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2021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3/38/32/wKhkGWcgUmiAI1urAAO4hwjQtBM645.jpg)
![【全国卷】2021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3/38/32/wKhkGWcgUmiAI1urAAO4hwjQtBM6452.jpg)
![【全国卷】2021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3/38/32/wKhkGWcgUmiAI1urAAO4hwjQtBM6453.jpg)
![【全国卷】2021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3/38/32/wKhkGWcgUmiAI1urAAO4hwjQtBM6454.jpg)
![【全国卷】2021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3/38/32/wKhkGWcgUmiAI1urAAO4hwjQtBM64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卷】2021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初盛唐诗歌的演进,除了诗歌自身发展的规律外,外部的因素是推动诗歌发展新变的关键,地城因素
排在首位,尤其“异域”(即边疆文化圈)因素对诗歌的冲击值得注意。初唐诗坛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中心
她带,以幸和、应制、酬唱、赠答等诗歌为主,较南朝文学发展变化不大。“异域”进入初唐诗坛,诗歌
在悄然发生变化。唐代典型的“异域”,一是西域,一是岭南,有关西域的书写以边塞诗为代表,有关岭
南的书写以贬谪诗为代表。初唐时期长安聚集了最杰出的诗人,他们以宫廷为中心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
这些诗歌在形式与技巧方面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但是题材狭窄,视野有限,并不能代表唐代诗歌的最高
水平。但是题材狭窄,视野有限,并不能代表唐代诗歌的最高水平。《沧浪诗话》:“唐人好诗,多是征
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严羽是从题材角度对唐诗进行的整体评价,但若
是从“异域”文化的角度看,征成题材的诗歌写得最好的是有关西域的边塞诗,迁谪题材的诗歌写得最好
的是贬谪岭南的诗歌。
西域与岭南的诗歌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书写模式,前者承征成文学而来,疆土开拓与个人建功立业
的梦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盛唐边塞诗雄浑壮阔的特点。宋代之前,中原向外发展主要在西北方向,因而
从《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典籍开始,想象的西域世界与现实的西域交相辉映,已形成了昆仑、流沙等
重要意象。唐之前,西域意象在诗歌领域极为有限,不具有典型性,但唐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使楼兰、
交河、轮台、北庭等典型的西域意象有了新变,对边塞诗境界的开拓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李白:“愿将腰
下剑,直为斩楼兰。”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岑参前后两次到达西域,对西域
世界的感知最为具体、深入,他的边塞诗之奇,在整个唐代无出其右。他将边塞诗之“异”更为直观地呈
现于读者眼前,具有“陌生化”的效果
西域相比,岭南完全呈现出相反的情景,因为是贬谪,“荒蛮”的景象与个体人生的低潮纠结在一起,
诗歌具有低回宛转的特点,情感真挚而深沉。初唐以杜审言、沈俭期、宋之间为代表开启了岭南诗歌的新
纪元,这些诗歌情景交融,对打破沉寂的初唐诗坛功不可没。这样的贬谪行旅诗如杜审言的《旅寓安南》,
宋之间的《早发韶州》《早发大庾岭》《鬼门关》《发滕州》等,都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诗中作者常将岭
南看作是“悠魅”之乡,情感指向绝域、极边;从空间看,形成了“中心”与“边缘”二者之间的对立,
陌生的空间对作者来说是极大的不幸,但是对诗歌来说又是极大的幸事。北斗对南风、北斗对南荒,江北
对岭南、南溟对北户、北极对南浜,京华对边地,不仅有南北空间的对立,而且也有新的物象如扰榔、薜
荔、卢橘、杨梅、含沙、女草、鳌、鲸、蛟螭、瘴疣入诗,一方面使诗歌“陌生化”,引起了读者的兴趣,
另一方面这些物象成为新的诗歌意象,恰是对初唐诗坛以长安、洛阳为核心的“中心”书写的回应。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地域中的"异域"因素在初盛唐诗歌演进中是最重要的因素,对初盛唐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
B.初唐诗坛的创作水平较南北朝时期发展变化不大,是因为其创作主要集中在唐王朝中心地带。
C.唐以前西域意象在诗歌领域没有典型性,主要是诗人没有亲自去过西域,无法感知西域的具体意象。
D.盛唐写西域的诗歌雄浑壮阔,写岭南的诗歌低回宛转,这与到达这两个地方的诗人的经历密切相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第1页共13页
A.第一段作者在论述时既有时间上纵向的比较,也有空间上横向的分析,论述具有一定的宽度。
B.作者在论证西域诗歌和岭南诗歌的特点时都运用了举例论证,但在论证西域诗歌时注重根源分析。
C.作者引用严羽《沧浪诗话》中的句子,主要是为了说明唐诗的题材广泛,当时有很多优秀的作品。
D.本文先总体论述了"异域"对初盛唐诗歌的影响,然后分别论述了西域诗歌和岭南诗歌不同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者喜欢盛唐"异域"诗歌,与这些诗歌描写的异域风光给人们带来的"陌生化"有密切关系。
B.被贬"异域"对诗人来说是不幸的,这种不幸又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所以说对诗歌创作是幸运的。
C.初唐诗歌在形式与技巧上和盛唐诗歌相比没有什么不同,但是由于其题材狭窄,不能代表唐诗最高水平。
D.相对于描写岭南的诗歌,描写西域的诗歌更加悠久,这一现象和我国古代中原向外发展的方向有关.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网络化、数字化的智能产品,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可是
有一个群体,他们很多时候不但没有享受到,'智能"带来的便利,反而遇到了很多的窘境。
8月17日,在黑龙江哈尔滨市的一辆公交车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因为"上车得扫码",被两次请下
公交车。面对乘客的指责,老人显得不知所措。最后老人在民警的护送下,高开了这个让他搞不明白的公
交车,他不明白为什么平时经济、方便的公交车,如今却让他越不已。无独有偶,在大连的一个地铁站,
一位老人因不懂如何出示健康码,被工作人员挡在了门外。
一个方便大众的健康码,却成为老人们坚不可摧的技术壁垒,让他们一次次被拒之门外。
不会发红包、不会使用导航、不会用视频、不会用网约车、不会移动支付、找不到手机里的手电筒,
在路边招手栏车,却发现那些明明空着的出租车却不载他们…对于年轻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于一些
老人来说却格外困难。陌生的二维码、复杂的家电和智能手机、怎么招手都不停的网约车……我国60周岁
及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2.5亿,其中将近2亿的老人从来没有接触过网络。在今天这样一个智能时代下,
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窘境越来越多。这种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摘编自《智能时代的"老人窘境"》,"腾讯网"2020年8月31日)
材料二无健犀码方便老年人
老年人也能出行
保・考年人
没有手机能打车绘下角将的进入
・・日再外公交卡ttwrawnaaA.
•I年十■A«■mRBa■
■处拒<S煽金行力设H广
忸施设铸爆供濡旦便用
老年模式视臻
在会在进步
但不要
落下他们
(摘编自《消除“数字鸿沟”,让老年人跟上时代节奏》,“澎湃新闻”2021年3月23日)
材料三
第2页共13页
关爱老人要"走心",养老服务要务实。“居家养老"仍是主流,地方管理者更应关注社区服务有哪些不
足、可以做出怎样的改进。安装智能水表、一键呼叫等设备是为了应对“突发状况",开办社区食堂、提供
家政服务则能满足老年人的"日常需求"……从老人角度出发,努力破解老年人生活中的难点,减少老人的
后顾之忧,养老服务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科技理当以人为本,技术需要“适老化”。生活中,许多老人面临“数字鸿沟”,没能享受“科技红利”,
这一问题不容小觑。智能水表的“创新性”在于,不是让老年人“适应”新技术,而是让新技术“适配”
老年人。这种转变不只是技术层面的,更是人性化思维的进步。值得一提的是,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
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适老应用”空间将会进一步拓展。
智慧养老是“朝阳产业”,有望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能。从'‘智能家居”到服务网络,可形成新
产业链、催生新业态。
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是全社会的责任。为老人提供相关服务的机构和工
作人员,也会得到社会的尊重。
(摘编自《让新技术成为老年人的“守护人”,“人民网-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2B)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既要保留传统金融服务方式以便利老年人的日常消费,又要大力发展智能化服务创新。
B.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既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又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需要破解的困境。
C.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的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大约有一半人没有接触过网络。
D.通过帮助老年人学会使用智能设备,可以让他们更好的融入到数字时代,享受“科技红利”。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技是有温度的,通过让老年人适应新技术,让老年人尽快跟上技术发展,社会才能更加进步。
B.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对老年人予以关注与包容,为他们保留“慢选项”,使智能生活更具有温度。
C.破解老年人智能设备使用难这一问题,要“走心”,要务实,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D.让老年人共享科技发展成果并不是让数字时代就此止步,而是为老年人提供缓冲,提供帮助。
6.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如何才能让老年人更好地享受智能服务?(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明天(节选)
鲁迅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
家是成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她自从前年守了寡,
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她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
第3页共13页
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
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但宝儿也许是日轻夜重,到了明天,太阳一出,热也会退,气喘也会平
的:这实在是病人常有的事。
单四嫂子是一个粗笨女人,不明白这“但”字的可怕:许多坏事固然幸亏有了它才变好,许多好事却
也因为有了它都弄糟。夏天夜短,老拱们呜呜的唱完了不多时,东方已经发白;不一会,窗缝里透进了银
白色的曙光。
单四嫂子等候天明,却不像别人这样容易,觉得非常之慢,宝儿的一呼吸,几乎长过一年。现在居然
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
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啊呀!”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她虽然
是粗笨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
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
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她摸出四角银元,买了号签,第五个便轮到宝儿。何小仙伸开
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儿该有活命了。但总免不了着急,
忍不住要问,便局局促促的说:——
“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
“他中焦塞着。”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两帖。”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
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单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问。单四嫂子接过药方,一面走,一面想。
她虽是粗笨女人,却知道何家与济世老店与自己的家,正是一个三角点;自然是买了药回去便宜了。于是
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单四嫂子抱了宝儿等着;宝儿忽然
擎起小手来,用力拔他散乱着的一络头发,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单四嫂子怕得发怔。
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仿佛平稳了不少;到得下午,忽然睁开眼
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像是睡去了。他睡了一刻,额上鼻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单四嫂子轻
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慌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呜咽起来。
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变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啕。这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
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之类。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
髡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
第4页共13页
这时候,单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的在地上立着。许多工夫,单四嫂子
的眼泪宣告完结了,眼睛张得很大,看看四面的情形,觉得奇怪:所有的都是不会有的事。她心里计算:
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他也醒
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
但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是不能有的事,她的宝儿也的确不能再见了。叹一口气,自言自语
的说,“宝儿,你该还在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罢。”于是合上眼,想赶快睡去,会她的宝儿,苦苦的呼
吸通过了静和大和空虚,自己听得明白。
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这时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经唱完;跄跄踉踉
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
“我的冤家呀!——可怜你,——孤零零的……”
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
单四嫂子早睡着了,老拱们也走了,成亨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
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部分“一个灯火通明的咸亨酒店”“一个灯光昏暗的寂寥之家”,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单
四嫂子的孤寂。
B.单四嫂子夫丧子幼,只能靠纺纱来维生。半夜不息的灯光不仅是她生活艰辛的表现,也是她想通
过自己的劳动换取生活的一线希望。
C.小说中描写单四嫂子殷殷的爱子之情运用了细节描写手法,如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是不能
有的事。
D.小说通过对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的描写,展示了一幅令人震悚的图景,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
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8.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单四嫂子面对苦难现实的具体心理。(6分)
9.小说以“明天”为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第5页共13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镇恶,北海剧人也。祖猛。镇恶以五月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猛口:“此非常儿。昔正
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年十三,因故寓食沌池人李方家。方善遇之,谓方曰:
“若遭英雄主,要取万户侯,当厚相报。”方曰:“君丞相孙,人材如此,何患不富贵,至时愿见用为本
县令足矣。”
武帝谋讨刘毅,镇恶口:“公若有事西楚,请给百舸为前驱。”及西讨,转镇恶参军事,使率龙膝将
军蒯恩百舸前发。镇恶受命,便昼夜兼行,扬声刘兖州上。毅谓为信,不知见袭。镇恶去江陵城二十里,
舍船步上,蒯恩军在前,镇恶次之,舸留一二人,对舸岸上竖旗安鼓。语所留人目:“计我将至城,便长
严,令如后有大军状。”又分队在后,令烧江津船。镇恶径前袭城,津戍及百姓皆言刘藩实上,晏然不疑。
将至城,逢毅要将朱显之驰前问藩所在,军人答云“在后”。及至军后不见藩又望见江淖般觇被烦而鼓更
甚盛无韭薄上便跟当告毅金闭城门。_镇恶亦驰进得入城,便因风放火,烧大城南门及东门。又遣人以诏及
赦并武帝手书凡三函示毅,毅皆烧不视。金城内亦未信帝自来。及短兵接战,镇恶军人与毅下将或是父兄
子弟中表亲亲,且斗且语,知武帝在后,人情离懈。初,毅常所乘马在城外不得入,仓卒无马,使就子肃
取马,肃不与。朱显之谓曰:“人取汝父而惜马,汝走欲何之?”夺马以授毅,从大城东门出奔牛牧佛寺
自缢。镇恶身被五箭,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江陵平后二十日,大军方至,以功封汉寿县子。
及武帝北伐,为镇西谄议,行龙骏将军,领前锋。镇恶入贼境,战无不捷。后进次渔,池,造故人李方
家。升堂见母,厚加酬赛,即授方漫池令。方轨径据潼关,将士乏食,乃亲到弘农督人租。百姓竞送义粟,
军食复振。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六》,有删改)
(注)刘兖州:刘藩,为刘毅堂弟,时任兖州刺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至军/后不见藩/又望见江津船舰被烧而鼓声甚盛/知非藩上/便跃马告毅/令闭城门
B.及至军后不见藩/又望见江津船舰被烧而鼓声甚盛/知非藩上/便跃马告毅/令闭城门
C.及至军/后不见藩/又望见江津船舰被烧/而鼓声甚盛/知非藩上/便跃马告/毅令闭城门
D.及至军后不见藩/又望见江津船舰被烧/而鼓声甚盛/知非藩上/便跃马告/毅令闭城门
11.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尝君,即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其余三位分别是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与春申君黄歇。
B.有事,此指军事,即用兵。其意思跟“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相同,是古代汉语中一种含蓄委婉的说法。
C.刘兖州,称谓的一种,即称官地。此处指兖州刺史刘藩。同样的称谓还有贾长沙、柳柳州、韩昌黎等。
D.潼关,古关隘名。在杜甫的古体诗“三吏三别”和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等作品中均有提及。
第6页共13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镇恶知恩图报,任李方为湘池令。他年少时曾寄食于李方家并受到优待,镇恶重权在握后履行前诺,
厚加酬赏李方。
B.王镇恶恶月出生,险遭家人弃养。他因出生在被认为是恶月的五月而遭家人忌恨嫌弃,想把他过继给
远亲,遭到其祖父反对。
C.王镇恶长于谋略,助武帝平定刘毅。他一路伪称是刘藩西上,令刘毅放松警惕,并遣人烧毁停在渡口
的刘毅船舰以断其退路。
D.王镇恶身先士卒,廛战中勇猛尽显。与刘毅江陵一战中他身中五箭,手中所执的长矛也被对方射中,
断损在其手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语所留人曰:“计我将至城,便长严,令如后有大军状。”
(2)后进次淹池,造故人李方家。升堂见母,厚加酬费,即授方涌池令。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定风波•重阳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①,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崎②,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注】①翠微:指山上的小亭。②云崎:耸入云的高山。③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
都临淄,想到自己终将死去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离开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
1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一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B.“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C.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D.上片即景生情,下片以酒助兴,作者在上下片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形成鲜明对照。
15.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第7页共13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的《师说》文末用“好古文”点出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
学素养。同时还以“一句,交代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直接原因。
(2)《观刈麦》中贫妇人携子劳作,是为了";诗人不事农桑,却不仅口粮充裕,还有
",贫富悬殊的社会现状,让人唏嘘慨叹。
(3)李商隐《锦瑟》中的“”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都运用了
“杜鹃”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凄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孤立地强调读者主体同化的解读原则,本身存在着矛盾。阅读的题中之意就是从文本获得信息,而这
种理论却认定所获得的信息不是来自文本;而是来自主体心理固有图式的同化;不是客观的文本的内涵,
而是主体心理图式的反照。在皮亚杰那里心理“图式”只是一种系统配置,是各部分之间有序的结构和轮
廓。”按照皮亚杰的学说,()。外部信息只有与主体图式相通,才能被同化,才能有反应,否则只
能是视而不见,熟视无睹,,感而不知。此是感而有知了,也不过是已经看到过的互映而已。主
体认同文本,变成了主体自我认同。“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所禀之偏也”,古人已经意识到这是人的心
理的一种,,偏”颇。这不是个别人的顽固,而是人性的局限,是主体图式的封闭性。封闭性更加惊人的表
现,不止是,而且是万物皆备于我,,阅读不是从无知到多智,而是已知的主体心理结
构的投射。
鲁迅曾经揭露阅读《红楼梦》红出现的荒谬: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说得比较极端,但是,这样的情况,并不
是个别的、偶然的、极端的存在,而是人类阅读中的规律性现象,即使权威学者与大师也难能免俗。特别
是当潜在的核心价值与主流意识形态的霸权观念一致的时候,主体同化即使出现了的情况,人们也
往往见怪不怪。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动于衷视而不见无中生有指鹿为马
B,莫衷一是目中无人先入为主颠三倒四
C.无动于衷目中无人先入为主颠三倒四
D.莫衷一是视而不见无中生有指鹿为马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主体有了反应,外部就有信息,人的心理并不像美国行为主义者所说的那样
B.外部有了信息,主体就有反应,人的心理并不像美国行为主义者所说的那样
C.人的心理并不像美国行为主义者所说的那样,外部有了信息,主体就有反应
D.人的心理并不像美国行为主义者所说的那样,主体有了反应,外部就有信息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偶然的、个别的、极端的存在,而是人类阅读中的规律性现象,即使权威学者与大
师也难能免俗。
B.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的、极端的、偶然的存在,而是人类阅读中的规律性现象,即使权威学者与大
师也难能免俗。
第8页共13页
C.这样的情况,即使权威学者与大师也难能免俗,并不是个别的、极端的、偶然的存在,而是人类阅读中
的规律性现象。
D.这样的情况,即使权威学者与大师也难能免俗,并不是个别的、偶然的、极端的存在,而是人类阅读中
的规律性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6分)
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体育锻炼的行列,而不少人往往在最初几天兴致高昂,可是,。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种:一是锻炼者平时很少运动,无法承受体育锻炼带来的“疲惫感”;二
是锻炼者对体育锻炼的效果期望过高,结果发现,于是对体育锻炼大失所望。基于上述原因,人们
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并且持之以恒。以跑步为例,开始时可先进行强度不大的散步,待身体机能适
应后,再进行小强度的慢跑,之后逐渐加快跑步速度,延长跑步时间。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
字。(5分)
60多年前,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黑白故事片《上甘岭》上映,成为我国第一部抗美援朝故事片。在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国电影资料馆完成了该片4K精致修复,使其再现
银幕。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25日在京介绍,已完成4K修复的电影《上甘岭》是目前观众能看到的最清
晰的版本。中国电影资料馆2006年启动"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至今已完成3100余部馆藏影片
的数字化转换及保护性修护工作,并重点对数百部经典影片进行了2K、4K精致修复,其中包括《燃烧的影
像》《解放了的中国》《上甘岭》等经典影片。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1年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回望百年风云,你
能看到南湖船上的明灯,大革命的号角,巍巍井冈山的红旗,延河城头的抗日烽火;你能听到南昌起义的
枪声,秋收暴动的呐喊声,伴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而奏响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心声……我们党在内
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百年披荆斩棘,百年风雨兼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正处于这个历史与未来的时间的交接点。以上材料
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此写一篇作文,表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9页共13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D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A项,"是最重要的因素"错误,由原文相关信息"初盛唐诗
歌的演进,除了诗歌自身发展的规律外,外部的因素是推动诗歌发展新变的关键,地域因素排在首位"可知I,
地域因素只是外部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B项,"......是因为其创作主要集中在唐王朝中心地带"因果关系的
表述不符合文意,原文相关信息为"初唐诗坛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中心地带,以奉和、应制、酬唱、赠答等诗
歌为主,较南朝文学发展变化不大"。C项,"唐以前西域意象在诗歌领域没有典型性,主要是诗人没有亲自
去过西域"错误,很多诗人没有去过西域,也能写出很好的西域诗歌,原文相关信息为"宋代之前,中原向外
发展主要在西北方向,因而从《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典籍开始,想象的西域世界与现实的西域交相辉
映,已形成了昆仑、流沙等重要意象"。
2.【答案】B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主要是为了说明唐诗的题材广泛"错误,主要是为
了说明征戍题材的诗歌写得最好的是有关西域的边塞诗,迁谪题材的诗歌写得最好的是贬谪岭南的诗歌。
3.【答案】C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初唐诗歌在形式与技巧上和盛唐诗歌相比没
有什么不同"推断错误,原文只是说"初唐时期.…这些诗歌在形式与技巧方面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并没有
阐述在形式与技巧方面,初唐诗歌与盛唐诗歌是否有区别。
4.【答案】C“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2.5亿,其中将近2亿的老人从来没有接触过网络。”,
可体现出我国大约有80%没有接触过网络
5.【答案】A“科技理当以人为本,技术需要"适老化"。”就科技而言,让老年人适应新技术,跟上技术发展
脚步,只是社会更进步的原因之一,还有就是科技的“适老化”。
6.【答案】①自身层面:老年人自身也要努力学习,跟上时代步伐。②家庭层面:亲人要对老年人予以包容
和关注,帮助老年人更好的掌握智能产品。③社会层面:通过社会合力,发挥代际支持、社会公益等作用,
对老年人予以关怀和帮助,使老年人适应新技术,掌握新技术。④政府层面:政府要对老年人予以关注,
提供配套相关服务。(任意答出三点,即可满分,言之有理即可)
7.【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如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
是不能有的事”没有运用细节描写手法,也不能说明单四嫂子殷殷的爱子之情,只是写出了单四嫂子的个
性特征。故选C。
8.【答案】(1)宝儿生病后,单四嫂子心里计算:……宝儿也许是日轻夜重,突出了她的侥幸心理。(2)宝
儿病情加重,病危之时,单四嫂子的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突出了她的心
里有决断。(3)宝儿病死后,单四嫂子张着眼,总不信所有的事,即不相信死亡的到来,对死亡的怀疑。
(4)安葬宝儿后,“想赶快睡去”,突出了死亡给她带来“异样”感觉的心理以及单四嫂子接受死亡的平静
心理。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心理的能力。宝儿生病后,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
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一一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但宝儿也许是日轻夜重,到了明天,太
阳一出,热也会退,气喘也会平的:这实在是病人常有的事。突出了她的侥幸心理。
宝儿病情加重,病危之时,单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啊呀!”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
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她虽然是粗笨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
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突出了她的心里有决断。
单四嫂子的眼泪宣告完结了,眼睛张得很大,看看四面的情形,觉得奇怪:所有的都是不会有的事。她心
里计算: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
他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宝儿病死后,单四嫂子张着眼,总不信所有的事,
即不相信死亡的到来,对死亡的怀疑。
第10页共13页
单四嫂子叹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宝儿,你该还在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罢。”于是合上眼,想赶快
睡去,会她的宝儿,苦苦的呼吸通过了静和大和空虚,自己听得明白。安葬宝儿后,“想赶快睡去”,突
出了死亡给她带来“异样”感觉的心理以及单四嫂子接受死亡的平静心理。
9.【答案】(1)单四嫂子在等待“明天”中等待着“希望”,“明天”里永远交织着“希望”和“失望”,
“明天”是单四嫂子活下去的精神支柱。(2)“希望”是人生存在、发展下去的永恒动力,人们永远等待“明
天”,等待“希望”;“明天”却常常让人“失望”;“明天”仍然会有,所以人们照旧等待……(3)"明
天”永远是会有的,要想有“明天”,就要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对单四嫂子悲惨命运的同情,对
病态的社会加以“疗治”。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探究小说标题的意蕴,应结合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
主题等方面分析。从单四嫂子给儿子看病时何小仙、店伙等人的表现以及儿子死去后红鼻子老拱、蓝皮阿
五等人唱小曲、笑着挤着走去等情节来看,这些民众对单四嫂子的悲惨命运毫无同情之心,而是漠然视之。
明天,等着单四嫂子的将是什么?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对单四嫂子周围的人们的描写,把一
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从中可以看出,这些麻木的民众是没有希望、没有“明天”的,由此可
以得出:单四嫂子在等待“明天”中等待着“希望”,“明天”里永远交织着“希望”和“失望”,“明
天”是单四嫂子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文中单四嫂子的儿子宝儿得了病,单四嫂子为他四处求医,盼望着“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但是“明
天”到来了,病魔却无情地夺去了宝儿的生命,这说明像单四嫂子这样的处在社会底层,而又对明天抱有
幻想的人是不会有“明天”的,由此可以得出:“希望”是人生存在、发展下去的永恒动力,人们永远等
待“明天”,等待“希望”;“明天”却常常让人“失望”;“明天”仍然会有,所以人们照旧等待……
从写作目的来看,作者在标题中也寄寓了自己的期望,即要想摆脱现实,拥有美好的“明天”,就必须唤
醒民众麻木冷漠的灵魂,唤起人们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憎恶,只有推翻这吃人的封建制度,广大的民
众才会有真正的“明天”,据此可以得出:“明天”永远是会有的,要想有“明天”,就要唤起人们对封
建社会的憎恨,对单四嫂子悲惨命运的同情,对病态的社会加以“疗治”。
10.【答案】B“军后”指“队伍的后面”,不可断开,排除A、C;“毅”为人名,作“告”的宾语,其后断
句,排除D。故选:B。句子翻译为:朱显之走到队伍的后面也没有看到刘藩,又望见江边渡口的船舰被烧
而鼓声大作,朱显之知道不是刘藩到了,便跃马急驰而回报告刘毅,并下令关闭各城门。
1L【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同样的称谓还有贾长沙、柳
柳州、韩昌黎等”错误。韩昌黎是称“郡望”,不是称“官地”。故选C。
12.【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B.“他因出生在被认为是恶月的五月
而遭家人忌恨嫌弃”错误。“家人以俗忌"是指“家人认为这是习俗所忌讳的事儿”,此处的“忌”指“禁
忌”“忌讳”,而不是“忌恨嫌弃”。故选B。
13•【答案】(1)(王镇恶)告诉留下来的人说:“估计我们将到城下时,就长时间地戒严,让(人觉得)
好像后面还有大军的样子。”
(2)之后(王镇恶)进军驻扎在海池,到老朋友李方家去拜访。登上厅室拜见了李方的母亲,并厚加酬赏,
随即任命李方为港池令。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语所留人曰:省略主语“王镇恶”,省略句。
语:告诉。计:估计。长严:长时间地戒严。如后:好像后面。(2)次:驻扎。造:至人故人:老朋友。
升:登上。贲:酬赏、赏赐。
参考译文:
王镇恶,北海郡剧县人。祖父王猛。因为王镇恶出生在五月(五日),家人认为这是习俗所忌讳的事儿,
想把他过继给远亲。王猛说:“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过去孟尝君田文在恶月出生而做了齐国的丞相,
这孩子也将会使我们家门兴旺。”所以给他起名叫“镇恶”。王镇恶十三岁时因为遭遇变故流寓在外,寄
食在沌池人李方的家里。李方对王镇恶很好,王镇恶便对李方说:“如果有幸能遇到一个英明威猛的君主,
第11页共13页
求取到万户侯的爵位,一定厚厚地报答您。”李方回答说:“您是丞相的孙子,德才这么出众,何愁不会
富贵?到时候希望(我)被任用为本县的县令就足够了。”
武帝谋划讨伐刘毅,王镇恶对他说:“您如果要对西楚出兵,请拨给我一百只大船(让我)做先锋。”
等到向西讨伐刘毅,(武帝)转任王镇恶为参军事,命他与龙骥将军蒯恩率百条小船作先头部队。王镇恶领
命,昼夜兼程,并放出风声说是刘藩西上。刘毅信以为真,不知道是要被袭击。在距离江陵城20里的地方,
王镇恶弃船步行进军,蒯恩率军在前,王镇恶紧随其后,每艘船上留一两个人,对着岸上竖立旗帜,安上
战鼓。(王镇恶)告诉留下来的人说:“估计我们将到城下时,就长时间地戒严,让(人觉得)好像后面还
有大军的样子。”又派部分士兵留守在后,让他们烧毁停留在沿江渡口的刘毅的船舰(以断其退路)。王镇
恶率军径直向前突袭江陵,渡口的守兵及百姓都说刘藩确实来了,安然而不生疑。王镇恶的部队快到达城
下时,遇上刘毅手下的大将朱显之驰马前来问刘藩在哪里,士兵回答:“在后面。”朱显之走到队伍的后
面也没有看到刘藩,又望见江边渡口的船舰被烧而鼓声大作,朱显之知道不是刘藩到了,便跃马急驰而回
报告刘毅,并下令关闭各城门。但王镇恶已突进江陵城,便趁着风势放火,烧毁了江陵城南门及东门。王
镇恶派人将安帝的诏书和赦令以及武帝给刘毅的亲笔信共三件送给刘毅看,刘毅都烧掉不看。金城中的士
兵也不信刘裕亲自到来(讨伐他们)。等到双方短兵相接时,王镇恶的士兵和刘毅的将士之间有的是父子、
兄弟关系,有的是表兄弟关系,于是互相边打边说话,(刘毅的士兵)知道武帝在后,于是战无斗志,人心
涣散。之前,刘毅平时所乘的战马还在城外进不来,仓促逃跑时没有马,刘毅就派人去要儿子刘肃的马,
刘肃却不给。朱显之对刘肃说:“别人要取你父亲的性命,而你却吝惜一匹马,你逃走想逃到什么地方去
呢?”于是夺过马交给刘毅,(刘毅)才得以从大城东门逃出跑到牛牧佛寺自缢身亡。(此战)王镇恶身中
五箭,手中所拿的长矛也被对方射中,折断在手中。直到江陵平定后二十天,(武帝刘裕的)大部队才到,
(王镇恶)因平定刘毅之功被封为汉寿县子(爵)。
等到武帝北伐,(王镇恶)做镇西府珞议参军,代理龙康将军一职,兼领前锋。王镇恶率军进入敌境,
战无不胜。之后(王镇恶)进军驻扎在沌池,到老朋友李方家去拜访。登上厅室拜见了李方的母亲,并厚
加酬赏,随即任命李方为滉,池令。车辆并行直取潼关,(军中)将士食物匮乏,他便亲自到弘农县督促人们
缴租。(后来)百姓竞相赠送粮食,军中粮食又变得充足起来。
14.【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作者在上下片所表达
的情感明显不同,形成鲜明对照”错误,从词中来看,上片描叙登高赏菊,饮酒言欢,下片即花生情,以
酒助兴,词人虽然感叹世事多艰,但是不消沉,不伤感,上下片的情感应是一致的。
故选D。
15.【答案】感情: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生死旷
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作用: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
超凡脱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手法的能力。
分析情感,从题干的提问来看,主要针对结尾四句来考查情感,故考生应理解结尾四句的意思,抓住句中
的意象、情感词以及使用的技巧来分析情感。“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
衣”,意思是“登山临水用不着去怨太阳快落山了。古往今来有谁不老死,数不清啊,没有必要像齐景公
登牛山触景生情而哭泣”,“斜晖”即“夕阳”,夕阳是自然界中“无限好”的景致,但往往给人“近黄
昏”之感,古人登山临水面对夕阳,往往会生发时光流逝、年华不在的伤感,而作者却说“不用怨”,因
为人的衰老死亡是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生“谁不老”,“何必”泪沾衣襟,表现出作
者对生死的达观态度。
分析作用,首先把握典故的内容,从注释来看,“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
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由此可以看出,齐景公为人生短暂而悲叹;再看诗歌的内容,
“牛山何必更沾衣”意思“何必要像齐景公登牛山触景生情而哭泣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影产业创新发展下的影院战略规划
- 《第18课 争相恐后-传感器的综合应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信息技术清华大学版2012九年级下册
- 5《协商决定班级事务 - 班级事务共商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 电视节目中的广告植入策略与效果评估
- 《商不变规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1《放大镜》(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 电子商务与绿色发展的融合路径
- 痛风患者健康教育及高尿酸血症的预防措施汇报
- 校园内外创业机会的识别与把握
- Unit 4 What can you do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五年级上册
- (完整版)语文写作方格纸模板
- 劳动防护用品培训试卷带答案
- ORACLE执行计划和SQL调优
- 二年级上册加减混合计算400题及答案
- 2024年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字体设计》课程标准
- 初中八年级音乐-劳动号子《军民大生产》
- 站桩的知识讲座
- 【物业】《维修资金管理与使用》培训课件
- 革命文物主题陈列展览导则(试行)
- 铝合金时效炉安全操作规程模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