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8部分:甘薯DB41-T 293.8-2014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26/0A/wKhkGWcgNbGAOQhsAACrELHXPW8200.jpg)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8部分:甘薯DB41-T 293.8-2014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26/0A/wKhkGWcgNbGAOQhsAACrELHXPW82002.jpg)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8部分:甘薯DB41-T 293.8-2014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26/0A/wKhkGWcgNbGAOQhsAACrELHXPW82003.jpg)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8部分:甘薯DB41-T 293.8-2014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26/0A/wKhkGWcgNbGAOQhsAACrELHXPW82004.jpg)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8部分:甘薯DB41-T 293.8-2014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26/0A/wKhkGWcgNbGAOQhsAACrELHXPW820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
B61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293.8—2014
代替DB41/T293.12-2002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8部分:甘薯
2014-12-30发布2015-03-01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41/T293.8—2014
前言
DB41/T293《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分为15个部分:
——第1部分:小麦;
——第2部分:玉米杂交种;
——第3部分:水稻常规种;
——第4部分:水稻三系杂交种;
——第5部分:高粱三系杂交种;
——第6部分:谷子;
——第7部分:大豆;
——第8部分:甘薯;
——第9部分:棉花常规种;
——第10部分:棉花杂交种;
——第11部分:油菜常规种;
——第12部分:油菜三系杂交种;
——第13部分:花生;
——第14部分:芝麻;
——第15部分:烟草。
本部分为DB41/T293的第8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DB41/T293.12—2002《甘薯四级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与DB41/T293.12—2002
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四级种子”的术语和定义;
——修改了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和检定种定义;
本部分由河南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省种子管理站、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商丘市
农林科学院、山东省农科院、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漯河市农业科学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孔祥生、杨国红、张福平、李友军、杨爱梅、王荫墀、王自立。
本部分参加起草人:史国安、刘志坚、宋新莉、王林生、赵侠科、肖利贞、赵晨光、刘凤英、陈合
龙、董广同、杨育峰、朱灿灿。
本部分于2002年8月首次发布,2014年12月第一次修订。
DB41/T293.8—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第8部分:甘薯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甘薯育种家种子(种薯、薯苗,下同)、原原种、原种和检定种生产技术的要求和方
法。
本部分适用于甘薯四级种子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543(所有部分)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7413甘薯种苗产地检疫规程
NY/T402脱毒甘薯种薯(苗)病毒检测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四级种子four-gradeseed
在种子生产中,以育种家种子为种源,运用重复繁殖技术路线,按世代顺序繁殖的育种家种子、原
原种、原种和检定种的种子。
3.2
育种家种子breederseed
育种家育成的最初种子,具有该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不带病毒(即甘薯羽状斑驳病
毒、甘薯潜隐病毒及血清学方法能检测的病毒)和其它病虫害,达到育种家种子质量标准。用白色标签
作标记。
3.3
原原种foundationseed
由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而来,具有该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不带病毒和其它病虫害,
达到原原种质量标准。用白色标签作标记。
3.4
原种registerdseed
由原原种直接繁殖而来,具有该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用紫色标
签作标记。
3.5
检定种certifiedseed
73
DB41/T293.8—2014
由原种繁殖用于大田生产的种子,具有该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达到检定种质量标准。
用蓝色标签作标记。
4育种家种子生产
4.1生产、利用方式
4.1.1育种家种子生产和贮藏在育种家的直接管理下进行。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病毒检测(指示
植物法和血清学方法),获得稳定的优系脱毒试管苗,通过组培快繁在育种家种子圃进行繁殖,生产育
种家种子并贮存,分年利用。
4.1.2育种家种子用于生产原原种。
4.2育种家种子圃和组织培养
4.2.1生产育种家种子的条件
对初始优系种子采用单株种植、分株鉴定去杂、混合收获。进一步通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获得脱毒
苗,在防虫温、网室繁苗生产育种家种子。
4.2.2育种家种子圃
4.2.2.1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较高平坦,地力均匀、肥力较好,排灌方便,无病虫害,3年以上未种过甘薯的轮作地。
合理施肥(以清洁腐熟的有机肥和比例协调的氮、磷、钾复合肥做基肥),精细整地。
4.2.2.2隔离
育种家种子圃应附设防虫温、网室,隔离繁殖。田间操作人员进入育种家种子圃应更换工作衣和鞋
具。
4.2.2.3栽植
按NY/T402方法,对甘薯种苗进行病毒检测。将初始优系脱毒试管苗,在防虫温、网室内栽植,采
用畦栽,畦宽1.2m,每畦6行,株距15cm,亩密度22200株。并多次剪苗栽植以扩大繁殖。
种薯繁殖在防虫网室内栽植,采用垅栽。北方夏薯宜早,垅距67cm左右,垅高20cm~25cm,每垅1
行,株距28cm~33cm,亩密度3000~3500株;多雨及南方薯区,夏(秋)薯宜早,采用高垅双行栽培,
垅距1.0m~1.2m,垅高30cm左右,垅面宽60cm左右,单垅双行错栽,1m垅株距33cm~38cm,1.2m垅株距
28cm~31cm,亩密度3500~4000株。
4.2.2.4管理、鉴定去杂
各项栽培管理措施合理、及时、精细一致,并定期杀灭蚜虫。在防虫网室内生产种薯,因光照强度
较弱,肥力较好,茎叶易徒长,注意在封垅前后进行两次化控,后期喷施1~2次0.2%磷酸二氢钾,每亩
施50kg~60kg。
按典型性和整齐度进行分株鉴定,发现杂株和非典型株,应连根拔除,妥善处理。
4.2.2.5检疫、收获
收获后,按GB7413方法对种薯进行检疫。剔除病、烂和无种用价值的薯块。单收单贮,并做到轻
挖、轻装、轻运,妥善贮藏。
74
DB41/T293.8—2014
4.2.2.6包装、运输
收获的育种家种薯装入清洁的周转箱,每个周转箱装入15kg~20kg。种薯在运输时严防混杂、机
械碰伤,防雨淋,防10℃以下冷害。
4.2.2.7贮藏
贮藏前剔除病、烂薯,周转箱堆放高度不超过窖高的2/3。入窖20天内通风排湿、降温,温度降至
13℃~15℃,相对湿度95%以下。刚入窖时进行高温愈合处理,防止黑斑病和软腐病。入窖20天后,保
持窖温12℃~14℃,湿度85%~90%。可以在薯堆上盖草帘等吸湿物。贮藏期间防止鼠害。
4.2.3组织培养
取初始优系种子(薯块)进行催芽,当幼苗长之30cm左右时,取其顶端2~3cm长,剪去较大的叶片,
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表面灭菌,在体视显微镜下无菌操作,切取带有1~2个叶原基,长0.3~0.5mm的茎尖
分生组织进行培养,获得试管苗,而后对试管苗进行病毒检测(指示植物法和血清学方法)和田间观察,
获得稳定的优系脱毒试管苗。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对育种家种子脱毒试管苗繁殖和保存。
4.3保种圃和组织培养
4.3.1保种圃生产育种家种子
当贮存的育种家种子即将用尽,或繁殖能力降低时,则应由育种者通过保种圃组织培养生产育种家
种子。
4.3.2种子来源
剩余的育种家种子。
4.3.3保种圃
对剩余育种家种子进行组织培养脱毒快繁,并符合4.2.2的要求。
4.3.4组织培养
应按4.2.3规定进行。
5原原种生产
5.1生产、利用方式
5.1.1在育种单位试验场或育种者授权的单位由育种者监督指导下生产原原种。将育种家种子单株栽
植,分株鉴定去杂,混合收获生产原原种。
5.1.2原原种用于生产原种。
5.2选地、整地
选地、整地应按4.2.2.1规定进行。
5.3隔离
隔离应按4.2.2.2规定进行。
75
DB41/T293.8—2014
5.4栽植
将育种家种子在防虫温、网室内建立采苗圃扩大繁殖,在附有防虫网的原原种圃内做夏薯(南方做
秋薯)栽植,生产原原种。并符合4.2.2.3规定。
5.5管理、鉴定去杂
应符合4.2.2.4的要求。
5.6检验、收获
按GB/T3543进行检验并符合4.2.2.5的要求。
5.7包装、运输
应符合4.2.2.6的要求。
5.8贮藏
应符合4.2.2.7的要求。
6原种生产
6.1生产、利用方式
6.1.1在隔离条件下,选无病害地块作原种圃,对原原种薯育苗稀植,生产原种。
6.1.2原种用于生产检定种。
6.2隔离
选500m内无甘薯种植的空间或有自然屏障的隔离区。灌水渠道不得通过可能带有甘薯病害的田块。
6.3选地、整地
应符合4.2.2.1的要求。
6.4栽植
夏(秋)薯适期栽植。北方薯区夏薯亩密度3500~4000株,垅距67cm单行,株距25cm~28cm;多雨
及南方薯区夏(秋)薯采用高垅双行栽培,亩密度4000~4500株,垅距1m株距30cm~33cm,垅距1.2m
株距25cm~28cm,并应符合4.2.2.3的要求。
6.5管理、鉴定去杂
6.5.1管理应符合4.2.2.4要求。
6.5.2目测检查生长过程中地上部特征及收获时的薯块,对感染甘薯瘟病、病毒病、根腐病、线虫病、
黑斑病、软腐病和蚁象等病虫害的植株全部淘汰。
6.6检验、收获
按GB/T3543进行检验。并应符合4.2.2.5的要求。
6.7包装、运输
用清洁的双层网袋包装,每一网袋装入种薯20kg~25kg。并应符合4.2.2.6要求。
76
DB41/T293.8—2014
6.8贮藏
贮藏应符合4.2.1.7的要求。
7检定种生产
7.1生产、利用方式
在良种场或特约种子基地,选择有隔离条件,无甘薯病害地块作良种圃,用原种薯苗栽植生产检定
种、直接供应大田生产。若需种量大,可再繁殖一次,作为二级检定种供应大田。检定种在生产上用1~
2年应更新。
7.2隔离
选300m内无甘薯种植的空间或有自然屏障的隔离区。
7.3选地、整地
应符合4.2.2.1的要求。
7.4栽植
夏(秋)薯适期栽植并应符合6.4的要求。
7.5管理、鉴定去杂
应符合6.5的要求。
7.6检验、收获
按良种标准进行检验并应符合4.2.2.5的要求。
7.7包装、运输
应符合5.6的要求。
7.8贮藏
应符合4.2.2.7的要求。
8其它
在无组织培养脱毒条件的地区,甘薯四级种子生产,除病毒病指标、组织培养、隔离外,均适用部
分。
77
DB41/T293.8—2014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甘薯调查记载项目和方法
A.1生育期
A.1.1催芽、排种期
记载催芽、排种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A.1.2出苗期
幼苗出土10%时(按667m2苗床面积目测)为出苗始期,70%为出苗盛期。
A.1.3采苗期
记第一次采苗日期,以后可分期记载。
A.1.4栽苗期
记实际栽苗日期。
A.1.5补苗期
记补苗日期。
A.1.6分枝期
50%以上植株腋芽伸长并展开两张叶片为分枝期。
A.1.7薯块形成期
取样10株挖根观察,50%以上植株根部明显膨大,直径2mm以上时为结薯期。一般春薯栽后30天,夏
薯栽后20天左右开始调查。
A.1.8封垄期
茎叶开始覆严地面时(短蔓种覆盖垄面)为封垄期。
A.1.9收获期
记实际收获日期。
A.2形态特征
A.2.1顶叶色
分淡绿、绿、淡紫、紫、褐或绿带褐等色(封垄期调查,下同)。
A.2.2叶色
分淡绿、绿、浓绿、褐绿等色。
A.2.3叶脉色
78
DB41/T293.8—2014
分绿、绿带紫、紫、浓紫、主脉紫等色(调查主蔓顶叶以下第6~10片叶为准,下同)。
A.2.4脉基色
分绿、淡紫、淡绿、紫、浓紫等色。
A.2.5柄基色
分绿、淡紫、紫、浓紫、褐等色。
A.2.6茎色
分绿、绿带紫、紫、紫红、绿带褐、褐等色。
A.2.7叶形
A.2.7.1划分原则
按叶的基本形态、结合叶缘的缺刻程度进行划分。
A.2.7.2全缘叶
分心脏形、肾脏形、三角形、尖心形。
A.2.7.3齿状叶
分心齿形、肾齿形、心带齿、肾带齿、尖心带齿等。即叶缘有齿4个以上为齿形,1~3个为带齿。
A.2.7.4缺刻
分浅裂单缺刻、深裂单缺刻、浅裂复缺刻和深裂复缺刻。凡叶片缺口的深度等于或大于主脉的1/2
的为深裂,小于主脉1/2的为浅裂。如属特殊形态则另加注明,如鸡爪形、掌状形、七爪形或叶片皱缩、
多绒毛等。
A.2.8顶叶形
同叶形,以顶端未展开叶为准。
A.2.9叶片大小
用实际测量叶片的最长、最宽乘积(cm)表示(测定主茎以下第6~10片完全叶5株平均,下同),并划
分大、中、小三类,以长×宽在160.1cm2以上为大,80.1cm2~160.0cm2为中,80.0cm2以下为小。
A.2.10叶柄长短
用实际测量叶柄长度的平均值(cm)表示,划分为长、中、短三类。以20.1cm以上为长,10.1cm~20.Ocm
为中,10.0cm以下为短。
A.2.11茎粗细
用游标卡尺实际测量的直径(mm)平均值表示,划分为粗、中、细三类。以6.1mm以上为粗,4.1mm~
6.Omm为中,4.Omm以下为细。
A.2.12最长蔓长
79
DB41/T293.8—2014
用实际测量的数字(cm)平均值表示,划分为特长、长、中、短四类,于生长中后期~调查。其分类
标准:一般春蔓150cm以下为短,151cm~250cm为中,251cm~350cm为长,35lcm以上为特长;夏秋薯则
每类相应减少50cm。
A.2.13茎端茸毛
目测茎端茸毛数量,分多、中、少、无四类。
A.2.14基部分枝数
以茎基部30cm范围内,长度在10cm以上的分枝数表示,并划分为特多(21个以上)、多(11~20个)、
中(6~10个)、少(5个以下)四类。
A.2.15株型
根据茎叶在空间的分布状况,分匍匐、半直立、直立三种。
A.2.16单株结薯数
以薯块最大直径超过1cm以上的块数表示(收获期调查测5株平均,下同)。
A.2.17薯形
基本形分为球形(长/径1.4以内)、长纺锤形(长/径3.1以上)、纺锤形(长/径2.0~2.9)、短纺锤形(长
/径1.5~1.9)、圆筒形(各点直径略同)、上膨纺锤形、下膨纺锤形等。
A.2.18薯皮色
分白、黄白、棕黄、黄、淡红、赭红、红、紫红、紫等。
A.2.19薯肉色
分白、淡黄、桔黄、桔红、红、紫或带红、带紫晕等色。
A.2.20薯块大小
收获期调查,以251g以上为大薯,101g~250g为中等,100g以下的为小薯。上薯率即以大、中薯重
占总薯的百分数表示。
A.2.21条沟有无
调查大中薯,以深、浅、无表示,目测进行。
A.2.22薯皮粗细
调查大中薯,以粗、中、细表示,目测进行。
A.2.23薯梗颜色
分黄、红、黄带红等色。
A.3主要特性
A.3.1萌芽性
80
DB41/T293.8—2014
根据出苗快慢、整齐度和出苗数进行总评,以优、中、差表示。
A.3.2苗质
根据薯苗的粗壮程度和百苗重量进行评定,分优、中、劣。
A.3.3发根缓苗习性
以栽后缓苗期早迟和发根快慢综合评定,分早、中、晚。
A.3.4茎叶生长势
于封垄期调查,以茎叶繁茂程度和生长速度为标准,用强、中、弱表示。
A.3.5自然开花习性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调查,分开花、现蕾和不开花三种,并结合结实情况记载。
A.3.6结薯习性
栽插后春薯60天,夏薯30天,挖根调查块根直径在2mm以上的为结薯,用结薯早与迟表示。收获期
调查植株结薯情况,用集中与分散、整齐与不整齐表示。
A.3.7耐旱性
干旱期间调查地上部凋萎、枯黄程度及旱后恢复的快慢,结合产量进行评定,分耐旱、较耐旱、不
耐旱,另可在旱薄条件下进行鉴定试验。
A.3.8耐湿性
调查雨涝后或在潮湿易涝条件下根据薯块坏烂情况,地上部黄叶数,结合产量进行评定,分耐湿、
较耐湿、不耐湿。
A.3.9耐盐碱性
根据盐碱地区生长表现进行评定,分耐、较耐和不耐。
A.3.10耐肥性
调查高肥水条件下茎叶生长情况及产量表现,分耐肥、较耐肥和不耐肥。
A.3.11耐瘠性
调查瘠薄土壤条件下甘薯茎叶生长情况及产量表现,分耐瘠、较耐瘠和不耐瘠。
A.3.12耐贮性
在一般贮藏条件下,出窖时调查薯块发芽、腐坏、干尾皱缩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分耐贮、较耐
贮和不耐贮。
A.3.13抗病虫性
记载育苗期、田间生长期、收获期以及贮藏期发生的病虫害种类及危害程度,一般用无(指未发现
病害)、轻(指虽感染但不蔓延造成危害)、中(指感病较轻)、重(指感病严重)记载。
81
DB41/T293.8—2014
A.4经济特性
A.4.1茎叶鲜产量
按面积取样称鲜重折算,以kg/ha表示。
A.4.2鲜薯产量
按小区鲜薯重折算亩产量,以kg表示,或用与标准品种比较增减产的百分数表示。
A.4.3烘干率
选有代表性的薯块,切片(丝)后先用60℃烘干,再用105℃高温烘至恒重为准。烘干率(%)=(烘干
最后干重/鲜重)×100。
A.4.4薯干产量
根据干率折算,薯干亩产量以kg表示。薯干亩产量=鲜薯亩产量×烘干率。
A.4.5薯干(片或丝)质量
晒干后目测进行。“1级”薯干平展洁白;“2级”不太平展或颜色较差;“3级”卷曲或颜色不白。
A.4.6大小薯比率
收获时取10~20株,按薯块大小分三级。250g以上的为大薯,100g以下的为小薯,100g~250g的为
中薯。然后分别称重,求大、中、小薯百分率。
A.4.7熟食味
蒸熟品尝,对肉质、甜味、面度、纤维等项目进行综合评定,用优、中、差表示。一般可在收获后
或入窖初期进行。
A.4.8品质分析
A.4.8.1取样
统一种植,收获期集中取样,用标准化学分析法或通用分析仪小样本测定粗淀粉、可溶性糖、粗纤
维、胡萝卜素等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
A.4.8.2粗淀粉
采用醋酸—氯化钙法测定。
A.4.8.3粗纤维
用自动纤维仪测定。
A.4.8.4可溶性糖
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
A.4.8.5胡萝卜素
用氧化镁柱层析—比色法测定。
82
DB41/T293.8—2014
A.5种薯质量指标
A.5.1纯度(%)
本品种株数占供检总株数的百分比。
A.5.2薯块整齐度(%)
单块重100g~500g的薯块重占供检总薯重的百分比。
A.5.3不完整薯块率(%)
机械损伤、虫鼠伤、自然开裂和畸形薯块重占供检总薯重的百分比。
A.5.4带病(虫)率(%)
感染病(虫)株数(或感病薯块重)占供检总株数(或供检总薯重)的百分比。
A.5.5杂质(%)
供检薯块上的泥土重占薯块、泥土重量和的百分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3
DB41/T293.8—2014
前言
DB41/T293《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分为15个部分:
——第1部分:小麦;
——第2部分:玉米杂交种;
——第3部分:水稻常规种;
——第4部分:水稻三系杂交种;
——第5部分:高粱三系杂交种;
——第6部分:谷子;
——第7部分:大豆;
——第8部分:甘薯;
——第9部分:棉花常规种;
——第10部分:棉花杂交种;
——第11部分:油菜常规种;
——第12部分:油菜三系杂交种;
——第13部分:花生;
——第14部分:芝麻;
——第15部分:烟草。
本部分为DB41/T293的第8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DB41/T293.12—2002《甘薯四级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与DB41/T293.12—2002
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四级种子”的术语和定义;
——修改了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和检定种定义;
本部分由河南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省种子管理站、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商丘市
农林科学院、山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01月上海奉贤区面向国内外高校招录储备人才33名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12月湖南岳阳临湘市纪委监委公开选调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12月浙江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公开招聘编外聘用人员1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电力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标准
-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课件
- Unit 4 At the farm Part A Let's talk【知识精研】人教PEP版英语四年级下册
- 《碧桂园钻石美墅》课件
- 15我们不乱扔 【知识精研】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 (高清版)JJF(皖) 208-2025 医用硬性内窥镜光学参数校准规范
- 《财政收入》课件2
- 大班安全《尖利的东西会伤人》课件
- 幼儿园一岗双责制度及实施方案(5篇)
- 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申请表
- 《纽约国际介绍》课件
-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专项复习-标点符号 试卷(含答案)
- 演艺项目投资计划书
- 《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读书分享
- 医学统计学:第五章 统计表和统计图
- 医疗器械耗材售后服务承诺书
- 小学体育与健康水平三五年级体能训练教学案例
- 公司破产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