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多角度相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变动实质评价生产模式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化、市场化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和苦痛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经济结构工业渐渐取代农业成为经济的主体,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是近代中国三种主要的工业资本形式对外沟通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闭关锁国政策和状态被打破国家政策从“抑商”向“扶商”转变从五大视角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表明白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起先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育了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供应了物质条件及管理阅历。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起先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起先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5.教化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育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开启了中国教化的近代化。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意义1.特点(1)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2)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3)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4)从经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5)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6)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2.意义(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2)政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供应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打算了阶级条件。(3)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供应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与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关系(1)中日甲午斗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行百日维新挽救民族危亡奠定了基础,也促成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2)民国初期兴办实业高潮为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新文化运动创建了条件,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扩大了阶级基础。(3)抗战前夕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表现,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支持了抗日斗争的成功。(4)国民政府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逆境迫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对国民党的幻想,走上了同共产党合作的道路。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1)促进因素①列强侵略: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供应了条件。②政府激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须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激励兴办实业。③“实业救国”: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忱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殊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④民族精神: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气源泉。⑤与时俱进: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坚韧发展的因素。(2)阻碍因素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确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②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气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③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1.特点(1)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扬、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意学问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学问界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2)剧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学问、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意政论。(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学问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2.作用(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斗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扬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3)对夺取近代革命的成功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全面理解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①近代中国交通业渐渐起先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肯定程度的发展。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限制和操纵。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2)成因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主动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供应了物质条件。③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限制,镇压中国人民的抗拒,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限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业。④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峻不平衡,这就确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四个特点(1)地域: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城市和沿海城市,并渐渐向内地渗透,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半殖民地色调,中西方社会生活和社会习俗经验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3)水平:断发易服运动较为快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更较快,但广阔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每一次社会生活的变迁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休戚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提倡也起到了肯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1.下面是1866~1913年上海华商部分机器厂状况统计表,该表可以表明()类别1866~1894年1895~1913年设厂数(个)设立资本(元)设厂数设立资本(元)轧花机制造3300142520缫丝机制造140095600纺织、针织机修配——813370A.近代民族企业的资本雄厚
B.清政府大力扶持民族工业C.甲午战后纺织业自主发展
D.民族重工业得到初步发展【答案】D【解析】题干中民族工业投资额的资本单位为元,且单个工厂资本约为800元左右,资本薄弱,故A项错误;甲午斗争后,为扩大税源,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性质,且政策带有被动被迫性质,故B项错误;C项中“自主”两字不妥,近代技术受控于欧美列强,且从表格中反映不出来,故C项错误;表格通过对比甲午斗争前后机器制造业(重工业)的投资额、工厂数增加,故D项正确。2.《中外日报》1897年9月21日载:“宁波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日本纺织机器,全部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发展较为顺当,以后续有扩大。”1897年“该厂”发展较为顺当的主要缘由是()A.宁波在1895年开拓为通商口岸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C.“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推动
D.列强短暂放松对华经济侵略【答案】B【解析】宁波是在1842年开拓为通商口岸的,故A项错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是在甲午战后,故B项正确;“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推动是在民国时期,故C项错误;列强短暂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民国初年,故D项错误。3.一战期间列强对华输出棉纱量持续削减,而日本却快速增加,起先超过英国,跃居首位。这反映了()A.列强均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B.日本的经济实力已超过英国C.日本乘机扩大对华经济侵略
D.日本在侵华中始终获利最大【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一战期间放松对中国侵略的是西方列强,不是列强均放松了,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其次次工业革命后,英国虽然被美德超过但经济实力仍位居日本之上,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一战期间由于西方列强忙于斗争放松了侵略,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只能得出一战期间日本侵华占据优势,但无法得出始终获利最大,故D项错误。4.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其次次工业化浪潮。这两次工业化浪潮都()A.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B.担当民主革命的重任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更D.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答案】D【解析】洋务运动是以洋务派为主导,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实业救国运动的主体是来自民间的私人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错误;洋务派不担当民主革命重任,而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B项错误;洋务派只是以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为主,并未推动政治体制的变更,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均是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而被动学习,故D项正确。5.1933年4月4日,国民政府断然废除银两,以0.715(两)兑换一(元)的比值用银元来取而代之,结果因世界市场白银急剧上扬而导致白银快速外流,严峻冲击了国民经济。1935年11月3日,政府发行统一的新纸币——法币。国民政府的金融改革是为了()A.稳定国民经济秩序
B.封锁苏区红色政权C.储备足够抗战经费
D.顺应英美等国要求【答案】A【解析】“国民政府的金融改革”的目的主要是稳定国民经济的秩序,故A项正确;“结果因世界市场白银急剧上扬而导致白银快速外流,严峻冲击了国民经济。1935年11月3日,政府发行统一的新纸币——法币”可见主要是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故B项错误;“1933年4月4日”此时国民政府并没有确立抗战的政策,故C项错误;“导致白银快速外流,严峻冲击了国民经济。1935年11月3日,政府发行统一的新纸币——法币”可见其主要目的是防止白银外流,与英美的要求无关,故D项错误。6.1915年,中华民国司法部制定了民法草案,有关婚姻部分明确规定:“男子未满十六岁,女子未满十五岁、不得成婚”“有配偶的,不得重婚”“夫妇不相和谐而两愿离婚的,得离婚”等。这反映出当时中华民国政府()A.杜绝陈规陋俗
B.顺应时代潮流
C.照搬西方文明
D.提倡男女同等【答案】B【解析】中华民国司法部民法草案中关于婚姻部分的明确规定是变更当时的陈规陋俗,无法杜绝陈规陋俗,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关于婚姻部分的明确规定顺应了男女同等的时代发展潮流,故B项正确;中华民国关于婚姻部分的明确规定是参照西方的文明,不是照搬西方文明,故C项错误;晚清政府时期就起先提倡男女同等,故D项错误。7.1905年3月,有学者在其母亲病逝后,在《大公报》上刊登《哀启》,声明:凡参与追悼会的同仁,只收诗文、联句或花圈花牌;拒绝接收纸箱扎彩、银钱洋圆等物。这反映()A.先进习俗取代落后习俗
B.民国成立冲击旧思想观念C.新式青年抛弃纲常礼教
D.现代文明影响了传统习俗【答案】D【解析】材料仅为这一学者的声明,并不能说明整个社会先进习俗取代了落后习俗,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纲常礼教应为三纲五常等内容,材料是关于丧葬礼仪与此无关,故C项错误;由材料“凡参与追悼会的同仁,只收诗文、联句或花圈花牌;拒绝接收纸箱扎彩、银钱洋圆等物”说明该学者提倡现代文明与习俗,故D项正确。8.1905年的一首歌谣中唱道:“卢沟桥,汉口岸,消息流通流不断,快马如飞轻舟似叶,哪及火轮一寸铁,祝我帝国好好好,祝我铁路早早早,一时勤劳百世安,从今不歌行路难。”这首歌谣反映了()A.通信工具飞速发展带来的便捷
B.交通工具的进步加速了社会沟通C.卢汉铁路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
D.出行难的问题已经得到完全解决【答案】B【解析】通信工具与材料中“火轮”“铁路”“行路”不符,故A项错误;交通工具与材料中“火轮”“铁路”“从今不歌行路难”相符,故B项正确;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可见材料“1905年”“祝我帝国好好好”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材料中“1905年”不行能得到完全解决,故D项错误。9.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更状况统计表(单位:人次)数据的变更说明()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脚踏车机器脚踏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68945449110000019261460000034591943764172922A.等级观念的根本变更
B.生活方式普遍西化C.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
D.民众消费水平悬殊【答案】C【解析】“通行交通工具变更状况统计表”没有涉及社会等级关系,故A项错误;“人力车”的普遍存在,得知生活方式不行能“普遍西化”,故B项错误;从“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体现了交通工具的近代化,故C项正确;表格中各种交通工具不能说明消费人群,故D项错误。10.“中国一城一邑,一岁一市之中,有怀一端之事思告白于人而无由遍诉者,常贴墙阴屋角间罗,而致之不行枚举。然多旋贴旋扯,往往十无一二经人之眼者……盖有新闻纸出,而民之情不至拥于上闻矣。”材料揭示了()A.城市民众诉求的变更 B.报纸报道贴近民众生活C.信息传递方式的变更 D.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城市民众诉求的变更,故A项错误;材料重点在讲解并描述报纸出现的缘由,而不是报纸报道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讲解并描述了信息传递方式发生变更,即报纸的出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故D项错误。1.(2024·海南高考·8)1897年,清政府依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确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这一确定旨在()A.降低生产成本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C.加强国防平安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答案】C【解析】据材料“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可知在内地加强国防建设,结合所学甲午斗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可知加将当时最大的军事工厂从上海迁往内地是为了避开列强,是加强国防平安的行为,故选C项;迁往内地会加大生产成本,解除A项;材料军事工业都是重工业不是轻工业,解除B项;主要兴建的军事工业不能缓解区域发展,解除D项。2.(2024·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表1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黄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大多参与了工商业。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冲击了传统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故选B项;材料“创设朱丽记花米行”说明是从事工商业,与科举取士无关,解除A项;材料反映部分士人参与工商业说明是儒家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而非被抛弃,解除C项;材料只是提及部分名人从事新式工业,不能反映整个经济状况,且无法说明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解除D项。3.(2024·江苏高考·10)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冲突,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A.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靠于帝国主义间冲突C.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D.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答案】D【解析】“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的地位”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可以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冲突实现有限度的发展,但不行能实现完全的发展,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必需以民族独立为前提,故D项正确;“没有发展空间”的说法与“有某限度的蓬勃”相冲突,故A项错误;帝国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阻碍作用,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故C项错误。4.(2024·北京高考·1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时间松江市镇数量1550年以前591551—1722年1131723—1861年1671862—1911年369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答案】B【解析】江南地区市镇数量的增多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与商人地位提高无干脆关系,故①错误,②正确;依据材料图表可以看出1862—1911年市镇数量明显增多,这与近代列强侵略,开放通商口岸有关,故③正确;材料中时间是1911年,这时并未建立民国政府,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5.(2024·江苏高考·7)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子开放为公共场所。右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A.持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答案】D【解析】顾恺之潜心探讨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意表现人的精神气质,而图片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属于写实画作,不是写意,故A项错误;图中人物有不少很传统的装扮,国民共识夸大其词,故B项错误;图中仅见马车、黄包车,而“清朝末年”的最新成果已经有汽车、飞机,故C项错误;“清朝末年”中国的社会生活总体上呈现新旧杂陈,与图中的人物服饰、西式马车等相符,故D项正确。6.(2024·海南高考·8)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很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像,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俗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答案】D【解析】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像”,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更,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更,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更被给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更,故D项正确。7.(2024·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A.增加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念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限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土煤……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到“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可知,开平煤矿所产之煤税负削减,这有利于增加洋务派兴办企业的信念,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只是开平煤矿税负问题,没有涉及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开平煤矿的管理无关,故B项错误;开平煤矿属于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材料未涉及列强限制煤矿业,故C项错误;税负减轻只是煤矿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其稳健发展的关键还在于内部的经营管理、技术、资金等条件,因而“保证”一词言过其实,故D项错误。8.(202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实行“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更反映了()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逆境【答案】B【解析】材料中提到“协造”,福州船政局应当是从官办转为官督商办,也就是协办,并没有转为商办,故A项错误;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由“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到此后造船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实行‘协造’方式”反映了经费来源的变更,目的在于缓解经费压力,故B项正确;从1879年以前“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到后来“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说明所造之船自始至终没有投入市场,故C项错误;材料仅涉及福州船政局的造船业,不能由此推断近代轮船制造业的状况,故D项错误。9.(2024·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日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更的主要缘由是()A.维新变法运动快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削减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答案】D【解析】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政治改良和思想启蒙运动,虽主见发展工商业,但不是维新派变法的重点,并且维新变法的影响力也没有这么大,因此维新变法不是产生上述变更的主要缘由,故A项错误;1895年甲午斗争清军惨败,洋务运动破产,洋务派创办的官督商办企业也受到影响,并且无法推断材料中企业是否为官督商办企业,故B项错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途径,列强加大了对华资本输出,故C项错误;甲午斗争清政府战败,须要赔偿日本巨额斗争赔款,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故D项正确。10.(2024.4·浙江高考·12)20世纪初叶,上海市教化局制作歌词分发各界传唱,其中有“神州大陆天产多,手工品真坚实,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歌词意在()A.提倡国货抵制洋货B.提倡教化救国须从实业做起C.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提高D.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答案】C【解析】提倡国货抵制洋货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提倡教化救国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表明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提高,故C项正确;“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表明中国部分手工业产品优于洋货,不能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故D项错误。11.(2024·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20世纪30年头,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化【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30年头上海的婚礼仪式,无法获知这些婚礼的配偶是否是出于自愿,所以不能说明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礼的习俗,而“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则是受西方婚礼仪式的影响,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解并描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没有提及当时的择偶标准,因此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C项错误;社会习俗的变迁受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扩大为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化,故D项错误。12.(2024·江苏高考·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学问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主题时间1880—18891890—1899年1900—1907年禁缠足(篇)31117兴女学(篇)5617介绍外国妇女(篇)21922合计103656由此推断()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学问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学问界的宣扬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俗D.随社会发展学问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答案】D【解析】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不是《万国公报》,故A项错误;晚清学问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与史实不符,因为封建专制的言禁传统扼杀了言论自由,故B项错误;学问界的宣扬呼吁没有使得清政府革除陋俗,只能说推动了陋俗的革除,革除陋俗是在民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禁缠足、兴女学、介绍外国妇女方面的文章渐渐增多,表明学问界渐渐重视妇女问题,故D项正确。13.(2024·上海高考·33)“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行行。”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B.希望清王朝复兴C.祖宗之法不能变D.反对洋务运动【答案】A项3分,B、C项1分,D项0分【解析】慈禧的意思是改革不得像日本那样“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因此有条件地支持变法,故A项是最佳选项;慈禧的目的还是希望清王朝复兴,但没有反映出材料中他支持改革的前提条件,故B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祖宗之法不能变”,在此条件下慈禧支持改革,但未能全面解读材料意思,故C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洋务运动维护清王朝统治,慈禧并不反对,故D项错误。14.(2024·上海高考·21)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在谈到办厂经验时感慨地说:“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其主要缘由是()A.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B.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短工时C.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D.与外国资本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且受官府束缚、压制【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出张謇办厂经验的艰辛,“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反映出阻力来自外部。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是缺少机器技术,属于内部缘由,故A项错误;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短工时是劳资冲突,属于内部缘由,故B项错误;经营管理的弊端,属于内部缘由,故C项错误;民族企业受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外部缘由,也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阻碍,故D项正确。15.(202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0)抗战成功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说明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逆境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起先衰落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中说的是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国有的中纺公司”,与民族企业的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并未涉及对民族资本主义等轻纺工业的政策,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起先衰落是在抗日斗争时期,国民党官僚阶层却借抗战限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民族资本日益萎缩,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抗战成功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可知,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故D项正确。16.(2024·上海高考·34)1912年12月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同等之地位。……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这则新闻说明()A.女性的同等意识日益增加 B.女性在辛亥革命中作出了贡献C.部分女性反对袁世凯上台 D.女性争取参政权的道路艰难曲折【答案】D项3分,A、B项1分,C项0分【解析】材料中女性“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同等意识日益增加,但没有反映出最终没有获得参政权的结局,故A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女性“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为辛亥革命中作出了贡献,但没有反映出最终没有获得参政权的结局,故B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部分女性反对的是袁世凯剥夺其参政权,故C项错误;女性的努力和最终结局的反差,说明女性争取参政权的道路艰难曲折,故D项是最佳选项。17.(2024·海南高考·17)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旧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B.新式教化与科举已融为一体C.发式成为区分新旧学的标记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答案】D【解析】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一味追求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早就丢失了当时的活力,故A项错误;由“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可知其与新式教化与传统科举是不相融的,故B项错误;新学之人认为发式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区分,新旧学的根本区分在教化的内容,故C项错误;由“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可知,虽然新学追求民权,但并无报效国家的有效方式,只能听从封建选拔人才的方式,故D项正确。一、选择题1.五口通商后,西方的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进口量不多,在“华人之心目中,尚以为其为奢侈品,惟少数富有之家及头脑较新之人,始能购置耳”。到了1880年,进口量大大增加,相当多地区的人们已经运用这些洋货。对此,英籍税务司班思德说:“人民习尚渐有变更,概可知矣。”这表明当时()A.中国自然经济起先走向解体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状况C.列强凭借着低关税倾销商品D.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变更【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知随着外国商品进口量增加带来人们生活的变更,反映出中国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加深,故B项正确。2.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探讨,连续发文多篇,大加提倡。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现在他的主见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这一变更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政府主动推行重商政策 B.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C.国人市场意识渐渐形成 D.起先兴起“实业救国”思潮【答案】C【解析】提倡者并非政府,而是媒体,故A项错误;“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没有体现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只是觉得市场前景好,故B项错误;“仿织洋布,定易销售”到“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说明国人渐渐意识到工业品的市场前景好,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民族危机及救国的意识,故D项错误。3.19世纪70年头末,开平煤矿和基隆煤矿为了运煤,须要修铁路。1880年清廷要求群臣对修铁路发表看法,大臣们纷纷上奏反对,称铁路运兵“果真朝发夕至,臣恐或有连合诡谋,使我四面受敌”;“似为外国谋非为朝廷谋也”“筑铁路会贻害耕地、房屋、坟墓”“民间必不乐从”“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也”。以致朝廷1881年发表上谕,不再探讨修铁路之事。材料表明()A.清政府内部改革决心不足B.清王朝内部腐败非常严峻C.清王朝沦为“洋人的朝廷”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A【解析】题干信息表明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内部就铁路的修筑问题发生了争辩,最终的结果是“朝廷1881年发表上谕,不再探讨修铁路之事”,这说明清政府内部对洋务新政的分歧,也说明其改革的决心不足,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清政府内部思想守旧,与政治腐败无关,故B项错误;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故C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应当发生在1895年甲午中日斗争以后,故D项错误。4.“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其中“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A.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B.《马关条约》签订后的资本输入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D.鸦片斗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答案】A【解析】1900年之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有大的提高缘由主要是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推动作用,故A项正确。5.《荣家企业史料》中记载:近年欧洲农产渐复其战前原状,我国洋庄销路早已绝迹,而美国、阿根廷、加拿大等处均庆丰收,所产面粉销路甚滞,美国面粉售价极廉……广东、汕头、福州、厦门等处华粉销路悉数被侵占。材料反映了()A.甲午斗争后,欧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B.一战结束后,民族面粉业陷入了萧条C.抗战成功后,美国商品涌入了中国市场D.鸦片斗争后,中国自然经济渐渐解体【答案】B【解析】“近年欧洲农产渐复其战前原状”指的是一战结束后欧洲资本主义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受到打击,故B项正确。6.下表呈现的内容反映了()民国时期工业资本年均增长率(%)表注:*外国资本为1914年,官僚资本为1911年,民族资本为1911年,计算增长率时各按其本身年数。**包括“伪满洲国资本”。A.民族资本发展受到多种阻碍B.政局动荡导致经济持续下滑C.一战以后民族工业快速萧条D.官僚资本占据国民经济主导【答案】A【解析】表格数据表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在中国近代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这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故A项正确。1911~1936年的经济呈增长趋势,故B项错误。民族工业在1936年以前并没有快速萧条,故C项错误。官僚资本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故D项错误。7.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的幅度有3/4,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7%,1936年则增至47%。这()A.标记着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B.避开了“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C.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D.变更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答案】C【解析】我国的近代化从洋务运动起先起步,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大危机”以及对中国的影响,故B项错误;“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的幅度有3/4,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7%,1936年则增至47%”可以看出这段时间,轻工业已有相当发展,重工业发展快速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工业的布局,故D项错误。8.下表是近代上海《申报》和重庆《商务日报》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据表推断()时间广告量报纸1926.121930.111932.51934.6《申报》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30294317占总商品广告比例(%)2721.853.822.4《商务日报》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15151720占总商品广告比例(%)41.746.841.538.5A.传统的生活物资被洋货取代B.重庆报刊业的西化程度较上海高C.重庆广告业比上海更加发达D.重庆地区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答案】D【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近代上海《申报》和重庆《商务日报》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洋货商品广告量所占比重大多年份都没有过半,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的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据此得不出报刊业的西化程度,故B项错误;只凭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看不出广告业的发达程度,故C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重庆《商务日报》洋货商品广告量所占比重大于上海《申报》洋货商品广告量,可以说明当时重庆地区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故D项正确。9.1929年,国民政府工商部宣布采纳万国公制(另定市制的度量衡作为协助),并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法,要求各省于1933年全部完成。此做法()A.顺应了列强经济侵略需求B.旨在为关税自主创建条件C.有利于国内工商业的发展D.促成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国民政府采纳西方的度量衡法,是与世界接轨的进步措施,这为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供应便利条件,故C项正确。10.传统中国乡村民众始终运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起先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辰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A.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B.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C.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D.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提到近代交通的作用,故A项错误;“到清末及民国”不仅包括辛亥革命,也有其他与近代化相关的事务,故B项错误;“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起先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渐渐减弱”可以看出与民众的生活为核心,经济活动(农事节律)相关联,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西方科技的作用,故D项错误。11.为了实现思想觉醒的目标,国民政府于1934年发起了新生活运动。这场运动强调培育卫生习惯、大张旗鼓、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学者和官员被督促去研读19世纪政治家曾国藩的著述,培育精忠报国的精神。这反映了()A.国民政府意识到了人民力气的强大B.国民政府为应对日本入侵主动打算C.国民政府得到全国民众的广泛支持D.运动的开展有助于民众素养的提升【答案】D【解析】国民政府的行为是为了实现思想觉醒的目标,并不是意识到了人民力气的强大,故A项错误;“学者和官员被……培育精忠报国的精神”可能与日本入侵有关系,但是培育卫生习惯、大张旗鼓、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与日本入侵无关,故B项解除;材料中呈现的是国民政府的措施,并未体现全国民众是否支持该措施,故C项错误;以“实现思想觉醒的目标”表明国民政府的新生活运动,有利于民众素养的提高,故D项正确。12.民国初年,西式服装被称为“文明装”;1930年,仅上海就有大小西服店420余家,大部分都附设工场;到20世纪40年头,上海的西服店和女式洋装店已达千余家。这反映出上海当时()A.西方人口流入日益增多 B.日益受西方思想的冲击C.经济实力走在全国前列 D.最早受西方思想的影响【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上海当时西式服装的盛行,没有反映出西方人口的流入,故A项错误;西式服装的盛行,反映出中国人的服饰日益受西方思想的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这一变更与经济实力的关系,故C项错误;上海服饰的变更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但没有体现出“最早”,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45年8月~194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额及其指数统计表发行日期法币发行额(单位:亿元)发行指数(1937年6月=1)发行指数(1945年8月=1)1937.61411945.855693951.01945.12103197321.91946.123726126426.71947.123318852353759.61948.8.2166369464407051192.1——杨荫溥《民国财政史》材料二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1933年银行法》,这个法令从两方面对美国金融业进行改革:第一,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开,禁止商业银行出售证券,不允许投资银行接受存款。其次,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制。该法要求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以保证在联邦储备体系下的各个成员银行的存款平安。存款保险制明显提高了银行系统的稳定性。1935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1935年银行法令》,扩大联邦政府管理货币与信贷的权力。罗斯福政府大量发行货币,加大货币扩张政策的力度,同时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和“通货再膨胀政策”,使货币进一步贬值。为此,在1933年6月16日通过的《国家工业复兴法》和1933年5月通过的《农业调整法》规定,提高价格,促进通货膨胀。《国家工业复兴法》要求提高工资和价格,这使得物价很快上涨。物价的上涨,被看成结束货币紧缩政策的标记。通过货币贬值,将美国经济政策从国际束缚中解放出来。1934年1月,国会通过《金打算法》后不久,美国政府就把黄金价格正式规定为每盎司35美元,把美元的含金量从23.22克降低为13.71克。——摘编自李世安《大萧条时期的美国金融改革及其影响》(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国民政府1945~1948年货币改革的背景和影响。(12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总统金融改革的特点,结合材料一、二,总结从中美货币改革带来的启示。(13分)【答案】(1)背景:内部:抗日斗争成功后,国共双方进行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但无法避开全面内战爆发;随着战场形势的快速逆转,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起先快速恶化,浩大的军费开支无以弥补,其法币发行额直线攀升,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外部: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使美国商品如潮水一般地涌进中国市场。影响:对工人、农夫、学问分子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在通货膨胀下,法币急剧贬值,物价不断上涨,人民生活日益贫困;民族工业发展境况艰难,正常的再生产受到破坏,企业纷纷倒闭破产;引发了国民党统治区广阔民众爱国民主运动高涨。(2)特点:加强国家对金融的干预;以立法为手段;商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