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真题重组卷-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真题重组卷(陕西专用)(解析版)_第1页
期中真题重组卷-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真题重组卷(陕西专用)(解析版)_第2页
期中真题重组卷-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真题重组卷(陕西专用)(解析版)_第3页
期中真题重组卷-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真题重组卷(陕西专用)(解析版)_第4页
期中真题重组卷-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真题重组卷(陕西专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订………………○………………线………………○………………○………………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题第=PAGE1*2-11页(共=SECTIONPAGES3*26页)试题第=PAGE1*22页(共=SECTIONPAGES3*26页)………………○………………外………………○………………装………………○………………订………………○………………线………………○………………○………………外………………○………………装………………○………………订………………○………………线………………○………………○………………内………………○………………装………………○………………订………………○………………线………………○………………此卷只装订不密封试题第=PAGE2*2-13页(共=SECTIONPAGES3*26页)试题第=PAGE2*24页(共=SECTIONPAGES3*26页)卷2-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真题重组卷(全卷共三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积累和运用(共7小题,计24分)(23-24七年级上·陕西汉中·期中改编)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小题。(4分)中国现代话剧既有现实主义的潮流,令观者内心激宕,也有浪漫主义的以及其他的艺术流派令观众沉醉,题材主题、形式和风格都不断有所开拓。而且越来越多样化。中国话剧的发展分为现代和当代两个时期,它们既有联系又各有特色,并非是竭然不同的。中国现代话剧运动与创作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与“为人生”的启蒙主义思想相一致的精神特征,或粗犷,或细腻。人们不由得感慨:现代话剧在它的诞生期就表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积极趋向。1.请根据语境,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2分)(1)或粗犷(Akuàng

B.guǎng),或细腻。()(2)人们不由得感慨(Akǎi

B.gài)。()2.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是错别字,请改正。(2分)(1)激宕()

(2)竭然不同()【答案】1.BA2.荡截【解析】1.本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1)粗犷(guǎng):指粗豪而豪放。故选B。(2)感慨(kǎi):心灵受到某种感触而慨叹。故选A。2.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1)激荡:强烈的感觉或情绪冲击人,使得人感到激动或震撼。(2)截然不同:指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3.(23-24七年级上·陕西榆林·期中)经典诗文默写。(11分)(1),不舍昼夜。(《<论语>十二章》)(2),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3)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4)遥怜故园菊,。(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5),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春天像健壮的青年,,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7)“,”(王湾《次北固山下》)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乘风破浪前行的真实写照。(8)告别时我们常常会依依不舍,但我们可以像李白那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化离别之思为清风朗月,彼此牵挂。【答案】逝者如斯夫夜发清溪向三峡落花时节又逢君应傍战场开油蛉在这里低唱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解析】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作答时在第(1)~(6)题中任选四题;在第(7)~(8)题中任选一题。还应注意易错字词“逝、斯、清溪、三峡、逢、傍、油蛉、胳膊、腰脚、潮、阔、帆、悬、寄、愁、随、夜郎”的正确书写。(23-24七年级上·陕西宝鸡·期中)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②__________丢掉了,__________割断了精神命脉。③如何对待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判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没有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准。4.请提取第①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5.请在第②句的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2分)6.第③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答案】4.文化是根本。5.如果……就……6.将“国家”后面的“逗号”改为“顿号”【解析】4.本题考查提取句子主干。“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优秀传统”“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为定语,“文化”为主语,“是”为谓语,“根本”为宾语;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形式提取句子主干为:文化是根本。5.本题考查关联词。“丢掉了”与“割断了精神命脉”为假设关系;可使用关联词组“如果……就……”。6.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第③句中“一个国家”与“一个民族”为并列关系的短语,应使用逗号;将“国家”后面的“逗号”改为“顿号”。7.(23-24七年级上·陕西渭南·期中)班级正在开展“《朝花夕拾》——平凡人身上的高尚情操”评选活动,以下是本次活动的投票结果。作为活动参与者的你,打算投票给哪一位呢?请结合名著内容,说明理由。(3分)【答案】示例一:我选范爱农。范爱农与鲁迅在同乡会上为要不要发电报痛斥清政府残忍杀害徐锡麟一事发生争执,后来两人回乡后冰释前嫌。范爱农追求革命却一直备受打击迫害,后来落水淹死。他身上有着正直、倔强、爱国的精神品质。示例二:我选长妈妈。长妈妈给少年鲁迅讲“长毛”的故事,买来绘图的《山海经》,体现了她虽迷信、唠叨,却热心、关爱孩子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名著人物推荐。推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均可。人物与名著对应正确,结合人物形象、事迹谈理由,表达要通顺。示例:我推荐《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他衣着朴素,常常忘打领结,体现了他的简朴,不拘小节;他为鲁迅添改讲义、订正解剖图,关心鲁迅的解剖实习,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关爱;他主动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具体情况,说明他治学严谨且没有民族偏见。这些都体现了他朴实、善良、正直的高尚情操。因此,我推荐藤野先生。二、阅读(共14小题,计46分)【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计30分)(一)(23-24七年级上·陕西延安·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9分)【材料一】音乐治疗是一种运用各种形式的音乐体验来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心理健康的心理调节手段。它具有成本小、易获取、操作简单、易于实施、受场地限制小等特点,适用于各类人群。其主要作用如下:第一,音乐治疗能缓解生理不适。音乐是声音的外化,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能量。有的音乐体验能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平衡呼吸和促进新陈代谢,还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缓解疼痛。第二,音乐治疗能促进心理调节。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力度以及和声等要素能够对人们产生复合性听觉刺激,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有的音乐能有效缓解焦虑、紧张等情绪,催生积极的情绪。第三,音乐治疗能促进人际交往。具有重复的旋律、变动的节奏以及和声的音乐,能让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人际活动中去。(依据《大众心理学》相关资料改编)【材料二】音乐治疗在人际沟通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其作用可以是情感安抚、情感传递以及情感调整等等。它能够增强情感联接,促进交际关系的建立和稳定。在友谊交往中,音乐通常用来表达一种情感的宣泄,以及增强情感联系。当两个人在交往关系中出现一些矛盾或者争执时,音乐可以是一种化解方式,让他们共情和理解彼此的情感需求,这样可以让吵架的内容得到疏解和调整,从而避免影响双方的感情。在商务谈判和公共演讲中,音乐也经常起到一种烘托和调节情绪的作用,让听众感觉到讲话人的真诚和魅力。一些大型活动如奥运会开幕式、政要会议等,会在开始前播放音乐,提高听众的热情和兴奋度,从而更好地达到公众的共鸣。(摘自“百度文库”)【材料三】选择何种音乐进行音乐治疗呢?这需要针对治疗对象存在的问题选择匹配的音乐。一是根据音乐节奏和旋律进行选择。音乐节奏影响生物节律,音乐旋律影响情绪起伏。譬如,具有节奏和旋律线稳定、音量变化小等特点的轻音乐可以稳定情绪,放松和缓解焦虑。二是根据音乐的力度进行选择。音乐力度的增强可引发情绪的逐渐高涨,让人从萎靡失落的情绪状态中摆脱出来。譬如,鼓声可以改变生物节律,具有振奋人心、给人力量等作用,所以人在情绪低落、需要肯定和支持时,可倾听有鼓声或者打击乐器的音乐,给自己以信心。三是根据音乐的形式进行选择。不同的音乐形式给人不同的听觉体验,让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觉。譬如,独奏独唱形式的音乐贴近个人感受,易引发人心中的孤独感。而合唱、合奏、有和声的音乐,则给人陪伴感,让人产生共鸣,逐渐产生表达欲,这样的音乐能引发人心中的社会支持感,增强集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负面情绪。(依据《大众心理学》相关资料改编)【材料四】音乐治疗实施步骤图共情调绪

·选择、播放合适的音乐,帮助治疗对象与音乐共情,逐渐稳定治疗对象的情况状态。外泄情绪

·选择、播放能引导治疗对象表达自己内心体验的音乐,使其情绪外泄疏解。重塑心理

·选择、播放能激发治疗对象信心的音乐,引导其畅想成功,找到力量感,积极面对未来。(依据《大众心理学》相关资料改编)8.音乐治疗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3分)9.某同学考试前出现了焦虑情绪,请你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告诉该同学如何用“音乐治疗”来缓解焦虑情绪。(3分)10.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关于“音乐治疗”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音乐治疗具有成本小、易获取、操作简单等特点,可以治疗各类疾病。B.音乐治疗能缓解生理不适,可以促进新陈代谢,转移注意力,立即止痛。C.针对治疗对象存在的问题,可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力度、形式来选择相匹配的音乐对其进行治疗。D.独奏独唱形式的音乐易引发共鸣,多听这类音乐能促进人际交往。【答案】8.让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人际活动中去;增强情感联接,促进交际关系的建立和稳定;表达一种情感的宣泄,增强情感联系。9.①首先,倾听具有节奏和旋律线稳定、音量变化小等特点的轻音乐,稳定自身情绪;②接着,选用合唱、合奏、有和声的音乐,疏解自身情绪;③最后,倾听有力度的音乐,想象自己成功的场景,找到力量感。10.C【解析】8.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据材料一第四段“第三,音乐治疗能促进人际交往。具有重复的旋律、变动的节奏以及和声的音乐,能让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人际活动中去”可知,音乐能让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人际活动中去;根据材料二第一段“音乐治疗在人际沟通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其作用可以是情感安抚、情感传递以及情感调整等等。它能够增强情感联接,促进交际关系的建立和稳定”可知,音乐能增强情感联接,促进交际关系的建立和稳定;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在友谊交往中,音乐通常用来表达一种情感的宣泄,以及增强情感联系”可知,音乐能表达一种情感的宣泄,增强情感联系。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概括。根据材料四中的音乐治疗实施步骤图可知,给出的建议必须遵循“共情调绪——外泄情绪——重塑心理”三个步骤。针对“考试前出现了焦虑情绪”的情况。根据材料三第二段“具有节奏和旋律线稳定、音量变化小等特点的轻音乐可以稳定情绪,放松和缓解焦虑”可知,倾听具有节奏和旋律线稳定、音量变化小等特点的轻音乐,稳定自身情绪;根据材料三第四段“独奏独唱形式的音乐贴近个人感受,易引发人心中的孤独感。而合唱、合奏、有和声的音乐,则给人陪伴感,让人产生共鸣,逐渐产生表达欲,这样的音乐能引发人心中的社会支持感,增强集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负面情绪”可知,选用合唱、合奏、有和声的音乐,疏解自身情绪;根据材料三第三段“音乐力度的增强可引发情绪的逐渐高涨,让人从萎靡失落的情绪状态中摆脱出来。譬如,鼓声可以改变生物节律,具有振奋人心、给人力量等作用,所以人在情绪低落、需要肯定和支持时,可倾听有鼓声或者打击乐器的音乐,给自己以信心”可知,倾听有力度的音乐,想象自己成功的场景,找到力量感。10.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A.根据材料一第一段“音乐治疗是一种运用各种形式的音乐体验来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心理健康的心理调节手段。它具有成本小、易获取、操作简单、易于实施、受场地限制小等特点,适用于各类人群”可知,音乐治疗可知帮助达到心理健康,本项“可以治疗各类疾病”说法绝对,有误;B.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有的音乐体验能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平衡呼吸和促进新陈代谢,还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缓解疼痛”可知,有的音乐治疗是通过转移注意力来缓解疼痛的,本项“立即止痛”有误;D.根据材料二第四段“独奏独唱形式的音乐贴近个人感受,易引发人心中的孤独感。而合唱、合奏、有和声的音乐,则给人陪伴感,让人产生共鸣,逐渐产生表达欲,这样的音乐能引发人心中的社会支持感,增强集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负面情绪”可知,合唱、合奏、有和声的音乐独奏独唱形式的音乐易引发共鸣,多听这类音乐能促进人际交往,本项“独奏独唱形式的音乐易引发共鸣”有误;故选C。(二)(23-24七年级上·陕西渭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1分)母亲吃我碗里的肉①我的童年时代是在农村老家度过的。逢年过节过生日饭里有肉时,母亲都要先从我碗里夹出一块肉吃,然后我才能吃。②记忆中,母亲第一次吃我碗里的肉,还是20世纪70年代初我过生日的那顿午饭上。那时农村的生活条件很差,一年到头大人孩子逢年过节才能吃上几口肉。过生日讨口肉吃则是孩子们的“特权”。③七岁生日的那天中午,放学后刚进家门口,阵阵肉香飘来,我使大劲儿地吸了口气才进了屋。见父亲和母亲守着只热气腾腾煮熟了的鸡发愣,怪不得刚才……我兴奋地上前下手便抓,伸去的小手却被母亲紧紧地抓住不放。我挣扎着向母亲望去,见她眼角涌出了晶莹的泪花:“听话,过生日的肉得先叫娘吃第一口……这是……咱家的老规矩。”母亲操起一小块鸡肉要往嘴里塞,却被父亲打落到地上。母亲捡起掉在地上的肉擦了擦土,又从锅里舀了半勺鸡汤一同吞了下去。父亲重重地叹了口气,双手抱头蹲坐在灶间……母亲脸上挂着泪花,紧紧地抱着我,我几次要挣脱她的手都没有成功。④半顿饭时间过去了,母亲脸上露出了笑容,她拉着我揭开锅盖,连肉带汤舀了一大碗,让我吃个饱。从那以后,我牢牢地记住了过生日的肉要先让娘吃第一口的规矩。长大后回家过生日吃饭前,都是先让母亲从我碗里夹块肉吃,然后我再吃饭。婚后,我及时将这一规矩告诉了妻子,妻子对此大惑不解,声称哪有母亲与孩子抢肉吃的道理。⑤那年我的生日饭桌上,妻子嬉皮笑脸地向母亲问起了这规矩的来历,母亲不好意思地说:“唉!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啦,还提那个干嘛?”见母亲不愿提这事,想是她不愿意在儿媳面前暴露当年与儿子抢肉吃的事,我忙打圆场:“问什么问,有好吃的就该让给老人,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尽管妻子对这个规矩很是不理解,可我每年生日饭前碗里的这块肉都是先夹给母亲吃。⑥去年我回家过生日,妻子特意做了一道母亲最爱吃的梅菜扣肉。母亲还没吃第一口肉,小孙子上前下手便抓,我挥手一挡打在他的小手上,小孙子“哇”一声哭了。母亲捧起曾孙子的小手,擦了又擦,揉了又揉,冲我没鼻子没脸地一顿臭训。我委屈地嘟囔:“您还没吃第一口他就下手,坏咱家的规矩……”母亲仰脸叹了一声:“唉!看来咱家的这个‘规矩’是得给你说清楚……你还记得四十六年前过生日俺跟你抢肉吃的事吗?不是娘与你争吃第一口,其实那只鸡是被毒死的!”“啊?被毒死的!”母亲眼角泛着浑浊的泪花:“那年你过生日,俺没钱给你割肉吃,你爹从村东地里捡回来一只吃毒谷子死的鸡,俺把鸡肉洗了多遍才下锅,就是这样还是怕你吃了中毒,俺先抢着吃了块肉喝了点汤,觉得没事才敢让你解馋……”⑦我心里一阵阵发热。扭头向妻子望去,见她也正擦眼泪呢。11.文章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12.阅读文章第③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揣摩父亲的心理。(4分)13.请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6分)(1)我兴奋地上前下手便抓,伸去的小手却被母亲紧紧地抓住不放。(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2)半顿饭时间过去了,母亲脸上露出了笑容,她拉着我揭开锅盖,连肉带汤舀了一大碗,让我吃个饱。(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3分)1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概括母亲的人物形象。(4分)15.你如何理解结尾段“我”和妻子的表现?(3分)【答案】11.开篇点题,交代逢年过节、过生日时,母亲都要先从“我”碗里夹出一块肉吃,然后“我”才能吃饭这个“规矩”,引出下文回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意近即可)12.[示例]父亲此时心想,这鸡肉是有毒的,万一孩子的母亲吃完中毒了可怎么办,我得阻止,可是见她将被我打落的肉吃了,我也很无奈,她要为孩子以身试毒,我也理解她对孩子深深的爱。13.(1)“紧紧”是牢牢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生怕“我”先吃中毒的心情,表达了母亲对“我”的爱。(2)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试吃鸡肉没中毒后高兴的样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14.①无私忘我爱子:为了让儿子吃到肉,母亲以身试毒,没有中毒后才让儿子吃;②慈爱:“我”打在小孙子的小手上,小孙子哭了,母亲捧起孩子的小手擦了又擦,揉了又揉。15.听了母亲讲述当年事情的真相,“我”和妻子都被母亲以身试毒的无私母爱感动了,也为“我”曾经的无知而愧疚。【解析】11.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结合第①段“我的童年时代是在农村老家度过的。逢年过节过生日饭里有肉时,母亲都要先从我碗里夹出一块肉吃,然后我才能吃”可知,内容上交代了母亲都要先从“我”碗里夹出一块肉吃,然后“我”才能吃这个“规矩”,照应了标题,设置悬念,结构上引出下文“我”回忆关于母亲的往事。1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和揣摩人物心理。结合的⑥段“母亲眼角泛着浑浊的泪花:“那年你过生日,俺没钱给你割肉吃,你爹从村东地里捡回来一只吃毒谷子死的鸡,俺把鸡肉洗了多遍才下锅,就是这样还是怕你吃了中毒,俺先抢着吃了块肉喝了点汤,觉得没事才敢让你解馋”可知,父亲将母亲手里的鸡肉打落在地,是因为这怕鸡肉有毒,不想让母亲冒险。因此父亲此时的心理可以是:哎,这鸡肉是有毒的,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她以身试毒,万一中毒了可怎么办呢?可她倒好,为了让孩子有肉吃,又捡起地上的鸡肉,还喝了鸡汤,我真的好无奈,我不是不想给肉孩子吃,她的心和我的心其实是一样的。13.①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赏析。“紧紧”的本义是:密切注意;牢固地。结合句子“伸去的小手却被母亲紧紧地抓住不放”可知,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见“我”急于吃到鸡肉,用力抓住“我”的小手,生怕“我”吃肉会中毒的心情,由此突出了伟大的母爱。②本题考查从人物描写的家都赏析句子。“母亲脸上露出了笑容”运用了神态描写,“她拉着我揭开锅盖,连肉带汤舀了一大碗”运用了动作描写,这是母亲自己试吃了鸡肉没毒后的表现,表现了母亲试吃了鸡肉后放心让“我”吃肉的高兴情形,体现了母亲对“我”深沉的爱。1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结合第⑥段“母亲还没吃第一口肉,小孙子上前下手便抓,我挥手一挡打在他的小手上,小孙子‘哇’一声哭了。母亲捧起曾孙子的小手,擦了又擦,揉了又揉,冲我没鼻子没脸地一顿臭训”可知,母亲心疼小孙子被“我”打而细心揉擦小孙子的手,并且训斥“我”,体现了母亲的慈爱;结合第⑥段“母亲眼角泛着浑浊的泪花:‘那年你过生日,俺没钱给你割肉吃,你爹从村东地里捡回来一只吃毒谷子死的鸡,俺把鸡肉洗了多遍才下锅,就是这样还是怕你吃了中毒,俺先抢着吃了块肉喝了点汤,觉得没事才敢让你解馋’”可知,母亲没钱给儿子买肉过生日,但为了让儿子吃到肉,以身试毒,自己没有中毒后才敢让儿子吃,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无私忘我的爱。1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第④段“从那以后,我牢牢地记住了过生日的肉要先让娘吃第一口的规矩。长大后回家过生日吃饭前,都是先让母亲从我碗里夹块肉吃,然后我再吃饭。婚后,我及时将这一规矩告诉了妻子,妻子对此大惑不解,声称哪有母亲与孩子抢肉吃的道理”可知,曾经“我”和妻子都不明白先让母亲从“我”碗里夹块肉吃的原因,并且对此大惑不解,第⑦段是母亲讲述当年事情的真相后,“我”和妻子都解开了心中的疑惑,同时“我”和妻子都被母亲以身试毒的无私母爱而感动,所以才产生了“心里一阵阵发热”“擦眼泪”的心理、动作。形象地表达了为“我”曾经的无知而愧疚的心情。【古诗文阅读】(共6小题,计16分)(三)(23-24七年级上·陕西西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晋文帝与二陈共车,过唤钟会①同载,即驶车委去。及出,已远。既至,因嘲之曰:“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会答曰:“矫然②懿实③,何必同群!”(选自《世说新语·排调》有删改)①钟会:三国时期魏国军事家。②矫然:形容挺拔出众的样子。③懿实:指美好忠实。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下车引之()

(2)元方入门不顾()(2)即驶车委去()

(4)与人期行()17.下列句中加点字与“相委而去”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俄而雪骤 B.温故而知新C.博学而笃志 D.学而不思则罔18.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待君久不至,已去。(2)及出,已远。19.面对他人的责难,陈元方和钟会的应对各有怎样的妙处?(2分)【答案】16.牵拉,拉回头看舍弃约定17.B18.(1)等您很久您都没有来,(我父亲)已经离开了。(2)等到钟会出来的时候,(车)已经驶出很远。19.陈元方既有理有据的回击了客人,同时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钟会既化解了他人嘲讽,又暗示了自己德行美好,不屑与他们合群。【解析】1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大意:下车拉元方的手。引:拉;(2)大意:元方走入家门,不再回头。顾:回头看;(3)大意:就丢下他驾车离开了。委:舍弃;(4)大意:与别人相约出行。期:约定。1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相委而去”中“而”是连词,表示承接;A.俄而连用,表示俄顷,顷刻,不一会儿的意思;B.连词,表示承接;C.连词,表示并列;D.连词,表示转折;故选B。1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语:(1)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已去:已经离开。(2)及:等到;出:出门;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走远。19.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根据“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陈元方面对客人的责难,回击有理有据,同时巧妙维护了父亲的尊严;这样的回答,锋芒毕露,让客人无可辩驳。根据“矫然懿实,何必同群?”可知钟会面对晋文公的嘲讽,通过“矫然懿实”,暗示自己超然出众,德行美好,因此不屑与常人合群。既化解了嘲讽,又显示了自己的超然。参考译文:【甲】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正午过后友人还没有来,太丘就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元方这时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您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来,已经走了。”太丘的朋友便很生气,说:“真不是君子啊!与别人相约出行,却抛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出行。正午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无比惭愧,忙下车拉元方的手。元方走入家门,不再回头。【乙】晋文帝和陈赛、陈泰一起乘车,当车子经过钟会家时,招呼钟会一同乘车,还没等他出来,就丢下他驾车离开了。等他出来,车子已经走远了。他赶到以后,晋文帝借机嘲笑他说:“和别人约定时间一起走,你为什么迟迟不出来?大家盼着你,你却遥遥无期。”钟会回答说:“出类拔萃、忠实美好的人,为什么一走要和大家合群!”(四)(23-24七年级上·陕西榆林·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4分)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20.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前两句。(2分)21.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诗作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20.“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21.诗中通过写边塞的凄冷和戍边战士“闻笛”时“尽望乡”的举动,表达了诗人和战士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解析】20.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题干要求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为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21.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诗歌的情感往往蕴含在写景叙事之中。阅读全诗,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后两句写戍边战士“闻笛”时“尽望乡”的举动,表达了诗人和战士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