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史》未命名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高睿幼孤,聪慧夙成。初读《孝经》,至“资于事父”,辄流涕歔欷。十岁丧母,举声殒绝,哀感左右。居丧尽礼,持佛法长斋,至于骨立,杖而后起。高祖令常山王共卧起,日夜说喻之。并敕左右不听进水,虽绝清漱,午后辄不肯食。由是高祖食必唤睿同案。其见愍惜如此。显祖受禅,进封爵为赵郡王。六年,诏睿监筑长城。于时盛夏,睿屏除盖扇,亲与军人同劳苦。而定州有冰室,每岁藏冰,长史宋钦道以睿冒犯暑热,遂遣舆冰,倍道追送。正值日中停车,人皆不堪,而送冰者至,咸谓得冰一时之要。睿乃叹息云:“三军之人,皆饮温水,吾以何义,独进寒冰。”遂至消液,竟不一尝。兵人感悦,遐迩称叹。先是,役徒罢作,任其自返。羸弱之徒,弃在山北,多致僵殒。睿于是亲帅所部与之俱还配合州乡部分营伍遇善水草即为停顿分有余赡不足屯以全者十三四焉。九年,车驾幸楼烦,睿朝于行宫,仍从还晋阳。突厥尝侵轶至并州,帝亲御戎,六军进止,皆令取睿节度,以功复封宣城郡公。睿久典朝政,清真自守,誉望日隆,渐被疏忌,乃撰古之忠臣义士,号曰《要言》,以致其意。世祖崩,葬后数日,睿奏后主:“和士开不宜仍居内任。”并入奏太后,太后曰:“士开旧经驱使,欲留过百日。”睿正色不许。有中官谓睿曰:“太后意既如此,殿下何宜苦违!”睿曰:“今嗣主幼冲,岂可使邪臣在侧。不守之以正,何面戴天。”遂重进言。太后令酌酒赐睿,睿正色曰:“今论国家大事,非为卮酒!”旦欲入朝,妻子咸谏止之。睿曰:“社稷事重,吾当以死效之。”入见太后,太后复以为言,睿执之弥固。出至永巷,被执,于雀离佛院杀之,时年三十六。期年后,诏听以王礼葬,竟无赠谥焉。(节选自《北齐书·高睿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睿于是亲帅所部/与之俱还/配合州乡/部分营伍/遇善水草/即为停顿/分有余/赡不足/屯以全者十三四焉B.睿于是亲帅/所部与之俱还/配合州乡部分/营伍遇善水草/即为停顿/分有余/赡不足/屯以全者十三四焉C.睿于是亲帅所部/与之俱还/配合州乡部分/营伍遇善水草/即为停顿/分有余/赡不足/屯以全者十三四焉D.睿于是亲帅/所部与之俱还/配合州乡/部分营伍/遇善水草即为停顿/分有余/赡不足/屯以全者十三四焉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经》,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儒家经典著作,是儒家十三经之一。B.受禅,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是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一种方式。C.车驾,天子出巡时乘坐的马车,后用为天子的代称,文中代指齐显祖。D.赠谥,古代帝王官员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赠给一个表示褒奖的称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睿谨守孝道,受到高祖优待。他在丧母后,大声号哭,几乎晕厥;高祖见他始终不肯饮水吃饭,于是与他同桌而食。B.高睿体恤部下,言行感动士兵。他带领兵卒修筑长城,不顾天气炎热,撤除盖扇,将冰水让给兵士,自己未尝一滴。C.高睿名声斐然,遭到猜忌疏远。他久掌朝政,清真自守,声誉日盛,慢慢受到疏远,于是撰写《要言》表达情怀。D.高睿守正不屈,最终被害而死。他坚持罢免和士开,数次违逆太后,不听他人劝告,执意进谏,招来杀身之祸。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丧尽礼,持佛法长斋,至于骨立,杖而后起。(2)长史宋钦道以睿冒犯暑热,遂遣舆冰,倍道追送。【答案】1.A2.D3.A4.(1)高睿在家守丧极尽礼节,奉佛法吃长斋,以至于十分消瘦,拄着手杖才能站立。(2)长史宋钦道因为高睿冒着酷暑(劳作),就派人用车拉着冰,加快速度追着送给他。【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高睿于是亲自率领属下,和他们一起回来,配合州乡,划分营伍,遇到好的水草,就停下来休息,分有余,补不足,依靠此法活下来的十有三四。“所部”是“帅”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配合州乡”“部分营伍”是两个动宾结构,做并列谓语,中间断开,排除C。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表示褒奖的称号”错,谥号有褒贬之分。因此应是“根据其生前事迹赠给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始终不肯饮水吃饭”错,原文是说他“居丧尽礼,持佛法长斋,至于骨立,杖而后起”,高祖命令身边的人不准给他进水,“并敕左右不听进水”,结果“虽绝清漱,午后辄不肯食。由是高祖食必唤睿同案”,虽然没有了水,过午之后还是不肯吃饭,因此高祖吃饭时必定召唤他在同一张桌上。可见他并非“始终不肯饮水吃饭”。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居丧”,在家守丧;“长斋”,长时间吃斋饭;“骨立”,形容十分消瘦;“杖”,拄着手杖。(2)“以”,因为;“冒犯”,冒着、顶着;“舆冰”,用车拉着冰;“倍道”,兼程,加快速度。参考译文:高睿幼年丧父,聪慧早成。初次诵读《孝经》,读至“资于事父”一语,就泪流满面唏嘘不已。十岁时母亲去世,大声号哭,晕厥过去,哀痛感动身边的人。高睿在家守丧极尽礼节,奉佛法吃长斋,以至于十分消瘦,拄着手杖才能站立。高祖命令常山王跟他共同起居,日夜用道理说服他。还命令身边的人不准给他进水,虽然没有了水,过午之后还是不肯吃饭。因此高祖吃饭时必定召唤他在同一张桌上。他被可怜爱惜到如此地步。显祖登基,高睿被进封爵位为赵郡王。六年,皇帝诏令高睿监督修筑长城。这时恰好是盛夏,高睿撤除盖扇,亲自与军人同甘共苦。定州城有冰室,每年收藏冰块,长史宋钦道因为高睿冒着酷暑,就派人用车拉着冰,加快速度追着送给他。正值中午停下休息,人们不能忍受炎热,都认为得到冰块是最要紧的事。睿于是叹息说:“三军之人,都喝的是热水,我有什么仁义,独自饮用寒冰。”于是全部分给兵士,自己没有尝一滴冰水。士兵们个个感动喜悦,远近的人都赞叹。以前,服徭役的百姓停止劳作,任由他们自己返回家中。身体病弱的人,被抛弃在山北,大多导致僵死。高睿于是亲自率领属下,和他们一起回来,配合州乡,划分营伍,遇到好的水草,就停下来休息,分有余,补不足,依靠此法活下来的十有三四。九年,皇帝巡行楼烦,高睿到行宫朝见,仍然跟从皇帝返回了晋阳。突厥曾经侵扰到并州,皇帝亲自统领军队抵御突厥,军队的前进后退都令高睿节度。凭借功劳又被封为宣城郡公。高睿长期掌管朝政,以纯朴自守,声誉日渐兴起,慢慢地受到疏远和猜忌,于是选录古代忠臣义士的事迹,编成一书,名叫《要言》,以表达自己的情怀。世祖驾崩,埋葬后的几天,高睿上书后主说:“和士开不应该再任朝官。”并且进宫上奏太后,太后说:“士开为旧臣,我们想留过先帝的百日。”睿神色严肃,不肯同意。有一宦官对高睿说:“太后心意既然这样,殿下何必与她对抗?”高睿说:“如今嗣主年幼,怎能让邪臣在他身旁?不坚守正道,我有何面目见人。”因而再次进言。太后命令身边的人斟酒赐给高睿。高睿严肃地说:“现在讨论国家大事,不是喝酒的时候!”早晨想入朝,妻子儿女一齐劝阻他。高睿说:“国家事情重要,我应当以死报效。”入殿见了太后,太后又提起前话,高睿更加坚持自己的意见。出来走到永巷,被捉住,在雀离佛院被杀害,时年三十六岁。一年后,皇帝下令用王礼安葬,但一直没有给他谥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在古代有时特指《诗经》,古语中凡称“诗曰”“诗云”,里面的“诗”都是指《诗经》。B.“衣锦昼游”指白天穿着华贵官服,使人看见,比喻富贵还乡,向乡亲们炫耀。C.《北史》为二十四史之一,是记录北魏到隋的历史的一部史书。D.“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记录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事迹,如《左传》《廉颇蔺相如列传》。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答案】5.D6.D7.C8.(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定淮南”为动宾结构,“淮南”为“定”的宾语,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可断开,且“所住”为所字结构,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可断开,故在其前断开,排除AB;“数见军旅”为承前省略,主语为“周师”,“见”为谓语,“军旅”为宾语,本句主谓宾结构完整,且“护儿”为“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的主语,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可断开,故在其前断开,排除C。本句的意思是:恰逢周朝的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正处于两国的边界。来护儿多次见到军队,常常情绪激昂,有建立功名的志向。到了隋文帝开皇初年,宇文忻等人镇守广陵。在平定陈国的战役中,来护儿立有战功。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D.“‘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记录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事迹,如《左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说法错误。《左传》是左丘明给《春秋》作的注,详解《春秋》所述的历史事实,和后代的“列传”并不一样。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说法错误。由“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可知,宇文化及杀害来护儿时,隋炀帝已经被抓了起来。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车驾游幸,深恐非宜”是省略句,应为“(陛下)车驾游幸,(我)深恐非宜”;“兴”是发动、兴起之意;“咨怨”是叹息、怨恨之意;“游幸”即外出巡游;“非宜”就是不恰当,不适宜。(2)“凶逆”,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凶恶悖逆之人;抱恨,抱憾;复,再;“何言”,宾语前置句,说什么。【点睛】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留、补、删、换、调。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译文:来护儿,字崇善,还没有懂事的时候就成了孤儿,由伯母吴氏抚养。吴氏照顾养育他,给予了他很多慈母般的教诲。(来护儿)自幼卓越出众,刚开始读《诗经》,就放下书感叹道:“大丈夫生活在世上,应该凭借为国家消灭敌人来取得功名!”同辈对他的话感到惊奇,认为他的志向豪壮。等到长大成人,(来护儿)谋略非凡、优秀特出,志向气量出众高远。恰逢周朝的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正处于两国的边界。来护儿多次见到军队,常常情绪激昂,有建立功名的志向。到了隋文帝开皇初年,宇文忻等人镇守广陵。在平定陈国的战役中,来护儿立有战功,晋升官位至上开府,被赏赐一千段丝织品。仁寿初年,(来护儿)升任瀛州刺史,因好的政绩而闻名,频频受到慰劳和勉励。隋炀帝继位,(来护儿)被征入朝,百姓牵挽车辕恋恋不舍。(来护儿)许多天都不能离开瀛州地界,到朝中上书请求(将来护儿留下来)的,前后有几百人。炀帝对(他)说:“当初国家没安定的时候,卿是有名的将领,如今天下安定了,卿又成为很好的刺史,可以说是双美兼而有之了。”大业六年,炀帝巡幸江都,对来护儿说:“穿着华丽的衣服在白天巡游,是古人看重的,卿如今就是这样。”就赏赐给(来护儿)两千段丝织品,以及牛、酒,让他去拜谒祖先之墓,宴请父老乡亲。并且让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聚集到他的宅院中,畅饮一日,朝廷和民间的人都为来护儿感到荣耀。大业十二年,炀帝巡幸江都,来护儿劝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我)希望陛下停留在洛阳,根据时节休养生息。陛下如今巡幸江都,(那里)是臣衣锦还乡之地,臣深受恩宠,不敢只为自己打算。”炀帝听后,神色严厉地站了起来,(来护儿)好多日子不能见到(他)。后来,炀帝怒气消解,(来护儿)才被人带来进见,(炀帝)对他说:“公竟然有这样的意思,朕还有什么指望!”来护儿于是不敢再说话。等到宇文化及发动叛乱时,(他)十分忌恨来护儿。这一天早晨将要去上朝时,(来护儿)被抓了起来。来护儿说:“陛下如今在哪里?”身边的人回答说:“现在被抓了起来。”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着国家重任,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被杀害了。来护儿重视承诺,重视情谊,不贪图财物名利,不置办产业。在作战用兵方面,特别重视谋略,每次观览兵法,就说:“这里写的难道也是才能出众的人的意思吗?”善于安抚士兵,约束严明,所以部属都能够为他效死尽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魏玄字僧智,任城人也。六世祖休,仕晋为鲁郡守。永嘉南迁,遂居江左。父承祖,魏景明中,自齐归魏,家于新安。玄少慷慨,有胆略。普泰中,除奉朝请。频从军与梁人交战。永安初,以功授征虏将军、中散大夫。及魏孝武西迁,东魏北徙,人情骚动,各怀去就。玄遂率募乡曲,立义于关南,即从韦法保与东魏司徒高敖曹战于关口。及独孤信入洛阳,隶行台杨琚防马渚。复与高敖曹接战。自是每率乡兵,抗拒东魏。前后十余战,皆有功。邙山之役,大军不利,宜阳、洛州皆为东魏守。崤东立义者,咸怀异望。而玄母及弟并在宜阳。玄以为忠孝不两立,及率义徒还关南镇抚。太祖手书劳之,除洛阳令。十三年,与开府李义孙攻拔伏流城,又克孔城,即与义孙镇之。十四年,转河南郡守,加大都督。十六年,洛安民雍方隽据郡外叛,自号行台,攻破郡县,囚执守令。玄率弘农、九曲、孔城、伏流四城士马讨平之。魏恭帝二年,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孝闵帝践阼,进爵为伯。保定四年,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徙镇阎韩。仍从尉迟迥围洛阳。天和元年,陕州总管尉迟纲遣玄率步骑五百于鹿卢交南,邀击东魏洛州刺史独孤永业。永业有众二万余人,玄轻将五骑行前觇之,卒与之遇,便即交战,杀伤数十人,获马并甲槊等,永业遂退。二年,进爵为侯。三年,迁熊州刺史。政存简惠,百姓悦之。五年,齐将斛律明月率众向宜阳,兵威甚盛,玄率兵御之,每战辄克。后以疾卒于位。史臣曰:二国争强四郊多垒镇守要害义属武臣李延孙等以勇略之姿受捍城之寄灌瓜赠药虽有愧于昔贤御侮折冲足方驾于前烈用能观兵伊、洛,保据崤、函,齐人沮西略之谋,周朝缓东顾之虑,皆数将之力也。(节选自《周书·魏玄传》,有删改)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二国争/强四郊/多垒镇守要害/义属武臣/李延孙等以勇略之姿/受捍城之寄/灌瓜赠药虽有愧/于昔贤/御侮折冲/足方驾于前烈/B.二国争强/四郊多垒/镇守要害/义属武臣李延孙等/以勇略之姿/受捍城之寄/灌瓜赠药虽有愧/于昔贤/御侮折冲/足方驾于前烈/C.二国争/强四郊/多垒镇守要害/义属武臣李延孙等/以勇略之姿/受捍城之寄/灌瓜赠药/虽有愧于昔贤/御侮折冲/足方驾于前烈/D.二国争强/四郊多垒/镇守要害/义属武臣/李延孙等以勇略之姿/受捍城之寄/灌瓜赠药/虽有愧于昔贤/御侮折冲/足方驾于前烈/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左,古代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江右即江西。江左与江表所指的地理区域相同。B.开府,军职名。西魏、北周时期,府兵每军设一开府将军,简称开府,全称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C.元年,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也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如北周武帝第二个年号的第一年称为天和元年。D.崤、函,指崤山和函谷关,古代常将二者合称为“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地势险要,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玄胆识过人,率众发动起义。东魏北徙,人心动荡,他招募同乡,在关南发动起义,率领乡兵参与朝廷与东魏的战斗,屡次建功。B.魏玄忠义报国,无暇顾及家人。朝廷军队失利,宜阳、洛州陷落,他无暇顾及在宜阳的母亲与弟弟,积极率部御敌,受到朝廷肯定。C.魏玄骁勇善战,成功击退强敌。东魏独孤永业的军队有二万余人,他先派兵侦察,然后亲率五百人突袭敌军,成功退敌,有所缴获。D.魏玄治理得法,保障一方安定。他任熊州刺史时,实施宽仁的政策,使百姓得到实惠;外敌多次侵袭宜阳,他率兵抵抗,每战必胜。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洛安民雍方隽据郡外叛,自号行台,攻破郡县,囚执守令。(2)齐人沮西略之谋,周朝缓东顾之虑,皆数将之力也。【答案】9.D10.A11.C12.(1)洛安百姓雍方隽占据郡城外叛,自称行台,攻破郡县,擒获守令。(2)齐人停止实施向西侵略的谋略,周朝东边的顾虑得以缓解,都是这几位将领的功劳。【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争强”,争为强者,“争”为谓语,“强”为宾语,不需要断开,排除AC。“有愧”的对象为“昔贤”,“于昔贤”作状语,“虽有愧于昔贤”不需要断开,排除B。句意:两个国家争强,四边境多建防御工事,派兵镇守重要的地方,应该是武臣的责任。李延孙等人因有勇有谋,承担着保卫城池的重任,以德报怨。虽然愧对昔贤,但是抵御敌人,冲锋陷阵。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江左与江表所指的地理区域相同”错误,江左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可见,江左与江表所指的地理区域有所不同。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他先派兵侦察,然后亲率五百人突袭敌军”理解错误。根据“率步骑五百于鹿卢交南”“永业有众二万余人,玄轻将五骑行前觇之,卒与之遇,便即交战,杀伤数十人,获马并甲槊等,永业遂退”,魏玄有五百兵力,他亲率五个骑兵侦察敌情,突遇敌军,随即交战,他们杀伤数十人,独孤永业因此退军。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据”,占据;“号”,号称,称作;“囚执”,俘获,擒获。(2)“沮”,停止,终止;“略”,谋略;“力”,功劳。参考译文:魏玄字僧智,任城人。六世祖魏休,在晋朝担任鲁郡守。永嘉年间南迁,定居江东。父亲魏承祖,在魏景明年间,从梁国回到魏国,定居新安。魏玄从小意气风发,有胆气谋略。普泰年间,授奉朝请。多次随军与梁人作战。永安初年,以战功授征虏将军、中散大夫。魏孝武帝西迁后,东魏向北迁移,人心动乱,各有打算。魏玄率领招募的部属,在函谷关以南举起义旗,随即跟从韦法保在关口与东魏司徒高敖曹作战。独孤信入据洛阳后,魏玄隶属行台杨琚,防守马渚。又与高敖曹交战。从此多次率领乡兵,抵抗东魏。前后十余战,都立下功劳。在邙山之战中,大军失利,宜阳、洛州都归属东魏。在崤关以东反抗东魏的人,都产生了不同想法。魏玄的母亲、弟弟都在宜阳。魏玄认为忠孝无法两全,就率领部属回到函谷关以南镇守。太祖亲自写信慰问他,授洛阳令,封广宗县子,食邑四百户。大统十三年(547),与开府李义孙攻克伏流城,又攻克孔城,随即与李义孙共同镇守。不久又镇守伏流。十四年,授帅都督、东平郡守,转任河南郡守,加大都督衔。十六年,洛安百姓雍方隽占据郡城叛乱,率领步兵、骑兵一千人,自称行台,攻陷郡县,囚禁郡守县令。魏玄率领弘农、九曲、孔城、伏流四城兵马将其讨平。魏恭帝二年(555),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孝闵帝登基,晋封伯爵,食邑增至九百户。保定元年(561),镇守蛮谷。四年,升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守阎韩。又跟随尉迟迥围攻洛阳。天和元年(566),陕州总管尉迟纲派魏玄率领仪同宇文能、赵乾等步兵、骑兵五百人,在鹿卢交以南,截击东魏洛州刺史独孤永业。独孤永业拥有二万余人,魏玄轻装,率领五名骑兵前去侦察,突然与敌人遭遇,立即交战,杀伤数十人,缴获马匹、甲胄、长矛等,独孤永业退去。二年,晋封侯爵。授白超防主。三年,升任熊州刺史。施政简切仁惠,受到百姓爱戴。四年,转任和州刺史、伏流防主,晋封公爵。五年,齐国将领斛律明月率军进攻宜阳,兵势很盛,魏玄率军抵抗,每战必胜。后来因病在任上去世。史臣说:两个国家争强,四边境多建防御工事,派兵镇守重要的地方,应该是武臣的责任。李延孙等人因有勇有谋,承担着保卫城池的重任,以德报怨。虽然愧对昔贤,但是抵御敌人,冲锋陷阵,能够伊、洛作战,保护崤、函之地,齐人停止实施向西侵略的谋略,周朝东边的顾虑得以缓解,都是这几位将领的功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赵良弼,字辅之,多智略,初举进士,教授赵州。世祖在潜簿,召见,占对称旨。会立邢州安抚司,擢良弼为幕长。邢久不得善吏,且当要冲,使者旁午,民多逃去。良弼区画有方,事或掣制,则请诸藩邸。再阅岁,凡六往返,所请无不从。己未七月,世祖南征,召参议元帅事。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闻宪宗崩,世祖北还,良弼陈时务十二事,言皆有征。庚申,良弼凡五上言劝进,曰:“今中外皆愿大王早进正宸,以安天下,事势如此,岂容中止,社稷安危,间不容发。”世祖嘉之。既即位,立陕西四川宣抚司,以廉希宪、商挺为使、副,良弼为参议。良弼先行,谋诸断事官八春,曰:“今浑都海日夜思北归,纽璘迁延不即行,当先遣使奉上旨促纽璘入朝,刘太平速还京兆。”八春从其议。纽璘果移营将入泾,刘太平将趋六盘,闻命乃止。后浑都海果叛北归,良弼与汪惟正、刘黑马二宣抚决议,执浑都海之党元帅诛之。升参议陕西省事。蜀人费寅以私憾诬廉希宪、商挺在京兆有异志者九事,以良弼为证。帝召良弼诘问,良弼泣曰:“二臣忠良,保无是心,愿剖臣心以明之。”帝意不释。初挺荐王文统可大用。后平李璮乱,得文统与璮交通书,益有疑二臣意,切责良弼,至欲断其舌。良弼誓死不少变,帝意乃解,费寅卒以反诛。后帝将讨日本,三问,良弼言:“臣居日本岁余,睹其民俗,狠勇嗜杀,不知有父子之亲,上下之礼。其地多山水,无耕桑之利,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况舟师渡海,海风无期,祸害莫测。是谓以有用之民力,填无穷之巨壑也,臣谓勿击便。”帝从之。二十三年卒,追封韩国公,谥文正。(选自《元史·赵良弼传》)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B.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C.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D.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从周代开始帝王之死称为崩。B.庚申,与上文“己未”均为干支纪年法。干支法是中国古代使用的纪年方法之一。C.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后来代指国家。D.谥,即谥号,始于西周。帝王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臣下的谥号则由礼官议上。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良弼富有才干。在世祖即位前他就得到召见,应答称意;世祖北还时他陈奏应办的政务,件件都有依据。B.赵良弼洞察时局。他曾多次上书劝世祖即皇帝位,提醒世祖形势紧迫,不能有丝毫犹豫,获得世祖赞许。C.赵良弼行事果敢。他为陕西、四川宣抚司参议时果断施策,并在浑都海反叛朝廷时,逮捕并处死其党羽。D.赵良弼坚持正义。费寅因私人恩怨而告廉希宪、商挺图谋不轨,良弼誓死不妄言,却未能消除世祖疑心。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良弼区画有方,事或掣制,则请诸藩邸。(2)后平李璮乱,得文统与璮交通书,益有疑二臣意,切责良弼,至欲断其舌。【答案】13.B14.D15.D16.(1)良弼规划有方法,事情有时受到牵制,就请示于王府。(2)后来平定李璮叛乱,(皇帝)得到王文统与李璮来往(暗中勾结)的书信,更加怀疑这二人有二心,严厉谴责良弼,甚至要割他的舌头。【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桴鼓”是“执”的宾语,应在“桴鼓”后断句,排除AC。“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是并列谓语,中间断开,排除D。故选B。句意为:他亲自指挥战斗,身先士卒,五战五捷,禁止士卒焚烧百姓房屋、杀害降民。凡到一处便宣布朝廷恩德,人民全部安居无事。
1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帝王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臣下的谥号则由礼官议上”错误,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未能消除世祖疑心”错,原文的表述是“良弼誓死不少变,帝意乃解”,意思是“良弼誓死也不妄加评说,世祖的疑心才消除”。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句中关键词:“区画”,规划;“或”,有时;“掣制”,受到牵制。(2)句中关键词:“平”,平定;“书”,信;“切责”,严厉谴责。参考译文:赵良弼,字辅之,足智多谋,起初通过科举考中进士,在赵州教授。世祖即位前就召见过他,应对符合上意。正值设立邢州安抚司,升良弼为幕长。邢州很久没有贤能的官吏,并且处在交通要道之地,来往使臣很多,很多百姓逃亡离开。良弼规划有方法,事情有时受到牵制,就请示于王府。经过一年,去王府往返共六次,请示的事情没有不被允许的。己未七月,世祖南征,召赵良弼参议元帅府事。他亲自指挥战斗,身先士卒,五战五捷,禁止士卒焚烧百姓房屋、杀害降民。凡到一处便宣布朝廷恩德,人民全部安居无事。听到宪宗驾崩,世祖北还京师,良弼陈奏当前应办政务十二事,件件都有依据。庚申年,良弼总共五次上书劝世祖即皇帝位,说:“现如今朝廷内外都希望大王您早日登基即位,来安定天下,时事形势像这样,怎么能够容许犹豫不决呢,关系到国家安危,形势紧迫。”世祖很赞许他。世祖即位后,设立陕西四川宣抚司,让廉希宪、商挺担任正副宣抚使,赵良弼担任参议。良弼先去赴任,与断事官八春商议,提出:“今浑都海日夜意图北归,纽璘拖延不立即起程,当先派遣使臣奉朝廷圣旨敦促纽璘入朝,让刘太平速回京兆。”八春听从了他的建议。纽璘果然要率军入泾阳,刘太平准备前往六盘,听到皇命后才停止行动。后来浑都海果然反叛朝廷,引军北归。良弼与汪惟正、刘黑马二宣抚使决议,逮捕浑都海的党羽元帅并处死。升良弼参议陕西省事。蜀人费寅因私人恩怨而诬告廉希宪、商挺在京兆有图谋不轨的九条罪状,让赵良弼来作证。世祖召问良弼,良弼含泪回答说:“二臣忠良,保证他们无异心,臣愿把心挖出来证明。”世祖的怀疑并未因此消除。当初商挺推荐王文统可以重用。后来平定李璮叛乱,(皇帝)得到王文统与李璮来往(暗中勾结)的书信,更加怀疑这二人有二心,严厉谴责良弼,甚至要割他的舌头。良弼誓死也不妄加评说,世祖的疑心才消除,费寅终因谋反而被诛。后来世祖准备征讨日本,多次征询良弼的意见,良弼说:“臣居日本一年多,见其民俗勇猛好杀,不知道有父子间的亲情、上下级的礼仪。其地多山水,没有五谷柔麻之利,得到那里的人不能役使,得到那里的土地也无利可获。何况水军渡海,海风无定期,祸害不可预测。若征讨,就是所说的以有用的民力填充无穷的大洞,臣以为不征讨的好。”世祖同意。二十三年去世,追封韩国公,谥号“文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李远,字万岁。幼有器局,志度恢然。尝与群儿为战斗之戏,指麾部分,便有军阵之法。郡守见而异之,召使更戏。群儿惧而散走,远持杖叱之,复为向阵,意气雄壮,殆甚于前。郡守曰:“此小儿必为将帅,非常人也。”及长,涉猎书传,略知指趣而已。魏正光末,天下鼎沸,敕勒贼胡琛侵逼原州,其徒甚盛。远昆季率励乡人,欲图拒守,而众情猜惧,颇有异同。远乃按剑而言曰:“顷年以来,皇家多难。匈党乘机,肆其毒螫。王略未振,缓其枭夷。正是忠臣立节之秋、义士建功之日。丈夫岂可临难苟免?当在死中求生耳。今若去顺效逆,虽五尺童子,犹或非之,将复何颜以见天下之士。有异议者,请以剑斩之!”于是众皆股栗,莫不听命。乃相与盟歃,遂深壁自守。太祖见远,与语,悦之,令居麾下,甚见亲遇。时河东初复,民情永安,太祖谓远曰:“河东国之要镇,非卿无以抚之。”乃授河东郡守。远劝课农桑,肃遏奸非,兼修守御之备。曾未期月,百姓怀之。魏建东宫,授太子少傅。寻转少师。东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请举州来附。时齐神武屯兵河阳。太祖以仲密所据辽远,难为应接,诸将皆惮此行。远曰:“北豫远在贼境高欢又屯兵河阳常理而论实难救援但兵务神速事贵合机若以奇兵出其不意事或可济脱有利钝,故是兵家之常。如其顾望不行,便无克定之日。”太祖喜曰:“李万岁所言,差强人意。”远善绥抚,有干略,守战之备,无不精锐。每厚抚境外之人,使为间谍,敌中动静,必先知之。至有事泄被诛戮者,亦不以为悔。其得人心如此。孝闵帝践阼,进位柱国大将军,邑千户。复镇弘农。(选自《北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改)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北豫远在贼境/高欢又屯兵/河阳常理而论/实难救援/但兵务神速/事贵合机/若以奇兵出其不意/事或可济/B.北豫远/在贼境/高欢又屯兵河阳/常理而论/实难救援/但兵务神速/事贵合机/若以奇兵出其不意/事或可济/C.北豫远在贼境/高欢又屯兵河阳/常理而论/实难救援/但兵务神速/事贵合机/若以奇兵出其不意/事或可济/D.北豫远在贼境/高欢又屯兵河阳/常理而论/实难救援/但兵务神速/事贵合机/若以奇兵出/其不意事或可济/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敕勒,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在汉代时称为丁零,南北朝时也称狄历。B.昆季,是“兄弟”之意,长为昆,幼为季;昆季与“伯仲”意思相同。C.卿,古时君王称亲近的大臣为卿,也表示夫妻或好友之间的亲昵称呼。D.践阼,常用来指皇帝登临皇位。阼,古代指帝王登位或祭祀所登之阶。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远幼有气度,颇显将才。幼时与群童游戏时,就显示出排兵布阵的将帅能力,郡守初见有所怀疑,再试后对其表现大加赞美与推崇。B.李远临危不惧,忠心耿耿。当时敕勒族胡琛率部逼近原州,众人心内猜疑恐惧,李远号召并威慑众人立忠节、立功业,不能临难退缩。C.李远能力出众,深受信任。国家的重要地区河东刚收复,百废待兴之时,太祖认为只有李远有能力安抚治理;李远到任后,果有成效。D.李远善笼人心,为人信服。他常厚待境外之人,通过他们掌握敌军动态,那些做间谍的境外之人因身份暴露被诛杀,也不会感到后悔。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群儿惧而散走,远持杖叱之,复为向阵,意气雄壮,殆甚于前。(2)远劝课农桑,肃遏奸非,兼修守御之备。曾未期月,百姓怀之。【答案】17.C18.B19.A20.(1)那群儿童因为惧怕四散跑开,李远手持棍棒喝叱他们,又摆出之前的阵势,气概雄壮,似乎比以前的气势更盛。(2)李远鼓励督责农耕和蚕桑,严加禁止奸邪不法之事,同时修整防御设备。还不到一个月,百姓就归附他。【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北豫远在贼境”中“在贼境”作“远”的补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高欢又屯兵河阳”中省略了介词“于”,“于河阳”是后置的状语,不宜断开,排除A;“事或可济”中“事”是主语,在前面断开,排除D。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北豫远在贼人境内,高欢又屯兵在河阳,按常理来说,确实难以救援。但是用兵务必行动神速,做事贵在合乎时宜。倘若率领奇兵出乎敌人的意料赶去,事情或许可以成功。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B.“昆季”与“伯仲”意思不同。“伯仲”是指兄弟的排行,没有“兄弟”之意。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有所怀疑”表述错误,应为“感到惊异”。故选A。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走”,古今异义词,跑;“叱”,喝叱;“向”,以前;“殆”,似乎;“甚于前”,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前甚”比以前的气势更盛。(2)“劝课”,鼓励督责;“奸非”,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不法之事;“修”,修整;“期月”,一个月;“怀”,归附。参考译文:李远字万岁。年幼时有才识和度量,志向和气度恢弘。曾经与一群儿童玩战斗游戏,指挥部署,便有排兵布阵的法式。郡守见到后觉得他与众不同,唤他再做一次游戏,那群儿童因为惧怕四散跑开,李远手持棍棒喝叱他们,又摆出之前的阵势,气概雄壮,似乎比以前的气势更盛。郡守说:“这个小孩将来必定会做将军,不是寻常之人。”等到长大,李远广泛涉猎典籍、著述,不过只是粗略地了解其宗旨罢了。魏正光末年,天下纷扰动乱,敕勒贼寇胡琛入侵逼近原州,他的同伙众多。李远兄弟率领、激励乡人,想谋划抵抗守卫,但众人心内猜疑恐惧,意见很不一致。李远于是手按利剑说:“近年来,皇家多难。乱党乘机作乱,恣行毒害。朝廷方略不振,延缓了对他们的杀戮诛灭。这正是忠臣树立忠节的时候,义士建立功业的日子。大丈夫怎么可以面临灾难苟求逃免呢?应当在死中求得生存。今天如果不顺应朝廷却效法叛逆,即使是五尺高的儿童,还或许会反对,(我们这样做)将又有什么脸面来见天下的人呢?有不同意见的,请用剑斩了!”于是众人都两腿颤栗,没有谁不听命令。于是大家一起歃血为盟,加高壁垒以自卫。太祖见到李远,与他谈话,感到欣悦,就令他留在自己的部下,他很受太祖的信任厚待。当时河东刚收复,民生未定,太祖对李远说:“河东是国家的重要地区,不是你就没有办法安抚那里。”于是任命李远为河东郡守。李远鼓励督责农耕和蚕桑,严加禁止奸邪不法之事,同时修整防御设备。还不到一个月,百姓就归附他。魏立太子,授任他为太子少傅,不久转任少师。东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请求率领全州前来归附。当时齐神武帝屯兵在河阳。太祖认为高仲密所占据的地方辽远,难以接应,诸将也都惧怕此行。李远说:“北豫远在贼人境内,高欢又屯兵在河阳,按常理来说,确实难以救援。但是用兵务必行动神速,做事贵在合乎时宜。倘若率领奇兵出乎敌人的意料赶去,事情或许可以成功。假如事情不顺,本来也是兵家的常事。如果左顾右盼而不行动,便没有平定的日子了。”太祖高兴地说:“李万岁所说的,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李远善于安抚,有才干谋略,防守作战的设备,无不精锐。经常优厚地抚慰境外之人,让他们做间谍,敌军中的一举一动,必能预先了解到。以至于有的间谍事情泄露被诛杀了,也不因此感到后悔。他能得人心就像这样。孝闵帝即位,升任李远为柱国大将军,食邑千户。再次让他去镇守弘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蛮人诣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乃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孝昌初,萧梁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司州牧、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时雍州刺史萧宝夤反状稍露,侍中、城阳王元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宝夤虑道元图己,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围道元于阴盘驿亭。亭在冈下,常食冈下之井。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尽力屈,贼遂逾墙而入。道元与其弟二子俱被害。道元瞋目叱贼,厉声而死。宝夤犹遣敛其父子,殡于长安城东。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选自《北史•郦道元传》第十五)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B.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C.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D.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侯,古代的爵位,春秋时期按高低依次分成公、伯、侯、子、男五等。B.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职官员或官署属员的通称。C.诏,文中意为皇帝下诏令,诏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D.节,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出行的信物(即凭证)。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郦道元执法严厉。郦道元执法严厉,被御史中尉李彪看中,李彪推荐将其从太傅掾任上调为书侍御史;后来郦道元还因执法严厉遭到蛮人的诉讼。B.郦道元受到赏识。顺皇后的父亲于劲任冀州刺史,领兵在关中作战,不在冀州任上,郦道元虽身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却管理冀州全州事务达三年之久。C.郦道元主持正义。侍臣丘念利用自己是汝南王宠臣的身份,操纵州官选拔,郦道元把丘念抓起来,并请求灵太后下达命令将丘念处死。D.郦道元学问广博。郦道元喜欢学习,遍览奇异之书,撰著注释《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有《七聘》及其他各类文章行于世。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2)侍中、城阳王元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答案】21.B22.A23.C24.(1)李彪被仆射李冲劾奏,郦道元因为是他的部属获罪免职。(2)侍中、城阳王元徽平素忌恨郦道元,因此婉言规劝皇上,派遣他任关右大使。【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山蛮伏其威名”主谓宾俱全,“伏”的宾语是“其威名”,而且“不敢为寇”的主语也是“山蛮”,不是“其威名”,所以“其威名”后断开,排除CD;“威猛”是形容“为政”的特点,而且“如在冀州”说的是“威猛为政”,不是说“为政”,所以“为政”后断开,排除A。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春秋时期按高低依次分成公、伯、侯、子、男五等”错误,按高低依次分成公、侯、伯、子、男五等,文中有“例降为伯”的信息。故选A。2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并请求灵太后下达命令将丘念处死”错误,原文“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意思是“元悦向灵太后陈说,请求保全丘念的性命,下敕令赦免他。郦道元于是杀了丘念,趁机弹劾元悦”。故选C。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所”,被动句;“以”,因为;“坐免”,获罪免职。(2)“素”,平素;“讽”,婉言规劝;“遣”,派遣;“为”,担任。参考译文:郦道元字善长。起初继承爵位为永宁候,依例降爵为伯。御史中尉李彪认为郦道元执法公正严厉,由太傅椽引进为书侍御史。李彪被仆射李冲劾奏,郦道元因为是他的部属获罪免职。景明年间,任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是顺皇后的父亲,往西征讨关中,也不到本州,郦道元主其事三年。处理政务严厉残酷,吏民畏怕他,奸民盗贼逃往其他地方。后来试守鲁阳郡,郦道元推崇鼓励教育。皇帝下诏说:“鲁阳本因蛮人,不设立大学。今可听任之,以成就优良郡守的“文翁之化’。”郦道元在郡任职时,山里蛮人慑服他的威名,不敢劫掠侵扰。延昌年间,任东荆州刺史,处理政务威烈凶猛,如在冀州一样。蛮人到朝廷起诉他苛刻严峻,请求再派前任刺史寇祖礼。因而派遣七十名守边士兵送郦道元回京,二人都因获罪免去官职。孝昌初年,萧梁派遣将领进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在彭城造反。诏令郦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先例。萧粱军队到达涡阳,兵败退走。郦道元追逐讨伐,斩杀俘获不少敌人。后来任御史中尉。郦道元素有严厉凶猛之称,权贵豪强开始非常害怕他。但不能有所督察纠正,声名更加贬降。司州牧、汝.南王元悦宠爱亲近身边的丘念,至于选拔州官,多由丘念定夺。丘念经常藏匿在元悦的宅第,不定时返回自己的家,郦道元秘密查访得知,收捕丘念关进监狱。元悦向灵太后陈说,请求保全丘念的性命,下敕令赦免他。郦道元于是杀了丘念,趁机弹劾元悦。当时雍州刺史萧宝夤反叛的情状稍稍暴露,侍中、城阳王元徽平素忌恨郦道元,因此婉言规劝皇上,派遣他.任关右大使。萧宝夤顾虑郦道元图谋自己,派遣他的行台郎中郭子帙在阴盘驿亭围住郦道元。驿亭在山脊上,经常饮用山脊下的井水。被围之后,凿井十多丈得不到水。水尽力竭,贼人终于越墙而入。郦道元与他弟弟的两个儿子都被害。郦道元怒目呵斥贼人,大叫而死。萧宝夤还是派人殡敛了郦道元与他弟弟的儿子,停柩在长安城东。郦道元好学,遍览奇异之书,撰著注释《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著述《七聘》及其他文章,皆行于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元志,字猛略。祖齐少雄杰魁岸世祖爱其勇壮引侍左右从征赫连昌世祖马蹶贼众逼帝齐以身蔽捍决死击贼贼乃退世祖得上马是日微齐帝几至危殆父兰,以忠谨见宠。孝文初,赐爵建阳子,卒于武川镇将。志少清辩强干,历览书传,颇有文才。为洛阳令,不避强御,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俱入见,面陈得失。彪言:“御史中尉辟承华车盖,驻论道剑鼓,安有洛阳令与臣抗衡?”志言:“神乡县主,普天之下,谁不编户?岂有俯同众官,趋避中尉?”孝文日:“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及出,与彪折尺量道,各取其半。帝谓邢峦曰:“此儿竞可,不镂自雕。”峦曰:“露竹霜条,故多劲节。”员外郎冯俊,昭仪之弟,恃势恣挝所部里正。志令主吏收系,处刑除官。由此忤旨,左迁太尉主簿。饿为从事中郎。车驾南征,帝微服观战所,有箭欲犯帝,志以身鄣之,帝便得免。矢中志目,因此一目丧明。以志行恒州事。宣武时,除荆州刺吏,大破萧衍军,斩其恒农太守王世定等。明帝初,兼廷尉卿。后除扬州刺史,赐爵建忠伯。志在州,威名虽减李崇,亦为荆楚所惮。寻为雍州刺史。在扬州日,器服珍丽,冠于一时。及在雍州,逾尚华侈,聚敛无极。及莫折念生反,诏志为西征都督讨之。念生遣其弟天生屯龙口,与志相持。为贼所乘,遂弃大众,奔还岐州。贼遂攻城,州刺史裴芬之疑城人与贼潜通,将尽出之,志不听。城人果开门引贼,锁志及芬之送念生,见害。节闵初,赠尚书仆射、太保。(选自《北史·元志传》,有删改)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祖齐/少雄杰魁岸/世祖爱其勇壮/引侍左右/从征赫连昌/世祖马蹶/贼众逼帝/齐以身蔽捍/决死击贼/贼乃退/世祖得上马/是日/微齐/帝几至危殆/B.祖齐/少雄杰魁岸/世祖爱其勇壮/引侍左右从征赫连昌/世祖马蹶/贼众逼帝/齐以身蔽捍/决死击贼/贼乃退/世祖得上马/是日/微齐/帝几至危殆/C.祖齐/少雄杰魁岸/世祖爱其勇壮/引侍左右/从征赫连昌/世祖马蹶/贼众逼帝/齐以身蔽捍/决死击贼/贼乃退世祖/得上马/是日/微齐/帝几至危殆/D.祖齐/少雄杰魁岸/世祖爱其勇壮/引侍左右从征赫连昌/世祖马蹶/贼众逼帝/齐以身蔽捍/决死击贼/贼乃退世祖/得上马/是日/微齐/帝几至危殆/2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危工作安全协议书
- 超市利润分红协议书
- 道路迁坟火化协议书
- 金供应商合同协议书
- 销售生产订单协议书
- 餐饮供应合同协议书
- 农村自流地换地协议书
- 餐具承包合同协议书
- 买车位只有认购协议书
- 金融物资转让协议书
- 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
- 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申请表(个人)
- 内部调拨单表格
- 2023年07月浙江建设技师学院200人笔试历年常考点试卷附带答案详解
- 中国真正丹道理法及工程次第阐真
- 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英语试卷及答案
- 新年春节廉洁过年过廉洁年端午节清廉文化中秋节廉洁过节优秀课件两篇
- GB/T 10920-2008螺纹量规和光滑极限量规型式与尺寸
- 认知宇宙飞船之星际探索
- 皮肤病理知识学习整理课件整理
- 人工智能课件213产生式表示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