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各章节知识点汇总与讲解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的基本单位1、基本单位:米(m)2、常用单位:比米(m)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3、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µm,1µm=103nm,1m=106µm,1m=109nm,4、生活中的长度单位:1公里=1km,1km=2里,1里=500m单位换算形式及书写:(1)、大单位化成小单位时,数字乘以进率,单位变成所要的单位;(2)、小单位化成大单位时两种方法:①数字除以进率,并用括号将数字括起来,单位直接变成所要的单位;②数字乘以进率的倒数,单位直接变成所要的单位即可。实例: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A.4.5m=4.5m×100cm=450cmB.456mm=456mm×=0.456mC.36cm=36÷100m=0.36mD.64dm=64×m=6.4m分析:A应为4.5m=4.5×100cm=450cm,故A错误;B应为456mm=456×m=0.456m,故B错误;C应为36cm=(36÷100)m=0.36m,故C错误;【答案】D二、长度的测量1、基本工具:刻度尺(包括各种直尺、三角板、皮尺、卷尺、学生用尺等)。2、精确测量工具(初中阶段使用不做要求):游标卡尺等。三、刻度尺的使用1、认识刻度尺(1)观察测量范围(有时用量程表示);(2)认清分度值(相邻两刻线之间的距离,即:每个小格所代表的长度);(3)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没磨损,则从零刻度线开始测量;若磨损,则从下一个整刻度开始测量)(4)单位(刻度尺上所标数字的单位,如:cm)。2、刻度尺使用规则“5会”(1)“会看”,观察零刻度线是否磨损,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 实例:如图所示,该刻度尺的测量范围为______,分度值为______,此时铅笔的长度为_____。【答案】0~10cm;0.1cm(或1mm);7.50cm(2)“会选”,选择测量范围和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3)“会放”,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刻度尺沿被测长度放置;实例:测量一木板的长度,在如图所示的各种情况中正确的是()ABCD 分析:A中,被测物体左侧没有与零刻度线对齐,故错误;B中,视线没有与刻度线垂直,故错误;C中,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没有紧贴被测物体,故错误;【答案】D(4)“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实例:如图是用刻度尺测长度的实验,所记录的测量结果正确的是()A.5.3cmB.5.25cmC.3.25cmD.3.3cm方法:首先观察刻度尺,确定分度值(每个小格代表)1mm,所以准确值按mm来读,物体的左边与2cm对齐,也就是20mm,右边已经过5cm后有过2个小格,也就是52mm,所以准确值为52mm—20mm=32mm;估计值不到1mm,根据实际我们估计成0.5mm;最终物体长度为32mm+0.5mm=32.5mm=3.25cm,故答案为C。(5)“会记”,记录测量结果包括数值和单位。3、特殊测量方法①累积法;②化曲为直法;③滚轮法;④辅助法;⑤化整为零法4、长度常见估算量(1)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2)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3)一元硬币的厚度为1.9mm;(4)乒乓球的直径约为4cm;(5)一支2B铅笔的长度约为18cm;(6)一层楼的高度约为3m;(7)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cm;(8)头发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约为60µm;(9)成年人走一步的距离0.75m;(10)中学生的身高在170cm左右;(11)教室门的高度约为1.8m;练习: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方法,小明对下列物理量的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160cmB.课间操的时间约为20minC.教室门框的高度约为500mm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min【答案】B四、时间的单位1、基本单位:秒(s)2、常用单位:分钟(min)、小时(h)3、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h=3600s4、常见时间估算量:(1)正常人的心率70次/分钟;(2)初中生百米成绩14s左右;(3)做一次眼保健操的时间为5min;(4)播放国歌所用的时间49s。五、时间的测量 1、基本工具:停表、秒表、电子表、石英钟等。2、机械停表的使用及读数(重点)实例:停表的读数为_______S。方法:(1)明确小表盘数字单位为min,大表盘数字单位为s;(2)观察小表盘指针超过整刻度3但未到4,所以小表盘示数为3min;并且小表盘指针已经超过刻度3与4的一半,代表已经超过半分钟,即30s。所以大表盘示数为37.5s;(3)停表的读数为3min+37.5s=217.5s。六、误差与错误1、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就叫做误差。2、误差产生的原因与测量仪器的精确度、测量者的观察能力、估测水平和测量方法有关,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而错误是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和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3、采用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都可以减小误差。实例:四个同学利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47cm、2.36cm,则物体的长度为()A.2.36cmB.2.357cmC.2.35cmD.2.4cm解题方法:(1)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时,先将错误数据2.47cm去掉;(2)将剩下的3个正确数据取平均值,即:=2.36cm,A正确。(3)重点说明:最后得出的物体长度应与题中给出的小数点位数相同,不能得出整数时要采用“四舍五入”。第二节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普遍性:机械运动是一种最普遍、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除了机械运动之外,还存在其他的运动形式,如分子的运动、生命运动、电磁运动等等。实例:如下例举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B:小树生长;C:大脑在思考问题;D:汽车在公路上行驶。E:一条鱼弄得满锅腥。分析:A属于电磁运动;B属于生命运动;C属于生命运动;D属于机械运动;E属于分子运动。【答案】D二、参照物1、定义:人们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就叫做参照物。2、特点(1)假定性: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2)任意性: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既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3)排己性:参照物不能选择被研究对象本身;(4)不唯一性:同一物体,可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这时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5)方便性:通常情况下,研究地面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选取地面为参照物。实例:关于参照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们只能选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B.除被研究物体本身外的一切物体都可以被选作参照物C.我们平时感觉某物体运动或静止,就是没有选择参照物D.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不同【答案】B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析:自然界中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一切“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所以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实例:如图,“天舟一号”正在给“天宫二号”在轨补加推进剂。在燃料加注过程中,以“天宫二号”为参照物,“天舟一号”是_______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天舟一号”是_______的。这种现象我们叫做运动和静止的______性。(均选填“运动”或“静止”)【答案】静止;运动;相对第三节运动的快慢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1、运动相同的时间,来比较通过的路程,路程越长,运动的越快(物理中采用)。2、运动相同的路程,来比较所用的时间,时间越短,运动的越快。二、速度1、定义: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2、计算公式:,及推导公式:,3、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即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实例:5m/s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在1s内通过的路程为5m。4、基本单位:m/s;常用单位:km/h;二者的关系为:1m/s=3.6km/h推导过程:换算方法:(1)m/s化成km/h时,乘以3.6;(2)km/h化成m/s时,除以3.6即可。实例:3m/s=_____km/h;72km/h=_____m/s。【答案】10.8;204、常见速度估算量:(1)人步行速度约为1.1m/s;(2)正常自行车的行驶速度约为5m/s;(3)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4)真空中光速3.0×108m/s。三、两种运动形式1、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即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相同的路程。(2)根据可得即: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3)图像:2、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常常是变化的,即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2)分类:越来越快的运动叫做加速运动;越来越慢的运动叫做减速运动。四、平均速度1、定义: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2、意义:表示的是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平均运动的快慢程度;3、公式:,(s代表的是总路程;t代表这段路程内的总时间);4、说明: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实例:汽车上山速度为30km/h,下山速度为60km/h,上、下山路程相等,求汽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解:假设上山的路程为s,根据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得:答: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40km/h。第四节速度的测量一、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2、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小车、斜面、木块、金属片。3、实验步骤:(1)把小车放在斜面的顶端,在斜面底端固定金属片,读出小车与金属片之间的距离;(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3)根据测得的、,利用公式算出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算出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6)利用公式计算出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4、实验结论:>>,小车从斜面向下做加速直线运动5、实验注意事项:(1)斜面的坡度不宜过大的原因:不让小车滑得太快,方便测量时间。(2)在斜面底端放金属片的作用:①便于确定终点在同一位置;②便于测量时间。(3)小车通过的距离该如何测量:车头到车头或车尾到车尾的距离。(4)重点说明:实验中测量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否可以这样来测?注意:将小车直接放在斜面的中点,从静止释放测出下半段的路程和通过的时间,根据计算小车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方法评估:不能,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斜面底端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车运动到斜面中点时已经获得了速度,但如果将小车放在斜面中点重新释放测量下半程平均速度,会使运动时间变长而使平均速度变小。实例: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进行速度计算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填“大”或“小”)。(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______cm;=______s;AB=______m/s;BC=______m/s。(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_____,是在做________运动。(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AC偏_____(选填“大”或“小”)。【答案】(1);(2)小;(3)4.00,1,0.02,0.05;(4)大,加速;(5)大本章小结: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梳理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是米(m);基本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2、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会看”、“会选”、“会放”、“会读”、“会记”。3、时间的国际主单位是秒(s);基本的测量工具为停表。4、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消除,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第二节机械运动1、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变化,就说物体运动;没有变化,就说物体静止,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同一物体,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这种现象叫做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第三节运动的快慢1、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公式为。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所通过的路程。2、物体沿着直线且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3、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常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物体平均运动的快慢。第四节速度的测量1、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用停表测出小车所用的时间,根据计算各过程中的平均速度。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小车沿斜面所做的运动是加速运动。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原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1)声源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或液体。(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不能说成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继续存在并向远处传播。实例:下列实验中,不是验证声音产生条件的是()A.敲击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B.敲击鼓面时,撒一些轻小的纸屑在鼓面上C.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中,并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空气D.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咙处【答案】C二、声音的传播1、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2、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能传声。3、传播形式:声音在向外传播时,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实例:有两部手机都开通了来电显示功能,且来电铃声都已开启。用手机A拨手机B时,手机B发出响声,并且显示屏上显示手机A的号码,若将手机A置于一透明的真空罩中,用手机B拨叫手机A,则我们 ()A.能听到手机A发出的铃声,并能看到手机B的号码B.不能听到手机A发出的铃声,但能看到手机B的号码C.能听到手机A发出的铃声,但不能看到手机B的号码D.既不能听到手机A发出的铃声,也不能看到手机B的号码【答案】B三、声速1、定义: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表示,其数值等于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同上速度)。2、影响因素:(1)介质种类。;(2)介质温度:空气中声速大小跟空气的温度有关,且随着空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实例1: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差异很大。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三次敲击声,请判断传来的三次响声的介质按照先后依次是(
)A.
铁管、水、空气
B.
水、空气、铁管C.
空气、水、铁管
D.
水、铁管、空气【答案】A实例2: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听到起跑的枪声后立即开始计时,测得李明同学百米赛的时间是13.00秒,当时气温15℃,则李明同学跑百米的真实时间是(
)A.
13.29s
B.
13.00s
C.
12.71s
D.
无法确定【答案】A四、回声1、定义: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了障碍物,被反射回人耳的现象,叫做回声。2、分辨条件:回声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最近为17m。3、应用:测量距离,根据,t为发声到接收到回声的时间,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实例:一辆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向一座大山开去,在某处汽车鸣笛,经过2s后司机听到回声。求汽车鸣笛处跟大山之间的距离。解:根据公式可得,即汽车鸣笛处与大山之间的距离为答:汽车鸣笛处与大山之间的距离为350m。练习:一列火车以72km/h的速度驶向前方崖壁下的隧道口,距崖壁720m时,火车鸣笛,司机鸣笛后经过多少时间听到回声?(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340m/s)【答案】2s五、人的两种耳聋1、传导性耳聋,这时人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骨传导)听到声音2、神经性耳聋,这时人再也不会听到声音实例:将音叉敲响后,放入口中,先不接触牙齿,听听声音,再咬住音叉,听听声音,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音叉尾部接触牙齿时,声音响些,是由于固体传声比空气强B.
音叉尾部接触牙齿时,声音弱些,因为那样会阻止音叉的振动C.
音叉尾部不接触牙齿时,声音强些,是因为空气传声强D.
音叉尾部不接触牙齿时,不能听到声音,是由于空气不能传声【答案】A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一、音调1、意义:表示声音的高低2、影响因素:频率(1)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2)意义:用来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3)单位:赫兹,符号为Hz。(4)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3、超声波与次声波(1)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2)人们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3)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4、有关音调的实例:①简谱中的1.2.3.4.5.6.7等表示的就是音调;②声音尖锐刺耳;③女高音,男低音;④瓮声瓮气;⑤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⑥辨别壶内水的高度⑦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实例:向保温瓶里灌开水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瓶里水位的高低,这是因为()A.随着水位上升,音调逐渐变高B.随着水位上升,音调逐渐变低C.灌水过程中,音调不变,响度越来越大D.灌水过程中,音调不变,响度越来越小【答案】A二、响度1、意义:表示声音的大小或强弱。2、影响因素: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1)物体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2)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与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与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3、有关响度的实例:①引吭高歌;②低声细语、大声喧哗;③震耳欲聋、如雷贯耳;④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⑤轻声慢步;⑥“响鼓还需重锤敲”;⑦听诊器、扩音器。实例1:为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师生们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抒发浓浓的爱党爱国之情。“高唱”中的“高”形容的是声音的()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答案】A实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引吭高歌”中的“高”指的音调高B.“低声细语”中的“细”指的是音调低C.“尖声细嗓”中的“尖”指的音调高D.“起音太高上不去”中的“高”指的是响度大【答案】C三、音色1、意义:表示发声体的品质。2、影响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3、有关音色的实例:①分辨不同的乐器;②辨别西瓜的生熟;③瓷器的好坏;④机器运转是否良好等等。实例1:帝企鹅繁殖期间,企鹅妈妈捕鱼归来,能在几十万只企鹅嘈杂的叫声中精确地分辨出孵蛋的企鹅爸爸的声音,它主要利用了声音的什么性质()A.音调B.音色C.响度D.频率【答案】B实例2: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锁。这种声纹锁能辨别主人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音量【答案】C四、乐器种类1、打击乐器:发声体为受打击的物体本身。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2、弦乐器:发声体为乐器中的弦。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弦的松紧、长短和粗细有关。3、管乐器:发声体为乐器中的空气柱。声音的音调与空气柱的长度有关。实例1:如图所示为一笛子的模型图,用双手按住左边的六个孔后开始吹奏,则只松开A孔和只松开B的声音不同在于()A.松开A孔的音调比松开B孔的音调要高B.松开A孔的音调比松开B孔的音调要低C.松开A孔的响度比松开B孔的响度要大D.松开A孔的响度比松开B孔的响度要小【答案】A实例2: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对此说法错误的是()A.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B.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C.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D.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答案】C实例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编号材料长度横截面积A铜600.76B铜600.89C铜601.02D铜800.76E铜F铜1000.76G钢801.02H尼龙801.02I尼龙1001.02(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最好填上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BC;(2)ADF;(3)80;1.02(4)使用同一根琴弦进行演奏,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然后比较发声的音调高低。第三节声的利用一、利用方式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举例)(1)次声波传递信息:动物利用次声波接收信息;监控自然灾害;判断机器的运转(2)超声波传递信息:蝙蝠回声定位、倒车雷达、超声波导盲仪、声呐、B超(3)其他传递信息利用:检查钢轨、听诊器等等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举例)(1)超声波洁牙(2)超声波碎石(3)超声波焊接(4)超声波育种(5)次声波武器实例1:以下事例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是()A.将超声波应用到倒车雷达B.医生用听诊器给病人诊断病情C.利用次声波判断地震方位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答案】D实例2:超声手术刀通过超声发射器,从不同方向向身体内的病变组织发射多束超声波,利用其能量准确“烧死”病变细胞,以下超声波的特点与该手术刀的治疗功能无关的是()A.方向性好B.穿透力强C.能量集中D.遇物反射【答案】D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噪声的区分(两个角度)1、物理学角度: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环境保护的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实例1:从环保角度看,以下不属于噪声的是()A.阅览室内絮絮细语B.上物理课时,听到隔壁教室传来的歌声C.午睡时突然传来弹奏熟练的钢琴声D.坐在报告厅听到台上雄辩有力的演讲声【答案】D实例2:下列情景中的声音属于噪声的是()A.上课时,老师大声讲话B.上课时,有的同学小声说话C.音乐厅里演奏的交响乐D.舞台上口技演员正在模仿的鸟鸣声【答案】B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1、用分贝来表示噪声的等级,分贝的符号dB,0dB是人刚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实例1:一场大雪过后人们感到外面万籁俱寂,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A.可能是大雪过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少B.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C.可能是大雪过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D.可能是大雪过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答案】B实例2:现代城市在主要街道上装有噪声监测设备,若某一时刻装置显示的示数为50.62,这个数字的单位是________,当有几辆重型汽车并排通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会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答案】dB,变大三、减弱噪音的三个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实例1:下列措施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A.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玻璃B.摩托车上安装消音器C.燃放鞭炮时用手捂住双耳D.剧院内墙用吸音材料装饰【答案】B实例2: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的禁鸣喇叭标志,在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答案】D第五节跨学科实践:制作隔音房间模型实例1:制作的隔音房间模型是通过隔音材料来改变房间之外人们听到声音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答案】B实例2:某音乐工作室,完全相同的甲乙两个房间,甲用隔音材料做隔音处理,乙没有做隔音处理。关于同样的声源在甲乙房间里响度的大小,隔音材料对声音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响度小,隔音材料减弱声音反射B.甲响度小,隔音材料增强声音反射C.甲响度大,隔音材料增强声音反射D.甲响度大,隔音材料减弱声音反射【答案】A实例3:项目提出:当我们在家中弹奏乐器、欣赏音乐或观看电视节目时,有可能会打扰需要休息的家人或邻居。小明设想在家中改造一个隔音房间,这样就不会彼此干扰了。为降低改造成本,小明打算先制作一个隔音房间的简易模型,测试其隔音性能,再实际改造。项目分析:那么首先我们需要思考:物体的隔音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猜想】①可能跟材料的种类有关;②可能跟材料的厚度有关。项目实施:【实验一】选取最适合的隔音墙装修材料常见的隔音材料有聚酯棉、实木、泡沫、海绵。为了比较这几种材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小明还准备了其他器材:音叉、机械闹钟、手机、鞋盒。(1)在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_______A.振动的音叉B.播放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手机C.持续响铃的机械闹钟(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方案一: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______。(填字母代号,下同)方案二: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_______。A.此处距鞋盒的距离B.所听见声音的响度C.所听见声音的音调D.所听见声音的音色(3)小明采用方案二,通过实验得到如表一所示的数据。表一:材料种类聚酯棉实木泡沫海绵距离/m0.21.80.51.2分析数据可得:四种材料中最适合作隔音墙装修材料的是________。【实验二】隔音效果和材料厚度的关系为了更准确地比较隔音效果,小明使用分贝仪进行音量的测量。选用纸巾进行实验,改变包裹声源的纸巾的张数,在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的距离处摆放测音器材用来测声音的强弱,测出数据记录在表二中。表二:项目 餐巾纸厚度餐巾纸0片2片4片6片响度104dB100dB97dB95dB分析数据可得:同种隔音材料,材料越厚,其隔音性越______(填“好”或“差”)。【总结和反思】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不仅仅要考虑房间的隔音效果,还要考虑到房间的最大使用面积。仅仅是选择材料和厚度是不准确的,接下来应该对比固定_______下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展示交流:制作隔音房间评价表评价指标作品等级优秀合格待改造隔音效果(有效隔音量)40dB以上30dB-40dB30dB以下空间利用率80%以上70%-80%70%以下【答案】实验一:(1)C;(2)B,A;(3)聚酯棉;实验二:相同,好,厚度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一、温度1、概念: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测量工具:温度计。二、温度计1、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2、种类:(1)根据测温物质分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等。(2)根据用途分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电子体温计)、寒暑表等。三、摄氏温度1、单位:摄氏度,符号℃。2、规定: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在0与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份为1℃。实例1:下列有关温度和温度计的说法正确的是()A.体温计读数时不能离开人体B.“20℃”正确的读数是“摄氏20度”C.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D.温度计是根据玻璃泡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答案】C实例2: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39℃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25℃C.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60℃D.酒精灯外焰温度是100℃【答案】B 实例3:如图所示,甲温度计的读数是______℃,乙温度计的读数是_______℃。【答案】38,-22.四、温度计的使用1、一估三看(1)“一估”,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以便选择合适的温度计。(2)“一看”,看测量范围,明确最高和最低温度。(3)“二看”,看分度值,方便读数。(4)“三看”,看零刻度,明确温度值在零上还是零下。2、三点注意事项(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不要立即读数,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不能取出读数(体温计除外)。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如果仰视读数,会造成读数偏小;如果俯视读数,会造成读数偏大。实例: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下列操作方法中正确的是()A.测温前先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估计待测液体的温度,保证不超出温度计的测量范围B.测量前,需要用力将温度计玻璃管中的液体甩回玻璃泡内C.温度计的玻璃泡必须浸没在待测液体中,可以接触到容器底部D.读温度计的示数时,应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保证视线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答案】A五、体温计1、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0.1℃.2、构造:在玻璃泡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狭道,所以体温计使用前需要甩一下,如果不甩,示数只能上升而不能下降。实例1:某体温计示数为38℃,若护士仅消毒后就直接用它去测量37℃和38.5℃的病人的体温,则该体温计的示数分别是()A.37℃、38.5℃ B.38℃、38.5℃C.37℃、38℃ D.37℃、37℃【答案】B实例2:用一支示数不准确的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示数为﹣2℃;用它测量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示数为103℃;用它测量某种液体的温度,示数为19℃,则该液体的实际温度为()A.16.2℃ B.18.1℃ C.19℃ D.20℃解析:设室温的实际温度为由题意得:,解得。【答案】D第二节熔化和凝固一、两个定义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吸热过程。2、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放热过程。二、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1、实验目的:探究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2、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夹,试管,温度计,铁环、海波、石蜡,秒表。3、实验步骤:(1)按自下而上组装实验器材。(2)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将试管放入水中。(3)将小颗粒的海波和石蜡放在试管中,调整温度计的位置,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其充分接触。(4)点燃酒精灯,并用酒精灯的外焰对石棉网进行加热。(5)观察海波与石蜡的状态,并经过相同的时间记录温度,等到完全熔化为止。(6)根据记录的时间与温度数据,绘制海波与石蜡的熔化图像。(7)得出实验结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8)按自上而下的顺序整理实验器材4、数据处理海波熔化与凝固图像石蜡熔化与凝固图像4、实验注意事项(1)组装器材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整理器材按自上而下的顺序。(2)用水浴加热的优点:可以使试管中的物质受热均匀温度上升缓慢,实验现象更加明显。(3)使用石棉网加热的好处:使物质均匀受热。(4)海波和石蜡应选择小颗粒,以保证与温度计充分接触。实例:如图是“探究石蜡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石蜡应碾碎后放入试管中B.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放置在石蜡内部C.“水浴法”加热可以使石蜡受热均匀D.熔化的过程中,石蜡温度保持不变答案:D三、熔点和凝固点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2、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的温度叫做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实例1:下左图是小明“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1)实验所用的装置应该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安装;将试管放在烧杯中隔水加热,这种加热的方法叫做“水浴”法,这种加热方法的优点是使被加热的物质______,并且温度变化比较______,便于记录实验温度。(2)在组装好实验装置后,小明在下表中记录了实验测量的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可知:______(填“物质A”或“物质B”)是海波,在熔化过程中要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______。(选填“升高”、“降低”、“不变”)时间/min012345678物质A的温度/min252932374044475154物质B的温度/min253341464848485458【答案】(1)自下而上,受热均匀,慢;(2)物质B,吸收,不变四、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特点1、晶体:熔化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如海波)。2、非晶体:没有明显的熔化过程,温度一直升高(如石蜡)。3、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过程中为固、液共存态;熔化后为液态。实例1:海波的熔化图象如图所示.下列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A.海波的熔点是48℃B.海波是晶体,在BC段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海波在BC段温度不变,不吸收热量D.在CD段海波处于液态,吸收热量【答案】C实例2:如图甲是“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1)如图乙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2)如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海波熔化过程对应图线中的_______段(选填“AB”或“BC”),其熔点为_______℃。(3)用质量为m1的海波做实验,绘制的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丁图中的a。若用质量为m2(m2>m1)的海波做实验,得到的图线可能是图丁中的_____。(选填“b”“c”或“d”)【答案】(1)46;(2)BC,48;(3)c五、晶体熔化和凝固条件1、熔化条件:达到熔点并继续吸热。2、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并继续放热。实例1: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在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A.也熔化一部分B.全部熔化C.一点儿都没熔化D.下边的熔化,上边的没熔化【答案】C实例2:11月17日我市迎来入冬第一场雪,为了使雪尽快熔化,在路面上喷洒食盐,这是因为()A.盐使积雪的熔点降低B.盐使积雪的温度升高到0℃而熔化C.盐使积雪的熔点升高D.喷洒盐后的雪不再属于晶体,不需要达到熔点就可以熔化【答案】A第三节汽化与液化一、两个定义1、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吸热过程。2、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放热过程。二、实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1、实验目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2、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纸板,温度计,秒表。3、实验步骤:(1)按自下向上的顺序组装实验器材。(2)向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将温度计调整位置,使玻璃泡与水充分接触,并给烧杯盖上纸板。(3)当水温达到90℃时,每经过1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再持续几分钟为止。(4)根据记录的时间和温度数据,绘制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像。(5)得出水沸腾时的特点: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6)按自上而下的顺序整理实验器材。4、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时烧杯中的水要适量,水太多,加热时间太长。(2)实验中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可以采用减少水量、提高水的初温、给烧杯加盖等以减小热量损失。实例:图中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装置。(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_(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2)A、B、C三种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代号)。(3)由图乙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4)实验器材中纸板的作用:______________。(5)实验结束后,移开酒精灯,发现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可能是原因是_______。【答案】(1)自下而上;(2)B;(3)98;保持不变;(4)减少热量散失,同时也可以防止热水溅出伤人(防止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温度计上影响读数);(5)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吸热。5、沸腾的特点及条件(1)特点:液体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2)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沸点不同,与大气压有关。(3)液体沸腾条件:达到沸点,并且继续吸收热量。(4)沸腾前水内气泡从下向上逐渐变小(如图甲);沸腾后气泡从下向上逐渐变大(如图乙)实例:如图甲所示,小亮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1)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小亮向烧杯中注入适量的______水。(2)水沸腾时停止加热,不能继续沸腾。可见,沸腾过程需要_______。(3)绘制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根据图像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__℃;沸腾时,水的温度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4)小明猜想沸腾的水也能将图丙试管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实验时,用烧杯中沸水给是试管的水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温度计示数上升到图丙所示的值后不再变化,其读数为______℃,试管中的水_______(选填“沸腾”或“不沸腾”)。温度不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试管中水温较高时,水的蒸发变______(选填“快”或“慢”),相同时间试管中的水从沸水中吸收的热量几乎等于试管中水蒸发吸收的热量。【答案】(1)热;(2)吸热;(3)99;温度不变,持续吸热;(4)97;不沸腾;快。6、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7、沸腾和蒸发的异同点相同点:(1)都是汽化现象(2)都需要吸收热量不同点(1)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而沸腾发生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2)蒸发发生在任何的温度下,而沸腾必须达到沸点并且继续吸热(3)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而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实例1: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A.给湿头发吹热风B.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C.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D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实例2、下列关于蒸发和沸腾的说法正确的是()(多选)A.蒸发和沸腾都需要吸收热量B.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C.蒸发和沸腾都属于汽化现象D.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无关,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答案】1、C;2、AC三、液化1、方法:降低温度或压缩体积2、特点:任何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3、现象:露水、雾、雨、“白气”。实例1:下列发生在四季里的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现象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B.夏天,草叶上出现露珠C.秋天,枝头挂满白霜D.冬天,冰雕逐渐变小【答案】B实例2:周末下午烈日炎炎,小明从冰箱的冷藏室中取出一罐可乐,放在餐桌上,不一会儿这罐可乐“大汗淋漓”。下列现象与此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A.
水烧开后壶嘴附近冒“白气”
B.
衣箱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C.
阳光下的湿衣服逐渐变干
D.
燃烧的蜡烛在“流泪”【答案】A第四节升华和凝华一、两个定义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吸热。2、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放热。二、现象1、升华物质:(1)碘;(2)冰;(3)干冰(固态二氧化碳);(4)樟脑丸(卫生球);(5)固体清新剂;(6)钨丝(灯丝)2、凝华现象:(1)雪;(2)霜;(3)雾凇(树挂);(4)窗花(冰花);(5)灯泡变黑(钨丝凝华)。实例:“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已被列入联合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A.
“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
“寒露”节气,露的形成要吸收热量C.
“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
“大雪”节气,雪的形成要吸收热量【答案】C第五节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实例1:蔬菜装袋放入冰箱中,可有效减慢蔬菜中水分的()A.液化B.升华C.汽化D.凝固【答案】C实例2:端午佳节,粽香万里。小明两次煮粽子,第一次水开后继续用大火煮,直到煮熟;第二次水开后将火焰调小,但仍然保持锅中的水沸腾,直到煮熟,两次比较发现()A.第一种方法比第二种方法省燃料又省时间B.第一种方法比第二种方法费燃料但省时间C.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省燃料又省时间D.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省燃料,两种方法所用时间相近【答案】D实例3:小李同学在爸爸指导下,走进厨房进行劳动实践,他发现厨房里涉及很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冷冻室取出的排骨表面有“白霜”,“白霜”是固态B.在排骨的“解冻”过程中,排骨中的冰吸热熔化成水C.排骨汤煮沸后冒出大量的“白气”,“白气”是液态D.排骨汤盛出后不容易凉,是因为汤能够不断吸热【答案】D实例4:想一想家庭厨房中有哪些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物理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至少写出两个)(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刚打开热锅锅盖,锅盖上方有“白气”生成,是由于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2)钢罐內装有液体天然气,是利用常温下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天然气液化的。第四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一、光源1、概念: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2、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水母等)和人造光源(发光的小彩灯、点燃的火炬、烟花等)。3、特别指出:月亮不是光源。恒星是光源,行星和卫星都不是光源。实例:夏夜,溧阳萤火虫生态园内,月亮皎洁,草丛里飞舞着亮莹莹的萤火虫,颇有“含明终不息,夜月空徘徊”的意境,此情景中()A.月亮不是光源,萤火虫是光源B.月亮不是光源,萤火虫不是光源C.月亮是光源,萤火虫是光源D.月亮是光源,萤火虫不是光源【答案】A二、光的直线传播1、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形成的现象:(1)影子;(2)日食和月食;(3)小孔成像;(4)井底之蛙;(5)一叶障目不见泰山;(6)凿壁偷光等。3、应用:(1)激光准直;(2)射击讲的三点一线;(3)排队、植树;等。实例1:有些古诗文中包含着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语句所描述的现象中,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A.一叶障目,不见泰山B.如影随形,形影相伴C.水中捞月,徒劳无功D.井底之蛙,所见甚少【答案】C实例2: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光在均匀介质中传播的原理来解释的是(
)A.平静的水面映出山的倒影B.日食、月食的形成
C.影子的形成D.小孔成像【答案】A4、光线:用来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的带有箭头的直线,光线是不存在的,但要画成实线。实例1:下列关于光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光线就是很细的光束B.光线是实际存在的C.人们用一条带箭头的实线表示光的传播情况,用的是模型法D.光线是用来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常用虚线表示【答案】C5、光速: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真空中传播最快,速度为c=3.0×108m/s。三、小孔成像1、形成原因:光沿直线传播2、成像特点:(1)倒立的实像;(2)像与物体形状相同,与孔的形状无关;(3)像的大小与光屏到孔的距离有关。实例1: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照射到地上,形成一个个“光斑”和“树荫”,则()A.“树荫”是圆形的,是树叶的影子 B.“光斑”是圆形的,是太阳的影子C.“光斑”是圆形的,是太阳的实像 D.“树荫”是方形的,是太阳的实像【答案】C实例2:一个五角形光源垂直射在一个三角形小孔上,在小于孔后面光屏上形成的光斑是()A.三角形 B.方形C.五角形 D.圆形【答案】C实例3:(多选题)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如图所示,若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一个小孔,发现光线透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倒立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孔成像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B.木板上的小孔不一定是圆形的C.保持蜡烛和墙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大D.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正立的像【答案】AB四、光年1、定义:光在一年内所传播的距离2、意义:距离的单位实例:下列关于光的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B.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最大C.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光年是一个时间单位【答案】C第二节光的反射一、光的反射1、定义:光射到物体表面被反射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2、基本概念:(1)入射点:光线与界面的交点叫做入射点,用字母O表示。(2)入射光线:入射到反射面上的光线,用AO表示。(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射到反射面上后,被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用OB表示。(4)法线:经过入射点O垂直于界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5)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用∠i或∠AON表示。(6)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用∠r或∠BON表示。二、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1、实验目的:探究光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2、实验器材:平面镜,有法线的平整的可绕法线转动的硬纸板,量角器,激光笔,直尺,铅笔。3、实验步骤:(1)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硬纸板ENF垂直立在平面镜上;(2)用激光笔贴着EON以某一角度向点O射出一束光,观察发射光线的位置和方向,记录;(3)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并记录;(4)改变入射光的角度,重复步骤(2);(5)量出此时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并记录;(6)将纸板NOF向后偏折一定角度,观察发射光线是否存在。4、得出结论:发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8)整理器材实例: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镜面成30°角,请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及度数。答案为:5、实验注意事项(1)硬纸板的作用:显示光的传播径迹,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2)硬纸板要与平面镜垂直,否则无论怎样调整入射光线都不能在硬纸板上找到反射光线的径迹。(3)将纸板向后折的目的: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4)多次试验的目的:避免结论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实例1:如图为某实验小组“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而且F板可绕ON转动。(1)使用可以旋转的硬纸板,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入射光线AO向ON靠近时,看到反射光线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ON。(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向O点,光将沿图中______的方向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的。(4)无意中,小明看到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是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______(选填“实”或“虚”)像。(5)某同学在实验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然后转动纸板F,并使其与纸板E在同一平面内,但在F上没有发现反射光线,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答案】(1)呈现光路;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靠近;(3)OA;可逆;(4)等大;虚;(5)硬纸板没有竖直放置实例2:小明和小聪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沿EO方向入射,a为入射角。(1)为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以法线ON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____(选填“A”或“B”)面绕法线ON向后旋转,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_____(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2)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F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_________的方向射出,因为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选填“可逆”或“不可逆”);(3)在研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时,收集数据如下表:小明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小聪说,此结论不具有普遍性。请你针对实验中的不足加以改进:_______;入射角反射角35°35°【答案】(1)B,不发生;(2)OE,可逆;(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多次改变入射角,测出其对应的反射角,进行比较。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1、平行射向界面的光线被平行射出,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2、平行射向界面的光线反射时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3、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实例1:在暗室的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平放在纸上(镜面朝上),让手电筒正对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从侧面看去()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漫反射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答案】B实例2:如图所示,走在夜幕下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见商家利用灯光将“广告图”投射在地面上。周围的行人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地面上的“广告图”,这是由于光在地面上发生了________反射(选填“镜面”或“漫”)。该反射________(选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答案】镜面,遵循第三节平面镜成像一、平面镜的作用1、改变光的传播方向2、成像二、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实验器材:白纸一张,玻璃板,支架,刻度尺,两支大小完全相同的蜡烛,笔,火柴。3、成像原理:光的反射。4、实验步骤:(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直立一块玻璃板,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玻璃板的位置。(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直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蜡烛A的像的位置,记下两个位置,并注意观察像与物体大小关系。(3)移动蜡烛A,重复步骤(2)。(4)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A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像到玻璃板和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用量角器量出连线与镜面的夹角,看是否垂直。(5)整理器材5、得出结论: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平面镜成虚像。实例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答案】实例2:S是一个发光点,从S发出的两条光线SA、SB的传播路线如图所示,请用平面镜成像规律,确定发光点S的像的位置,并画出入射光线SA、SB对应的反射光线。【答案】6、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应尽量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才能得到较清晰的像。(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便于透过玻璃板观察并确定像的位置。(3)实验中应该用薄的玻璃板,厚玻璃板前后两个表面都会成像,会产生重影。(4)为什么要用两支完全相同蜡烛的目的:便于比较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5)玻璃板要与纸面垂直放置目的:便于确定像的位置。(6)刻度尺的作用:便于比较像和物体到镜面距离的关系。(7)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避免结论的偶然性。从而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8)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7、实像与虚像(1)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2)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3)实像是倒立的;而虚像是正立的。实例:如图是“探究平境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竖直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蜡烛为成像物体:(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2)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3)现有厚度分别为6mm和2mm的两块玻离板,应选择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4)点燃A蜡烛,在寻找蜡烛A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______(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_______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5)若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______(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像是______(填“虚”或“实”)像。(6)某次实验时,同学在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请你推断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7)若将玻璃板绕底边向蜡烛B一侧翻转90°,则在此翻转过程中,蜡烛A的像大小变化情况是______。(8)小明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图2)。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______。【答案】(1)较黑暗;(2)B蜡烛;(3)2;(4)A,完全重合,相等,垂直,相等;(5)不能,虚;(6)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或玻璃板太厚;(7)不变;(8)A。第四节光的折射一、定义1、光从一种介质中斜射入到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2、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的光线叫做折射光线。3、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二、光的折射定律当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当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总结:三线共面、法线居中、空角大)。实例:如图所示,光从水里射向空气。请画出其反射光线的准确方向及对应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答案】例题2:如图所示,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射向水面,在水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后,反射光线经过A点,水中的折射光线经过P点,请你作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答案】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作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成的像S′,由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要过像点S′,连接AS′,其与水面的交点就是入射点O。分别连接SO、OA、OP,可以确定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答案如下图所示:三、光的折射现象(1)海市蜃楼;(2)水中筷子向上弯折;(3)池水变浅;(4)看水中鱼的位置感觉升高;(5)光的色散;(6)钢笔错位;(7)彩虹(色散)。实例1:我国有着灿烂的诗词文化,很多诗词中蕴含着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池水映明月”,水中有明月是光的折射现象B.“潭清疑水浅”,水变浅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C.“日影化为虹”,彩虹的形成是光的色散现象D.“起舞弄清影”,影子的形成是光的反射现象【答案】C实例2、生活处处有物理,下列生活现象所涉及的光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A.夜晚人在路灯下形成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B.清澈的池水看起来变浅了,是由光的反射引起的C.雨后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D.在教室各个方向都能看到课桌上的书,是由于光照到书上发生了镜面反射【答案】C第五节光的色散一、定义1、概念:白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2、实质:光的折射。3、彩色光带的顺序:从上到下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二、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红外线与紫外线1、红外线(1)定义:在可见光谱的红光以外看不见的光。(2)特点:①热作用强,应用:浴室暖灯、红外线理疗仪。②穿透云雾能力强:应用:红外线高空摄像机、红外线遥感仪。③用来进行遥控:应用:红外线遥控器。④红外线感应:应用:红外线感应灯自动门、卫生洁具的自动控制开关。2、紫外线(1)定义:在可见光谱的紫光以外看不见的光。(2)特点:①化学作用强,应用:使照相底片感光。②生理作用强:能杀菌,适量照射紫外线可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加强钙吸收。③荧光效应:应用:鉴别钞票或商标真伪。实例1:验钞机发出的“光”能使钞票上荧光物质发光;家用电器遥控器发出的“光”能用来控制电风扇、电视机、空调等电器开启与关闭.对于它们发出的“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验钞机和遥控器发出的“光”都是紫外线B.验钞机发出的“光”是紫外线,遥控器发出的“光”是红外线C.验钞机和遥控器发出的“光”都是红外线D.验钞机发出“光”是红外线,遥控器发出的“光”是紫外线【答案】B实例2、某种家庭淋浴房安装的浴霸利用红外线工作,严冬季节,打开浴霸沐浴,温暖如春,此过程利用了红外线的()A.荧光效应B.热效应C.保温性D.屏蔽效应【答案】B实例3、如图,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则()A.A处应是紫光B.只有AB之间有光C.将照相底片放到AB范围B处的外侧,底片不会感光D.将温度计放到AB范围A处的外侧,会看到温度上升较快【答案】D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一、透镜分类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又叫做会聚透镜。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又叫做发散透镜。二、几个概念1、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用表示。2、光心:通过这个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用字母“O”表示。3、焦点(F):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4、焦距(f):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三、特殊光线(重点)1、凸透镜(1)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经过焦点(3)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射出2、凹透镜(1)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反向延长线过焦点(3)沿对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被平行射出四、透镜对光线的原理:光的折射。实例1:如图所示有两条光线入射到凸透镜,请完成它们的出射光路。实例2、如图所示,F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O点是光心,请画出两条光线经过凹透镜的光路图。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一、照相机1、结构特点: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底片相当于光屏。2、原理:当物体在2f以外时,经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3、如果要使照片上的像大一些,物应靠近照相机,为了使底片上能得到清晰的像,同时要拉长暗箱的长度(物近像远像变大)。4、像和物体的位置关系:上下相反、左右相反。二、投影仪1、结构特点:镜头是凸透镜;投影片相当于物体;银幕相当于光屏。2、原理:当物体在f<u<2f时,物体经过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如果要使银幕上的像大一些,投影仪要远离屏幕,同时投影片要靠近镜头(物近像远像变大)。三、放大镜1、结构特点:放大镜就是一个凸透镜。2、原理:当物体在u<f时,物体经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远像远像变大)。3、像与物体的位置关系:正立、放大的虚像。实例1:小明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装置如图甲所示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1)图甲中光屏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________(填序号)A.28cmB.18cmC.8cm(2)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调节一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填“左”或“右”)调节;(3)若将印有字母“F”的纸片(图乙)放在离凸透镜5cm的地方,我们能看到的清晰的像是丙图中的____(填序号);【答案】(1)B;(2)左;(3)A实例2:用镜头焦距不变的相机对某处同学拍照,拍出的底片如图乙所示。若要使底片的像如图甲所示,则()A.相机离人远些,镜头要往前伸B.相机离人近些,镜头要往后缩C.相机离人远些,镜头要往后缩D.相机离人近些,镜头要往前伸【答案】D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相关概念1、物距(u):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2、像距(v):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3、二倍焦距(2f):一倍焦距的二倍距离,如f=15cm,则2f=30cm。二、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2、实验器材: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纸,笔3、实验步骤:(1)观察凸透镜,确定其焦距f。(2)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使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3)把蜡烛放在2f以外,移动光屏,直到找到清晰的像,记录像的性质。(4)把蜡烛放在2f上,移动光屏,直到找到清晰的像,记录像的性质(求凸透镜焦距)。(5)将蜡烛放在f<u<2f之间,移动光屏,直到找到清晰的像,记录像的性质。(6)将蜡烛放在u=f的位置,移动光屏,看是否能够得到像。(7)将蜡烛放在u<f的位置,移动光屏,并通过凸透镜向蜡烛一侧观察。(8)整理器材4、实验结论:当>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不成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5、实验注意事项(1)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像的原因:①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②蜡烛在一倍焦距之内成虚像,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③蜡烛在焦点上不成像。用不透光的物体挡住凸透镜的其中一部分,仍成完整的像,像的性质不变,只是像变暗了。(3)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否则像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实例1:洋洋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的活动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1)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并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其在______上,为实验探究做好准备;(3)如图乙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移到标尺10cm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为止;生活中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来工作的;(4)在图乙所示情况下,将蜡烛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后,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______(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5)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标尺35cm处,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的实像;(6)在图乙所示情况下,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光屏______(选填“向下”或“向上”)调节;(7)如果用不透明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遮住,结果______。A.没有影响B.不能成像C.成一半的像D.仍能成完整的像,但亮度变暗【答案】(1)10.0;(2)同一高度;(3)照相机;(4)向右;(5)放大;(6)向上;(7)D实例2:(多选)小曹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在图中画出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取走光屏,蜡烛和凸透镜在图中位置不变,从凸透镜右侧适当位置可看到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B.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向左移动透镜10c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测试卷(一)含答案
- 血管源性水肿的临床护理
- 数学上册可能性课件西师大版
- 肠梗阻的护理
- 孕期腹部损伤的健康宣教
- 急性肺脓肿的临床护理
- 舌下神经损伤的临床护理
- 甲沟炎的临床护理
- 粘连性中耳炎的健康宣教
- JJF(陕) 088-2022 三维运输记录仪校准规范
- (2024年)反垄断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课件
- 2024年医学实验室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分析报告
- 2023年6月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西方行政学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 【取水构筑物计算2500字】
- 《销售人员培训完整》课件
- 水电安装施工方案
- 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
-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心内科入科教育培训
- 预防宗教渗透从我做起
- 智能智能化智能眼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