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14课《诗词三首》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初+中语文第14课《诗词三首》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初+中语文第14课《诗词三首》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初+中语文第14课《诗词三首》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初+中语文第14课《诗词三首》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李白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以此为题的诗有三首,大约写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其时,作者应召入长安已两年,未能受到重用,最后被“赐金还山”,诗人“济苍生”“安社稷”的愿望无法实现,在朋友为他践行的酒宴上愤而写了这组诗。

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创作背景行路难(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赏析: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

宴席十分豪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筷子“停”“投”“拔”“顾”,这些动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表现了诗人极度苦闷、抑郁不舒的心情。环看四周

面对美酒佳肴,作者为什么却放下酒杯,撂下筷子,离开座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呢?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赏析:

这是诗人的想象。

想象自己离开长安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情景。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自己的仕途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忽然又。赏析:

姜尚(姜太公)、伊尹,这两个都是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终大有作为的人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典故,借古人的事例,表达自己的愿望: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被朝廷任用,施展才能。空闲的时候。应是“梦乘舟日边”,因韵律句式需要而颠倒。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赏析:但理想与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

这样的痛苦交织在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的感叹。反复咏叹,节奏短促,声调低抑,唱出无穷的忧虑和焦灼不安的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赏析: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径直,直截了当,表示毫不犹豫。

如何理解在《行路唯》(其一)中李白创造的自我形象?

在这首诗中,李白停杯拔剑却又四顾茫然,欲过河山

却又踟蹰不前,羡慕古人却又不可追攀,咏叹“行路难”却又迷失方向,誓将乘风破浪却又难以实现。诗人的自我形象,内心的孤独苦闷,情感的动荡不安,言辞的慷慨激昂,都跃然纸上。这其中,有理想的破灭,有梦想的启航,有永不言败的豪情,有含我其谁的疏狂,其诗确为“仙翁剑客之语”(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赠送给我。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悲痛、怅惘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辛酸、悲凉倒好像意志坚定襟怀豁达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诗歌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

(1)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2)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乐观的精神。如何理解《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表现出的乐观精神?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的中间两联写道:“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可见,白诗的格调是消极悲观的。

与白诗相比,刘禹锡这首答诗,虽然感慨万端,却始终保持着明朗、高亢的格调,具有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这主要和诗人的性格有关。刘禹锡因为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二十多年来被一贬再贬。但是他愈挫愈奋,毫不气馁,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的斗争精神。他被贬十年后,曾一度被召回京城,即借游京城玄都观之机,写下了著名的政治讽刺诗,其中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裁”(《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之语,因此又被贬谪偏远地区。在与白居易扬州相识后的第三年,他在京城,故地重游,又写下了“种桃道土归何处?前度刘朗今又来”(《再游玄都观绝句》)的诗句。从他的《秋词》对秋天的赞美,他在《陋室铭》中所表现的身处逆境的坦然自安,就不难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境。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被贬官在外多年,回京路上思怀往事,展望将来,心绪难平中又不乏刚健昂扬之气。这种复杂的情绪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凄凉的巴山楚水、

“闻笛赋”和“烂柯人”,“沉舟”和“病树”这些意象表现了作者难以平静的心绪;而“千帆过”“万木春”等意象又表现出诗人刚健昂扬的精神。

凄凉的巴山楚水

闻笛赋

烂柯人

沉舟病树

千帆过万木春诗人选取意象,无论是悲还是喜,无论是扬还抑,“皆着我之色彩”,历历分明。小结: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借酒作诗答谢友人,表明自己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水调歌头

苏轼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

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夜,月自然是主角,前人面对无限时空,一轮孤月,早已产生了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苏轼之间,陡然发之,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既然天上宫阙如此美好,当然会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人的遐想愈来愈缥缈,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人世情怀和月色描写,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

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慰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逢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词句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三《水调歌头》

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有感情地朗读,结合具体词句,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词以问月开篇,

情感高亢激昂,具有诗性宇宙的意识;接下来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想象丰富,情感浪漫而又有近乎幽默的别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抒情热烈,情感也转为通达、豪放。

下片开头写月光的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绵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为议论,情感变为通透、豁达;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词人由对明月的发问,到对仙境的向往,又归回到对人间的留恋。继而将人世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時圆缺”作比照,发出了“此事古难全”的感慨。他悟出人世不可避免地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那么,美好的祝愿就不能太“贪”。“但愿人长久”,虽然不能团聚,也能“千里共婵娟”:这也许是最明智,也是最无奈的选择吧!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如何理解古代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故是古代诗词常见的表现方法。典故,可分为事典和语典两类,有时也两者兼而有之。《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