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浙江省五校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五校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五校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五校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五校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浙江省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经典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中华经典承载了古圣先贤的志向、智慧与才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渊薮。而经典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亦有其超越时空的传世性和普适性。诞生于齐梁之际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元典,中国文章学巨著,中华文化宝典。这条精雕细刻的“文龙”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依然优美耐看,“灵动多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古典诚然是过去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兴趣和研究是现代的,不但承认过去东西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过去东西里的现实意义。”(钱钟书语)《文心雕龙》为新文论建设树立“经典范式”。海通以来,“西学东渐”。传统的“诗文评”被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所替代,范畴、术语、命题以及表述方式都发生了质的转换。这种转换更新了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催生了“文学理论”学科的独立,具有正面意义。但伴随而来的是“以西律中”的“强制阐释”,文学与文论的民族特点被遮蔽,以至于某些研究者对中国文论产生了隔膜,一味地“竞新逐奇”,自觉或不自觉地切割与中国传统文论的联系。尽管通行的文学理论教材也吸纳了“意境”等个别中国文论范畴,并引述“诗文评”的只言片语;其实不过是给西式文论做注脚,“虽轩翥出辙,而终入笼内”。建设新文论,固然要“别求新声于异邦”,望今以制奇;亦须“资于故实”,参古以定法。而《文心雕龙》为新文论建设树立了“经典范式”。《文心雕龙》由“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和《序志》等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文之枢纽”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这五篇可视为“文原论”;“论文叙笔”自《明诗》至《书记》,先“文”后“笔”,这二十篇可视为“文体论”;“剖情析采”从《神思》至《程器》,先“情”后“采”,这二十四篇可视为“文术论”。上述三个部分所包含的篇章是“其为文用”的四十九篇。《序志》主要说明写作动因、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问题。而贯穿全书的理论脉络是“道→圣→文(经)→体→术”。这种“内义脉注”“首尾一体”的严谨与绵密彰显了中国文论的系统性和自洽性。《文心雕龙》的示范意义由是可见。《文心雕龙》这部“艺苑之秘宝”,虽然古今中外许多学者研究它,还不能说研究尽了。其精义妙理还有待深入挖掘,重新阐释。正如刘勰所说:“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愿这条“灵动多姿”的“文龙”化作藻耀高翔的“飞龙”。(摘编万奇《往者虽旧,余味日新:<文心雕龙>的现代意义》)材料二:我们往往因过多关注西方文论话语对中国文论的影响,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论中所具有现代价值及其世界性意义。中国古典文论中的许多“内在富源”都因在西方传统中找不到适当的范畴来理解,而被遮盖甚至被埋葬。正如乐黛云先生指出,目前学术界研究西方对中国的影响的著作较多,从反方向研究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的专著几乎付之阙如!《文心雕龙》之所以成为具有现代价值的文论经典,与其综合全面的话语体系密不可分。由于西方传统一向对系统诗学评价甚高,自上世纪中叶起,西方学者们的研究触角已从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论这一“以西释中”的传统研究模式,开始转向中国文论内在思维模式对西方文论的影响研究。于是在《文心雕龙》海外传播近百年的历史拐点和时代吁求之下,海外学者对《文心雕龙》有机的话语体系展开了跨语际研究。这些反向研究中国传统文论的“他者”视角,为我们研究中国文论在海外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中国文论的现代价值提供了可资参鉴的镜像。就文学功用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两种诗歌观,即“教化说”(文以载道)和“唯我说”(诗言志)。前者认为诗歌主要用于道德教化;后者认为诗歌是自我表现的途径。刘若愚认为刘勰是力图使两种诗歌观协调起来的典范。如《明诗》开篇他引用《尚书·舜典》大舜之言对诗歌作了定义:“诗言志,歌永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里刘勰的诗言志阐明诗歌的定义,指明其教化作用。接着刘勰又提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里又将诗歌的定义关联到表现自我的“情性”。刘若愚指出此处刘勰试图在保持“唯我说”和“教化说”两种诗歌观所固有的状态下进行调和,平理若衡。那些字面看似矛盾的说辞,实际是刘勰综合文学观的体现。刘勰在《情采》篇中指出两种诗歌观的结穴在于诗歌创作要表达真实的情感,并以此抨击当时文坛“为文造情”的浮靡之势。由此,刘勰不仅巧妙地缓解了两种诗歌观之间的张力,还使论说回归全书“正体”这一主线。海外学者从文学功用向度,深入考察《文心雕龙》的有机话语体系,尝试发掘有别于西方而具有世界性价值的中国文学话语体系,这是一种“共同而有差异”的原则选择,这一选择所带来的开创性研究,不仅给中国文论的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重要视角和条件,也为海外非专业人士接触中国文论提供了新的契机。(摘编戴文静《<文心雕龙>话语体系的现代阐释》)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经典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薮,承载了古圣先贤的智慧,具有超越时空的传世性,堪称“恒久至道”。B.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的《文心雕龙》依然优美耐看,因而激发了人们阅读和研究的兴趣,并逐渐认识到它的价值。C.海通以来,“西学东渐”。目前,学术界研究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著作比研究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的要多得多。D.对于诗歌的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认为诗歌主要用于道德教化的“载道”和表现自我的“言志”两种观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代替了传统的“诗文评”,由此带来的范畴、表述方式等方面的转换具有正面意义。B.尽管某些研究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切割与中国传统文论的联系,但通行的文学理论教材吸纳了“意境”等中国文论范畴,保持了民族特点。C.自上世纪中叶起,西方学者们首先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论,然后研究中国文论内在思维模式对西方文论的影响。D.《文心雕龙》中刘勰试图保持“唯我说”和“教化说”两种诗歌观,目的是为了调和这两种诗歌观固有状态下的矛盾。3.根据材料一的有关论述,下列《文心雕龙》篇目都属于“文术论”的一项是()A.《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B.《风骨》《比兴》《养气》《夸饰》C.《乐府》《铨赋》《杂文》《章表》 D.《论说》《史传》《丽辞》《声律》4.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文中主要阐述的《文心雕龙》的特点。5.主席倡议“用古老智慧照鉴人类文明未来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请结合材料,就当下如何发挥中华经典的作用,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A3.B4.①具有严谨与绵密的系统性和自治性。②具有综合全面的话语体系。5.①深入挖掘,重新阐释中华经典的精义妙理。②重视研究中华经典对西方文化的影响。③发掘有别于西方而具有世界性价值的中华经典话语体系。〖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强加因果,依据“这条精雕细刻的‘文龙’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依然优美耐看,‘灵动多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古典诚然是过去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兴趣和研究是现代的,不但承认过去东西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过去东西里的现实意义’”,可知“《文心雕龙》依然优美耐看”不是“激发了人们阅读和研究的兴趣,并逐渐认识到它的价值”的原因。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吸纳了‘意境’等中国文论范畴”错,依据“尽管通行的文学理论教材也吸纳了‘意境’等个别中国文论范畴”可知,扩大范围,变“个别中国文论范畴”为“中国文论范畴”;“保持了民族特点”错,依据“其实不过是给西式文论做注脚”,可知没有“保持了民族特点”。C.“西方学者们首先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论,然后研究中国文论内在思维模式对西方文论的影响”错,曲解文意,依据“自上世纪中叶起,西方学者们的研究触角已从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论这一‘以西释中’的传统研究模式,开始转向中国文论内在思维模式对西方文论的影响研究”可知,是这个时候西方学者们的研究触角从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论,转向研究中国文论内在思维模式对西方文论的影响。D.“目的是为了调和这两种诗歌观固有状态下的矛盾”错,依据“刘勰试图在保持‘唯我说’和‘教化说’两种诗歌观所固有的状态下进行调和,平理若衡”,可知“试图保持两种诗歌观所固有的状态下进行调和”,并不能说明目的是“为了调和这两种诗歌观固有状态下的矛盾”;“刘勰试图保持‘唯我说’和‘教化说’两种诗歌观”,是刘若愚的观点,不一定就是刘勰本人的追求。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属于“文原论”;C.属于“文体论”;D.《论说》《史传》属于“文体论”,《丽辞》《声律》属于“文术论”。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依据材料一“这种‘内义脉注’‘首尾一体’的严谨与绵密彰显了中国文论的系统性和自洽性”,可知《文心雕龙》具有严谨与绵密的系统性和自治性。依据材料二“《文心雕龙》之所以成为具有现代价值的文论经典,与其综合依据材料全面的话语体系密不可分”,可知《文心雕龙》具有综合全面的话语体系。【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依据“《文心雕龙》这部“艺苑之秘宝”,虽然古今中外许多学者研究它,还不能说研究尽了。其精义妙理还有待深入挖掘,重新阐释”,可知在当下发挥中华经典的作用应深入挖掘,重新阐释中华经典的精义妙理。依据“我们往往因过多关注西方文论话语对中国文论的影响,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论中所具有现代价值及其世界性意义”“这些反向研究中国传统文论的‘他者’视角,为我们研究中国文论在海外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中国文论的现代价值提供了可资参鉴的镜像”,可知在当下发挥中华经典的作用应重视研究中华经典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依据“海外学者从文学功用向度,深入考察《文心雕龙》的有机话语体系,尝试发掘有别于西方而具有世界性价值的中国文学话语体系”“这一选择所带来的开创性研究,不仅给中国文论的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重要视角和条件,也为海外非专业人士接触中国文论提供了新的契机”,可知在当下发挥中华经典的作用应发掘有别于西方而具有世界性价值的中华经典话语体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最响的炮仗汪曾祺孟家炮仗店的孟老板,孟和,走出巷口。唉,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都不大同。一出他家的门,向北,一爿油烛店。砖头路。左边一堵人家的院墙,墙上两条南瓜藤,南瓜藤早枯透了。右边一堵墙,突出了肚子,这是一个老厕所。孟老板在这里撒过几十年的尿。砖头路。一个破洋瓷脸盆半埋在垃圾堆中。一个小旅馆,黑洞洞的,黑洞洞的梁上还挂一个旧灯笼,灯笼上画了几个蝙蝠,五福迎门。路上到处是草屑,有人挑过草。两行水滴,有人挑过水。一个布招,孟老板多年习惯的从那个布招下低头而过。再过去,一个小小理发店,墙壁上是公安局冬防布告:“照得年关岁暮,宵小匪盗堪猖,……”白纸黑字,字是筋骨饱满的颜体,旁边还贴有个城隍大会建会疏启,黄表纸。凡多招贴处皆为巷口,这里正是个人来人往的巷口。孟老板看了一眼“照得……”,一跳便至“中华民国”了。他搔搔头,似乎想弄清楚现在究竟是民国几年。巷口一亮。亮出那面老蓝布招子,上了年纪的蓝布招上三个大白字:古月楼。太阳落在古月楼楼板上。一片阳光之中,尘埃野鸟浮动。孟老板从前是这里的老主顾,几乎每天必到。来喝喝茶,吃吃点心,跟几个熟人见见面,拱拱手,由天气时事谈下去。谈谈生意上事情,地方上事情。如何承办冬防,开济贫粥厂;河工,水龙,施药,摆渡船,通阴沟,挑公厕里的粪,无所不谈。照例凡有须孟老板出力处他没有不站出来的,有须出钱处,也从不肯后人。孟老板走到巷口,停了一停。他本应现在即坐到古月楼上等起来,但是他拐弯了。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可都不同。他要跟一个人接头关于嫁他的女儿的事去。孟老板拐了弯,便看见自己家的那个炮仗店。孟老板从他的炮仗店门前而过。关着门。像是静静的,过年似的。这是孟老板要嫁女儿的缘故。从前,从前孟家炮仗店门前总拥着一堆孩子,男孩子,女孩子,歪着脖子,吮着指头。看两个老师傅做炮仗。一到快吃午饭时候,这一带的人必听到“砰--訇!”照例十来声。都知道孟家试炮仗。试炮仗有一定的地方,一片荒地,广阔无边,从巷口不拐弯,一直向北就是了。你每天可以看到孟老板在一棵柳树旁边,有时带着他的孩子。把炮仗一个一个试放。这是这个小城市每天的招呼。保安队天一亮就练号,承天寺到晚上必撞钟,中午孟家放炮仗。这几种声音,在春天,在冬天,在远处近处,在风中雨中,继续存在,消失,而共同保留在一切人的印象中,记忆中。全城不止三家炮仗店,而孟家三代以来比任何一家的炮仗都响。四乡八镇,甚至邻近县城,娶媳妇,嫁女儿,讲究人家,都讲究用孟家炮仗,好像才算是放炮仗。香期,庙会。孟兰焰口,地藏王生日,清明,冬至,过年,孟家架上没有“连日货”。老师傅一个下半年总要打夜作,一面喝酒,一面工作到天明。还有著名的孟家烟火,全城没得第二家。五百里方圆,凡有死丧庆吊红白喜事,用烟火必找孟家。孟老板手上一个汉玉扳指。孟老板旱烟袋上一个玻璃翠葫芦嘴子。孟老板每天在这个巷子里走好多回。从家里到店里,从店里到家里。“孟老板”这个称呼跟孟老板本人是一个。天下有若干姓孟的老板,然而天下只有这么一个孟老板。孟老板差不多每天要到古月楼坐坐。喝喝茶,吃吃点心,跟几个熟人见见面,谈谈。古月楼中有他一个长定座儿。但是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都不同。孟家炮仗店的门关上了。孟老板要把女儿嫁出去。北伐成功,破除了迷信,神像推倒,庙产充公,和尚尼姑还俗,鞭炮业自然大受影响。地方连年水旱兵灾,百姓越来越苦,有兴致放鞭炮的究竟少了,烟火更是谈不上。二十年河堤决口,生意更淡。接着是硝磺缺售,成本高,货源少,一年卖不出几挂千子红。后来,保安队贴出大布告,不许民间燃放炮竹,风声鹤唳,容易引起误会云云!渐渐的,孟老板简直不容易在古月楼茶客中见到了。店开不下去。家里耗了个空。背得一身的债。这一带的人多久已不听见试炮声音。孟老板还在这条巷子里走出走进。所欠的债务多半是一个姓宋的做的中保。姓宋的专是一个说是打合,牵线接头,陪人家借字,吃白食,拿干钱角色!今天,现在孟老板就是要碰这个姓宋的去,谈谈嫁女儿的事情。早先约好,在古月楼见面,再谈一趟,就定聘了。古月楼呀,孟老板像是从来没有上这个地方去过,完全是个陌生。孟老板出了巷口而拐弯了。他要上哪里去呢?是的,上哪儿去呢?他好像是在转了一会儿,也不问一问他自己。他只是信步而行,过了东街。数十年如一日,铺在这里的东街。烧饼店的烧饼,石灰店里的石灰,染坊师傅的蓝指甲,测字先生的缺嘴紫砂茶壶,……每一块砖头在左边一块的右边,右边一块的左边,孟老板从这里过去。这些东西要全撤去,孟老板仍是一个孟老板,他现在也没有一句话要向世人说。约莫两个多钟头之后,孟老板下了楼来。脸上蜡渣黄,他身边是那个姓宋的,两人走到屋檐口,站了一站。姓宋的帽子取下来,搔了搔头,想说甚么,想想,又不说了。仍旧把帽子戴上。“回见。”“回见。”这时甚么地方突地来了一声,“孟老板!”孟老板遽然问“甚么事?”这才看出是挑水的老王。这人愣头愣脑。一对水桶摆呀摆的,扁担上挂了一条牛鞭子,一绺青蒜。自然是“没有事”。眼看着这人愣着眼睛过去后,自言自语,“没有事,没有事,有甚么事呢?”这教孟老板想起回家了。唉,老孟,老孟,你真狠心,实在是把女儿卖了。孟老板把女儿嫁给保安队一个班长。姓宋的做媒,明天过门。……孟老板女儿的出门是坐洋车去的。女儿一走,孟老板即出门去,一直向北。这两天他找到一点废材料,一个人,做了三个特大双响,问他干甚么,他一声不说。现在他带了这三个大炮仗出去,一直走到荒地。荒地辽阔无边,一棵秃树,衰草斜阳,北风哀动。孟老板把三个双响一个一个点上,随即拼命把炮仗向天上扔。真是一个最响的炮仗。多少日子以来没有过的新鲜声音。这一带人全都听到了。没有一个人知道是怎么回事。(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样是古月楼,孟老板从前是“几乎每天必到”,如今却“完全是个陌生”,对比鲜明,展现人物前后境遇反差巨大。B.文中经营有道、乐善好施的孟老板店铺关门、无奈嫁女,“吃白食”“拿干钱”的“姓宋的”却颇有市场,可见乱世之中,正常的社会秩序已被打乱。C.孟老板走过东街,“没有一句话要向世人说”,遇到挑水的老王,两人也是“没有事”,反映当时底层民众内心的压抑苦闷。D.“唉,老孟,老孟,你真狠心,实在是把女儿卖了。”这句话是周围人对孟老板的评价,是批评孟老板不念亲情,卖女还债,令人鄙夷。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多次写到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和以往不同,将孟老板的现在与过去交错呈现,起到了串联小说情节、舒缓叙述节奏的作用。B.“天下有若干姓孟的老板,然而天下只有这么一个孟老板。”小说语言淡而有味,读者可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思考。C.“闲笔”指文学作品中在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烧饼店的烧饼,石灰店里的石灰”就是这样的闲笔,与小说主题的表达没什么关系。D.结尾以“秃树、衰草、斜阳、北风”营造苍凉萧瑟的氛围,辽阔无边的背景凸显孟老板的渺小,烘托人物在凄惨境遇下的无力感。8.本文开头一段不避其繁,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作用。9.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标题“最响的炮仗”的多重意蕴。〖答案〗6.D7.C8.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营造低沉、黯淡的氛围;③用繁笔描绘环境,细节逼真,读起来真实可信;④引出下文的古月楼,为下文在古月楼谈嫁女之事作铺垫。9.①最响的炮仗是孟老板为女儿送行之声,女儿看似出嫁实则被卖,制做三个特大双响炮仗是父亲现在唯一能为女儿做的事情。

②最响的炮仗是孟老板悲愤压抑内心的宣泄之情,从曾经的的得意富贵到现在的举债卖女,孟老板心中之苦无处言说,只能拼命将炮仗扔上天,叩问苍天。

③最响的炮仗是作者替乱世小人物向时代发出的控诉之声,以孟老板为代表的底层百姓命运为时代裹挟,作者借最响的炮仗批判世道之乱,悲悯百姓之苦。〖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这句话是周围人对孟老板的评价”理解错误,这句话是孟老板的内心独白,孟老板“自己”以旁观者身份评价自己,他觉得自己根本不配做一个父亲。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烧饼店的烧饼,石灰店里的石灰’……与小说主题的表达没什么关系”理解错误,东街的烧饼店、石灰店、染坊全要撤去,和孟家的炮仗店一样开不下去了,东街的商人们亦如孟老板,他们都是乱世之下受害的底层人。所以,这些闲笔与小说主题的表达是有关系的。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本段“再过去,一个小小理发店,墙壁上是公安局冬防布告:‘照得年关岁暮,宵小匪盗堪猖,……’白纸黑字,字是筋骨饱满的颜体,旁边还贴有个城隍大会建会疏启,黄表纸”里的标语、筋骨饱满的颜体的字体、黄表纸的城隍大会建会疏启,这些信息向读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及时间;本段的“院墙”“早枯透了的南瓜藤”“老厕所”“黑洞洞的梁”“旧灯笼”等景物描写凄凉、冷清,为小说营造了一个低沉、黯淡的氛围;“左边一堵人家的院墙,墙上两条南瓜藤,南瓜藤早枯透了。右边一堵墙,突出了肚子,这是一个老厕所。孟老板在这里撒过几十年的尿。砖头路。一个破洋瓷脸盆半埋在垃圾堆中。一个小旅馆,黑洞洞的,黑洞洞的梁上还挂一个旧灯笼,灯笼上画了几个蝙蝠,五福迎门。路上到处是草屑,有人挑过草。两行水滴,有人挑过水”对院墙、早枯透了的南瓜藤、老厕所外墙、破洋瓷脸盆、旅店旧灯笼、路面的描写详细具体,细节逼真,使读者读起来真实可信,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黑暗巷口为下一段“巷口一亮。亮出那面老蓝布招子,上了年纪的蓝布招上三个大白字:古月楼”做铺垫,使下文自然引出巷口的古月楼,为下文孟老板在古月楼谈嫁女之事做铺垫。【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本题可从小说内容、人物情感、主题思想三个方面作答。从小说内容分析:根据原文内容“女儿一走,孟老板即出门去,一直向北。这两天他找到一点废材料,一个人,做了三个特大双响,问他干甚么,他一声不说。现在他带了这三个大炮仗出去,一直走到荒地”可知,这三个“特大双响”的最响炮仗是孟老板为女儿送行之声,根据原文“孟老板还在这条巷子里走出走进。所欠的债务多半是一个姓宋的做的中保。姓宋的专是一个说是打合,牵线接头,陪人家借字,吃白食,拿干钱角色!”“今天,现在孟老板就是要碰这个姓宋的去,谈谈嫁女儿的事情。早先约好,在古月楼见面,再谈一趟,就定聘了”可知,孟老板的女儿看似出嫁实则是被卖,孟老板制做三个特大双响炮仗是父亲现在唯一能为女儿做的事情。从小说人物孟老板的情感分析:根据原文“女儿一走,孟老板即出门去,一直向北。这两天他找到一点废材料,一个人,做了三个特大双响,问他干甚么,他一声不说。现在他带了这三个大炮仗出去,一直走到荒地”可知,女儿出嫁孟老板内心是悲愤的,但是他的悲愤却无处诉说,所以这三个“特大双响”的最响的炮仗是孟老板悲愤压抑内心的宣泄之情,“孟老板从前是这里的老主顾,几乎每天必到”“照例凡有须孟老板出力处他没有不站出来的,有须出钱处,也从不肯后人。”写了孟老板曾经的得意富贵,但现在却举债卖女,“荒地辽阔无边,一棵秃树,衰草斜阳,北风哀动。孟老板把三个双响一个一个点上,随即拼命把炮仗向天上扔”写出了孟老板心中之苦无处言说,只能拼命将炮仗扔上天,叩问苍天。从小说主题思想分析:原文“石灰店里的石灰,染坊师傅的蓝指甲,测字先生的缺嘴紫砂茶壶,……每一块砖头在左边一块的右边,右边一块的左边,孟老板从这里过去。这些东西要全撤去,孟老板仍是一个孟老板,他现在也没有一句话要向世人说”写了东街的烧饼店、石灰店、染坊全要撤去,和孟家的炮仗店一样开不下去了,以孟老板为代表的这些商人都是乱世之下受害的底层人,他们的命运都为时代裹挟,小说以“最响的炮仗”为标题,实质是作者替乱世小人物向时代发出的控诉之声,作者借最响的炮仗批判世道之乱,悲悯百姓之苦。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蛸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贳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赏筼筜谷偃竹记》)材料二:高人旷士,用以寄其闲情,学士大夫,亦时彰其绝业。凡此皆外师造化,未尝定为何法何法也!内得心源,不言得之某氏某氏也。兴至则神超理得,景物逼肖;兴尽则得意忘象,矜慎不传。亦未尝以供人耳目之玩,为己稻粱之谋也。惟品高故寄托自远,由学富故挥洒不凡,画之足贵,有由然耳。(节选自王绂《论画》)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与可是日A与其妻B游谷中C烧笋D晚食E发函F得诗G失笑H喷饭满案。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寻,古代长度单位,通常为八尺或七尺,长度与“壁立千仞”的“仞”相当。B.萃,指聚集,与现在所说的“出类拔萃”“人才荟萃”中的“萃”词义词性都相同。C.矜,指庄重。《老子》“自矜者不长”中的“矜”则为“夸耀”之意。D.稻粱之谋,又作“稻粱谋”,指鸟觅食,文中用的是比喻义“人谋求衣食”。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到高大挺直的巨竹,都是有节有叶的。而时人所画的竹子,却是一节一节接起来,一叶一叶堆上的。B.文与可认为自己画的竹子虽不过数尺,却有万尺气势。他将自己的画作《筼筜谷偃竹》和诗作《筼筜谷》都送给了好友苏轼。C.元丰二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又见到昔日好友文与可画的墨竹图。他不禁百感交集,于是放下画卷,失声痛哭起来。D.清高脱俗之人和胸襟开阔之士,喜欢用绘画来寄托自己的闲情逸致;有学之士和为官之人,也常常用画作来彰显他们非凡的功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2)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14.对于如何才能创作出高妙画作,苏轼、王绂在文中表达了不同的见解。请分别概括。〖答案〗10.CEG11.B12.B13.(1)与可画墨竹,起初并不看重自己画。四面八方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脚踩着脚涌进他的家门。(2)而我也记载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与可和我之间像这样亲密深厚没有隔阂的情谊。14.苏轼见解:①下笔前心中要先酝酿好所画之物完整形象。②作画时要迅速运笔,捕捉心中的事物形象。王绂见解:①作画既要能师法自然,又要能融合自己内心的感悟。②作画者品性高雅、学识丰富,才能创作出珍贵的画作。〖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着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游”的宾语是“谷中”,所以C处应该断开;“烧笋晚食”和“发函得诗”是两个独立的句子,陈述了两件事情,所以E处应该断开;“发函得诗”是“失笑喷饭满案”原因,两句话各自独立,所以G处应该断开。故选C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错误。“袜材当萃于子矣”和“人才荟萃”中“萃”为动词,意思是“聚集”;出类拔萃”中的“萃”为名词,意思是“聚在一起的人或物”。句意:这回袜子材料应当聚集到你那里了。/出类拔萃:比喻超过聚在一起的同类人或物,多用于形容才德超出众人之上的人。/人才荟萃:形容很多精英会集在一起。C.正确。庄重/夸耀。句意:不再注重谨严慎重。/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D.正确。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他将自己的画作《筼筜谷偃竹》和诗作《筼筜谷》都送给了好友苏轼”错,依据“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可知《筼筜谷》并非文与可所作,而是他曾经让苏轼作的。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贵重”,意动用法,“觉得……贵重”,可译为“看重、重视”;“四方之人持谦素而请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四方持谦素而请之人者”,意思是“四面八方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蹑”,踩。(2)“载”,记载、记录;“畴昔”,以前;“亲厚无间如此”,像这样亲密深厚没有隔阂的情谊。【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苏轼见解。依据“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可知苏轼认为下笔前心中要先酝酿好所画之物的完整形象;依据“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可知苏轼认为作画时要迅速运笔,捕捉心中的事物形象。王绂见解。依据“凡此皆外师造化,未尝定为何法何法也!内得心源,不言得之某氏某氏也”,可知王绂认为作画既要能师法自然,又要能融合自己内心的感悟;依据“惟品高故寄托自远,由学富故挥洒不凡,画之足贵,有由然耳”,可知王绂认为作画者品性高雅、学识丰富,才能创作出珍贵的画作。参考译文:材料一: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刚蹿起来,鹘就猛扑下去,稍有一点放松就错过去了。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与可画墨竹,起初并不看重自己的画。天下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脚踩着脚涌进他的家门。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聚集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说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我向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于是证实,回答他的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拿它买田还乡养老了。”随之就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诗,《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着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死于陈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晒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像这样的亲密深厚、没有隔阂的情谊。材料二:高人旷士,用绘画来寄托自己的闲情逸致;读书人和当官的,也常常用画作来彰显他们非凡的功业。所有这些都是在外师法自然,不曾确定是什么模式什么流派!画作者在内获得感悟,不说来自某人某人。兴致到来,作画者的精神就超脱于沉浊之外,理趣便随之而得,风景和物体就会逼真形象了;兴致消逝,就注重它的精神而忽略它的形象,不再注重谨严慎重。也不曾用它来供人视听赏玩,作为自己谋得衣食住行的生计。只有品性高雅所以寄托的情趣自然留传更远,因为学识丰富所以挥洒自然,气度非凡,画作珍贵,是有原委的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塞上曲王世贞旌旗春偃白龙堆,教客休停鹦鹉杯。歌舞未残飞骑出,月中生缚左贤来。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塞上曲》《塞下曲》均为唐代新乐府歌辞,内容多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这两首诗均格调昂扬,风格雄浑,同属边塞诗范畴。B.“白龙堆”,本指新疆东部的“白龙堆沙漠”,王诗中用以借指边塞;李诗中“天山雪”极写边塞苦寒,加之“无花”,更显边塞生活凄苦。C.古人常折柳枝相赠,后用“折柳”来代指送别,李诗中的“折柳”为古乐曲《折杨柳》,表怀念的意思,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有异曲同工之妙。D.王诗中的“歌舞未残飞骑出”和高适《燕歌行》中的“美人帐下犹歌舞”都写出了诗人对某些将领耽于享乐,以致斗志衰颓的担忧。16.王诗中的“旌旗春偃白龙堆”和李诗中的“宵眠抱玉鞍”两句,通过精妙的动词,分别展现出边塞军旅生活怎样的状态?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偃”字写出将士们在茫茫的荒漠戈壁上休息的情景,展现出边塞军旅生活轻松愉悦的状态;②“抱”字写出将士们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的情景,充分体现了边塞军旅生活紧张的状态。〖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能力。D.“都写出了诗人对某些将领耽于享乐,以致斗志衰颓的担忧”的说法错误。高适的《燕歌行》写出了诗人对某些将领耽于享乐,但王世贞的《塞上曲》中“歌舞未残飞骑出”写出了将士出征的迅捷果敢、骁勇善战,而不是“斗志衰颓”。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炼字艺术的分析和鉴赏能力。①王世贞诗中的“旌旗春偃白龙堆”中的“偃”是平息的意思。诗句描绘了春天旌旗招展,将士们在茫茫的荒漠戈壁上休息的情景,白龙堆沙漠山呈现出一片平和安静的景象,通过这个动作展现出边塞军旅生活轻松愉悦的状态;②李白“宵眠抱玉鞍”的意思是: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这一个“抱”字,更见将士们军中生活的紧张状态。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符合军中的生活习惯,但诗人不言“枕”而言“抱”,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翻身上马,奋勇出击。诗人以高超的炼字艺术,一字之易,便将紧张状态淋漓尽致地彰显出来。(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对旧项脊轩进行改造,首先对屋顶进行了修复,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得房间的亮度大增,采光变好。(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生命有限,生年无多,何不从心愿而行。(3)传说杜鹃鸟啼叫时,啼声悲切,嘴里会流出血来,后来在古代诗歌中,诗人们常用杜鹃来表达悲伤哀婉的情感,诸如白居易曾言“____________”,李商隐曾言“____________”。〖答案〗(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2)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3)杜鹃啼血猿哀鸣望帝春心托杜鹃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语段,完成各题。埃尔顿注意到,处于食物链底端的生物数量总是很多,而顶端生物如老虎,A。①通常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②处于食物链两级的生物数量有着巨大差别,③顺着食物链层次往上呈现逐级递减的方向。埃尔顿称之为“数量的金字塔”。④根据“数量的金字塔”,使动物的区域性数量达到平衡是可能的。⑤问题是,这种种群密度的保持是如何实现的?⑥动物种群如何在过量增长与濒临灭绝两种极端之间寻找平衡?⑦埃尔顿认为,数量扩张受到上层捕食者、病原和食物供应的限制。⑧捕食对象数量急剧锐减会对捕食者的捕食行为造成压力。捕食者会应激转向第二或第三选择,B。这就是自然界中种族灭绝不会轻易发生的原因,也可以称之为“大自然的韧性”。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语段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其数量往往十分稀少

B.原来的捕食对象得以休养生息(幸免)19.③搭配不当,“方向”改为“趋势”④成分残缺,去掉“使”⑧重复赘余,去掉“急剧”〖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依据前文“数量总是很多”和后文“数量有着巨大差别”,可以确定此句的意思是“数量很少”,所以应该填:其数量往往十分稀少。B处,依据前文“转向第二或第三选择”,说明捕食者的捕食对象发生了变化,依据后文“种族灭绝不会轻易发生”,说明之前的捕食对象得以幸免,所以此处可以填:原来的捕食对象就得以幸免。【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动宾搭配不当,“呈现……方向”改为“呈现……趋势”。④成分残缺,介词滥用导致缺少必要的主语,去掉“使”。⑧重复赘余,“锐减”即“急剧减少”,可以去掉“急剧”。(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语段,完成各题。把栗子放在竹篮里,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风栗子肉微有皱纹,微软,吃起来更为细腻有韧性。不像吃生栗子会弄得满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贾宝玉为一件事生了气,袭人给他打岔,说:“我想吃风栗子了。你给我取去。”怡红院的檐下是挂了一篮风栗子的。风栗子入《红楼梦》,身价就高起来,雅了。这栗子是什么来头,是贾蓉送来的?刘姥姥送来的?还是宝玉自己在外面买的?不知道,书中并未交待。栗子熟食的较多。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冬天,生一个铜火盆,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一会儿,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抓起来,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剥壳入口,香甜无比,是雪天的乐事。不过烤栗子要小心,弄不好会炸伤眼睛。烤栗子外国也有,西方有“火中取栗”的寓言,这栗子大概是烤的。20.文学作品中问号用法丰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请结合文本,分析画波浪线句子中问号的作用。21.请赏析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加点词“韧性”的表意有何不同?(1)也可以称之为“大自然的韧性”。(2)吃起来更为细腻有韧性。〖答案〗20.①连用三个问号,强化了作者对栗子来头的好奇心,也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与后文“不知道”形成语气上的落差。21.①运用一连串动词“丢”“蹦”“抓”“倒”“出气”等,描绘烤栗子、吃栗子的过程,有趣生动,引人遐想。②以拟声词“砰”形象直观地再现烤栗子的场景,令人如临其境。③多用短句,语言活泼生动。22.(1)句中“韧性”指捕食者根据捕食对象数量对捕食对象进行调节。(2)句中“韧性”指相比生栗子更有嚼劲。〖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内容情感上,连用三个问号,对栗子来头连续提出疑问,对到底“是贾蓉送来的”“是刘姥姥送来的”“是自己在外面买的”,强化对栗子来头的好奇心,同时,在读者看来,也是模糊的,引发阅读兴趣。结构形式上,与后文坚定的回答“不知道”形成语气上的落差;句式上前后一繁一简,错落有致,增强节奏感。【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划横线的句子描绘了烤栗子、吃栗子过程,运用了一连串动词“丢”“蹦”“抓”“倒”“出气”等,还原了烤栗子、吃栗子的场面,具有画面感,生动有趣,引人遐想。尤其是运用了拟声词“砰”,更形象再现烤栗子时可能发生的场景,声形并茂,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句式上,多用短句,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活泼生动。【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词语含义的能力。(1)句中“韧性”,指“捕食对象数量锐减”时,“捕食者会应激转向”其他选择,这种转变和调节。(2)句中“韧性”,指和生栗子相比而言,“不像吃生栗子会弄得满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也就是比生栗子更有嚼劲。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作家苏沧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里面记录了一个异乡的风俗。阿拉斯加有一条塔那诺河,一百多年来的每年三月第一天,小镇的人们会聚在一起,在冰冻三尺的大河中立一个木头三脚架,将一根绳子与瞭望塔上的钟摆相连。当冰雪融化、冰层断裂、三脚架终于倒下的一瞬间,钟摆会停下。钟摆停在几时几分几秒,就是春天到来的时刻。这个“定格春信”的仪式,让人浮想联翩。它告诉我们什么?地冻天寒,要相信春天的降临;寻常岁月,要保持对美的渴望……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材料先引用作家苏沧桑的文章里的一个独特风俗,在阿拉斯加的塔那诺河,当地的人们会在冰天雪地的时候在河中树立一个三脚架,并用一根绳子和钟摆相连。等到冰消雪化之时,三脚架倒下瞬间的钟摆停在几时几分几秒,这个时间就是春天到来的时刻。接着,写“定格春信”的仪式对人们的启示,也是本次作文立意的关键,它象征着人们在天寒地冻之是时对春天的期待和信仰,也象征着在日常生活中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本次作文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在“冰冻三尺”的时刻依然要保持对“春天”的渴望。这里的“冰冻三尺”之时,可理解为人生的“冬天”,即人处在困境之时;“春天”可以理解成美好的事物,美好的理想,美好的追求等。即无论处在怎样的境遇中,都要相信春天的降临,都要保持对美的渴望,都要保持生活的信心,都要保持对美好事物的信念、渴望、追寻。写作时,在文章开头,要结合材料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苦难与困厄都无法阻挡一颗灵魂对前方希冀与美好的渴望。主体部分,首先论述“前行途上,首先当有希望。希望是动力、是目标,是一切奋然与勤勉的泉源”,再论述“明确希望后,亦当有美的渴望。此渴望为滋养,为清风,为抚平现实伤痕的温和之药”,论证时需要运用丰富的论据来支持和证明论点,论据具有典型性和新颖性。结论部分,需要对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升华,故最后总结“有希望、有渴望,故人生得以有路途,前行得以有能量,有一种向上的精神奔赴”。立意:1.身处逆境,要相信春天终会降临。2.寻常岁月,要保持对美的渴望。3.不管环境如何,对美好事物要有信念、有渴望、有追寻。4.身在井隅,心向璀璨。浙江省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经典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中华经典承载了古圣先贤的志向、智慧与才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渊薮。而经典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亦有其超越时空的传世性和普适性。诞生于齐梁之际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元典,中国文章学巨著,中华文化宝典。这条精雕细刻的“文龙”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依然优美耐看,“灵动多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古典诚然是过去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兴趣和研究是现代的,不但承认过去东西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过去东西里的现实意义。”(钱钟书语)《文心雕龙》为新文论建设树立“经典范式”。海通以来,“西学东渐”。传统的“诗文评”被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所替代,范畴、术语、命题以及表述方式都发生了质的转换。这种转换更新了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催生了“文学理论”学科的独立,具有正面意义。但伴随而来的是“以西律中”的“强制阐释”,文学与文论的民族特点被遮蔽,以至于某些研究者对中国文论产生了隔膜,一味地“竞新逐奇”,自觉或不自觉地切割与中国传统文论的联系。尽管通行的文学理论教材也吸纳了“意境”等个别中国文论范畴,并引述“诗文评”的只言片语;其实不过是给西式文论做注脚,“虽轩翥出辙,而终入笼内”。建设新文论,固然要“别求新声于异邦”,望今以制奇;亦须“资于故实”,参古以定法。而《文心雕龙》为新文论建设树立了“经典范式”。《文心雕龙》由“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和《序志》等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文之枢纽”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这五篇可视为“文原论”;“论文叙笔”自《明诗》至《书记》,先“文”后“笔”,这二十篇可视为“文体论”;“剖情析采”从《神思》至《程器》,先“情”后“采”,这二十四篇可视为“文术论”。上述三个部分所包含的篇章是“其为文用”的四十九篇。《序志》主要说明写作动因、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问题。而贯穿全书的理论脉络是“道→圣→文(经)→体→术”。这种“内义脉注”“首尾一体”的严谨与绵密彰显了中国文论的系统性和自洽性。《文心雕龙》的示范意义由是可见。《文心雕龙》这部“艺苑之秘宝”,虽然古今中外许多学者研究它,还不能说研究尽了。其精义妙理还有待深入挖掘,重新阐释。正如刘勰所说:“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愿这条“灵动多姿”的“文龙”化作藻耀高翔的“飞龙”。(摘编万奇《往者虽旧,余味日新:<文心雕龙>的现代意义》)材料二:我们往往因过多关注西方文论话语对中国文论的影响,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论中所具有现代价值及其世界性意义。中国古典文论中的许多“内在富源”都因在西方传统中找不到适当的范畴来理解,而被遮盖甚至被埋葬。正如乐黛云先生指出,目前学术界研究西方对中国的影响的著作较多,从反方向研究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的专著几乎付之阙如!《文心雕龙》之所以成为具有现代价值的文论经典,与其综合全面的话语体系密不可分。由于西方传统一向对系统诗学评价甚高,自上世纪中叶起,西方学者们的研究触角已从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论这一“以西释中”的传统研究模式,开始转向中国文论内在思维模式对西方文论的影响研究。于是在《文心雕龙》海外传播近百年的历史拐点和时代吁求之下,海外学者对《文心雕龙》有机的话语体系展开了跨语际研究。这些反向研究中国传统文论的“他者”视角,为我们研究中国文论在海外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中国文论的现代价值提供了可资参鉴的镜像。就文学功用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两种诗歌观,即“教化说”(文以载道)和“唯我说”(诗言志)。前者认为诗歌主要用于道德教化;后者认为诗歌是自我表现的途径。刘若愚认为刘勰是力图使两种诗歌观协调起来的典范。如《明诗》开篇他引用《尚书·舜典》大舜之言对诗歌作了定义:“诗言志,歌永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里刘勰的诗言志阐明诗歌的定义,指明其教化作用。接着刘勰又提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里又将诗歌的定义关联到表现自我的“情性”。刘若愚指出此处刘勰试图在保持“唯我说”和“教化说”两种诗歌观所固有的状态下进行调和,平理若衡。那些字面看似矛盾的说辞,实际是刘勰综合文学观的体现。刘勰在《情采》篇中指出两种诗歌观的结穴在于诗歌创作要表达真实的情感,并以此抨击当时文坛“为文造情”的浮靡之势。由此,刘勰不仅巧妙地缓解了两种诗歌观之间的张力,还使论说回归全书“正体”这一主线。海外学者从文学功用向度,深入考察《文心雕龙》的有机话语体系,尝试发掘有别于西方而具有世界性价值的中国文学话语体系,这是一种“共同而有差异”的原则选择,这一选择所带来的开创性研究,不仅给中国文论的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重要视角和条件,也为海外非专业人士接触中国文论提供了新的契机。(摘编戴文静《<文心雕龙>话语体系的现代阐释》)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经典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薮,承载了古圣先贤的智慧,具有超越时空的传世性,堪称“恒久至道”。B.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的《文心雕龙》依然优美耐看,因而激发了人们阅读和研究的兴趣,并逐渐认识到它的价值。C.海通以来,“西学东渐”。目前,学术界研究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著作比研究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的要多得多。D.对于诗歌的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认为诗歌主要用于道德教化的“载道”和表现自我的“言志”两种观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代替了传统的“诗文评”,由此带来的范畴、表述方式等方面的转换具有正面意义。B.尽管某些研究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切割与中国传统文论的联系,但通行的文学理论教材吸纳了“意境”等中国文论范畴,保持了民族特点。C.自上世纪中叶起,西方学者们首先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论,然后研究中国文论内在思维模式对西方文论的影响。D.《文心雕龙》中刘勰试图保持“唯我说”和“教化说”两种诗歌观,目的是为了调和这两种诗歌观固有状态下的矛盾。3.根据材料一的有关论述,下列《文心雕龙》篇目都属于“文术论”的一项是()A.《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B.《风骨》《比兴》《养气》《夸饰》C.《乐府》《铨赋》《杂文》《章表》 D.《论说》《史传》《丽辞》《声律》4.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文中主要阐述的《文心雕龙》的特点。5.主席倡议“用古老智慧照鉴人类文明未来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请结合材料,就当下如何发挥中华经典的作用,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A3.B4.①具有严谨与绵密的系统性和自治性。②具有综合全面的话语体系。5.①深入挖掘,重新阐释中华经典的精义妙理。②重视研究中华经典对西方文化的影响。③发掘有别于西方而具有世界性价值的中华经典话语体系。〖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强加因果,依据“这条精雕细刻的‘文龙’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依然优美耐看,‘灵动多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古典诚然是过去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兴趣和研究是现代的,不但承认过去东西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过去东西里的现实意义’”,可知“《文心雕龙》依然优美耐看”不是“激发了人们阅读和研究的兴趣,并逐渐认识到它的价值”的原因。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吸纳了‘意境’等中国文论范畴”错,依据“尽管通行的文学理论教材也吸纳了‘意境’等个别中国文论范畴”可知,扩大范围,变“个别中国文论范畴”为“中国文论范畴”;“保持了民族特点”错,依据“其实不过是给西式文论做注脚”,可知没有“保持了民族特点”。C.“西方学者们首先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论,然后研究中国文论内在思维模式对西方文论的影响”错,曲解文意,依据“自上世纪中叶起,西方学者们的研究触角已从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论这一‘以西释中’的传统研究模式,开始转向中国文论内在思维模式对西方文论的影响研究”可知,是这个时候西方学者们的研究触角从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论,转向研究中国文论内在思维模式对西方文论的影响。D.“目的是为了调和这两种诗歌观固有状态下的矛盾”错,依据“刘勰试图在保持‘唯我说’和‘教化说’两种诗歌观所固有的状态下进行调和,平理若衡”,可知“试图保持两种诗歌观所固有的状态下进行调和”,并不能说明目的是“为了调和这两种诗歌观固有状态下的矛盾”;“刘勰试图保持‘唯我说’和‘教化说’两种诗歌观”,是刘若愚的观点,不一定就是刘勰本人的追求。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属于“文原论”;C.属于“文体论”;D.《论说》《史传》属于“文体论”,《丽辞》《声律》属于“文术论”。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依据材料一“这种‘内义脉注’‘首尾一体’的严谨与绵密彰显了中国文论的系统性和自洽性”,可知《文心雕龙》具有严谨与绵密的系统性和自治性。依据材料二“《文心雕龙》之所以成为具有现代价值的文论经典,与其综合依据材料全面的话语体系密不可分”,可知《文心雕龙》具有综合全面的话语体系。【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依据“《文心雕龙》这部“艺苑之秘宝”,虽然古今中外许多学者研究它,还不能说研究尽了。其精义妙理还有待深入挖掘,重新阐释”,可知在当下发挥中华经典的作用应深入挖掘,重新阐释中华经典的精义妙理。依据“我们往往因过多关注西方文论话语对中国文论的影响,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论中所具有现代价值及其世界性意义”“这些反向研究中国传统文论的‘他者’视角,为我们研究中国文论在海外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中国文论的现代价值提供了可资参鉴的镜像”,可知在当下发挥中华经典的作用应重视研究中华经典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依据“海外学者从文学功用向度,深入考察《文心雕龙》的有机话语体系,尝试发掘有别于西方而具有世界性价值的中国文学话语体系”“这一选择所带来的开创性研究,不仅给中国文论的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重要视角和条件,也为海外非专业人士接触中国文论提供了新的契机”,可知在当下发挥中华经典的作用应发掘有别于西方而具有世界性价值的中华经典话语体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最响的炮仗汪曾祺孟家炮仗店的孟老板,孟和,走出巷口。唉,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都不大同。一出他家的门,向北,一爿油烛店。砖头路。左边一堵人家的院墙,墙上两条南瓜藤,南瓜藤早枯透了。右边一堵墙,突出了肚子,这是一个老厕所。孟老板在这里撒过几十年的尿。砖头路。一个破洋瓷脸盆半埋在垃圾堆中。一个小旅馆,黑洞洞的,黑洞洞的梁上还挂一个旧灯笼,灯笼上画了几个蝙蝠,五福迎门。路上到处是草屑,有人挑过草。两行水滴,有人挑过水。一个布招,孟老板多年习惯的从那个布招下低头而过。再过去,一个小小理发店,墙壁上是公安局冬防布告:“照得年关岁暮,宵小匪盗堪猖,……”白纸黑字,字是筋骨饱满的颜体,旁边还贴有个城隍大会建会疏启,黄表纸。凡多招贴处皆为巷口,这里正是个人来人往的巷口。孟老板看了一眼“照得……”,一跳便至“中华民国”了。他搔搔头,似乎想弄清楚现在究竟是民国几年。巷口一亮。亮出那面老蓝布招子,上了年纪的蓝布招上三个大白字:古月楼。太阳落在古月楼楼板上。一片阳光之中,尘埃野鸟浮动。孟老板从前是这里的老主顾,几乎每天必到。来喝喝茶,吃吃点心,跟几个熟人见见面,拱拱手,由天气时事谈下去。谈谈生意上事情,地方上事情。如何承办冬防,开济贫粥厂;河工,水龙,施药,摆渡船,通阴沟,挑公厕里的粪,无所不谈。照例凡有须孟老板出力处他没有不站出来的,有须出钱处,也从不肯后人。孟老板走到巷口,停了一停。他本应现在即坐到古月楼上等起来,但是他拐弯了。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可都不同。他要跟一个人接头关于嫁他的女儿的事去。孟老板拐了弯,便看见自己家的那个炮仗店。孟老板从他的炮仗店门前而过。关着门。像是静静的,过年似的。这是孟老板要嫁女儿的缘故。从前,从前孟家炮仗店门前总拥着一堆孩子,男孩子,女孩子,歪着脖子,吮着指头。看两个老师傅做炮仗。一到快吃午饭时候,这一带的人必听到“砰--訇!”照例十来声。都知道孟家试炮仗。试炮仗有一定的地方,一片荒地,广阔无边,从巷口不拐弯,一直向北就是了。你每天可以看到孟老板在一棵柳树旁边,有时带着他的孩子。把炮仗一个一个试放。这是这个小城市每天的招呼。保安队天一亮就练号,承天寺到晚上必撞钟,中午孟家放炮仗。这几种声音,在春天,在冬天,在远处近处,在风中雨中,继续存在,消失,而共同保留在一切人的印象中,记忆中。全城不止三家炮仗店,而孟家三代以来比任何一家的炮仗都响。四乡八镇,甚至邻近县城,娶媳妇,嫁女儿,讲究人家,都讲究用孟家炮仗,好像才算是放炮仗。香期,庙会。孟兰焰口,地藏王生日,清明,冬至,过年,孟家架上没有“连日货”。老师傅一个下半年总要打夜作,一面喝酒,一面工作到天明。还有著名的孟家烟火,全城没得第二家。五百里方圆,凡有死丧庆吊红白喜事,用烟火必找孟家。孟老板手上一个汉玉扳指。孟老板旱烟袋上一个玻璃翠葫芦嘴子。孟老板每天在这个巷子里走好多回。从家里到店里,从店里到家里。“孟老板”这个称呼跟孟老板本人是一个。天下有若干姓孟的老板,然而天下只有这么一个孟老板。孟老板差不多每天要到古月楼坐坐。喝喝茶,吃吃点心,跟几个熟人见见面,谈谈。古月楼中有他一个长定座儿。但是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都不同。孟家炮仗店的门关上了。孟老板要把女儿嫁出去。北伐成功,破除了迷信,神像推倒,庙产充公,和尚尼姑还俗,鞭炮业自然大受影响。地方连年水旱兵灾,百姓越来越苦,有兴致放鞭炮的究竟少了,烟火更是谈不上。二十年河堤决口,生意更淡。接着是硝磺缺售,成本高,货源少,一年卖不出几挂千子红。后来,保安队贴出大布告,不许民间燃放炮竹,风声鹤唳,容易引起误会云云!渐渐的,孟老板简直不容易在古月楼茶客中见到了。店开不下去。家里耗了个空。背得一身的债。这一带的人多久已不听见试炮声音。孟老板还在这条巷子里走出走进。所欠的债务多半是一个姓宋的做的中保。姓宋的专是一个说是打合,牵线接头,陪人家借字,吃白食,拿干钱角色!今天,现在孟老板就是要碰这个姓宋的去,谈谈嫁女儿的事情。早先约好,在古月楼见面,再谈一趟,就定聘了。古月楼呀,孟老板像是从来没有上这个地方去过,完全是个陌生。孟老板出了巷口而拐弯了。他要上哪里去呢?是的,上哪儿去呢?他好像是在转了一会儿,也不问一问他自己。他只是信步而行,过了东街。数十年如一日,铺在这里的东街。烧饼店的烧饼,石灰店里的石灰,染坊师傅的蓝指甲,测字先生的缺嘴紫砂茶壶,……每一块砖头在左边一块的右边,右边一块的左边,孟老板从这里过去。这些东西要全撤去,孟老板仍是一个孟老板,他现在也没有一句话要向世人说。约莫两个多钟头之后,孟老板下了楼来。脸上蜡渣黄,他身边是那个姓宋的,两人走到屋檐口,站了一站。姓宋的帽子取下来,搔了搔头,想说甚么,想想,又不说了。仍旧把帽子戴上。“回见。”“回见。”这时甚么地方突地来了一声,“孟老板!”孟老板遽然问“甚么事?”这才看出是挑水的老王。这人愣头愣脑。一对水桶摆呀摆的,扁担上挂了一条牛鞭子,一绺青蒜。自然是“没有事”。眼看着这人愣着眼睛过去后,自言自语,“没有事,没有事,有甚么事呢?”这教孟老板想起回家了。唉,老孟,老孟,你真狠心,实在是把女儿卖了。孟老板把女儿嫁给保安队一个班长。姓宋的做媒,明天过门。……孟老板女儿的出门是坐洋车去的。女儿一走,孟老板即出门去,一直向北。这两天他找到一点废材料,一个人,做了三个特大双响,问他干甚么,他一声不说。现在他带了这三个大炮仗出去,一直走到荒地。荒地辽阔无边,一棵秃树,衰草斜阳,北风哀动。孟老板把三个双响一个一个点上,随即拼命把炮仗向天上扔。真是一个最响的炮仗。多少日子以来没有过的新鲜声音。这一带人全都听到了。没有一个人知道是怎么回事。(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样是古月楼,孟老板从前是“几乎每天必到”,如今却“完全是个陌生”,对比鲜明,展现人物前后境遇反差巨大。B.文中经营有道、乐善好施的孟老板店铺关门、无奈嫁女,“吃白食”“拿干钱”的“姓宋的”却颇有市场,可见乱世之中,正常的社会秩序已被打乱。C.孟老板走过东街,“没有一句话要向世人说”,遇到挑水的老王,两人也是“没有事”,反映当时底层民众内心的压抑苦闷。D.“唉,老孟,老孟,你真狠心,实在是把女儿卖了。”这句话是周围人对孟老板的评价,是批评孟老板不念亲情,卖女还债,令人鄙夷。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多次写到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和以往不同,将孟老板的现在与过去交错呈现,起到了串联小说情节、舒缓叙述节奏的作用。B.“天下有若干姓孟的老板,然而天下只有这么一个孟老板。”小说语言淡而有味,读者可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思考。C.“闲笔”指文学作品中在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烧饼店的烧饼,石灰店里的石灰”就是这样的闲笔,与小说主题的表达没什么关系。D.结尾以“秃树、衰草、斜阳、北风”营造苍凉萧瑟的氛围,辽阔无边的背景凸显孟老板的渺小,烘托人物在凄惨境遇下的无力感。8.本文开头一段不避其繁,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作用。9.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标题“最响的炮仗”的多重意蕴。〖答案〗6.D7.C8.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营造低沉、黯淡的氛围;③用繁笔描绘环境,细节逼真,读起来真实可信;④引出下文的古月楼,为下文在古月楼谈嫁女之事作铺垫。9.①最响的炮仗是孟老板为女儿送行之声,女儿看似出嫁实则被卖,制做三个特大双响炮仗是父亲现在唯一能为女儿做的事情。

②最响的炮仗是孟老板悲愤压抑内心的宣泄之情,从曾经的的得意富贵到现在的举债卖女,孟老板心中之苦无处言说,只能拼命将炮仗扔上天,叩问苍天。

③最响的炮仗是作者替乱世小人物向时代发出的控诉之声,以孟老板为代表的底层百姓命运为时代裹挟,作者借最响的炮仗批判世道之乱,悲悯百姓之苦。〖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这句话是周围人对孟老板的评价”理解错误,这句话是孟老板的内心独白,孟老板“自己”以旁观者身份评价自己,他觉得自己根本不配做一个父亲。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烧饼店的烧饼,石灰店里的石灰’……与小说主题的表达没什么关系”理解错误,东街的烧饼店、石灰店、染坊全要撤去,和孟家的炮仗店一样开不下去了,东街的商人们亦如孟老板,他们都是乱世之下受害的底层人。所以,这些闲笔与小说主题的表达是有关系的。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本段“再过去,一个小小理发店,墙壁上是公安局冬防布告:‘照得年关岁暮,宵小匪盗堪猖,……’白纸黑字,字是筋骨饱满的颜体,旁边还贴有个城隍大会建会疏启,黄表纸”里的标语、筋骨饱满的颜体的字体、黄表纸的城隍大会建会疏启,这些信息向读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及时间;本段的“院墙”“早枯透了的南瓜藤”“老厕所”“黑洞洞的梁”“旧灯笼”等景物描写凄凉、冷清,为小说营造了一个低沉、黯淡的氛围;“左边一堵人家的院墙,墙上两条南瓜藤,南瓜藤早枯透了。右边一堵墙,突出了肚子,这是一个老厕所。孟老板在这里撒过几十年的尿。砖头路。一个破洋瓷脸盆半埋在垃圾堆中。一个小旅馆,黑洞洞的,黑洞洞的梁上还挂一个旧灯笼,灯笼上画了几个蝙蝠,五福迎门。路上到处是草屑,有人挑过草。两行水滴,有人挑过水”对院墙、早枯透了的南瓜藤、老厕所外墙、破洋瓷脸盆、旅店旧灯笼、路面的描写详细具体,细节逼真,使读者读起来真实可信,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黑暗巷口为下一段“巷口一亮。亮出那面老蓝布招子,上了年纪的蓝布招上三个大白字:古月楼”做铺垫,使下文自然引出巷口的古月楼,为下文孟老板在古月楼谈嫁女之事做铺垫。【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本题可从小说内容、人物情感、主题思想三个方面作答。从小说内容分析:根据原文内容“女儿一走,孟老板即出门去,一直向北。这两天他找到一点废材料,一个人,做了三个特大双响,问他干甚么,他一声不说。现在他带了这三个大炮仗出去,一直走到荒地”可知,这三个“特大双响”的最响炮仗是孟老板为女儿送行之声,根据原文“孟老板还在这条巷子里走出走进。所欠的债务多半是一个姓宋的做的中保。姓宋的专是一个说是打合,牵线接头,陪人家借字,吃白食,拿干钱角色!”“今天,现在孟老板就是要碰这个姓宋的去,谈谈嫁女儿的事情。早先约好,在古月楼见面,再谈一趟,就定聘了”可知,孟老板的女儿看似出嫁实则是被卖,孟老板制做三个特大双响炮仗是父亲现在唯一能为女儿做的事情。从小说人物孟老板的情感分析:根据原文“女儿一走,孟老板即出门去,一直向北。这两天他找到一点废材料,一个人,做了三个特大双响,问他干甚么,他一声不说。现在他带了这三个大炮仗出去,一直走到荒地”可知,女儿出嫁孟老板内心是悲愤的,但是他的悲愤却无处诉说,所以这三个“特大双响”的最响的炮仗是孟老板悲愤压抑内心的宣泄之情,“孟老板从前是这里的老主顾,几乎每天必到”“照例凡有须孟老板出力处他没有不站出来的,有须出钱处,也从不肯后人。”写了孟老板曾经的得意富贵,但现在却举债卖女,“荒地辽阔无边,一棵秃树,衰草斜阳,北风哀动。孟老板把三个双响一个一个点上,随即拼命把炮仗向天上扔”写出了孟老板心中之苦无处言说,只能拼命将炮仗扔上天,叩问苍天。从小说主题思想分析:原文“石灰店里的石灰,染坊师傅的蓝指甲,测字先生的缺嘴紫砂茶壶,……每一块砖头在左边一块的右边,右边一块的左边,孟老板从这里过去。这些东西要全撤去,孟老板仍是一个孟老板,他现在也没有一句话要向世人说”写了东街的烧饼店、石灰店、染坊全要撤去,和孟家的炮仗店一样开不下去了,以孟老板为代表的这些商人都是乱世之下受害的底层人,他们的命运都为时代裹挟,小说以“最响的炮仗”为标题,实质是作者替乱世小人物向时代发出的控诉之声,作者借最响的炮仗批判世道之乱,悲悯百姓之苦。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蛸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