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_第1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_第2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_第3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_第4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是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之后对地球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地壳变动的最根本原因,也为后面的地形学习提供支持。要更深层次地理解地球表面的板块,就必须从人类的最初认识开始,而人类认识的历史就是一个科学发现的历史,其中融合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整个链条就是以科学史为主干,围绕科学本质,真实地呈现科学史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领会,培养科学素养。恰当处理科学史和科学本质是本节课的关键,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来之不易,科学研究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同时要注意将科学史与知识要点有机地结合,做到讲完科学史就完成知识的落实,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入,对知识建构更顺畅。【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本节的内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在日常生活中又无法感触到,造成学生的感性认知不足,对相关学说缺乏认同感。学生对于假说、学说、规律和理论不能很好地区分,会建立假说,但对于假说的意义、什么是假说等不清楚。对科学的认识较为固化,呈现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很少认识到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对于证据、科技水平对科学的影响无体会。另外,学生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这个阶段的学生虽已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但还要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得以加强,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的严谨性,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2)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3)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依据和论点。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证据的甄别,培养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插图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3)通过对发展史和科学材质的融入,培养学生正确的问题思考方向。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大陆漂移说”的形成为载体,体验科学与技术革命、社会发展的关系;(2)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史中的重要作用;(3)科学知识是不断发展与变化的,通过对知识的批判性接受,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体验逻辑思维之美。【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科学发展史、科学本质的认识,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应用。(2)难点:科学知识是不断发展与变化的,通过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感受科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山脉、岛弧、海沟、裂谷的成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策略】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模拟实验【课前准备】课件、拼图材料、地幔对流模拟实验器材、板块碰撞模拟实验器材【科学本质教学】探究过程引导性问题观点体现科学本质魏格纳(1915年)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相似大陆漂移学说科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科学知识或理论的产生,依赖于观察、实验证据、理性论证及怀疑态度。赫斯和迪茨(1960-1962)大陆漂移学说不能解释动力来源问题海底扩张学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是相互冲击相互影响的。科学理论要经得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勒皮雄(1968年)海底扩张学说不能解释珠穆朗玛峰的形成问题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家的想法受到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的影响。科学的发展具有革命性与演化性。【教与学互动设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科学发现,在喜马拉雅山区,已经发现许多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说明了什么?生:在几千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区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同时,它也告诉我们,地壳是变动的。师:那么地壳如何变动的?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请同学们把书本打开到110页,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大陆漂移学说】师:这是一幅世界地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你有什么发现?生: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非常吻合。师:对此你有什么推测?生:非洲大陆与南美大陆曾经是一个整体,后来漂移分离了。师:哇,好有创意的想法,科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为这位同学的精彩想法鼓鼓掌!但是,仅仅依靠外型这一证据就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吗?师: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拼图小游戏,好不好?学生活动一师:黑板上有四块泡沫板1、2、3、4,它们分别由两块不同的大泡沫板裁剪而成,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哪两块泡沫板原先可能是同一个整体的?拼图游戏,学生上台表演,并说明拼图理由。师:拼图不但要依据外形,而且要依据花纹、图案和文字内容等证据。科学知识的产生要有充足的证据。如果要证明非洲大陆曾经与南美大陆是一个整体,后来发生了漂移,我们也应该寻找更多的证据。好,我们一起交流一下,看看同学们找到了哪些有力的证据?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理解一个科学理论产生需要有充足的证据,并能经得过起考验。化石证据舌羊齿,它是2.5亿年前的一种蕨类(种子蕨)植物,在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发现了舌羊齿化石。思考与讨论一舌羊齿在温而偏凉的气候条件下生长,但是这些大陆的气候却不具有这样的气候条件。这说明了什么?由于舌羊齿的“种子”太大,不能随风飘动,另一方面它容易破碎,不可能漂移过海。说明这些大陆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而且可能位于温而偏凉的纬度地区,后来逐渐漂离了原来的位置。地形证据他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事实。南非有一条从东到西走向的山脉可以跟阿根廷境内的一座山对接起来。还发现,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甚至两地的岩石和褶皱也相吻合。再度印证了两块大陆曾经是相连的,后来发生了漂移。气候证据在北冰洋以北的岛上发现了热带植物化石;在南极洲发现了巨大的煤层;在南非发现了冰川擦痕。说明现在的大陆是不在原来的位置,发生过漂移。生物证据两块大陆相隔很远,却有相似的生物。比如:海牛、三趾舵鸟等,它们无法漂越大洋。好。刚才的探究过程,同学们做得很出色。和同学们一样,德国物理学家——魏格纳也做过类似的探究。(请看视频)师:魏格纳搜集了大量的证据,认为现在大陆位置是由古代大陆经过分裂、漂移变迁而来的。1915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科学假说,“大陆漂移学说”。(板书)主要观点是:1.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2.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3.由于力的作用使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思考与讨论二师:为什么“大陆漂移学说”是科学假说?生:它只是推测性的解释,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师:“大陆漂移学说”的有什么不足?生:不能解决动力问题。由于魏格纳没有对大陆漂移学说的动力来源做出科学的解释,当时科学界没有接受他的假说。直到近半个世纪后,一些新证据被发现,科学家们才开始重视魏格纳的这一假说。设计意图:尝试让学生仔细观察,大胆猜测,通过探究活动活动,寻找证据,验证猜想。领悟假说是需要证据,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的。【海底扩张学说】(观看视频)师: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利用声纳、海底钻探取样等技术研究了海底构造,并取得了一些新的证据。(板书)1961年,美国科学家哈利·赫斯(HarryHess)和海洋地质学家狄茨(R.S.Dietz)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地幔物质从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处上升涌出,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成新的洋底,并推开原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当洋底扩张到达海沟处,向下俯冲,重新回到地幔中。我们先做一个模拟实验:岩浆运动的模拟实验。师:水槽中的两块泡沫板模拟洋底,小孔模拟海底的裂缝,针筒里的洗手液模拟地幔中的岩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思考!从模拟实验可以发现:地幔物质从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处上升涌出,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成新的洋底,并推开原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当洋底扩张到达海沟处,向下俯冲,重新回到地幔中。以大西洋的形成为例:随着岩浆的上涌,洋底形成弯形的隆起,泛大陆破裂,形成的新洋底向两侧对称扩张,直至形成现在的大西洋。思考与讨论三师:“海底扩张学说”是否支持了“大陆漂移学说”?它解决了“大陆漂移说”的什么问题?生:“海底扩张说”支持了“大陆漂移说”。它解决了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思考与讨论四师:能否用“海底扩张学说”解释位于亚欧大陆上的喜马拉雅山的不断长高?生:不能师:说明“海底扩张说”存在局限性。设计意图:培养分析,归纳能力,体会新的假说的形成的意义。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是不断发展的、相对真理,可以接受新证据的修正。【板块构造学说】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找到了更多的证据,科学家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1.地球的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组成,被海沟、海岭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与张裂。请同学们阅读书本112页的图3-55,看看哪些同学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并在地图上找到六大板块。学生回答,教师点评。那么,板块到底是如何运动的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体验一下。学生活动二两本书模拟两大板块,将两本书相对放在一起,两书本紧挨,然后将书向中间移动,并仔细观察!师:好。刚才同学们的表现很棒,细心、认真是非常重要的实验态度。下面请各活动小组总结汇报一下你们刚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从同学们的活动总结可以看出,当两本书相互碰撞时,大致会出现这两种现象。大量事实证明: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形成山脉,如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台湾岛及海沟。如果板块发生张裂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体验一下。学生活动三取两块用报纸拼接的木板(木板模拟板块),在板上放一些泡沫球,两人各朝不同的方向慢慢用力拉,直至断裂。师:好。刚才同学们的实验很成功。下面请各活动小组总结汇报一下你们刚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师:当两块木板从相反的方向拉动时,会出现的现象:报纸断裂,泡沫球向不同的方向弹开,两块木板分开。师:大量事实证明:板块发生张裂时会产生巨大的振动,并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大西洋的形成,等等。师:也就是说,板块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板块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设计意图: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体验板块碰撞和张裂产生的震动,学会借助模拟实验来认识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让学生知道人们认识受客观条件制约,体会技术对科学的贡献。【知识理解与应用】思考与讨论五请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能发现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解答:喜马拉雅山脉地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当这两大板块还没有碰撞前这里是古代的海洋,当发生碰撞后,地壳隆起形成巨大的山脉,所以会在这里找到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思考与讨论六我们看一则报道:据测量,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吗?解答:印度洋板块仍在不断地向亚欧板块挤压和俯冲。思考与讨论七想一想: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的地方,那么,在图中哪些地方容易引发火山和地震呢?解答:大洋板块俯冲、消亡边界上的大陆一侧,和新大洋板块诞生的地方。设计意图:检测、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感受板块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