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南安阳市林虑中学生物高三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河南安阳市林虑中学生物高三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河南安阳市林虑中学生物高三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河南安阳市林虑中学生物高三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河南安阳市林虑中学生物高三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河南安阳市林虑中学生物高三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膜、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都是蛋白质B.内质网上核糖体合成的性激素与第二性征的维持有关C.溶酶体是蛋白质加工场所,蛋白质只有加工形成特定的空间结构才能体现生理活性D.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正常的完成各项生命活动2.真核生物的内共生起源假说认为:大约在15亿年以前,一些大型的具有吞噬能力的原始真核细胞,先后吞并了几种原核生物(例如细菌和蓝藻),由于后者没有被分解消化,它们从寄生逐渐过渡到共生,成为宿主细胞里面的细胞器。例如被吞噬的好氧性细菌成为了线粒体,而被吞噬的蓝藻成为了叶绿体。根据所给信息,下列哪个选项最有可能是错误的()A.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是环状的B.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有核糖体C.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有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D.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被类似核膜的生物膜包裹着3.为探究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将同一品种玉米苗置于25℃条件下培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此实验共有两个自变量:光照强度和施肥情况B.D点比B点CO2吸收量高原因是光照强度大C.在土壤含水量为40%~60%的条件下施肥效果明显D.制约C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土壤含水量4.下列为某家族ABO血型与某遗传疾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有些家庭成员的血型已经清楚(见图中标注)。已知该地区人群中IA基因频率为1.1,IB基因频率为1.1,i基因频率为1.8;人群中该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11111。已知控制血型与疾病的基因是独立遗传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9号为该病男患者的概率为1/313C.3号与4号再生一个O型孩子的概率为9/21D.5号与B型血男性生一个O型血儿子的概率为1/175.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向某生态系统中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将增强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利用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变化规律,渔业上捕鱼后应将其种群数量保留在K左右C.“全面二胎”政策实施,有助于人口的年龄组成从衰退型逐步转变为稳定型D.利用“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桑、蚕、鱼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将提高能量传递效率6.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可以与O2结合,随血液循环将O2运输至人体各处的细胞,供细胞生命活动利用。下图为喜马拉雅登山队的队员们在为期110天的训练过程中随运动轨迹改变(虚线),红细胞数量变化过程。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随海拔高度增加,人体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B.血液中的O2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组织细胞C.红细胞数量增加,利于增强机体携带氧的能力D.返回低海拔时,人体红细胞对高海拔的适应性变化会逐渐消失7.如图是植物激素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拟南芥根和茎生长的影响。据图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A.相对根而言,茎对IAA和GA更敏感B.IAA浓度为b时,根不生长C.IAA浓度大于c时,茎的生长受抑制D.仅IAA表现出两重性,GA无两重性8.(10分)有的抗生素能与DNA结合,使DNA失去模板的功能,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内核酸的合成将受到抑制 B.细菌内核糖体的形成将会受阻C.细菌内氨基酸的消耗将会减少 D.反密码子识别的密码子将改变二、非选择题9.(10分)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疟原虫感染引起疟疾。疟原虫进入红细胞后,消耗宿主细胞的血红蛋白。通常这种受损的红细胞被运送到脾脏,红细胞被裂解,同时破坏疟原虫。可是,疟原虫却通过分泌把手形的蛋白,穿透红细胞表面并固定在血管内壁上来逃脱这一命运。几天后,感染者的免疫系统渐渐控制住了感染,可是一段时间内,一部分疟原虫改变了它们的把手形蛋白,与那些引发免疫反应的疟原虫不同了。感染这些疟原虫的细胞逃脱了免疫消灭,接着引发感染。科学家发现,疟原虫是通过抗原变异逃避被消灭的。疟原虫每进行一次分裂大约有2%的可变基因表达,这种不可思议的抗原变异速度,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实现的。正处于研究中的一种以DNA为基础的新型疫苗可能对这种疾病有效。DNA疫苗包括一个质粒、来自病原体编码内部蛋白的基因,该基因对病原体的功能很重要且不会改变。当质粒侵入细胞时,它们携带的基因表达出蛋白质,但不会进入细胞核本身的DNA。病原体基因表达的蛋白突出在细胞表面,使它有标记,然后被T细胞消灭。在以后的真正感染时,免疫系统可以立刻反应。(1)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被脾脏中的__________细胞裂解。(2)根据文中信息解释,免疫系统为什么不能彻底清除患者体内疟原虫?______________。(3)短文告诉我们,新型疫苗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注射该疫苗后,最终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新型疫苗与现行疫苗相比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机体感染疟原虫后,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10.(14分)玉米是雌雄同株植物,目前已发现多个单基因雄性不育突变植株,均表现为花药干瘪,不含花粉粒。引起雄性不育的隐性突变基因有a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b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d基因(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未知)等,具有一对或一对以上上述隐性基因的植株均表现为雄性不育。请回答:(1)玉米的单基因雄性不育突变植株是指受一___________(填“个”或“对”)隐性突变基因控制的植株。(2)若只考虑A/a和B/b两对基因,则雄性不育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种。(3)同学甲为研究A/a与D/d基因的位置关系,利用基因型为aadd的植株作_____(填“父本”或“母本”)与基因型为AADd的正常植株进行交配获得F1,F1正常植株与雄性不育突变植株比例为1∶1,该比例无法确定这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从亲本正常植株(AADd)产生的配子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4)同学乙利用同学甲实验的F1植株进一步探究这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思路是_______,观察后代表现型及比例,若后代正常植株∶雄性不育突变植株=______,则说明这两对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11.(14分)某小组得到一盆杂合体的名贵花卉,欲利用植物组织培养进行扩大种植。回答下列问题:(1)配制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常用的凝固剂是_______。(2)以该名贵花卉的叶和花瓣组织为材料,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培养,经过_______形成愈伤组织,再转接到含有_______________的培养基上,就可以诱导其________成胚状体或丛芽,经过人工薄膜包装后制成人工种子。与天然种子相比,人工种子具有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3)要快速获得与原植株基因型和表现型都相同的花卉,_______(填“能”或“不能”)采用该名贵花卉的花粉粒作为组织培养的材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12.对小鼠的研究表明,夜晚小鼠脑内肾上腺素神经元能合成较多去甲肾上腺素并将其储存于突触小泡,当兴奋传导过来时突触小体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到突触间隙中。白天小鼠合成、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较少;去甲肾上腺素可阻止T细胞和B细胞从淋巴结释放到血液。人类这一过程刚好与小鼠相反,回答下列问题:(1)T细胞和B细胞均起源于_______;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B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能产生抗体,而B细胞不能产生抗体的原因是_______。(2)小鼠脑内肾上腺素神经元受刺激分泌去甲肾上腺素时,发生的信号转化是_______,其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的意义是_______。(3)研究表明人体肾上腺髓质细胞也能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其作用的特点有_______(写两点)。(4)试推测:与小鼠相比,人类夜晚血液中T细胞和B细胞的数量会比白天_______(填“多”或“少”),原因是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D【解析】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细胞器分布形态结构功能线粒体动植物细胞双层膜结构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植物叶肉细胞双层膜结构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内质网动植物细胞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高尔基体动植物细胞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核糖体动植物细胞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溶酶体动植物细胞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液泡成熟植物细胞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中心体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详解】A、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是tRNA,A错误;B、性激素属于固醇类,不在核糖体上合成,B错误;C、溶酶体是储存多种水解酶的场所,C错误;D、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正常的完成各项生命活动,D正确。故选D。2、D【解析】

提炼题干信息可知“线粒体体来源于被原始的前真核生物吞噬的好氧性细菌,叶绿体的起源是被原始的前真核生物吞噬的蓝藻”,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由于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于原核生物,故其DNA是环状的,A正确;BC、两种细胞器起源于两种原核生物,原核生物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及DNA复制、转录等过程,故其含有核糖体、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BC正确;D、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无核膜,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应是裸露的,D错误。故选D。【点睛】把握题干关键信息,能结合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异同点分析作答是解题关键。3、A【解析】

通过图解可以看出实验的自变量有光照强度、土壤含水量、有无施肥,因变量为CO2吸收量。解决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光照强度、温度、土壤含水量、肥料供应情况均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②若单独改变某一条件,可以使光合作用强度继续增强,则该条件为此时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③在设计对照试验时,除自变量不同外,所有无关变量应相同;应确定适合观察的因变量,以对实验进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详解】A、本实验有不同光照强度、是否施肥、土壤含水量三个自变量,A错误;B、D点和B点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不同,D点光照强度大于B点,所以CO2吸收量高,B正确;C、通过图解D点与E点(或B点与F点)的CO2吸收量比较,可看出施肥影响明显是在含水量在40%~60%的条件下,C正确;D、C点土壤含水量较少,光合作用强度较低,在C点基础上增大土壤含水量,可提高其CO2吸收量,因此C点条件下限制玉米CO2吸收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含水量,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通过坐标曲线的分析,考查考生对坐标曲线、光合作用限制因素的分析能力以及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还通过实验的设计与分析,考查考生对对照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控制能力,以及实验结果的预测与分析能力。4、D【解析】

分析系谱图:1号和2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该遗传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应的基因用E、e表示),据此答题。【详解】A、据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B、6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EE、2/3Ee,人群中患病的概率为1/11111,即ee的概率为1/11111,则e的概率为=1/111,因此E的概率为99/111,根据遗传平衡定律,EE的概率为(99×99)/(111×111),Ee的概率为2×99/111×1/111,人群中正常个体中Ee的概率为Ee/(EE+Ee)=2/111,因此,9号患病为男性的概率为2/3×2/111×1/4×1/2=1/616,B错误;C、关于血型,3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IAi:IBi:ii=(2×1.1×1.8):(2×1.1×1.8):(1.8×1.8)=1:1:4,则3号为O型血的概率为4/6=2/3,3号个体产生i配子的概率是1/6×1/2+1/6×1/2+4/6=5/6,4号个体产生i配子的概率是1/2,因此3号和4号再生一个O型血孩子的概率为5/6×1/2=5/12,C错误;D、5号个体有A型、B型和AB型三种血型,其中产生i配子的概率是1/4×1/2×2=1/4,6号B型血有两种基因型IBiB或IBi,其中基因型是IBi的概率为(2×1.1×1.8)/(2×1.1×1.8+1.1×1.1)=16/17,因此5号与B型血男性生一个O型血儿子的概率为1/4×16/17×1/2×1/2=1/17,D正确。故选D。5、C【解析】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渔业捕捞需要考虑该种群的增长率问题,原则上说是要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进行捕捞,而且严格限制捕捞量,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因为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有效地保护渔业资源。【详解】A、引进外来物种,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以避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A错误;B、在“S”型增长曲线中,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故渔业上捕鱼后,为使鱼种群数量快速恢复,应将其种群数量保持在K/2,B错误;C、“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幼年个体增多,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人口的年龄结构,使人口的年龄组成从衰退型逐步转变为稳定型,C正确;D、利用“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在桑、蚕、鱼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多级利用,提高了整体的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生学原理的具体应用,意在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6、A【解析】

由图可知,随着海拔高度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降低,机体会增加红细胞的数量,以利于增强机体携带氧的能力,但机体增加红细胞数量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人体会出现缺氧的症状。【详解】A、人体属于需氧型生物,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在缺氧或剧烈运动时,部分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以补充有氧呼吸产生能量的不足,所以随海拔高度增加,人体细胞仍主要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B、O2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B正确;C、红细胞数量增加,在低氧条件下可有更多的机会结合氧,有利于增强机体携带氧的能力,C正确;D、在高海拔处,机体的红细胞数量增加,这是机体的一种适应性调节过程,返回低海拔时,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会使红细胞对高海拔的适应性变化逐渐消失,D正确。故选A。7、D【解析】

生长素、赤霉素均能促进茎段生长,IAA和GA具有协同作用。IA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而根的敏感性大于茎;GA具有促进作用,没有两重性。【详解】A、对IAA而言,根的敏感度更高,A错误;B、IAA浓度为b时,对根的作用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表现为正常生长,B错误;C、IAA浓度大于c时,对茎的促进作用减弱,C错误;D、从图中看出GA没有表现为抑制作用,所以没有两重性,仅IAA表现出两重性,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易错点是区分生长素的促进和抑制作用,理解两重性必须要体现为抑制作用。8、D【解析】

DNA的复制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DNA的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因此抗生素能与DNA结合,使DNA失去模板的功能会导到DNA的复制和DNA的转录受到抑制。【详解】A、细菌内的核酸包括DNA和RNA,DNA合成(DNA的复制)和RNA合成(转录)的模板都是DNA。DNA失去模板功能,导致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受阻,即核酸的合成将受到抑制,A正确;B、RNA有3种:mRNA、tRNA和rRNA,转录受阻,RNA的合成减少,而rRNA是核糖体的组分,核糖体的形成将会受阻,B正确;C、翻译过程需要3种RNA的参与,转录受阻,RNA减少,翻译过程将会受阻,氨基酸的消耗量将会减少,C正确;D、一种反密码子只能识别一种密码子,DNA的复制和转录受阻时,对反密码子识别密码子没有影响,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9、效应T疟原虫通过分泌把手形的蛋白,穿透红细胞表面并固定在血管内壁上来逃脱被运送到脾脏裂解而不被破坏重组DNA病原体内部蛋白不具有“病毒”疫苗的危险性;生成成本低;稳定性好、便于保存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解析】

1、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分子运输车”——载体。

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有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3、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详解】(1)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会被当做靶细胞,被脾脏中的效应T细胞裂解。(2)根据文中信息:疟原虫通过分泌把手形的蛋白,穿透红细胞表面并固定在血管内壁上来逃脱被运送到脾脏裂解,则不能破坏疟原虫,所有不能彻底清除患者体内疟原虫。(3)根据短文信息可知:DNA疫苗包括一个质粒、来自病原体编码内部蛋白的基因,故新型疫苗的化学本质是重组DNA;注射该疫苗后,最终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是重组DNA指导合成的病原体内部蛋白。(4)现行普通疫苗是灭活的病毒,病毒需要用活细胞才能培养,新型疫苗与现行疫苗相比具有的优点是不具有“病毒”疫苗的危险性;生成成本低;稳定性好、便于保存。(5)机体感染疟原虫后,先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故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和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能够结合图示以及所学知识准确答题。10、对5母本管Aa和Dd基因在不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当其和aadd杂交子代AaDd(正常植株)和Aadd(雄性不育突变)的比例都是1∶1选择F1野生型植株(AaDd)自交,观察子代表现型及比例9∶7【解析】

根据题干中“引起雄性不育的隐性突变基因有a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b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d基因(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未知)等,具有一对或一对以上上述隐性基因的植株均表现为雄性不育”,只有A_B_D_才表现为雄性可育,且其中Aa、Bb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详解】(1)根据题干中“有一对或一对以上上述隐性基因的植株均表现为雄性不育”,所以玉米的单基因雄性不育突变植株是指受一对隐性突变基因控制的植株。(2)根据题干中“有一对或一对以上上述隐性基因的植株均表现为雄性不育”,所以A/a和B/b组成的基因型中A_bb、aaB_和aabb表现为雄性不育,基因型有5种。(3)aadd的个体雄性不育,所以只能作母本;当其与AADd杂交,aadd只能产生ad的配子,不管Aa和Dd基因在不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只能产生AD和Ad的配子,配子之间随机结合生成AaDd(正常植株)和Aadd(雄性不育突变)的比例都是1∶1,所以无法确定这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4)为了确定Aa和Dd两对等位基因的关系,可以选择F1野生型植株(AaDd)自交,观察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果子代A_D_∶aaD_∶A_dd∶aadd=9∶3∶3∶1,即正常植株∶雄性不育突变植株=9∶7,说明这两对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点睛】本题的关键是判断两对基因是否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考生需要根据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设计合理的实验进行分析,11、琼脂脱分化不同激素成分再分化可以完全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生产上不受季节限制、方便贮藏和运输不能对杂合体的植株来说,其体细胞的基因型相同,而花粉粒的基因型与体细胞的基因型不同。用花粉粒进行组织培养得到的花卉,其基因型不同于原植株【解析】

1、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①细胞离体和适宜的外界条件(如适宜温度、适时的光照、pH和无菌环境等)。②一定的营养(无机、有机成分)和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2、植物的组织培养利用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3、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通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进行发育形成个体。4、科学家从悬浮培养的单细胞、离体花粉或胚囊中,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胚状结构(胚状体),胚状体不同于一般的种子胚,是由非合子细胞分化形成的类似于胚的结构物,所以,又称“体细胞胚”或“花粉胚”。胚状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胚胎发育过程形成植株。将其包埋在一个能提供营养的胶质中,外包裹上人造种皮,便制成了“人工种子”。【详解】(1)配制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常用的凝固剂是琼脂。(2)在一定的营养和激素等条件下,植物细胞可以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将愈伤组织转接到含有不同激素成分的培养基上,就可以诱导其再分化生成胚状体或丛芽,经过人工薄膜包装后制成人工种子。天然种子的生产会受到季节、气候和地域的限制,且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而人工种子可以克服这些缺陷。由于人工种子的形成属于无性繁殖,所以人工种子可以完全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且生产上不受季节限制、方便贮藏和运输。(3)若该种植物是一种杂合体的名贵花卉,要快速获得与原植株基因型和表现型都相同的该种花卉,可用组织培养方法繁殖;在培养时,不能采用经减数分裂得到的花粉粒作为外植体,原因是对杂合体的植株来说,其体细胞的基因型相同,通过减数分裂形成花粉粒的过程中会发生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