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宋名家散文未命名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封建论柳宗元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封建,非圣人意也。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列侯骄盈,黩货事戎。大凡乱国多,理国寡。侯伯不得变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大逆未彰,奸利泼财,怙势作威,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设使汉室尽城邑而侯王之,纵令其乱人,戚之而已。孟舒、魏尚之术,莫得而施;黄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明谴而导之,拜受而退已违矣。下令而削之,缔交合从之谋,周于同列,则相顾裂眦,勃然而起。幸而不起,则削其半,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汉事然也。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有删改)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B.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C.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D.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建,指封邦建国。即古代帝王分封土地给诸侯,使其建立邦国。B.侯伯,泛指诸侯,即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个小国家的国君。C.郡邑,郡与邑,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下置邑,相当于现今的省与县。D.禄邑,即食邑,指古代君王分封给臣子的城邑,而受封的臣子要在这个地方生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分封制度不是先贤的本意。作者开篇以“天地”“生人”为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天地”“生人”有各自的原始阶段是比较接近事实的,由此得出分封制度不是古代圣人的本意。B.文章列举周朝主要是证明封建制的弊端。封建制度下,诸侯骄横,国家一般是动乱的。因为制度本身的原因,诸侯王不能改变动乱国家的政治措施,天子也不能撤换不称职的诸侯王。C.秦朝实行了郡县制,但也存在很多弊端。郡守、县令不能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郡县制发挥不了正确的作用。朝廷的治理出现了许多的过失,不过这些过失是政治原因。D.作者认为郡县制比封建制进步。在最后一段,作者从诸侯王的角度分析,因为世袭,在上位的不一定贤明,而处于下位的不一定不贤明。如果想推行世袭制度,只有统一百姓思想并对国家有利才可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2)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答案】1.A2.D3.D4.(1)即使(封地)削减一半,百姓还是受害了,何不把诸侯王完全废除掉来保全那里的人民呢?(2)今天国家完全实行郡县制,不断地任命地方长官,这种情况是肯定不能改变了。【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诸侯王尽管横暴无道,天子也不能撤换他们;诸侯国的百姓尽管深受祸害,朝廷却无法免除他们的痛苦。只是等到诸侯王叛乱造反,才把他们逮捕、流放或率兵讨伐,以至灭掉他们。”“侯王虽乱”“国人虽病”和“不可变也”“不可除也”,句式一致,之间断开,排除BD;“然后掩捕而迁之”“然后”词组,之间不断开,排除BC。故选A。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D项,受封的臣子不一定要在君王分封的城邑中生活。故选D。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D项,“如果想推行世袭制度,只有统一百姓思想并对国家有利才可行”错误,原文的意思是既想统一百姓思想,又实行世袭大夫统治封地制度是不可行的。故选D。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瘁”,受害;“曷”,何;“全”,保全。(2)中“尽”,完全;“连置”,不断地任命。【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自然界果真没有原始阶段吗?我没法知道。人类果真有原始阶段吗?我也没法知道。那么,(有或者没有原始阶段)哪种说法比较接近事实呢?我认为:有原始阶段这种说法比较接近事实。怎么证明这一点呢?从“封国土,建诸侯”的封建制就可以明白。实行封建制,并不是古代圣人的本意。周朝的情况,决然可以看清楚了:诸侯骄傲自满,贪财好战。大致是政治混乱的国家多,治理得好的国家少。诸侯不能改变乱国的政治措施,天子无法撤换不称职的诸侯国的君主。真正爱惜土地爱护人民的诸侯,一百个中间也没有一个。造成这种弊病的原因在于封建制,不在于政治方面,周朝的情况就是如此。秦朝的情况,也完全可以看清楚了:朝廷有治理百姓的制度,而不让郡县专权,这是正确的;中央有管理政务的大臣,不让地方官自行其是,这也是正确的。但是郡县不能更改中央制定的制度,地方长官不能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劳役,使万民怨恨愤怒。这种过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郡县制本身。秦朝的情况便是这样。汉朝建立的时候,天子的政令只能在郡县推行,不能在诸侯国推行;天子只能控制郡县长官,不能控制诸侯王。诸侯王尽管横暴无道,天子也不能撤换他们;诸侯国的百姓尽管深受祸害,朝廷却无法免除他们的痛苦。只是等到诸侯王叛乱造反,才把他们逮捕、流放或率兵讨伐,以至灭掉他们。当他们的罪恶尚未充分暴露的时候,尽管他们非法牟利搜刮钱财,依仗权势作威作福,给百姓造成严重的伤害,朝廷也不能对他们怎么样。至于郡县,可以说是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了。官吏犯了罪可以罢免,有才干可以奖赏。早上任命的官吏,如果发现他不行正道,晚上就可以罢免他;晚上接受任命的官吏,如果发现他违法乱纪,第二天早上就可以罢免他。假使汉王朝把城邑全部都分割给诸侯王,即使他们危害人民,也只是对他们愤怒而已。孟舒、魏尚的治理方法不能施行;黄霸、汲黯的教化无法推行。如果公开谴责并劝导这些诸侯王,他们当面接受,但转过身去就违反了。如果下令削减他们的封地,互相串通联合对抗朝廷的阴谋,就会遍及诸侯王各国之间,那么大家都怒眼圆睁,气势汹汹地反叛朝廷。万一有幸他们不起来闹事,就削减他们的一半封地,即使(封地)削减一半,百姓还是受害了,何不把诸侯王完全废除掉来保全那里的人民呢?汉朝的情况就是这样。今天国家完全实行郡县制,不断地任命地方长官,这种情况是肯定不能改变了。只要好好地控制军队,慎重地选择地方官吏,那么政局就会安定了。至于天下的常理,治理得好、政局安定,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使贤明的人居上位,不贤明的人居下位,然后才会清明安定。现在封建制的君主,是一代继承一代地统治下去的。这种世袭的统治者,居上位的果真贤明吗?居下位的真的不贤明吗?这样,民众究竟是得到太平还是遭遇祸乱就无法知道了。如果想要对国家有利,统一民众的思想,而同时又有世袭大夫世世代代统治他们的封地,占尽了诸侯国的全部国土,即使有圣人贤人生在那个时代,也会没有立足之地,这种后果就是封建制造成的。难道是圣人的制度要使事情坏到这种地步吗?所以我说:“这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尹公亭记曾巩君子之于己,自得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然而曰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者,所以与人同其行也。人之于君子,潜心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然而有表其闾,名其乡,欲其风声气烈暴于世之耳目而无穷者,所以与人同其好也。内有以得诸己,外有以与人同其好,此所以为先王之道,而异乎百家之说也。随为州,去京师远,其地僻绝。庆历之间,起居舍人、直龙图阁河南尹公洙以不为在势者所容谪是州,居于城东五里开元佛寺之金灯院。尹公有行义文学,长于辨论,一时与之游者,皆世之闻人,而人人自以为不能及。于是时,尹公之名震天下,而其所学,盖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故其居于随,日以考图书、通古今为事,而不知其官之为谪也。尝于其居之北阜,竹柏之间,结茅为亭,以茇而嬉,岁余乃去。既去而人不忍废坏,辄理之,因名之曰尹公之亭。州从事谢景平刻石记其事。至治平四年,司农少卿赞皇李公禹卿为是州,始因其故基,增庳益狭,斩材以易之,陶瓦以覆之,既成,而宽深亢爽,环随之山皆在几席。又以其旧亭峙之于北于是随人皆喜慰其思而又获游观之美其冬李公以图走京师属予记之。盖尹公之行见于事、言见于书者,固已赫然动人,而李公于是又侈而大之者,岂独慰随人之思于一时,而与之共其乐哉!亦将使夫荒遐僻绝之境,至于后人见闻之所不及,而传其名、览其迹者,莫不低回俯仰,想尹公之风声气烈,至于愈远而弥新,是可谓与人同其好也。则李公之传于世,亦岂有已乎!故予为之书,时熙宁元年正月日也。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又以其旧亭峙之于北/于是随人皆喜/慰其思而又获游/观之美其冬/李公以图走京师/属予记之/B.又以其旧亭峙之于北/于是随人皆喜慰其思/而又获游观之美/其冬/李公以图走京师/属予记之/C.又以其旧亭峙之于北/于是随人皆喜/慰其思而又获游观之/美其冬/李公以图走/京师属予记之/D.又以其旧亭峙之于北/于是随人皆喜慰其思/而又获游观之美/其冬/李公以图走/京师属予记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尹公因为不被掌权者容纳,被从京城贬谪到随州,尽管地处偏僻,但尹公不以为意。B.尹公有高尚的品行道义,乐于结交当时社会名流,并且谦虚地认为自己比不上他们。C.尹公在随州每天考订图书,通晓古今,既表明他的高雅志趣,也使得他忘记被贬谪。D.曾巩写作这篇文章既赞扬了尹公高尚的品德,也肯定了李禹卿“与人同其好”的做法。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越州赵公救灾记》)(2)既去而人不忍废坏,辄理之,因名之曰尹公之亭。8.司农少卿李禹卿在“尹公亭”原有基础上改建了一座新亭子,这对当地百姓有什么意义?他请曾巩写这篇记的目的是什么?【答案】5.B6.B7.(1)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殓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2)他离开之后,人们不忍心废弃毁坏(亭子),就经常修缮它,于是取名叫做“尹公亭”。8.慰藉随州百姓对尹公的思念,让人们得到游览观赏的美好享受;扩大尹公的声名和影响。【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又把旧亭撑立在北面,在这里随州人都能够表达他们对尹公的怀念之情,又能获取游览观赏的美好享受。这年冬天,李公把亭子的绘图送到京师,嘱托我写篇记来记述这件事。“喜慰其思”和“获游观之美”相对应,都是“随人”的感受,做句子的谓语部分,不可断开,排除AC;“李公以图走京师”是省略句,应当是“李公以图走(于)京师”,“京师”是“走”的地点,不可断开,排除CD。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并且谦虚地认为自己比不上他们”错,结合原文“尹公有行义文学,长于辨论,一时与之游者,皆世之闻人,而人人自以为不能及”,应该是社会名流自认为比不上尹公。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得分点有:(1)“罹”,遭遇;“转”,辗转;“敛”,通“殓”,收殓。(2)“既”,已经;“理”,修缮;“名”,取名。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对当地百姓的意义是“于是随人皆喜慰其思,而又获游观之美”,慰藉随州百姓对尹公的思念,让人们得到游览观赏的美好享受;他请曾巩写这篇记的目的是“盖尹公之行见于事、言见于书者,固已赫然动人,而李公于是又侈而大之者,岂独慰随人之思于一时,而与之共其乐哉!亦将使夫荒遐僻绝之境,至于后人见闻之所不及,而传其名、览其迹者,莫不低回俯仰,想尹公之风声气烈,至于愈远而弥新,是可谓与人同其好也。则李公之传于世,亦岂有已乎!故予为之书”,也就是,他想要扩大尹公的声名和影响。参考译文:君子对于自己,只需要自己确有心得就行了,并不是对社会上怎样评价自己还有所乞求。然而孔子说君子痛恨到死时却名声还不显扬,是因为要让世人同自己的行为一个样。人们对于君子,只需要内心敬服就行了,并不是对在社会上怎样再去推崇他还有所打算,然而仍有人在旌表君子的住处,用君子的名字作乡的名字,想让君子的美名、风范、气节、功业显现在世人的视听面前,永无止境,这是因为想让世人同自己的敬仰一个样。在本人能有办法使自己确有心得,在社会能有办法让世人和自己的敬仰一个样,这正是用来构成古代圣明帝王的行事准则,而与诸子百家的主张不同的地方。随地作为一个州,距离京城很远,那地方偏僻,几乎与外界隔绝。在庆历年间,起居舍人兼直龙图阁河南人尹洙公,因为受到掌权的小人的排挤,被贬官到这个州来,居住在州城东面五里处的开佛寺中的金灯院。尹公具有品行道义和文学修养,在辨析论争方面很擅长,一时间与尹公交友的人,都是世上的名流。可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赶不上尹公。在这段时间,尹公的名声震动天下,而他所学的东西,在于不因贫富贵贱死生而动摇自己的信念,所以他在随州居住,每天把考论图书、通晓古今作为唯一要做的事情,而根本觉不出自己的官职已被贬黜了。他曾经在住处北面的小山丘上,在青竹和翠柏之间,用茅草搭建了一座亭子,用来休息和游玩,过了一年多才离开。他离开之后,人们不忍心废弃毁坏(亭子),就经常修缮它,于是取名叫做“尹公亭”。随州从事谢景平镌刻石碑记述这件事。到了治平四年,司农少卿赞皇人李禹卿公到这个州做太守,开始就着原有的基址,把低矮处增高,把狭窄处加宽,砍伐树木换掉旧亭,制造屋瓦铺上去,新亭修好后,既宽敞又高爽,环绕着随州的大小山峰都扑入坐在亭子里的人们的眼帘。又把旧亭撑立在北面,在这里随州人都能够表达他们对尹公的怀念之情,又能获取游览观赏的美好享受。这年冬天,李公把亭子的绘图送到京师,嘱托我写篇记来记述这件事。大致来说,尹公的品行在事业上显现出来,言论在著述中表现出来,本来已经显赫动人了,而李公在修亭子一事上又扩大尹公的影响,岂是为了安慰随人的心而与他一起欢乐呢!而且还将这些荒遐僻绝之境让那些看不到它的人欣赏到它。传其名、浏览其迹的人,没有不低回俯仰观望的。想想尹公的风声气烈,越是久远就越感清新,这是他人同其所好的原因,然而李公得以被世人知晓,难道只是因为这个原因么。所以我替他写了这篇文章,此时为熙宁元年正月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二)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秦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节选自苏洵《六国论》)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崤函,古代地名,崤山与函谷关的合称。主要因此处崤山地势险要、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中国古代军事争夺的焦点之一。B.六国,指崤山以东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与六国对峙,六国连合抗秦,但最终六国破灭。C.城,在古代既有城墙也有城市之意,在文中指城市,“城”与“郭”并称时,“城”指外城,“郭”指内城。D.祖父,古文中一般泛指祖辈、父辈。现在是指父亲的父亲。现在称“先祖父”是称已经去世的祖父,与文中的“先祖父”不一样。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作者叙述了孝公在商鞅的辅助下内外兼修,国力逐渐强大,用了很大的力量才获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B.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并不是武器不好,不善于打仗,而是贿赂秦国,即使没有贿赂的国家也会因贿赂而受影响。C.材料二中,作者陈述了秦国接收贿赂获取的土地比通过战争获取的土地多得多的事实,得出了不希望打仗是秦国最想采取的获取土地的方式的观点。D.材料一、二分别论述了秦国逐渐走向统一和六国走向衰亡的原因,两则材料都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很强的说服力。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答案】9.A10.C11.A12.(1)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2)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好像拋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但是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是一组对仗句子,结构相似,各自断开,排除BD;“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结构对仗,各自断开,排除C。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城’指外城,‘郭’指内城”错,应当是“城”指“内城”,“郭”指“外城”。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用了很大的力量才获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错。原文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意思是“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得分点有:(1)爱,;吝惜;致,招纳;从,通“纵”,合纵;相与,相互援助。(2)视,看待;举以予人,省略句,举(之)以予人;草芥,小草。参考译文:(一)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字内,囊括四海的意图,并统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二)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但是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得很正确。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有一于此,岂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自贤,身死匹夫之手,亦为可笑。”贞观四年,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自九成宫赴京,违法取驿家麸数石。太宗赐其麸,令自负出以耻之。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惟须纳嘉言,进善事,有益于百姓者。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由是崇名美号,见称千载。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为近代庸暗之主。卿遂欲将我比桓、灵耶?”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13.下列文句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B.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C.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D.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也可指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含贬义。B.卿,可以是古代高级官名,如三公九卿、卿相;也可以是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但本文中用法并不属这两者。C.朕,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秦始皇时专用作皇帝自称。D.灵,这里是谥号。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这是古代中国独有的文化习惯。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以明珠作比,告诫大臣们,生命是重要的,要爱惜,不可因一时贪念犯法丧身。B.太宗引用“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意在告诫大家要向贤者学习,积累财富,不可像愚者一样贪财生过。C.权万纪上言采矿一事被太宗批评,权万纪虽然曾经触犯过法律,但太宗最终还是赦免了他。D.本文采用比喻论证、例证、引证等多种论证手法,生动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贪鄙,要像尧、舜、桓、灵一样,见称千载。16.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②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答案】13.B14.D15.A16.(1)群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2)任性放纵逸乐,强迫百姓当差服役没有限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诚正直的人。【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若……非……”是假设复句,因此,各分句之间宜停顿,排除AC;“坏公法”与“损百姓”都是做“非止”的宾语,且结构对仗,中间应该停顿,排除A项;“中心”是句子主语,其前应当断开,排除D项。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错。谥号,是君主、王公、大臣去世后,由国家根据逝者生前的功过是非给出的一个评价。并非人人都有谥号。“中国独有的”错。古代东亚(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内务府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此外,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但不是每个东亚古代国家都用谥号。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意在告诫大家要向贤者学习,积累财富,不可像愚者一样贪财生过”理解有误,该句强调“多财”对贤者、愚者均有害;C.“曾经触犯过法律”“最终赦免了他”有误。原文没有提到他触犯过法律,且他最终结果四“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并没有被赦免;D.“要像尧、舜、桓、灵一样”有误,“桓、灵”没有“见称千载”。原文是“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为近代庸暗之主”。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得分点有:(1)“若”,如果;“备尽忠直”,全力竭尽忠诚正直;“立至”,立刻得到。(2)“恣情放逸”,任性放纵逸乐;“群小”,小人;“忠正”,忠诚正直的人。参考译文:贞观初年,太宗皇帝对侍臣们说:“一个人(如果)手中有一颗明珠,没有不以之为贵重之物的,如果拿(它)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更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竟用它来换取财物?各位大臣如果能够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帝王也是这样,任性放纵逸乐,强迫百姓当差服役没有限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诚正直的人,犯有其中一件事,哪能不灭亡的?隋炀帝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却自认为贤能,自身死在一介匹夫手里,也是很可笑的。”贞观四年,太宗对公卿说:“我整天都不敢懈怠,不仅仅只忧念爱惜百姓,也想让你们能够长守富贵。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我长久以来小心谨慎地敬畏天地。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像我敬畏天地那样,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古人说:‘如果明智贤良的人财多了会影响他奋发向上的志向;如果愚笨的人有很多的钱财,那只会增加他们去犯错的机会’,这话可以深以为戒。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难道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吗?你们应当深刻地思考这些话。”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从九成宫去京城,他在驿站处违法取得几担麦麸。唐太宗知道后,就把这些麦麸赐给他,让他自己背出宫,以此来羞辱他。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书说:“宣州、饶州的大山里埋藏有银矿,如果把它们开采出来,可获得极大的收益,每年可向朝廷上缴钱数百万贯。”唐太宗说:“我贵为天子,这样的事知道得很多,现在,我需要的只是采纳对老百姓有益的忠言,推行对老百姓有益的善事。再说,国家积攒数百万贯钱,哪如得到一个有才行的人?你不推举贤能,表彰善事,也不揭发奸邪之人,肃清豪强,只知道上奏售卖银矿这些有关实利的事情。过去,尧舜把美玉扔在山林,把宝珠沉没在深渊,因此高尚的美名,流芳千古。后汉时,桓帝、灵帝重利轻义,是近世有名的昏聩之君。你这样做,是竟然想把我与桓帝、灵帝相比吗?”就在这一天,他下令将权万纪削官为民。阅读《放鹤亭记》,完成各题。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选自《古文观止》卷十一)17.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①凌万顷之茫然凌:凌空②升高而望升:登B.①虽趣舍万殊趣:趣味、乐趣②草木际天际:接近C.①举匏樽以相属属:劝酒②其孰能讥之乎其:难道,表反问语气D.①士也罔极极:标准②纵其所如如:像……一样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齐彭殇为妄作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④火尚足以明也⑤一觞一咏⑥常在于险远⑦饮酒于斯亭而乐之⑧葛衣而鼓琴A.①⑦/②③⑥/④/⑤⑧B.①⑦/②/③⑥/④/⑤⑧C.①/②/③⑥/④⑧/⑤⑦D.①/②③⑥/④⑧/⑤⑦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叶叶相交通宁溘死以流亡兮B.忧伤以终老深思而慎取C.挟飞仙以遨游汝岂得自由D.列坐其次明年春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B.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C.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D.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熙宁”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彰显功德的一种名号,一般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B.“南面”泛指居于尊位或官位,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南而坐。C.“《易》”是即《易经》,相传为周文王姬昌所作,与《诗》《书》《礼》《乐》《春秋》合称为儒家“六经”。D.“《诗》”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22.下列对《放鹤亭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主要通过活泼的对答歌咏方式写出了隐逸者闲适自然的生活图景和不为世事所囿的自由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神往。B.熙宁十年秋,彭城发大水,洪水涨到云龙山人的草堂门一半的高度,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他迁居到故居的东边。C.云龙山人张君养有两只鹤,早上外出翱翔,晚上回来,因而他给自己修建的亭子起名叫“放鹤亭”。D.苏子谈到隐居之乐时,提及历史上卫懿公因为好鹤而亡国,周公针对此事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引以为戒。2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放鹤亭记》)(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答案】17.C18.B19.B20.D21.A22.D23.(1)(周公、卫武公)认为能让人荒唐迷惑颓败迷乱的(灾祸),没有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那(这)些(类)人,凭借这个(酒)却保全了他们的真性情并闻名于后世。(2)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面对面畅谈。(3)后世弄错了流传(的文字),并且没有人能说清楚(明白),(这种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能力。A.“凌”,译为越过、在……上;B.“趣”,趋向,取向;D.“如”,到、往。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①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②名作状,从侧面;③形容词作名词,年长的人;④形作动,照明;⑤名词作动词,喝酒;⑥形作名,危险遥远的地方;⑦意动,以……为乐;⑧名词作动词,弹奏。①⑦意动;②名作状;③⑥形作名;④形作动;⑤⑧名作动。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今异义词的能力。A.“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道路治安。“流亡”,古义:指随流消逝;今义:指因灾害或其他社会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C.“自由”,古义;自己做主;今义:自由自在。D.“其次”,古义:旁边,水边;今义:次序,等第。“明年”,古义:(相对的)第二年;今义:下一年。故选B。20.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从结构和句意来看,首先,“清远闲放”是“清净深远幽闲旷达”之意,是并列关系,不应断开,故可排除AB;其次,“亡”的宾语是“其国”,“好之则亡其国”是一完整句意,结合句意内容分析,可排除C。此句大意: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闲旷达,像鹤这样,还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还不能成为祸害。故选D。2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A.“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故选A。2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周公的《酒诰》、卫武公的《抑戒》是针对酒会造成灾祸而作,与鹤无关,且二人年代早于卫懿公。故选D。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之徒”,一类人;“全”,保全;“其”,代词,他们;“全其真”,保全了他们的真性情(2)“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3)“谬”,弄错;“传”,流传(的文字);名,说清楚。参考译文: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易》上说:‘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大概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不显露自己有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应该好像有益无害。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认为造成荒唐的灾祸没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那类人,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闲旷达,像鹤这样,还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还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山人欣然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写了放鹤、招鹤之歌:“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向下看选择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鹤飞回吧,到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弹奏着琴弦,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回来啊,西山不可以久留。”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白蘋洲五亭记[唐]白居易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①为荒泽。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旋属灾潦荐②至,沼堙台圮。后又数十载,委无隙地。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溪,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时予守宫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覙缕③梗概,十不得其二三。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由,革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选自《白居易集》)(注)①鞠:皆,尽②荐:连续③覙缕:逐条陈述。2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狎:亲近 B.万象迭入迭:重叠C.杨君缄书赍图赍:送 D.成胜概概:景象2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因以为名也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B.作八角亭以游息焉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C.康之由,革弊兴利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D.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若属皆且为所虏26.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如《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B.守、刺史,指古代地方官职。如《陈情表》中说“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C.蓬瀛,指蓬莱和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D.记,是我国古代常用的文章体裁,大多以描写为主,兼及叙事、抒情和议论。如《岳阳楼记》。2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B.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C.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D.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2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白蘋洲五亭的优美风光,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江南山水的热爱。B.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C.文章对杨汉公大加褒美,这从侧面体现了白居易“革弊兴利”、关心民生的政治情怀。D.文章记叙白蘋洲五亭的由来,描写白蘋洲胜景,赞美杨汉公“乐山水”“有善政”,叙议结合。2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2)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答案】24.C25.B26.D27.C28.B29.(1)杨君先前治理舒地(或”在舒地做官”),舒地百姓太平;现今治理湖地,湖地百姓安康。(2)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分析】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赍:送”错误,应为“赍:怀抱着,带着”。故选C。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因以为名也”,“因”,介词,因此;“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因”,介词,通过。B.“作八角亭以游息焉”,“以”,目的连词,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以”,目的连词,来。C.“康之由,革弊兴利”,“之”,结构助词,的;“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若”,动词,像,如同;“若属皆且为所虏”,“若”,代词,你。只有B项意义和用法全都一样。故选B。2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错误,应该是以叙事、描写为主,兼及议论和抒情。故选D。2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每到河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时,莲开水香之夜,宾友群集,舟船慢行,酒至半酣,飘然欲仙如痴如醉。“每至汀风春/溪月秋”,从句式上看,“汀风春”与“溪月秋”一致,故应在“春”后断开,且“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相对,应在“旦”后断开,“宾友集/歌吹作”,结构一致,应在“集”后断开,因此排除ABD三项。故选C。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从文中来看,原文是“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那,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作者对仅仅是用这四人来烘托杨汉公,并没有要批评他们的意思,并且文中还提到“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故选B。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前”,先前,名词作状语;“牧”,治理;“治”,太平;“康”,安康。(2)“兼而有”,二者都具备,“有”,拥有;“其……乎”,大概是……吧,“其”,语气副词,表猜测语气,大概。【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参考译文:湖州城往东南走二百步,抵达霅溪,溪水连着汀洲,洲名叫白蘋。梁朝时吴兴太守柳恽在此作诗“汀洲采白蘋”,因此用它取名。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年,有名却无亭,都是荒泽。到了大历十一年,鲁公颜真卿担任刺史,才剪枝导流,修建八角亭来作为游玩时休息之用。不久水灾连续而来,水泽堵塞,亭台毁坏。后来又过去几十年,没有一点儿空地可供立足。到了开成三年,弘农人杨君担任刺史,就疏通四渠,疏浚二池,修建三园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直到游宴息宿的用具,都有了。看到那横跨大水长汀的建筑,称之为白蘋亭。在二园之间、可以欣赏百花的,称之为集芳亭。面朝广池、观白云者,称之为山光亭。玩赏晨曦者,称之为朝霞亭。玩耍清涟者,称之为碧波亭。五亭依次排列,气象万千,全方位无死角,胜景无所遁形。每到河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时,莲开水香之夜,宾友群集,舟船慢行,酒至半酣,飘然欲仙如痴如醉。游玩者彼此相视,道:此地不知是世外之地?还是人间?又不知是否是蓬瀛昆阆,还能怎么样呢?当时我在洛阳工作,杨君写信附图,请我为亭作记。我拿着图握着笔,冥思苦想,逐条陈述梗概,十条中不得二三。通常胜境之地,得到人然后才能发生;人有独特的构思设计,得到美景然而后才能展开:境心相遇,一定有迹可循吗?大概这种胜境,实则起源于柳恽太守,草创于颜真卿公,发扬光大于杨君:三贤接力,事情才能成功呀。杨君先前治理舒地(或”在舒地做官”),舒地百姓太平;现今治理湖地,湖地百姓安康。安康之路,源于改革兴利,比如改革茶法、改变税书之类的。利兴,因此州府有多余的钱财;地方治理成功,所以平时才有空闲。因此有余力满足高尚的情怀,成就美景,三者互相依托,难道是偶然吗?当年谢、柳二人为郡守,寄情于山水,多高尚的情怀,却没听说过他们有美好的政绩;龚、黄为郡守,忧心于黎民,有美好的政绩,却没听说过他们拥有美景。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杨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月久远,后来者不知,因此写下他的名和字。时间为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公讳襄,字君谟,兴化军仙游人也。天圣八年,举进士甲科。庆历三年,以秘书丞、集贤校理知谏院,兼修起居注。是时天下无事,士大夫弛于久安。一日元昊叛,师久无功。天子慨然厌兵,思正百度以修太平。诏增置谏官四员,使拾遗补阙,所以遇之甚宠。公以材名在选中,遇事感激,无所回避,权幸畏敛,不敢挠法干政,而上得益与大臣图议。皇祐四年,迁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流内铨。御史吕景初、吴中复、马遵坐论梁丞相适罢台职,除他官,公封还辞头,不草制。其后屡有除授,非当者必皆封还之。而上遇公益厚,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贤可知”,命特赐冠帔以宠之。至和元年,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三年,以枢密直学士知泉州,徙知福州。公为政精明,而世闽人,知其风俗。至则礼其士之贤者,以劝学兴善。而变民之故,除其甚害。往时闽人多好学,而专用赋以应科举。公得先生周希孟,以经术传授,学者常至数百人。公为亲至学舍执经讲问,为诸生率。闽俗重凶事其奉浮图会宾客以尽力丰侈为孝否则深自愧恨为乡里羞。至有亲亡,秘不举哭,必破产办具而后敢发丧者。有力者乘其急时,贱买其田宅,而贫者立券举债,终身困不能偿。公曰:“弊有大于此邪!”即下令禁止。至于巫觋主病蛊毒杀人之类,皆痛断绝之,然后择民之聪明者教以医药,使治疾病。其子弟有不率教令者,条其事,作五戒以教谕之。久之,闽人大便。遂拜三司使,居二岁,以母老,求知杭州,即拜端明殿学士以往。徙南京留守,未行,丁母夫人忧。明年八月某日,以疾卒于家,享年五十有六。(节选自欧阳修《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3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闽俗重凶事/其奉浮图会/宾客以尽力/丰侈为孝/否则深自愧恨/为乡里羞B.闽俗重/凶事其奉浮图/会宾客/以尽力丰侈为孝/否则深自愧恨/为乡里羞C.闽俗重凶事/其奉浮图/会宾客/以尽力丰侈为孝/否则深自愧恨/为乡里羞D.闽俗重/凶事其奉浮图/会宾客/以尽力丰侈为孝/否则深自愧恨/为乡里羞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居注,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几乎历代帝王都有,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B.制,制书,是用来颁布皇帝重要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有时也用于官员的褒奖嘉勉。C.冠帔,古代妇女之服饰。帔,披肩。文中是指蔡襄荣显其母,其母得到皇上赏赐。D.丁忧,古代朝廷官员在位期间,若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一年。3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蔡襄忠君报恩,刚直敢为。他被皇上委以重任担任谏官,一心辅助皇上,遇事不避权贵,为皇上创造了良好的施政环境。B.蔡襄坚持原则,敢于谏言。御史吕景初等三人因言获罪被免去台职,他深表不平,退回皇帝谕旨,拒绝拟写免职诏令。C.蔡襄为政精明,兴利除弊。他熟悉闽地风俗,到任后礼贤下士,倡导经学,禁止铺张丧俗,禁绝巫觋蛊毒等,政绩斐然。D.蔡襄侍母孝顺,礼遇贤者。为照顾老母,他舍弃朝廷职位,请求到地方任职。对待贤人能以礼相待并为其讲学做表率。3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力者乘其急时,贱买其田宅,而贫者立券举债,终身困不能偿。(2)其子弟有不率教令者,条其事,作五戒以教谕之。久之,闽人大便。【答案】30.C31.D32.D33.(1)有权势的人趁他们急迫时,贱买他们的田产宅院,有的穷人立下字据欠下债务,终生穷困不能偿还。(2)有不遵守教令的年轻人,整理他们的事情,做五戒来教导训戒他们。时间长了,福建人非常安适。【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本题中,“闽俗重凶事”,“凶事”是“重”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D;“其奉浮图”,“浮图”是“奉”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A。本句译为:福建风俗注重丧事,他们信仰佛教,聚集宾客,把竭尽全力办得丰隆奢侈作为孝顺,否则就会自己深感惭愧遗憾,被乡里人羞辱。故选C。3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为父母守制一年”错误。为父母守制三年。故选D。3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对待贤人能以礼相待并为其讲学做表率”错误。文中写的是“亲至学舍执经讲问,为诸生率”指的是到学堂为学生讲学作表率。故选D。3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急”,急迫;“立券”,立下字据(契约);“困”,穷困、贫困。(2)“有不率教令者”,定语后置;“条”,整理;“教谕”,教导训示;“便”,安逸、舒适。参考译文:蔡公名襄,字君谟,兴化军仙游人。天圣八年,参加进士甲科考试。庆历三年,以秘书丞、集贤校理掌管谏院,同时编修起居注。当时天下太平,士大夫在长久的平安中很松懈。有天元昊叛乱,出师很久,无功而返。天子叹息讨厌战争,考虑着端正各方面的事务来获得太平。下诏增设四名谏官,让他们裨补政务上的缺漏,所以对待他们很优厚。蔡公因为有才被选中,蔡公遇事刚直果敢,不避权贵,权贵幸臣畏惧收敛,不敢扰阻挠法律,干涉政治,因而皇上能够与大臣筹谋计划。皇祐四年,蔡公升迁为起居舍人、掌管拟定皇帝诏书,同时任判流内铨。御史吕景初、吴中复、马遵因为上书弹劾梁丞相,恰逢被罢官,任他职。蔡公退回皇帝谕旨,拒绝拟写免职诏令。后来多次被授官,不是恰当的,蔡公一定会封还(官印)。皇帝对他更加优厚,说:“有这样的儿子,可以推知他的母亲一定很贤能。”下令特赐凤冠霞帔以示优厚。至和元年,升迁为龙图阁直学士、任开封府长官。至和三年,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掌管泉州,又转任福州长官。蔡公处理政务精明能干,并且世代为福建人,熟悉当地风俗,来到福州就对贤士以礼对待,来鼓励学习倡导善事,移风易俗,除去他们痛恨的。以前福建人喜欢学习,专门用赋来应对科举,蔡公找到周希孟先生,传授儒家经典,学者常常达到数百人,蔡公经常到学堂教授经文,提出疑问,为学生们做表率。福建风俗注重丧事,他们信仰佛教,聚集宾客,把竭尽全力办得丰隆奢侈作为孝顺,否则就会自己深感惭愧遗憾,被乡里人羞辱。到了亲人死去,保密而不敢哭,一定要耗费整个家产办妥当了才敢发丧。有权势的人趁他们急迫时,贱买他们的田产宅院,有的穷人立下字据欠下债务,终生穷困不能偿还。蔡公说:“弊病有大于这样的吗?”就下令禁止。至于巫觋给人看病,下蛊害人之类的事情,都狠狠地断绝了,然后选择聪明的百姓,教给他们医药知识,让他们给百姓看病。有不遵守教令的年轻人,整理他们的事情,做五戒来教导他们。时间长了,福建人非常安适。于是授予三司使,过了两年,因为母亲年老,请求任杭州长官,随即被授予端明殿学士前往,转任南京留守,还没出发,母亲去世,为母守丧。第二年八月某天,因为疾病在家中去世,享年56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秋阳赋(宋)苏轼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①之诗。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夫是以乐而赋之,子以为何如?”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帷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乃真知之。方夏潦之淫也,云烝雨泄;雷电发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耕于天吴,有田一癦。禾已实而生②耳,稻方秀而泥蟠。沟腠交通,墙壁颓穿。面垢落暨之涂,目泣湿薪之烟。釜甑其空,四邻悄然。鹤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计有食其几何,矧③无衣于穷年。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清风西来,鼓钟其镗。奴婢喜而告余,此雨止之祥也。早作而占之,则长庚澹澹,其不芒矣。浴于旸谷④,升于扶桑。曾未转盼,而倒景⑤飞于屋梁矣。方是时也,如酔而醒,如喑而鸣。如瘘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公子亦有此乐乎?”公子曰:“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自今知之,可以无惑。居不墐户,出不仰笠,署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公子拊掌,一笑而作。[注]①无言:内容空洞。②生:发芽。③矧:也。④旸谷:传说中指日出的地方,亦作“旸谷”⑤倒景:这里指彩虹。3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B.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C.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D.曲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士,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佛之人的泛称,同时还是文人雅士的自称,如李白自称青莲居士,苏轼自称东坡居士,李清照自称易安居士。B.江湖,文中与河流、湖泊并无关系,也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场所,它是指朝廷以外的地方,就像《岳阳楼记》中的“处江湖之远”。C.扶桑,神话中的树木名,“汤谷上有扶桑”。后用来称东方极远处或太阳出来的地方。“吾侪小人”就是指我们这些普通人。D.小人,古代指地位低的人,后世也用于谦称自己。3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贵族公子要写一篇歌颂秋阳的赋,苏轼听了他的构思后大笑,认为他对秋阳的认识太过浅薄。B.本文以秋阳为题,用大篇幅叙述阴雨带给人们的苦楚,表达了对穷苦百姓生活的关注。C.夏日阴雨连绵,洪水泛滥,天晴之后百姓欣喜不己,这些都是苏轼贬居生活所见情形的缩影。D.文章模仿汉赋对话的形式,表现了不同境遇的人对于太阳的不同感触,行文流畅,文采出众。3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2)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答案】34.D35.B36.B37.(1)我讨厌恶行并且希望惩罚恶行,就像秋天的太阳让树木枯萎一样。(2)晚上睡觉为了躲避漏雨,一夜得换多个地方,白天要多次换烤衣服。这些都还不足以忧虑。【分析】3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曲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译为“太阳炽热如火并不是它要施虐于人,穆然温和也不是它对人慈悲”,可知此处为对偶句式,排除AC。“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为判断句,故“者”后断开,“也”后断开,排除B。故选D。3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理解的能力。B.“江湖,文中与河流、湖泊并无关系,也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场所,它是指朝廷以外的地方”错误,文中“雷电发越,江湖为一”译为“暴风雨中电闪雷鸣,水涨江河湖泊连成一片”,故文中的“江湖”指江河湖泊。故选B。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表达了对穷苦百姓生活的关注”错误,由原文苏轼和公子的对话如“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帷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何自知秋阳哉!”以及公子的回答“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可知,本文强调的是创作要缘于真实感受,不能矫情,所以关注穷苦百姓生活并不是主要目的。故选B。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句中,第一个“恶”,讨厌;第二个“恶”,名词,恶行;“刑”,惩罚;“陨”,使动用法,使……枯萎。(2)句中,“违”,躲避;“易”,更换;“病”,忧虑。【点睛】参考译文:越王的孙子里有一个很贤达的公子,住在不沾泥的华屋高堂,他作的诗歌空洞无物,(一天)他就对东坡说:“我心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明亮;我的气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清明;我喜欢善行而且希望完成(嘉奖)善行,就像秋阳喜欢让万物生长成熟一样;我讨厌恶行而且希望惩罚恶行,就像秋天的太阳让树木枯萎一样。我把这种情怀写成词赋然后配上曲子,你觉得怎么样呢?”东坡笑了:“公子哪里了解秋阳呢?(你)生在漂亮的大房子里,长大后结交的都是朝廷上的人;出去有人给你撑着很大的华盖,回去有人侍候你在锦绣的帷幄中睡觉。你在酷暑感受的只是微热,冬天感受到的只是微冷罢了,哪儿知道什么秋阳?像我这样的人才是真的知道秋阳。正当夏季,淫雨连绵,炎热的蒸汽上升,变成大与瓢泼而下。暴风雨中电闪雷鸣,水涨江河湖泊连成一片;大地被淹,城里都可以划船了,屋子里时不时还有鱼虾蹦进来;层里的东西都长霉,床上有青蛙和蚯蚓等在爬行;晚上睡觉为了躲避漏雨,一夜得换多个地方,白天要多次换烤衣服。这些都不足以忧虑。在家乡耕作时,有一块田地,庄稼已经成熟,(却因阴雨)而发芽;稻谷正当吐穗时,(却因阴雨)而倒在泥水之中。田野里沟坎交错,家里的墙都快倒了。满面尘灰泥垢,柴很湿,烟都把我呛哭了。家里的盆盆罐罐都是空的,邻居也没什么声响。平时只有鹳鹤这种野鸟在我家院子里叫两声,妻子深夜里起身长叹。算一算有饭吃的日子还有几天。又没有衣服度过这一年。突然,灶里的柴掉了出来,到处是火星。晚上点灯,见灯芯双悬。从西边吹来了风,到处锣鼓喧天,奴婢高兴地告诉我,这是雨停的祥瑞。早早起来占了一卦,长庚星淡淡的,没有光泽。(太阳)在旸谷沐浴了之后升上了扶桑。还没回过神,太阳的光芒就通过门外的积水反射到屋梁上。这时我在半醉半醒之间,像久睡初醒,像长久的哑巴忽然能发声,好像卧病多年忽然能起来步行,又好像在故乡突然看见了父亲和哥哥。公子明白这种快乐吗?”公子说:“好啊!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我也能会意。”东坡说:“太阳在天上运行,所以南北天气各有不同。太阳炽热如火并不是它要施虐于人,穆然温和也不是它对人慈悲,况且今天温暖的太阳,就是昨天那个炎热的太阳。为什么要把夏天的太阳说成赵盾般可畏,而把冬天的太阳说成赵衰般可爱呢?我们这些平凡的人,易喜易怒,对于冬夏的畏惧和喜爱,就像《庄子·齐物论》中讲的那个楚国人养的群猴一样,朝三暮四。现在了解这些,心中没有什么疑惑了。居家不需要封闭门户,出门不必戴斗笠,夏天不视炎热为太阳的缺点,以此而不忘记秋阳的光照之德。”公子拍手大笑,然后把这些写了下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进度合同书协议
- 农产品批发购销协议
- 校园内部超市销售合约
- 购销合同空白表格
- 机砖买卖购销合同
- 移动应用开发与实施合同
- 净水器使用指导服务合同
- 招标采购服务器文件
- 技术培训与技术转让合同
- 纺织品批发买卖合同
- 蓝色商务极简科技风创新发布会ppt模板
- 管理学原理第5章案例:沙漠求生游戏课件
- TCL液晶电视各机芯进工厂模式方法汇总
- 《中国古代文学史——李白》优秀PPT课件
- 物业公司客户服务部危险源清单及风险评价表
- 02-1-桥梁典型病害
- 危险化学品普查登记表(11张表)
- PDCA循环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华师大版 - 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
- ISO13485-2016培训教材PPT课件
- 解读高考物理实验命题特点和规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