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与拓展延伸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与拓展延伸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与拓展延伸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与拓展延伸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与拓展延伸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指列强侨民不受居留国管辖的非法特权,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中所规定的侵略特权之一。领事裁判权在1843年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1844年的中美《望厦条约》中均有提及。领事裁判权的出现,严重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片面最惠国待遇指缔约国一方得以均沾对方给予第三国的一切条约权益,但并不给予对方对等利益。1843年签订的中英《虎门条约》规定,中国将来“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是为片面最惠国待遇的最早条款。这条规定日后被侵略者广为援引,给中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天京变乱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领导集团享乐腐败、争权夺利,内部矛盾日益尖锐。185(年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而衰,被迫转入战略防御。《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其主要内容是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妇女可分得土地并参加科举考试等。其目的是为了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在经济上,他的经济主张是为了发展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此制度的局限性在于提出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但是天朝田亩制度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1859年由洪仁玕提出。其主要内容是向西方学习,依法治国、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创办医院等,这些体现出新时代农民战争的特点。《资政新篇》目的是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重新振兴太平天国,它的提出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也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符合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但是未反映出农民迫切土地的要求,缺乏群众基础,由于迫于当时的形式,《资政新篇》未能实行。洋务运动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迫切的需要巩固和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再加上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日益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面对这种情况,清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他在《校邠卢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叫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一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以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使后者为前者服务。洋务运动学习和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基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是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内部腐朽和外国势力的挤压,他并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二次革命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以宋教仁为首的国民党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优势,使袁世凯大为惊恐。1931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宋案后”,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义反袁,发动二次革命,因主要战场在江西、南京,所以又称“赣宁之役”。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它的失败,标志着辛亥革命无可挽回的失败了。袁世凯复辟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加进了复辟帝制的步伐。对内,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对外,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权益。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且举行登基大典。护国战争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又称“云南起义”“洪宪之役”),蔡锷也因此被誉为“再造民国第一人”。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去世。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府院之争和张勋复辟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出任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1917年5月,继任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随后,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人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是为“张勋复辟”。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却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是新青年和北京大学,口号是民主与科学,代表人物有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化运动也促进了民众的决心,特别是使青年学生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为五四运动起到了宣传动员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具体体现为白话文的使用等,但也有其局限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过于简单化;没有同群众运动结合起来;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中共一大召开时间:1921年7月23日召开地点:上海,最后一天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确定名称:中国共产党工作中心: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领导机构: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沉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革命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共二大召开时间:1922年7月16日-23日召开地点:上海会议内容:(1)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到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即实现共产主义。(2)决定加入共产国际。首次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章程》(3)指出中国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意义:中共二大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进一步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中共三大召开时间:1923年6月召开地点:广州会议内容: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在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新三民主义是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三民主义纲领内涵地位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革命前提民权创立民国政治革命核心民生平均地权社会革命补充新三民主义民族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北伐战争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实现全国统一。其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1925年,广州革命政府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后,成立广州国民政府。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总司令是蒋介石,两湖地区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主要战役有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等,中国共产党员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英勇作战,立下赫赫战功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美誉。1926年10月10日,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昌基本消灭吴佩孚,主力北伐军在江西战场和福建战场也都取得了胜利,北伐胜利进军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达到长江流域震惊全国。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宁汉合流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当时的中国存在两个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1927年9月,武汉国民政府迁到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两个政府合并为一个政府,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确立。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枣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南昌城。随后,起义军撤出南昌,南下广东,但在途中遭到敌人封堵,损失严重。朱德、陈毅率领部分起义队伍转战湘南,坚持斗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上,毛泽东还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但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没有注意防止“左”的错误,使“左”的错误在党内滋长起来,给后来的中国革命埋下了隐患。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秋收起义。起义受到严重挫折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山区进军。进军途中,他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在部队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度,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在连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制度。三湾改编从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东北易帜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张作霖因战事不利,决定退出北京。6月,因侵略权益未得到满足,日本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身受重伤,很快不治身亡。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至此,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古田会议1929年12月,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即“古田会议”。会议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军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九一八事变1927年,日本内阁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对日本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日本想要摆脱困境,转嫁危机,给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国内局势:国民政府正在全力剿共,给日本以可乘之机。国际社会局势: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金融恐慌,忙于解决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沈阳北部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陷是中国军队所为,借机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19日占领沈阳全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华北事变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十多万东北军按照蒋介石“绝不抵抗”的命令退出关内,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完全沦陷。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以后,又将矛头指向华北,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为了侵占我国的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五省,和北平天津两市,日本加紧策动所谓的“华北自治运动”,日本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华北事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到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即将到来。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纠正了李德、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负总责,并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历史意义:这次会议结束了“左”的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在其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瓦窑堡会议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一二九运动日本策动的华北事变激起了北平学生大规模的示威游行。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产党的领导下,数千名北平学生举行游行示威,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治!”等口号。国民党当局出动军警镇压游行队伍。这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救亡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要求停止内战,联其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为“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后,国内局势紧张,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谈判。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它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晚,日本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外卢沟桥进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为“卢沟桥事变”。七月底,北平天津相继陷落,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作了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递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至此,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共七大召开时间:1945年4月召开地点:延安会议内容:大会主要讨论了夺取抗战胜利和抗战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确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人党章。大会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新的中央委员会。历史意义:中共七大的胜利召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间:1949年3月5日至13日召开地点: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会议名称: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内容:毛泽东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采取的基本政策。会上首次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确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为促进和迎接胜利的到来,为推动和发展各项建设事业,保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做了充足的准备,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土地改革(1)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到1930年夏天,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10万人。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开展土地革命。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改革路线。内容为: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革命使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政权得到巩固:使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在敌后战场的抗战中,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内容为:实行土地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西的土地政策,这就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参与抗日战争与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3)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1947年夏天,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华北解放区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随后,制定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掀起了土地改革的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也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军参战,支持前线。农民群众的支援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天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供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消灭了地主阶级,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中国近代史拓展延伸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仅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体现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之,说明列强在各自的侵华利益上,既有矛盾斗争又有勾结妥协。托古改制康有为是维新变法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包括《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他的思想观点是把西学中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典相融合,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孔子改制考》撰写于1892年,于1898年正式刊行,该书认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胜先贤的言论形式而作六经,其目的是托古改制,康有为虚构出一个首创改制的孔子为其变法造势,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康有为等人托古改制,披上儒学的外衣,去宣传变法思想,主张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当时的封建势力依然强大,这种做法有利于减小变法的阻力,但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门户开放当列强在中国大肆划分“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和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美国获胜后,却发现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已经大体划定,于是在1899年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清末新政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开始实行新政。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在官职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的主要措施如下。主要措施主要内容改革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改革兵制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教育学制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建立新学制,鼓励留学奖励工商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的办法清末新政取得了一些成效,促进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推动了自由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政权机构和法律的近代化,但新政的政治改革并未触及清朝统治的核心——君主专制制度,其目的局限于强化清王朝的统治,因而作用有限这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皇族内阁1911年5月,清政府撤销军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