴,套进驴车里,拎条麻袋对我说:“亮子,陪娘去你大舅家,借粮去。”一听说去大舅家,我就直蹦高儿。大舅和大妗特稀罕我,每次去他们家,大妗都会变着法儿给我做好吃的,这是其一;其二呢,跟大舅家借了粮,我们就不用顿顿吃土豆了。我连滚带爬地上了毛驴车。我娘一抖缰绳,小毛驴便撒开四蹄,拉着驴车吱吱扭扭出了门。大舅家在庚庄,离我们村十里地。出了村,沿东干渠一直往西走,快晌午的时候,我们就来到了庚庄。大舅和大妗正在院里搭牛棚。那时,刚刚分田到户家家垒场院,户户搭牲畜棚圈,真叫一个红火热闹。见到我们,大妗用手巾擦擦手,摸摸我的头,牵着我的手说:“亮子,你大成哥早盼你来呢,他去上学了,马上就回来了。”大舅从我娘手里接过缰绳,顺手把毛驴拴到一棵粗壮的树上。我娘挽起袖子要帮忙,被大舅拦下。大舅说:“你呀,就是个劳碌的命。今天不干活儿,走走走,进屋去。”回了屋,大妗拿出一摞小人书:“就知道你喜欢这个,你大成哥的,攒了十来本了。”我把小人书摊在炕上,挑出一本,津津有味地看起来。大妗取出面盆要做饭。她问我想吃啥,不等我回答,我娘抢先说:“嫂子,都挺忙的,啥方便就吃点儿啥,又不是外人。”大妗说:“再忙也得吃饭不是?再说,亮子多久才来家一趟?上回来,亮子的虎牙还没掉呢。亮子,大妗给你做揪面片吃,好不?”大成哥回来了,他和我头碰着头,一起看小人书。他用手指点着里面的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给我听。小人书真好看。大妗的揪面片,实在是香,里面还放了葱花。我敞开肚皮,连吃了两大碗,然后打了三个饱嗝。饭后,大成哥去上学了。大舅点锅旱烟,吧嗒几口对我娘说:“翠英,你今天来,是跟哥借粮的吧?”大舅眼尖,早看到毛驴车上的那条麻袋了。我抹把嘴,抢着说:“可不是吗?家里早没粮了,娘每天净给吃土豆。”大舅摸着我的头,扭头对我娘说:“有难处,就该早点儿来。顿顿吃土豆,可不是个事。多了不敢说,三两麻袋的粮食,哥家还是有的。翠英,你说,借多少?”我娘说:“一麻袋吧,一麻袋就成。”正在刷锅的大妗停下手,愣愣地看着大舅。大舅也不看大妗,自顾自地说:“家里粮仓抹了泥,有点儿潮,哥把粮食称寄放在三贵家的粮仓里了。等会儿,哥给你扛一麻袋回来。”我娘要方便,我也想尿尿,就出了屋子。娘在另一个厕所。我撒完尿,一提裤子,转身跑回到院子里,真真切切地听到屋里大舅和大妗的对话。大妗说:“你这不是说瞎话吗?咱家啥时候往人家三贵粮仓里放粮食了?”大舅说:“翠英脸皮薄,轻易不张嘴。这是饿了多少天了?你说,我能驳了她?”大妗说:“可问题是,人家三贵家里有粮食吗?”“有。”大舅肯定地说,“那天我从三贵家门前过,亲眼看见三贵在院子里晒粮食,少说也有几麻袋。凭三贵的为人,我跟他借一麻袋粮食,他能不借给咱?”我立刻明白了。原来,大舅家也没粮食了。我的心里直打鼓。我不知道,该不该把这事告诉我娘。我知道,一旦告诉了娘,这粮,她肯定不会再借了。可没粮,我还得接着吃土豆啊……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先瞒着我娘,至少,在大舅扛回粮之前,我暂且不告诉她。我娘从厕所出来的时候,大舅已经扛着满满一麻袋粮食进了门。他把麻袋放到车上,把口袋嘴儿紧了紧,在车上放正。大妗把一摞小人书放在我手里,她说:“你大成哥都看完了,你拿走吧!”我们要走了,大舅和大妗把我们送出老远。毛驴车出了村,上了路,沿着东干渠往东走。我犹豫再三,还是告诉我娘吧。我说:“娘,大舅家……其实也没粮食了。”我娘一愣,一指车上的麻袋:“这不是吗?”我嘟囔着说:“这是人家三贵家的,大舅跟他借的。”“你咋知道?”“我从厕所回来时,大舅和大妗在屋里说的,被我听到了……我娘一勒缰绳,驴车停在半道。我娘回头望着庚庄,望得泪花闪内,她愣了一会儿,把缰绳一抖:“亮子,咱们走!”那年的秋后,粮食归仓时,我娘装了满满一麻袋籽粒饱满瓷实的粮食,要带着我给大舅还粮去。我娘特地告诉我把我上一年级的三好学生奖状拿给大舅看。那天,我娘赶的还是我家那辆毛驴车。驴车上,除了那一麻袋粮食外,还多了两壶酒。一壶,给大舅;一壶,给三贵。那酒,是我娘亲手酿的甜米酒,醇香绵厚……(有改动)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写我家在麦子将要变黄时断粮,因为总吃土豆,“我”连放屁都“带着浓浓的土豆味儿”,幽默的语言表现了情况的严重。B.本文用第一人称,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进行观察,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多个角度刻画人物,表现出人物丰富而美好的内心世界。C.大妗很为难,确实自家也没有余粮;背地里问大舅,说明不愿让我娘难堪;而出于亲情,就同意了大舅借粮也要接济我们的做法。D.文中语言质朴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环境设置富于时代感,以三中全会后农村分田到户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亲人之间伸手相助的感人故事。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人性和人情之美?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分析。3.有人认为本文结尾的安排纯属多余,有人认为作者这样结尾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年365天,我们为什么要把归乡的日子选择在春节?这个问题,牵涉到中国时间的秘密。过去二十年,我一直在研究中国古代历法中节日的排列。最后我发现了中国古代人时间生活的秘密:原来中国古人按照阴阳观念思考问题,依照阴静阳动的原则,他们给自己的时间生活划分出了鲜明的节奏。这节奏就体现在节日安排上:一年之中,前半年为重;半年之中,前三个月为重;12个月当中,奇数月份为重;一月之中,前半月为重。这个排列有两个变例:一是八月份,宋代开始,中秋节成长为大节;另一个变例就是十二月,十二月是偶数月,但节日分量很重,并且集中在后半月,这和来年一月份的前半月结合在一起,构成中国古代时间生活最大的一个节期。当这一规则具体展开于一年的农业生活中时,我们会看到,中国古代节日具有怎样鲜明的内在节奏!一月之中,当人们为前半月的节日忙碌过后,后半月的平静生活显得非常可贵。当后半月的生活显得过于平静,下一个月新的节日期已经来临。当一个节日较多的月份结束后,到来的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少的月份。然后到来的又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多的月份。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年之中,当万物萌生的春季这样一个节日繁多的季节结束后,是稳定的成长,是夏季这样一个节日相对减少的季节。而当收获的金秋来临,同时到来的是又一个节日的盛季。而那之后是冬季,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节日排列由相对减少到伴随着新年即将来临而转入迎新的准备期。一年中节日的最高潮将在这之后如期到来。这一切构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节日生活的内在节奏。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年,这一内在节奏,与大自然的四季变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与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日传说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先民的时间轨迹雕上了美丽的刻度。这一内在节奏,有如万象喧然与处子般宁静的契合,有如一曲美丽的乐曲。一个个月份如一节节平稳流畅的乐章,八月中秋则是中间华美的变奏,而十二月后半的节日集中期与来年正月前半月合而为一,构成一年中澎湃激扬的节日高潮。这就是中国时间的乐章,它既葆有摇曳多姿的变化又谨然成序,既内容丰富多彩又快慢张驰有度,它是我们先民时间生活的内在的旋律。而“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在中国人的时间生活中,它占有绝对性地位。而这个地位,是千百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人文化积累的结果。早在殷商代,已经有了近似于“年”的观念。人们在年终会开展大型祭祀活动,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神灵。到了周代,尽管“年”的日期和今天有所不同,但过法已经有很多相似之处。从那个时代起,年已经是一家人、一族人欢聚一起共度良辰的日子。两千年多少朝代兴替,两千年多少世事沧桑;“年”却一直留下来,并且不断生长,成为民族的传统被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的节日传统。它渗透进了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文化的根,中国人无论如何不肯放弃的传统。(取材于刘晓峰《家与年:解读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材料二《红楼梦》里,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哪个节日都过得神采飞扬,唯独说到过年,要么是一带而过,要么就写得很无聊。前八十回里,两处写到过年,一处是元春省亲前,“朱批准奏:‘次年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恩准贾妃省亲。’贾府领了此恩旨,益发昼夜不闲,年也不曾好生过的。”一句话就把个新年打发掉了。到了五十三回,曹公正儿八经要写一回过年了,细细地写贾府里祭祀、焚香、吃年酒、进宫朝贺,写得排场极大,像一幅画儿,画上的每一个人,做的都是规定动作,不像其他节日里,欢声笑语间,便凸显了各自的性情。两处描写加起来,可以凑成曹公对于过年的感觉,这是一个既乏味又充满繁文缛节的节日。假如我们认同《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的话,这也基本上是贾宝玉的春节印象,他是不喜欢过年的。贾府里其他节日大都是自家人在一起吃饭,贾宝玉深受宠爱而如鱼得水,但除夕就不一样了,他要见到的人不只是亲人,还有亲戚。一些老妯娌,是贾府旁支亲眷,宝玉也该上前喊一声奶奶。她们坐在一起,会聊些什么呢?书里没说,二十九回里,倒有个样本。那个无聊的张道士,见了贾母,先是夸老太太气色好,又赞宝玉发福了,然后自然而然地就说到宝玉的婚事上,提起前日在哪个人家见到一位小姐生得好模样,要给宝玉做个媒。大年下,与贾母握手相见的老太太们,大抵也是按照这个格式走。提亲话题之外,她们还喜欢问你在社会上的定位、现状和前程;还有那些来拜年的叔伯,他们会问得更仔细。这让逃避学堂成天跟姊妹们混得不亦乐乎的“无业游民”贾宝玉情何以堪?贾政在家的日子,虽时常把宝玉骂个狗血喷头,但亦有当父亲的虚荣心,没准儿会像某些章节里曾有过的那样,把他拎出来,让他当众做首诗什么的。总而言之,那些不快乐的记忆,贾宝玉或者说曹公都曾体验过,让他懒得再提。说到底,是新年这节日太主流,跟非主流的贾宝玉犯呛。最初,“年”是个吃人的怪物,人们要用鞭炮、用喧天锣鼓去驱逐它。这也许可以说明,年,原本自恐惧而来,来自对生命与岁月的恐惧,所以,人们要用狂欢把那恐惧压下去。驱逐恐惧的另外一种做法,是确定自己的坐标,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会让人觉得把握住了光阴,心里踏实。所以,在新年的各种仪式里,人的自我被抽离,变成一个个符号:在祖宗灵牌前虔敬的后代,与鬼神巧妙周旋的凡人,必须融入欢乐海洋的一分子;还有,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在生命坐标上不偏不倚稳稳立住的那个点。可是,对于曹公来说,哪有什么适当与不适当,只有我想与我不想。家财万贯可能瞬间成空,不能与心爱的人在一起,举案齐眉又如何?新年只是时间的节点,而非人生的节点,何必这样欢天喜地又禁忌重重地去制造噪声、垃圾和狂欢后的虚空呢?清清静静地过自在流年。这样的新年,想来才能让宝玉心生欢喜。(取材于闫红《我们就是那个不爱过年的宝玉》)材料三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说,年味只是一种存在于记忆中的味道。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原本也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但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原来的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今天人们的必需,那么“年”这样的传统节日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现在的人们对于过年,似乎只剩下了回家、团聚、吃饭,然后就是离家、工作。回家过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形式、一种强迫、一种责任、一种负担,完全没有小时候那种望眼欲穿的过年心情了。就是相聚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放下手机、离开电脑、不看电视,和家人说说心里话,唠唠家常呢?年还没完,该走的就踏上了归程。过年,很多时候只不过是回家的一个必要的理由而已。因为很多原因,过年时放鞭炮的少了,单位挂大红横幅、红灯笼的少了,这在某种角度上说,是时代的进步,是人们对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一种自我调整。但客观地说,街上一点喜庆的颜色和气氛也没有,无疑对于年味变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取材于赵晓林《过年成为一种形式:年味不知“味”》)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时间”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思考问题的阴阳观念。B.节日安排的节奏符合古人所持阴静阳动原则。C.严格遵循节日数量逐月恒定更替的内在规律。D.节日安排有如变化多姿而又谨然成序的乐章。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把归乡的日子选在春节原因的一项是()A.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B.年在我们的时间生活里占绝对性地位。C.年作为家人、族人欢聚的日子是古已有之的传统。D.年处在春之初,是合家商定全年计划的最佳时刻。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宝玉“不喜欢过年”原因的一项是()A.过年充满繁文缛节,十分乏味。 B.被提亲,被关注地位和打探前程。C.成为长辈满足虚荣心的应景人。 D.重要的时间节点,恐惧生命流逝。4.材料二的“是新年这节日太主流,跟非主流的贾宝玉犯呛”一句中,“主流”和“非主流”分别指什么?5.材料二引用了《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张道士给宝玉说亲的例子。其实二十九回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情节:张道士捧了一盘子贺物,其中有一块赤金点翠的麒麟,贾母忘掉是谁带的,宝钗急忙笑告________(人物)有这样的物件,因此引起了________(人物)的冷嘲热讽:“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由此我们还可以想到《红楼梦》中两个经典的“姻缘配”:一个前世的木石前盟,一个现实的________。6.过年是中国人不肯放弃的传统,可是,当下“年味”却越来越淡。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说“年味”变淡的原因。9.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喜剧是一个不断解蔽启真的过程,充满了思想性、智慧性。就喜剧的审美心理而言,喜剧更多地带有愉悦性,迎合了人们趋乐避苦的心理本能;就喜剧的审美效果而言,喜剧的本质还在于它的可笑性。喜剧在于把世间丑角虚伪的本质揭露出来,让人们看到其漂亮的外表下肮脏卑鄙的灵魂,看到其心怀鬼胎的丑恶内心。悲剧则是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毁灭去揭露丑恶,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鲁迅先生曾对悲喜剧有着十分深刻和精辟的论述。他说,“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作品通过层层的抽丝剥茧把他们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败絮抖搂出来给人看,从而使人们和这些落伍的、不合时宜的东西做彻底的决裂,通过揭露、撕破和嘲笑而起教育或震慑作用。譬如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唐·吉诃德》,作者已经看到了封建时代所风行的骑士制度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已处于没落时期。但是,当时许多作家仍然以这样的题材继续创作。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深受骑士小说影响的人模仿当年骑士的言行举止附庸风雅。塞万提斯就通过刻画唐·吉诃德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来着力揭露骑士制度的过时。唐·吉诃德大战风车,把羊群当敌人,把风车当魔鬼,做出了一系列荒谬悖理的事情。此作品一出人们才幡然醒悟,有关骑士方面的小说和骑士行为就销声匿迹了。相对于悲剧而言,喜剧因其自身的特性而成为人们所喜爱的一门艺术。(节选自李军学《喜剧与喜剧的本质》,有删改)1.喜剧具有哪些特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2.喜剧和悲剧有什么本质的区别?3.塞万提斯写《唐·吉诃德》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材料举《唐·吉诃德》的例子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刘禹锡《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孔明的房子来写自己的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孔子的话以表明自己安贫乐道。(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首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接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衬托的手法抒发送别之时的愁苦心情。(3)《荀子·劝学》中论证学习需要积累时举例,如果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不积累细流,就“_____________________”。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公默先生传宋王向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去居颍,其徒从者百人。居二年,与其徒谋,又去颍。弟子任意对曰:“先生无复念去也,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先生舍颍为居庐,少有生计。主人公贤,遇先生不浅薄,今又去之,弟子未见先生止处也。先生岂薄颍邪?”公议先生曰:“来,吾语尔!吾行年三十,立节循名,被服①先王,究穷六经。顽钝晚成,所得无几。校其所见,未为完人。岂敢自忘,冀用于世?予所厌苦,正谓不容。予行世间,波混流同。予誉不至,予毁日隆。《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主人明恕,故未见疑。谗一日效,我终颠危。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语已,任意对曰:“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先生聪明才能,过人远甚,而刺口论世事,立是立非,其间不容毫发。又以公议名,此人之怨府也。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公议先生强舌不语,下视任意,目不转。移时,卒问任意,对曰:“人之肺肝,安得可视。闻善于彼,阳誉阴非,反背复憎,诋笑纵横。得其细过,声张口播,缘饰②百端,得败行破。自然是人,贱彼善我。意策之三,此为最上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次者。”对曰:“捐弃骨肉,佯狂而去,令世人不复顾忌。此策之次者,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又次者。”对曰:“先生之行己③,世人所不逮也!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何疾于不容?此策之最下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喟然叹曰:“吁,吾为尔用下策也。”任意乃大笑,顾其徒曰:“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吾三策之,卒取其下者矣。”弟子阳思曰:“今日非任意,先生不可得留。”与其徒谢意,更因意请去公议为公默先生。(取材于《宋史》,有删节)注:①被服:承受,蒙受。②缘饰:文饰。③行己:立身行事。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立节循名循:按照,依照B.先生幸听意幸:幸而C.良以口祸也良:的确D.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宜:因此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其徒从者百人卒取其下者矣B.来,吾语尔尔试言其次者C.冀用于世何疾于不容D.不如亟行,以适异国又以公议名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生舍颍为居庐:先生在颍建筑房子居住B.主人明恕,故未见疑:主人明察宽恕,所以没有猜疑我C.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今天平定了不高兴的心情,先生就知道原因了吧D.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口不谈是非,只是心里知道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议先生为人刚毅正直,喜欢议论时人时事,先后在梁、宋间游历,但始终不得意。B.公议先生深受注重节操、循名责实思想的影响,秉承先王教诲,深入地研究儒家经义。C.公议先生聪明而富有才智,是非分明而又乐取人怨,常人难以至此,获得弟子们赞誉。D.公议先生自认不是完人,对得到进用已不抱期望,其实这是他对现实有很清醒的认识。5.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理由。1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竞技比赛,赢在起点,赢得先机,赢得成功,爱拼才会赢。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生长、成长,无所谓输赢,自然而然就好。站在基础教育即将结束的今天,一路走来,你对“教育”一词是怎么看的,说说你的理解。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1、C【解析】【分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是语言由丰富到简洁的过程,其关键是去粗取精,抓住关键词。其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题干要求选择:对下面这段话核心内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首先细读文本,把握大意。语境是作曲家带着自己的曲子向著名的音乐大师讨教,而大师的表现是不停地脱帽。作曲家不明就里,打听原因,大师的回答是:在阁下的曲子中我碰到了很多熟人。这个的题的关键是就是对大师的话的理解。“曲子中我碰到了很多熟人”,是委婉地告诉这个作曲家他的作品缺少创意,沿袭前人的东西太多了。故选C。【点睛】提炼语意的方法如下:1.分层取舍法。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语句。2.归纳主干法。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准确把握语段有这样几种途径:①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如果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心句;②组合关键句或短语;③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概括内容、主旨,常运用此法。3.定义归纳法。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一定的格式作概括说明。4.提取关键词法。所谓“关键词”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词眼”,提取关键词就是找出主体内容的“词眼”,即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提取关键词也要通过压缩来完成。2、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成分残缺,在“稳固的”前面加“提供”;B项,语序不当,把“首次”移到“发射任务”之前;D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把“主要”去掉。故选C。3、1.A2.“悄悄”、“轻轻”、“静静”、“慢慢”等形容词的叠用,把动作表现得轻柔,衬托出环境的静谧,渲染出优美、温馨的意境,表现出音韵美。3.①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关键信息为月亮)②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吗(关键信息为思念、游子,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要能够区分。“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问后自答,运用了设问修辞。“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把榕树人格化,运用了拟人修辞。“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运用了通感修辞,“清香”是嗅觉感受,“洒”是视觉感受。“如水的月华”把“月华”比成“水”,运用了比喻修辞。故选A。2.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文章的语言效果,需从修辞、句式、语言风格等方面考虑。“有嫦娥驾一片白云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和原句“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比较,题干句少了“悄悄”“轻轻”“静静”“慢慢”这些叠词,叠词能增强音韵美。“悄悄”“轻轻”给人以轻柔感,“静静”“慢慢”给人以静谧感。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由“如水的月华”可以推知,①应填写“要是有月亮的夜晚”等内容。由“遥远的异乡”“像慈母一样”和问号,可知,②应填写的关键信息为思念、游子,具体可填写“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吗”。【点睛】解答连贯题,概括来说,第一,要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第二,要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第三,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具体来说注重三个“抓”:抓中心,抓思路,抓标志。4、1.D2.B3.C【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熟语)的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第一处,“本身”,即自身。“本来”,从一开始。此处应选用“本身”,从而排除BC两项。第二处,“如果”表假设;“即使”表让步,此处应用“如果”,从而排除A项。第三处,“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伫立”:长时间地站着。一般指人的站立。这里的陈述对象是“中国画”,不是人,应选用“屹立”。第四处,“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这里是说中国画与西洋画地位相当,应填“并驾齐驱”。综合以上分析:故选D。2.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题要求选择“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根据上下文语境,所填语句应和上文形成转折关系,从而排除D;根据话题统一原则,陈述的主语应与前一句保持致,应该是“秦始皇”,故而排除AC两项。综合以上分析:故选B。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同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特殊标志。修改病句的时候,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原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维持”不能与“国家统一”搭配,从而排除AB两项;二是语序不当,“传承”应在“发展”之前,故排除D项。故选C。5、1.C2.①“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写出了作者晚年对成功治理八节滩心中感到非常的高兴和欣慰。②尾联里,作者希望有一天随僧人一道玄游四方,不再担心八节石滩难行,(或作者因生前做了好事,想象死后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写出了诗人开凿险滩后内心的悠然自得(或欣喜)③表达了诗人晚年以做善事为民造福为乐的情怀(或将百姓疾苦挂念在心的崇高品质)【解析】1.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唯一来源”错,第六句表明,工程资金还有一部分是作者的“家财”。故选C。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解答此题,首先分析“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再分析本诗尾联的含义和蕴含的情感。“他时相逐四方去,莫虑尘沙路不开”,写诗人希望能够有一天随僧人一道玄游四方,不再担心八节石滩难行,突出诗人为民造福的伟大情怀,也进一步凸显出诗人对百姓的关注,对民生的关注。注意联系全诗,作者抒发了他“誓开险路作通津”的雄心壮志,分析“以做善事为民造福为乐的情怀”“将百姓疾苦挂念在心的崇高品质”。【点睛】解答情感题要四看,看题目,看作者,看内容,看注释。而内容是主要的,把握内容需要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6、曲罢曾教善才服然后知生于忧患隰则有泮扈江离与辟芷兮以手抚膺坐长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人而无信无情未必真豪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善才”(句中指精通音乐的艺人)“隰”“泮”“扈”“江离”“辟芷”“抚膺”(“膺”指的是胸膛,下面是“月”旁)“杜鹃”“望帝”“豪杰”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7、1.B2.①耿直坚韧,自力更生;娘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去大舅家借粮,而借粮之前,挖土豆当粮食已有很长的时间;②手足情深,善良厚道(重情重义,舍己为人);大舅、大妗关心妹妹,喜欢疼爱外甥,在自家缺粮的情况下,把粮借给了妹妹;③知恩图报,真诚淳朴;秋后我娘去还粮,送酒,让我把奖状给大舅看,表现了对大舅、大妗、三贵的感激之情。3.示例一:本文结尾这样安排纯属余:①从情节设置来看,题目为借粮,前文写娘带“我”向大舅家借到了粮,结构已是完整,没必要画蛇添足;②从人物塑造来看,本文表现了大舅瞒着“我”娘在自家没粮的情况下把粮借给了我们,人物性格丰满感人,再补叙后面的内容当属多余;③从主题表现来看,本文通过写借粮的故事,表现了舍己为人、难中相助的手足之情,后文补叙的内容,与此无太大的关联;④从艺术效果来看,补叙还粮的结尾,落入善有善报的俗套,略有斧凿的痕迹。示例二:作者这样结尾匠心独运:①从情节设置来看,结尾写还粮,是对中心事件“借粮”的补充,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加完整;②从人物塑造来看,结尾写我娘还粮、送酒,还让我把奖状给大舅、大妗看,表现出娘对我大舅、大妗的感激,侧面表现并烘托了大舅、大妗的形象;③从主题表现来看,本文在写借粮之后写还粮,在重情重义之外,还表现了知恩图报的美好的人性、人情之美,使主题意蕴更为丰富;④从艺术效果来看,大团圆式的结尾,符合读者“善有善报”的审美愿望。【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多个角度刻画人物”错误,手法理解错误,文中没有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人性和人情之美?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分析”,然后圈出小说中的人物,结合他们的行为分析其人性和人情之美。首先看文中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如“我”、娘、大舅、大妗、三贵。然后看文中写了什么故事,故事中人物各自的表现是什么,这些表现展现了怎样的人情和人性;从文中来看,小说主要写“我”和娘借粮、大舅和大妗借粮给娘、“我”和娘还粮食、送酒,先看“我”和娘借粮,从小说一开始“我家断了粮。米缸,空了,面缸,空了。我娘挎个篮子,每天去自家地里挖土豆。于是,一日三餐,煮土豆、蒸土豆,餐餐土豆,吃得我放个屁,都带着浓浓的土豆味儿”“终于,我娘一咬牙,决定去借粮”可知,我家断粮日久,实在没有办法了娘才决定去大舅家借粮,这展现出耿直坚韧、自力更生的特点;接着看大舅大妗的表现,大妗拿小人书给“我”看,做面片给“我”吃,大舅瞒着娘从三贵家借粮食给娘,这些可以看出手足情深,重情重义;最后看秋后娘还粮食,不仅还粮食,还送酒,还让“我”吧奖状给大舅看,这些表现出对大舅大妗、三贵的感激。这些都是美的人性和人情。3.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的方向指向小说的结尾。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认为本文结尾的安排纯属多余,有人认为作者这样结尾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然后看结尾写了什么,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形象、主旨之间有何关联,以此分析其存在的必要丰满,主旨表达是否突出。先看结尾写了什么,“粮食归仓时,我娘装了满满一麻袋籽粒饱满瓷实的粮食,要带着我给大舅还粮去。我娘特地告诉我把我上一年级的三好学生奖状拿给大舅看。那天,我娘赶的还是我家那辆毛驴车。驴车上,除了那一麻袋粮食外,还多了两壶酒。一壶,给大舅;一壶,给三贵。那酒,是我娘亲手酿的甜米酒,醇香绵厚”,主要写娘还粮食,送酒,让“我”拿奖状给大舅看,娘的这些做法是对大舅等人的感激,而这种感激也是侧面烘托大舅等人形象的一种方式,可以让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从情节来看,上文写借粮,结尾写还粮,由借到还,故事有始有终,非常完整;从主旨的角度来看,上文借粮可以凸显重情重义,而结尾还粮则可以凸显知恩图报,这让小说的主旨更为全面;从结尾的形式来看,这应是大团圆式结尾,符合读者的情感需求。所以说这个结尾不必删除。再看删除这一结尾后的情况,如果把结尾的还粮删除,那么“我娘一勒缰绳,驴车停在半道。我娘回头望着庚庄,望得泪花闪内,她愣了一会儿,把缰绳一抖:‘亮子,咱们走!’”就变成小说的结尾,到这里大舅的重情重义已经展现出来,娘的感激也表现出来,人物形象已经丰满了;从情节来看,上文写借粮,此处粮食已经借到,故事已经完整;从主旨的角度来看,上文大舅在自家很艰难的情况下瞒着妹妹到三贵家借粮食帮助妹妹,这本身已经凸显了舍己为人、重情重义的手足情深,后文不必再写。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分析为何要删除。【点睛】对于结尾,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1、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3、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在解答这一类问题时,主要应从这样几方面入手:①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情节波澜起伏,还是出人意料?是戛然而止,还是水到渠成?②作者这样写对人物的塑造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还是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从表现主题方面思考,作者这样写是可以突出小说的主旨,还是可以使主题表达更进一步?④从时代背景考虑,当然这一点需要考生对小说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或者小说本身能提供故事的相关背景,否则就可能无从入手。例如本题就要从故事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小说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探究。8、1.C2.D3.D4.主流:社会的主体趋势。这里指的是过年所体现出来的,以“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来换取内心的踏实,忽视真正自我的特点。非主流:不属于主流的事物。这里指的是宝玉迥异于别人的,不考虑适当与否,只顺随自己的内心,过清静自在生活的态度。5.史湘云林黛玉金玉良缘6.①从生产方式的变化来看,“年”的绝对性地位缘于中国人千百年来从事农业生产的文化积累,而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文化逐渐淡化,人们对“年”不像以前那么重视。②从仪式的负面作用来看,过于注重外在仪式的过年方式,使人感觉自我被抽离,变成了生命坐标上的符号,这样的“过年”让重视自我的人感到乏味厌倦。③从过年内涵的变化来看,随着社会发展,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今人的必需,“过年”的传统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有以前的“年味”。④从庆祝形式的变化来看,为适应社会变化,人们过年时减少了鞭炮的燃放以及横幅、灯笼等的张挂,使得“年”节缺乏喜庆的颜色和气氛,减少了年味。【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严格遵循节日数量逐月恒定更替的内在规律”理解错误,有原文“这就是中国时间的乐章,它既葆有摇曳多姿的变化又谨然成序,既内容丰富多彩又快慢张驰有度,它是我们先民时间生活的内在的旋律。”可知,节日数量有摇曳多姿的变化又谨然成序,既内容丰富多彩又快慢张驰有度,而非有严格的内在规律。故选C。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正确,由原文“而‘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可知;B项,“年在我们的时间生活里占绝对性地位”正确,由原文“在中国人的时间生活中,它占有绝对性地位。而这个地位,是千百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人文化积累的结果。”可知;C项,“年作为家人、族人欢聚的日子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正确,由原文“‘年’却一直留下来,并且不断生长,成为民族的传统被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的节日传统。它渗透进了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文化的根,中国人无论如何不肯放弃的传统。”可知。D项,“年处在春之初,是合家商定全年计划的最佳时刻”错误,于文无据。故选D。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过年充满繁文缛节,十分乏味”正确,由原文“两处描写加起来,可以凑成曹公对于过年的感觉,这是一个既乏味又充满繁文缛节的节日。”可知;B项,“被提亲,被关注地位和打探前程”正确,由原文“提亲话题之外,她们还喜欢问你在社会上的定位、现状和前程;还有那些来拜年的叔伯,他们会问得更仔细。”可知;C项,“成为长辈满足虚荣心的应景人”正确,由原文“贾政在家的日子,虽时常把宝玉骂个狗血喷头,但亦有当父亲的虚荣心,没准儿会像某些章节里曾有过的那样,把他拎出来,让他当众做首诗什么的。”可知;D项,“重要的时间节点,恐惧生命流逝”错误,由原文“这也许可以说明,年,原本自恐惧而来,来自对生命与岁月的恐惧,所以,人们要用狂欢把那恐惧压下去”可知,和贾宝玉无关故选D。4.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此类题首先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理解词义。指代性词语要明确指代内容,比喻象征的词语要指出本义,概括性词语要具体化阐释,抽象性词语要直白化阐释;关注词语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联系主旨,发掘其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双关义等);有时还要考虑这个词语表达的情感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本题,要求理解“说到底,是新年这节日太主流,跟非主流的贾宝玉犯呛”中“主流”和“非主流”的意思,“主流”表面意思为社会的主体趋势,根据上下文语境,这里指过年期间应该随俗,做和节日有关的事情,不能过分顾及自身的感受;“非主流”和主流的意思相反,代表一小部分人的心理,本文指贾宝玉和别人不同,只想着自己过亲近自在的生活,讨厌繁文缛节等形式主义。5.本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此类题对基础扎实的学生来说并不难,做好这类题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和识记。本题要求答出《红楼梦》二十九回中“张道士捧了一盘子贺物”的情节和两个经典的“姻缘配”的内容,二十九回主要内容:凤姐约看戏,宝钗推辞,贾母乐去,王夫人传话,园内人皆去。荣国府人众齐赴清虚观,小道士误撞凤姐,贾母怜见。贾珍斥管家责贾蓉。张道士跟进见贾母,为宝玉说亲,换大姐儿寄名符,请通灵宝玉,回赠敬贺之礼。贾母与众人上楼归坐,神前拈戏。宝玉挑贺物与贾母看,揣麒麟。远亲近友、世家相与纷来送礼。宝玉心内不自在,黛玉中暑,贾母次日执意不去。探问黛玉,因言词口角引真心假意思虑,宝玉砸通灵宝玉。有关细节人物不能混淆。6.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根据题干的要求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归纳概括,分条作答。本题,要求“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说‘年味’变淡的原因。”由,“但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原来的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今天人们的必需,那么‘年’这样的传统节日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可知,我国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今天人们的必需;由“回家过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形式、一种强迫、一种责任、一种负担,完全没有小时候那种望眼欲穿的过年心情了。”可知,过年太注重仪式,是年轻人不自在,甚至感到厌烦;由“因为很多原因,过年时放鞭炮的少了,单位挂大红横幅、红灯笼的少了,……街上一点喜庆的颜色和气氛也没有,无疑对于年味变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可知,因为缺乏喜庆的颜色和气氛,减少了年味。【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9、1.①思想性;②智慧性;③愉悦性;④可笑性。2.喜剧,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它把世间丑角虚伪的本质揭露出来,让人们看到其漂亮的外表下肮脏卑鄙的灵魂。悲剧,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通过美好事物的毁灭去揭露丑恶,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3.效果:通过揭露骑士制度的过时,使有关骑士方面的小说和骑士行为销声匿迹。作用:①为喜剧确实是把世间丑角虚伪的本质揭露出来,也即“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的立论提供有力的证据;②说明喜剧通过揭露、嘲笑确实能产生教育或震慑作用。(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结合“喜剧是一个不断解蔽启真的过程,充满了思想性、智慧性。就喜剧的审美心理而言,喜剧更多地带有愉悦性,迎合了人们趋乐避苦的心理本能;就喜剧的审美效果而言,喜剧的本质还在于它的可笑性”分析,喜剧具有思想性,智慧性,愉悦性,可笑性等。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喜剧作品通过层层的抽丝剥茧把他们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败絮抖搂出来给人看,从而使人们和这些落伍的、不合时宜的东西做彻底的决裂,通过揭露、撕破和嘲笑而起教育或震慑作用”等分析,喜剧,指把世间丑角虚伪的本质揭露出来,让人们看到其漂亮的外表下肮脏卑鄙的灵魂。结合“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则是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毁灭去揭露丑恶,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分析,悲剧,通过美好事物的毁灭去揭露丑恶,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3.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找出对应区域,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题干问的是“塞万提斯写《唐•吉诃德》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材料举《唐•吉诃德》的例子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结合“塞万提斯就通过刻画唐•吉诃德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来着力揭露骑士制度的过时。唐•吉诃德大战风车,把羊群当敌人,把风车当魔鬼,做出了一系列荒谬悖理的事情。此作品一出人们才幡然醒悟,有关骑士方面的小说和骑士行为就销声匿迹了”分析,塞万提斯写《唐•吉诃德》产生的效果为通过揭露骑士制度的过时,使有关骑士方面的小说和骑士行为销声匿迹。结合“喜剧作品通过层层的抽丝剥茧把他们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败絮抖搂出来给人看,从而使人们和这些落伍的、不合时宜的东西做彻底的决裂,通过揭露、撕破和嘲笑而起教育或震慑作用。譬如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唐•吉诃德》”分析,为喜剧确实是把世间丑角虚伪的本质揭露出来,说明喜剧通过揭露、嘲笑确实能产生教育或震慑作用。10、南阳诸葛庐何陋之有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诸葛庐”“陋”“浔”“荻”“瑟”“至”。【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11、1.D2.B3.C4.C5.①公议先生因刚毅正直,好议论,而不被世人所容。②听从任意劝告而无奈改变,由“公议”变为“公默”。③因常遭人毁谤,为避害而寻求自保。【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平时广博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其次审清题干要求,看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千万别答非所问;然后逐项检查验证,一定要结合句子来判断,有的还要扩展到原文,若遇到生僻词语,可以借助排除法。D项,“宜”在这里是“应该”的意思。译文“我们先生在世上不得志是很自然的”。故选D。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虚词的数量同实词比较起来要少得多,但用法非常灵活,因而复习要正确地掌握和使用确实不易。在虚词的辨析使用中要注意多分析比较其差异,重点掌握一些易用错的虚词及关联词语的搭配和所表示的关系。通过增强语感,有意识地体味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来提高虚词的辨析运用能力。题型以几个容易出错的虚词的辨析、关联词语的搭配运用为主,干扰点为其中虽常见但不易辨识的虚词。A项,第一个“其”,代词,他的;第二个“其”,代词,那,那个。B项,“尔”均是代词,你。C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第二个“于”,介词,对,对于。D项,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而;第二个“以”,介词,用。故选B。3.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C项,“定”在这里是副词“必定”,选项中却解释为了动词“平定”;“取”是动词,选项中没有解释出来。译文“现在确实不快乐,先生您知道怎么会这样吗?”故选C。4.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C项,“乐取人怨”“获得弟子们赞誉”不正确,从原文第三段“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可知,“乐取人怨”是开始弟子们的误解;从“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可知弟子们并没有赞誉他。故选C。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归纳内容要点,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人物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从这些情节中整理答案。本题要求“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理由”,这就要求考生从文章中总结先生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弟子任意的建议总结答案。从第1段“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可知,公议先生因刚毅正直,好议论,而不被世人所容;从第2段“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可知,先生因常遭人毁谤,为避害而寻求自保;从原文第4段先生与任意的对话可知,先生听从任意劝告而无奈改变,由“公议”变为“公默”。【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译文:公议先生性情刚直,爱意气用事。他喜好议论,拿来当代的是非进行明辨。他曾在梁、宋之间游历而不得意,于是离开那里到了颍,跟他一起去的门徒有一百人。过了二年,他与门徒商量,又要离开颍。弟子任意对他说:“先生不要再想着离开了,弟子们跟随先生已经很久了,大家都对行程感到了厌倦。先生您在颍建造房屋居住,略微有了些生计。这里的主人贤德,待先生不薄,现在您又要离开,弟子我看不到先生的归所。先生难道瞧不起颍么?”公议先生说:“来,我告诉你!我已经三十岁了,树立节操,循名责实,承受先王的教导,深入、透彻地研究六经。我性情愚钝,很晚才有所成,收获无几。考察自己的表现,算不上个完人。我哪里敢忘记自己,希望在当世得到进用?我所厌倦悲苦的,正是不容于世。我在世间居处,随波逐流,混迹流俗。对我的称誉没有来到,对我的毁谤却日盛一日。《诗经》上不是说吗,‘谗害别人的人没有穷尽’。这里的主人明察宽恕,所以没有猜疑我。谗言一旦奏效,我就要遭到危险。聪明的人要利于自身,远离祸害,保全德性,所以我不如赶快走,去往他乡。”公议先生说完,任意说道:“先生不要说了。我们几个弟子曾经私下议论先生乐取人怨,是常人难做到的,不知道您并不高兴这样。现在确实不快乐,先生您知道怎么会这样吗?先生您的聪明才智,要远远地超过别人,而您多言评论世事,分辨是非,容不得有一点含糊。您又以公议命名,这是人兴怨所在。先生您对此感到担忧是可以的,但是要离开却不对。任意我用三件事来为先生谋划,先生如果幸而能够听取,就不必走;如果不听,那么您即使去到绝远之海,也找不到一个安身之处。”公议先生舌头僵硬说不出话,他向下看着任意,目不转睛。过了一会儿,他终于向任意询问,任意回答说:“人的心肝,怎么可以看得见。听到别人的好话,表面上奉承,暗地里非议,转过身又变成憎恨,对别人肆意地诋毁、讥笑。抓住别人的一点小错误,就到处传扬,还要千方百计地进行点缀,致使别人身败名裂。自然这样的人,就能作践别人而抬高自己。任意的三策之中,此为最上策。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生说道:“不能,你再试着说说第二策。”任意回答说:“抛弃亲生骨肉,佯狂而去,使世人不再顾忌。这是第二策,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生说:“不能,你再试着说说第三策。”任意回答说:“先生的立身处世,如此为世人所远远不及,却未能获称高世之名,而是诋斥四起,几乎不能与庸愚之人为伍,这的确是口祸所致。先生如果能不好议论而好沉默,口不谈是非,只是心里知道,那么又何恨不容于世呢?这是最下策,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生叹了一口气说道:“唉,我采纳你的下策。”任意于是大笑,对其他弟子说:“我们先生在世上不得志是很自然的。我为他谋划了三种策略,他最后却采纳了下策。”弟子阳思说道:“今天要不是任意,先生就挽留不住了。”与其他弟子一同向任意致谢,又通过任意请求将公议改为公默先生。12、例文:“吃苦”与“快乐”哪种才是好教育“头悬梁,锥刺股”我国自古的“吃苦”教育名言,从孔子教育来说一直都是提倡“吃苦”教育,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都是: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是,社会教育发展的迅速,包括中国越来越发现西方教育更人性化、更加的能够使学生爱上学习。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提出了,对学生的教育是“吃苦”教育好还是“快乐”教育好?钱文忠先生一篇关于抨击“快乐教育”的演讲文章,戳中了很多家长的心扉。中国孩子诚然有很多言行、教养方面的问题,但关于“学不好”这一项,真的是教育本身“没让孩子吃苦”的原因么?对此,南桥提出和钱文忠先生颇不相同的意见,认为让孩子一味吃苦的“逼迫教育”,实际上是脱离孩子本身与实际的、因循守旧的教育方法。钱文忠先生曾在一篇名为《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文中质问:“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钱先生在抨击这个粗线条概念的时候,犯了和很多家长一样的错误:思维比较二元化,非此即彼,缺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