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重要概念】①原始民主:在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和国家,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地位平等。由全体氏族成员参加的氏族议事会,决定重大问题。氏族首领由选举产生,可以随时撤换,不享有特权。随着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和阶级产生,原始民主逐渐消失。在商周时期,还残存着某些原始民主的传统。②贵族制与官僚制:贵族制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基础之上,由贵族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其特点是世卿世禄。官僚制是建立在官吏选拔的基础之上,由官吏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行使中央或地方权力的政治制度,其特点是任期制和俸禄制。【项目探究】一、先秦时期政治制度1、夏朝:打破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代替禅让制;2、商朝:实行,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3、西周:主要政治制度有(权力分配)、(权力继承)、(权力认同)分封制特点①授民授土,解决贵族内部权力分配的矛盾;②类型:王族(燕、鲁、晋、卫)、功臣(齐)、旧贵族(宋);为主且分布在富庶和战略要地;③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评价宗法制特点①以血缘亲疏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②血缘与政治结合(族权与政权结合);评价礼乐制(周礼):要求贵族衣、食、住、行等都符合自己的等级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中国古代早期(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春秋战国:贵族等级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战国时各国变法,逐步建立郡县制、官僚制等,推动制度向的转型;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相关概念: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指地方服从中央;2、相关制度:(1)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决定权在皇帝,皇权专制。特点有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2)中央行政制度(中枢权力机构):内容统领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掌军事;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评价(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任命(中央管理地方);(4)文书制度:实行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系统和文书传送系统;材料“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东汉王充《论衡》根据材料和课本P4《史料阅读》,分析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作用?(6分)3、秦朝政治制度与中国古代早期(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三、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行政制度(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朝代考点梳理汉代①汉初,,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②汉武帝时,设立,外朝丞相权力削弱;西汉晚期,权力逐渐增大;③东汉,刘秀将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魏晋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又新设中书省和门下省,但各自职掌和权利分配尚未定型;隋唐三省六部制1、职能:起草诏令,封驳审议,执行。宰相议政机构为“”;2、评价:宋朝二府三司制(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1、内容:最高行政长官是,设分割行政权,分割军政,分割财权;2、评价:元朝总理全国政务明朝废丞相,设内阁①为加强皇权,废丞相,皇帝直接领导六部;②设内阁,内阁“”奏章处理意见,后由皇帝“”;③宦官专权,司礼监代皇帝“批红”,通过东厂、锦衣卫监察官民;性质:清朝设军机处设军机处,简化处理政务程序;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皇帝对官僚机构控制力强;材料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据材料,概括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并举例说明。(8分)(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朝代行政层级其他史实西汉郡、县二级制1、汉初吸取秦孤立之败教训,实行,景帝时爆发“”,后被平定;2、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设(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监察地方郡国),加强中央集权;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外重内轻,干弱枝强的局面;隋唐州、县二级制到道、州、县三级制1、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唐朝沿用州县二级制;2、唐朝根据在全国划分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成为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3、唐中期以后,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威胁中央;宋州、县二级制到路、州(府)、县三级制1、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实体;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①削实权:任知州,设监察并制约知州;②制钱谷:设将大部分地方赋税运往中央;③收精兵:地方精锐编入,定期更换驻地(更戍法);元省、路、府、州、县多级在地方设置;明清省、府、县三级①明初,废行中书省,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一省民政、司法、军政之权;后朝廷又派出,逐渐总揽一省之权;②清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探究1:据以上表格概括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8分)探究2:影响地方行政区域划分的因素材料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是因为隋郡,尤其是唐州比秦郡小了许多,也不可能造成割据。但即使这样,犬牙交错原则在隋唐也没有完全被放弃。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汉武帝元封五年置十三刺史部,9部在北,4部在南。西晋前期19州,南7北12。至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10道,正好5道在南,5道在北。北宋元丰时期23路,南方占14路而北方只有9路。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探究3:地方行政制度的变与不变材料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地方行政区划“变”与“不变”的具体表现。(12分)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针对性训练】考点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2.“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3.《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5.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6.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考点二:秦汉到明清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7.右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运行关系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B.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D.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8.汉代设尚书台,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9.“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10.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11.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12.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1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14.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15.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16.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17.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18.六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机构。以下对于六部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各自分署,直接对皇帝负责②隶属于中书省③隶属于尚书省④增设外务部等机构,六部之名渐废A.③②①④B.①③②④C.②③①④D.④②③①19.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20.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21.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22.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23.《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24.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A.建立通政司B.建立密折制C.设立枢密院D.设立军机处2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考点三:秦汉到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26.《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27.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28.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表1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29.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30.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31.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32.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33.(2022·山东高考·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12分)【答案】(12分)改革史实举例:改革措施方面: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改州为郡;多次增置、裁并州(郡)县;建立了地方政区巡察制度。改革结果方面:郡县分布北密南疏;黄河中下游等地区郡县相对密集。分析说明:层次1:只列举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不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联系。层次2: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起联系,但只是从历史、地理、政治三个角度对材料二的观点加以印证。层次3: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从历史、地理和政治角度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能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综合评述,并提出创新性认识。例如:行政区划改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单从某一方面进行解释;除历史、政治、地理的角度外,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等。(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项目探究】一、先秦时期政治制度1、夏朝:打破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禅让制;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3、西周:主要政治制度有分封制(权力分配)、宗法制(权力继承)、礼乐制(权力认同)分封制特点①授民授土,解决贵族内部权力分配的矛盾;②类型:王族(燕、鲁、晋、卫)、功臣(齐)、旧贵族(宋);王族为主且分布在富庶和战略要地;③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评价积极:①周王取得天下共主的地位,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②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逐渐形成华夏国家认同;③打破夏商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消极:诸侯国有较大独立性,易导致分裂割据;宗法制特点①以血缘亲疏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嫡长子继承制;②血缘与政治结合(族权与政权结合);评价对当时:①保障贵族世卿世禄特权;②利于凝聚宗族,减少纷争;现实意义:注重家庭和谐,利于强化民族、家国认同;礼乐制(周礼):要求贵族衣、食、住、行等都符合自己的等级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中国古代早期(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血缘与政治结合,家国一体;②借助神权强化王权;③等级严格;④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原始民主传统对君权有制约如国人暴动;分封制下地方有较大独立性与自主权;贵族政治具有重大影响力如共和行政)4、春秋战国:贵族等级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战国时各国变法,逐步建立郡县制、官僚制等,推动制度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转型;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相关概念:君主专制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指地方服从中央;2、相关制度:(1)核心:皇帝制度,一切政治、军事、法律决定权在皇帝,皇权专制。特点有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2)中央行政制度(中枢权力机构):三公九卿制内容丞相统领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评价①三公九卿既配合又牵制,任何人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之手;②军政大事先朝议,最后皇帝裁决,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分为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中央垂直管理地方);(4)文书制度:实行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系统和文书传送系统;【课堂探究】材料“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东汉王充《论衡》根据材料和课本P4《史料阅读》,分析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作用?(6分)①加强对官员的行政管理;②提高行政效率和国家治理能力;③保障政令传达,加强中央集权;④利于制度传承,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⑤具有较高史料价值;3、秦朝政治制度与中国古代早期(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①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②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2)秦朝:①权力高度集中(君主集权、中央集权);②中央任免、有任期的官僚政治;三、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行政制度(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朝代考点梳理汉代①汉初,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②汉武帝时,设立中朝,外朝丞相权力削弱;西汉晚期,中朝尚书权力逐渐增大;③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魏晋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又新设中书省和门下省,但各自职掌和权利分配尚未定型;隋唐三省六部制1、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宰相议政机构被称为“政事堂”;2、评价:积极:①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②分割相权,利于加强皇权;相权一定程度上也能制约皇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③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唐代六部与秦代九卿相比,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趋向分离);弊端:三省间互相责难,影响办事效率;(政事堂的设立减少三省之间的责难,利于提高效率)宋朝二府三司制(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1、内容: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设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分割军政,三司分割财权;2、评价:①通过分化事权,加强皇权,削弱相权;②制度僵化,效率低下,助长因循守旧风气;元朝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明朝废丞相,设内阁①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丞相,皇帝直接领导六部;②明成祖设内阁,内阁“票拟”奏章处理意见,后由皇帝“批红”;③宦官专权,司礼监代皇帝“批红”,通过东厂、锦衣卫监察官民;性质:内阁与军机处都不是法定中央行政机构,作为顾问、内侍机构,实质是专制皇权加强的产物;清朝设军机处雍正帝设军机处,简化处理政务程序;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皇帝对官僚机构控制力强;【课堂探究】材料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1)据材料,概括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并举例说明。(8分)①集体宰相制度。如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相互牵制、监督;宋朝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权力。(4分)②在正式体制外设非正式机构。如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置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4分)(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朝代行政层级其他史实西汉郡、县二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河道清淤合同范文
- 2025木工装修的合同范本
- 中班秋季个人计划
- 个体酒店承包营业执照责任合同模板
- 2025个人向银行借款合同(官方版)
- 2025知识产权合同专利申请实施许可合同范本
- 70后养老现状总结
- 2024年标准经销商授权协议模板
-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导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物流服务与配送协议版B版
- 英语四线三格线A4纸打印
-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综合试点业务培训班课件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
- 外墙保温防火措施
- 介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思维导图+要点必背】 高考英语能力提升必背清单 (全国通用版)
- 菏泽学院中外教育史期末考试复习题
- TQGCML 757-2023 硫酸钙晶须规程
- 驾培学校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
- 房屋互换协议(4篇)
- 半月板损伤护理PPT
- 孟子三章文言文对比阅读测试
- 印力商业洞察-购物中心行业研究报告 2022-202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