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解析) 新人教版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解析) 新人教版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解析) 新人教版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解析) 新人教版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解析) 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点清单]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eq\b\lc\{\rc\(\a\vs4\al\co1(西汉: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郡县、封国并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北宋: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中央集权的发展知识图解郡县制与行省制2.君主专制的演进eq\b\lc\{\rc\(\a\vs4\al\co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隋唐: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代: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元代: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君主专制的演进易混易错三省六部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相似,都体现了分权,但是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加强皇权专制,而西方的三权分立是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目的是防止专制,两者有本质的区别。【知识图解】三省六部制【歌诀识记】中书草拟颁诏令,门下审核是否行,尚书六部行政令,各司其职责任明,相互监督效率增。史论共识从汉至元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采取调整地方结构和分割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eq\b\lc\{\rc\(\a\vs4\al\co1(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隋朝时: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宰相制度的废除eq\b\lc\{\rc\(\a\vs4\al\co1(背景\b\lc\{\rc\(\a\vs4\al\co1(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皇权不稳。,②明初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管理全国行政事务。,③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丞相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过程\b\lc\{\rc\(\a\vs4\al\co1(①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②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③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影响\b\lc\{\rc\(\a\vs4\al\co1(①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被废除。,②皇帝集决策权和行政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内阁的出现eq\b\lc\{\rc\(\a\vs4\al\co1(原因: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过程\b\lc\{\rc\(\a\vs4\al\co1(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③大学士有了票拟权,内阁地位日益提高。,④张居正任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评价: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出现联系比较明朝与英国内阁制的差异,明朝的国家权力中心是皇帝,阁臣只是顾问,一旦阁权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英国的国家权力中心是议会,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3.军机处的设立eq\b\lc\{\rc\(\a\vs4\al\co1(背景\b\lc\{\rc\(\a\vs4\al\co1(①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②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③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设立\b\lc\{\rc\(\a\vs4\al\co1(①时间:雍正帝时。,②原因:办理西北军务。,③职权: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传达诏令。)),认识\b\lc\{\rc\(\a\vs4\al\co1(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军机处的设立特别强调宰相制下,宰相的地位是“百官之首”;内阁制下,阁臣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者,本身并无决策权。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但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而非制度设置的授权。归纳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两个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三种制度——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其中行政制度是主体,选官和监察制度是配套制度;四个阶段——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完善(汉至元)、强化(明清)。【整体把握】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史论共识随着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君主专制。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基准考点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题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皇权与相权之争)视角1君主专制制度的内涵君主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视角2加强君权的措施史料一(汉代)汉哀帝语:“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史料二(唐代)唐太宗语: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史料三(宋代)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光说……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于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信息解读]史料一、二反映出在汉代,丞相是皇帝治理天下的重要助手,位高权重;唐代时宰相在最高决策层中仍发挥重要作用,但相权被分散,皇权有所加强。史料三反映出宋代通过在中央设置审官院、审刑院等制度,相权被进一步分割。视角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趋势史料[信息解读]三幅图片反映出最初的宰相还是可以与皇帝“坐而论道”的,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宰相只有和皇帝站着商讨国事了,而当皇帝自认为“无所不能”的时候,宰相只能“跪受笔录”了。宰相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主题二中央集权问题(中央与地方矛盾)视角1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及阶段(1)内涵:中央集权制度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2)阶段: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秦汉至宋的郡县、州县制;元朝以后省、府、县制。视角2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1)分封制:盛行于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2)郡县制:春秋后期开始出现。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推行到全国。郡县制的实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3)郡国并行制: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兼有封国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4)行省制度:元朝创立,该制度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主题三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视角1选官制度的演变及标准史料一(先秦)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史料二(汉代)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史料三(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史料四(唐代)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以进士为士林华选,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天下。——《隋唐五代史论集》[信息解读]史料一反映了人才选拔重血缘、门第;史料二反映了察举制注重品行、才学,有利于打破血缘、世袭;史料三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重家世门第的特点;史料四反映了以学识、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具有公平、公正的一面。上述四则史料反映了古代选官制度在选官标准方面的变化。视角2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作用(1)演变趋势①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②选拔形式: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③选拔趋势: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2)作用:①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②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基准考点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主题一明朝内阁制的性质、权限、作用1.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权限:阁臣可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3.作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的作用。史料“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中国传统政治》“票拟”和“批红”[信息解读]从史料中“票拟”信息看内阁是否有决策权;从史料“私人办公厅”中认识内阁的性质;从皇帝是“真正领袖”印证阁臣的权力和地位。主题二军机处在处理军务上的突出特点特点表现勤地近内廷,便于皇帝宣召密皇帝召见军机大臣,连太监都不得在侧,军机大臣不得擅交臣僚速办事效率高,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按皇帝旨意办理军务史料一(雍正)八年(1730年),上以西北用兵,命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以怡亲王允祥、(张)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嗣改称办理军机处。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票事用摺,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硃笔批发。——《清史稿》卷288《张廷玉传》史料二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赵翼《檐曝杂记》卷1《廷寄》[信息解读]史料一中军机处的“规制”表明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拟旨,由皇帝“亲御硃笔批发”,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皇权空前加强;史料二“面承后撰拟进呈”反映了军机处按皇帝旨意处理军务,其意义是“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主题三比较明清内阁和军机处历史条件权力地位后果影响是封建君主专制发展的产物,明初相权和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产生威胁,为加强皇权而设置明清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职权地位完全取决于皇帝。清朝军机处之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军国大事都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再秉承皇帝意旨拟文传达至中央各部和各地执行①使中国的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并达到顶峰,离民主政治越来越远。②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对中央集权制度影响的评价在史学界有争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影响占支配地位。第二种意见则认为:中央集权制度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探究思考: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试以明清(鸦片战争前)的史实为例扼要加以阐述。答案同意第一种意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反抗外来侵略;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修建大规模的工程(长城);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它保障了我国古代文明的持久性。同意第二种意见:沉重的赋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海禁等政策,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使中国与世界隔绝;八股取士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造成政治腐败。例1(·山东高考)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审题突破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行宰相权”等关键语句。唐高宗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所以B项正确。“推行科举取士”与题目无关,排除A项;“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是表现形式,不是目的,排除C项;“抑制朋党之争”与史实不符,所以D项错误。答案B例2(·北京高考)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A.唐长安B.宋开封C.元大都D.明北京审题突破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注意图片中的关键词。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所以答案选择C项。A、B、D三项与题意不符。答案C例3(·江苏高考)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审题突破A×入阁者本身即为文官,属晋级而非开辟新途径B×由“不得专制诸司”即可知不是决策机构C×由所学内阁首辅不能统率六部、百官即可排除D√与材料信息一致答案D例4(·江苏高考,节选)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审题突破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破朋党之私”“徇私舞弊之限制”,从打破特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等角度概括。第(2)问,根据关键信息“集中”“正统”“稳定性和连续性”进行概括总结。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命题感悟】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中央强化对地方的管理、古代选官制度等是命题考查的高频点。复习备考时,要准确区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不同的概念,仍以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中央对地方管辖措施、选官制度为复习重点,分析认识制度演变的特点、影响及规律等。命题思想一隐含社会热点1.(立意——三省六部制与当今民主法制建设)年9月17日,新浪微博:“李世民创制度、立谏言、重法制,分化决策权力,避免一言堂,用法治与权力制衡管理天下”。其中“权力制衡”主要是针对()A.完善科举制B.实行三省六部制C.善于用人纳谏D.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答案B解析备选项皆为李世民在位时的历史现象,但只有三省六部制才与“权力制衡管理”内涵一致。2.(立意——选官制度与当今教育改革)年9月6日教育部长袁贵仁透露异地高考的三项条件引发网友热议。“异地高考”改革折射出的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没有世袭等级,没有财富的权力,不主张任人唯亲,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这一制度指的是()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可以判断出是科举制。其他三种均不通过考试选拔。命题思想二紧扣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3.(立意——主干知识:内阁)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A.内阁大臣虽非宰相,但拥有实权B.阁权与君权、部权冲突时,阁臣必败C.明朝六部超越君主的权力D.内阁与六部是争权的两个中央机构答案B解析明朝设置内阁,任命大学士,只是备皇帝顾问,没有实权,也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故A、D两项说法错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谈不上超越君权,故排除C。从材料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看,一旦阁权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故B项符合题意。4.(立意——核心概念:行省制)《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且一改以前主要以“山川形便”、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较高来划分行政区的做法,采取“犬牙交错”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样做的目的是()A.以地方分权加强中央集权B.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C.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以利于管理D.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元朝行省设置,打破自然环境、经济、文化差异,随意规划行政区,其本质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管辖,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D项。命题思想三凸显新史观或核心价值观5.(立意——新史观:东西方文明的交融)英国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录取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说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和中国隋唐科举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都()①打破了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②加强了中央集权③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④提高了官员队伍素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从中西文明交融的新史观,考查隋唐的科举制,认识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和隋唐科举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②加强了中央集权,不符合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排除含②的A、B、D三项。命题思想四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6.《范进××,是“杯具”还是“洗具”?》QQ新闻网认为范进在此制度下由一赤贫之民一跃官至御史巡抚,使人民中的优秀分子有参政机会,体现了它的公平公正。该制度是()A.封邦建国制B.三省六部制C.察举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材料中心是选官制,可排除A、B两项,察举制后来被世家大族所垄断,没有公平可言,可排除C项。对点训练考点一君主专制的演进1.(·广东高考)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B.削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部制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产生的影响。题干的大体意思是:保留宰相制度可以限制君主的权力,确保君主决策的正确性,减少君主专制的弊端。B、D两项显然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C项君主立宪制度出自近代西方,直接排除,故答案为A项。2.(·山东高考)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反映的时代特征,如“文人阶层膨胀”“印刷技术”“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重文轻武,造成官僚机构膨胀;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宋代在中央设三司,地方设转运使,此外还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司,因此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宋太祖设三衙和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从而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因此C项正确。3.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答案B解析由“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可知元初江浙行省凡事皆需要上报朝廷,由“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可知江浙行省获得了紧急事务的处置权,故B项正确;A、C、D三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均可以排除。考点二中央集权的加强4.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中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A.郡国并行制度B.中外朝制度C.刺史制度D.郡县制答案A解析关键在于理解“斑马式”的含义。斑马身上的条纹是并行的,与西汉的郡国并行制相似。5.钱穆在评论汉代政治制度时说:“汉代大体是秦代之延续。”汉武帝时期在地方管理上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A.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C.将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收归中央D.在地方管理上全面推行郡县制答案A解析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汉朝对秦朝政治制度的继承,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不属于地方管理上的措施;C项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采取的措施;D项表述错误,汉武帝时期,地方管理上仍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6.下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答案C解析示意图反映的是隋朝建立、唐朝完善的“三省六部制”,故选C项。7.“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当前我国科学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口号。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下列不属于其变迁规律的是 ()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历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迁规律。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变化规律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或日益集中于中央,总体趋势是削弱,故D项表述错误。考点三古代选官制度8.北大自主招生政策条款中明确规定拒招不孝敬长辈的考生。德才并重的人才选拔制度始于汉代,这种制度是()A.世官制B.察举制C.科举制D.八股取士制答案B解析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中央,这里合适的人才就包括“孝敬长辈”的人,故选B项。9.我国古代某种制度“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而不是如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这项制度是()A.三省六部制B.征辟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有利于“老百姓”,即平民百姓进入既得利益集团、扩大统治基础的制度,与此相符的是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是中央机构制度,不具有材料所体现的作用;征辟察举制往往被地方大族把持,很难涉及平民百姓;九品中正制依据家族门第高低选拔官员,也不涉及平民百姓地位的变化。深化训练1.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天之变局,至是始定。文中“天之变局”是指当时()A.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B.统治阶层出身的变化C.制度法令由混乱到统一D.政局由动荡走向稳定答案B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西汉王朝建立者的出身状况。刘邦及西汉开国诸大臣多出身平民,在反抗暴秦的起义中脱颖而出,这改变了以往君主、官僚均出身于贵族或知识分子阶层的局面。2.(·天津高考)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理解军机处的特点和职能。由题干材料军机处“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以判断A、B两项表述正确;由“在军机大臣上行走”等信息可以判断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故D项表述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大臣的选拔标准,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3.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穿越到年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篡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皇帝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言论()A.都符合史实B.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C.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D.都与史实不符答案C解析秦始皇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说法符合史实;唐朝三分相权确保君权独尊,唐太宗的说法符合史实;明太祖废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到明成祖始设内阁,明成祖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自秦始皇就开始皇位世袭,雍正帝说法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C。4.教育网信息,年我国流动人口已达2亿2千万,其中80%以上为农民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考试公平问题广引世人关注。阅读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