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化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1.汉代(1)西汉初年:三公九卿制。西汉王朝,基本上沿袭秦制,在中心建立三公九卿制度。(2)汉武帝时:内朝和外朝。汉武帝为减弱丞相的权力,起先重用宫廷内的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渐渐形成内朝。设在宫廷外的丞相官府机构变成了外朝。(3)东汉时:光武帝正式设置尚书台,由尚书执掌朝政,三公虽然接着存在,但也渐渐成为虚衔。[教材拓展]“汉承秦制”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心集权制度。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职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全国政务的决策、审议和执行历史意义既可集思广益,又便于限制相权;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3.宋元二府制宋元形成中书省与枢密院并重的二府制度。枢密院主管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二、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1.西汉(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双轨制。(2)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2.唐朝唐太宗时,将全国划分为10个监察区,称为道。唐玄宗时,道变成正式的行政区划。3.元朝——推行行省制度(1)辖制:大都(今北京)四周地区由中书省干脆管理,西藏地区由中心的宣政院管辖,其他区域均设置行中书省进行管理。(2)意义:不仅为明清两代所沿用,而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行政区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心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心→郡→县,直线行政。行省是中心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心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心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三、中国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1.背景中国古代长期实行世官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高下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2.含义:采纳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3.演化(1)隋文帝下令用报名考试选官,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起先形成。(2)唐太宗更设进士、明经两科,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科举成为定制。(3)宋、元、明、清各朝进一步完善。4.作用科举制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也在肯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教材拓展]古代中国的监察和谏议制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伴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即监察制度,是皇帝的耳目,职责是纠察官邪,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即谏议制度,职责是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台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订正皇帝决策失误。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素养提升·融会贯穿]►探究1汉至元中心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史料一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今,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史料二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干脆驾驭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心。自不待言,元行省制中心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心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心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思索](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2)依据史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3)综合上述史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更趋势。[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的措施,抓核心语句是解读史料的关键。关键信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国除为郡”“颁布律令”反映了汉武帝时期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心集权。(2)史料二同样留意抓核心关键句解读。史料二中“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心”,反映了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对中心集权的作用。[试答](1)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减弱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心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2)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心节制。(3)趋势: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减弱,权力渐渐集中于中心。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化规律(1)中心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更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限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心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限制也随之减弱。(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减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低下的局面出现。(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更的特征。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更很大。►探究2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史料一(汉)武帝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心最高机关,依旧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二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思索](1)依据史料一,概括从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化。(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进步性。[解读](1)史料一抓住史料中省略号前后的内容,留意其中的朝代信息。(2)史料二抓住“论难往来,各逞意气”这一重要信息,它说明唐朝中书、门下两省在工作中可能会出现意气用事、相互刁难的现象,而唐太宗设立政事堂就解决了这一弊病。[试答](1)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2)可以削减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加强皇权;对君权也有肯定的制约作用,同时在肯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化特点(1)皇帝通过减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逐步减弱、君权的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化。(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心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的转变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是专职,是对相权限制压缩的表现。(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即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留意事权的相对集中,以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以唯物史观看待科举制的影响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值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化,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化正是同步的。同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化的重视、对学问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相互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依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学问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依据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值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同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化的重视、对学问文化的崇尚”可得出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然后结合史实加以论述。依据材料“同等竞争的科举考试……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可得出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然后结合史实加以论述。依据材料“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相互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可得出观点: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然后结合史实加以论述。答案:示例一: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阐述: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果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允、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使人才选拔渐渐制度化;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心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示例二: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阐述: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学问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学的旺盛;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旺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推动了理学的发展。示例三:观点: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阐述:科举制成为统治者限制思想的工具;尤其是明清时期,由于考八股文,使一些学问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学问分子致力于科考,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不利于社会进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时代选官制度措施标准夏、商、西周世官制亲贵合一世代相传血缘、姻亲春秋战国、秦军功爵制养士、军功、客卿才能汉代察举制察访人才举荐做官品德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品第士人按品授官门第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分科考试,以成果优劣定取舍才学发展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允、客观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养不断提高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24·深圳二模)据贾谊记载,汉初,天子和诸侯之相都称为“丞相”,运用黄金之印。据司马迁记载,汉武帝时将诸侯之“丞相”改为“相”,运用银印。汉武帝此举目的是()A.企图减弱宰相权力 B.加强中心政府权威C.挑起王国内部冲突 D.逐步分割诸侯封地B[由材料“汉武帝时将诸侯之丞相改为相,运用银印”可知汉武帝此举减弱了汉初与皇帝“共天下”的诸侯王的地位,加强了中心集权,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心与地方的关系,解除A项;材料中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与挑起王国内部冲突无关,解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减弱诸侯王权力的措施,分割诸侯封地的是推恩令,解除D项。]2.(2024·福州期末)唐代安史之乱前,君主或宰相干脆任命很多临时派遣官执行各种使命,如节度使、盐铁使等。安史之乱以后,这种使职差遣快速发展,而原来的主管官员和机构的职权反而被渐渐剥夺。这一做法()A.破坏了中心集权的原则B.标记着官僚制度的成熟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调整了中枢的运行机制D[由材料可知,原主管官员及机构的职权渐渐被临时派遣官剥夺,这反映的是中心内部政务运行机制的演化,故选D项;材料没有反映中心与地方关系,解除A项;三省六部制标记着古代官僚制度的成熟,解除B项;节度使、盐铁使等临时派遣官作为中心政府的派出代表,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解除C项。]3.宋神宗元丰改制时,有臣僚建议废除枢密院,仿唐制将军事事务归兵部。宋神宗以“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为由未予允准。这反映了宋朝()A.谏议制度的完善 B.部院间冲突尖锐C.中心集权的加强 D.重视权力的制衡D[依据材料“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可知宋代枢密院与兵部都拥有军权,二者相互牵制,说明宋代重视权力的制衡,故选D项;谏议制度是对皇帝的确定提出看法,题干未涉及谏议制度的完善,解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军事的改革不是部院间的冲突,解除B项;材料反映的主要是中心官制,不是中心和地方的关系,解除C项。]4.读下面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小姓,是非士族的地主;寒族,是一般的平民;制举,是皇帝临时实行并亲自参与的科举考试)类别士族小姓寒族人数总计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进士58971.010913.113215.9830明经8163.31814.02922.7128制举8865.7107.43626.9134据此可推知,唐代()A.士族阶层拥有科举特权B.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C.家族地位确定着中举率D.国家选才侧重政治素养B[从表中可知,士族出身的官员相对数量较多,但是也有了小姓和寒门子弟,说明在唐朝时期,由于科举制的实行,官员的来源广泛,变更了魏晋时期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做官的局面,故选B项;从表中体现不出贵族在科举考试中拥有特权,解除A项;科举考试以考察人的才学为标准,解除C项;表格数据体现不出科举考试所侧重的内容,解除D项。]古代政治制度的僵化——明清皇权和中心集权制度的强化[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明朝内阁制的建立1.废丞相(1)缘由:宰相权重。(2)概况:明太祖下令革除中书省和丞相,由六部尚书分理全国政务,干脆对皇帝负责。(3)影响: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2.建立内阁制(1)过程①明太祖仿宋制,设立殿阁高校士等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②明成祖选拔翰林院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重务,内阁制度正式确立。③随着阁臣的官秩不断提高,逐步取得了票拟权。(2)地位:始终是一个由皇帝的顾问班子派生的内侍机构。(3)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心集权制度。内阁的设立和丞相制度的废除并非同一时间。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丞相制度,后为减轻政务负担,设殿阁高校士,仅备顾问及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时期才正式设立内阁。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1.目的:便于对西北前线事务的处理。2.职责(1)设立之初特地处理有关前线的奏报和诏令。(2)不久,扩大到处理全国的其他事务。(3)军机大臣必需秉承皇帝意旨行事。3.特点(1)军机大臣多属临时性。(2)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4.影响(1)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中心集权制度得到加强。(2)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备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素养提升·融会贯穿]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探究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史料一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中国传统政治》史料二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干脆由军机处密封,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干脆交给中心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干脆交军机处。——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思索](1)依据史料一和所学学问,说明内阁的性质及作用。(2)依据史料二,概括军机处的职权。其本质上说明白什么?[解读](1)史料一中“私人办公厅”体现了内阁的性质;“真正领袖”说明内阁强化了皇权,强调了内阁的作用。(2)由史料二中“谕旨诏令”“由军机处密封”等关键信息可知,军机处无决策权,只是秉承皇帝旨意拟旨,传达皇帝诏令,这反映出皇权得到空前加强。[试答](1)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作用:加强了皇权。(2)职权:负责撰拟皇帝的谕旨诏令;将皇帝的诏令传达给中心各部和地方政府;负责保管地方奏折。说明: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大兴“文字狱”等方面。(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以唯物史观看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开明性材料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不行只用“黑暗专制”四字一笔抹杀的,在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之下存在着开明性。中国古代中心政府的职权划分最重要的便是皇权与相权的划分,在相权制约下君主的专制统治有肯定的开明性。从中国古代政府的组织结构、职权安排制度、选官制度等的设置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在君主专制下具有明显的开明性,即君主也要依据肯定的法理、传统政治理念实行统治,而不能完全凭借自己的意志去行事。除去制度设置的保障,儒家思想对君主的道德修养要求也肯定程度上制约着君主,使其不能实行肯定的独裁专制,而要在统治中留意民意,在专制下实行肯定程度的开明统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解读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政治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史实明确,史论结合)解析:首先依据材料,提炼出观点,即在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之下存在着开明性。然后结合所学学问,从某些决策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述。答案:观点:在君主专治统治下,某些决策方式也具有肯定开明性。论述: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开明,体现最明显的是在唐朝。唐朝皇帝发布的吩咐叫作“敕”,但是这个“敕”其实只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起草敕令的是中书省的中书舍人,皇帝在敕令发布前“画敕”即同意,此后敕令还需经过门下省给事中审核,假如门下省不同意此敕令可将其批注送回,这称为“封驳”。由此可见,唐朝皇帝下发一道吩咐的审核程序如此严密和困难,也体现了唐朝君主专制统治下的开明。中国古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实质上是通过分散宰相的权力来加强君主专制,可以说是“皇权之下的民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开明性(1)相权制约下君主专制统治的开明宰相是政府领袖。皇帝事实上不能管理全国的一切事务,便要宰相来帮助管理,即宰相负政治上的实际责任。这一种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开明,最明显的体现是在唐朝。(2)谏议制度下君主专制统治的开明在汉代,谏官有谏议大夫之属。谏议大夫的职责是追随皇帝,特地在皇帝身边谏诤和讽议皇帝的言行。因此在这种谏议制度之下,皇帝是不行为所欲为的。假如皇帝想要做臣民眼中的明君,对这些谏议看法是不行不理睬的。(3)选官任官制度中体现的开明在中国的选官制度下,选官任官的权力并不完全驾驭在皇帝手中,都是依据肯定的客观标准,由中心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完成的,这便是君主专制统治下的开明。无论是汉代的察举制,还是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其标准都是依据地方舆论和公共看法,而不是皇帝个人的意志,这就体现出一种开明性。(4)儒家思想广泛影响下君主专制统治中的开明民本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历代君主统治的基本治国方略。国以民为本,君以安民为道,治国应爱民、重民、保民、足民、富民,这是君主实施“德治”和“仁政”的核心政治诉求。重视民意,以民为本的统治应当是君主专制下开明统治的最好体现。[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24·南平模拟)明朝中后期,官场形成一条惯例,不是庶吉士(官职,由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担当)不行入内阁。翰林院庶吉士成为进入内阁的敲门砖,因此内阁阁臣多为翰林文学之士实属正常。这一规定()A.促进了文化教化的普及B.提高了行政决策的效率C.导致了经世之才的缺乏D.造成了政治局面的动荡C[依据材料“内阁阁臣多为翰林文学之士”并结合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可知,内阁阁臣多精通诗词文赋而缺乏实际的经世之才,故选C项;内阁阁臣是官僚中的少数,不能促进文化教化的普及,解除A项;材料“内阁阁臣多为翰林文学之士”说明阁臣更加精通诗词文赋而不是处理行政,解除B项;材料“翰林院庶吉士成为进入内阁的敲门砖”说明阁臣选拔比较稳定,不会造成政治局面的动荡,解除D项。]2.(2024·兰州十校联考)在清代的司法实践中,“既有定例,则用例用不律”。因时所需,皇帝的谕旨、内外的奏准均可定为条例。依照规定,定期修例,旧例不断删改,新例不断增加。这反映出当时()A.法律具有至高权威B.律例体系缺乏好用性C.皇权专制色调深厚D.封建律例具有随意性C[由材料“用例不用律”“因时所需,皇帝的谕旨、内外的奏准均可定为条例”等信息和所学学问可知,相比于“律”,“例”是一种较敏捷的法律形式,皇帝的意志可定为条例,上升为法律,主导司法实践,故选C项;中国古代是“人治”而非“法治”,A项与材料“用例不用律”不符;材料中并未提取律例的详细内容,无法推断其好用程度,解除B项;“随意性”是对材料“不断删改”“不断增加”的过度解读,解除D项。]3.(2024·焦作一模)有学者认为,仅就中枢机构而言,明朝经验了一个废丞相、置四辅、设内阁的历史阶段,而清朝则走了置议政大臣、设四大臣、立军机处的历史轨迹。两朝最终都形成了兼职丞相制的体制。“兼职丞相制”的形成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清时期()A.官僚政治体系扭曲混乱B.君主专制统治效能空前提高C.贵族政治淡出历史舞台D.前朝宰相制度得以变相复原B[由于丞相有制约皇权的作用,因此明清时期实行兼职丞相制,就是使大臣担当着丞相的责任,却没有丞相的权力,实质是加强皇帝专制独裁的权力,故选B项;由材料可知,明清中枢机构的演化是有体系的,有肯定运行机制,解除A项;秦朝实行郡县制,标记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解除C项;“兼职丞相制”不是真正的丞相,其实质是维护君主专制,解除D项。]4.据学者探讨,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状况也大致如此。()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统计表(单位:年)时期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任期2.954.732.472.712.762.201.581.46A.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B.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C.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D.推动了中心集权的完善A[由材料表格可知,清代地方知县的任期越来越短,调动越来越频繁,不利于地方政策的稳定和执行,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的,故选A项;“确保”说法肯定,解除B项;列强的外来压力起先于道光年间,解除C项;过分缩短地方官员的任期,对地方和中心集权的发展都是不利的,解除D项。]2024-2024年全国卷考情统计学问点卷别命题角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2024全国Ⅱ卷·26宋代科举制的完善2024全国Ⅲ卷·40汉武帝强化中心集权2024全国Ⅰ卷·25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2024全国Ⅲ卷·26北宋的募兵制2024全国Ⅰ卷·25唐朝藩镇割据的影响2024全国Ⅱ卷·26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演化2024全国Ⅲ卷·25宋代科举制的影响2024全国Ⅰ卷·25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2024全国Ⅰ卷·26唐朝的统一斗争,史学理论2024全国Ⅱ卷·25魏晋官修史书的特点2024全国Ⅰ卷·26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2024全国Ⅱ卷·25科举制2024全国Ⅲ卷·25汉承秦制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024全国Ⅲ卷·27明朝内阁制的演化2024全国Ⅰ卷·27明代的经济与政治2024全国Ⅱ卷·27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024全国Ⅰ卷·27明代设置巡抚的作用[命题规律]1.从考查内容看,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是命题最重要区域,主要集中在汉、唐、宋三个朝代的相关学问点上,君主专制制度、中心集权制度、选官制度等都有涉及。明清部分考查相对较少,2024、2024两年均未在明清政治部分命题,2024年备考应留意。2.从考查形式看,主要以文字史料为载体,选择微观场景考查政治制度的传承发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透析,得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不断强化的认知。从近五年考查状况看,本部分的考查仍以选择题为主。3.从命题方向看,2024年命题仍会以汉、唐宋、明清加强中心和地方的统治以及选官制度的演化为主,通过创设新情境对教材学问点进行拓展延长,留意挖掘其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真题研练·感悟考法]还原历史情景教材主干学问常考常新练点1:宋代科举制的完善(2024·全国Ⅱ卷·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用“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用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C[依据材料可知,宋太祖时期,由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用同乡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成为常制,由此可得出宋代科举考试程序增加了殿试,这完善了考试录用程序,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家大族特权及人才选拔标准的内容,故A、D两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由于增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省试考试权威反而下降,故B项错误。]练点2:北宋募兵制的影响(2024·全国Ⅲ卷·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限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A[为缓和社会冲突,削减人民的抗拒,北宋政府实行募兵制。但是,兵员的待遇优厚,人数又非常浩大,所以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故选A项。]练点3: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演化(2024·全国Ⅱ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供应快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限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C[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更并且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全面限制,故C项正确。]练点4:魏晋官修史书的特点(2024·全国Ⅱ卷·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说明历史的客观性C[从官修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很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了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选C项。]练点5:科举制(2024·全国Ⅱ卷·25)两汉实行州郡举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化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解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题干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化。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出身卑微的读书人为了入仕,刻苦读书,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A项说法过于肯定,解除;题干信息与选官制度沿革下的官员道德没有干脆关系,解除B项;自由投考与解除世家子弟入仕冲突,解除C项。]题号命题特点练点1依托教材宋代完善科举制,殿试成常制呼应热点人才选拔体现了社会公允,惩戒假公济私练点2学问延长以北宋实行的募兵制的特点:兵员人数多,兵员待遇较为优厚为切入点,分析这一制度的影响练点3历史现象武则天时期议政机构改名、议政人数增加、议政人员更替历史相识议政人数增多,更替频繁→熟识朝政的人数不固定→相权被减弱→皇权加强历史思维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体制下,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加强皇权,维系统治练点4练点5历史探究以史书修著的主导方的变更(从汉朝到魏晋以后,由私家到政府主导)为切入点,推断史书修撰的特点宏观架构横跨两汉、魏晋、隋唐三大历史时期,整合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大选官制度,体现学问的横向整合微观设疑试题落脚在科举制相对于其他选官制度的社会功用上挖掘历史题源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练点6:明朝内阁制的演化(2024·全国Ⅲ卷·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峻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惊慌A[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时,内阁的权力膨胀,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因此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向户部索求十万金时,张居正进行了反对,这说明内阁权势强大,A项符合题意;内阁权力是由皇帝给予的,因此说“皇权受到严峻制约”是不精确的,解除B项;社会经济凋敝与材料没有关系,解除C项;明太祖朱元璋时已经废丞相,解除D项。]练点7:汉代中心集权制的加强(2024·全国Ⅰ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很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与献礼时,必需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减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限制C[解答本题要紧紧抓住“皮币”的价格这一信息,并将其与诸侯王的年租税收入做比较,据此可分析出朝廷此举的目的:减弱诸侯的经济实力,以便更好地限制他们,故选C项。]练点8:唐朝藩镇割据的影响(2024·全国Ⅰ卷·25)据学者探讨,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状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状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独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限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留意维护中心的权威 D.持续了唐朝的统治D[从表中后三种藩镇类型来看,大多数藩镇官员由朝廷任命,且不同程度上供赋税,藩镇的功能多为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这些都有利于持续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A、B两项由表格均无法体现,解除;河朔型藩镇不上供,且拥兵独立,解除C项。]练点9:宋代科举制的影响(2024·全国Ⅲ卷·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状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状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探讨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淌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B[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官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大多数,这说明两宋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流淌性强,故B项正确;隋唐以后,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渐渐消退,解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宰相权力的变更状况,解除C项;祖辈、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正是通过科举制度才胜利走入仕途的,解除D项。]练点10: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2024·全国Ⅰ卷·25)下表为西汉朝廷干脆管辖的郡级政区变更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冲突渐趋激化B.中心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限制的区域日益扩大C[题干材料反映了汉高祖十二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西汉朝廷干脆管辖的郡级政区增多,而且从只有郡到郡、国都有,意味着封国力力被减弱,中心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危机创建了条件,故C项正确。]练点11: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2024·全国Ⅱ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丢失 D.宦官驾驭决策权力A[明朝中后期,司礼监太监获得了代皇帝“批红”的权力,这样司礼监太监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枢决策,因此出现了题干所述现象,故A项正确。]练点12:汉承秦制(2024·全国Ⅲ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整理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胜利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B[材料表明,西汉胜利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重视秦朝的文书,这表明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即汉承秦制,故B项符合题意。]练点13:明代设置巡抚的作用(2024·全国Ⅰ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渐渐演化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更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减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心与地方的对立B[材料说明地方行政权力出现了由明初的多人驾驭到明中叶以后一人驾驭的变更,这有利于统一协调地方各部门工作,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题号命题特点练点6由表及里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是一个现象,实际反映了明代后期内阁权势强大练点7实力立意从汉代朝廷制作的“皮币”分析说明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减弱诸侯实力,加强中心集权练点8转换思维从表格中“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状况看,官员任免还是以朝廷任命为主,推断这一时期藩镇割据的社会现状练点9强化比较通过表格中数据的分析,联系宋代科举制的发展进行解读呼应热点从公正、公允的角度看待历史上科举制对社会阶层流淌的作用练点10角度新奇不是传统的考查西汉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而是考查中心集权加强的影响练点11发散思维由最初的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这一变更所体现的中枢机构变更,体现了发散思维与逻辑推理思维实力的运用练点12立意新奇“萧何入秦,整理文书”所体现的是汉代政治制度对秦朝的继承练点13逻辑推理废行省,设三司eq\o(→,\s\up10(引发),\s\do10(问题))政出多门,效率低下eq\o(→,\s\up10(解决),\s\do10(措施))派巡抚总理地方军政与民政[新题快递·自我评估]1.汉朝时期渐渐形成宫省制度,中心政府官员分成中朝官(也称宫中官)、省内官(也称禁省官)和外朝官(也称外廷官)三大系统,汉武帝起先,宫中官、禁省官较多参与机要,这一变更()A.标记着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B.强调集体议决以防止大臣专权C.揭示出解决君相冲突的必定走向D.有利于中枢权力体系的日趋完备C[秦汉时期,丞相权力巨大,中朝官较多地参与机要事务有利于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租赁合同中的维修责任与义务分配2篇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1爱护水资源分层作业课件
- 个人房屋买卖合同协议标准版下载
- 五年级下语文课件
- 新生儿护理穿衣教学
- 家具买卖合同书
- 穿脱无菌手术衣
- 瓶装液化气运输协议2024
- 二零二四年度采购合同供应商选择标准与要求3篇
- 河南科技大学《法律方法》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电大财务大数据分析编程作业2
- 叉车工安全技术交底书
- 市场营销职业规划生涯发展报告
- translated-(2024.V1)NCCN临床实践指南:心理痛苦的处理(中文版)
- 外国新闻传播史 课件 第十章 俄罗斯地区的新闻传播事业
- 《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技术导则》
- (2024年)《口腔医学美学》课件
- 七年级英语下册读写综合专项训练
- 门诊护患沟通技巧(简)
- 放射性物质的标志与标识
- 2024年传染病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