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山西省忻州高级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山西省忻州高级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山西省忻州高级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山西省忻州高级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山西省忻州高级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山西省忻州高级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图甲表示某年度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对下图甲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结果如下图乙所示。下图乙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c1表示初级消费者所含能量中被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D.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是包含在c中的2.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兔子的白毛与短毛B.豌豆的高茎与小麦的矮茎C.豌豆的高茎与矮茎D.果蝇的红眼与棒眼3.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较体液调节广泛B.参与神经调节的器官不能参与体液调节C.参与体液调节的内分泌腺不能参与神经调节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过程中都有信息分子的参与4.人的某些细胞膜上的CFTR蛋白与Na+和Cl-的跨膜运输有关,当CFTR蛋白结构异常时,会导致患者支气管中黏液增多,肺部感染,引发囊性纤维病。下图为一个人体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相对浓度示意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囊性纤维病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Na+排出成熟红细胞属于主动运输,所需的能量来自无氧呼吸C.如果大量Cl-进入神经细胞,将有利于兴奋(神经冲动)形成D.CFTR蛋白与Na+和Cl-两种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说明载体蛋白不具有特异性5.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三名宇航员送入太空。航天器内有生命保障系统,以维持载人航天器密闭舱内的气体环境等,保障宇航员的生命安全。下列哪一项不是为维持内环境稳态而设计的()A.氧源(气瓶)和供气调压组件能为航天员提供呼吸用氧,同时还可以清除航天服内CO2B.水升华器和水冷却循环装置能控制航天服内的压力、温度和湿度C.通信设备、控制组件和电源、报警系统等及时与地面相联系D.适当的食物供给装置有利于保证宇航员的物质和能量供应6.群落自然演替过程,取代灌木阶段的是()A.地衣阶段 B.苔藓阶段C.草本阶段 D.森林阶段7.人体某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速率与葡萄糖浓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实线表示仅葡萄糖存在的情况,虚线表示同时存在稳定浓度的半乳糖的情况。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半乳糖的存在促进了葡萄糖的转运B.细胞膜可转运半乳糖C.葡萄糖的转运速率随葡萄糖浓度的升高将持续增大D.半乳糖对葡萄糖的转运有抑制作用8.(10分)下列关于植物体内水分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体内的水分参与营养物质的运输B.水是构成叶肉细胞的重要化合物之一C.自由水可作为细胞内化学反应的反应物D.同种植物萌发种子的含水量和休眠种子的相同二、非选择题9.(10分)黑带食蚜蝇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其幼虫(无翅)喜食各种蚜虫。经变态发育为有翅的成虫,可以成群地长距离迁飞。研究者以我国某岛屿为试验站,对黑带食蚜蝇的迁飞行为展开研究。(1)黑带食蚜蝇幼虫与蚜虫间具有_____关系,该试验站内所有的黑带食蚜蝇形成的集合称为______。(2)研究者在试验站逐年捕获并统计黑带食蚜蝇成虫数,以获知其数量变化情况,结果如图1和图2。①采用黑光灯诱捕黑带食蚜蝇成虫是由于该昆虫具有________性。根据诱捕昆虫的数量可估算它们的__________。②由图1可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分析图2可知,该昆虫的迁飞活动会随时间而有规律地变化,表现出明显的_____性。(3)测定变态昆虫翅中12C与13C的比值,可反映其幼虫期的食物来源,进而判断变态昆虫的虫源地。研究者检测了观测站捕获的黑带食蚜蝇成虫翅中12C与13C的比值,并推算出不同时间所捕获的黑带食蚜蝇幼虫的宿主植物占比情况,结果图3所示。区域与试验岛屿的关系主要作物A农业区,位于试验岛屿北侧40km玉米、水稻B农业区,位于试验岛屿南侧60km小麦、水稻①已知该岛屿上无可用耕地,且不进行农事操作。试说明研究者选择该岛屿作为本实验观测站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结合图3与表信息,推测该昆虫的迁飞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若要证明捕获的黑带食蚜蝇均为迁飞而来,你认为还需提供的实验证据为: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1条即可)(4)上述研究的价值不包括()A.探索黑带食蚜蝇在我国相关地区的迁飞时间和路径B.为预防蚜虫大规模区域性爆发提供可靠的预警信息C.为深入明确黑带食蚜蝇特殊生态作用提供理论依据D.证实黑带食蚜蝇具有应对不良环境因素的短期反应10.(14分)某果蝇的基因组成如图所示,观察该果蝇的某器官装片时发现了如乙、丙图所示的细胞,请结合图回答有关问题。(1)丙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其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2)乙、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分别是__________。(3)与甲→乙比,甲→丙过程特有的可遗传变异类型是_________。(4)果蝇眼色的基因(红眼W,白眼w)位于X染色体上,该果蝇与正常红眼雄果蝇交配,若后代出现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白眼个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从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分析)。11.(14分)图甲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分子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图乙是某一生物体中不同细胞的分裂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AC段和FG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L点→M点表示____________,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特点。(2)图乙中的B图为____________细胞,对应图甲中的____________段。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于图甲中的____________段。(3)图乙中A细胞所处的细胞分裂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该生物的子代间性状差别很大,这与____________(用图乙中的字母表示)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关系密切。(4)图甲中与GH段和OP段相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某一年生植物开两性花,其花非常小,杂交育种时去雄困难。其花粉可育与不育由细胞核基因A/a(A、a基因仅在花粉中表达)和线粒体基因N、S(每一植株只具其中一种基因)共同控制,花粉不育的机理如下图所示(P蛋白的存在是S基因表达的必要条件)。请回答下列问题:(1)线粒体中的基因在遗传时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2)植株的基因型可用“线粒体基因(核基因型)”的形式表示,如植株N(aa)、花粉N(a)。现有植株N(AA)、N(aa)、S(AA)、S(aa),要培育出植株S(Aa)。①如果选用母本的基因型是S(aa),则可选用的父本的基因型有________。②植株S(Aa)产生的花粉中不可育花粉的基因型是________,该植株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D【解析】分析图甲: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分析图乙:图乙是将甲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生物进行分类剖析,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c、c1、c2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b、b1、b2和d、d1、d2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详解】A、图乙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的能量,c、c1、c2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b、b1、b2和d、d1、d2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由图乙可知,b+c+d+e代表的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B、c代表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c1代表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B正确;C、已知e是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那么b和d中的一个表示植物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一个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C正确;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的同化量,不在c中,应该属于生产者给分解者的部分,在b或d中,D错误。故选D。2、C【解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详解】A、兔子的白毛与短毛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B、豌豆的高茎与小麦的矮茎符合“同一性状”,但不符合“同种生物”,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C、豌豆的高茎与矮茎“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C正确;D、果蝇的红眼与棒眼“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故选C。3、D【解析】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体液调节为辅,二者共同作用,使动物生命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详解】A、神经调节准确,但作用范围不如体液调节广泛,A错误;BC、参与神经调节的器官可以参与体液调节,参与体液调节的内分泌腺也能参与神经调节,如下丘脑,BC错误;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过程中都有信息分子的参与,前者通过神经递质,后者通过激素或其他信息分子,D正确。故选D。4、B【解析】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2、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离子跨膜运输时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当载体蛋白结构异常时,其运输离子的功能受到影响。【详解】A、CFTR蛋白基因突变引起CFTR蛋白结构异常进而导致CFTR蛋白功能异常,说明基因可通过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A错误;B、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所需能量来自于细胞质基质中的无氧呼吸,所以Na+排出成熟红细胞属于主动运输,所需的能量来自无氧呼吸,B正确;C、如果大量Cl-进入神经细胞,会使静息电位值加大,从而使细胞不容易产生动作电位,即抑制突触后膜的兴奋,不利于兴奋的形成,C错误;D、CFTR蛋白与Na+和Cl-两种离子跨膜运输有关,但不能运输其它离子,说明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D错误。

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囊性纤维病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题意,获取相关解题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相关问题的能力。5、C【解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及各种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航天服、航天器能为宇航员提供呼吸用氧,清除CO2,并能控制压力和温度,维持内环境的稳态,A正确;B、水升华器和水冷却循环装置能控制航天服内的压力、温度和湿度,B正确;C、通信设备、控制组件和电源、报警系统等及时与地面相联系,与维持内环境稳态无直接关系,C错误;D、适当的食物和排泄物处理装置能保证宇航员的物质和能量供应,以维持宇航员的内环境稳态,D正确。故选C。6、D【解析】1、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但不是完全取代;3、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六个阶段;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详解】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故取代灌木阶段的是森林阶段,D正确。故选D。7、D【解析】据图中曲线可知,当同时存在稳定浓度的半乳糖时,葡萄糖的转运速率比仅存在葡萄糖时要低,据此分析。【详解】A.据图可知,当同时存在稳定浓度的半乳糖时葡萄糖的转运速率比仅有葡萄糖时的速率低,推测半乳糖的存在会抑制葡萄糖的运输,A错误;B.题图表示的是人体某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速率与葡萄糖浓度的关系,无法得知细胞膜是否可转运半乳糖,B错误;C.据图可知,在一定范围内,葡萄糖的转运速率随葡萄糖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但葡萄糖运输速率受载体数量影响,故不会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升高而持续增大,C错误;D.据图可知,半乳糖的存在会导致葡萄糖的运输速率下降,故推测半乳糖对葡萄糖的转运有抑制作用,D正确。8、D【解析】A、植物体内的水分参与营养物质的运输,A正确;B、水是构成叶肉细胞的重要化合物之一,B正确;C、自由水可作为细胞内化学反应的反应物,C正确;D、与休眠种子相比,同种植物萌发种子代谢旺盛,含水量大,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的水的有关问题,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二、非选择题9、①.捕食②.种群③.趋光④.种群密度⑤.黑带食蚜蝇成虫的捕获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差异,最高和最低捕获量分别出现在2009年和2013年⑥.季节⑦.避免观测站内作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⑧.5、6月从南向北飞,8、9月从北向南飞⑨.确定观测岛上无C3、C4植物、确定观测岛上无黑带食蚜蝇的幼虫⑩.D【解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对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用黑光灯诱捕法。2、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详解】(1)已知黑带食蚜蝇幼虫(无翅)喜食各种蚜虫,故黑带食蚜蝇幼虫与蚜虫间具有捕食关系,该试验站内所有的黑带食蚜蝇形成的集合称为种群。(2)①由于该昆虫具有趋光性,故采用黑光灯诱捕黑带食蚜蝇成虫。根据诱捕昆虫的数量可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②由图1可看出:黑带食蚜蝇成虫的捕获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差异,最高和最低捕获量分别出现在2009年和2013年。③分析图2可知,该昆虫的迁飞活动会随时间而有规律地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3)①已知该岛屿上无可用耕地,且不进行农事操作。为避免观测站内作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故研究者选择该岛屿作为本实验观测站。②结合图3可知5、6、8月份该昆虫的幼虫主要以C3植物为食,9月份该昆虫的幼虫主要以C4植物为食,A区域(北侧)主要作物是玉米、水稻,B区域(南侧)主要作物是小麦、水稻,故可推测该昆虫的迁飞方向为:5、6月从南向北飞,8、9月从北向南飞。③确定观测岛上无C3、C4植物、确定观测岛上无黑带食蚜蝇的幼虫,即可证明捕获的黑带食蚜蝇均为迁飞而来。(4)A、分析题意可知,上述研究可以探索黑带食蚜蝇在我国相关地区的迁飞时间和路径,A正确;B、上述研究可以为预防蚜虫大规模区域性爆发提供可靠的预警信息,B正确;C、上述研究可以深入明确黑带食蚜蝇特殊生态作用提供理论依据,C正确;D、上述研究不可以证实黑带食蚜蝇具有应对不良环境因素的短期反应,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以黑带食蚜蝇的为背景,考查种群特征、种群研究意义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10、(1).次级卵母细胞(2).aBXW或aBXW或abXW或abXW(3).8和0(4).基因重组(5).雌果蝇在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时XX姐妹染色单体没有正常分离【解析】1.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1)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2)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3)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4)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题图分析:甲细胞为果蝇的卵原细胞,乙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1)由分析可知,丙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不均等分裂,故细胞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根据甲细胞可知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XWXw,结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知,其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为aBXW或aBXw或abXW或abXw;(2)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16条染色体,共8对同源染色体;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3)甲→乙为有丝分裂,可能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甲→丙为减数分裂,可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有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故甲→丙过程特有的可遗传变异类型是基因重组;(4)该果蝇与正常红眼雄果蝇交配,若后代出现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白眼个体,则其基因型应为XwXwY,由于亲代中,雌果蝇基因型为XWXw,雄果蝇基因型为XWY,故子代白眼个体的X染色体肯定来自于雌果蝇,为雌果蝇减数第二次分裂时XX姐妹染色单体没有正常分离导致的。【点睛】熟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伴性遗传、以及减数分裂异常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审题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11、①.DNA复制②.受精作用③.流动性④.次级精母⑤.IJ⑥.GH⑦.减数分裂Ⅱ后期⑧.D⑨.不同⑩.GH段染色体数目为正常体细胞数目,OP染色体数目为正常体细胞二倍【解析】分析图甲:a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的变化,其中AC段为分裂间期,CE段为分裂期。b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的变化,其中FG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GI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IK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K点→L点表示成熟的生殖细胞。L点→M点为受精作用。c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OP段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和末期。分析图乙:A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C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细胞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又因其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说明该生物个体的性别为雄性。【详解】(1)图甲中AC段和FG段的核DNA含量均增倍,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L点→M点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中的相同,是受精作用所致,因此L点→M点表示受精作用,该过程涉及到卵细胞与精子的相互识别与融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2)图甲中FG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GI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IK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图乙中的B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D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又因其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所以该生物为雄性动物。由此可见,B图为次级精母细胞,对应图甲中的IJ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