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福建莆田秀屿下屿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福建莆田秀屿下屿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福建莆田秀屿下屿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福建莆田秀屿下屿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福建莆田秀屿下屿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福建莆田秀屿下屿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秋唱谢应龙一季的雨水足,晒够了秋阳,地里有个好收成。田边一个人站着,一个人蹲着,站着的抽着旱烟卷儿的是四爷,蹲着的头上罩着素边皂布头巾的是四奶。田是村里的好田。村里的现有的田都好。稍差的这些年都种上了大豆、花生和红薯,行里都疯长着青草儿——种的人不愁收,播了种完事。甭管它大豆比白米细、花生赛黄豆大、红薯藤遮不住黄土。站在田边,可以看清整个村院。村子里没有狗了,行路的人走得静心清闲。蹲着的四奶对抽着旱烟、眼睛直望着村子黄土大道的四爷说:“老头子,甭等了,开镰吧!”甭等了?这几天四爷等的就是他的儿子!大儿子在恢复高考后那年上了大学,工作在城里,秋收时总要请假回来帮衬爹,原是不要等的。直到三年前,儿子升了职,开镰时就再也未见他的影子。春节小车回来,劝爹:这几亩田,就别在它上面想主意,穷折腾了。四爷眼一瞪,那年春节就过得没滋没味的。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二儿子、三儿子,一个专科、一个本科,让村里人眼红。四爷听了消息,好久未做声。半晌才说:谁让他们全走了呢?说的是实话。半个也不会回来了。四爷的眼又朝村子逡巡了一阵后,他叹了口气才回过头来对四奶说:“开镰吧。”开镰了,熟透的水稻沉沉地朝着镰刀挥去的方向倒下。沉沉倒下的水稻在四爷的眼中闪过一道道无比绚丽的弧线,一股丰收无言的稻香痒痒甜甜地悬浮在秋日的风中了,他忍不住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四爷才惊喜地发现,四爷说:“老婆子,看我割了好大的一蔸呢!”四奶接言:“我也割了好大一蔸呢!”四爷一愣,随即就笑了:“割吧。”“割吧。”日近当午,四爷抬头看了一下天,天穹里尽是薄薄的青云,没有一丝儿的彩色,天底下的飞鸟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邻家地里的庄稼早已割了,稻草胡乱地散在田里,东一垛西一垛的。不远处的塬上是几柱冲天的浓烟在飘……四爷的心就猛地紧缩了一下,他一下子就怀念那时大集体大生产火火热热的情景来:男人挑禾挥汗如雨,女人割禾弯腰如弓,机声鸣鸣,镰光闪闪,最顽皮的娃儿们也跟在挑桶后边泥着脸蛋抢拾着稻穗……四奶说:“我又割了好大的一蔸呢!”四爷看了看已汗流浃背的四奶,她满头的白发和金黄的稻色非常美丽。四爷很痴迷地看了一阵,说:“老婆子,我总觉得这地里怪冷清的。”四奶抬起满是汗渍的脸,她撩起青布衬衣的下襟在脸上撸了一下,便笑了,说:“冷清就冷清吧,难道让人一边唱戏不成?”四爷说:“今日里我才真觉得自己老了。”四奶听了,一愣,随后就豁开牙床笑。“笑啥呢?”四爷见状,问。“笑你七十还不服老呢,想想,人若不老下去,这黄土地上的人又一茬连着一茬疯长,到今日恐怕连挤都挤不下呢。更何况人要吃要喝,堆成这么多,会弄成啥样呢?”“那种田的把式都老了又去了,田地里冷冷清清了,你说又会成啥样呢?”四奶听了,又一愣。她看见四爷的眼空洞而又迷失般地在空荡荡的塬上呆望了——路上有几个人正远远地朝这里走来。四奶跟着望,过了一阵,四奶说:“不是咱家的儿,割吧。”“割吧,割起才热闹点。镰刀又动作起来,稻子在轻吟的阵痛声中成功地倒下。忽然,四爷嘶哑着粗犷的嗓门吼叫了起来,接着,唱:锄禾日当午,挣钱儿读书。谁知读书儿,进城不沾土。说读书,说读书……空旷的田野里,一段如泣如诉的歌谣,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撒向了天地的四方。不远处一棵苦楝树上一群打盹的鸟儿惊醒了,扇动着惊恐的翅膀箭一般地逃去。四奶没来由地竟浑身战栗起来,低头看,一层殷红的血液已浸过了她的指尖,无声地点滴在稻田里,她回过头想看,却不见了血痕,血早已溶浸在尘土之中了……(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儿子们在秋收季节却不回家帮助收稻,老人苦等无果,这样写是为了表现年轻一代对留守老人不够关心,亲情淡漠的问题。B.秋日割稻,田间地头,老两口你一言我一语,对话极简单极朴素,富有生活气息,既传递出丰收的喜悦,又暗含着隐忍的愁绪。C.四奶不小心割破手指,殷红的血液溶浸在她脚下的尘土中,这一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将人与土地的血肉联系,刻画得入骨入髓。D.四爷四奶对乡村和孩子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对土地满怀深情,另一方面他们又想尽办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出乡村。2.小说中间部分划线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小说结尾写四爷唱歌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春节,标志着合家团圆、幸福快乐。国人对春节的期待,实在无需赘述。但有人认为,“年味”正在变淡。这是否意味着,传统文化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悄悄退场?春节,不仅是家人一周的相聚,更是重新出发的起点。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了每一个春节的底色。传统文化,无需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宣传,也无需___________________的诉说,它早已印刻在每一张摆放着年夜饭的餐桌上、每一个温暖人心的拥抱里、每一幅合家欢乐的幸福画面中。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欢度春节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______________并不是可取的态度。想过好春节,不妨大胆做好减法,去除其中的陋习。同时,()。全家起进电影院看电影或在家追网剧,何尝不是一种新年俗?俏皮的表情包取代了的祝福,有趣的抢红包打消了“节日腐败’’的烦恼……积极拥抱新事物,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才能获得蓬勃的生机。我们只要能把握时代脉搏,为传统文化找到新“语态”,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还能得到进一步的开拓。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大张旗鼓不胜其烦故步自封千篇一律B.大张旗鼓不厌其烦抱残守缺千篇一律C.大费周章不厌其烦故步自封一成不变D.大费周章不胜其烦抱残守缺一成不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传统文化要发扬光大,我们必须确立新的表达方式B.确立新的表达方式,我们就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C.为了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们应确立新的表达方式D.我们确立新的表达方式,目的是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只要能把握时代脉搏,为传统文化找到新“语态”,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还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B.我们只要能把握时代脉搏,为传统文化找到新“语态”,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还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C.只要我们能把握时代脉搏,为传统文化找到新“语态”,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还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D.只要我们能把握时代脉搏,为传统文化找到新“语态”,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还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向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电子阅报栏等来到群众身边,服务于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当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设施建起来之后,如何提升使用率的问题便摆在了人们面前。一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农家书屋“只见房子不见读者”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究其原因,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文化的需求日渐呈现出差异化、多样化趋势,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位”。解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关键要在供给侧发力,找准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需要改变此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服务内容单一、供给缺乏弹性等问题,更好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对接。现实中,我国农村人口结构不断变化,相关需求也日益多元。在这种背景下,围绕公共文化的投入不能是一次性的,应当在内容资源上不断进行更新,同时在载体上也应与时俱进,更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人们更便捷地获取知识和信息。比如,现在的父母都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儿童图书馆经常人满为患,儿童图书的借阅量占不少图书馆外借图书的一半。这就应该加大儿童图书的采购量,扩大儿童阅览室的面积。让服务内容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才能缩小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差距。我国文化资源日益丰富,群众的文化选择空前广泛,欣赏水平也日渐提升。如果公共文化供给更新缓慢,不对群众胃口,自然会导致吸引力不足等问题。我国的公共文化需求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当群众呼唤动态的、社交化的文化服务时,公共文化服务就不能全都是静态的、非社交化的读书、看报、看电影等活动;当群众习惯于从移动互联网上获取资讯和娱乐时,公共文化服务就不能仅停留在物理空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就必须重视群众在文化需求方面发生的变化,掌握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润物无声的文化事业,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让文化之风充盈社会空间,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比如,一些地方探索以“智慧+”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打造社区“智慧书房”;一些地方突破传统服务界限,充分呼应群众所需,为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孩子开办“四点半课堂”;还有地方发挥本地戏曲、民乐的优势,构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等。事实证明,立足本地特点,贴近群众需求,才能有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人。(摘编自张贺《公共文化服务需要“精准供给”》)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政府逐渐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力度,我国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B.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不高,是一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低下的主要原因。C.为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需要在内容资源上和文化载体上不断有所创新,与时俱进。D.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就需要将文化服务由静态、非社交化的服务转变为动态、社交化的服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展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成就,后分析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强化论证。B.第二段先结合具体事例阐明问题,接着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之道,逻辑性强。C.文章围绕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着重从服务内容和供给更新两方面展开论述。D.文章结尾列举了一些地方的成功案例,以证明公共文化服务贴近群众需求的重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建立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宣传以提升其使用率。B.多开辟网络空间,将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适应社会发展,提升效能,更好服务群众。C.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供需错位”,是人们对公共文化需求差异化、多样化所导致的。D.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文化事业,只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才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情采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①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②,织辞鱼网之上,③其为彪炳,缛采名矣。《孝经》垂典,丧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韩非云“艳采辩说”,谓绮丽也。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④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此也。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⑤(取材于刘勰《文心雕龙》)注:①鞟(kuò):革,去毛的皮。②镂心:精细雕刻推敲;鸟迹:文字。③织辞:组织文字,指写作;鱼网:古人用渔网、树皮、麻头造纸,故用渔网代纸。④诸子:指辞赋家。⑤正采:正色,代表雅正的好的文采。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若乃:至于)②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信:相信)③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乎:介词,译为“在”)④诸子之徒,心非郁陶(郁陶:忧思积聚)⑤为文者淫丽而烦滥(淫:过分)⑥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而:表顺承,译为“就”)⑦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翳:遮蔽)⑧理正而后摛藻(摛:铺陈)A.①⑦ B.②⑥ C.③⑤ D.④⑧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犀和兕的皮虽然坚硬可做战甲,但还靠涂上丹漆来显示他们的色彩B.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用绮丽的文辞来辩说,用巧妙的辞藻来描绘万物C.言与志反,文岂足征如果文辞和情志相反,文章怎能经得住事实真相的验证?D.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本知要用装饰有翡翠的纶线垂钓、用肉桂做钓饵,反之则钓不到鱼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情采”为题,“情”指情理,即文章的思想内容;“采”指文采,即文章的表现形式;二者关系为“采”依附于“情”,“情”也需要借助“采”。B.刘勰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居于主要地位,是“立文之本源”;在此前提下,刘勰也不断强调着形式的重要性,其“重采”思想在文中随处可见。C.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形式主义的创作风气,作者强调学习辞人的“为文而造情”,强调“述志为本”,反对“为情而造文”。D.刘勰在如何运用文采的问题上提出要“联辞结采”,文采是为情理服务的,不能用得太过,如果文采泛滥怪异,势必使思想内容的表达模糊不清。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5.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述文学艺术的“情”和“采”的关系。请选择两种,并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岑参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意思是,鸡鸣的时候,路上还有黎明的寒气,在这早春时节,黄莺在皇城里鸣啭不已。B.本诗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写景,鸡鸣、莺啭、晓钟是听觉,紫陌、玉阶、旌旗等是视觉。C.颈联写花迎接这些剑珮铿锵的官员,正是星星刚隐落的时候,柳条上还带着早晨的露水。D.尾联恭维贾至,说只有他这位凤凰池上的人,才能作这样--首好诗,使大家都难于奉和。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⑴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⑵去来江口守空船,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⑶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⑷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⑸________________,连月不开。(范仲淹《岳阳楼记》)⑹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⑺君子博学于文,____________,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⑻牢骚太盛防肠断,_____________。(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图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了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摘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天文与历法》)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D.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多有不同。B.古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C.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D.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B.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C.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D.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汉字起源于中华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代表。汉字在发展中不断向其他文化传播,传向境内少数民族地区,传向域外其他国家。汉字的传播分三种情况:一是汉字记录的汉语文献跨文化流传,或者在跨文化环境中用汉字生成汉语文献;二是借用汉字记录别的语种,从而形成准汉字外语文献;三是受汉字影响而新创本民族文字,从而形成类汉字外语文献。从汉语汉字,到外语准汉字,再到外语类汉字,也可以看作汉字传播的三个阶段。以东亚和东南亚而言,通常认为汉字在两汉之际已经传入朝鲜,长期作为朝鮮官方规范文字,公元4世纪前后朝鲜人民创造出“乡札”“吏读”“口诀文字”三种书写形式,主要以汉字转写来记录朝鲜语,到公元15世纪才模仿汉字笔画创制出自己的字母文字“谚文”。1784年在日本九州出土“汉委奴国王”金印,又曾出土新莽时期的货币,说明两汉时期汉字也已传入日本。日本奈良时代的《万叶集》完全用汉字记录,还有日奉借用汉字时的“音读”和“训读”,利用汉字形体创造的“片假名”和“平假名”,都体现了汉字传播的渊源。在越南的历史上,越语和汉语长期并行,而汉字是唯一的官方文字,越南古代的历史文化资料都以汉字书写。直至11世纪,越南人才借鉴汉字的造字方法并利用汉字的形体元素创造出自己的民族文字“喃字”。在中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都直接使用汉语汉字,也有不少民族借用汉字或受汉字影响而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如白族的白文、纳西族的东巴文、党项族的西夏文、契丹族的契丹文、壮族的壮文、侗族的侗文、水族的水书等,其文字形体和造宇用字方法都或多或少受到汉字影响。如记录壮语的古方块壮字就是唐宋时期壮族人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根据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创造的,宋代学者庄绰《鸡肋篇》、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提及广西有种土俗字,其实就是古壮字。可以说,汉宇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同时在少数民族地区,在东亚东南亚汉字文化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汉字已经成为世界共间珍视的文化资源,是现代社会各国进一步增进文化认同、加强交流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的重要纽带。随着中国政治地位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汉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将越来越大。汉字从远古发展至今,其历史生命力、文化创造力、超常表现力、民族凝聚力和跨文化影响力举世瞩目,足以令中华儿女引以为自来,并充满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汉字担负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开启现代文化和走向国际化大门的钥匙。正如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所言:“汉字数千年来持续发展并沿用至今,成为世界语言文字发展史上的奇迹。其独特的结构特征、丰富的文化内涵、悠久的使用历史、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蕴含着一系列理论课题和巨大的理论价值。”汉字及其蕴含和附带的各种文化元素在新时代依然生机勃发,魅力无限!(摘编自李运富《中国汉字魅力无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就随着华夏文化的传播,传向境内少数民族地区和域外国家。B.由直接使用汉字到受汉字影响新创本民族文字,其他文化受汉字的影响不断变化。C.汉字汉代时就传入朝鲜和日本,11世纪才传入越南,说明汉字并非同时传入城外。D.国内少数民族都是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受到汉字的影响,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列举汉字在朝鲜、日本和越南传播的例子,阐述了汉字在域外传播的状况。B.文章从域外和境内两方面具体阐述了汉字的传播状况,有理有据,层次清晰。C.文章以宋代两学者著作的有关内容来说明汉字是壮族创造自己民族文字的基础。D.文章既有对汉字传播及其影响的阐述,又有对它在新时代依然魅力无限的论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文字或多或少受到汉字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的文化与我国的关联。B.汉字在历史上曾作为越南唯一的官方文字,其历史文化资料都以汉字书写,可见汉字对越南的影响之深。C.国人之所以充满文化自信,是基于汉字在新时代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以及在现代文化与国际交流中的作用。D.中国汉字的魅力,可以从它的结构特征、文化内涵、使用历史以及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来认识和研究。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从1999年起,陈楠开始对甲骨文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与创作。“作为韩美林老师的设计助手,我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造型设计,融进甲骨文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成为经典案例。"陈楠说。近20年间,他发表了大量关于甲骨文的设计作品,2017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同时他还把甲骨文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目前,陈楠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热词,创作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已经有6套。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甲骨文等汉字艺术设计作品也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摘编自《陈楠:把甲骨文“玩”出“表情”来》)材料二: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识别与释读,一直是甲骨文系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巳发现的甲骨文单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问题充满期待。“殷契文渊”平台的发布也让人欣喜。它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享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人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认识、学习、研究甲骨文。(摘编自新晓燕、王胜昔《甲骨文:我们这样走近你》)材料三:“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一个多世纪前,学者罗振玉在朋友刘為家中初见甲骨,既惊又喜,大受震动后写下这段话。历经3年,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日前,纪念甲骨文发现3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家纷纷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传承工作建言献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一曼看来,既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比如,殷墟文化分期的绝对年代确定、殷墟考古发现的许多重要遗迹遗物的年代和性质等考古学问题,都是依据甲骨文资料和甲骨学研究成果来探讨的。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这样定会取得更大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说,应保护载入《世界记忆名录》的甲骨文的尊严,杜绝伪造、乱用、乱通假甲骨文字的现象,注重多元化、多路径的甲骨文研究理论、方案、方法的探索,完善甲骨学学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甲骨学发展氛围。2018年,国家图书馆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整理与研究》正式立项,这意味着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整理研究进入快车道。据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介绍,目前已基本完成照片采集和释文,正加紧推进排序等整理研究,力争早日完成《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的整理出版。(摘编自孙亚慧《纪念甲骨文发现3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材料四: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其独特的异彩之处: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里——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甲骨文与后世的文字关系十分密切,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他们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而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骨文表情包融合古老与新潮带动年轻人重新关注我国传统文化B.甲骨文爱好者借助“殷契文渊”平台査找甲骨文字、文献、著作等C.甲骨文研究者历经3年、几代奋斗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D.国家图书馆相关人员研究国图馆藏甲骨预期整理出版《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值甲骨文发现3周年,四则材料介绍甲骨文的传播、甲骨学的研究,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寄寓在甲骨文上的传统文明和文化自信。B.陈楠将甲骨文元素融入诸多设计作品,出版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多个国家展出汉字艺术设计作品,在国内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C.用拉曼光谱分析甲骨填色,用计算机辅助缀合甲骨图片,用大数据整理、汇总研究成果,当下甲骨学研究手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D.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相互依存、促进,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比较,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3.根据材料四的相关内容,拟写分论点,证明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许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少与从弟劭俱知名,并有人伦臧否之称,而私情不协。劭为郡功曹,排摈靖不得齿叙,以马磨自给。颍川刘翊为汝南太守,乃举靖计吏,察孝廉,除尚书郎,典选举。灵帝崩,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拜尚书韩馥为冀州牧,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而迁靖巴郡太守,不就,补御史中丞。馥等到官,各举兵还向京都,欲以诛卓。卓怒毖曰:“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相负!”叱毖令出,于外斩之。靖惧诛,奔伷。伷卒,依扬州刺史陈袆。袆死,会稽太守王朗素与靖有旧,故往保焉。靖收恤亲里,经纪振赡,出于仁厚。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靖身坐岸边,先载附从,疏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者莫不叹息。既至交阯,交阯太守士燮厚加敬待。陈国袁徽以寄寓交州,徽与尚书令荀或书曰:“许文休英才伟士,智略足以计事。自流宕已来,与群士相随,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其纪纲同类,仁恕恻隐,皆有效事,不能复一二陈之耳。”后刘璋遂使使招靖,靖来入蜀。璋以靖为巴郡、广汉太守。南阳宋仲子于荆州与蜀郡太守王商书曰:“文休倜傥瑰玮,有当世之具,足下当以为指南。”建安十六年,转在蜀郡。十九年,先主克蜀,以靖为左将军长史,先主为汉中王,靖为太傅。及即尊号,策靖曰:“朕获奉洪业,君临万国,夙宵惶惶,惧不能绥。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其敬敷五教,在宽。君其勖哉!秉德无怠,称朕意焉。”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章武二年卒。(选自《三国志•许麋孙简伊秦传》,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查负B.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查负C.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查负D.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查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弟,旧时以姑母、姨母或舅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轻者为从弟。B.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孝,指孝悌之人;廉,指廉洁之士。C.足下,古代常用于下对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D.五品,即“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规范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靖年少成名,却遭排斥。他善于评判人物,受人称赞,但与从弟不协,受到排挤,生活艰辛。B.许靖仁义宽厚,慷慨善施。他以仁厚之心对待他人,收养抚恤亲族乡邻,经常照料并接济他们。C.许靖临危不乱,先人后己。避难交州时,他让随从及亲属先走,自己最后离开,在场的人莫不赞叹。D.许靖奇伟不凡,才干盖世。刘备攻克蜀地后,接受南阳人宋仲子的举荐,任命许靖为左将军长史。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2)君其勖哉!秉德无怠,称朕意焉。5.董卓专权后,让周毖和许靖掌管官吏的升降一事,后来周毖被斩首,而许靖却得以保全性命,为什么?请简要说明。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珪,字叔玠。性沉澹,恬于所遇,交不苟合。少贫,人或馈遗。及贵,厚报之,虽已亡,必酬赡其家。季父颇坐汉王谅反,诛,珪亡命南山十余年。高祖入关,李纲荐署世子府谘议参军事。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令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帝可。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本庐江王瑗姬也。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曰:“臣闻齐桓公之虢,问父老曰:‘虢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虢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帝以珪善人物,且知言,因谓曰:“卿标鉴通晤,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资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微。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拜礼部尚书兼魏王泰师。珪曰:“陛下,王之君,事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事思尽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汉东平王苍称‘为善最乐',愿王志之。”子敬直,尚南平公主。是时,诸主下嫁,以帝女贵,未尝行见舅姑礼。珪曰:“主上循法度,吾当受公主谒见。岂为身荣,将以成国家之关。”于是,与夫人坐堂上,主执笄盥馈乃退。(选自《新唐书·卷二十三》,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令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B.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令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C.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令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D.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令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南山,即终南山,指狭义的秦岭,在今西安市南。古时有不少知识分子曾在此隐居。B.朕,古人自称之词。从秦始皇起,才专用为皇帝的自称。太后听政时亦自称朕。C.美人,女官名,也是帝王妃嫔的称号。与“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中的“美人”相同。D.盥馈,盥,盥洗的器皿;馈,以食物送人。两词连用谓侍奉尊者盥洗及进膳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珪性情恬淡,知恩图报。王理为人沉静,淡泊名利,不随便交友;年少家贫时曾受人馈赠,显贵后极力报恩,即使恩人亡故,他也要重谢周济其家属。B.王理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某日进见皇帝时,王理以史为鉴,劝谏皇帝要汲取庐江王、虢国不能扬善弃恶从而灭亡的教训,这一番话得到了皇帝的赞誉。C.王珪知人知言,实事求是。在评说房玄龄等朝中大臣才干的时候,王珪恰当精准地评价了他们各自的优长,而自己的长处则是“激浊扬清,疾恶好善”。D.王珪一心事主,尽忠职守。在担任魏王的老师时,王珪告诫魏王,对君主尽忠对父亲尽孝,这样就可以立身成名,并让他记住东平王说的“为善最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谓曰:“卿标鉴通晤,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2)子敬直,尚南平公主。是时,诸主下嫁,以帝女贵,未尝行见舅姑礼。1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竞技比赛,赢在起点,赢得先机,赢得成功,爱拼才会赢。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生长、成长,无所谓输赢,自然而然就好。站在基础教育即将结束的今天,一路走来,你对“教育”一词是怎么看的,说说你的理解。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1、1.A2.①丰收季节的田野冷清、散乱,以环境的孤寂强化四爷失落迷惘的心理;②和后文大集体大生产火热的劳动场景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农村历史和现状的关注与思考;③在对话中插入环境描写,增强了文学美感,调节叙事节奏,使行文富有变化。3.①凸显人物形象。歌声表现了四爷对农村文明衰落的惆怅,对土地执着眷念的情怀。②凸显主题。悲怆的秋唱,寄托苍凉的情感,更能引发读者对农村人和土地关系的思考。③推动小说情节达到高潮。从隐忍到爆发,四爷的情绪逐层蓄积,最终借助歌声表达出来,情节极富冲击力,震撼人心。④化用李绅《悯农》诗句,以改编歌谣的形式在悯农的传统主题中注入时代的忧思,使小说意蕴更丰富,耐人寻味。【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A项,“为了表现了年轻一代对留守老人不够关心,亲情淡漠的问题”过度解读。故选A。2.本题考查赏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本题题干“小说中间部分划线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答本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画线句子“天穹里尽是薄薄的青云,没有一丝儿的彩色,天底下的飞鸟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邻家地里的庄稼早已割了,稻草胡乱地散在田里,东一垛西一垛的。不远处的塬上是几柱冲天的浓烟在飘……”是一段景物描写,从内容上看,描写了丰收季节的田野冷清、散乱、孤寂的特点,强化四爷失落迷惘的心理。从结构上看,后文描写了大集体大生产的劳动场景“他一下子就怀念那时大集体大生产火火热热的情景来:男人挑禾挥汗如雨,女人割禾弯腰如弓,机声鸣鸣,镰光闪闪,最顽皮的娃儿们也跟在挑桶后边泥着脸蛋抢拾着稻穗……”,火热的大集体劳动场景与此时的孤寂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农村历史和现状的关注与思考;在对话中插入环境描写,增强了文学美感,调节叙事节奏,使行文富有变化。3.本题考查把握小说中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情节的作用要从五个角度考虑:1、从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2、从情节与人物的关系角度考虑;3、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5.从情节与读者的关系角度考虑。本题题干“小说结尾写四爷唱歌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作答本题,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四爷等待在外工作的孩子起收割稻子,却以失望告终,于是和四奶一起洒着汗水开镰收割,“老婆子,看我割了好大的一蔸呢”等句子写出了四爷对土地和劳作的热爱。望着冷清的田野,想起儿子升职后不再去田里干活,并让自己别种田等事,四爷内心失落惆怅,唱起了《悯农》歌,“锄禾日当午,挣钱儿读书。谁知读书儿,进城不沾土。说读书,说读书……”如泣如诉的歌谣将四爷对农村文明衰落的惆怅表达的淋漓尽致;主旨和情节上,小说层层推进,由等待到失望,由喜悦到惆怅,由笑到歌,推动小说情节达到高潮,四爷的情绪逐层蓄积,通过歌声深化小说的主旨,引起读者对农村现状的关注和思考,情节极富冲击力,震撼人心;四爷的歌化用李绅《悯农》诗句,把悯农的传统主题与时代的忧思结合起来,含义更丰富,更具有诗意美感看,也使小说意蕴更丰富,耐人寻味。【点睛】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①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这两者的使用可使情节结构紧密,前后呼应。②与主题的关系。如《骆驼祥子》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③与人物性格的关系。2、1.B2.C3.D【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能力。近义成语辨析是近两年高考考查的热点。所谓近义成语,是指语义相同或相近,但感情色彩、词义轻重、适用对象等有所不同的成语.辨析时,要抓住其细微的不同之处加以辨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熟语的能力。“大张旗鼓”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大费周章”指事情复杂,办起来非常困难;此处强调宣传的声势和规模大,选“大张旗鼓”;“不胜其烦”,烦琐的使人受不了,“不厌其烦”,不嫌麻烦,形容很有耐心,根据感情色彩看,此处不用贬义词,因此用“不厌其烦”;“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固步自封”固步自封,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此处并非强调安于现状,且下文有“去除其中的陋习”,所以选“抱残守缺”;“千篇一律”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一成不变”,一经形成永不改变;此处说以往大家的祝福都差不多,没有新意,用“千篇一律”恰当。故本题选B。2.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选择题可用排除法作答。本题空上文“想过好春节,不妨大胆做好减法,去除其中的陋习”是先介绍目的后介绍做法,而下文“全家起进电影院看电影或在家追网剧,何尝不是一种新年俗?俏皮的表情包取代了的祝福,有趣的抢红包打消了‘节日腐败’的烦恼……”,谈的都是怎么做,此处将“确立新的表达方式”放在后半句与上下文的联系紧密,故排除BD两项,A项,将“传统文化”作为陈述对象与上下文不一致,故本题选C。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需仔细分析语境,根据上下文文意作答,有关联词语的注意主语和关联词的位置关系。此处前后分句的主语不同,分别是“我们”和“内涵”,关联词“只要”应放在主语“我们”前面,“内涵”与“拓展”搭配得当。故本题选D。【点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认真阅读材料,读懂文意,结合上下文语境,用排除法作答。平时应注意积累成语、病句等语文基础知识。补写句子和修改语病题需考虑上下文连贯,应遵循主语一致的原则。3、1.D2.A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D项,“就需要将文化服务由静态、非社交化的服务转变为动态、社交化的服务”说法错误。原文是“公共文化服务就不能全都是静态的、非社交化的”,说明两者都要兼顾。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通过对比强化论证”说法错误。文章先展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成就,后面再分析存在的问题,是为了辩证说理,并非对比。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建立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宣传以提升其使用率”说法错误。文章谈的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建设供需错位的问题,而不是宣传不够的问题。C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供需错位’,是人们对公共文化需求差异化、多样化所导致的”说法错误。人们对公共文化的需求日渐呈现出差异化、多样化趋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位”是“只见房子不见读者”等现象存在的原因,选项强加因果。D项,“只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说法错误。“只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错,文章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指立足地方特色而采取的各种公共文化服务措施,并不是单指人数多少。故选B。【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1.B2.D3.C4.粉黛是用来装饰人的容颜的,但是顾盼时美丽的情态却只能从人美好的风姿中产生出来5.①例证法:文章第二段举了《孝经》和老子的《道德经》的例子,论证了文章的语言依附于作者的情感,写文章要首先确定内容,其次考虑文辞,这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②比喻论证:第三段“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一句,用粉黛只能装饰的外容,真正的美丽源自人的资质,来比喻文采只能修饰语言,真正打动人的还是作品的思想情感;“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一句,用织布时经纬线的交错来比喻文章情理采的结合,论述了文学创作应以思想情感为本,语言表达为辅。③对比论证:第三段“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与“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正反对比,阐明了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文章应该以抒写情志为根本。④引证法:第二段先引用了老子的“美言不信”,又引用了庄子的“辩雕万物”,论证了两人在情与采的问题上,老子更重视情理,庄子更强调对语言的修饰。【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②句意为:又如老子反对虚伪,所以说:“华丽的语言往往不可靠。”信:真实⑥句意为:所以有的人内心里深深怀念着高官厚禄,却满口歌颂着山林的隐居生活。而:表转折,却。故选B。2.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D项,“本知要用装饰有翡翠的纶线垂钓、用肉桂做钓饵”错误,应该翻译为:本知像用装饰有翡翠的纶线垂钓、用肉桂做钓饵,反而钓不到鱼。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C项,“作者强调学习辞人的‘为文而造情’”错误,应为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形式主义的创作风气,作者强调学习诗人的“为情而造文”,强调“述志为本”,反对“为文而造情”。故选C。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中“铅黛”,粉黛;“所以”,用老……的;“盼倩”,顾盼时美丽的情态。5.此题考核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篇文章运用了例证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证法。比如引证法,第二段,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韩非云“艳采辩说”。意思是,又如老子反对虚伪,所以说:“华丽的语言往往不可靠。”但他自己写的《道德经》五千言,却是非常美妙的;可见他对华美的文采并不一概反对。此外,庄子也曾说过“用巧妙的言辞来描绘万事万物”,这是讲辞采的修饰。韩非又曾说过“巧妙的议论多么华丽”,这是说文采太多了。这论证了在情与采的问题上,老子更重视情理,庄子更强调对语言的修饰。【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古代圣贤的著作,总称做“文章”,这不是说文章要有文采又是什么呢?像水有虚柔的性质,所以才会起波纹;树木有充实的质体,所以开出鲜艳的花来:可见文采要依附于一定的质地上。如果虎豹没有花纹色彩,那它们的皮毛就同狗和羊的相似;犀和兕的皮虽然坚硬可做战甲,但还靠涂上丹红的漆来显示它们的色彩:可见质地还需要文采。至于抒写性情,描写万物的形象,在文字上用心琢磨,组织好文辞写在纸上,其所以能够光辉灿烂,就因为文采繁茂的原故啊!《孝经》教导后人:“哀悼父母的话,不需要什么文采。”由此可见,人们平时说话不是不要文采的。又如老子反对虚伪,所以说:“华丽的语言往往不可靠。”但他自己写的《道德经》五千言,却是非常美妙的;可见他对华美的文采并不一概反对。此外,庄子也曾说过“用巧妙的言辞来描绘万事万物”,这是讲辞采的修饰。韩非又曾说过“巧妙的议论多么华丽”,这是说文采太多了。文采太多的议论,修饰得很巧妙的描写,文章的变化这就达于极点了。体会《孝经》、《老子》等书中的话,可知文章的形式是依附于作者的情感的;细看《庄子》、《韩非子》等书中的话,就明白作品的华丽是过分淫侈了。如果能够在清流与浊流之间加以适当的选择,在邪道与正路面前从容考虑,也就可以在文学创作中适当地驾驭文采了。粉黛是用来装饰人的容颜的,但是顾盼时美丽的情态却只能从人美好的风姿中产生出来。文采是用来修饰语言的,但是文章的巧妙华丽都以它的思想内容为基础。所以思想内容犹如文辞的经线,文辞好比是内容的纬线;必须首先确定了经线,然后才能织上纬线。所以写文章也要首先确定内容,然后才能产生通畅的文辞:这就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前《诗经》的作者所写的诗歌,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写成的;后代辞赋家所写的作品,则是为了写作而捏造出情感来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因为像《诗经》中《国风》、《小雅》等篇的产生,就是由于作者内心充满了忧愤,才通过诗歌来表达这种感情,用以规劝当时的执政者:这就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写文章的。后来的辞赋家们,本来心里没有什么愁思哀感,却勉强夸大其辞,沽名钓誉:这就是为了写文章而捏造情感。为了表达情感而写出的文章,一般都能做到文辞精练而内容真实;仅仅为了写作而勉强写成的文章,就往往是过分华丽而内容杂乱空泛。但是后代的作家,大都爱好虚华而轻视真实,抛弃古代的《诗经》,而向辞赋学习。于是,抒写情志的作品日渐稀少,仅仅追求文采的作品越来越多。有的人内心里深深怀念着高官厚禄,却满口歌颂着山林的隐居生活;有的人骨子里对人间名利关心之至,却虚情假意地来抒发尘世之外的情趣。既没有真实心情,文章就只有相反的描写了。古人曾说:“桃树李树不用开口,就有许多来来往往的人在树下走出路来。”那是因为树上有果实的原故。古书上又曾说过:“男子种的兰花即使好看,却没有香味。”那是因为男子缺乏真诚细致的感情。像花草树木这样微小的东西还要依靠情感,凭借着果实;何况人们写作文章,那就更应该以抒写情志为根本。如果作家所写的和自己的情感不一致,这种作品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组织文辞,织结藻采,是想要用来阐明道理抒发感情;如果文采泛滥,文辞诡异,那情和理就会受到掩蔽。像用装饰有翡翠的纶线垂钓、用肉桂做钓饵,反而钓不到鱼。庄子所说:“言语的真实含意被辞采隐蔽了。”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要是能够规范体裁来安顿思想,拟定格调来抒发感情,感情确定之后才配合音律,思想端正之后才运用辞藻铺陈开去,使文章既有文采又不掩盖内容,材料虽然广博但并不淹没作者的感情,要使赤、青等正色发扬光大,而把红、紫等杂色抛弃不用。这样才算是善于修饰文辞,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5、1.A2.这两句是说,随着宫阙里晓钟鸣响,大明宫众多宫门大开,玉石台阶两侧排着皇家仪仗队,文武百官肃立两厢。描绘了一个宏伟庄严的朝见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大唐盛世的歌颂之情,以及对朋友的赞赏。【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A项,“在这早春时节,黄莺在皇城里鸣啭不已”分析错误,从“春色阑”可知,应是暮春时节,不是早春。故选A。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诗歌颔联“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这两句写的也是早朝时的场面:伴随着金銮殿里传出的朝钟声,一扇扇宫门依次而开;在汉自玉台阶两侧排列着皇家的仪仗,文武百官们按部而朝见皇帝。“金阙”、“玉阶”,其辞藻富丽堂皇,正适合表现皇宫的金璧辉煌和雕栏玉砌。以“金”对“玉”,以“万”,对“千”,其对仗典雅精工,又与早朝时庄严整肃之朝仪相谐。表达了诗人对大唐盛世的歌颂之情,以及对朋友的赞赏。【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诗歌赏析:诗一开头,先由作者在早、朝途中的所见所闻写起。这两句是说,诗人早朝上路之时,听见雄鸡正在报晓,看到东方刚微露曙光,觉得天气仍有些凉意;时值暮春三月,流莺百啭,在这京都之内不时可闻其鸣。首句写“鸡鸣”、“曙光”,交待早朝上路的时间,点题巧妙而又自然。在时间概念上也比贾至原诗首句“银烛朝天紫陌长”的笼统交待显得确切。次句写“莺啭”、“春色”,描绘京城暮春时节清晨的景色,呼应贾至原诗第二句“禁城春色晓苍苍”的写景。两相比较,贾诗所写之春景比较模糊,形象不鲜明,“春色晓苍苍”,艺术感染力实际上并很不强。究其原因,即在于拂晓之时天色尚暗,描写此时景物仅仅诉诸于视觉印象,其难度较大。岑参深谙其中奥秘,故其诗首联写景时,既写其所见之“曙光”、“春色”,又写其所闻之“鸡鸣”、“莺啭”,甚至写到其身心所感觉之“寒”,准确地抓住了暮春时节清晨之时景物和气候的特点,从视觉、听觉、感觉等不同角度进行描写,艺术感染力自然就强了不少。“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与王维和诗的颔联一样,岑诗颔联联写的也是早朝时的场面:伴随着金銮殿里传出的朝钟声,一扇扇宫门依次而开;在汉自玉台阶两侧排列着皇家的仪仗,文武百官们按部而朝见皇帝。“金阙”、“玉阶”,其辞藻富丽堂皇,正适合表现皇宫的金璧辉煌和雕栏玉砌。以“金”对“玉”,以“万”,对“千”,其对仗典雅精工,又与早朝时庄严整肃之朝仪相谐。因此若论气象之阔大,岑诗此联诚逊于王诗,若沦辞藻之富丽与对仗之精工,则岑诗又在王诗之上。岑诗的颈联颇得后世论者之青睐,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其著《诚斋诗话》中论及贾至等人的这组早朝大明宫唱和诗时曾说:“和此诗者,岑诗云‘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最佳。”在杜甫、王维均参与唱和的情况下,岑诗此联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是不容易的。此联的佳处即在于它既写了早朝的场面又抓住了时间早这一特点,既呼应贾至的原作又表现出岑诗的语言特色:鲜花迎接饰有佩剑的官员,柳条轻拂仪仗的旗帜,此时晓星方落,露犹未干。作为一首早朝诗,应处理好“早”与“朝”之关系,即在空问上应围绕朝见之场面来写,在时间上又要体现出一个“早”字。贾、杜、工三人的唱和诗,均以首联写早朝之时间,以中二联写一早朝之场面,唯岑诗此联能将“花迎剑佩”、“柳拂族旗”之场面与“星初落”、“露未干”之时辰融为一体,以一联表现了他人需两联才能交待清楚的内容。作为一首和诗,岑诗此联的景物描写又与贾至原诗互为呼应,进一步充实了对春色的描写。不过贾至的原作中,写景与朝见结合得不紧密,结果出现了首二联写景,颈联写朝见,尾联倡和的格局,对于一首早朝诗来说,其中心不突出,显得本末倒置。因此,王维在和其诗时,以中二联写朝见场面,突出了重点。但王诗也有不足,即忽视了贾至原作中的春色描写,与之呼应不紧。观王诗,竟通篇于春色未着一字,反倒用了不少笔墨不厌其详地一再写君臣之服饰,首联已云“翠云裘”,颈联又写“衮龙”,颔联则先写“衣冠”,又继以“冕旒”,语意颇嫌重复,而不腾出笔墨来呼应一下贾诗中之春色。前人对此有“衣冠冕旒,句中字面复见”之讥(《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五)。虽说王诗成就很高,此等不足毕竟是瑕不掩瑜,但相比之下,总是不如岑诗之唱和得体、一呼应紧密而又能避免其中心不突出之缺陷。最后,此联之语言亦颇能体现岑诗之特色。纵观贾、杜、王三诗之颈联,均有御炉香烟等字样,可见在早朝诗中写香烟之类已成司空见惯之例。岑参显然不满足于此等俗套,故全诗无一语道及御炉香烟而于此联写出了“剑”、“旗”、“星”、“露”等较之其他三作显得很新奇的景语。所谓边塞诗人与宫廷诗人之别,于此大概亦可略见一斑。“独有凤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诗的结尾,响应贾至的倡议:唯有身居凤池的中书省贾舍人,你这一曲高雅的阳春自雪和起来实在困难。说和诗难,倒不仅仅是出于对贾至的恭维,或是表现自己的谦逊,这“难”字确实流露出岑参内心的真实感受。一同和诗的王维、杜甫,都是久负盛名的大诗人,与之同和一诗确实不易。王维久任朝官,写起宫廷唱和诗来简直是轻车熟路;杜甫做诗刻苦,语不惊人死不休,又尤长于律诗。诗友在某种意义上又是诗敌,同和一诗实寓有一较短长之意,因此在这场高水平的竞赛中若无高超的手段是根本不可能争先的。6、(1)故不积跬步(2)绕船月明江水寒(3)举匏樽以相属(4)畏途巉岩不可攀(5)若夫霪雨霏霏(6)塞上燕脂凝夜紫(7)约之以礼(8)风物长宜放眼量【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跬步、匏樽、属、巉岩、霪雨霏霏、燕脂。7、1.A2.C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天文学早期情况”的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A项,“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分析可知,文中内容表明是“痕迹”而非是“已经形成”。此外把“痕迹”说成是“知识和观念”也有不妥。了解远古时代天文历法更有助于正确理解本题。故选A。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分析可知,文中信息表明《新唐书•历志》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而不是《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注意“它”的指代性。故选C。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