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碳达峰”、碳中和 考点测试_第1页
2021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碳达峰”、碳中和 考点测试_第2页
2021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碳达峰”、碳中和 考点测试_第3页
2021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碳达峰”、碳中和 考点测试_第4页
2021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碳达峰”、碳中和 考点测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碳达峰”“碳中和”》专题

班级姓名学号

一、知识梳理

1.“碳达峰”

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碳排放量达到历史值,是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经济发

展由、向清洁的模式转变。

2.“碳中和”

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方式吸收的

碳总量__________,实现碳“______排放

“碳中和”对我国意味着:

一是我国碳排放下降斜率更大。

二是能源转型首当其冲,要实现“碳中和“,能源转型首当其冲。

三是通过工艺改造、节能等降耗的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能源的产生、转换、消费过程。

二'考点透视

例1202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碳中和”指的是

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

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

简图(X为H2co3,Y为C6Hl2O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一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B.图二中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例2中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积极鼓励植树造林,降低空气中CO2含量

B.可利用CaO或氨水捕集废气中的CO2

C.一定条件下,将CO2转化为CH3OH,实现CO2的资源化利用

D.研发新型催化剂将CO2分解成碳和02,同时放出热量

例3碳达峰就是我们国家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

而到2060年,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这就是碳中和。下列措施不利于“碳中

和'’的是()

A.植树造林B.节能减排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D.利用太阳能、风能发电

例4根据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340亿吨以上,其中海洋生态系统吸收

约20亿吨,陆地生态系统吸收约7亿吨,而人工利用量不足10亿吨。在此背景下,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已

成为行业共识。国际能源署(IEA)曾表示,要实现升温不超过2℃的目标,碳捕获和利用(CCUS)技术

需要在2015-2020年贡献全球碳减排总量的13%.图1是报道的主要CCUS技术的示意图,包括CO2捕

获、储存、利用(直接使用)和转化为化学品或燃料。

产品

分离储存

直接利用燃料

化学吸收食品业化学品

深海

物理吸收萃取剂塑料

空气

吸附法盐水层制冷剂L碳酸盐」

自然

矿物

膜法惰性剂生物(藻类'陆地)

低温水泥固化电化学

金属有机骨架灭火

利用(物理)光化学

农场小;I车辆化学循环提高燃油回收率

友电生物体

碳酸化

其他

生物法转化(高浓度)微生物电池

转化(低浓度)

非热等离子体

来源捕获利用

储存转化

图1碳捕获、储存、利用和转换的概念

中国科学家提出,利用我国丰富的镁矿资源将CO2吸收转变成重要的化工原料碳酸镁,生产示意图如图2:

盐酸82

MgCh溶液f|电化.方法|Mg9H»■。:矿化|'盘但^:03)2加热分解|M©

图2氯化镁矿化利用二氧化碳示意图

国内外利用C02跟氢气在特殊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甲醇(CH30H),同时生成水。该反应已经在工厂规模

化生产,实现减排同时又合成重要化工原料。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控制空气中C02的含量,以下建议不可行的是(填字母序号)。

A.开发新能源B.禁止使用化石燃料C.大力植树造林D.发展公共交通

E.以C02等为原料•,生产碳酸镁、甲醇等产品

(2)写出图2中“CO2矿化”的化学方程式o

(3)利用CO2合成甲醇(CH30H)的化学方程式是«

例5碳捕捉与碳封存技术可以抽离出大气中的CO2,用于储存和生产有用的产品,从而减少碳排放,某

化学课题小组,用NaOH溶液“捕捉”C02模拟处理废气.若废气中C02的质量分数为88%,其余为水蒸

气,当废气通过NaOH溶液时CO2被完全“捕捉”,并恰好消耗20%的氢氧化钠溶液80g(假定废气完全进

入溶液),计算:

(I)“捕捉”的CO2的质量;

(2)最后溶液中Na2c03的质量分数。

三'课堂训练

1.2020年9月,习近平在联大针对气候变化表示:“中国将力争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1)降低“碳排放”以减弱温室效

应。现阶段,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禁止烧煤B.研发汽车新能源C.鼓励乘坐公交出行

(2)“碳中和”目的是使碳排放与碳吸收达平衡,最终实现零碳排放。结合图1,提出一种可行的碳吸收

方式:»

(3)“碳捕获”并封存被认为是目前减缓全球变暖最经济可行的方式。图2是一种利用NaOH溶液实现“碳

捕获”的技术主要流程。

①吸收器中,NaOH溶液用喷淋方式加入,其优点是o

②分离器中,Na2c0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用该技术进行“碳捕获''有效利用了原材料•,在该过程中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④“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有利于缓解的加剧。

⑤将CO2含量高的气体吹入足量NaOH溶液中来“捕捉CO2",生成碳酸钠和水。试写出“捕捉室”中发生

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⑥将CO2压入地下的过程中,若CO2进入地底蓄水层,会影响水质。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o

⑦被封存起来的CO2(干冰)可用于物品灭火的原理是。

(4)煤在极高的温度下充分燃烧,主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被封存起来的CO2用于冷藏食物的原理是o

(6)将分离聚集的CO2压入地下的过程中,分子间隔会。

2.阅读下列科普短文。

化石能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能源,但储量有限,不可再生。随着科技进步,全球能源结构也正在向多元、

清洁、低碳转型。图1是世界能源在近200年内的变化趋势。

o5

,77

o0.5

.6

0.56

比o5

0.5

例o,455

34

o5

0.

23

5

o0.

12

o0.95

1

O5

0

18

从图中可见,天然气水合物将成为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是由天然气与水在

低温高压条件下结晶形成的具有笼状结构的类冰状结晶化合物,其分子结构见图2.主要分布于陆地永久

冻土层或深达千米的海底。

可燃冰具有燃烧值高、污染小、储量大等特点。在标准状况下,In?可燃冰可释放出164m3天然气和0.8n?

的水,能量密度是天然气的2〜5倍、是煤的10倍。单位体积的可燃冰燃烧放出的热量远远大于煤、石油

和天然气.

虽然可燃冰有着诱人的前景,但可燃冰非常不稳定,改变低温高压的条件就会泄露,它比二氧化碳带来的

全球升温高10〜20倍,所以目前对可燃冰的开采仍处于试验阶段。2017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连续

海上开采可燃冰时间最长、产气量最大的国家,将推动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近年来大气中CO2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自然中消耗CO2的主要途径是。

(2)下列说法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填字母序号)o

A.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C.研制和开发绿色能源替代传统能源D.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

(3)比较2000、2025和2050年能源结构中的化石能源,所占比例降低的是。

(4)图I所示的能源中,属于新能源的有。

(5)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6)可燃冰被视为传统能源的替代能源,其原因是“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科技进步会促进能源的利用B.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

C.开采可燃冰时,甲烷泄露会造成温室效应D.可燃冰是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固体天然气水合物

(8)在新能源开发中,化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出一种新型

多功能复合催化剂,通过如图示意的I、II、IH三个环节,将二氧化碳成功转化为汽油(图中c、d是最

终制得的汽油中所含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

O氢原子

❷氧原子

•碳原子

①在一定温度、一定压强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环节I除生成CO外,还生成了一种化合物,则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0

②观察图中c和d两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发现c和d的分子组成完全相同,但其分子结构不同,化学

上将其称为同分异构体。你认为c和d的化学性质(填“是”或“不是”)完全相同。

③c分子的化学式为,属于(填“有机”或“无机”)化合物。

④物质c含有种元素;分子中原子个数比为(填最简比),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结

果精确到0.1%)O

参考答■第

一、知识梳理

1.最高高耗能高排放低能耗

2.相互抵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