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安友实学校高2024级2024-2025学年度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35个小题,每题2分,共70分)1.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各区域在环境基础、经济内容、宗教和社会意识等方面存在差别,并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这一论述(
)A.说明区域间文明存在频繁交流 B.强调了地理环境的决定性作用C.意在说明黄河文明的独特地位 D.阐明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2.姜寨聚落(如图所示为遗址复原图)的居住区处于聚落的核心位置,房屋建筑群分为大、中、小型三种,房址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聚落周围环绕着人工挖建的作为防御设施的壕沟。在环绕壕沟外的聚落东部、南部、东南部一共发现了三处墓地,而在聚落附近临河的地方有一处小窑场。这说明当时(
)A.农业与手工业相分离 B.贫富分化较为严重C.氏族公社具有组织性 D.国家初始形态出现3.《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A.禹建立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B.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C.夏朝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嫡长子继承制的实行4.如表为二里头文化遗址(距今约3800-3500年)墓葬的类型与出土文物相关信息。由此推知当时(
)墓葬类型数量墓穴面积是否有棺木随葬品甲类墓葬242平方米以上有,部分为漆木棺青铜礼器、玉器、陶器、涤器、绿松石器、海贝等乙类墓葬601—2平方米部分有陶礼器、玉器、绿松石器、海贝等丙类墓葬1371平方米左右基本没有少量陶器或无随葬品丁类墓葬44无墓穴、弃置于灰坑或祭祀坑中无无A.礼乐制度开始萌发 B.社会阶层明显分化C.出现早期国家形态 D.社会审美出现差异5.中国具有悠久的农业生产史,是稻、粟、黍等作物的发源地。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裁培水稻的遗迹。这一代表性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6.西周武王、成王、康王等数代统治者,持续分封自家的姬姓亲族以及部分与之结为亲戚的贵族,进而建立众多封国。同时,他们借助祖先崇拜的繁复礼仪,通过朝贡、觐见、通婚等手段,不断强化亲戚之间的紧密关系。材料重在强调西周统治者(
)A.对礼仪制度高度重视 B.重视与贵族阶层的合作C.致力于扩大统治疆域 D.具有浓厚血缘宗法观念7.商朝时,商君尊鬼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至西周时,周王提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的主张。这一变化表明西周时期(
)A.原始神权观念已退出历史舞台B.仁政思想在社会上影响深远C.统治者治国理念更具人文色彩D.社会性质已发生根本性改变8.阅读如图,解读图中信息,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①图中所示的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②周天子实际上占有全国的土地③这一制度与分封制的关系紧密
④商鞅变法之时废除了这一制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9.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祈求,史称“求赙”。西周以来“天子不求私财”的传统从此打破,过去诸侯必须朝会天子的礼仪也名存实亡,相反,天子却要向诸侯进行聘问。这说明当时(
)A.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B.西周社会已礼崩乐坏C.宗法制进一步发展 D.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10.《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A.华夏民族开始形成 B.华夏族群成为礼仪之邦C.阶级关系发生变动 D.华夏认同观念开始形成11.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纷纷任用法家的代表人物开展变法,如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下列有关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B.各国出于争霸富国强兵的需要C.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商鞅变法最彻底效果最为显著12.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A.分封制度的强化 B.井田制度的推广C.生产技术的进步 D.土地兼并的加剧13.先秦诸子虽“百家异说”,但其思想旨趣有相通之处。如表中的论述体现了(
)著作相关论述《孟子》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韩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吕氏春秋》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不得休息。A.统一趋势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B.诸子思想完全统一C.思想文化统一导致政治一统 D.集权制度得以完善14.孔子生活的时代,周王朝统治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征战不断,出现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实。为此孔子提出的解决之道是(
)A.克己复礼 B.无为而治 C.施行仁政 D.变法革新15.云梦睡虎地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是研究秦朝法律制度、行政文书、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重要史料,其中《为吏之道》提到“为人君则怀,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无官不治,无志不彻”。这表明(
)A.秦朝治国理念与儒学有共通之处 B.法儒两家的思想主张针锋相对C.儒学已逐渐成为秦朝的主流思想 D.秦朝灭亡源于统治阶级的暴政16.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其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负责皇城警卫……宗正负责皇室事务、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家财政。由此可知,秦朝中央官制的突出特征是(
)A.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B.决策严谨,提升效率C.化国为家,家国一体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17.秦统一后,秦始皇通过修建人工道路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下图)。这些交通网的修建(
)A.保证了郡县制的落实 B.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C.旨在便利皇帝的巡游 D.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18.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此后,楚国旧贵族项梁、项羽叔侄以恢复楚国为旗号,在吴地毅然起兵反秦。韩国贵族后裔张良,亦在反秦浪潮中积极谋划。而儒生郦食其、陆贾等人,也投身于反秦斗争之中。这表明(
)A.反秦斗争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秦朝的速亡具有一定的偶然性C.反秦力量主要来自旧贵族阶层 D.大泽乡起义促成了各阶层联合19.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的人口较秦代大为减少,大城市人口往往只剩下十分之二三。如在秦代有三万户的曲逆县城到汉初只有五千余户,但这在当时已算得上是人口大县。面对这一客观形势,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严刑峻法B.对外扩张 C.与民休息 D.盐铁官营20.从以下治国思想的转变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历代治国思想(
)朝代统治思想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秦朝时期尊崇法家,焚书坑儒西汉初期推崇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由皇帝个人喜好所决定 B.有利于文化发展C.受现实统治需要的影响 D.中央集权的削弱21.汉初,随着汉高祖陆续分封一批同姓诸侯王,有些王国甚至“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而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隐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中外朝制度 B.中央派文臣任知州C.颁布“推恩令” D.实行均输平准政策22.据《水经注》记载,西汉索励“将酒泉、敦煌兵千人,至楼兰屯田。起白屋,召鄯善、焉、龟兹三国兵各千,横断注滨河”。在修筑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动用了善、焉耆、龟兹三国各千名兵士参与。这说明(
)A.水利工程推动民族融合 B.中央集权有待加强C.中西文化互动性的深入 D.西域水利技术东传23.东汉时期在规模巨大的田庄中有农林牧各业还有从事某些手工业生产或进行一定的商业或高利贷的活动。在庄园中,一般采用集体耕作的方式,同时建有坞壁,备有私兵。这(
)A.埋下了封建割据的隐患 B.削弱了农民封建依附关系C.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农业耕作方式巨变24.有学者指出:“汉(西汉)人最重师法。师之所传,弟之所受,一字毋敢出入;背师说即不用。师法之严如此。”《后汉书》所载名臣列传中频频出现“传父业”的字眼,如杨秉“少传父业,兼明《京氏易》,博通书传,常隐居教授”,伏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汉朝从重“师法”到重“家法”的转变(
)①体现了文化教育的日益普及②易造成一定的学术垄断和阶层固化③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④有利于促进当时学术的繁荣和发展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25.在中国历史的“常态”发展中,经常会出现“变态”。如果说秦汉代表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常态”,那魏晋南北朝则代表的是“变态”,在变态中仍能看到进化的迹象。以下选项中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化迹象”的是()A.汉族与内迁民族逐步交融 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C.科技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 D.北民南迁带动江南经济开发26.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下列措施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有(
)①改汉姓说汉语②迁都洛阳③改穿汉服④推行科举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7.人们对于孝文帝的改革历来评价不一、有人认为北魏贵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也有人指出北魏政权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移植门阀士族制度,使得鲜卑贵族迅速腐化,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由此可见(
)A.时代变迁对历史真实性产生影响 B.北魏孝文帝改革无法客观的评价C.阶级属性导致历史评价出现差异 D.角度不同影响对历史事件的评价28.东晋初,琅邪王氏当权,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后有“庾与马,乱天下”“桓与马,争天下”“谢与马,安天下”,由此可知,东晋时期(
)A.士庶之科有别 B.藩镇割据分裂C.士族专权严重 D.皇权政治加强29.史书记载,隋朝广置义仓,“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这可用于说明隋朝(
)A.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B.社会保障能力增强C.人口增长压力缓解 D.城市规模空前扩大30.有学者认为:“政治中心在北方,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需要与经济富庶地区的联系沟通,及粮食物资等的供给,更使隋朝政府意识到开凿和贯通南北大运河的必要性。”下列关于大运河的作用,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①加强南北经济的联系
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③加强中原的民族交融
④促成南北交通的贯通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31.唐玄宗开元初年,出现了一种由邸店衍生出来的机构——柜坊,主要的经营业务是代客商保管金银财物,收取一定的租金,需要用时,凭帖(相当于支票)或信物提取,这是我国最早的银行的雏形。柜坊的出现,说明唐朝(
)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商品经济有所发展C.放弃重农抑商国策 D.自然经济开始瓦解32.唐太宗在君臣论治过程中,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为君之道,必须首先安养百姓,如果为了一己之私去损害百姓的利益,就像是割自己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饱了,人也就死了。这表明,唐太宗(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选贤任能,整顿吏治C.发展生产,改革兵制 D.以民为本,政得其民33.唐代,传统低矮家具逐渐被更为舒适便捷的高足家具取代,如胡床、胡桌、胡椅等家具取代了席子和食案,传统礼仪里的席地跪坐也随之被垂足高坐取代。这反映出唐代(
)A.经济发展带动生活的个性化 B.外来文化冲击了儒家伦理C.习俗变迁中胡化与汉化交织 D.民族交融改变了生活习惯34.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100多年。河朔三镇节度使不论是世袭还是军士拥立,都要得到朝廷形式上的认可;此外绝大多数藩镇,如中原、边疆、东南型藩镇,其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决定。由此可知,唐朝藩镇(
)A.拥兵自重相互混战 B.有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导致国家由盛转衰 D.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统治35.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后梁军队三次掘开黄河堤防拒敌,造成连年水灾,人民流离死亡。农民被迫反抗,要求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可见(
)A.分封同姓酿成八王之乱 B.社会危机下人民渴望统一C.政权频繁更迭民不聊生 D.安史之乱造成了巨大破坏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摘编自《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对周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历史意义?(6分)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
“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但革命果实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手中。要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仍然任重道远。——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6分)(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一分为二”的角度出发,就“百代皆行秦政事”谈谈你的认识。(4分)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长久统一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秦、汉政府鼓励农民垦荒,调动了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而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也使更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成为可能。土壤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蚕桑培育技术都比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黄河流域出现了水稻的种植,麦、菽也在南方有了一定推广,单位粮食生产量较先秦时期提高了3倍左右。黄河套区、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逐渐成为新的粮食产区。——摘编自王双怀《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材料二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农业快速发展的具体表现。(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发展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DCBBCDCCA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CAAACBACC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CAABBCDCBC题号3132333435答案BDDDB1.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中国)。材料中“各区域……存在差别”阐述了文明的多元性,“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夏商周三代文明”则是阐述了文明的一体性,D项正确;材料提出“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但是得不出“频繁交流”,排除A项;从材料看,地理环境只是因素之一、而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材料阐述的是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不是说黄河文明具有独特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姜寨聚落居住区处于核心位置,房屋门朝向中心广场,周围有壕沟作为防御设施,还有特定位置的墓地和小窑场,这显示出当时的氏族公社在居住布局、防御、墓葬安排以及生产场地规划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组织性,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业与手工业关系的信息,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当时贫富分化较为严重的结论,排除B项;国家初始形态出现的标志一般有公共权力机构等,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3.B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3800-3500年(中国)。根据表格可知,当时墓葬类型与出土文物表现出明显不同,有的面积较大,且随葬品较多,说明此时社会阶层明显分化,B项正确;礼乐制度开始萌发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表格中信息无法反映出现早期国家形态,排除C项;随葬品多少并不代表社会审美差异,而是代表社会阶层分化,排除D项。故选B项。5.C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数代统治者持续分封姬姓亲族和贵族亲戚,并借助祖先崇拜礼仪强化亲戚关系,这集中体现了西周统治者具有浓厚的血缘宗法观念,D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西周统治者通过分封和礼仪强化亲戚关系,而不是对礼仪制度的高度重视,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西周统治者与贵族亲戚的关系,而非与整个贵族阶层的合作,排除B项;材料中统治者的做法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秩序,而非致力于扩大统治疆域,排除C项。故选D项。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题干中提到商朝时期尊鬼神,而西周时期则强调“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这表明西周时期统治者更加注重德政和民心,治国理念更具人文色彩,C项正确;“原始神权观念已退出历史舞台”叙述不准确,因为神权观念并未完全退出,排除A项;仁政是由孟子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商周都属于奴隶社会,社会性质未发生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8.C【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图示中的田地分布和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所示为井田制,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都是归周王所有,所以不能够随意买卖,①正确;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归周王所有,而不是实际上占有,②不正确;井田制的实行与分封制关系密切,③正确;商鞅变法时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④正确。综上所述可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9.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周(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东周时期,周桓王被迫向诸侯祈求已逝周平王的随葬品,打破了之前的礼仪制度,这体现了周王室的衰落,说明传统秩序遭到破坏,原有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题干说公元前720年,已经是东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宗法制涉及的是王位继承问题的制度,材料中未涉及王位继承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此时周天子仍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排除D项。故选A项。1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混战,战争频仍,经过不断的斗争和融合发展,内迁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推动了华夏认同观念形成,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对华夏族的认同,而非华夏族“开始”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周边民族对华夏族的认同,而非强调华夏族群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周边民族与华夏族的关系,没有涉及阶级关系的变动,排除C项。故选D项。1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措施,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是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叙述,C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与牛耕的普及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这为变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需求,该项正确,不合题意,排除A项;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为了增强国力、扩大领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以图自强,该项正确,不合题意,排除B项;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多个方面,是战国时期变法中最为彻底的一次,对秦国后来的统一六国起到了关键作用,该项正确,不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及所学知识得出主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推广,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并且成为诸侯的私产,这使得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渐清晰,所以这一变化的根源是生产技术的进步,C项正确;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走向瓦解,排除A项;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时期走向瓦解,排除B项;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土地兼并加剧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1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表格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孟子等诸子虽然“百家异说”,但都把国家统一、天下稳定当作政治理想,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不同阶层有着共同诉求,A项正确;“完全统一”的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统一趋势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思想文化统一有利于政治一统而非绝对导致统一,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14.A【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提出的解决之道是恢复周礼,克己复礼,A项正确;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排除B项;仁政是孟子的主张,排除C项;变法革新是法家的政治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1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为人君则怀,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无官不治,无志不彻”及所学可知,秦朝的主导思想是法家,但秦简中的内容却有儒家的核心主张,说明秦朝治国过程中有借鉴部分儒学的思想内容,A项正确;秦简提到了如忠、孝等思想,这些虽然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但在以法家思想为主导的秦朝仍有所适用,说明二者并非针锋相对,排除B项;秦朝实际上以法家思想为主导,排除C项;“秦朝灭亡源于统治阶级暴政”的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九卿中的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少府等处理的是皇室事务,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因此体现家国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员选拔,排除A项;秦朝掌握决策权的是皇帝,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九卿各自的职责,而不是官员数量多,排除D项。故选C项。17.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的信息可知,秦朝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是秦统一后的重要措施,便利了秦对地方的管理,从而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B项正确;郡县制是秦的地方管理制度,国家政权的强大是其推行的保证,A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秦修建交通网,是便利于其统治,C表述有误,排除C项;秦已经完成统一的前提下修的交通网,D的作用无法呈现,排除D项。故选B项。18.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末年(中国)。陈胜、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后,楚国旧贵族、韩国贵族后裔、儒生等都纷纷投身于反秦斗争之中,这表明反秦斗争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反秦力量的广泛性,而非秦速亡的偶然性,排除B项;反秦力量除了旧贵族阶层还包括农民、儒生等其他阶层,不能说主要来自旧贵族阶层,排除C项;材料只是体现了各阶层纷纷参与反秦斗争,没有反映出大泽乡起义促成了各阶层联合,排除D项。故选A项。19.C20.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汉朝(中国)。据表格信息,战国至汉武帝时期治国思想各异,这是由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现实发展需要决定的,C项正确;皇帝个人的喜好影响治国思想但是不能决定,排除A项;秦朝时期的焚书坑儒政策抑制了文化的发展,排除B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2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继位后,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C项正确;中外朝制度主要是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排除A项;北宋初年,中央派文臣任知州,排除B项;实行均输平准政策主要是为了在经济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2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结合材料中的“西汉索励”“鄯善、焉者、龟兹三国兵各千,横断注滨河”“动用了善、焉耆、龟兹三国各千名兵士参与”等信息可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原水利技术逐渐传入西域,为了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不惜动员各族劳动人民参与工程建设,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A项正确;材料虽涉及西汉王朝与西域,但是材料体现不了中央政府对西域掌控弱的问题,不能体现中央集权相关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涉及西汉时期中原与西域之间的民族交融,西汉时期的西域主要是指今天的新疆,西域不是西方,是中国的一部分,排除C项;水利技术是中原传播的产物,材料不能体现西域水利技术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2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田庄中有农林牧各业还有从事某些手工业生产或进行一定的商业或高利贷的活动。在庄园中,一般采用集体耕作的方式,同时建有坞壁,备有私兵”可知,田庄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田庄内备有私兵,容易形成割据势力,A项正确;田庄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同时在庄园中,采用集体耕作的方式,这不利于削弱农民的封建依附关系,排除B项;田庄经济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汉代农业耕作方式并未发生巨变,排除D项。故选A项。24.B【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汉代初期,察举制注重对人才品德和才能的考察,而此时的“师法”传承有助于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和道德规范的人才,为他们在察举中获得推荐提供了基础。然而,到了东汉时期,门第和家族背景在选官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一些世家大族通过掌握独特的“家法”,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子弟,使其在选官中更具优势。据此可知,汉以来,从重“师法”到重“家法”的转变易造成一定的学术垄断和阶层固化。汉以来,家法的形成使得各地出现了不同的经学流派和学术传承,丰富了地方的文化教育内容,鼓励了学者们在学术上的创新和探索。不同的家法之间相互竞争、交流,促使学者们不断思考和完善自己的学说,从而推动了经学乃至整个学术领域的进步,②④说法符合材料主旨,B项正确;自汉尤其是东汉以来,文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大族所垄断;汉以来,从重“师法”到重“家法”的转变,主要反映的是文化教育的发展以及学术传承方式的变化,与“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并没有直接的关联,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25.B【详解】材料体现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征,秦汉是常态,那么魏晋南北朝是变态,这说明常态指的是统一时期,变态是指分裂时期,那么魏晋时期“进化迹象”是指在分裂中蕴含着统一,所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是常态,不是变态时期的“进化现象”,B项符合题意;汉族与内迁民族逐步交融,民族融合会促进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科技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科技的发展说明统治阶级的重视以及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的发展,蕴含着统一的因素,排除C项;北民南迁带动江南经济开发,说明南北交融,促进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26.A27.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政权性质角度来看,北魏政权接受汉文化,促进其政权的封建化;从学习的内容来看,北魏政权全盘汉化,失去了本民族的一些特色,可见,评价者因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D项正确;历史事件真实性不受时代变迁影响,排除A项;历史事件是可以进行客观评价的,排除B项;材料中未体现评价者的阶级属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据题干,士族在东晋政治中具有极大的权力,甚至可以与皇室并列,这反映了士族专权严重的历史现象,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士族在政治中的影响力,并未直接涉及士庶之分,排除A项;藩镇割据出现在唐朝中后期,与本题时空背景不符,排除B项;这一时期,皇权受到士族政治冲击,有所式微,排除D项。故选C项。2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可知,隋朝仓库粮食积存很多,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得粮食产量比较高,农民上交赋税多,粮仓储备因此增加,因而社会保障能力会有所增强,B项正确;材料中提及是仓库粮食储备充足,未提及南北经济交流等信息,排除A项;仓库粮食储备充足和人口数量增长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排除C项;仓库粮食储备充足和城市规模的大小无必然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30.C【详解】本题为组合类单项选择题。时空范围为隋朝(中国)。根据材料“政治中心在北方,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需要与经济富庶地区的联系沟通,及粮食物资等的供给,更使隋朝政府意识到开凿和贯通南北大运河的必要性”可知,材料观点认为隋朝修建大运河的政治因素是因为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需要联通,因此开凿大运河有必要性,即①加强南北经济的联系、④促成南北交通的贯通,从影响看,大运河有助于巩固统一,②正确,因此①②④正确,C项正确;材料观点没有提到民族交融对于大运河修建的影响,③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3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据题意可知,柜坊的出现是为了给顾客进行金融服务,所以柜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B项正确;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A项;唐朝时期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我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32.D【详解】根据材料“为君之道,必须首先安养百姓,如果为了一己之私去损害百姓的利益,就像是割自己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饱了,人也就死了”可知,唐太宗认为作为君主应注重百姓,必须先安养百姓,体现了其民本思想主张,即体现了其以民为本,政得其民的主张,D项正确;“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合同
- 肺活量计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姓名地址印写机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标准仓库租赁合同
- 2024年度版权许可合同:我方为版权拥有方乙方为使用方
- 2024年度委托代建合同的工程质量与费用结算
- 淋浴器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车载宠物座椅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储油罐租赁合同:3000000立方米石油化工储存罐群
- 2024年度不锈钢材料行业发展规划与咨询合同
- 游戏开发职业规划
- 社会工作实务(第三版)课件 第六章 微观实务:个案工作
- 预防霍乱传播的传染病诊断制度
- 高标准基本农田施工组织设计四篇
- 5.3 运用典型算法-【中职专用】高一信息技术同步课堂(高教版2021·基础模块下册)
- 医疗纠纷处理培训
- (完整版)韩国商法
- 体育课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 2024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东线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正式版)JBT 9229-2024 剪叉式升降工作平台
- 【课件】Unit+3Extended+reading+Of+Friendship+说课课件牛津译林版(2020)高中英语必修第一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