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日高中语文周测单元测试_第1页
2021年日高中语文周测单元测试_第2页
2021年日高中语文周测单元测试_第3页
2021年日高中语文周测单元测试_第4页
2021年日高中语文周测单元测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11月8日高中语文周测/单元测试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评卷人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数据“杀熟”行为,经济学上称为“价格歧视”,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在不同

的市场面对不同的顾客,采用差异化定价。(1)»学生票、多景点套票

等“差别定价”时,商家的标准是公开透明的,消费者会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主动“对

号入座”,买卖双■方是信息对称的,实质上是增加了信息供给,促进了市场交易。

(2),利用企业数据、定价规则上的信息优势,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

况下攫取更多的利润。

大数据“杀熟”的基础是大量的消费行为数据,(3)。当我们使用

APP时,我们的大部分行为都在被实时获取,变成一个个小标签,这些标签中,除了性

别、她区、是否使用苹果手机等基本信息之外,还有你浏览了什么商品、看了多久、价

位如何等等。平台根据这些行为记录给用户“画像”,对用户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作出

较为准确的判断。于是,那些不起眼的小标签,有可能最终成了商家算计我们的利器。

要知道,消费者贡献数据,默认数字平台使用相关数据,其初衷是为了交易安全和

交易效率,即期望由此获得更安全、更有效、更便捷、更个性化的服务。而平台企业根

据这些数据进行“杀熟”式差异定价,显然是一种对数据的滥用以及对社会信任的破坏,

实质上可视为一种欺诈行为。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结合材料内容,用一个单句概括大数据杀熟的本质。

【答案】

1.(1)这与生活中常见的“差别定价”不同

(2)而大数据“杀熟”有意放大信息不对称

(3)来自消费者在相关平台的行为记录

2.大数据“杀熟”本质上是一种①平台企业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②根据消费者在相

关平台的消费行为数据,③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④在不同的市场面对不同的顾客

采用差异化定价的欺诈行为。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面讲大数据“杀熟”行为的特征,后面讲“差别定价”的特征,通过比较可

知,两者是不同的,此处可以是概括前后内容的不同,如'’这与生活中常见的'差别定

价'不同”。

第二处,前面讲“差别定价”的“买卖双方是信息对称的……促进了市场交易”等特征,

后面讲的是大数据“杀熟”行为特征,根据后面的“利用企业数据、定价规则上的信息

优势,……下攫取更多的利润”分析,很显然是有意放大信息不对称,利用获取的信息

优势,攫取利润。此处可以填写关于“信息不对称”方面的内容。

第三处,前面讲“大量的消费行为数据”,后面是具体举例说明,如“当我们使用APP

时”可能会泄露的消息。此处主要是解释消费行为数据的来源,即“来自消费者在相关

平台的行为记录”。

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分析材料,概括出大数据“杀熟”行为的相关特征。第一段,分析大数据“杀熟”的特

征,抓住“利用企业数据、定价规则上的信息优势,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攫取更多

的利润”分析,主要讲大数据“杀熟”是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一些平台企业为了

获取更多利益而采用的方式。结合“在不同的市场面对不同的顾客,采用差异化定价”

分析,大数据“杀熟”在不同的市场面对不同的顾客采用差异化定价。

第二段,主要讲大数据“杀熟”的数据信息。结合“平台根据这些行为记录给用户'画

像’,对用户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大数据‘杀熟’的基础是大

量的消费行为数据”分析,大数据“杀熟”需要根据消费者在相关平台的消费行为获取

数据。

第三段,根据“而平台企业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杀熟’式差异定价,显然是一种对数据

的滥用以及对社会信任的破坏,实质上可视为一种欺诈行为”分析可知,大数据“杀熟”

本质上是一种欺诈行为。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出

了梁柱上的钉头之多,以此表现秦始皇喜繁华奢侈。

(2)英雄无关成败。“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驰骋疆场、叱咤

风云的刘裕是英雄;“羽扇纶巾,谈笑间,",儒雅自信、指挥若定的

试卷第2页,共39页

周瑜是英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壮岁已逝仍心系国家的陆游亦是

英雄。

(3)古人在欢乐之余,往往会有人生短暂之叹,比如有诗人曾感慨人生“,

",比喻手法的运用,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金戈铁马橘橹灰飞烟灭寄蜉蟒于天

地渺沧海之一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磷”“庾”“橘橹”“蜉嵋”“蜉蟒”“譬”。

4,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B.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敖”通“傲”,傲视,看不起。

C.“龟”通“皴”,皮肤受冻开裂。

D.“说”通“悦”,喜欢。

故选B。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聚族财谋之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不求闻达于诸侯

C.剖之以为瓢作《师说》以贻之

D.基“恕”乎基未兆易谋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示承接关系,后者表示转折关系。

B.两个“于”均为介词,译为“在”。

C.两个“以”,前者是介词,“把”的意思;后者是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

D.两个“其”,前者为表推测副词,为“大概”,后者为代词“事物、事情”。

故选Bo

6.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无辞让之心,非人也;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③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⑤敏于事而慎于言;⑥南冥者,天池也;

⑦见羽旄之美

A.①⑥/②③⑤/④/⑦B.④/⑤⑦

C.①②/③④⑥/⑤/⑦D.①⑥④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②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天下明明德”;

③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孺子之父母内交”;

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

⑤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事敏而于言慎”;

⑥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⑦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美之羽旄”。

①⑥为判断句,②③⑤为状语后置句,④为宾语前置句,⑦为定语后置句。

故选Ao

评卷人得分

7.下面对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汉书》是一部“包举一代”的纪传体断代史。

B.“仆”,可谦称自己;“窃”,有私下、私自之意。此外,类似的词语还有

“愚”“鄙”“敝”“卑”“区区”“不才”“不敏”等等。

C.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著有《新书》十

卷,代表作有政论文《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吊屈原赋》等。

D.从表达技巧上说,《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

试卷第4页,共39页

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代表作有政论文《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吊屈原赋》等"错误,《吊屈

原赋》不是政论文,是“赋”。

故选C。

三、情景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战胜他人与战胜自己的结果不同的句子是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通晓大

义,而品质低劣者唯利是图的句子是“,”.

(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从智慧、仁义、勇敢三个角度阐述君子之道的句子是

(4)《礼记•大学》中写到:。”它让我们懂得了

一个道理:知道要达到“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心不妄动。

(5)《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从而承担责任,践行使命的人才能

称为“士”的句子是:“,

(6)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

度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

【答案】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知者不惑仁

者不忧勇者不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

而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喻、知、惑、忧、惧、弘毅、始。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中指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危害的句子是“,”。

(2)《论语•里仁》中,孔子认为应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的句子是“,

_____nO

(3)《大学之道》中,用“,”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

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4)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5)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

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6)《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一起行动起来的一句是:"。”

【答案】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物有本

末事有终始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

似霰与子偕作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彰”“焉”“霰”“偕”。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词人发出慨叹,表现词人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2)《紫苜》中,“采采紫苜,o采采紫莒,”是对收工时

满载而归的续写。

(3)《归园田居》中表明居处四周环境清幽、生机盎然的句子是:,

(4)在《短歌行》中作者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

诗句是:,»

(5)《插秧歌》一诗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表现农民在雨中劳作的一句诗是:

【答案】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薄言秸之薄言裾之榆柳荫后

檐桃李罗堂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笠是兜黎蓑是甲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重点字有:寥阔、苍茫、祜、撷、衿、整。

试卷第6页,共39页

评卷人得分

四、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吃“解放碑”雪糕、穿老干妈卫衣、涂故宫口……一代年轻人正以穿国货、用国货、

吃国货定义了时尚,推动着“国潮”滚滚而来。

()老字号焕发第二春,新品牌后来居上,一个个国产品牌

强势崛起,迎来空前爆发期。如何抓住“国潮”机遇,顺势而上,在下一波消费潮流涌

来时依然乘风破浪、“永”立潮头?这是当下新老国产品牌不断追寻的答案。

走进苏州观前街稻香村首家体脸店,现烤现卖区、茶饮休闲区与文化体脸区内,人

来人往,艺术品般的姑苏糕点,使人仿佛置身古今交融的苏州精致生活现代

秀场,吸引众多消费者争相"打卡”,体验品尝。“老字号是时代品牌,我们应该屹立

于时代潮头,引领时代,而不是,怀念从前”,稻香村集团总裁周广军如是

亍兑。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

A.推陈出新标新立异琳琅满目倚老卖老

B.改头换面焕然一新琳琅满目目不窥园

C.推陈出新焕然一新目不暇接倚老卖老

D.改头换面标新立异目不暇接目不窥园

1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借着这波滚滚而来的“国潮”热,新老国产品牌应抓住机遇,开拓新市场。

B.借着这波滚滚而来的“国潮”热,在消费市场中几经沉浮的国货又火了一把。

C.探究“国货”火爆的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是延续当下“国潮”热的根本。

D.“国货”与“国潮”紧密相连,它正成为新时代新青年们的新时尚。

13.请修改画横线句子的语病。

【答案】

11.A

12.B

13.改为:一代年轻人正以吃国货、穿国货、用国货定义着时尚,推动着“国潮”滚滚

而来。

或:一代年轻人正以吃国货、穿国货、用国货为时尚,推动着“国潮”滚滚而来。

【解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组:“改头换面”,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

质不变;“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

继承文化遗产)。

这里用来形容国货的新发展,用“推陈出新”恰当。

第二组:“焕然一新”,指改变陈旧的面貌,呈现出崭新的样子;“标新立异”,通常

指提出新的主张、见解或创造出新奇的样式,也指为了显示自己,故意显出自己的与众

不同或者用往常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吸引人。

这里用来形容新品牌为吸引客户的做法,用“标新立异”恰当。

第三组:“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目不暇接”,

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这里是形容艺术品般的姑苏糕点多,用“琳琅满目”恰当。

第四组:“目不窥园”,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倚

老卖老”,仗着自己年纪大而任意放纵,卖弄老资格,是贬义词。

这里用来形容老国货不应该肆意妄为,用“倚老卖老”恰当。

故选Ao

1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这一段主要讲的是国产品牌的爆发,括号后的内容“一个个国产品牌强势崛起,迎来空

前爆发期”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这里还没有探究国货爆发的原因,故排除CD;

再者,文段并没有说新老品牌开拓市场,只是强调国货的“火”,故排除A。

故选Bo

13.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问题:

第一处是并列短语“穿国货、用国货、吃国货”语序不当;

第二处是“正”和“定义了”前后矛盾,时态不当。

应改为:一代年轻人正以吃国货、穿国货、用国货定义着时尚,推动着“国潮”滚滚而

来。或:一代年轻人正以吃国货、穿国货、用国货为时尚,推动着“国潮”滚滚而来。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毛笔——“文房四宝”之一,其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随着文化的发展,毛笔

试卷第8页,共39页

被赋予很多。毛笔虽然是一种书写工具,但是它所衍生出来的毛笔文化,已经成

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体现在了“用笔之道”上。“用笔之道”便是“做人之

道”,简单来讲,就是外柔内刚。毛笔的毛很软,蘸上墨后则要写出力度,要

这就叫以柔克刚。毛笔的毛是个柔软的东西,写出来的字却很有风骨,这是中国人的一

种美学。把那么多柔软的毛集中在一起,体现了君子的文化理念。每个人

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但是都朝着相同的目标努力前进,彼此尊重,形成合力:所以在

我们书写的过程当中,就得把握住中锋,用笔一定不散,这就是智慧的中华民族。

14.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毛笔一一‘文房四宝’之一”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

一项是()

A.“娘娘!”一一这种叫法,是我们地方上对年龄长于自己母亲的女人的呢称。

B.吱一一前面一个紧急刹车,我自行车的前牯辘差点顶住了那辆车的尾灯。

C.一首优美而真挚的小诗可能长久地波动人们的心弦一一只要人们的心中还存有诗意。

D.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一一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内含入木三分和而不同虽然

B.内涵入木三分和而不同都

C.内涵大笔如椽同而不和都

D.内含大笔如椽同而不和虽然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应修改为。

【答案】

14.A

15.B

16.所以我们在书写的过程当中,就得把握住中锋,用笔一定不能让它散,这就是中华

民族的智慧。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毛笔”属于“文房四宝”之一,题干中的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A.“这种叫法……昵称”是对“娘娘”的解释说明,破折号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B.“吱”后面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C.破折号强调被引出的下文“只要人们的心中还存有诗意”;

D.前面说“你”,后面说“鲁贵”,破折号起转变话题的作用。

故选Ao

15.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内涵:一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二

指内在的涵养。强调逻辑外延。内含:内心所具有的,内部包含的;内容;含蓄。偏客

观内在。

结合“毛笔被赚予很多”分析,选用“内涵”。可以排除AD;

第二空,入木三分:书法极有笔力,也比喻见解、议论、分析、刻画深刻。大笔如椽:

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辞。

结合“毛笔”“力度”分析,主要讲书法有笔力等,选用“入木三分”。可以排除C。

第三空,和而不同:和睦相处,不盲目苟同。同而不和:惯于迎合别人,但内心不抱友

善的态度。

结合“把那么多柔软的毛集中在一起”分析,体现的是“和而不同”观念。

第四空,都:起强调作用。虽然: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此成立。用在上

半句,表示让步,下半句说出正面意思,常用“可是”“但是”“却是”等词呼应。

结合“每个人”“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分析,此处主要强调每个人都可以提不提的意

见,选用“都”。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成分残缺,“在我们”使得句子缺少主语,可以改为“我们在书写的过程当中”;

二表意不明,“用笔一定不散”,可以改为“用笔一定不能让它散”;

三搭配不当,“这”指代用笔的方法,与“中华民族”不搭配,可以改为“这就是中华

民族的智慧”。

最后可改为:所以我们在书写的过程当中,就得把握住中锋,用笔一定不能让它散,这

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

评卷人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试卷第10页,共39页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二十年,郑锦死,子克埃幼,

诸将郑国轩、冯锡范用事,内阁大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拜

琅福建水师提督,谕相机进取。琅至军,疏言:“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

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

可获全胜。”二十一年,给事中孙蕙疏言宜缓征台湾。七月,彗星见,户部尚书梁清标

复以为言,诏暂缓进剿。琅疏言:“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足破灭海贼。请

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诏从之。

二十二年六月,国轩踞澎湖,环二十余里为壁垒。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

血溢于帕。旋以百船分列东西,遣总兵陈蟒、魏明等率兵东指鸡笼峪、四角山,西指牛

心湾,分贼势。琅自督五十六船分八队,以八十船继后,扬帆直进。遂取澎湖,国轩遁

归台湾。克城大惊鬼便诣等前&降提琬陈上许左△月琅级兵△鹿耳门,至仓濯。人谓琅必

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日:“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

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台湾平,自海道报捷。上旌琅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

侯。琅疏辞侯封,乞得如内大臣例赐花翎,部议谓非例,上命毋辞,并如其请赐茗挈。

上谕琅日:“朕特加擢用,尔能不负任使,举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明

设澎水标于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然其时中国

之民潜往生聚,已不下万人。及崇祯元年,郑芝龙就抚,借与红毛为耳市之所。若弃其

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

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也。此地原为红毛所有,乘隙复踞,必窃期内地,蛊惑人心。盖筹

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

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琅又疏请克埃纳士归诚,应携族属与刘国轩、冯

锡范及明裔朱桓等俱诣京师,诏授克埃公衔,国轩、锡范伯衔,俱隶上三尊,余职官及

桓等于近省安插垦荒。

三十五年,卒于官,年七十六,赠木手中俘,赐祭葬,谥襄壮。

(节选自《清史稿・施琅传》,有改动)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克埃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B.克埃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C.克域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D.克块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市,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贸易的通称。隋唐后,各王朝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

构。

B.花翎,清代的一种冠饰,多为贵族和朝廷高级官员所佩戴,是“辨等威、昭品秩”

的标志。

C.旗,中国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由皇帝

直接统辖。

D.太子少傅,负责教习太子的副职,与太子少师、太子少保合称“太子三少”或“东

宫三少”,为“九卿”之一.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琅精于谋略,长于用兵。面对台湾守军的严防死守,他联络旧部做内应;澎湖之

战中,他精心谋划,排兵布阵,大获全胜。

B.施琅骁勇善战,厥功甚伟。攻台过程中,他被飞箭射中眼睛也毫不退缩;他平定台

湾,稳定了东南局势。

C.施琅坚持己见,力排众议。面对是否缓征台湾的不同意见,他据理力争,坚持攻台;

面对台湾弃留的争论,他准确分析形势,说服朝廷将其纳入版图。

D.施琅深明大义,尽忠为国。平定台湾后,他将国家利益置于私仇之上,释放郑克堞

并劝其投诚,为其请封;他曾建议设立台湾官署。

20.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拜琅福建水师提督,谕相机进取。

(2)朕特加擢用,尔能不负任使,举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

21.平定台湾后,清廷内部出现了一场针对台湾的弃留之争。施琅主张守而不弃的理由

有哪些?

【答案】

17.C

18.A

19.D

20.(1)(李光地)趁机荐举施琅说他熟悉海上的事务,皇帝又任命施琅担任福建水师

提督,命令他见机进军攻取台湾。

(2)我特意提拔重用你,你果然能够不辜负使命,把六十年来难以平定的贼寇,一举

消灭。

21.①迁民不易;②防止外来侵略;③战略位置重要。

试卷第12页,共39页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琅”作主语,“疏陈”作谓语,主谓关系不能断开,排除BD;

“上”指皇上,作“许之”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句子的翻译是:克埃大为震惊,派遣使者到军前请求投降,施琅上疏陈明情况,皇上答

应了,八月施琅率兵进入鹿耳门,到了台湾。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边境贸易的通称”错。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

之间贸易的通称。

故选Ao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释放郑克埃。并劝其投诚,为其请封”错。原文“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

不敢顾私也”说的是施琅不报私仇,没有说释放郑克埃;“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是对施琅的封赏,不是郑克埃。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因”,趁机;“习”,熟悉;“拜”,授予官职;“谕”,命令。

(2)关键词:“擢用”,提拔重用;“负”,辜负;靖,平定;“殄灭”,消灭。

21.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结合“明季设澎水标於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

可知,台湾战略位置重要;

结合“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可知,守住台湾能防止

外来侵略;

结合“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可知,因为船只少,很难短时

间内把百姓迁走,迁民不易。

参考译文: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康熙元年,施琅被提升为水师提督。康熙二十年,

郑锦病死,他的儿子克爽尚年幼,将领郑国轩、冯锡范负责军务。内阁太学士李光地呈

上能够平定台湾的奏本,据此又推荐了施琅熟悉海上事务,皇上再次任命施琅担任福建

水师提督,并命令他见机进军攻取台湾。施琅到任军中,上疏说:“敌人的船只长时间

地停泊在澎湖,全部力量坚固防守。冬春交际之时,飓风时常发生,我们的船只很难渡

过海洋。我现在练习水兵,又派遣间谍与我以前的部下联系,使他们作为内应,等到风

便利我们的时候出兵,可以大获全胜。”康熙二十一年,给事中孙蕙上疏说应该暂缓

征讨台湾。七月,彗星出现,户部尚书梁清标又以此为理由,要求暂时延缓进攻围剿。

施琅上疏说:“我已经挑选两万精兵、三百只战船,足够消灭海贼。请催促督抚置办粮

饷,只要遇到顺风,就可进攻,并且请求征调陆路官兵协助围剿。”皇帝下诏听从他的

建议。

二十二年六月,国轩占踞澎湖,环绕澎湖二十多里设置壁垒。施琅坐着主帅大船突

然冲进对手水阵中,眼睛被飞箭射中,鲜血从头巾上流下来。很快把百艘船分开列阵东

西两侧,派遣总兵陈蟒、魏明率兵向东攻打鸡笼峪、四角山,向西攻打牛心湾,分散敌

人的攻势。施琅亲自率领五十六个船分为八队,用八十船殿后,扬帆直进。最终攻取澎

湖,国轩逃回台湾。克城大为震惊,派遣使者到军前请求投降,施琅上疏陈明情况,皇

上答应了,八月施琅率兵进入鹿耳门,到了台湾。有人认为施琅一定要替父报仇了,会

对郑氏家族下毒手。施琅说:“孤岛台湾刚刚回归,一旦发生杀戮的事情,也心人心不

会顺从。我忍受哀伤和苦痛的原因,是以国事为重,不敢顾及私怨啊。”台湾平定,自

海道报告朝廷大捷的消息。上皇表彰施琅的功劳,授予他靖海将军,封靖海侯。施琅上

疏辞掉靖海侯的封赏,请求向内大臣一样照例赐给花翎,部议认为不符合常例,皇上下

命令不能推辞封赏,一并按照他的请求赐予花翎。皇上告诉施琅说:“我特意提拔重用

你,你果然能够不辜负使命,把六十年来难以平定的贼寇,一举消灭。”

皇上派遣侍郎苏拜到福建,与督抚和施琅商议妥善地料理台湾平定后遗留的问题。

有人提出将在台湾居住的人迁移、将台湾放弃的意见,施琅上疏说:“明朝末年在金门

设澎水标,出汛到澎湖就停止,台湾原属于教化之外,本地人和外来人混杂相处,没有

进入疆域版图。然而那时中原的百姓秘密前往生活的,已不少于万人,等到崇祯元年,

芝龙接受安抚,借给与红毛作为互市之场所。如果丢弃他们的土地、迁走他们,用有限

的船只,去摆渡无限的百姓,不经过多年,难以完成。如果摆渡不完,逃窜藏匿在山谷

中,就是所说的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此地原来被红毛占领,他们要

趁机再次占领,一定会偷偷觊觎内地,蛊惑人心。大概通筹天下的形势,一定希望万全

之策,台湾虽然在外岛,却关乎四省要害,断然不可放弃。”不久苏拜等上疏也采用

试卷第14页,共39页

施琅的提议,一并设置三个县、一个府、一个巡道,皇上命令允许施行。施琅又陈述了

请求皇上允许郑克埃交回台湾本土,回归朝廷,并让他带领家眷和部下与刘国轩、冯锡

范及明裔殊桓等一起到京城,皇上下诏授予克埃公的封号,国轩、锡范伯的封号衔,一

起亲属于上三旗,其余职官以及桓等在附近的省分安排垦荒。

三十五年,施琅在官任上去世,时年七十六,死后赠予太子少傅,赐给他祭奠的仪

式,谥号襄壮。

君子日: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

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崇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

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鸾马十驾,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

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鲤■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甚矣,汝之不惠

C.不复挺者,使之然也D.以为轮,其曲中规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青,取之于蓝加青于蓝君子博学财日参省乎己

C.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4.下列叙述不符合最后一段文意的一项是()

A.在最后一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

志的道理。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

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是“不舍”还是

“舍”。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用心专一。

25.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

22.A

23.C

24.C

25.(1)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

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解析】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利”“强”分别修饰“爪牙”“筋骨”,为定语后置句.

A.“千里”修饰“马”,为定语后置句。

B.正常语序为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主谓倒装句。

C."……者……也”表判断,判断句。

D.正常语序为“以(之)为轮”,为省略句。

故选A„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比;介词,引出事物对象。

B.连词,表转折,去[I;连词,表递进,而且。

C.连词,就。

D.代词,它;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故选C。

2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试卷第16页,共39页

C.“关键在于是‘不舍‘还是‘舍’”错误。结合“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分析,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

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重在说明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故选Co

2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生”,通“性”,天赋,资质:“假”,借助;“物”,外物。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强”分别修饰“爪牙”“筋骨”,为定

语后置句;“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

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爆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鸾度就合乎圆

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

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

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

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

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

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

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

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

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

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

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

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

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鳍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

用心浮躁。

评卷人得分

六、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郡斋©雨中与诸文土燕集(节选)

[唐]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舟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来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①郡斋:指苏州刺史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

2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

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宴集逢雨,池阁清凉,但因作

者久病初愈,所以欣喜轻松。

C.最后两句作者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中超脱出来,从而

达到忘我的境界。

D.本诗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了作者宠辱偕忘的态度,也通过对聚会场景的

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27.诗中“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与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念此私自愧,尽

日不能忘”有些类似,请分析比较二者在情感内蕴上的异同。

【答案】

26.D

27.同: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

异: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

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地表达了对统

治阶层的指责。

【解析】

2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宠辱皆忘的态度”说法有误,“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可以理解为作者对自己

为官期间,百姓不能幸福安康怀有一种愧疚之情,体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襟怀,所以选

试卷第18页,共39页

项中“宠辱皆忘的态度”的说法有误;另外,“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分析错误,诗歌

没有详细描述聚会的场景,对于“闲适的情趣”只进行了简单的刻画。

故选D。

27.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是触发作者韦应物“自惭”的最为

直接的原因。而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是把自己所得俸

禄与农民的辛勤劳动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地位和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两者的相同之处:

都围绕对百姓疾苦的关注理解,都表达了作者的自省和惭愧内疚之情。

不同之处:韦应物“自惭居处崇”,不单指因住处的高大宽敞而感到惭愧,还包括显示

刺史地位的“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等因素在内,这些更使韦应物感到了自身责任

的重大。当然,“未睹斯民康”一一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是触发他“自惭”的最为直接

的原因。诗人自觉地将“斯民”之康跟自己的华贵、威严及“居处崇”联系起来,把自

己的地位和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为自己的无功受禄而深感惭愧,深感不安。偏重于对

自身责任的警醒;

而白君易的“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是直接表现了百姓所受的灾难,诗人对此整

日整夜念念不忘,内心十分惭愧。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情感内

蕴更为深刻。

评卷人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从文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

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

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往下看,

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

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

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

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

人轮流挑了仓谷来,把谷子倒到石槽里去后,抽去水闸的板,视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

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于是主人一面谈着一件事情,一面清

理到簸萝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

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

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

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

的。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都知道杨家三三。妈妈二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三

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

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二

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妈妈

随着碾槽转,提着小小油瓶,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或者很兴奋的坐在屋角拉动架。

上的筛子时,三三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热天坐到有风凉处吹风,用包谷秆子

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

个芦管作成的喷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

这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的树林里,常常有三三

葱绿衣裳的飘忽。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在

这时,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

鸡声代为讨情时才止。

这磨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有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

养得有几只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

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

溪里鱼极多。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

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人若顽皮一点,听到这

个话等于不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到这小姑娘

发笑,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高声的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

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娘自然是不会来干涉别人钓鱼的。

母亲就从没有照到女儿意思折断过谁的竿子,照例将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

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三

三照例应当还记得夜间做梦,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听到这个话,也就没有什

么可说了,只静静的看着,看这不讲规矩的人,究竟钓了多少鱼去。她心里记着数目,

回头好告给妈妈。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

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

试卷第20页,共39页

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

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

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

能钓。”同一件事情,对待不同,原来是来人讲礼,三三也讲礼。

钓鱼的是熟人时,三三常常搬了小小木凳子,坐到旁边看鱼上钩,且告给这人,另

一时谁个把钓竿撇断的故事。到后这熟人回到磨坊时,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

三三看着母亲用刀剖鱼,掏出白色的鱼脖来,就放在地上用脚去踹,发声如放一枚小爆

仗,听来十分欢乐。鱼洗好后,揉了些盐,三三忙取麻线来把鱼穿好,挂到太阳下去晒。

等待有客时,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母亲如想到折钓竿的话,将说:“这

是三三的鱼。”三三就笑,心想着:“怎么不是三三的鱼?潭里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

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

就长大了。

2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对杨家碾坊及周围环境的介绍,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理空间和人物的生存

境遇、社会关系,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B.在喂鸡时,“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声音,代为讨

情才止”,体现了三三抑强助弱的善良本性。

C.三三对到潭中的钓鱼者有着双重标准,既展现出她的娇嗔自私、爱憎分明,又能体

现其清纯、真诚的一面,人物形象立体可感。

D.三三的母亲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虽着墨不多,但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她的勤劳与

善良,以及在面对生活苦难时的乐观从容。

2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比拟的手法写水车“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十分形象,且用拟声词

“咿咿呀呀”传神表达,有着拟声似歌的音韵之美。

B.“主人全身是糠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入豆粉里的汤圆”,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出碾坊主人的辛苦,与下文内容相呼应。

C.“怎么不是三三的鱼?”这里作者用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情态:同时.,作

者还借助“大鱼吃鸭子”的梦境来展示三三的心理状态。

D.三三“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作者借助场景的转

换加速叙事,也将三三吩望长大的心情表现了出来。

30.试谈谈对画横线句子“三三先是眼见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

又成天全身是糠灰”的理解。

31.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体现着他理想中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

的人生形式”,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28.C

29.D

30.①这句话写出了三三的爸爸、妈妈靠着碾坊劳作承担起生活的担子,成天全身是糠

灰,体现了堡子里人生活的艰辛。②承担碾坊劳作的人的变化,突出了三三和她母亲

的不幸,但是以孩子的视角写悲剧,显得哀而不伤。

31.①自然环境优美:杨家碾坊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人们同自然和谐共生。②社会风

俗淳朴:民风淳朴,人们遵守乡里的公约,碾坊主人不介意别人在自家水前钓鱼。③人

物内心真诚善良:三三纯真热情,活泼可爱;三三和母亲从容地面对生活的苦难。

【解析】

28.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

C.人物形象分析有误,“娇嗔自私,爱憎分明”分析错误。结合“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

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

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吧’”“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

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

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等分析,三三对到潭边的钓鱼者有着双重标准,应为

表现她的“活泼可爱”。

故选Co

29.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

D.“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无中生有。语境写出了三三慢慢成长的过程,交代三三如一

般小孩慢慢长大的事实。无法推断出“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

故选D。

3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前文交代“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

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由此可知,碾坊里的活很多,爸爸、妈妈为了生活,每天

为碾坊忙碌,所以“成天全身是糠灰”,这句话表现了三三的爸爸、妈妈以及堡子里人

试卷第22页,共39页

生活的艰辛。

“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因为爸爸去世了,母亲接过爸爸的担子,

“作了碾坊的主人”,妈妈继续为家庭生活而辛劳,“成天全身是糠灰”。这是从三

三的角度写家庭遭遇的变故,突出了三三和她母亲的不幸。

31.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结合“堡子住置在山弯里,溪水沿了山脚流过去,平平地流,到山嘴折然转急,因此很

早就有人利用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

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往下看,央溪有无数山田”分析,杨家碾坊住置在山

弯里,有溪水绕过,从碾坊往上下看,环境优美,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

结合“照当地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

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照例将说:'三三,鱼多

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堡子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

了'”分析,人们遵守乡里的公约,三三母亲不介意别人在自家水前钓鱼,表现这里民

风淳朴。

结合人物的对话内容分析,如“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吧”“娘,

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