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南省岳阳市部分学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湖南省岳阳市部分学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湖南省岳阳市部分学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湖南省岳阳市部分学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湖南省岳阳市部分学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南省岳阳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数字文化是数字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也是现代信息技术为人类创造出的全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副主任祝孔强指出,数字文化可以从文化的数字形态和数字的文化表征两个角度来理解。文化的数字形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和文化信息的数字化呈现,通俗理解为“文化数字化”,如文化资源数字化工作就是实现文化数字形态的重要途径。再如从内容创作生产的角度,文化数字化是以数字思维推动文化创新,实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生态化与平台化转型。数字的文化表征是指数字化的文化环境和数字文化所蕴涵与表达的文化信息,通俗理解为“数字文化化”,既包括数字文化的信息,也包括数字化环境自身的文化特征。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虚拟空间中,人们之间发生着交互,产生了对自身和自身关系的构建诉求,塑造着新型的社会关系。网络数字空间日益成为与现实世界并存的虚拟世界,使其中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与交往互动的范式、规范等发生重构,衍生出基于数字空间的新兴文化形态。与现实世界一样,数字空间的文化价值塑造同样重要,以营造风清气朗、和谐有序的网络生态空间。例如,数字空间的道德观引导“数字向善”,防止虚拟世界成为突破道德底线的“法外之地”;数字空间的价值观既尊重数字自由,又维护数字秩序,为数字技术注入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理性,约束数字空间的不理性行为;数字空间的世界观推动数字世界成为人类生活新空间、国家主权新疆域、全球治理新领域,使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理念成为数字空间的发展共识。人们在数字空间通过虚拟身份完成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形成了与现实空间并存的虚拟世界。这种虚拟世界中包含大量的人类活动,理应是一种文化存在。数字替身就是人们现实身份在虚拟世界的延伸和映射,调节了人们对虚拟空间的体验。在虚拟世界中,现实中的人借助数字替身参与虚拟数字世界的活动,聚集形成包括消费、购物、娱乐、社交等主题的虚拟社群。虚拟社群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相应的社会系统以及独特的规章和制度,使虚拟数字世界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既需要在现实中建构虚拟世界的运行规则,也要利用数字替身来参与并推动数字世界的文化形成。以网络游戏为例,游戏开发商必须制定相应的运行规则,而玩家在游戏中的交互行为也在建构网络游戏自身的文化生态。Woolgar等(2002)认为,虚拟世界的创造者让虚拟世界具备独特的“社会性”,这种原始的“社会性”通过创造者对这个世界的不断更新以及参与者的再创作,逐渐给虚拟世界注入了人文特性并演变成为一种文化形态,这实质上也是数字文化化的实质逻辑。数字世界相对独立于现实世界,其内生的文化系统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明显区别于现实人类的文化和文明系统。同时,数字空间是人类通过技术和想象构建的虚拟世界,是人们凌驾于现实、自行构造的虚拟世界。这个世界的文化形态是现实世界文化形态的延伸,同时也是为现实世界服务的文化系统。事实上,人们在数字空间的活动既有纯粹网络空间的交互,如游戏、社交等,也有线上线下的结合,例如,很多网络购物就是通过线上交易、线下交付的方式来完成。再如当前风行的元宇宙,元宇宙拥有起源于现实、依托于现实却又独立于现实的虚拟文明,这套文明系统拥有自己完备的政治系统、经济系统和文化系统。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数字空间与现实世界的交融,加速了社会的信息化和虚拟化进程,重塑着社会的文化形态。当前,数字生活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新图景,人们通过大量数字化活动赋予“数字”更加鲜明的文化属性。数字空间及其衍生出来的数字文化,正在加速改变整个社会的运行逻辑。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数字技术都从量的积累迈向了质的飞跃,带来了社会文化形态的变革,高度依赖数字技术的数字文明方兴未艾。同时,数字技术虽然改变了社会形态和文化样态,改变了文明发展方向,但并未改变社会基本价值,尤其是对“善”的追求,而这是超越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根本价值所在。儒家主张“天地之间人为贵”。推进数字文化繁荣发展,必须立足人的发展、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以价值理性驾驭工具理性,重新审视数字技术的进步和数字文化的发展,促进“科技向善”,让数字文化惠及全人类,以数字文明点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摘编自杨永恒《文化数字化与数字文化化》)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字文化是数字技术带来的文化新样态,高度依赖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也是传统文化在数字环境下的形态拓展。B.在数字环境中,在人与人、人与机器双向甚至多向互动中,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形成了,呈现出各种文化现象。C.人建构起虚拟世界的运行规则,用数字替身参与活动,形成虚拟社群,而社会系统就随着虚拟社群规模的扩大形成。D.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社会文化形态的变革,但要注意的是社会基本价值没有改变,对“善”的追求没有改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字文化包含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存储和传播,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库建设,也包含将数字技术融入文化生产环节。B.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发呈现出对数字自由的尊重,但要切记虚拟世界不是突破道德底线的“法外之地”,防止出现一些不理性行为。C.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相对独立,数字文化及其内生的文化系统也不同于现实人类的文化和文明系统,不过,数字文化是为现实世界服务的。D.数字文化要繁荣发展,离不开对社会效益优先和价值理性坚守,在重视数字技术进步的同时,还要让数字文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A.吴文化博物馆精心挑选了8件具有江南特色的馆藏文物,以数字藏品盲盒的形式进入元宇宙世界,成为被网络一代追捧的新社交符号。B.从来都是朴素的京剧也要花团锦簇,出现各种豪华版,把舞台美术往舞蹈和影视上引,铜雀台盛景、火烧赤壁奇观、草船借箭梦幻……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表示,“数字革命蕴含着不可估量的潜力,但应该对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合理应用予以关注”。D.5G全连接工厂里,工人用激光投影仪将面料形状投射在裁床上,自动化切割刀具在裁床上“依样画葫芦”,与传统服装制作车间的景象不同。4.下列对数字文化的形成和特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字文化可以从文化的数字形态和数字的文化表征两个角度来进行理解。B.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与数字空间得以深度交互,形成了有别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C.原始的“社会性”给虚拟世界注入人文特性并演变成一种文化形态,于是有了数字文化化。D.数字文化是人们凌驾于现实、自行构造的虚拟世界,所以也凌驾于现实世界的道德法规。5.文章前三段,作者采用哪些方法对数字文化内涵进行阐释?请根据文本概括。〖答案〗1.C2.B3.A4.D5.①引用专家的观点阐释数字文化的内涵;②对文化数字化和数字文化化下定义,从二者的两种形态来阐释数字文化的内涵;③数字空间与现实世界类比,阐释数字文化内涵。〖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概括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等能力。C.“人建构起虚拟世界的运行规则……形成虚拟社群”错误,原文是“虚拟社群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相应的社会系统以及独特的规章和制度”可知,是先有虚拟社群再有相应的社会系统和规章制度。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作出合理推论的能力。B.“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发呈现出对数字自由的尊重”错误,原文“数字空间的道德观引导‘数字向善’,防止虚拟世界成为突破道德底线的‘法外之地’;数字空间的价值观既尊重数字自由,又维护数字秩序”等内容,不存在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发呈现”出对数字自由的尊重”这一状况。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利用信息进行实证的能力。第四段是论述数字文化的特点,指明数字文化与传统形态的文化既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B.是传统文化本身,也未必与数字文化有关。CD.都是在谈数字技术。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获取、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D.“所以也凌驾于现实世界的道德法规”错误,原文中是“这个世界的文化形态是现实世界文化形态的延伸,同时也是为现实世界服务的文化系统”“数字空间的文化价值塑造同样重要,以营造风清气朗、和谐有序的网络生态空间。例如,数字空间的道德观引导‘数字向善’,防止虚拟世界成为突破道德底线的‘法外之地’”可知,虚拟世界的道德法规也受现实世界的文化价值和道德法规的引导。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证明论点运用的方法的能力。由原文“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副主任祝孔强指出,数字文化可以从文化的数字形态和数字的文化表征两个角度来理解。文化的数字形态是指……。数字的文化表征是指……”可知,引用专家的观点阐释数字文化的内涵;由原文“文化的数字形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和文化信息的数字化呈现,通俗理解为‘文化数字化’,如文化资源数字化工作就是实现文化数字形态的重要途径。再如从内容创作生产的角度,文化数字化是以数字思维推动文化创新,实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生态化与平台化转型。数字的文化表征是指数字化的文化环境和数字文化所蕴涵与表达的文化信息,通俗理解为‘数字文化化’,既包括数字文化的信息,也包括数字化环境自身的文化特征”可知,对文化数字化和数字文化化下定义,从二者的两种形态来阐释数字文化的内涵;由原文“与现实世界一样,数字空间的文化价值塑造同样重要,以营造风清气朗、和谐有序的网络生态空间”“人们在数字空间通过虚拟身份完成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形成了与现实空间并存的虚拟世界。这种虚拟世界中包含大量的人类活动,理应是一种文化存在。数字替身就是人们现实身份在虚拟世界的延伸和映射,调节了人们对虚拟空间的体验”可知,数字空间与现实世界类比,阐释数字文化内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剪辑错了的故事①茹志鹃“你听着,老寿,领导已决定把柴园砍掉,让出地来种麦。”“啥?”“今晚上就要组织劳力干了。甘书记不是说了限三天三夜?要放倒树,整好地,下好种,要改变面貌,这是要上报的。”“……大伙儿……大伙儿都指望着今年的梨呀!”老寿心里像是插上了一把刀。他晃晃悠悠走进屋子,又走出来,到第八次的时候,星星已经淡下去了,鸡叫了一遍。老寿伫立在屋前的枣树下,想起那年的淮海战役。那是鸡啼二遍的时候,副区长老甘来了。才几天没见,他瘦落了形,眼窝塌下去了,腮帮子回下去了,一脸黑茬茬的烙腮胡子。围着一张干裂的嘴,裂开的血口子都发了黑。老寿走到门口,伸手就在屋檐上使劲拽了两把屋草,进来就填进灶腔里,点着了火。老寿在锅里添了水,又敲了四个鸡蛋。一边忙一边问遇见啥困难了。“啥困难?柴草!老寿,解放军打这样的大仗,粮食不用咱筹划,咱连个柴草都供不上,像话吗?土地庙拆了,‘土改’前的那些小破屋也拆了,还有啥?你说!”是啊,还有啥呢?老寿的老伴刚去世,她心爱的小木柜子上次也支援了前线。“别着急,咱再合计合计。”等老寿叫来其他党团员、积极分子,只见老甘背靠着炕,双手搭在匣子枪上,头歪到肩膀上睡得正香,桌上那碗汤鸡蛋已经冰凉了。大伙儿蹑着脚,悄悄地围着那个睡着了的人,蹲下来,坐下来,开了一个哑巴会,议题是明白的:柴草。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没有说一句话,可是大家都被紧急地动员了起来:柴草。散了会,老寿送大伙儿走出屋去,站在屋前的枣树下发起愣来。七棵枣树,他想起老伴儿,那年他们打下的枣,几乎都慰劳了解放军。鸡叫三遍时,老寿已脱了棉袄,抡起斧子。砍到第五棵的时候,他的脖子叫人从后面抱住了。回头一看,是老甘。那年,这个不算大的村落里,一天放倒了二百多棵树,于是村子成了赤膊村,第二年的春天,当百万雄师飞渡长江的时候,老寿为村里果园培育的梨树苗苗,已有筷子长了。鸡叫第二遍了。老寿坐在窝棚前的地上,抱着膝盖,嘴里喃喃着什么,像傻了一样。他眼睁睁地看着那汽灯抬来了,锯子斧子搬来了,社员们举起斧子,梨树倒下来了,那用纸包裹着眼见就要收获的青梨,也跟着掉在了地上。老寿一下子老了,整天坐在那两棵枣树下,一动不动地望。这朦胧的双眼,有人说是气恼苦闷的表现,有人说是他在回忆过去,怀念老甘。谁知道呢!甘书记完成了任务,如今是县里分工抓棉粮油的书记了。好多天,老寿都迷糊着同一个梦。反侵略战争爆发了,飞机没日没夜地在头顶上转,村里有那胆小的,没经过战争锻炼的,就像掐了头的苍蝇瞎闹。这时候,老寿打定了主意,站出来,他对大伙儿说话了:“咱眼下第一要紧的事,是要组织起来,我说得分一拨人去挖防空洞。民兵呢,得在仓库前面站一个岗,村前村后是巡回流动哨,祠堂的屋顶高,在那里再安一个防空哨。敌机来了,就吹号报警,大家就钻洞。敌机一走,再吹号,咱该干啥干啥。”不知怎么的,老寿变得怪能说话了。而且腿脚也灵便了。“第二要紧的事,是把老甘找回来,我这就去。”老寿告辞了乡亲,直往西边的大山奔去。山哪,好高哦!岌岌的悬崖,沉沉的深渊,怪石流沙,没有现成的路。但是老寿目不旁顾。他翻过一架山,翻过更高的山,还有更高更高的山。山上没有人迹,有的是奇寒、大雪、冷风,还有山石上的冰凌。他拔着霜雪,涉过溪流,穿破了山鞋,挂破了衣裳,终于爬到了山巅,老寿张开双臂,从肺腑里发出一声声呼号——“……老甘!……老甘!……回来!……回来!……商量!……商量!……”荒山深峪里的回声,也似乎在帮他寻找,“回来!……党的光荣,胜利的保证……”几天以后,老寿疲惫地回到家里,打好背包,换好了鞋,把干枣灌进干粮袋,准备再去我老甘。忽然有人轻轻叩了三下门。啊!这不是老甘吗?他就是这么敲门的。老寿赶紧拔栓开门,不禁吓了一跳。进来的是甘书记,他蓬乱着头,身上又是雪又是泥,没一个跟随的人,手里捏着一条空空的干粮袋,一进来就把门关上,气喘吁吁地说:“我是你们的领导。快给我装上干粮,我带领你们行动。”“我没有粮食。”老寿决断地说。甘书记冷笑一声,说:“不装也不要紧。我是干部,有你们吃的,就有我的一份。”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晃了晃说:“这是有文的,规定的。”说着就要抢干粮。老寿气得正要爆发,忽然响起了“砰!”“啪!”两下震耳的声音。“爷爷,爷爷!”孙儿摇着老寿,“咱大队炼出钢来啦!快去看呀!”“炼钢?谁炼钢?那,那老甘呢?仗不打啦?”“你说啥呀,爷爷?我说咱大队自己炼出钢啦!有了钢,咱就可以造拖拉机了。”“哦!拖拉机……”老寿想起很早很早以前,老甘是说过耕地不用牛的。他全白的长眉下面,眼睛又朦胧地合了起来。慢慢地,从他那合起的眼睛里,迸出了两颗浑浊的泪珠。他还想在梦中去找回那威武雄壮的故事来,但现在连这也消遁了。“为什么不真的找老甘去?”老寿猛然睁大了眼睛,醒悟过来,“对呀!我找老甘去。”老寿颤巍巍地站了起来,颤着走出村去……(有删改)〖备注〗①本文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社会生活,被认为是新时期反思文学的发轫之作。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寿在屋檐上拽了两把屋草填进灶膛点着了火这一细节,侧面反映了柴草缺乏的状况,为下文砍枣树埋了伏笔。B.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老寿虽然在感情上不接受把梨树砍掉,但又为炼出钢来而感动落泪,人物形象立体而生动。C.“鸡叫”多次出现,别具匠心,使小说在相对集中时间内展开矛盾冲突,又巧妙完成回忆和现实间的自然转换。D.文章通过砍枣树与砍梨树两个生活事件,联结回忆与当下,对比历史与现实,在广阔真实的社会背景中塑造人物。7.关于文中老寿的梦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着力渲染寻找老甘的艰难,更能体现老寿的决心和其对干部优良作风的热切期盼。B.老寿在梦中呼喊的“回来!……党的光荣,胜利的保证……”有揭示主旨的作用。C.梦中的老寿敢于顶撞领导,这是他真实性情的流露,也是他党性真正觉醒的开始。D.老寿的梦境是基于他对现实的深切忧虑而产生的,尽管是虚幻的,但不乏合理性。8.同一个人在小说中却有“老甘”和“甘书记”两种称呼,请简要说明理由。9.小说打破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而以老寿的心理活动来结构全篇,这样叙述有何好处?〖答案〗6.B7.C8.①称呼“老甘”是因为他一心为公,为了革命事业殚精竭虑,心系百姓,而群众对他也爱戴亲近,反映了干群关系的密切融洽;②称呼“甘书记”是因为他追名逐利,官僚专断,脱离群众,罔顾群众利益,而群众对他心存隔阂,反映了干群关系的疏远生分。9.①可以更直观地展现出老寿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②将现实和历史、回忆与当下、真实与梦幻巧妙结合在一起,在强烈的对比中揭示干群关系的变化,凸显作品主旨;③照应了题目“剪辑错了”,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加了跳跃性和戏剧性,使情节曲折有致,叙事灵活自由。〖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又为炼出钢来而感动落泪”错误,老寿流泪是因为找不回一心为公的“老甘”了。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情节作用的能力。C.“也是他党性真正觉醒的开始”错误,在梦中“我没有粮食”是事实,看不出是顶撞“老甘”,“老寿气得正要爆发”也是真情的流露,说“是他党性真正觉醒的开始”属于过分拔高。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副区长老甘来了。才几天没见,他瘦落了形,眼窝塌下去了,腮帮子回下去了,一脸黑茬茬的烙肥胡子。围着一张干裂的嘴,裂开的血口子都发了黑”“啥困难?柴草!老寿,解放军打这样的大仗,粮食不用咱筹划,咱连个柴草都供不上,像话吗?土地庙拆了,‘土改’前的那些小破屋也拆了,还有啥?你说!”,此时的“老甘”为了革命事业殚精竭虑,以至于几天的时间就“瘦落了形”;“老寿走到门口,伸手就在屋檐上使劲拽了两把屋草,进来就填进灶腔里,点着了火。老寿在锅里添了水,又敲了四个鸡蛋。一边忙一边问遇见啥困难了”“大伙儿蹑着脚,悄悄地围着那个睡着了的人,蹲下来,坐下来,开了一个哑巴会,议题是明白的:柴草”“那年,这个不算大的村落里,一天放倒了二百多棵树,于是村子成了赤膊村”,群众理解老甘一心为公,所以也愿意为老甘分忧解愁。可见,称呼“老甘”是因为他一心为公,为了革命事业殚精竭虑,心系百姓,而群众对他也爱戴亲近,反映了干群关系的密切融洽。“今晚上就要组织劳力干了。甘书记不是说了限三天三夜?要放倒树,整好地,下好种,要改变面貌,这是要上报的”“……大伙儿……大伙儿都指望着今年的梨呀!”“他眼睁睁地看着那汽灯抬来了,锯子斧子搬来了,社员们举起斧子,梨树倒下来了,那用纸包裹着眼见就要收获的青梨,也跟着掉在了地上”“甘书记完成了任务,如今是县里分工抓棉粮油的书记了”,“甘书记”不顾群众的利益,是为自己完成任务,而群众也对他心存隔阂,所以改称“甘书记”。可见,称呼“甘书记”是因为他追名逐利,官僚专断,脱离群众,罔顾群众利益,而群众对他心存隔阂,反映了干群关系的疏远生分。【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小说谋篇布局的技巧的能力。“老寿心里像是插上了一把刀”“老寿伫立在屋前的枣树下,想起那年的淮海战役……”“……老甘!……老甘!……回来!……回来!……商量!……商量!……”“对呀!我找老甘去”,老寿面对今天追名逐利、官僚专断的甘书记,内心伤痛,想找回曾经一心为公、心系百姓的老甘却不得,文章以老寿的心理活动来结构全篇可以更直观地展现出老寿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现实中甘书记罔顾群众利益,将即将收获的梨树砍掉;而曾经老甘为了革命事业殚精竭虑。现实中老寿对老甘的不满、彼此变得疏远生分是;所以他在梦中想找回曾经的老甘。小说将现实和历史、回忆与当下、真实与梦幻巧妙结合在一起,在强烈的对比中揭示干群关系的变化,从而凸显作品主旨;小说虽老寿的心理活动而不断地由现实写到历史,由回忆再回到当下,真实与梦境相互转换。照应了题目“剪辑错了”,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加了跳跃性和戏剧性使情节曲折有致,叙事灵活自由。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传》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统”。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尧、舜之相传,三代之相代或以至公或以大义皆得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是以君子不论也,其帝王之理得而始终之分明故也。及后世之乱,僭伪兴而盗窃作,由是有居其正而不能合天下于一者,周平王之有吴、徐是也;有合天下于一而不得居其正者,前世谓秦为闰是也。由是正统之论兴焉。自汉而下,至于西晋,又推而下之,为宋、齐、梁、陈。自唐而上,至于后魏,又推而上之,则为夷狄。其帝王之理舛而始终之际不明,由是学者疑焉,而是非又多不公。自周之亡迄于显德,实千有二百一十六年之间,或理或乱,或取或传,或分或合,其理不能一概。大抵其可疑之际有三:周、秦之际也,东晋、后魏之际也,五代之际也。秦亲得周而一天下,其迹无异禹、汤,而论者黜之,其可疑者一也。以东晋承西晋则无终,以隋承后魏则无始,其可疑者二也。五代之所以得国者虽异,然同归于贼乱也,而前世议者独以梁为伪,其可疑者三也。夫论者何?为疑者设也。尧、舜、三代之始终,较然著乎万世而不疑,固不待论而明也。后世之有天下者,帝王之理或舛而始终之际不明,则不可以不疑。故曰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也。(节选自欧阳修《正统论》)材料二:不幸有天子之实,而无其位;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德。是二人者立于天下,天下何正何一,而正统之论决矣。正统之为言,犹曰有天下云尔。人之得此名,而又有此实也,夫何议?天下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圣人于此不得已焉,而不以实伤名。而名卒不能伤实,故名轻而实重。不以实伤名,故天下不争;名轻而实重,故天下趋于实。(节选自苏轼《正统论》)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三代A之相代B或以C至公D或以E大义F皆得G天下H之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得,具备的意思,和成语“相得益彰”“怡然自得”中的“得”意思均相同。B.夷狄,中国古代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夷狄”常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C.虽,虽然的意思,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中的“虽”意思不同。D.趋,趋向的意思,与苏洵《六国论》中“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的“趋”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认为,从周朝灭亡到显德年间的多个政权是否符合正统,可以一概而论,大抵存有三处疑问。B.欧阳修分别对“正”和“统”进行了解说,认为匡正天下那些不正当的是“正”,统一天下还没有统一的是“统”。C.欧苏二人都认为,正统之论的产生完全是为了解决后世统治者继承帝位时出现的不正与不一的问题。D.欧阳修认为,秦朝直接传承周的政权,统一天下,其行为和大禹、商汤没有区别,评论的人不应该贬黜它。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合天下于一而不得居其正者,前世谓秦为闰是也。(2)天下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圣人于此不得已焉,而不以实伤名。14.欧阳修和苏轼评判一个政权是正统的依据分别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A12.B13.(1)也有统一了天下却不能够占据正统,前世说秦是非正统就是这种情况。(2)天下本来就有没有天子的德才却得到天子名位的人,圣人对此也没有办法啊,但不用德才来伤害名位。14.(1)欧阳修:①帝王获得天下要具备帝王相承的义理。②朝代始末要清楚明白。(2)苏轼:帝王要德才兼备。〖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尧、舜相传,夏、商、周相互取代,有的因为大公,有的因为大义,天下人都认为是正当的。“三代之相代”中“相代”意思是相互取代,作“三代”的谓语,句意完整,之后应断开,即在B处断句;“或以至公”“或以大义”结构相同,句式一致,应单独成句,即在DF处分别断句;“皆得天下之正”,“天下之正”作“得”的宾语,句意完整,中间不断句。故应在BDF处断句。【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A.“意思均相同”错误。“得”,具备/映衬,配合/称心如意。句意:这是因为帝王相承的义理具备而且政权始末清楚明白的缘故。/相互配合的好,各方的长处就更能显现。/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B.正确。C.正确。“虽”,虽然/即使。句意:五代夺取政权的方式虽然不尽相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D.正确。句意:所以天下才趋向于德才。/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趋向灭亡。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可以一概而论”错,原文有“自周之亡……其理不能一概”,意为不能一概而论。C.“完全是为了解决后世统治者继承帝位时出现的不正与不一的问题”错,虽然欧阳修和苏轼都在《正统论》中讨论了正统之论的问题,但欧主要关注正统之论的产生和演变,以及后世统治者继承帝位的不正与不一的问题;而苏则更侧重于正统的定义,即必须同时拥有天子之实和天子之名才能算是正统。因此,不能说两者都认为正统之论的产生完全是为了解决统治者继承帝位的问题。D.“评论的人不应该贬黜它”错,依据“秦亲得周而一天下,其迹无异禹、汤,而论者黜之,其可疑者一也”可知,欧阳修只是提出疑问,没有明确对此表示否定。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居其正”,占据正统;“闰”,在古代通常表示与“正”相对的意思,“谓秦为闰”的意思是“认为秦不是正统”。“……者,……也”,判断句。(2)“固”,本来;“不得已”,没有办法;“伤”,伤害。【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欧阳修:①依据“合天下于一,是以君子不论也,其帝王之理得而始终之分明故也”可知,他认为帝王获得天下要具备帝王相承的义理。②依据“其帝王之理舛而始终之际不明,由是学者疑焉,而是非又多不公”可知,他认为朝代始末要清楚明白。苏轼:依据“不幸有天子之实,而无其位;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德。是二人者立于天下,天下何正何一,而正统之论决矣。正统之为言,犹曰有天下云尔。人之得此名,而又有此实也,夫何议”可知,他认为帝王要德才兼备。参考译文:材料一:《传》上写“君子大居正”,又写着“王者大一统”。正,就是用来匡正天下那些不正当的;统,就是用来统一天下尚未统一的。因为有不正当和不统一的情况存在,这样之后是不是正统的争论就出现了。尧、舜相传,夏、商、周相互取代,有的因为大公,有的因为大义,天下人都认为是正当的,都统一了天下,所以君子从不讨论他们是否符合正统,这是因为帝王相承的义理具备而且政权始末清楚明白的缘故。到了后世出现混乱,篡权夺位的事有了,伪政权出现了,所以就有了正当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情况,周平王有吴国和徐国就是这样;也有统一了天下却不能占据正统,前世说秦是非正统就是这种情况。从此,关于正统之争就兴起了。从汉代往后就是西晋,再往后,是宋、齐、梁、陈。从唐朝往前推是后魏,再往前推,就是夷狄政权。王朝的传承不是顺理成章,始末界限也不分明,因此学者就有了疑惑,而对是非的评判有大多不够公允。从周朝灭亡到显德年间,一千二百一十六年里,或治或乱,或夺取或传承,或分裂或统一,是否符合正统,不可一概而论。可疑之处大概有三点:周、秦的时候,东晋、后魏的时候,五代的时候。秦直接传承周的政权统一天下,其行为和大禹、商汤没什么区别,可是评论的人却贬黜它,这是第一个可疑之处。东晋传承了西晋,可无法再传下去,是无终;隋传承了后魏,可开往前推就找不到源头,是无始,这是第二个可疑之处。五代夺取政权的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属于乱臣贼子,可是前代议论的人认为只有梁是伪政权,这是第三个可疑之处。为什么要有争论呢?因为有疑惑。尧、舜、夏商周三代,始末明明白白,千秋万代没有人疑惑,本来不必争论就清楚明白。后世拥有天下的人,王朝的传承有的不是顺理成章,始末不分明,所以不可能不疑惑。所以说,因为有不正当和不统一,这样之后才有是否符合正统的争论。材料二:不幸有了天子的德才却没有天子的名位,有天子的名位却没有天子的德才。这样两种人站在天下,天下谁是正当谁统一,用正统的理论可以判断了。正统论所说的,就好比说拥有天下正统不正统罢了。一个人得到了天子的名位,又拥有天子的德才,那还有什么好议论的呢?天下本来就没有天子的德才却得到天子名位的人,圣人对此也没有办法啊,但不用德才来伤害名位。而名位最终也不能伤害德才,所以名位轻而德才重。不用德才来伤害名位,所以天下不会争;名位轻而德才重,所以天下才趋向于德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八声甘州·寄参寥子①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②雅志莫相违。西州路③,不应回首,为我沾衣。〖备注〗①参寥子:即诗僧道潜,与苏轼过从甚密,参寥子追随他数年。元祐六年,苏轼被召进京任职,临行作此词赠道潜。②谢公:指谢安。《晋书》记载,他身为重臣,却渴望造一条大船,沿水路归东山,后因病重未如愿。③西州路:谢安去世后,羊昙经过西州时忆及故人,恸哭而去。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二句表面上是写钱塘江潮水,一说有情,一说无情,以后者为主,突出了此词抒写离情的特定场景。B.“不用”后四句,指面对社会人生的无情,不必为此忧虑。“忘机”一词,表达作者达观超旷的心态。C.共同游赏西湖、探访春山,作者描写了翠微、云霏等美景,表达了对相聚时光美好却短暂的悲伤之情。D.作者用谢安的典故,与朋友约定:像谢安那样,东归、隐退,绝不让这高雅的志向与未来的事实违背。16.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提到“豪华落尽见真淳”是一种艺术境界,请结合本词做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词人选取江潮、斜晖、人世等宏大事物入作,俯仰天地、纵览古今,得出“物是人非”的结论。对此无情人生,词人的态度却是旷达乐观的,他超脱时俗,无意名利。②词人珍惜友情,两人志趣投合、感情真挚。苏轼借谢安、羊昙的典故,表明归隐之志,这也是两人情谊深厚的体现。③词作以平淡的文字抒写深厚情意,气势雄放,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又执着于友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悲伤之情”错,词人回想与参寥子相处的时光,确是志趣投合,表达对友情的珍惜。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词作起势不凡,以钱塘江潮喻人世的聚散分合,充分地表现了词人的豪情。“几度斜晖”的发问,又写出天上阳光的无情。“俯仰昔人非”写人世转瞬万变,如同梦幻,这又是社会人生的无情。对此无情的人生,词人的态度却很乐观,“不用思量今古”,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因而他能超脱时俗,“白首忘机”。词人选取江潮、斜晖、人世等宏大事物入作,俯仰天地、纵览古今,得出“物是人非”的结论。对此无情人生,词人的态度却是旷达乐观的,他超脱时俗,无意名利。②下阕写词人与参寥的友情。词人看穿了古今万物,无意去名利场上角逐,但他并没有完全忘世,更没有忘情,他对生活的爱是执著强烈的,他对友情是非常珍视的。回想起在西湖与参寥子和诗饮酒、饱览春山美景、谈禅说理、流连忘返的日日夜夜,词人不禁从内心深处对这位友人以知己许之一一“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以“诗人”称参寥,正反映出词人珍惜友情,两人志趣投合、感情真挚。“约他年、东还海道”以下五句,表现了词人归隐之志的坚定,进一步写二人的友情。苏轼借谢安、羊昙的典故,表明归隐之志,说“愿”,说“不应”,全从自我的感情落笔,正表现了两人情谊的深切。③词作以平淡的文字抒写深厚的情意,而气势雄放,意境浑然。“从至情中流出”道出了这首词的特色。由于词人与参寥有着共同的志趣,由于参寥品德的高尚,他们的友谊是十分真挚的。词人所抒之情发自内心,这种真挚的感情并不因文字的平淡而失去其深沉、雄厚之力,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又执着于友情。这是“豪华落尽见真淳”的一种艺术境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自己生活闲适恬静,只能借写字、品茗来消磨时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在诗歌交流会上,小刚引用秦观《鹊桥仙》里“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过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3)古代迁客骚人流连山水之间,借景物来吟咏情性,发散出一种高度的生命意识。这些作品中常常借用“松”这个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示例二: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这一生见过的河流太多太多了。它们有的狭长,有的宽阔;有的弯曲,有的平直;有的水流急促,有的则__________。它们的名字,基本是我们命名的,而这些河流,大都是额尔古纳河的支流,或者是支流的支流。我对额尔古纳河的最早记忆,与冬天有关。那一年,北部的营地被__________的大雪覆盖,驯鹿找不到吃的,我们不得不向南迁移。途中,由于连续两天没有打到猎物,我们不得不靠近额尔古纳河,用冰钎凿开冰面捕鱼来吃。额尔古纳河是那么的宽阔,冰封的它看上去像是谁开辟出来的雪场。善于捕鱼的哈谢凿了三口冰眼,手持一杆鱼叉守候在旁边。那些久避冰层下的大鱼以为春天又回来了,就摇头摆尾地冲着透出天光的冰眼游来。哈谢一看见冰眼旋起了水涡,就__________地抛出鱼叉,很快就戳上来一条又一条的鱼。有附着黑斑点的狗鱼,还有带着细花纹的哲罗鱼。哈谢每捕上来一条鱼,我都要跳起来欢呼。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冲”与文中加点的“冲”,读音、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当风轻轻拂过海棠,她便会摇动着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B.不少人渴望有一套房子,窗子冲着大海,四季春暖花开。C.云雀直冲云霄,不断升空,直至见到日出的第一缕阳光。D.冲着他们这股子干劲儿,一定可以提前完成任务。20.下列文言句子中的“以为”与文中加点的“以为”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论语》: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B.《齐桓晋文之事》: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C.《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D.《石钟山记》: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答案〗18.①风平浪静②铺天盖地③眼疾手快19.A20.A〖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前文“它们有的狭长,有的宽阔;有的弯曲,有的平直”,可知此处运用排比的手法,介绍河流的特点。其中“狭长”和“宽阔”,“弯曲”和“平直”是反义词,由此可知此处应填“水流急促”的反义词,故可填“风平浪静”。风平浪静:比喻平静无事。第二处,根据“大雪覆盖,驯鹿找不到吃的,我们不得不向南迁移”,可知此处描述了冬天大雪纷纷的恶劣的自然环境,所填的词语应表现雪之大,所以此处可填“铺天盖地”。铺天盖地:形容来势猛,声势大,到处都是。第三处,根据“善于捕鱼的哈谢凿了三口冰眼,手持一杆鱼叉守候在旁边……哈谢一看见冰眼旋起了水涡……很快就戳上来一条又一条的鱼”,可知此处内容是对捕鱼过程的描写,表现哈谢动作敏捷,善于捕鱼的特点,所以此处可填“眼疾手快”。眼疾手快:形容做事机灵、机警、敏捷、反应很快。【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辨析意义的能力。文中加点“冲”,读作chòng,介词,表示动作的方向。A.读作chòng,介词,表示动作的方向;B.读作chòng,动词,面对;C.读作chōng,动词,朝某一方向直闯;D.读作chòng,介词,凭、根据。故选A。【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文中加点的“以为”译为“认为”,说的是久避冰层下的大鱼认为春天又回来了。A.把……当作。句意: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B.认为。句意: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C.认为。句意:臣听说官吏议论驱逐列国入秦的游说之士,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D.认为。句意: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按照曹雪芹的原意,红楼“四春”的命运发展,正是①:元妃省亲,是贾家之极盛;探春理家,有中兴之象;迎春误嫁,是江河日下;惜春出家,是家败人散。贾府四姐妹除元春外,②,都堪称贾府三姐妹之首。探春外形出挑,“俊眼修眉,顾盼神飞”,且戚序本第五十六回批赞曰:“探春看得透,说得出,办得来,是有才干者,故赠以敏字。”贾家姐妹趣味殊异,其中迎春嗜棋,探春喜书法,惜春爱绘画。曹雪芹写她们的爱好,除了符合形象内在素质,③。例如“懦小姐”迎春的处世态度与围棋“坐隐”的文化内涵相应,她的一生就真如棋局中一枚棋子般,任由人摆弄,最后摆到了死地。材料二:探春因又接着说道:“咱们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的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成能知园圃事的,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有些孝敬。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又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于作践,白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年日在园中辛苦;四则亦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馀,以补不足,未为不可。”(《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21.请在材料一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22.材料一加波浪线的句子评价了探春之“敏”,请结合材料二作简要分析。〖答案〗21.①贾府由盛极而衰的四个阶段的象征②探春不论外貌还是理家才能③还与她们的命运息息相关22.①探春“看得透”,表现为目光敏锐,能看到贾家财政面临的危机和不足,致力于兴利除弊,挽救危机。②探春“说得出、办得来”,表现为办事机敏果断,她着手进行改革,选派得力可信的老妈妈分管大观园花木等事项,既节约了管理费用又提升了管理效果。〖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语境在说“四春”的命运发展是某种象征,而下文“贾家之极盛”“有中兴之象”“是江河日下”“是家败人散”意味着贾府盛极而衰,应填:贾府由盛极而衰的四个阶段的象征。②“都堪称贾府三姐妹之首”说的是探春,此处是总结句,下文从外貌和理家才干方面分析,应填:探春不论外貌还是理家才能。③“除了”说明还有其它原因,“例如”后面主要是说人物的命运,应填:还与她们的命运息息相关。【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探春“看得透”,探春目光敏锐,能看到贾家财政面临的危机和不足,致力于兴利除弊,挽救危机。所谓“兴利除弊”,实际上就是“开源”与“节流”并举。“开源”的具体措施是实行“承包制”。探春兴利除宿弊,贾府多年积累的弊端也只有探春这样聪敏锐利的女孩子才可以指出来并能实施改正。②探春“说得出、办得来”,表现为办事机敏果断,“不如在园子里的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成能知园圃事的,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有些孝敬”她着手进行改革,选派得力可信的老妈妈分管大观园花木等事项,既节约了管理费用又提升了管理效果。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镜子是自我的反射,透过镜子,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经常照镜自省,是古今仁人志士律己修身的方法和美德。但是,所照的镜子有时也会出现偏差,如果照了“凸透镜”或“凹透镜”,结果就会不同。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这个材料陈述的是“镜子”的作用,镜子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客观参照,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悼念魏徵时所说之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经常照镜自省,是古今仁人志士律己修身的方法和美德。与好的人同行,他们可以让我们清楚自己的对错、好坏,让我们能够明白生活、做人中的得失,以此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修养。材料的含意强调“但是”后的意思,即要选对镜子,否则就失去了正确的参照,进而结果就会出现偏差,这是准确立意。我们身边的邪佞之人,就犹如“凸透镜”或“凹透镜”,在他们的眼中、嘴中我们会发现歪曲的自己。他们可能放大我们的优点,让我们骄傲自满;他们也可能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迷失自己,做出错误的决定;他们可能放大我们的缺点,让我们自卑、迷茫……如果写成议论文,应在文章开头简短引入主题,可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方法引入中心论点,如“选好镜子,照出更好的自己”;正文部分可先论述平面“镜子”的对我们的益处;接着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述“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坏处;最后可以论述选好镜子,照出更好的自己的方法,拿出“亲贤人,远小人”的精神,择良人而处,以他们为参照,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人生境界。行文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立意:1.以人为镜,正确认识自己。2.选好镜子,照出更好的自己。3.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湖南省岳阳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数字文化是数字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也是现代信息技术为人类创造出的全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副主任祝孔强指出,数字文化可以从文化的数字形态和数字的文化表征两个角度来理解。文化的数字形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和文化信息的数字化呈现,通俗理解为“文化数字化”,如文化资源数字化工作就是实现文化数字形态的重要途径。再如从内容创作生产的角度,文化数字化是以数字思维推动文化创新,实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生态化与平台化转型。数字的文化表征是指数字化的文化环境和数字文化所蕴涵与表达的文化信息,通俗理解为“数字文化化”,既包括数字文化的信息,也包括数字化环境自身的文化特征。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虚拟空间中,人们之间发生着交互,产生了对自身和自身关系的构建诉求,塑造着新型的社会关系。网络数字空间日益成为与现实世界并存的虚拟世界,使其中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与交往互动的范式、规范等发生重构,衍生出基于数字空间的新兴文化形态。与现实世界一样,数字空间的文化价值塑造同样重要,以营造风清气朗、和谐有序的网络生态空间。例如,数字空间的道德观引导“数字向善”,防止虚拟世界成为突破道德底线的“法外之地”;数字空间的价值观既尊重数字自由,又维护数字秩序,为数字技术注入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理性,约束数字空间的不理性行为;数字空间的世界观推动数字世界成为人类生活新空间、国家主权新疆域、全球治理新领域,使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理念成为数字空间的发展共识。人们在数字空间通过虚拟身份完成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形成了与现实空间并存的虚拟世界。这种虚拟世界中包含大量的人类活动,理应是一种文化存在。数字替身就是人们现实身份在虚拟世界的延伸和映射,调节了人们对虚拟空间的体验。在虚拟世界中,现实中的人借助数字替身参与虚拟数字世界的活动,聚集形成包括消费、购物、娱乐、社交等主题的虚拟社群。虚拟社群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相应的社会系统以及独特的规章和制度,使虚拟数字世界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既需要在现实中建构虚拟世界的运行规则,也要利用数字替身来参与并推动数字世界的文化形成。以网络游戏为例,游戏开发商必须制定相应的运行规则,而玩家在游戏中的交互行为也在建构网络游戏自身的文化生态。Woolgar等(2002)认为,虚拟世界的创造者让虚拟世界具备独特的“社会性”,这种原始的“社会性”通过创造者对这个世界的不断更新以及参与者的再创作,逐渐给虚拟世界注入了人文特性并演变成为一种文化形态,这实质上也是数字文化化的实质逻辑。数字世界相对独立于现实世界,其内生的文化系统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明显区别于现实人类的文化和文明系统。同时,数字空间是人类通过技术和想象构建的虚拟世界,是人们凌驾于现实、自行构造的虚拟世界。这个世界的文化形态是现实世界文化形态的延伸,同时也是为现实世界服务的文化系统。事实上,人们在数字空间的活动既有纯粹网络空间的交互,如游戏、社交等,也有线上线下的结合,例如,很多网络购物就是通过线上交易、线下交付的方式来完成。再如当前风行的元宇宙,元宇宙拥有起源于现实、依托于现实却又独立于现实的虚拟文明,这套文明系统拥有自己完备的政治系统、经济系统和文化系统。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数字空间与现实世界的交融,加速了社会的信息化和虚拟化进程,重塑着社会的文化形态。当前,数字生活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新图景,人们通过大量数字化活动赋予“数字”更加鲜明的文化属性。数字空间及其衍生出来的数字文化,正在加速改变整个社会的运行逻辑。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数字技术都从量的积累迈向了质的飞跃,带来了社会文化形态的变革,高度依赖数字技术的数字文明方兴未艾。同时,数字技术虽然改变了社会形态和文化样态,改变了文明发展方向,但并未改变社会基本价值,尤其是对“善”的追求,而这是超越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根本价值所在。儒家主张“天地之间人为贵”。推进数字文化繁荣发展,必须立足人的发展、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以价值理性驾驭工具理性,重新审视数字技术的进步和数字文化的发展,促进“科技向善”,让数字文化惠及全人类,以数字文明点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摘编自杨永恒《文化数字化与数字文化化》)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字文化是数字技术带来的文化新样态,高度依赖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也是传统文化在数字环境下的形态拓展。B.在数字环境中,在人与人、人与机器双向甚至多向互动中,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形成了,呈现出各种文化现象。C.人建构起虚拟世界的运行规则,用数字替身参与活动,形成虚拟社群,而社会系统就随着虚拟社群规模的扩大形成。D.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社会文化形态的变革,但要注意的是社会基本价值没有改变,对“善”的追求没有改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字文化包含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存储和传播,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库建设,也包含将数字技术融入文化生产环节。B.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发呈现出对数字自由的尊重,但要切记虚拟世界不是突破道德底线的“法外之地”,防止出现一些不理性行为。C.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相对独立,数字文化及其内生的文化系统也不同于现实人类的文化和文明系统,不过,数字文化是为现实世界服务的。D.数字文化要繁荣发展,离不开对社会效益优先和价值理性坚守,在重视数字技术进步的同时,还要让数字文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A.吴文化博物馆精心挑选了8件具有江南特色的馆藏文物,以数字藏品盲盒的形式进入元宇宙世界,成为被网络一代追捧的新社交符号。B.从来都是朴素的京剧也要花团锦簇,出现各种豪华版,把舞台美术往舞蹈和影视上引,铜雀台盛景、火烧赤壁奇观、草船借箭梦幻……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表示,“数字革命蕴含着不可估量的潜力,但应该对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合理应用予以关注”。D.5G全连接工厂里,工人用激光投影仪将面料形状投射在裁床上,自动化切割刀具在裁床上“依样画葫芦”,与传统服装制作车间的景象不同。4.下列对数字文化的形成和特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字文化可以从文化的数字形态和数字的文化表征两个角度来进行理解。B.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与数字空间得以深度交互,形成了有别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C.原始的“社会性”给虚拟世界注入人文特性并演变成一种文化形态,于是有了数字文化化。D.数字文化是人们凌驾于现实、自行构造的虚拟世界,所以也凌驾于现实世界的道德法规。5.文章前三段,作者采用哪些方法对数字文化内涵进行阐释?请根据文本概括。〖答案〗1.C2.B3.A4.D5.①引用专家的观点阐释数字文化的内涵;②对文化数字化和数字文化化下定义,从二者的两种形态来阐释数字文化的内涵;③数字空间与现实世界类比,阐释数字文化内涵。〖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概括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等能力。C.“人建构起虚拟世界的运行规则……形成虚拟社群”错误,原文是“虚拟社群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相应的社会系统以及独特的规章和制度”可知,是先有虚拟社群再有相应的社会系统和规章制度。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作出合理推论的能力。B.“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发呈现出对数字自由的尊重”错误,原文“数字空间的道德观引导‘数字向善’,防止虚拟世界成为突破道德底线的‘法外之地’;数字空间的价值观既尊重数字自由,又维护数字秩序”等内容,不存在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发呈现”出对数字自由的尊重”这一状况。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利用信息进行实证的能力。第四段是论述数字文化的特点,指明数字文化与传统形态的文化既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B.是传统文化本身,也未必与数字文化有关。CD.都是在谈数字技术。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获取、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D.“所以也凌驾于现实世界的道德法规”错误,原文中是“这个世界的文化形态是现实世界文化形态的延伸,同时也是为现实世界服务的文化系统”“数字空间的文化价值塑造同样重要,以营造风清气朗、和谐有序的网络生态空间。例如,数字空间的道德观引导‘数字向善’,防止虚拟世界成为突破道德底线的‘法外之地’”可知,虚拟世界的道德法规也受现实世界的文化价值和道德法规的引导。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证明论点运用的方法的能力。由原文“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副主任祝孔强指出,数字文化可以从文化的数字形态和数字的文化表征两个角度来理解。文化的数字形态是指……。数字的文化表征是指……”可知,引用专家的观点阐释数字文化的内涵;由原文“文化的数字形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和文化信息的数字化呈现,通俗理解为‘文化数字化’,如文化资源数字化工作就是实现文化数字形态的重要途径。再如从内容创作生产的角度,文化数字化是以数字思维推动文化创新,实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生态化与平台化转型。数字的文化表征是指数字化的文化环境和数字文化所蕴涵与表达的文化信息,通俗理解为‘数字文化化’,既包括数字文化的信息,也包括数字化环境自身的文化特征”可知,对文化数字化和数字文化化下定义,从二者的两种形态来阐释数字文化的内涵;由原文“与现实世界一样,数字空间的文化价值塑造同样重要,以营造风清气朗、和谐有序的网络生态空间”“人们在数字空间通过虚拟身份完成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形成了与现实空间并存的虚拟世界。这种虚拟世界中包含大量的人类活动,理应是一种文化存在。数字替身就是人们现实身份在虚拟世界的延伸和映射,调节了人们对虚拟空间的体验”可知,数字空间与现实世界类比,阐释数字文化内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剪辑错了的故事①茹志鹃“你听着,老寿,领导已决定把柴园砍掉,让出地来种麦。”“啥?”“今晚上就要组织劳力干了。甘书记不是说了限三天三夜?要放倒树,整好地,下好种,要改变面貌,这是要上报的。”“……大伙儿……大伙儿都指望着今年的梨呀!”老寿心里像是插上了一把刀。他晃晃悠悠走进屋子,又走出来,到第八次的时候,星星已经淡下去了,鸡叫了一遍。老寿伫立在屋前的枣树下,想起那年的淮海战役。那是鸡啼二遍的时候,副区长老甘来了。才几天没见,他瘦落了形,眼窝塌下去了,腮帮子回下去了,一脸黑茬茬的烙腮胡子。围着一张干裂的嘴,裂开的血口子都发了黑。老寿走到门口,伸手就在屋檐上使劲拽了两把屋草,进来就填进灶腔里,点着了火。老寿在锅里添了水,又敲了四个鸡蛋。一边忙一边问遇见啥困难了。“啥困难?柴草!老寿,解放军打这样的大仗,粮食不用咱筹划,咱连个柴草都供不上,像话吗?土地庙拆了,‘土改’前的那些小破屋也拆了,还有啥?你说!”是啊,还有啥呢?老寿的老伴刚去世,她心爱的小木柜子上次也支援了前线。“别着急,咱再合计合计。”等老寿叫来其他党团员、积极分子,只见老甘背靠着炕,双手搭在匣子枪上,头歪到肩膀上睡得正香,桌上那碗汤鸡蛋已经冰凉了。大伙儿蹑着脚,悄悄地围着那个睡着了的人,蹲下来,坐下来,开了一个哑巴会,议题是明白的:柴草。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没有说一句话,可是大家都被紧急地动员了起来:柴草。散了会,老寿送大伙儿走出屋去,站在屋前的枣树下发起愣来。七棵枣树,他想起老伴儿,那年他们打下的枣,几乎都慰劳了解放军。鸡叫三遍时,老寿已脱了棉袄,抡起斧子。砍到第五棵的时候,他的脖子叫人从后面抱住了。回头一看,是老甘。那年,这个不算大的村落里,一天放倒了二百多棵树,于是村子成了赤膊村,第二年的春天,当百万雄师飞渡长江的时候,老寿为村里果园培育的梨树苗苗,已有筷子长了。鸡叫第二遍了。老寿坐在窝棚前的地上,抱着膝盖,嘴里喃喃着什么,像傻了一样。他眼睁睁地看着那汽灯抬来了,锯子斧子搬来了,社员们举起斧子,梨树倒下来了,那用纸包裹着眼见就要收获的青梨,也跟着掉在了地上。老寿一下子老了,整天坐在那两棵枣树下,一动不动地望。这朦胧的双眼,有人说是气恼苦闷的表现,有人说是他在回忆过去,怀念老甘。谁知道呢!甘书记完成了任务,如今是县里分工抓棉粮油的书记了。好多天,老寿都迷糊着同一个梦。反侵略战争爆发了,飞机没日没夜地在头顶上转,村里有那胆小的,没经过战争锻炼的,就像掐了头的苍蝇瞎闹。这时候,老寿打定了主意,站出来,他对大伙儿说话了:“咱眼下第一要紧的事,是要组织起来,我说得分一拨人去挖防空洞。民兵呢,得在仓库前面站一个岗,村前村后是巡回流动哨,祠堂的屋顶高,在那里再安一个防空哨。敌机来了,就吹号报警,大家就钻洞。敌机一走,再吹号,咱该干啥干啥。”不知怎么的,老寿变得怪能说话了。而且腿脚也灵便了。“第二要紧的事,是把老甘找回来,我这就去。”老寿告辞了乡亲,直往西边的大山奔去。山哪,好高哦!岌岌的悬崖,沉沉的深渊,怪石流沙,没有现成的路。但是老寿目不旁顾。他翻过一架山,翻过更高的山,还有更高更高的山。山上没有人迹,有的是奇寒、大雪、冷风,还有山石上的冰凌。他拔着霜雪,涉过溪流,穿破了山鞋,挂破了衣裳,终于爬到了山巅,老寿张开双臂,从肺腑里发出一声声呼号——“……老甘!……老甘!……回来!……回来!……商量!……商量!……”荒山深峪里的回声,也似乎在帮他寻找,“回来!……党的光荣,胜利的保证……”几天以后,老寿疲惫地回到家里,打好背包,换好了鞋,把干枣灌进干粮袋,准备再去我老甘。忽然有人轻轻叩了三下门。啊!这不是老甘吗?他就是这么敲门的。老寿赶紧拔栓开门,不禁吓了一跳。进来的是甘书记,他蓬乱着头,身上又是雪又是泥,没一个跟随的人,手里捏着一条空空的干粮袋,一进来就把门关上,气喘吁吁地说:“我是你们的领导。快给我装上干粮,我带领你们行动。”“我没有粮食。”老寿决断地说。甘书记冷笑一声,说:“不装也不要紧。我是干部,有你们吃的,就有我的一份。”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晃了晃说:“这是有文的,规定的。”说着就要抢干粮。老寿气得正要爆发,忽然响起了“砰!”“啪!”两下震耳的声音。“爷爷,爷爷!”孙儿摇着老寿,“咱大队炼出钢来啦!快去看呀!”“炼钢?谁炼钢?那,那老甘呢?仗不打啦?”“你说啥呀,爷爷?我说咱大队自己炼出钢啦!有了钢,咱就可以造拖拉机了。”“哦!拖拉机……”老寿想起很早很早以前,老甘是说过耕地不用牛的。他全白的长眉下面,眼睛又朦胧地合了起来。慢慢地,从他那合起的眼睛里,迸出了两颗浑浊的泪珠。他还想在梦中去找回那威武雄壮的故事来,但现在连这也消遁了。“为什么不真的找老甘去?”老寿猛然睁大了眼睛,醒悟过来,“对呀!我找老甘去。”老寿颤巍巍地站了起来,颤着走出村去……(有删改)〖备注〗①本文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社会生活,被认为是新时期反思文学的发轫之作。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寿在屋檐上拽了两把屋草填进灶膛点着了火这一细节,侧面反映了柴草缺乏的状况,为下文砍枣树埋了伏笔。B.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老寿虽然在感情上不接受把梨树砍掉,但又为炼出钢来而感动落泪,人物形象立体而生动。C.“鸡叫”多次出现,别具匠心,使小说在相对集中时间内展开矛盾冲突,又巧妙完成回忆和现实间的自然转换。D.文章通过砍枣树与砍梨树两个生活事件,联结回忆与当下,对比历史与现实,在广阔真实的社会背景中塑造人物。7.关于文中老寿的梦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着力渲染寻找老甘的艰难,更能体现老寿的决心和其对干部优良作风的热切期盼。B.老寿在梦中呼喊的“回来!……党的光荣,胜利的保证……”有揭示主旨的作用。C.梦中的老寿敢于顶撞领导,这是他真实性情的流露,也是他党性真正觉醒的开始。D.老寿的梦境是基于他对现实的深切忧虑而产生的,尽管是虚幻的,但不乏合理性。8.同一个人在小说中却有“老甘”和“甘书记”两种称呼,请简要说明理由。9.小说打破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而以老寿的心理活动来结构全篇,这样叙述有何好处?〖答案〗6.B7.C8.①称呼“老甘”是因为他一心为公,为了革命事业殚精竭虑,心系百姓,而群众对他也爱戴亲近,反映了干群关系的密切融洽;②称呼“甘书记”是因为他追名逐利,官僚专断,脱离群众,罔顾群众利益,而群众对他心存隔阂,反映了干群关系的疏远生分。9.①可以更直观地展现出老寿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②将现实和历史、回忆与当下、真实与梦幻巧妙结合在一起,在强烈的对比中揭示干群关系的变化,凸显作品主旨;③照应了题目“剪辑错了”,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加了跳跃性和戏剧性,使情节曲折有致,叙事灵活自由。〖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又为炼出钢来而感动落泪”错误,老寿流泪是因为找不回一心为公的“老甘”了。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情节作用的能力。C.“也是他党性真正觉醒的开始”错误,在梦中“我没有粮食”是事实,看不出是顶撞“老甘”,“老寿气得正要爆发”也是真情的流露,说“是他党性真正觉醒的开始”属于过分拔高。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副区长老甘来了。才几天没见,他瘦落了形,眼窝塌下去了,腮帮子回下去了,一脸黑茬茬的烙肥胡子。围着一张干裂的嘴,裂开的血口子都发了黑”“啥困难?柴草!老寿,解放军打这样的大仗,粮食不用咱筹划,咱连个柴草都供不上,像话吗?土地庙拆了,‘土改’前的那些小破屋也拆了,还有啥?你说!”,此时的“老甘”为了革命事业殚精竭虑,以至于几天的时间就“瘦落了形”;“老寿走到门口,伸手就在屋檐上使劲拽了两把屋草,进来就填进灶腔里,点着了火。老寿在锅里添了水,又敲了四个鸡蛋。一边忙一边问遇见啥困难了”“大伙儿蹑着脚,悄悄地围着那个睡着了的人,蹲下来,坐下来,开了一个哑巴会,议题是明白的:柴草”“那年,这个不算大的村落里,一天放倒了二百多棵树,于是村子成了赤膊村”,群众理解老甘一心为公,所以也愿意为老甘分忧解愁。可见,称呼“老甘”是因为他一心为公,为了革命事业殚精竭虑,心系百姓,而群众对他也爱戴亲近,反映了干群关系的密切融洽。“今晚上就要组织劳力干了。甘书记不是说了限三天三夜?要放倒树,整好地,下好种,要改变面貌,这是要上报的”“……大伙儿……大伙儿都指望着今年的梨呀!”“他眼睁睁地看着那汽灯抬来了,锯子斧子搬来了,社员们举起斧子,梨树倒下来了,那用纸包裹着眼见就要收获的青梨,也跟着掉在了地上”“甘书记完成了任务,如今是县里分工抓棉粮油的书记了”,“甘书记”不顾群众的利益,是为自己完成任务,而群众也对他心存隔阂,所以改称“甘书记”。可见,称呼“甘书记”是因为他追名逐利,官僚专断,脱离群众,罔顾群众利益,而群众对他心存隔阂,反映了干群关系的疏远生分。【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小说谋篇布局的技巧的能力。“老寿心里像是插上了一把刀”“老寿伫立在屋前的枣树下,想起那年的淮海战役……”“……老甘!……老甘!……回来!……回来!……商量!……商量!……”“对呀!我找老甘去”,老寿面对今天追名逐利、官僚专断的甘书记,内心伤痛,想找回曾经一心为公、心系百姓的老甘却不得,文章以老寿的心理活动来结构全篇可以更直观地展现出老寿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现实中甘书记罔顾群众利益,将即将收获的梨树砍掉;而曾经老甘为了革命事业殚精竭虑。现实中老寿对老甘的不满、彼此变得疏远生分是;所以他在梦中想找回曾经的老甘。小说将现实和历史、回忆与当下、真实与梦幻巧妙结合在一起,在强烈的对比中揭示干群关系的变化,从而凸显作品主旨;小说虽老寿的心理活动而不断地由现实写到历史,由回忆再回到当下,真实与梦境相互转换。照应了题目“剪辑错了”,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加了跳跃性和戏剧性使情节曲折有致,叙事灵活自由。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传》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统”。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尧、舜之相传,三代之相代或以至公或以大义皆得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是以君子不论也,其帝王之理得而始终之分明故也。及后世之乱,僭伪兴而盗窃作,由是有居其正而不能合天下于一者,周平王之有吴、徐是也;有合天下于一而不得居其正者,前世谓秦为闰是也。由是正统之论兴焉。自汉而下,至于西晋,又推而下之,为宋、齐、梁、陈。自唐而上,至于后魏,又推而上之,则为夷狄。其帝王之理舛而始终之际不明,由是学者疑焉,而是非又多不公。自周之亡迄于显德,实千有二百一十六年之间,或理或乱,或取或传,或分或合,其理不能一概。大抵其可疑之际有三:周、秦之际也,东晋、后魏之际也,五代之际也。秦亲得周而一天下,其迹无异禹、汤,而论者黜之,其可疑者一也。以东晋承西晋则无终,以隋承后魏则无始,其可疑者二也。五代之所以得国者虽异,然同归于贼乱也,而前世议者独以梁为伪,其可疑者三也。夫论者何?为疑者设也。尧、舜、三代之始终,较然著乎万世而不疑,固不待论而明也。后世之有天下者,帝王之理或舛而始终之际不明,则不可以不疑。故曰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也。(节选自欧阳修《正统论》)材料二:不幸有天子之实,而无其位;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德。是二人者立于天下,天下何正何一,而正统之论决矣。正统之为言,犹曰有天下云尔。人之得此名,而又有此实也,夫何议?天下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圣人于此不得已焉,而不以实伤名。而名卒不能伤实,故名轻而实重。不以实伤名,故天下不争;名轻而实重,故天下趋于实。(节选自苏轼《正统论》)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三代A之相代B或以C至公D或以E大义F皆得G天下H之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得,具备的意思,和成语“相得益彰”“怡然自得”中的“得”意思均相同。B.夷狄,中国古代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夷狄”常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C.虽,虽然的意思,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中的“虽”意思不同。D.趋,趋向的意思,与苏洵《六国论》中“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的“趋”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认为,从周朝灭亡到显德年间的多个政权是否符合正统,可以一概而论,大抵存有三处疑问。B.欧阳修分别对“正”和“统”进行了解说,认为匡正天下那些不正当的是“正”,统一天下还没有统一的是“统”。C.欧苏二人都认为,正统之论的产生完全是为了解决后世统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