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武功县绿野中学刘云峰《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第5课————————010203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目录CONTENTS01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一)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官制,顾名思义,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世官并不等于世职,并不局限于某家族世代担任某一固定官职1、标准:血缘2、特点:贵族世代垄断高官3、影响:
①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形成贵族政治,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②重血缘、轻才能,导致阶层固化,阻碍社会发展。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二)春秋战国举荐有才之人或依军功授爵李悝相魏文侯时说:“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刘向《说苑》
1、标准:尚贤(才能和军功)2、选拔方式:
①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
②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军功爵制)3、影响:
①打击了贵族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②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适应了争霸兼并战争的需要。商君为发于秦,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汉书》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三)秦朝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百姓和一般官吏都要向“法官、法吏”学习律令而为官,法官、法吏负责宣讲法律和君主的旨意。途径: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实质: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文化上的专断、专制评价:维护了中央集权制度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提升了法律的社会地位造成了严重的文化专制。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四)汉朝时期察举制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汉初选官沿袭秦制,重在军功。随着封建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中央集权国家的不断完善和巩固,武帝出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以强化中央集权制政治的需要,开始推广行“以儒取仕”的察举制,并逐步发展成为完善的选官制度。
——王震亚《论汉代的察举制度》
1、原因、背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四)汉朝时期察举制2、内容分类标准特点常科孝廉、茂才一年一举,有人数规定特科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无固定时间,无人数限制补充积功劳为官和征辟是两汉官员选拔的重要补充征辟(bì),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四)汉朝时期察举制3、评价
积极:
①注重品行才学,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局限:
①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
②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后期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
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五)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背景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察举制弊端暴露,选举不实;人员流动大,察举失去社会基础。确立220年魏王曹丕开始推行标准家世、道德、才能流程中正评定资品——吏部按品授官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五)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实行初期,品第人物能以才德为主要依据。西晋以后,“九品中正制”逐渐被势力庞大的门阀世族控制,东晋时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薛林军、马晓霞《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咏史魏晋·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积极:早期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后期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士)族”的局面,阻碍社会阶层流动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六)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1.背景2.方式:分科考试选拔人才①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②制举: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③铨选: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明经科主要考帖经,旨在检测应试者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主要考经史和时务策,后改以诗赋为主,较能体现应试者的文才学识。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六)隋唐至明清科举制3.发展历程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开始采用分科考试之法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任命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扩大科举取士人数,开创武举和殿试进一步完善:“取士不问家世”;锁院、糊名、誊录;公开公平一度废止,后又恢复,时断时续三级考试;八股取士;生源受限(以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为主)南北分卷;1905废除明清元代宋代隋唐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六)隋唐至明清科举制4.评价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汪洙【宋】《神童诗》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王定保《唐摭言》打破了豪门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形成了重学风气;加快了社会阶层流动;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影响到西方的文官制度。重才轻品;易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促成“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社会观;不利于科技发展;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朝代制度途径标准特点西周世官制世袭血缘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春战荐举功劳制举荐、军功才能、军功缺乏制度化,战时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学习律令明习法律专任法家思想两汉察举制考察、推举品德、才能形式多样魏晋九品中正制中正举荐道德、才能、家世维护士族特权隋唐科举制分科考试才学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两宋科举制考试才学科举进一步完善元蒙古传统和科举制世袭、军功、血缘、军功、才学时断时续;等级色彩明清科举制考试才学八股取士,内容僵化选官方式:由世袭、推荐到考试,趋向公平、公开、公正。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学,趋向科学和公平。选官权力:选官权从地方到中央,体现中央集权加强。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巩固练习(2023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月考)东汉光武帝之时,察举制实施中有了“授试以职”的正式规定,即郡国长官应先对秀才与孝廉委以一定职务,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可举至中央。这一规定()A.打破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
B.意在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C.彰显公开竞争的选官原则
D.体现对官员吏治才能的重视D(2023陕西长安一中月考)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其中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敦得敦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
)A.形式僵化限制严格
B.考核内容注重“经世致用”之学C.不再重视儒家经典
D.要求考生所学的知识全面务实D02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考核:也称考绩、考课,是中国古代政府对官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察、核实并评定优劣等级的一项人事管理制度。一、秦汉——上计制1.考核标准:2.考核官员:3.呈现形式:4.作用:
御史计簿考核结果作为官员赏罚的依据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
二、魏晋——流于形式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三、隋唐①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考核,地方向中央报告,皇帝遣使考察。②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1.考核机构:2.考核方式:
3.考核作用: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尚书省吏部唐代“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指品德方面的四项标准。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这是针对各个职位的具体工作而规定的不同要求,偏重对其在职才能的考察。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四、宋朝——磨勘制
宋代定期勘验官员已定升迁的制度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南宋在御史台设考课司,共掌考核,标准:“四善四最”。“四善”:德义、清谨、公平、勤恪。“四最”:断狱平允、赋人不扰;均役屏盗、劝课农桑;赈恤饥穷、导修水利;户籍增衍、整治簿书。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五、明朝——考满和考察考满考察明朝考核初考再考通考结果称职平常不称职依据升迁降调朝觐考察京察3年6年9年6年3年内容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六、清朝——京察和大计考察外省文官考察京官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疲软、不谨者免职;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3年清代考课京察大计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如何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特点趋势
①考核制度渐趋完善②品德与政绩并重③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开考核;④考核标准日趋严格细致;⑤奖惩结合,考核与惩贪结合。积极作用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政治清明和行政效率的提高。本质局限
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只唯上,不唯实”,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等现象。深远影响
对于当今社会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公正、有效的官员考核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03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一、秦汉1949年1954年1957年至文革期间1982年(1)秦朝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地方:监御史)(2)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位卑权重,代皇帝巡行郡国,依据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不法行为(3)影响:前期澄清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后期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1)中央: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监察系统。(2)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十五道,每道派监察御史一人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二、隋唐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三、宋代1949年1954年1957年至文革期间1982年中央: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台谏合一;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设四监司、通判。中央监察谏院御史台地方
监察通判四监司台谏合一,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四、元代1949年1954年1957年至文革期间1982年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两级地方监察机关蒙古至元初置提刑按察司,纠察地方吏治,所巡视地区称道。后改称肃政廉访司。全国分二十二道,遍于全国,分隶御吏台、江南行台、陕西行台,成为定制。其中内八道属御史台,江南十道属江南行御史台,陕西四道属陕西行御史台。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五、明清1949年1954年1957年至文革期间1982年明:(1)中央:都察院(之前的御史台)监察御史(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科道并立”(2)地方:御史代皇帝巡按各省清:(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机油集滤器总成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机床油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木制毛衣针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智能多层以太网交换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无纺布医用胶带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无尘氧化锑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新牙痛安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数字脑电图仪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乳胶医用手套行业发展调查与市场盈利预测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三氯氢硅产业专项调研及投资需求预测研究报告
- 医疗器械自查表【模板】
- 牛津译林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2Reading-(共30张PPT)
- 《影视光线艺术与照明技巧》word版本
-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2BM3U2Rules》教学
- 曼陀罗绘画疗法
- 《格林童话》读书分享ppt
- 四年级下册英语素材单元知识点总结 陕旅版
- 【水力学】-水力学课后答案2
- 新能源公司技术监督考试附有答案
- NFPA59A2021中文版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存和装运标准
- 纸制品包装行业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