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测试07 意象的作用专训(古诗鉴赏)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综合测试07 意象的作用专训(古诗鉴赏)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综合测试07 意象的作用专训(古诗鉴赏)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综合测试07 意象的作用专训(古诗鉴赏)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综合测试07 意象的作用专训(古诗鉴赏)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测试07意象的作用专训(古诗鉴赏)一、(酒)(2018海淀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开愁歌①李贺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衣如飞鹑②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旗亭③下马解秋衣,请贳④宜阳一壶酒。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⑤。【注释】①本诗为作者途经陕西华山时所作。②衣如飞鹑:衣衫褴褛。③旗亭:酒肆。④贳(shì):抵押。⑤豗:冲击。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写景:秋风萧瑟,百草干枯,华山苍碧的身影在傍晚中寒意愈浓。B.三、四句中,“枯兰”形象写出了人生失意的悲苦,也喻指诗人高洁的品格。C.九、十句乐景写衷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诗人却愁绪满怀、把酒唤天。D.最后两句点题,写酒肆主人劝解诗人应保养身心,不要为世俗之物所困扰。16.“临歧击剑生铜吼”句借“击剑”这一动作抒发情感。下列诗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所抒情感与“临歧”句最接近的一项是A.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李颀《别梁锽》)B.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高适《送浑将军出塞》)C.尔奋空拳彼击剑,水纵长澜火飞焰。(李咸用《西门行》)D.拔剑舞,击剑歌,青云路遥心奈何。(张咏《淮西有答》)17.本诗七、八两句与下面诗句都写到以物换酒,从中可看到诗人的形象。请结合这些诗句,分析诗人形象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答案】15.C16.D17.相同之处:都是借酒浇愁、志不得伸的失意者。不同之处:李贺诗,潦倒困顿;李白诗,狂放豪迈。【解析】【15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四个选项均考核诗句含义,其中C项,“浮云悠闲”错误,诗中“壶中唤天云不开”的“云不开”应该是“浮云蔽日”的景象。【16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细节描写的内容,选项中均有“击剑”的细节,此诗中要借“击剑”这一细节表达内心的苦闷,D项表达的是这一情感;A项,表达的是决绝之情;B项,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C项,表达的是战场的激战场面。【17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欣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以对比的方式考核,要求答出异同,从诗歌的内容看都有“同销万古愁”“壶中唤天”等类似的词句,可以看出都有“借酒消愁”“志不得申”的情感,再从换就的物品“五花马、千金裘”“秋衣”看出一个“狂放不羁”,一个“穷困潦倒”。点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二、(柴门)(2018西城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崔氏东山草堂①杜甫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②底芹。何为西庄王给事③,柴门空闭锁松筠。注释:①东山:即玉山,又名蓝田山。崔氏草堂与王维的蓝田辋川别业邻近。②白鸦谷、青泥坊:地名,皆位于蓝田。③王给事:指王维。此时王维在朝中任给事中之职,而其辋川别业“柴门空闭”。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的“汝”指“崔氏”,本诗是诗人到崔氏东山草堂做客而作。B.作者在山中偶闻钟磬之声,日落时分望见暮归的渔樵,宁静祥和。C.颈联写山中日常餐食难以下咽,以此反映出隐居生活的简朴粗陋。D.前三联从所闻、所见、所食等多角度写山中生活,尾联发出感慨。16.“有时自发钟磬响”一句,通过钟磬之声写出了宁静的氛围。下列句子中对钟声的描写没有体现宁静氛围的一项是A.疏钟清月殿,幽梵静花台。(储光羲《苑外至龙兴院作》)B.楼影挂斜阳,钟声出深竹。(于石《宿栖真院》)C.落日钟声鸣远树,半空塔影倒寒汀。(林票《题西湖山岩二首》)D.斗转星移天渐晓。蓦然听得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浩浩。(净端《渔家傲》)17.杜诗中“柴门空闭锁松筠”一句和朱庆馀《归故园》中“柴门无事日常关”一句都写到了“柴门关闭”。结合诗句内容,简析两诗中这一描写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竹径有时风为扫,柴门无事日常关。于焉已是忘机地,何用将金别买山。(朱庆馀《归故园》)【答案】15.C16.D17.①杜甫诗中“柴门空闭”指王维将山园关闭,离开蓝田,而赴官场任职。此句中的“空”字,表达了作者对王维虚置山园、白白辜负清静美好生活的不解和遗憾。②朱庆馀诗中“柴门无事日常关”指作者即使白天也关闭家门,表达了作者忘记纷扰得失,独自享受故园生活的闲适和满足。【解析】【15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颈联描写了在玉山草堂的日常生活,野味就吃那打下来的白鸦,就着自家地里种的菜蔬和谷物,意在表现玉山草堂的食物之佳和隐居生活的朴实无华、惬意舒适,而非“简朴粗陋”,也无“难以下咽”之意。故选C。【16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有时自发钟磬响’一句,通过钟磬之声写出了宁静的氛围。下列句子中对钟声的描写没有体现宁静氛围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D项错误。“山寺钟声人浩浩”一句说明山寺中人很多,钟声响亮,没有体现宁静的氛围。故选D。【17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杜诗中‘柴门空闭锁松筠’一句和朱庆馀《归故园》中‘柴门无事日常关’一句都写到了‘柴门关闭’。结合诗句内容,简析两诗中这一描写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该题为比较型诗歌,且为情感比较分析。选取了“柴门关闭”这一现象,重在分析两首诗歌的不同情感,考生应结合诗歌原句,整体理解。虽然两句诗都写到了“柴门”“关”或者“闭”的情况,但是不同的是:杜甫的诗句中说柴门是“空闭”,结合注释③理解“空”字,“空”的意思是“空自,白白地”,表达了作者对王维空置山园、白白辜负清静美好生活的不解和遗憾。朱庆馀的诗句中说柴门是“无事日常关”,“无事”就是没有事,没有俗事,没有尘世间的纷扰得失来打搅,独享故园生活的闲适和满足。朱诗写农家院落小景,充满了自然恬淡、宁静闲适的情趣。三、(月)(2019西城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月夜与客饮杏花下苏轼杏花飞帘散馀春,明月入户寻幽人。褰衣步月踏花影,炯【1】如流水涵青蘋【2】。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山城【3】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注释:【1】炯:光明的样子。【2】青蘋:浅水生植物。【3】山城:当时,作者在徐州任上。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写馀春景物,富于动感。B.“褰衣”二句移步户外,静赏一派月夜景致。C.在洞箫声中诗人看月落杯空,为此惆怅不已。D.全篇紧扣题目,人景情相互依存,颇可玩味。15.“争挽长条落香雪”句,用落雪喻落花。下列诗句没有使用比喻来形容落花的一项是()A.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C.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清平乐》)D.地上空拾星,枝上不见花。(孟郊《杏殇》)16.有人评价这首诗“人因物而情迁”,意思是人物的情感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请通观全诗,在“杏花”与“月”中任选一个物象,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答案】14.C15.B16.答案示例一以杏花为物象,前四句,杏花飘落,花影在地,景色清幽静雅,写出诗人对美的欣赏喜爱之情。五、六两句,诗人“与客饮杏花下”,争相摇落杏花,花香盈庭,诗人与客闻香饮酒,豪情与雅趣兼具。最后四句,诗人想象明天春风劲起,满地落红,借花的凋零表达惜春之情,并寄有身世之感,寓意更深一层。答案示例二以月为物象,前四句写月入户寻人,引人月下赏花,流露出诗人的雅趣和对月下空灵之景的喜爱;“劝君且吸杯中月”以月代酒,表现出诗人对月的迷恋与享受已达痴迷状态;“声断月明”“惟忧月落”二句,表现诗人对美好景物行将消失的忧虑与惆怅,以及对花好月圆世界的向往与留恋,寓意更深一层。【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C项,“诗人看月落杯空,为此惆怅不已”理解失误,作者因自己的际遇而惆怅。故选C。【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考查比喻的修辞。解答这道题目,应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从而做出选择。比喻句包括本体和喻体,二者之间有相似性。B项,意思是落花不是无情地离开这个世界,而是化作泥土滋润花朵生长,没有本体和喻体,所以不是比喻。故选B。【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考查景情关系。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意象所在诗句的意思,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这首诗在抒情上的特点就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无论是选择“杏花”还是“月”,都要从写景特点来分析。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前四句,杏花飞扑、明月寻人、月下漫步、杏花飞落,这四句诗勾画了一个清虚、明静、空灵而缥缈的超凡境界,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祥和,对美景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第二个层次是五六两句,花下饮酒、争攀枝条、花片纷纷如香雪,趁着酒兴观赏,则赏花兴致也就更高,写出了赏花与饮酒的兴致勃勃的情怀;第三个层次是最后六句,由“劝君”“惟忧”“残红”可知作者情绪渐转低沉,有对月的哀愁,也有对花的怜惜,景中寄有身世之感。从这个角度出发,选择“杏花”或者“月”,结合诗句,分析寄寓的作者的情感即可。译文杏花飞扑帘幕散播着最后的春光,明月进入门户寻找我这幽居的人。提起衣袍在月下漫步踏着摇曳花影,月华如水,点点花影有如水中飘浮的青萍。在花下安排酒席杏花清香流溢,客人争攀枝条花片如纷纷香雪。山城酒薄喝起来没有味道,劝各位不如吸取映入杯中的明月。清越的洞箫声在这月明之夜吹断,我只愁明月落下,酒杯空空。明朝可恶的春风卷地刮起,就只见绿叶丛中栖息着点点残红。【点睛】从景情关系的角度鉴赏诗词,这样的题目答题步骤与要点是:先指出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再指出情与景的结合方式及表达效果。情与景的结合方式一般是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另外,要注意情与景是否一致,是否有反衬现象。四、(春花、春风)(2019西城二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虞美人•无聊陈维崧①无聊笑拈花枝说,处处鹃啼血。好花须映好楼台,休傍秦关蜀栈战场开。倚楼极目深愁绪,更对东风语。好风休簸②战旗红,早送鲥鱼如雪过江东。【注】①陈维崧: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人。本词以发生在川陕地区的战争为写作背景。②簸:摇动。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人可以交流,只好拈花枝倾诉,其“笑”也勉强。B.“鹃啼血”既写花红如血,又有“杜鹃啼血”之悲。C.倚楼极目,愁绪更深,幸好有东风寄语,频传捷报。D.“鲥鱼”有良好的寓意,与“秦关蜀栈”况味迥异。16.下列选项中的诗句都借“旗”表达了对战争的情绪,其中与“好风休簸战旗红”表达的情绪最相似的一项是A.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李白《豫章行》)B.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辛弃疾《鹧鸪天》)C.马蹀阏氏血,旗枭可汗头。(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D.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夏完淳《即事》)17.同样是写春花和春风,《虞美人·无聊》与下列这首诗相比,作者的情思却有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高启《寻胡隐君》)【答案】15.C16.A17.【答案示例1】陈词中作者对春花而有“鹃啼血”的悲伤感,并劝春花不要开在血腥的战场上,而应与好楼台相映,这是美好的风景;又对春风说不要在战场吹动战旗,而应送鲜美的鲥鱼过江,这是惬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高诗中作者寻友途中沐春风看春花,春光明媚、风景优美,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沉迷喜爱。【答案示例2】陈词中作者由春花、东风想到战场与战旗,认为美好的春花、东风与血腥的战争氛围不协调,而应该与楼台与鲥鱼一起,与美好的风景和生活相映衬。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高诗中作者寻友途中沐春风看春花,春光明媚、风景优美,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沉迷喜爱。【解析】【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幸好有东风寄语,频传捷报”错,“倚楼极目深愁绪,更对东风语。”这里承上句,表现词人对战争的深切忧虑,由亢烈的情感转入如泣如诉的悲怆之中,“更对东风语”尤显得哀婉、凄切。既然倚楼极目更添许多愁绪,而又无人领略,只能面对东风而语,含意深远。故选C。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好风休簸战旗红,早送鲥鱼如雪过江东。”温暖和煦的春风,不该为战旗而飘摇,应该是为人们送来雪白而鲜美的鲥鱼。“好风休簸战旗红”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A项,“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读者似乎听到野草间震天的哭声,如同见到那双双泪眼在做最后的远远一望。征人们已上船,他们所骑之马围着旌旗悲哀嘶鸣,好像它们也知留恋故土。马犹如此,人何以堪。表面上在写马,实际上是对上面写人场面的有力衬托和补充。两者感情相似。故选A。【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本题是对比阅读,比较两首诗歌情感的不同。分析的时候要结合“春花和春风”这一意象。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陈词: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憎恶战争、盼望和平的美好心愿。开头“无聊笑捻花枝说,处处鹃啼血”两句,以悠闲轻淡的语调落笔,给人们展示了千紫万红、鲜花烂漫的春日景象。“无聊”二字,既点出了词题,又刻划了客观物景的艳丽夺目的意象。“鹃啼血”以杜鹃啼血来比拟杜鹃花红艳的色彩,而蕴含更深一层的意念。李山甫《闻子规啼》诗:“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这一切似乎给人既带来愉悦又值得深思的感觉。下两句笔锋陡转,“好花须映好楼台,休傍秦关蜀栈战场开。”恰似一声春雷,惊醒人们温馨的梦。“休傍”不但是作者正面的劝阻与否定,而且暗示着如念这芬芳艳丽的鲜花,并没有装点在和平的人们中间,西南之地仍是狼烟滚滚,战火未灭。高词:此处因为一路上春光明媚、风景幽美,我不知不觉就来到您的家了。“春风江上路”一句,抒发了诗人轻快悠闲的心情。高诗中作者寻友途中沐春风看春花,春光明媚、风景优美,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沉迷喜爱。五、(落叶)(2019朝阳二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江上【1】杜甫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注释:【1】此诗为杜甫五十五岁滞留夔州所作。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了夔州秋景,“荆楚”二字暗含飘零之意。B.颔联“永夜”二字暗示诗人在漫长的秋夜难以入眠。C.尾联直抒胸臆,“时危思报主”一句拳拳之心尽显。D.本诗意境凄楚悲凉,突破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15.下列诗句中“倚楼”这一细节描写,与本诗“行藏独倚楼”一句蕴含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A.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赵嘏《长安晚秋》)B.故人千里同明月,尽夕无言空倚楼。(唐·子兰《登楼》)C.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宋·陆游《秋晚登城北门》)D.雪靥酒红微笑,倚楼起把绣针小。(宋·吴文英《秋蕊香·七夕》)16.本诗中“高风下木叶”与李白《秋思》“天秋木叶下”,描写的景象和抒发的情感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秋思李白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答案】14.D15.C16.相同点:都描写了秋天叶子凋落的景象,抒发了时令之悲,年华之伤。不同点:杜诗“高风下木叶”一句描写的是在猛烈秋风席卷下,树叶纷纷凋零的场景,突出了环境的肃杀,诗人由此联想到时局动荡,更加催生出强烈的报国忧思;而李诗“天秋木叶下”一句写的是秋天到来,树叶应时飘落的场景,表现了环境的凄清,侧重抒写对万物凋零的感伤。【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突破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错误。长江上连日来多雨,满眼望去楚地已入秋天。秋风吹落了树叶,寒风使人长夜里也抱着厚厚的貂裘大衣。前四句写的是旅客悲秋之况。年纪大了却功业未成,常常照照镜子,看到白发已出现了,经常孤独站在高楼倚柱自叹。时势艰难,想着国事,尽力报效国家,虽然身老而不能出力,但此种心思去永不不停歇。后四句表达旧臣忧国之怀。报主心切,虽衰年未肯自倭,此公之笃于忠爱也。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故选D。【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行藏独倚楼”,经常孤独站在高楼倚柱自叹。时势艰难,想着国事,尽力报效国家,虽然身老而不能出力,但此种心思去永不不停歇。A项,“人倚楼”取静态,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B项,主要抒发思乡之情。C项,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作者搔首不安,愁肠百结。再看,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D项,“倚楼”一句,言地上乞巧。词人在梦中又把他的视线扫到绣楼上那些“乞巧”女子身上。只见她们傍楼倚栏,就着皎洁的月光,细心地想将丝线穿过那小小的绣针孔,并希望一举成功,求得巧心。对那些“乞巧”女子的羡慕。

故选C。【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及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本题属于比较阅读,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分别分析诗句所写之景及抒发的情感,然后比较异同。列举出诗词中出现的意象,描绘诗词中展现的画面,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高风下木叶”,秋风吹落了树叶。结合“萧萧荆楚秋”“高分”分析,秋天叶子凋落,突出了环境的肃杀。由景生情。结合“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分析,联想到时局动荡,更加催生出强烈的报国忧思,虽然身老而不能出力,但此种心思去永不不停歇。“天秋木叶下”,已经进入秋天,树木的叶子纷纷落下,一片凄清的景象。表现环境的凄清,秋露浓浓,让人感到无限落寞。侧重抒写对万物凋零的感伤。相同点:都描写了秋天叶子凋落的景象,抒发了时令之悲,年华之伤。六、(风雪)(2020通州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雨雪曲江晖【1】边城风雪至,游子自心悲。风哀笳弄断,雪暗马行迟。轻生本为国,重气不关私。恐君犹不信,抚剑一扬眉。注释:【1】江晖:南朝陈诗人。曾直言进谏而不被君王采纳。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边城风雪至”概括交代了边关萧萧北风、漫天飞雪的自然环境。B.“游子自心悲”一句刻画了戍边士卒思念家乡、斗志消颓的形象。C.“抚剑一扬眉”表现戍卒手执长剑、远赴疆场、以死明志的决心。D.本诗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通篇充满一种悲壮慷慨的激情。14.“轻生本为国,重气不关私。”一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下列诗句采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A.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B.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C.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5.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两首诗都具体描写了边塞的风雪,请结合诗句,分析“风雪”形象在营造意境、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答案】13.B14.A15.(1)江诗承前续写“风雪”的肆虐,风声呜咽,笳声凄婉,戛然而止;大雪漫漫遮盖道路,识途老马行进迟缓。寒风之狂猛、积雪之深厚,交代了边地的凄冷苦寒的恶劣环境,表现戍卒在行军路上艰难前行的悲苦心情。(2)杨诗紧承颔联,写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狂风呼啸,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通过景物描写烘托征战的艰苦激烈场面,表现戍边将士冒着风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的精神。【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B.“思念家乡、斗志消颓”错。写出了戍卒在行军路上艰难前行的悲苦心情。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互文修辞的能力。A.“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使用了互文修辞。B.“杜鹃啼血猿哀鸣”意思是:尽是杜鹃啼叫猿猴悲凄的哀鸣。无修辞。C.“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意思是: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运用对偶手法。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对偶、夸张手法。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诗歌意境、情感的能力。“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意谓漫天大雪遮天蔽日,使战旗上的图画都晦暗失色;刺骨寒风不停呼啸,与战鼓声交织在一起。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边城风雪至,客子自心悲。风哀笳弄断,雪暗马行迟”描写边塞地区风雪到来,引发客子的悲伤,风声悲哀呜咽,以至于笳声凄凉哀婉,戛然而止;大雪纷飞,天地昏暗,以至于老马难以前行。表现了风大雪急。写出了边地的凄冷苦寒的恶劣环境,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凄凉渲染戍卒在行军路上艰难前行的悲苦心情。七、(杏花)(2020房山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燕山亭·北行见杏花【1】宋•赵佶裁剪冰绡【2】,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3】,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4】。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5】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注释:【1】此词是宋徽宗赵佶于1127年覆国后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五国城时途中所作。【2】冰绡:洁白的丝绸,比喻花瓣。【3】靓(jìng)装:美丽的妆饰。【4】蕊珠宫女:指仙女。蕊珠,指天上仙宫。【5】凭寄:托谁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1】,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2】,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注释:【1】午桥:在洛阳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2】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13.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词中,词人用“靓妆”“艳溢”形容杏花娇艳动人,是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B.第一首词中,“故宫何处”所蕴故国之思与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蕴含的情感相近。C.第二首词中,词人用“忆昔”一词引出了对二十多年前在午桥上与洛中友人饮酒之事的回忆。D.第二首词中,“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蕴含了词人对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在内的经历的感慨。14.下列选项中与第一首词“淡著胭脂匀注”一句所用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多情只有春庭月(唐·张泌《寄人》)B.月移花影约重来(宋·李清照《浣溪沙·闺情》)C.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D.日边红杏倚云栽(清·曹雪芹《红楼梦》)15.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杏花,但写法和寄寓的情感都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3.A14.D15.赵佶的词写杏花采用了精笔细描的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表现方法,形象地表现了杏花盛开时的美丽与遭无情风雨摧残而凋零的愁苦凄凉之情,暗寓失去国家的悲怆之情。陈与义的词中写杏花用了简笔白描的手法,勾勒了月光中杏花与疏淡的影子相映的画面,作为吹笛的背景,表现了当年跟豪杰们一起饮酒赏月品笛的美好感受,跟下片形成对比,表达朝代盛衰引发的悲凉之情。【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A项,“是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错误,第一首词描绘杏花娇艳的意图是与下文杏花因风雨而凋零的景象形成对比,抒发意外的变故与打击给自己带来的愁苦之情与凄凉之感。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手法的能力。应对这类题目,首先要积累诗歌中常见的手法类型及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判断。“淡著胭脂匀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杏花”拟作使用“胭脂”化妆的女子的妆容。A项,用“多情”一词将“月”拟人化。B项,用“约”将“花”“月”拟人化。C项,用“弄”将“花”拟人化。D项,这句诗在《红楼梦》中出现过,曹雪芹引自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高蟾以此比喻别人考中进士并表达羡慕之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借皇家权贵之恩中举者的不满;《红楼梦》引用此句意在暗示探春远嫁海南镇海总制周家的命运,“日边红杏”本已娇艳,况且又有凌云之势,暗指探春将嫁得贵婿。没有用到拟人手法。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及情感的能力。无论是手法及情感的鉴赏,都离不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所以考生首先要读懂诗歌内容,通过诗歌背景、诗人生平、意象分析、抒情语句进行分析作答。赵词在上片写杏花:剪裁好白色的丝绸,轻轻叠成数层,又将淡淡的胭脂均匀的涂抹,时髦的漂亮衣服,艳丽的色彩融入四溢的清香,简直羞杀了天上的蕊珠宫的仙女。红颜易凋零,更何况,经历了多少无情的风雨,面对愁苦的情景,扣问凄凉的院落,还要经受几番春暮。赵佶的词写杏花采用了精笔细描的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表现方法,形象地表现了杏花盛开时的美丽与遭无情风雨摧残而凋零的愁苦凄凉之情。这里不仅是怜惜杏花,而且也兼以自怜。试想作者以帝王之尊,降为阶下之囚,流徙至千里之外,其心情之愁苦非笔墨所能形容,杏花的烂漫和易得凋零带给他的是失去国家的无尽悲怆之情。陈词上片依旧,回忆在曾经在洛阳的游乐: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词人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用简笔白描的手法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其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同时与下片形成对比,“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伯事,都付与渔父歌唱在三更”,表达朝代盛衰引发的悲凉之情。【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八、(桃树)(2020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寄东鲁二稚子【1】李白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注释:[1]这首诗作于金陵。[2]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B.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C.这首诗叙事朴实,语言明白如话,亲切自然,堪称“天然去雕饰”。D.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15.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B.诗人先感慨“谁种龟阴田”,最后又说“因之汶阳川”,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C.“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这两句由金陵酒楼引发东鲁家园之思,过渡巧妙。D.“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焦虑。16.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答案】14.B15.D16.①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②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③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④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等的综合鉴赏能力。B项,“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错。“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他想象到了自己一双小儿女在桃树下玩耍的情景,他们失去了母亲(李白的第一个妻子许氏此时已经去世),此时不知有谁来抚摩其背,爱怜他们。想到这里,又不由得心烦意乱,肝肠忧煎。可见这是李白当下的想象,并非“追忆”。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情感等的鉴赏能力。A项,“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错。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是表达离家日久,对家人特别是一双儿女十分想念。B项,“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理解错误。“谁种龟阴田”是看到吴地春蚕结茧,想到东鲁家中春天的农事,想到家中那龟山北面的田园不知由谁来耕种。“因之汶阳川”是自己暂时无法回家,无奈之下,只能取出一块洁白的绢素,写上自己无尽的怀念,寄给远在汶阳川(今山东泰安西南一带)的家人。并非表达归隐田园的志向。C项,“金陵酒楼”错。“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是说诗人的心一下子飞到了千里之外的虚幻境界,想象出一连串生动的景象:山东任城的酒楼;酒楼东边一棵枝叶葱茏的桃树;女儿平阳在桃树下折花;折花时忽然想念起父亲,泪如泉涌;小儿子伯禽,和姐姐平阳一起在桃树下玩耍。“酒楼”并非金陵的,是家乡的酒楼。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这首诗中的“桃树”有其象征意义。“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从诗歌结构来看,“桃树”是抒情的线索,“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从诗歌意境来看,“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桃树与酒楼构成优美的春景;“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桃花与女儿因思念“我”而流泪,构成一幅美丽又忧伤的图画;“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桃树下一双儿女行走,画面优美。总之,桃树在诗歌意境的塑造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九、(边塞意象)(2022海淀一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出塞隋·薛道衡边庭烽火惊,插羽夜征兵。少昊①腾金气,文昌动将星。长驱鞮汗北,直指夫人城。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妖云坠虏阵,晕月绕胡营。左贤皆顿颡②,单于已系缨。绁马③登玄阙,钩鲲临北溟。当知霍骠骑④,高第起西京⑤。【注】①少昊:上古帝王名,主兵戈事。②顿颡:叩头。③绁马:拴马。④霍骠骑: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天子让人为他修建宅院,他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⑤西京:指长安。燕歌行唐·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筛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2.下列对《出塞》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以烽火陡燃、夜间征兵起笔,突出军情紧迫,继写将士出征,长驱敌境。B.“绝漠”四句写暮秋大漠寒夜笳声、孤雁哀鸣,烘托出战士悲凉的思乡之情。C.“连旗”四句展现双方交战的情形,出塞将士所向披靡,敌军已现溃败迹象。D.“左贤”六句写隋军将士势不可挡,大破敌军,擒获敌首,立下了赫赫战功。13.这两首边塞诗结尾处都运用了典故。请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其所用典故表达的不同情感。14.薛道衡的边塞诗雄壮刚健,请结合《出塞》诗中的相关意象赏析这一风格。【答案】12.B13.《出塞》反用霍去病的典故,表明匈奴已灭。表达将士遨游、主帅受赏的喜悦与豪迈的情感。《燕歌行》尾句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意在和骄横的将军形成对比,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表达批判与讽刺。14.“边庭”“鹿塞”“龙庭”等意象均是边塞的地名,“鞮汗”为山名,合在一起烘托出边塞雄浑辽阔之意味。“插羽”“笳曲”“连旗”“叠鼓”表现了战事紧急,战场激烈拼杀的场面;“妖云”“晕月”表明最终战胜敌军,“马”“鲲”两个意象表现海外清晏,将士逍遥之状。这些意象充分显示战争胜利,将士们刚健的气势。【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烘托出战士悲凉的思乡之情”错误。这四句是写北国荒寒凄凉之状,使全篇在雄健壮阔之中透出悲凉,没有体现思乡之情。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出塞》的尾句“当知霍骠骑,高第起西京”,此处反用典故。霍骠骑:西汉名将霍去病讨匈奴有功,封骠骑将军。汉武帝要为他修建第宅,他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薛道衡此处反其意而用之,意为匈奴已灭。表达将士们历尽艰辛,战争得以胜利之后,将士遨游、主帅受赏,喜悦与豪迈的情感。是全诗一个豪放的尾声。燕歌行的尾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用了飞将军李广威吓匈奴的典故,唐将形成对比。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从而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这是对他们的批判与讽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风格的能力。“边庭”“插羽”插羽:古以羽毛插于檄书上以示紧急,此处言征兵文书急如星火。这两句是说,军情紧迫,征兵之举乃是连日连夜的进行。“金气”“将星”,当此肃杀之秋日,兵气大起。将星摇动,是命将出师之象。“鞮汗”,高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夫人城:指范夫人城,也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西汉大将李广利曾率军至其处。综合写大军浩浩荡荡,开出塞外,直驱敌境。开头六句写军情紧迫,命将出征,传达出一种紧张的氛围和凌厉刚健的气势。“绝漠”、“穷阴”,平沙万里,都笼罩在一派沉重浓郁的阴气之中。“鹿塞”:即鸡鹿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西,东汉大将窦宪击匈奴时曾经由该地。“龙庭”:匈奴祭先祖、天地处名龙城,“龙庭”一语即由龙城而来。这些意象渲染边塞风貌,意境雄浑。“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这两句是说长驱直入。叠鼓:击鼓。“妖云坠虏阵,晕月绕胡营。”妖云:不祥的云气。月晕:包围困守之象。这两句是说敌军的失败。“絏马登玄阙,钩鲲临北溟。”絏马:系马。玄阙:极北处的高山。鲲:大鱼,北溟:北海。这两句以夸张手法表现海外清晏,将士逍遥之状。综合显示战争胜利,将士们刚健的气势。十、(落叶)(2022门头沟一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水龙吟·落叶王沂孙①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想重涯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前度题红②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③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注释:①王沂孙:宋末元初词人。②题红:指红叶题诗事。③螀(jiāng):蝉的一种。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晓霜初著青林”写景起笔,如实地描摹清晨的寒霜笼罩昔日青葱树木的自然景象,用笔简练,轮廓鲜明。B.“故国凄凉早”描写了故国初秋的萧索之景,这景象不仅指故国初秋的自然之景,也暗示了当时社会景象。C.“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处是虚写,近写寒蝉低唱;远写飞鸿哀叫,共同营造了凄清和谐的氛围。D.“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这里“愁人”不仅指词人自己,也包括与他一样经历苦难的人们。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含义不一致的一项是()A.萧萧渐积风萧萧兮易水寒(刘向《荆轲刺秦王》)B.纷纷犹坠纷纷坠叶飘香砌(范仲淹《御街行》)C.渭水风生秋风吹渭水(贾岛《忆江上吴处士》)D.洞庭波起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13.“落木”即“落叶”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本词与《登快阁》中“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都描写了落叶(落木),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作品所抒发的情感有哪些不同?【答案】11.B12.A13.(1)此词似咏落叶,实则借以抒发心中对故国的思念,同时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2)《登快阁》借落木写出了开朗空阔的背景下忘怀得失的“快”意。【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初秋”错,由“晓霜初著青林”“萧萧渐积,纷纷犹坠”可知,写的是深秋“望中故国”落叶飘零的凄凉景象。

故选B。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词语含义的能力。

A.“萧萧渐积”“萧萧”是名词,草木摇落之声,指落叶;“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萧萧”指风声。

故选A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词上片写深秋“望中故国”落叶飘零的凄凉景象。“晓霜初著青林”以景带情,用笔简练,而轮廓顿明。作者在不经意如实地描摹出来自然景色:晨晓寒霜,把昔日青葱繁茂的林木笼罩。词人因景生情,心中升起一股莫明的凄凉之情。“望中故国凄凉早”,“故国凄凉早”五字借秋初大自然的萧索景象,写朝代之替换,这景象不但指自然景象,也包括社会景象在内,这是第一层。而凄凉的景象正应照词人的万端愁绪,这是第二层。上片又连用几个与落叶有关的典故,紧扣落叶,补足了上句“故国凄凉早”。此词似咏落叶,实则借以抒发心中对故国的思念,同时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黄庭坚《登快阁》“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意思是,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落木:落叶。澄江:指赣江。澄,澄澈,清澈。作者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借“落木”写出了开朗空阔的背景下忘怀得失的“快”意。

十一、(酒)(2022朝阳二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李弥逊客至旋盥栉,出门惊两翁。山川十年隔,风雨一轩同。人事等飘瓦,生涯各转蓬。时危命如羽,忧乐酒杯中。客至陆游何处轩车客,能来桑麦村?一奴先入市,此老自应门。野果尝皆涩,村醅压尚浑。残年亦何恨,治世作黎元。1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盘飧”句写诗人因待客菜肴味道不佳而感到抱歉。B.李诗“客至”句勾画出有客临门,诗人梳洗迎客的样子。C.陆诗“何处”两句写有尊贵的客人来访,诗人不胜惊喜。D.杜诗和陆诗都交代了诗人居住在乡村,不在繁华的市集。13.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花径”两句采用与客谈话口吻,表现宾主相见的生活情景。B.李诗“出门”句生动描绘主客初见的细节,一个“惊”字见深情。C.陆诗“一奴”两句,“先”“自”两字写出诗人待客的不知所措。D.这三首诗都平白如话,看似信笔写来,其实结构紧凑,章法谨严。14.三首《客至》都提到酒,但酒中“滋味”各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2.A13.C14.杜诗:有友来访,宾主尽欢,兴致盎然。李诗:时局危难,人事飘零,命途难测。陆诗:向往安定生活,期待太平盛世。【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因待客菜肴味道不佳而感到抱歉”错,杜诗“盘飧”句写诗人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诗人因为远离街市买东西不方便,菜肴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招待客人,这种力不从心的招待让诗人感到歉疚。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写出诗人待客的不知所措”错。陆诗“一奴”两句,是说家中一个老奴先去了集市,诗人自己为客人开门。“先”“自”两字写出诗人待客的热情。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中意象和情感的能力。杜诗,“樽酒家贫只旧醅”句,写诗人频频劝饮的情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句,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可以想见有友来访,宾主尽欢,兴致盎然。李诗,写客人来时,诗人刚刚梳洗完毕。两人十年未见,今天相聚在一起,百感交集。人生无常、世事飘零,今日重聚,不要想那么多,让我们举杯同饮,所有悲喜都在这一杯中了。“时危命如羽,忧乐酒杯中”写出了时局危难,人事飘零,命途难测。陆诗,诗人说“轩车客”来到桑麦村做客,吃这个乡下的野果感觉很苦涩,喝乡下酒感觉很浑。在这乱世有野果吃、浑酒喝已经不错了,这表明诗人向往安定生活,期待太平盛世。十二、(竹子)(2022门头沟二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昌谷北园新笋四首李贺其一箨落①长竿②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其四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③归卧叹清贫。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注]①箨(tuò

)落:笋壳落掉。②长竿:新竹。③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看母笋是龙材”和《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皆属侧面描写。B.“鸟重一枝入酒尊”句,写鸟栖竹枝之景映入酒樽,表现出清冷孤寂的心境。C.两首诗中都运用比喻,一状新竹之形,一摹老竹之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D.相较于第二首中“惹碧云”的古竹,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13.咏物诗往往通过对物的描摹咏叹来表达人生的志趣和追求,即托物言志。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A.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B.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C.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D.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14.“竹”是诗歌常见的意象,用来寄托诗人情志。两首诗都使用了“竹”这一意象,诗人寄托的情志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12.D13.A14.①其一用“箨落长竿削玉开”“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写像碧玉一般的新竹挣脱束缚,一夜之间就拔节千尺,脱却尘泥,向上成长,直插云霄,寄托了诗人心怀凌云之志,不愿一直埋没,渴望早日实现的情志;②其四用“古竹老梢惹碧云”,写古竹虽老,仍参天挺拔,梢可拂云,何等挺拔坚韧;“风吹千亩迎雨啸”写大风吹来,千亩的竹子发出排山倒海般的声音,何等雄浑豪迈;“鸟重一枝入酒尊”写风和景明之日,一小鸟气息枝头,其景可入酒樽之中,何等静谧安闲。表达诗人对自己虽失意家居,贫困潦倒仍甘守清贫,应对困境,葆有雅趣的精神追求。【解析】【分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D项,“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错,诗中没有体现诗人更喜欢哪一首中的竹子。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通过赏析诗句,首先指出在抒发情感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者是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运用该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A项,“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使用的不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而是“借景抒情”,惟妙惟肖地写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中意象的能力。意象在诗词中是常见的,它往往对于诗人抒发情感起到一定的作用。常见形式是一系列意象描写,或者全首诗中只有一个意象,这时候就是采取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第一首诗的大意是:笋壳落掉后,新竹就很快地成长,像用刀把碧玉削开;你看那些健壮的大笋都是奇伟非凡之材。它们一夜之间将会猛长一千尺,远离竹园的数寸泥,直插云霄,冲天而立。诗人把新笋刻画得具有这般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内心,是托物咏志,这新笋就是诗人李贺。诗人李贺虽然命途多舛,遭遇坎坷,但是他没有泯灭雄心壮志。他总希望会实现自己的拔地上青云的志愿,这首咏笋的绝句就正是他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第二首诗的大意是: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而我并不太老,却只能像家居茂陵时的司马相如一样,甘守清贫。风吹竹声时,仿佛雨啸;而风和景明时,一小鸟栖息枝头,其景却可映入酒樽之中。诗人自己此时失意家居,贫困潦倒,托物言志,借写竹表达诗人对自己虽失意家居,贫困潦倒仍甘守清贫,应对困境,葆有雅趣的精神追求。这也是诗人自己处境的生动写照。两首诗情感的不同依据上述分析整理即可。【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十三、(病柏)(2022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病柏【1】杜甫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2】。出非不得地【3】,蟠据亦高大。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鸱鸮志意满【4】,养子穿穴内。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静求元精理【5】,浩荡难倚赖。注释:【1】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2】中路:中途。【3】出:生长。【4】鸱鸮:猫头鹰。【5】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11.下列对诗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六句写柏树枝繁叶茂、高大轩昂之态,表现出诗人的赞美之情。B.“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C.“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D.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1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C.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D.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13.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答案】11.C12.B13.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②病柏由盛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巨变;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虑。【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错误,“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两句是说,一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外乡人从此经过,久立于树前长吁讶然。他是感慨盛衰无常,不是思乡。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A.“有相同的寄托”错误,此诗以“病柏”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柏”之形象、际遇抒写人之命运、感慨,咏物抒怀,情感深沉。而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乐观的襟怀。寄托不同。C.“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错误,“蟠据亦高大”是形容衰时之柏,“得地”“盘据”承“千年根”,此柏不是所出非地,也不是生长浅薄,却变得枝枯叶燥,了无生机,隐喻家国衰落。D.“也有对未来的希望”错误,全诗以“病柏”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柏”之形象、际遇抒写人之命运、感慨,咏物抒怀,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没有对未来的希望。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和意蕴的能力。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

“病柏”:“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蹙龙虎姿,主当风云会”写柏的盛时,它“势尊严”,“状耸翠”,“干奇古”,“气阴森”,诗人用四句即生动地刻画出柏树的不凡。柏树的形象象征着强盛时的唐王朝。“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来了个“突转”,谁又能料到这植根深厚而悠远的“古柏,却半道变了“颜色”呢?于“王朝”而言就是衰落了。“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形容衰时之柏枝枯叶燥,了无生机。柏从繁盛到干枯象征唐朝从强盛到衰落。“丹凤”:“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因为大树将枯,“将九雏”的凤凰无枝可憩,只能上下盘旋,哀哀其鸣。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而对于恶鸟鸱鸮而言,则正中下怀,它们志得意满地率领众子孙穿穴打洞,立身其中。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这首咏物诗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有着强烈的象征色彩:它把国家比作一棵原本枝繁叶茂、现已病入膏肓的柏树,把能臣志士比作“哀翔其外”的凤凰,又把宵小之辈比作穿穴而居的恶鸟鸱鸮。十四、(笈:书箱)(2023石景山一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送沈亚之歌并序李贺文人沈亚之,元和七年以书不中第,返归于吴江。吾悲其行,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请,乃歌一解以送之。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紫丝竹断骢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白藤交穿织书笈【1】,短策齐裁如梵夹。雄光宝矿献春卿【2】,烟底蓦波乘一叶。春卿拾才白日下,掷置黄金解龙马。携笈归家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吾闻壮夫重心骨,古人三走无摧捽【3】。请君待旦事长鞭,他日还辕及秋律。注释:【1】笈:书箱。【2】春卿:主管考试的官员。【3】古人三走:指管仲三次为官,三次被免。1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四句写沈亚之春日东归,坐骑瘦小,表现其落第失意的形象。B.“白藤”二句写沈亚之当初入京时,携带了一书箱整整齐齐的文稿。C.“春卿”二句写主考官主持选才,将沈亚之进献的黄金弃置于一旁。D.“请君”二句表达诗人对沈亚之的鼓励,期待他来年秋天再来应试。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怨”开篇,整首诗笼罩在才子落第的凄凉颓丧的气氛之中。B.本诗与《李凭箜篌引》同为七言古体诗,诗中都有丰富奇特的想象。C.本诗中“古人三走”的典故用得奇诡浪漫,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D.诗歌表达了送别友人时深挚而复杂的情感,语言形象,富有感染力。13.诗中写沈亚之入京应试和落第归家时都用到了“笈”,试分析其意义和作用。【答案】11.C12.D13.笈,是沈亚之才华的象征。第一处追忆沈亚之携笈进京时的情形,烘托了一个踌躇满志、才华横溢的书生形象,表达诗人对朋友的赞美;第二处想象沈亚之携笈归家后的窘迫之境,刻画出一个失意沮丧的落第才子形象,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深切关怀。诗中前后两处“笈”形成呼应,沈亚之过去意气风发,现在潦倒归家、才华仍在,其中蕴含着诗人对沈亚之未来的期待;“笈”作为典型意象,将现在、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虚实变化之间自然巧妙。【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分析能力。C.“将沈亚之进献的黄金弃置于一旁”错误。“春卿”二句写到考官们在光天化日之下选拔人才,却把“黄金”抛掉,“龙马”放弃。所以本句中将沈亚之比作“黄金”“龙马”,而不是将沈亚之进献的黄金弃置于一旁。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笼罩在才子落第的凄凉颓丧的气氛之中”错误。诗歌最后两句写到请你等到下一年的那个时辰挥起长鞭,趁秋天的大好时光驱车再来应试。这是对沈亚之的期许和鼓励。B.“丰富奇特的想象”错误。本诗结尾写到下一年的那个时辰挥起长鞭,趁秋天的大好时光驱车再来应试,这是对未来的想象,但是并不丰富奇特。C.“奇诡浪漫”错误。诗中“古人三走”的典故用得贴切自然,画龙点睛。运用管仲的典故鼓励沈亚之不要灰心。同时诗人慨叹沈亚之下第,其实就是慨叹自己下第,他慰勉沈亚之,也有自慰之意。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意象的把握能力。“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写到带着一条条白藤交叉编成的书箱,里面是短小整齐的文稿,有如梵夹。这是追忆沈亚之携笈初次应试进京时的情形。而“雄光宝矿献春卿”中“雄光宝矿”指沈亚之满腹的才华,而沈亚之为把闪闪发光的“宝矿”呈现给考官,你乘着小舟,掠过烟波来到京华。所以,笈,是沈亚之才华的象征。第一处追忆沈亚之携笈进京时的情形,烘托了一个踌躇满志、才华横溢的书生形象,表达诗人对朋友的赞美;“携笈归家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写到落第而归,重又带着书箱走进家门,是谁能体贴关怀而怜悯你?是作者想象沈亚之携笈归家后的窘迫之境,无人关怀无人怜悯,刻画出一个失意沮丧的落第才子形象,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深切关怀。诗中前后两处写“笈”,从结构上看,互相呼应。同时诗中第一次写“笈”,回忆了沈亚之来京应试时的意气风发;第二次写“笈”是现在沈亚之因落第而潦倒归家。而诗歌的结尾“请君待旦事长鞭,他日还辕及秋律”写到请你等到下一年的那个时辰挥起长鞭,趁秋天的大好时光驱车再来应试,其中蕴含着诗人对沈亚之未来的期待。所以“笈”作为典型意象,将现在、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虚实变化之间自然巧妙。十五、(树)(2024西城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新葺小园其二【1】苏轼三年辄去岂无乡,种树穿池亦漫忙。暂赏不须心汲汲,再来惟恐鬓苍苍。应成庾信吟枯柳【2】,谁记山公【3】醉夕阳。去后莫忧人剪伐,西邻幸许庇甘棠【4】。注释:【1】本诗作于1062年,苏轼时任凤翔府签判,1065年离任返京。【2】枯柳:东晋大司马桓温北征时,看到之前所种的柳树已经十围,感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庾信《枯树赋》中曾化用这一典故。【3】山公:指山简,西晋名士。【4】甘棠:《诗经·召南·甘棠》中有“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周代召公政绩显著,曾在甘棠树下休息,百姓因此爱护甘棠树。12.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年”句写诗人自知三年后离任,此处并非自己的家乡。B.“种树”句写修葺小园的忙碌,也感慨这种忙碌可能徒劳。C.“暂赏”句写且珍惜当下,怀着从容的心态欣赏小园风光。D.尾联写以后邻居会帮着修剪园内的甘棠树,因而感到欣慰。13.诗人运用想象,描写了自己离开之后的情景,开拓了诗歌意境。下列句中没有运用想象手法的一项是()A.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城东早春》)B.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C.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辛弃疾《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D.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蒋捷《舟过吴江》)14.“树”是本诗的主要意象,请分析诗中的“树”有哪些内涵。【答案】12.D13.B14.(1)“树”代表了小园风光,体现了诗人对小园景致的喜爱。(2)“树”代表了诗人在凤翔的生活,寄托了诗人对在此度过的美好时光的留恋。(3)“树”代表了诗人的静水流深老师功业,暗含诗人对自己政绩的自信。【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写以后邻居会帮着修剪园内的甘棠树,因而感到欣慰”错,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园中树木被砍伐的担忧,但他幸运地得到了邻居的许可,让甘棠花得以庇护。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意思是微风传来笛声幽咽,离亭沉浸在暮色中,你就要南下潇湘,而我却要奔向西秦。是实景,没有运用想象手法。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内涵的能力。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词句展现了苏轼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岁月的感慨。诗人以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情,描绘了自己在小园中忙碌的景象,并表达了对自身衰老和时间的担忧。诗中出现的庾信是一个传世的文人形象,通过与他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长寿和保持诗意的向往。最后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对自己努力修葺的树木被砍伐的忧虑,但也传递出邻居的友善和支持。整首诗词以简洁而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然和人生的深深情感,展示了苏轼独特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暂赏不须心汲汲,再来惟恐鬓苍苍”中“暂赏”句写且珍惜当下,怀着从容的心态欣赏小园风光。“树”代表了小园风光,体现了诗人对小园景致的喜爱。“应成庾信吟枯柳,谁记山公醉夕阳”运用典故,表达对小园生活的留恋。“树”代表了诗人在凤翔的生活,寄托了诗人对在此度过的美好时光的留恋。“去后莫忧人剪伐,西邻幸许庇甘棠”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园中树木被砍伐的担忧,但他幸运地得到了邻居的许可,让甘棠花得以庇护。“树”代表了诗人的静水流深老师功业,暗含诗人对自己政绩的自信。十六、(古柏)(2024昌平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古柏行【1】杜甫孔明庙前有老柏,柯【2】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3】。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不露文章【4】世已惊,未辞翦伐【5】谁能送?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注释:【1】本诗写于夔州。夔州的孔明庙和先主刘备庙是分开的,而成都的武侯祠和先主刘备庙是君臣合祀祠庙。【2】柯:枝条。【3】閟(bì)宫:祠庙。【4】文章:错综华美的花纹。【5】翦(jiǎn)伐:砍伐。12.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明庙前有老柏”二句,写孔明庙前老柏的枝条苍劲有力、树根牢固。B.“君臣已与时际会”二句,写古柏仍被爱惜与诸葛亮和刘备君臣相济有关。C.“未辞”一句,写出古柏即使不辞砍伐也无人运送,意在说明材大难为用。D.“苦心”二句,写出古柏会被蝼蚁侵蚀,即便有香叶也不能吸引鸾凤栖息。13.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霜皮溜雨四十围”二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柏树粗壮、高大的特点。B.“云来气接巫峡长”二句对仗工整,描绘出云雾迷漫并笼罩雪山的景象。C.“忆昨路绕锦亭东”二句,宕开一笔,写成都武侯祠的位置及其独特性。D.全诗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以老柏开篇,以喟叹收束。14.本诗是诗人托物自喻、托物喻人、托物讽世之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三方面的内容。【答案】12.D13.B14.①托物自喻:“不露文章世已惊”比喻自身的才华,而最后的结果却如古柏那样不得重用,表达了痛心失望之情;②托物喻人:“柯如青铜根如石”以柏树的铜枝石根比喻诸葛亮意志的坚强,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冥冥孤高多烈风”以柏树孤高多烈风比喻贤人才高孤傲遭人嫉妒,表达对贤人遭受磨难的不平之意;③托物讽世:“大厦如倾要梁栋”以大厦将倾暗喻国家危机,急需大材支撑,暗讽国家危亡之际贤才却得不到任用的现实。【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即便有香叶也不能吸引鸾凤栖息”错误。“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的意思是古柏心苦,却不免为蝼蚁所伤;柏叶余香,乃为鸾凤所喜。可见柏叶余香能吸引鸾凤栖息。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描绘出云雾迷漫并笼罩雪山的景象”错误。“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写的是巫峡之云来而柏之气与之相接;雪山在夔之西,雪山之月出而柏之寒与之相通,皆言孔明庙前的老柏高大,而不是写云雾迷漫并笼罩雪山的景象。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从托物自喻角度分析,诗中“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写孔明庙前的松柏朴实无华,不以花叶之美炫俗,英采自然外露,使世人惊异,愿意不辞剪伐,陈力于庙堂,但没有人能把它送去。作者正是借这样的古松柏来比喻自身的才华,而最后的结果却如古柏那样没人赏识举荐,最终不得重用,表达了怀才不遇的痛心失望之情;从托物喻人的角度分析,“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写出孔明庙前的古松柏有铜枝石根,以此比喻诸葛亮意志的坚强,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冥冥孤高”写出古松柏的高洁,以此比喻贤人才高孤傲,“多烈风”以烈风摧残松柏,来比喻贤人受到嫉妒和摧残,表达对贤人遭受磨难的不平之意;从托物讽世角度分析,“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以大厦将倾暗喻国家的危机,正是国家需要人才的时候。然而大木重于丘山,万牛都因不能拉动而回首去看,以此暗讽国家危亡之际贤才却得不到任用的现实。十七、(甘棠)(2024朝阳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1】张先心膂良臣,帷幄元勋,左右万几。暂武林分阃【2】,东南外翰,锦衣乡社,未满瓜时【3】。易镇梧台,宣条期岁,又西指夷桥【4】千骑移。珠滩上,喜甘棠翠荫,依旧春晖。须知。系国安危。料节召、还趋浴凤池。且代工【5】施化,持钧【6】播泽,置盂天下【7】,此外何思。素卷书名,赤松【8】游道,飙驭云辑【9】仙可期。湖山美,有啼猿唳鹤,相望东归。注释:【1】赵阅道:北宋名臣赵抃。他一生在多地为官,是善治一方的清官能吏。熙宁七年(1074年),赵抃将要离开成都赴越州任职,张先作此词相赠。【2】武林分阃:指赵抃熙宁三年(1070年)出任武林知州。【3】瓜时:指任职期满。【4】夷桥:夷里桥,成都古桥名。【5】代工:人臣辅佐君王,以代行天之使命。【6】持钧:执政。【7】置盂天下:指使天下安定。【8】赤松:传说中的上古仙人。【9】云辑:神仙所乘的云车。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心膂良臣”三句,表明赵抃是皇帝身边信任倚重的辅国良臣。B.“暂武林分阃”四句,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