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三校高三8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广东省三校高三8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广东省三校高三8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广东省三校高三8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广东省三校高三8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三校2025届8月新高三年级摸底考试历史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1949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乡宣告成立,这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诞生日;到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陆续成立了全军统一的炮兵、装甲兵、工兵、通信兵、防化兵、铁道兵各兵种领导机构,已经从单一兵种发展为军兵种比较齐全的合成部队。这一时期人民解放军的发展A.有门类齐全的独立国家工业体系的支撑B.经历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洗礼C.适应了从机械化战争迈向信息化战争的变革D.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49年”“1953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此期间,这一时期人民解放军经历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洗礼,B项正确;此时一五计划(19531957)还未结束,“有门类齐全的独立国家工业体系的支撑”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信息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的发展,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人均粮食产量比1913年还要低。同年,中国各地的粮食供应紧张。这一时期中苏两国农业出现的问题A.制约了中苏两国工业的发展 B.导致了市场经济模式产生C.催生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实施【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年(苏联和中国)。题干中苏两国农业出现的现象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中苏两国农业的发展落后,制约了中苏两国工业的发展,A项正确;结合“1953年”时间信息联系时代背景,苏联已经建立计划经济体制,而中国1956年三大改造后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排除BC项;D在时间上不合中苏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3.从1950年10月开始,沈阳第五机器厂迁往黑龙江齐齐哈尔。据统计,该厂共有925名职工随厂北迁,包括各种机器366台;1950年12月新厂开工,共生产镗床251台、433型万能铣床57台,以及大批弹头机、弹壳机和汽车防滑链子等。此举旨在()A增强国防保障力量 B.创建东北工业基地C.优化工业空间布局 D.积累工业建设经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沈阳第五机器厂迁往黑龙江齐齐哈尔“、”1950年12月新厂开工,共生产镗床251台,以及大批弹头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国调整工业布局,保障企业安全和满足国家和战争需要,增强国防保障力量,A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时间,创建东北工业基地、优化工业空间布局、积累工业建设经验三项都不是抗美援朝战争背景下的主旨,排除B、C、D项。故选A项。4.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①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②海南经济特区的设立③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④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④①②③【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经济特区最先设立于1980年,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于1984年,1988年4月海南经济特区设立,1990年开发浦东,故正确顺序为①②④③,C项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5.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培育出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太行精神”“沂蒙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及“焦裕禄精神”等等。这些精神()A.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 B.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财富 D.成为全世界华人共同追求的价值观【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材料中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太行精神”“沂蒙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及“焦裕禄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B项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涵了以上精神,但这些并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思想除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外,还包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排除C项;以上精神是全体中国人民追求的价值观,但不是全世界华人,排除D项。故选B项。6.最能凸显如表中我国外交战略演变的主题是时期外交基本战略演变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末“一边倒"(即与苏联结盟)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两条线”(即反帝反苏)20世纪70年代初“一条线"(即联美反苏)20世纪80年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不结盟政策20世纪90年代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2012年以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C.增进互信加强合作 D.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外交战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现,在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时又融会贯通,其主要体现为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因此,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战略调整是基于国内国际形势变化而进行的,体现了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的时代主题,故D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错误,排除。故选D项。7.波斯帝国君主大流土一世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改革,把帝国划分为20余个省,规定各省每年要向中央政府纳税,以及行省总督由国王任命并接受地方最高军事长官的监督。这一改革()A.实现了社会转型 B.推动了波斯社会封建化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借鉴了中国元朝行省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各省每年要向中央政府纳税”可知,此举会加强中央的财权;根据材料“行省总督由国王任命”可知,此举会在行政上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根据材料“接受地方最高军事长官的监督”可知,此举会在军事上削弱行省的权力,综合起来材料中的改革削弱了行省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C项正确;材料中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不能体现社会转型,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波斯社会形态还是奴隶制社会,B项表述不符史实,排除B项;从时间上看,元朝建立在波斯帝国之后,与逻辑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8.有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城市)骄傲地实施自治,同周围乡村清楚地分开……城镇里的社会风气欢迎有抱负和才能的人。有着不同社会地位和财富的人在新的组织中联合起来,组成了行会、大学。”据此可知,欧洲中世纪城市()A.以城邦的形式存在 B.孕育了近代社会因素C.推动了欧洲工业化 D.消除了阶级间的界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影响类题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欧洲中世纪城市)骄傲地实施自治,同周围乡村清楚地分开……城镇里的社会风气欢迎有抱负和才能的人。”及所学可知,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实行城市自治,有着不同社会地位和财富的人联合起来,组成了行会、大学,这些有利于民主思想的萌发、平等思想的传播和科技的发展,孕育了近代社会因素,B项正确;欧洲中世纪城市并不同于古代城邦,排除A项;选项表述夸大了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影响,此时欧洲还未出现工业化,排除C项;“消除了阶级间的界限”表述不符合史实,中世纪的欧洲处于封建社会阶段,仍然存在阶级压迫和剥削,排除D项。故选B项。9.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其主要原因不包括A.农业的进步 B.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 C.伊斯兰教的传入 D.旅游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由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主要原因不包括旅游业,D符合题意,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10.印第安人培植了100多种植物,与整个欧亚大陆所培植的植物一样多,这确是一个非凡的成就。如今,美国50%以上的农产品都来自由印第安人培育的各种作物。以下食品与饮品中,与印第安人无关的是A.玉米棒 B.土豆条 C.番茄酱 D.乌龙茶【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乌龙茶是中国独具鲜明特色茶叶品类,因此D符合题意;ABC均与印第安人有关,不符合题意。故选D。11.英国和荷兰商人组织了两个非常强大的股份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荷兰的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政府特许状赋予公司买卖和建立商埠的权利,为了公司的利益甚至有权发动战争。这表明当时的股份公司A.是英国政府的分支机构 B.有浓厚的封建社会色彩C.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D.是西欧殖民掠夺的工具【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政府特许状赋予公司买卖和建立商埠的权利,为了公司的利益甚至有权发动战争”,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是英国和荷兰殖民扩张的工具,D项正确;当时的股份公司并非都是英国成立的,排除A项;股份公司是近代公司制的表现,而非浓厚分封建社会色彩的体现,排除B项;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有利于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12.某同学在搜集有关“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材料时,在网络上找到一些有关“世界市场对西欧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的观点。其中表述最准确的是A.为西欧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B.给西欧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C.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D.提供了丰厚的资本和广阔的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西欧早期的对外扩张为西欧提供了丰厚的资本和广阔的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正确;西欧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并不属于重要影响,排除A项;给被殖民的地区带去灾难,故C项错误;没有给西欧提供劳动力,排除C项。13.长久以来,英国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上风,其自身聚集了贵族、僧侣、商人、骑士等利益阶层。使得一旦议会成为国家的权力中枢,各方势力都有机会争得自身利益。该传统()A.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 B.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C.促使行政权力不断地膨胀 D.得益于1832年议会改革【答案】A【解析】【详解】“各方势力都有机会争得自身利益”意味着不会通过暴力的方式争权夺利,有利于政治权力的平稳过渡,A项正确;该传统和法国启蒙思想没有关系,排除B项;该传统是在议会中争取自身利益,议会掌控的是立法权,和行政权无关,排除C项;D项说法无从体现,排除。故选A项。14.下表体现了近代以来公制单位的发展演变过程。由此可知,公制单位的形成和推广()年份(年)事件1668约翰·威尔金斯发表《关于真实符号和哲学语言的论述》,提出基于秒摆和十进制系统的科学度量衡系统1783瓦特提出用水的密度定义质量单位1790法国科学院正式开始第一套普适性单位制的研究,并于两年后派出测量地球周长的调查队1795法国政府正式颁布公制1798法国科学院调查队完成地球周长的测量任务,确定“米”的长度187517国在巴黎签署《米制公约》,成立国际计量大会A.反映了法国的国际地位 B.体现了自然理性原则C.得益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D.推动了帝国主义扩张【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根据表格“基于秒摆和十进制系统的科学度量衡系统”“普适性单位制”“地球周长”和所学知识可知,国际单位制是一种依据自然的尺度的科学性、普遍性的体系,体现了自然理性原则,B项正确;法国公制单位系统是因其科学性、普遍性而走向世界的,无法反映法国国际地位,排除A项;公制单位的形成是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推动的结果,非世界市场的形成,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5.有人认为,工业革命的兴起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而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下列表述不能作为工业革命兴起的力量的是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代议制立宪政体的确立C.海外市场的扩大 D.机器工厂的出现【答案】D【解析】【详解】机器工厂的出现是工业革命的结果而非原因,D符合题意;18世纪后期,随着海外市场的扩大,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同时英国的代议制确立,这都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16.1851年,英国第一个工会联合会诞生;1863年,法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人组织诞生;1864年,在伦敦成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工人组织“第一国际”。这表明A.工人运动出现联合斗争的趋势 B.科学理论开始指导工人运动C.工人斗争从自觉走向自发阶段 D.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了现实【答案】A【解析】【详解】工人组织由一国走向多国,最终走上国际联合,表面工人运动出现了联合斗争的趋势,A正确;题干未体现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排除B;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工人运动走向自觉,排除C;社会主义变为现实是在十月革命之后,排除D。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工业化时代到来前,英国的森林资源已消耗殆尽。1500年—1630年间,英国木柴价格上涨了7倍,一般老百姓根本无力购买,因缺乏取暖燃料而冻死的现象时有发生。木柴价格上涨引发普遍不满,“达到了引发民族危机的程度”。英国主体能源从柴薪过渡到煤炭是循序渐进的。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早期,煤炭未能在生产生活中普及,1550年,煤炭年产量仅为2l万吨。詹姆斯一世允许曾备受贵族讨厌的海煤进入皇家圣地威斯敏斯特,并鼓励富人接受和使用煤炭。1630年,英国煤炭产量达150万吨。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的主要能源。玻璃制造、石灰烧制、酿酒、制糖、冶铁等行业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生产燃料。1700年,英国煤炭产量高达250—300万吨,是法国的30倍。煤炭不仅为英国人生活生产提供了热能,也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机械能问题。19世纪英国人口只增长了3倍,但煤炭消费量增加了18倍。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结构转型,正式步入了化石燃料时代,这比欧洲其他国家早了近150年。——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材料二1949年我国的煤炭、电力产量仅为历史最高水平的一半左右。当时能源工业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现有煤矿、电厂的正常生产。1949年10月,中央政府设立了燃料工业部,下设技术局、计划经济局、地质矿藏勘测部、原料技术供应总局等部门,负责制定燃料工业的生产计划、基本建设规划、对能源工业的企业和机关进行检查和审查等。能源产品作为工业化建设的重要物资,纳入了国家级的统一计划管理中。1949年11月至1950年5月,燃料工业部先后召开了全国煤矿、电力、石油等三个专项会议,制定煤炭、电力和石油的生产计划与工作方针。经过三年的恢复,原有的残旧煤矿、电厂等能源工业设备得到修复,能源工业的生产能力基本恢复到建国前的最高历史水平,生产效率也有了明显提高,系统的能源工业体系开始形成,能源工业的布局全面展开。——摘编自谢治国《新中国能源政策研究——对新中国能源政策发展过程的考察分析》(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发展能源工业的措施及其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两国能源发展的历史启示。【答案】(1)原因:森林资源的短缺;社会矛盾的激化;统治者的推动;煤炭能源的优势;社会生产的发展。影响:缓解能源危机;革新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工业革命;促进经济结构转变;提高综合国力;加剧环境污染。(2)措施:设立专门机构;统一计划管理;召开专项会议。特点:集中领导,统筹规划;发展迅速,成效显著;结合实际,重点突出(3)拓宽能源供应渠道,推进能源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坚持可持续发展,保证国家能源安全。【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根据材料“英国的森林资源已消耗殆尽”可知,森林资源的短缺;根据材料“木柴价格上涨引发普遍不满”可知,社会矛盾的激化;根据材料“詹姆斯一世允许曾备受贵族讨厌的海煤进入皇家圣地威斯敏斯特,并鼓励富人接受和使用煤炭”可知,统治者的推动;根据材料“煤炭已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的主要能源”可知,煤炭能源的优势;根据材料“玻璃制造、石灰烧制、酿酒、制糖、冶铁等行业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生产燃料”可知,社会生产的发展。影响:根据材料“煤炭不仅为英国人生活生产提供了热能,也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机械能问题”“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结构转型,正式步入了化石燃料时代”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缓解能源危机、革新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工业革命、促进经济结构转变、提高综合国力及加剧环境污染等角度进行分析。【小问2详解】措施:根据材料“1949年10月,中央政府设立了燃料工业部”可知,设立专门机构;根据材料“纳入了国家级的统一计划管理中”可知,统一计划管理;根据材料“燃料工业部先后召开了全国煤矿、电力、石油等三个专项会议”可知,召开专项会议。特点:从材料中的领导方式来看,集中领导,统筹规划;从材料中的实际效果来看,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从材料中推行的过程来看,结合实际,重点突出。【小问3详解】启示: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启示如拓宽能源供应渠道,推进能源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坚持可持续发展,保证国家能源安全。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甘薯最先栽种地是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在福州近郊的沙帽池旁边空地上试种成功。第二年,福建大旱歉收,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曾下令推广种植以度饥荒。17世纪初,江南一带频发灾荒,徐光启大力倡导农民栽种甘薯,总结出甘薯的十三个优点,可谓详尽,以此来劝说百姓栽种甘薯。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福建的甘薯被引种到江南淞沪一带,并又朝黄河流域推广。乾隆十年(1745年),陈宏谋在以奖励栽种的方式在经常闹饥荒的陕西地区推广,以经济效益逐步引导当地农民种植甘薯。此后甘薯栽种基本在我国传布开来。——摘编自李晓巧《明清时期甘薯推广的历史借鉴》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红薯栽种与食用,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四万万同胞的人口基数增长至八亿工农群众,作为经济尚不发达时期的代粮“重器”——红薯扮演了重要角色。待到1978年改革开放时,据农科专家测算,“今日的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甘薯生产国,产量占全世界的百分之八十三”。而当时的中国人口,也将突破十亿大关。如今,红薯被精加工成薯粉、薯糖、薯饼等,早已不再是代粮之物,更多的成为十三亿中国人改换口味的休闲食品。——摘编自《红薯的前生今世》(《陕西工人报》(20191112)(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甘薯得以推广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薯对经济发展的意义。【答案】(1)因素:政府官员的推广;对甘薯优点的认识;甘薯价值的开发;灾荒的频发(2)意义:有利于抵御灾荒,养活更多的人口;提高粮食产量,具有经济效益;发展食品加工业,丰富民众生活。【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曾下令推广种植”可以得出:政府官员的推广;依据材料“徐光启大力倡导农民栽种甘薯,总结出甘薯的十三个优点,可谓详尽”可知对甘薯优点的充分认识;依据材料“以经济效益逐步引导当地农民种植甘薯”可以得出发现了甘薯的价值;依据材料“以度饥荒、频发灾荒”可以得出灾害的频发。【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时期。根据材料“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四万万同胞的人口基数增长至八亿……红薯扮演了重要角色”得出有利于抵御灾荒,养活更多的人口;依据材料“红薯被精加工成薯粉、薯糖、薯饼等,早已不再是代粮之物,更多的成为十三亿中国人改换口味的休闲食品”得出提高粮食产量,具有经济效益;发展食品加工业,丰富民众生活。19.现代化的本质是一种文明新形态的生成,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为推动力,以效率化、世俗化、民主化、公平化为价值取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一方面,根植于中华文化,中国具有爱好和平、促进发展的历史传统;另一方面,中国近代遭遇西方工业化列强侵略,国家和人民深受其害,中国秉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态,不走帝国主义压迫他国的老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与和平发展原则,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稳定的政权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被写入党的十三大报告,让世界逐渐了解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威胁而是机遇。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党中央意识到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流,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摘编自丁志刚、熊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逻辑:基于中西方现代化的比较》材料二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是一条血淋淋的殖民、掠夺、强权之路,是强取豪夺、霸权横行之路,是集聚私有财产之路。从“西方自由主义鼻祖”洛克开始,资本阶级对财富的占有就上升为最基本的权利,其社会制度成为维护私有财产的工具,是仅仅服务于少数资本家自由、民主的现代化。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是物质至上、资本至上的现代化之途,造就了不可消除的贫富差距,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就是制造贫富矛盾并从中牟利的手段,是只为资本获得更多利益的现代化,在追逐利益的现代化进程中不惜发动战争、地区冲突,是一条弱肉强食的、少数人获得巨大利益的、少数人致富的现代化之路。——摘编自景君学、李靖童《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维度》(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西方现代化的异同。【答案】(1)特点:和平发展。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理念;近代中国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新中国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长(或第三世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答出5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即可)(2)相同:中西现代化都是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为推动力,以效率化、世俗化、民主化、公平化为价值取向。不同:方式不同——中国现代化走和平发展之路,西方现代化过程伴随殖民扩张和剥削压迫;历史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平理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