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云南省景东县二中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某植被严重破坏山区坡地,在退耕还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三个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b→c阶段,物种③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B.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坡地上的演替过程就是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替代的过程C.随着演替的进行,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增强D.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2.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缩手反射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B.当有刺激作用时,发生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缩手中枢位于乙方框处,痛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C.刺激D处,微型电流计F的指针可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3.下列关于群落类型和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A.对群落类型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和水分B.荒漠里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有利于保存水分C.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速度快的原因是原有的植被和土壤条件基本保留D.群落演替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状态后,就不会再有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的改变4.在下列物质中,一般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是()A.葡萄糖 B.CO2和O2 C.H2O D.血红蛋白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都是相同的B.“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和“收割理论”都是不同物种共同进化的体现C.生物产生的变异都能在长期的共同进化中保留下来D.大量使用抗生素会使致病细菌产生耐药性突变6.如图表示某植物的芽在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中的生长情况,取该植物大小、生长状况等基本相同的芽随机均分成5组,然后用图1中a、b、e、d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处理其中的4组材料,对照组用清水处理,所得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芽是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之一,对照组芽的生长与内源生长素有关B.实验组1芽生长最快,该组使用的是图1中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C.实验组2使用的生长素浓度对于该植物的茎而言也属于高浓度D.若要获得实验组4的芽生长速率,可在图1中找到2个不同的生长素浓度7.昆虫等动物分泌的性外激素能在同种生物的两性之间互通性信息,引诱异性来交配。根据这一原理,研究人员利用活雌虫、性外激素粗提物或其类似物作诱饵来防治害虫,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性外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在个体间传递信息B.性外激素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诱杀雄虫能使性别比例失衡进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D.利用性外激素防治农业害虫的方法属于化学防治8.(10分)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存在反馈机制B.胰岛A细胞产生的激素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C.人体内唯一能升高血糖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D.饥饿时血液流经胰岛后血糖浓度会升高二、非选择题9.(10分)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以鲜苹果汁为原料利用发酵瓶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图中甲过程利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_,其细胞结构中__________(填“含有”或“不含”)线粒体。甲过程发酵温度控制在18℃~25℃,经过10~12d,样液中是否含有酒精,可以用_______________来检验,其原理是在___________条件下,该物质和酒精反应呈现__________色。乙过程发酵的最适温度是____________。(2)腐乳是我国民间的传统发酵食品,它易于消化吸收,因为其含有丰富的_________、小分子肽、__________和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质。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腐乳的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10.(14分)某种成年鱼生活在水体的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科研人员研究了某湖泊中此种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年龄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064554239265(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即进入成年期,9+时丧失繁殖能力即进入老年期)(1)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别占据了水体的不同空间,形成的空间结构属于群落的_________结构。(2)由表中调查数据可知,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3)科研人员使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此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后来发现估算结果与实际值偏差较大,造成偏差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填序号)。①前后两次捕鱼所用的渔网网眼大小不同②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③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该鱼的幼体部分死亡④两次捕获的该鱼的数量较小(4)若在该湖泊中人工养殖了一些鲢鱼和鳙鱼,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需要定期投入饲料的原因是______。11.(14分)下丘脑是大脑皮层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它把内脏活动与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着体温、摄食、水平衡和内分泌腺活动等重要的生理功能。下图为下丘脑参与人体稳态的部分调节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下丘脑除了存在体温调节中枢以外,还有__________中枢。(写出一种即可)(2)若图甲中的“某内分泌腺”代表甲状腺,图中所示的A、B、C三条血管中,能检测到甲状腺激素的是__________;通过血液能检测到甲状腺激素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3)图乙中显示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__________。d与f以某种结构相连接,该结构在图示神经元c和皮肤之间________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4)若其他条件不变,给小鼠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则小鼠体内甲状腺激素的量将__________(填“增多”“不变”或“减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将____________(填“增多”“不变”或“减少”)。12.学习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896年,C.S.Sherrington把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机能接点命名为突触。在20世纪30年代,对于突触之间是电学传递还是化学传递曾发生过争论。OttoLoewi等科学家用实验证明突触之间存在化学传递。Furshpan和Potter在1959年首先指出在螯坏的可兴奋细胞之间有电学传递。使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记录鳌虾腹神经节内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如图1),他们发现了神经元之间介导动物逃避反射的电突触。电突触普遍存在于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中,在动物的逃避反射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和视网膜中,电突触主要分布于需要高度同步化的神经元群内的细胞之间。形成电突触的两个相邻细胞间的距离特别小,两侧的神经元膜上都存在一些贯穿质膜的蛋白,称为连接子。突触前膜和后膜上的连接子相对形成缝隙连接(如图2)。连接子中间形成一个通道,允许小的水溶性分子通过。通过连接子,许多带电离子可以从一个细胞直接流入另一个细胞,形成局部电流和突触后电位。在化学性突触,从冲动到达突触前膜至突触后细胞出现电位变化,有接近1ms的延迟(即突触延迟)。电突触没有延迟,电流瞬间从一个细胞传递到下一个细胞。在大多数情况下,电突触的传递是双向的。(1)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释放______(如乙酰胆碱等),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______的结合,从而在化学突触间传递信息。(2)填表比较电突触与化学突触传递兴奋的差异。化学突触电突触突触结构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由突触间隙分隔开①______传递方向②______(3)在图1所示实验中,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后,发现______,研究者据此提出“在螯虾的可兴奋细胞之间有电学传递”的假设。(4)十九世纪时,有些学者认为,神经元是独立的单元;另一些学者认为,神经元由原生质桥相连形成一个整体。请结合文中信息,对这两种观点进行评价: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B【解析】根据题意,陡坡在封山育林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图中①表示一年生草本植物,②表示多年生草本植物,③表示灌木。0→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所以其种群密度在增大;b→c随着植被的不断丰富,土壤的结构发生改变,土壤表层有机物增多,保水能力增强,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随着植物种类增大,植物的丰富度在增加,植株越来越高,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是乔木,高大的乔木占据了更大的空间,能进行更强的光合作用。【详解】A、b→c阶段植物①由于不能适应弱光环境逐渐消失,物种③较能耐受弱光条件而使种群密度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A正确;B、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坡地上群落的演替过程就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B错误;C、随着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因此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C正确;D、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有利于自身生长,D正确。故选B。2、B【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B上有神经节,则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详解】A、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A错误;B、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说明缩手中枢位于乙方框处,痛觉感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即大脑皮层,B正确;C、刺激D处,兴奋只能传到E处,而不能传到B处的神经元,因此微型电流计F的指针发生一次偏转,C错误;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能引起乙的兴奋或抑制,D错误。故选B。3、B【解析】1、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分为不同类型,其类型受水分、温度影响较大。2、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对群落类型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水分和温度,A错误;B、荒漠中,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而不是产生需要更多水才能溶解的尿素,有利于保存水分,B正确;C、次生演替原有植被已不存在,C错误;D、群落演替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状态后,优势种和结构依然可以改变,D错误。故选B。4、D【解析】A、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的物质都存在于内环境,葡萄糖可以在血浆中,A正确;B、气体可以在血浆中,B正确;C、水可以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C正确;D、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D。5、B【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和基因重组、迁入和迁入、自然选择、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详解】A、不同的基因型的表现型可能相同或不同,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或不同,A错误;B、收割理论”揭示了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是指捕食者有意识地捕食年老、体弱或年幼的个体促进种群的发展,两者都是不同物种共同进化的体现,B正确;C、生物产生的变异并非都能保留下来,只有适应环境的才能在长期的共同进化中保留下来,C错误;D、耐药性突变在使用抗生素以前就已存在,抗生素只是选择并保留耐药性个体,D错误。故选B。6、C【解析】根据题图分析可知:a点和b点对植物芽的生长起促进作用,且b点的促进作用大于a点,e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d点起抑制作用,所以实验组1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b,实验组2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d,实验组3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e,实验组4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a。【详解】A、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A正确;B、根据分析可知:实验组1芽生长最快,该组使用的是图1中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B正确;C、植物的不同部位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芽的敏感度大于茎,但是实验组2使用的生长素浓度对于该植物的茎而言不一定属于高浓度,C错误;D、若要获得实验组4的芽生长速率,可在图1中找2个不同的生长素浓度,在一定的时间内测定芽生长的长度,D正确。故选C。7、C【解析】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意义:(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莴苣在适宜的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狼能够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追捕兔子。【详解】A、依据题意可知,性外激素在个体间传递信息,因此性外激素不是通过体液运输传递的,而是通过空气等传递的,A错误;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吸引异性来交配,该过程发生在同种生物内部,这体现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作用,B错误;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以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C正确;D、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利用性外激素防治农业害虫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故选C。8、A【解析】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激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别由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分泌。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的含量会升高;血液流经胰岛后,胰岛细胞消耗葡萄糖,血糖的含量会减少。【详解】A、血糖平衡调节受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稳定,血糖平衡调节中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存在反馈调节,A正确;B、胰岛B细胞产生的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B错误;C、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激素都能升高血糖,C错误;D、血液流经胰岛后,胰岛细胞消耗葡萄糖,血糖的含量会减少,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考生需要注意平时积累。二、非选择题9、(1).酵母菌(2).含有(3).重铬酸钾(4).酸性(5).灰绿(6).30℃~35℃(7).氨基酸(8).甘油(9).毛霉【解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3、腐乳的制作过程主要是: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详解】(1)参与果酒制作(图中甲过程)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其细胞结构中含有线粒体。甲过程发酵温度控制在18℃~25℃,经过10~12d,可以用重铬酸钾试剂来检验,样液中是否含有酒精,其原理是在酸性条件下,该物质和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乙过程为醋酸杆菌的发酵过程,其发酵的最适温度范围是30℃~35℃。(2)腐乳是我国民间的传统发酵食品,在腐乳的制作中,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腐乳的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生物是毛霉,毛霉能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它们能将大分子物质水解成氨基酸、小分子肽、甘油和脂肪酸等易于消化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果酒、果醋的制作和腐乳制作的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0、(1).竞争和捕食(2).垂直(3).保持相对稳定(4).幼年、成年和老年的个体数量相近(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5).①②④(6).该生态系统输出的能量超过了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考查对种群的年龄组成、标志重捕法的使用、群落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结构等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各年龄段个体的数目,判断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原理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详解】(1)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与浮游动物之间构成捕食关系。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在水体中垂直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2)根据表中调查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92+187+121):(70+69+62+63+70+64):(55+42+39+265)=400:398:401≈1:1:1,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稳定。(3)使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此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若前后两次捕鱼所用的渔网网眼大小不同,第二次捕捉时网眼偏小,捕获数较多,或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两次捕获的该鱼的数量较小,均会导致标记个体比例偏小,调查结果偏大;捕获的该鱼的幼体部分死亡,也应计入统计数据,不影响调查结果。选①②④。(4)人工鱼塘需要定期投入饲料,才能获得较高的鱼产量,原因是该生态系统输出的能量超过了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点睛】种群年龄组成常见类型及判断技巧(1)常见类型①统计图②曲线图③柱形图(2)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11、(1)血糖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2)①.ABC②.激素分泌后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3)①.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和f②.不存在(4)①.增多②.减少【解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小问1详解】下丘脑除了存在体温调节中枢以外,还有血糖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小问2详解】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是通过体液运输,激素分泌后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若图甲中的“某内分泌腺”代表甲状腺,则全身各处的血液中均能够检测到甲状腺激素,即图中ABC。【小问3详解】由图乙可知,图中显示的效应器有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和f。d与f以突触相连接,在图示神经元c和皮肤之间不存在突触结构。【小问4详解】若其他条件不变,给小鼠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则小鼠体内甲状腺激素的量将增多,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的量将减少。【点睛】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以及下丘脑的生理作用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和调节过程及调节的特点。12、(1)①.神经递质②.(特异性递质)受体(2)①.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通过缝隙连接而连接起来②.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或单方向的)(3)没有突触延迟(4)一些神经元之间形成化学突触,突触间隙将神经元分隔开;一些神经元之间形成电突触,原生质相连通。所以两种观点均有一定道理。(都有道理,化学突触支持“神经元是独立单元”的观点,电突触支持“神经元通过原生质桥连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英语语法-虚拟语气配套练习
- 高中英语语法 独立主格结构和with的复合结构
- 数字校园网络设施调查 课件 2024-2025学年冀教版(2024)初中信息科技七年级上册
- 5年中考3年模拟试卷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01第1课时学无止境
- 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排查情况登记表
- 2024-2025学年专题19.1 家庭电路-九年级物理人教版含答案
- DB11-T 2016-2022 文物建筑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规范
- DB11-T 248-2021 水质数据库表结构
- 学校建设土方清运服务合同
- 主题餐厅装修合同样本
- 九小场所消防培训课件
- 2024年电气机械及器材项目营销策划方案
- 动力电池PACK组装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物质变化》教学设计
- 基于课程思政高中函数教学设计
- 2024年太重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税 务 约 谈 记 录
- 读书分享会冰心《小桔灯》
- 电池热管理技术探讨
-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主题班会课件
- 消防改造工程实施方案(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