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特训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特训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特训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特训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特训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特训

一、单选题1.下图所示为1965—1975年中国内地工业产值变化情况。这反映了()A.三线建设促进了内地发展 B.农轻重的比例已渐趋平衡C.国家经济重心已转向内地 D.西部大开发取得显著成效2.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讲到,在现阶段的中国,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这体现了()A.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持久抗战的思想C.建立联合政府的理论 D.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3.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上确立了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的方针。该方针()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一切势力 B.被喻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D.获得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支持4.1965年8月,西藏乡县选举工作完成,有1359个乡、镇进行了基层选举,有567个乡、镇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西藏约92%的地方建立了以翻身农奴和奴隶为主的乡人民政权。这体现了()A.民族平等的政策 B.依法治国的思想C.民族团结的精神 D.人民民主的原则5.1957年,中国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5%;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是()A.国际环境的改善 B.苏联的大力援助C.三大改造的完成 D.“一五”计划实施6.到1950年底,全国共有20所接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其中燕京大学、金陵大学等11所改为公办学校;沪江大学、东吴大学等9所改为人民自办,仍维持私立,政府予以补助。这些做法()A.支援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B.形成了完整国民教育体系C.顺应了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 D.维护了新中国的教育主权7.20世纪60年代前期,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面临美苏冷战的阴霾和美、苏对我国的战争威胁;同时,国内也面临着粮食短缺和自然灾害等问题,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应对这一严峻形势,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党中央()A.正确解题思路国内外主要矛盾的变化 B.继续执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思想C.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D.制定“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8.1972年,在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宴会祝酒词中,周恩来总理讲道:“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该讲话说明中国倡导()A.“一边倒” B.“另起炉灶”C.“求同存异” D.“真实亲诚”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整体改造,将“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从原址移除,在故宫内设立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料陈列室”“清代革命史料陈列室”等专题陈列室,并向公众开放。这些改造()A.开启了博物馆管理的现代化 B.清除了群众的封建残余思想C.突出了工业时代的社会风貌 D.反映了当时社会性质的改变10.“攀枝花”村名最早见于1940年4月出版的《川康边政资料辑要》中《宁属各县(盐边县)概况资料辑要》。1965年前后,迁入攀枝花的人口最多时达到60多万人次。据统计,1982年攀枝花的汉族人口为人,少数民族人口为82472人,相对此前都有大幅增长。这种人口的变化主要反映了()A.社会主义改造顺利推进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C.国家战略推进西部发展 D.改革开放促进人口流动11.1957年,陈云指出,现在从大城市到小集镇大部分都管得太死,他主张除粮食、布匹等重要物资和一些热销货继续统购外,其余可以自由选购。这一主张意在()A.反思社会主义改造的急躁冒进 B.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C.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 D.强调经济建设要为民生服务12.1963年至1965年,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由“二五”期间的2.3%上升到2.9%,超过“一五”期间的投资比例。非生产性投资比例由“二五”期间的14.6%上升到20.6%。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是()A.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B.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C.国内基本矛盾出现变化 D.将建设重点放在三线地区13.到1975年,我国共建成四川攀枝花钢铁厂、贵州铝厂等钢铁工业企业984个,有色金属企业945个;逐步形成了重庆、贵阳、西宁等新的机械工业基地。新建的第二汽车制造厂(湖北十堰),汽车年产量占当时全国的1/3.这反映出当时()A.工作重心开始转向经济建设 B.国家工业体系逐渐趋向合理C.积极贯彻民族共同繁荣理念 D.三线建设促进内地经济发展14.从1963年底到1964年初,周恩来连续访问非洲10个国家。随行人员后来回忆此次出访时说,“不管中国代表团去哪,街上总是有许多穿着五颜六色民族服装的当地人在击鼓、跳舞、欢呼,或是和代表团握手”。这反映出新中国()A.外交政策走向了成熟 B.经济实力明显增强C.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 D.重视对非洲的援助15.下图为邓澍在1950年的作品《保卫和平》,描绘了当时在农村开展和平签名活动的场景。该作品可以体现()A.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B.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C.农业合作化运动顺利进行 D.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二、论述题16.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材料:“一五”计划指出:“采取积极的工业化的政策,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在于求得建立巩固的国防、满足人民需要和对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为什么“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结合材料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史实,谈谈你的理解。三、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98年后,镇江开始设办内河轮船业,加之大照电灯公司创立,工业、交通用煤量骤增,居民生活用煤也日益广泛,煤商渐向镇江设栈经营。煤业优厚的利润吸引了大量上海商人前来投资。由于上海商业资本家经销的商品都与国际贸易有关,利润一般都较丰厚,其资本积累十分迅速,因此他们很注意在附近地区投资工商企业,这对于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辛亥革命后,湖南土煤衰败,瓜洲煤业遭到毁灭性打击。煤市向镇江转移,镇江煤市开始兴旺。销售对象除镇江本地工厂、轮船以及其他民用外,大都外销苏北各县和苏锡常及浙江的杭嘉湖,还有长江沿江各埠(包括上海、汉口等)。可以说,抗战前十年基本上是镇江煤业的“黄金时代”,年销量达40万吨以上。——摘编自郑忠《近代中国转口商贸城市经济转型之困境——以长江下游镇江与上海城市经济关系要素为视角的考察》材料二1953年以后,上海根据“一五”计划要求,积极贯彻“维持、利用、积极改造”的工业方针,继续加大对重工业投资,对其投资占工业建设总投资的74.5%。新建上海汽轮机厂、沪东造船厂等。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商业发展环境发生根本改变,通过接管国民党政府的商业、贸易管理机构和官僚资本主义商业、贸易公司所建立起来的国营商业机构,不断加强对货源和市场的掌握。为此,上海市委按照中央关于变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的建设方针,依据各商业行业现实状况和发展前景,“紧缩过剩,维持必需,大力组织有计划的对外地输送过剩人员,逐步进行改造”。上海还有计划、有步骤地疏散人员,逐步减少城市人口。疏散途径主要包括:动员大批难民和失业群众回乡生产、到皖北黄泛区与苏北盐垦区垦荒生产。——摘编自张励《试论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镇江城市兴起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推动上海城市发展所采取的措施。18.[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的国防工业、基础工业和科学技术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在尖端技术领域汇集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并开展了一些科研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苏联政府也表示愿意在原子能及导弹技术方面给予中国援助。1955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做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决定。1958年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国防科委,统一领导核武器、导弹武器和常规武器装备的科研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已初具规模,国防科技工业的领导管理体制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已逐步建设了兵器工业、航空工业、造船工业、军事电子工业以及包括导弹核武器和航天技术的国防尖端工业;先后组建了导弹、核武器、飞机、舰艇、军用无线电、兵器等研究院,初步建立了比较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摘编自姬文波《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导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材料二: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圆满发射成功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人民日报》在微博上发了一条“跨越时空的同一天”并配上下面三幅图片(见图1、图2、图3),由此引发网友的热议。从中可以看到,跨越时空的同一天,记录着一代代中国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前进历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图片中任意提取信息并自拟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谨,表达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9年7月,《新中国妇女》创刊并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团结起来,参加生产和政治运动,改善妇女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发刊号刊登《怎样做一个新社会的新妇女》一文,旗帜鲜明地提出妇女若想承认男女在政治、经济、教育上完全平等的权利,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指出了女性努力的途径有四点:第一,要建立革命的人生观;第二,要有劳动观点;第三,要有群众观点;第四,要有实事求是,艰苦朴素的作风。1950年4月《新中国妇女》的封面人物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女儿——赵桂兰”;1950年8月,由江平创作的连环画《党的好女儿赵桂兰》在《人民日报》上连载。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召开,会上涌现出一批新中国妇女典型。此时的美术界正逢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美术运动——新年画运动的高潮,群英会上的女性英模为艺术家表现理想的新妇女形象提供了现实依据。新年画《女拖拉机手》(1951年,丁鱼作)——摘编自杨简茹《1950年代初“新中国新妇女”视觉形象建构的三重面向》(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妇女形象塑造的方式。(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新妇女形象塑造的原因。

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197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65—1975年中国内地工业比重不断上升,内地经济增长率超过沿海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改变中国的工业布局并且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所以三线建设促进了内地发展,A项正确;受国情影响,中国此时的农轻重的比例并不平衡,排除B项;当时国家的经济重心还在东南沿海地区,排除C项;“西部大开发”提出的时间是1999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据材料“在现阶段的中国,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可知这是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的内容,属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D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不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排除A项;持久抗战时期,团结国内各阶级进行抗战,排除B项;1940年初,中共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已普遍建立了包括共产党员、非党进步分子、中间派别各三分之一组成的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据本题材料“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并结合所学,“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B项正确;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一切势力”属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影响,而材料属于其内容,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排除C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遭到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敌视,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西藏(中国)。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西藏地区进行基层普选,百万农奴翻身成为主人,行使民主权利,大部分藏区乡县建立基层民主政权,这充分说明改革后的西藏人民享有民主权利,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民族平等,材料体现的是西藏地区人民享有民主权利,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西藏基层进行民主改革,藏区百姓享有民主权利,材料不涉及依法治国,并且依法治国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B项;民族团结的精神强调不同民族间团结合作,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5.答案:D解析:我国“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由此可知,材料中产值的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D项正确。1957年国际环境仍然比较严峻,排除A项;苏联援助属于客观原因,并且这时期我国取得重要的成就的主要原因不是苏联的援助,排除B项;三大改造是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1956年底基本完成,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6.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底(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中国将接受外国津贴的高校变为公办或人民自办,从根本上维护了新中国对文化教育事业的主权,D项正确;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B项;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题干涉及时间是1950年底,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据材料“国际上,面临美苏冷战的阴霾和美、苏对我国的战争威胁;同时,国内也面临着粮食短缺和自然灾害等问题,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所学可知,面对苏联的威胁,美国的封锁等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不得不作出重大战略决策,进行三线建设,制定“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全国经济建设迅速从以解决“吃、穿、用”为中心,转变到“举国备战、全民皆兵”上,后来又多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口号联在一起使用,成为冷战时期我国国际战略防御构思的总概括,D项正确。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解题思路国内外主要矛盾的变化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国内也面临着粮食短缺和自然灾害等问题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所学可知,不可能继续执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思想,排除B项;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的缓和。从材料“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可见中国倡导“求同存异”。故C正确。9.答案: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这些改造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的转变,彰显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性质,D项正确。A项博物馆管理的现代化在晚清近代博物馆建立时已有,A项错误。光是这些改造达不到清除群众封建残余思想的效果,B项夸大了改造效果,故不选。C项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处的时空特征,且与材料中所提及改造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10.答案:C解析:攀枝花从民国末年的一个村,到1965年前后被划为特区,有大量外来迁入人口的迁入,这与当时国家进行“三线建设”的战略有关,C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于1956年完成,且与攀枝花一地人口的流入没有直接关系,A项错误。攀枝花一地并没有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政府,B项错误。1982年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D项并不是攀枝花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11.答案:C解析:据材料“管得太死……自由选购”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期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形成,1957年,陈云主张除粮食、布匹等重要物资和一些热销货继续统购外,其余可以自由选购,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社会主义改造,排除A项;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排除B项;材料强调经济建设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属于经济建设的道路问题,强调经济建设要为民生服务的说法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1963—1965年,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及非生产性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都有所上升,这正是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表现,A项正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排除B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并未出现变化,排除C项;材料提及城市建设投资,并未涉及重点建设地区,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到1975年,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这是20世纪60—70年代三线建设的结果,三线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区,促进了内地经济发展,D项正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工业部门结构体系的调整,排除B项;材料所述与民族共同繁荣无关,排除C项。14.答案:C解析:周恩来访问非洲国家时,中国代表团所到之处总是受到民众热情欢迎,这反映出当时新中国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故C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排除A项;当时新中国正处于三年经济困难后的经济回升时期,经济实力并未明显增强,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新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排除D项。15.答案:D解析:图片展现了1950年在农村开展和平签名活动的场景。画面中有多名女性参与和平签名活动,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后,妇女不仅能够认字识字,还积极参与和平签名等活动,充分体现出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故D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排除A项;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排除B项;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排除C项。16.答案:①加强国防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帝国主义和台湾国民党的军事威胁;抗美援朝战争使新中国认识到加强国防建设的紧迫性。②建立工业体系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③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物质基础。④借鉴了苏联的经验和模式: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解析: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并结合材料一,从加强国防、建立工业体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借鉴苏联的经验和模式等角度具体解题思路。17.答案:(1)区位优势明显;近代企业的创办;上海巨额资本的涌入;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或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辛亥革命的推动;自然经济的瓦解。(2)措施:因时而动,加大重工业投资;改组商业行业,加大社会改造力度;合理疏散城市居民,分散转移人口。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城市转型。第(1)问,结合材料中“1898年后,镇江开始设办内河轮船业”“煤业优厚的利润吸引了大量上海商人前来投资”“辛亥革命后,湖南土煤衰败”以及实业救国浪潮和“黄金时代”作答;第(2)问,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从加大重工业投资、加大社会主义改造力度及疏散城市居民等角度解题思路。18.答案:(1)特征:坚持独立自主的工业化;侧重发展国防科技;自主研发和接受苏联援助相结合;由中央成立专门的机构统一领导;科技发展受不同时期社会环境的影响。(2)示例1:论题:中国必须大力加强国防科技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正处于两极格局的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并多次对新中国进行核威胁,因此,我国大力加强国防科技建设。新中国的五年计划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国家的整体实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为我国研制原子弹提供了物资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以及抗美援朝等一系列巩固政权措施为我国科技研究提供了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及广大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在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这大大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利益,提高了国家的国际地位,同时对世界和平事业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当今世界形势仍然具有不确定性因素的背景下,为了国家的安全和世界的和平,加强国防科技建设仍然十分重要。示例2:论题: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呈现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期间,由于美国敌视新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再加上中苏关系急剧恶化和美苏争霸,我国的科技发展体现出以国防科技为主。这期间,我国成功发射了两弹一星,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利益,提高了国家的国际地位,同时对世界和平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基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我国做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科技发展方面以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主,充分利用世界科技革命的成果,借助科技力量大力改进民生。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推动我国的高科技发展走在世界前列,我国大力发展高精尖端科技,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2003年以来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系列飞船。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发展呈现出了时代性特征。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示例3:论题: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注脚。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底子薄、基础差的背景下,我们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不仅有赖于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与英明领导,更是包括航天工作者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倾力付出,是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注脚。20世纪50年代中期,面对国际核讹诈形势,响应党中央战略决策,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在较短时间内成功地研制出“两弹一星”,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成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重要标志。“两弹一星”精神,实质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伟大民族精神。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人艰苦创业、奋力攻关,取得了连战连捷的辉煌战绩,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空间技术发展跨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北斗组网成功、空间站建设圆满收官,铸就了“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还培育出了北斗精神。在中国航天事业的长期奋斗中,广大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接续奋斗,创造了一个个非凡业绩。“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体现了党领导人民捍卫和平、维护新生革命政权的不懈努力,体现了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奋斗精神。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特征: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的国防工业、基础工业和科学技术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在尖端技术领域汇集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并开展了一些科研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持独立自主的工业化,并侧重发展国防科技;根据材料“苏联政府也表示愿意在原子能及导弹技术方面给予中国援助。”可知,自主研发和接受苏联援助相结合;根据材料“1958年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国防科委,统一领导核武器、导弹武器和常规武器装备的科研工作。”可知,由中央成立专门的机构统一领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技发展受不同时期社会环境的影响。(2)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当代中国。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首先,确定论题,结合材料信息,“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