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1宾语前置句(原卷版)_第1页
考点11宾语前置句(原卷版)_第2页
考点11宾语前置句(原卷版)_第3页
考点11宾语前置句(原卷版)_第4页
考点11宾语前置句(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讲宾语前置句一、概述一、概述宾语前置句是文言文中一种特殊的句式结构,即把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通过改变语序,使宾语处于更加突出的位置,从而强调宾语的重要性。宾语前置是文言文特有的语法现象之一,反映了古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使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二、知识点讲解二、知识点讲解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例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是疑问代词,作“操”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大王来操何”。这里“何”作为疑问代词,询问的是“大王来的时候拿着什么”,通过把宾语“何”前置,强调了询问的对象。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比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自”是代词,在否定句中作“信”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为“忌不信自”。这句话意思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把宾语“自”前置,突出了邹忌对自己的怀疑。3.用“之”“是”等作为标志,把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之”在这里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后为“有何陋”。这句话是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用“之”把宾语“何陋”提前,强调了陋室不陋。“唯利是图”,“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利”是“图”的宾语,前置后为“唯图利”。意思是“只贪图利益”,突出了对利益的追逐。三、方法点拨三、方法点拨(一)判断句式类型例题:下列句子中属于宾语前置句的是()。A.马之千里者。B.何陋之有?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解析:B选项“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陋”。A选项是定语后置句;C选项是一般陈述句;D选项是一般陈述句。(二)翻译并指出宾语前置的部分例题:翻译“微斯人,吾谁与归?”并指出宾语前置的部分。解析:翻译为“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宾语前置的部分是“谁”,正常语序为“吾与谁归”。(三)句式辨析例题:下列句子中与“大王来何操?”句式不同的是()。A.沛公安在?B.忌不自信。C.何陋之有?D.莲,花之君子者也。解析:D选项“莲,花之君子者也”是判断句,与其他三个宾语前置句不同。A选项“沛公安在”正常语序为“沛公在安”;B选项“忌不自信”正常语序为“忌不信自”;C选项“何陋之有”正常语序为“有何陋”。(四)在文段中找出宾语前置句并翻译例题:阅读下面文言文文段,找出其中的宾语前置句并翻译。(文段内容):“孔子云:何陋之有?吾尝游于南山,见一屋,虽小而雅。问其主,乃一隐士也。其人善琴,吾闻之,心向往之。”解析:宾语前置句为“何陋之有”,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五)理解分析题例题:为什么会出现宾语前置这种句式?请结合具体例子分析其作用。解析:宾语前置主要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以及用“之”“是”等作标志时出现。比如“大王来何操?”通过把疑问代词“何”前置,强调了询问的内容,突出了宾语的重要性。“忌不自信”把代词“自”前置,强调了邹忌对自己的态度。“何陋之有”用“之”把宾语“何陋”前置,强调了屋子不简陋的反问语气,使句子更有表现力,也体现了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四、例题解析四、例题解析(一)判断句式类型下列句子中属于宾语前置句的是()。A.“马之千里者”。B.“何陋之有”。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答案:B(二)找出宾语前置句并翻译找出宾语前置句并翻译:“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禺页异焉。玄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宾语前置句:“故世人未之奇也”,正常语序为“故世人未奇之也”。翻译:曹操年轻时机智敏锐有谋略,而且行侠仗义,放荡不羁,不从事正当的职业,所以世人没有认为他有什么奇特之处;只有梁国的桥玄、南阳的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要大乱,不是顺应天命的人才不能拯救,能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你吧?”(三)选择不同类型的句子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A.“之二虫又何知?”。B.“卿欲何言?”。C.“安得广厦千万间。”。D.“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答案:C(四)与例句句式一致的句子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君以何知燕王”)。B.夫子何哂由也?(不是宾语前置句)。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D.何故而至此?(不是宾语前置句)。答案:A五、自主练习五、自主练习(一)新唐书·魏征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有大志,通贯书术。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多病,辞职,帝曰:“公不见金①在矿何贵之有?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朕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而加砺②焉。卿虽疾,未及衰,岂得便③尔?”时上封事④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谤木之遗也。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慰之。帝宴群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⑤,征而已。”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选自《新唐书》,有删改)【注】①金:金属。②砺(lì):磨砺。③便:安适。④封事:指密封的奏章。⑤违:过失、错误。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不见金在矿何贵之有?A.何陋之有(《陋室铭》) B.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C.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D.屠惧,投以骨(《狼》)(二)昔者汤(商朝建国君主)将往见伊尹(商朝初年的贤相),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警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下列语句,句式与“君将何之”相同的一项是()A.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C.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D,何以战(《曹刿论战》)(三)故事两则向有友人馈朱鲫①于孙公子禹年②,家无慧仆,以老佣往。走送之,及门,倾水出鱼,索盘而进之。及达主所,鱼已枯毙。公子笑而不言。以酒犒佣,即烹鱼以维飨③。既归,主人问:“公子得鱼,颜欢慰否?”答曰:“欢甚。”问:“何以知之?”曰:“公子见鱼使欣然有笑容,立命赐酒,且烹数尾以犒小人。”主人骇甚,自念所赠颇不粗劣,何至烹赐下人。因责之曰:“必汝蠢顽无礼,故公子迁怒耳。”佣扬手力辩曰:“我固陋拙,遂以为非人④也!登公子门,小心如许,犹恐筲斗不文⑤,敬索盘出,一一匀排而后进之,有何不周详也?”主人骂而遣之。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⑥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注释]①朱:红鲫鱼,一种名贵的观赏鱼。②孙公子禹年:孙禹年,淄川人,清代顺治年间兵部尚书之子。③飨(xiǎng):用酒食款待。④非人:不懂事理的人。⑤筲(shāo)斗不文:用小水桶盛着鱼,不够体面。筲斗,小水桶。⑥铛(chèng)臼:煎茶用具。下列句子中,与“何以知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何陋之有(《陋室铭》)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C.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四)郑同北见赵王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①”也,何以牧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灭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②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③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王曰‘然。’‘今有人揉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④之威,荆庆之断,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国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故。”(《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注释①传士:博学之士②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③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④孟贲:与后面的“荆皮”,都是战国著名武士。下列各句,与“何以教之”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B.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C.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六、当堂总结六、当堂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课后作业七、课后作业(一)[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台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①会计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③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④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节选)[注]①窃:偷得,这里是“利用”的意思。②会计:是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物。③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门;瓮牖:用破瓮做窗。④乌:哪里。(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微斯人________穷耳目之胜以自适________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________(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乃重修岳阳楼乃不知有汉B.览物之情无丝竹之乱耳C.不以物喜不以谪为患D.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吾谁与归?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孔子云:“何陋之有?”D.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5)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第一段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作“记”的缘由,肯定了好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期间的政绩。B.乙文以“江”字先行,运用铺陈的手法,描绘出一个阔大雄伟的背景,使得小巧玲珑的亭台与之形成鲜明的对照。C.甲乙两文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都体现出了旷达的人生态度。D.乙文把张梦得与骚人思士面对同样景色的态度做了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快乐与甲文中的“乐”内涵是一致的。(6)结合甲乙选文内容,请你谈谈自己受到了哪些思想感情启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选自《孟子·告子》)。(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①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②其名为银________③及其家穿井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骈死于槽枥之间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C.何陋之有D.甚矣,汝之不惠(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甲]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战国策·齐策》[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