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人物传记类《旧唐书》(全国甲卷、乙卷适用)_第1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人物传记类《旧唐书》(全国甲卷、乙卷适用)_第2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人物传记类《旧唐书》(全国甲卷、乙卷适用)_第3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人物传记类《旧唐书》(全国甲卷、乙卷适用)_第4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人物传记类《旧唐书》(全国甲卷、乙卷适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旧唐书》未命名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暑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竟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后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时玄龄旧疾发。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B.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C.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已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D.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常见庙号,通常用来称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名,隋朝以后为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C.玺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玺是皇帝专用印章,也称玉玺、传国玺、传国玉玺。D.《晋书》,二十四史之一,记载的历史上起于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房玄龄聪慧孝顺,精通儒家经书。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写得一手好书法。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就连睡觉都顾不上。B.房玄龄竭尽心力,筹划军政事务。为报太宗知遇之恩,每消灭一方割据势力,房玄龄首先收拢人才,并安置在幕府中,共同为太宗效力。C.房玄龄位高权重,受到太宗信任。贞观元年担任中书令,贞观三年担任太子少师兼礼部尚书,后担任尚书左仆射,最终成为一代良相。D.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皇帝厚待。太宗派名医为其医治,每日供给御膳;为方便派人探见,甚至凿穿宫墙开门;临终时亲至病床前握手诀别。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2)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答案】1.B2.A3.C4.(1)每逢要起草军中文书和上表奏事,(他总能)快速写成,文字简约义理充足,一开始就不用草稿。(2)军队的兵器、战士的粮食,都交给他下令处置调发。【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不同之处。“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省略了主语房玄龄,“取人”和“格物”分别作谓语,是完整的句子,而且这两句形成对仗的形式,在它们前后分别断开,只有B符合。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他对行政事务明晰练达,并且用文献经典来加以整治。他审查修订法令,意在宽容公平。他不以求全之心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而是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相。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A.“通常用来称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说法错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多为“太宗”。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贞观三年担任太子少师”说法有误,房玄龄并未担任太子少师,原文是“固让不受”。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军书”,名词作动词,起草军中文书;“驻马立成”,快速写成;“赡”,丰富、充足。(2)“军戎”,军队;“委”,委托、交给;“处分”,处置。参考译文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小时候就很聪明,广泛地阅读了经书、史书,工于草书和隶书,善于写文章。父亲生病绵延百日,玄龄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太宗攻占渭水北边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太宗一见他,就像老朋友一样,让他代理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已经遇到了知己,(就为他)用尽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没有不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接收杰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等到遇见善于谋划的文臣和勇猛善战的将帅,都跟他们暗中互相结交,他们都表示愿为太宗竭尽全力。玄龄在秦王府中十多年,常主管文牍,每逢要起草军中文书和上表奏事,(他总能)快速写成,文字简约义理充足,一开始就不用草稿。高祖曾经对侍臣说:“这个人深知事理,足能委以重任。每当替我儿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即使在千里之外,也会让人感觉像面对面说话一样。”等到太宗成为太子之后,提升玄龄担任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玄龄代萧瑀为中书令。太宗论功行赏,把玄龄跟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作为第一等,进升爵位为邢国公,赐实封一千三百户。贞观三年,任命他为太子少师,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第二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卜射,改封魏国公,监编国史。已担任总领百司的官职以后,日夜虔诚恭敬,用尽全部的心力,不想让每一个人才失去应处的位置。听到他人的长处,好像自己拥有一样高兴。他对行政事务明晰练达,并且用文献经典来加以整治。他审查修订法令,意在宽容公平。他不以求全之心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而是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相。不久因撰写完成《高祖太宗实录》,赐下玺书表彰。这一年,玄龄因继母去世丁忧服丧离开职位,朝廷特地下诏在昭陵赐给他墓地。不久,他又重任本官职位。太宗亲征辽东时,命玄龄在京城留守,亲手写诏书说:“你担负萧何一样的重任,我没有后顾之忧了。”军队的兵器、战士的粮食,都交给他下令处置调发。不久跟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编《晋书》。贞观二十三年,当时玄龄旧病复发。太宗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后病情加重,就凿穿宫墙开门,多次派宦官问候。皇上又亲自光临,握手叙别,悲不能忍。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朝廷三日不上朝。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嗣业,京兆高陵人也。身长七尺,壮勇绝伦。天宝初,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节度使马灵察知其勇健每出师令嗣业与焉天宝七载,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奉诏总军,专征勃律,选嗣业与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于时吐蕃聚十万众于娑勒城,据山因水,堑断崖谷,编木为城。仙芝夜引军渡信图河,奄至城下。仙芝谓嗣业与田珍曰:“不午时,须破此贼。”嗣业引步军持长刀上,山头抛榻蔽空而下,嗣业十独引一旗于绝险处先登,诸将因之齐上。贼不虞汉军暴至,遂大溃。遂长驱至勃律城擒勃律王。于是拂林、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款塞朝献,嗣业之功也。及禄山反,两京陷,上在灵武,诏嗣业赴行在。嗣业自安西统众万里,威令肃然,所过郡县,秋毫不犯。至凤翔谒见,上曰:“今日得卿,胜数万众;事之济否,实在卿也。”禄山之乱,两京未复,肃宗在风翔。至德二年九月,嗣业从广平王收复京城,与贼大战于香积寺北,贼将李归仁初以锐师数来挑战,我师攒矢而逐之,贼军大至,逼我追骑,突入我营,我师嚣乱。嗣业谓郭子仪日:“今日之事,若不以身啖寇,决战于阵,万死而冀其一生。不然,则我军无孑遗矣。”嗣业乃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嗣业先登奋命,所向摧靡。乾元二年,诸将同围相州。是时筑堤引漳水灌城,经月余,城不拔。是时,军无统帅,诸将自困全,人无斗志。贼每出战,嗣业被坚冲突,履锋冒刃,为流矢所中。数日,疮欲愈,卧于帐中,忽闻金鼓之声,因而大叫,疮中血出数升注地而卒。上闻之震悼,嗟惜久之。(摘编自《旧唐书·李嗣业传》)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节度使马灵察知其勇健/每出师/令嗣业与焉/B.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节度使马灵察知其勇健/每出师/令嗣业与焉/C.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节度使马灵察知其勇健/每出师令/嗣业与焉/D.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节度使马灵察知其勇健/每出师令/嗣业与焉/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京兆是西安的古称,所辖范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如当时的高陵县。B.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使用15年,天宝十四年年末“安史之乱”发生。C.汉军本指汉王朝军队,文中的“汉军”相对于吐蕃军而言,实际指的就是唐朝军队。D.金鼓是军中信号,古代军队行军作战离不开金鼓,命令军队行动与进攻就鸣金击鼓。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嗣业擅长陌刀,雄威显于敌阵。他担任过高仙芝的左陌刀将,军中信服他善用陌刀,在与叛军决战香积寺北时曾执陌刀阵前示威,一往无前,所向披靡。B.李嗣业无惧艰险,孤胆降服强敌。攻打娑勒城,敌人依据险要地势,安营扎寨,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他孤身一人,走险路,突然出现在敌前,让敌军溃退。C.李嗣业身先士卒,意志感奋军心。在与李归仁部战斗中,情势十分危急,他向郭子仪阐明意志之后,就又率先杀向敌军,前军之士随其后,终于让敌军溃败。D.李嗣业建功立业,英名载人史册。安西征战,促使拂林、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诚意来到边界归顺,贡献珍物;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也是战功卓著,深得倚重。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禄山反,两京陷,上在灵武,诏嗣业赴行在。(2)至凤翔谒见,上曰:“今日得卿,胜数万众;事之济否,实在卿也。”【答案】5.A6.D7.B8.(1)等到安禄山反叛,两京被攻陷,皇上到了灵武,朝廷下诏让李嗣业赶到行营(救驾)。(2)到达凤翔后,拜见了皇帝,皇帝说:“现在有了你,胜过有几万军队;讨贼能否成功,确实在于你了。”【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于时”是当时,表时间,为“诸军初用陌刀”的状语,不需要断开,排除BD。“令”是让的意思,宾语为“嗣业”,不需要断开,排除C。句意:被召募到安西,频繁参加战斗,当时军队中开始使用长刀,大家都认为李嗣业特别擅长使用这种长刀。每次战斗必定担任先锋,所向之处都一定会大败敌军。节度使马灵察发现他勇猛强健,每次出兵,都让李嗣业参与同去。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命令军队行动与进攻就鸣金击鼓”错,正确的说法是“命令军队行动与进攻就击鼓”,文中的“金鼓”偏在“鼓声”;鸣金收兵。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他孤身一人,走险路,突然出现在敌前,让敌军溃退”错。原文有“诸将因之齐上”,众将都跟着他一齐向上。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及”,等到;“陷”,被攻陷;“赴”,奔赴,赶赴。(2)“谒”,拜见;“胜”,胜过,超过;“济”,成功。参考译文:李嗣业,京兆府高陵县人。身高七尺,身强力壮,勇敢无畏,超出众人。天宝初年,被召募到安西,频繁参加战斗,当时军队中开始使用长刀,大家都认为李嗣业特别擅长使用这种长刀。每次战斗必定担任先锋,所向之处都一定会大败敌军。节度使马灵察发现他勇猛强健,每次出兵,都让李嗣业参与同去。天宝七年,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奉诏带领军队,专门征伐勃律国,他挑选李嗣业和中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当时吐蕃调集十万军队(驻扎)在娑勒城,靠山临河,将战壕修在崖谷之间,用木材修成城寨。高仙芝夜里带领军队偷渡信图河,悄悄地潜入到城墙之下。高仙芝对李嗣业和田珍说:“到午时之前,必须打败敌军。”李嗣业带着步兵,拿着长刀,向上冲。在山头上抛出的木石铺天盖地落下,李嗣业独自一人又扛着大旗选择一条险路,先行向上攀登,众将都跟着他一齐向上。敌军没料到唐军突然来了,因此大规模溃退。他们乘胜长驱直入进军到了勃律国,抓住了他们的国王。在这样的攻势下,拂林、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诚意来到边界归顺,贡献珍物,这都是嗣业的功劳。等到安禄山反叛,两京被攻陷,皇上到了灵武,朝廷下诏让李嗣业赶到行营(救驾)。李嗣业从安西带兵行走万里,威令肃然,路过郡县,草木都不能动。到达凤翔后,拜见了皇帝,皇帝说:“现在有了您,胜过有几万军队,讨贼能否成功,确实在于您了。”禄山之乱,两京尚未收复,唐肃宗还在凤翔。至德二年九月,李嗣业跟随广平王收复京城,与叛军在香积寺北边大战。叛军将领李归仁率精锐骑兵来挑战,唐军用箭齐射,打退并追赶敌军,营地里的敌军大举出击,掩杀追击的唐军骑兵,径直攻入唐军军营,唐军阵容+分混乱。李嗣业对郭子仪说:“今天的情况(十分危急职若我们不想拿自己身躯去喂食敌军,就要在阵中与叛军拼死决战,虽万死但希望有一线生的可能。若不这样,我军将会全军覆没。”(说完),李嗣业立刻脱掉衣服手持长刀,冲到阵前对叛军大喊:“敌军中来迎战李嗣业的,人马俱碎。”接连斩杀十几个敌军,唐军军阵才又整顿好了。前军的将士们都拿着长刀一起杀出,阵列如墙,向前推进;李嗣业冲锋在前,奋力拼杀,所向披靡。乾元二年,诸将协同围打相州。当时修筑堤坝引来漳水灌城,-个多月相州城也没有被攻下。当时,军队中没有了统帅,诸将也自我保全,士兵没有斗志。叛军每次出战,李嗣业都披盔戴甲,与敌军厮杀,可谓“履锋冒刃”,后被流矢射中。多少天后,伤口快愈合了,躺在帐中,突然听见了发令的钟鼓之声,就大喊杀敌,伤口(又破开了)奔涌出几升血后人很快就去世了。皇上听说,极为悲痛,叹息很长时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映,瀛州高阳人,白晰长大,言音鸿爽。映举进士,应博学宏词登科,授河南府参军。滑毫节度使令狐彰辟为掌书记,累授监察御史。彰疾甚映草遗表因与谋后事映说彰令上表请代令子建归京师彰皆从之彰卒后兵乱映脱身归东都建中初,卢杞为宰相,荐之,迁刑部员外郎。会张镒出镇凤翔,奏为判官。映口辩,颇更军事,论奏数合旨,寻转行军司马、兼御史中丞。德宗在奉天,凤翔逼于贼朱泚。镒部将有李楚琳者,博悍凶暴,军中畏之,乘间将谋乱。先数日,映与同列齐抗觉其谋,乃言于镒,请早图之。镒不从映言,召楚琳语之曰:“欲令公使于外。”楚琳恐,是夜作乱,乃杀镒以应泚。军中多为映指道,故得免。因赴奉天行在,除御史中丞。兴元初,从幸梁州,每过险,映常执辔。会御马遽骇,奔跳颇甚,帝惧伤映,令舍辔,映坚执久之,乃止。帝问其故,曰:“马奔蹶,不过伤臣;如舍之,或犯清尘,虽臣万死,何以塞责?”帝益亲信之,嘉奖无已。贞元二年,映当国政,敢言事。时吐蕃数入寇,人情摇动,且言帝欲行幸避狄。映奏曰:“戎狄乱华,臣之罪也。今人情悔惧,谓陛下理装具糗粮,臣闻大福不再,奈何不与臣等熟计之?”因俯伏流涕,上亦为之感动。映于东都举进士及宏词时,张延赏为河南尹、东都留守,厚映。及映为相,延赏罢相为左仆射,数画时事,为所亲求官,映多不应。延赏怒,言映非宰相器。三年正月,贬夔州刺史,又转衡州。贞元十一年七月卒,时年四十八,赠礼部尚书,谥“忠”。(节选自《旧唐书·齐映传》,有删改)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彰疾甚/映草遗表因/与谋后事/映说彰令上表请代令/子建归京师/彰皆从之/彰卒后兵乱/映脱身归东都/B.彰疾甚/映草遗表/因与谋后事/映说彰令上表请代令/子建归京/师彰皆从之/彰卒后兵乱/映脱身归东都/C.彰疾甚/映草遗表/因与谋后事/映说彰令上表请代/令子建归京师/彰皆从之/彰卒后兵乱/映脱身归东都/D.彰疾甚/映草遗表因/与谋后事/映说彰令上表请代/令子建归京/师彰皆从之/彰卒后兵乱/映脱身归东都/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在,也称“行在所”,一般指古代天子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巡幸临时驻留的地方。B.清尘,车后扬起的尘土。“清”有对人尊敬之意,故“清尘”亦可用作对尊贵者的敬称。C.左仆射,官名。秦代始置仆射,汉代沿袭并置左右仆射,唐宋时左仆射的实权大于宰相。D.赠,文中意为追赠,也称追封、追晋,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加封官职、爵位。11.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映丰神俊朗,才貌双全。他外表伟岸,声音洪亮,言辞畅达;通过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可见他学识渊博精深、文词优美恢宏。B.齐映忠心耿耿,深受信任。他跟随皇帝前往梁州,每次经过危险之地,常常拉紧马辔,保护皇帝不受伤害,皇帝对其赞许褒奖。C.齐映执掌国政,敢言政事。吐蕃犯边,人心不稳,传言四起,他劝皇帝与臣子共同谋划退敌大计,并伏地流泪,皇帝深受感动。D.齐映为官清正,不徇私情。在齐映担任宰相时,曾经在东都洛阳厚待过他的官员张延赏为自己的亲信求取官职,被他严词拒绝。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映口辩,颇更军事,论奏数合旨,寻转行军司马、兼御史中丞。(2)召楚琳语之曰:“欲令公使于外。”楚琳恐,是夜作乱,乃杀镒以应泚。【答案】9.C10.C11.D12.(1)齐映能言善辩,经历过很多军中事情,上奏的见解大多符合皇帝意旨,不久调任行军司马,兼任御史中丞。(2)张镒召来李楚琳并告诉他说:“我想派你到城外去。”李楚琳害怕了,这天晚上发动叛乱,就杀死张镒来响应朱泚。【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的意思是:令狐彰病重,齐映起草临终遗表,趁着令狐彰与他谋划后事(的机会),齐映劝说令狐彰让他上奏章请求朝廷派人代替自己,让儿子令狐建返回京城,令狐彰都听从了他。令狐彰死后军队作乱,齐映脱身回到东都。“映草遗表”,“映”是指齐映,是主语,“草”意思是“起草”,是谓语,“遗表”,是宾语,主谓宾俱全,宾语后断开,排除AD;“京师”是指京城,是专有名词,不能断开,“彰”是“皆从之”的主语,排除B。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唐宋时左仆射的实权大于宰相”错误,唐宋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被他严词拒绝”错误,原文“为所亲求官,映多不应”,意思是,为亲信求取官职,齐映大多不回应。可见,“严词拒绝”之说不当。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口辩,能言善辩;更,经历;合旨,符合皇帝意旨。(2)关键词:语,告诉;使于外,到城外去;是,这;应,响应。

参考译文:齐映,是瀛州高阳人,长得白净高大,声音洪亮。齐映考中进士,参加博学宏词考试,被任命为河南府参军。滑毫节度使令狐彰征召他作掌书记,齐映多次升官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令狐彰病重,齐映起草临终遗表,趁着令狐彰与他谋划后事(的机会),齐映劝说令狐彰让他上奏章请求朝廷派人代替自己,让儿子令狐建返回京城,令狐彰都听从了他。令狐彰死后军队作乱,齐映脱身回到东都。建中初年,卢杞担任宰相,推荐齐映,升迁他做了刑部员外郎。适逢张镒出京镇守凤翔,上奏推荐齐映担任判官,齐映口才好,经历过很多军队事物,多次凭借论奏合乎皇帝意旨,不久转任为行军司马、兼任御史中丞。唐德宗在奉天,乱贼朱泚逼近凤翔。张镒的部将李楚琳剽悍残暴,军中士兵畏惧他,李楚琳打算趁机叛乱。先前几天,齐映与同僚齐抗察觉了他的阴谋,于是就告诉了张镒,请求张镒早做谋划。张镒明月听从齐映的意见,召来楚琳对他说:“我想让你到城外出使。”李楚琳害怕了,当夜叛乱,于是就杀死张镒响应朱泚。军中很多士兵都替齐映之路,齐映因此得以免祸。于是齐映赶赴奉天皇帝所在之处,被授予御史中丞。兴元初年,齐映跟从皇帝巡视梁州,每当经过危险的地方,,齐映常常手拉着缰绳。适逢皇帝的马突然受惊,奔跑跳跃非常猛烈,皇帝担心伤到齐映,让齐映放下缰绳,齐映坚持拉着缰绳很久,,马才平静下来。皇帝问他原因,齐映说:“马奔跑踩踏,不过会伤到了我;如果我放了缰绳,可能会冒犯到皇上,那么即使我死一万次,又怎么能弥补我的罪责呢?”皇上更加亲近信任他,赞许褒奖不断。贞元二年,齐映主持国政,敢于评论政事。当时吐蕃多次入境侵略,人心动摇,并且有人说皇帝打算出行巡幸躲避戎狄。齐映上奏说:“戎狄扰乱中原,是臣子的罪过。如今人心纷扰惊惧,说陛下正整理行装干粮,我听说国家的好运终止了,为什么不与臣子们仔细商议一下这件事呢?”于是伏地流泪,皇帝也因此感动。齐映在东都考中进士和宏词时,张延赏作河南尹、东都留守,厚待齐映。等到齐映作了宰相,张延赏罢相担任左仆射,多次谋划时事让齐映实行,并且为亲信求取官职,齐映大多不回应。延赏恼怒,说齐映没有宰相的器量。三年正月,齐映被贬为夔州刺史,又转任衡州。贞元十一年七月去世,时年四十八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曾伯祖爽,高宗朝宰相。父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成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城,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巳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B.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C.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D.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侍御史,秦置,汉沿设,在御史大夫之下。如果朝官中的高级官员犯法,一般由侍御史报告御史中丞,然后上报给皇帝。B.宏辞,亦作“宏词”,制科名目之一,科举时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始于唐,宋、金等朝亦相沿。C.骚文,指骚体作品,即“楚辞体”,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屈原所作《离骚》为代表。D.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移”一般指平级调动,表示官职调动的词语还有“调、徙、转、陟、改”等。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宗元深陷政治旋涡,仕途坎坷。唐顺宗时,王叔文、韦执谊器重柳宗元,然而不久王叔文失败,柳宗元也被一贬再贬。B.柳宗元关心朋友,重情重义。好友刘禹锡被贬播州,他虑及刘母年高,不便同行,便自请互换柳州,加之裴度奏请,终得如愿。C.柳宗元善为人师,桃李满园。长江至岭南之间,很多想考进士的人都来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都成为名士。D.柳宗元文章感人,著述颇丰。他写过十多篇骚体文,读过的人都为之感伤;他著述丰富,名震一时,当时他的号是“柳州”。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2)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答案】13.A14.D15.B16.(1)柳宗元遭遇贬逐之后,经历蛮荒之地瘴疠之苦,身处道路崎岖阻塞的环境,内心积聚失意文人抑郁忧伤的情怀。(2)柳州当地风俗,用儿女作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那么孩子便被钱主没收,柳宗元革除了这种风俗。【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聪警”意为“聪明机警”之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与古为侔”意为“可与古人相比”,“精裁密致”意为“精心布局,,缜密细致”,都是在说文章构思布局的特点,中间不宜断开,而“精裁”和前文“与古为侔”断在一起不合文意,排除C。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表示官职调动的词语还有“调、徙、转、陟、改”等,表述不准确,其中的“陟”指提拔升迁,如“陟罚臧否”。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自请互换……终得如愿”错。柳宗元仍然贬往柳州,刘禹锡最终改往连州。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罹”,遭遇;“堙厄”,阻塞;“骚人”,文中指失意文人。(2)“质”,抵押;“没”,没收;“革”,革除。参考译文: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是后魏侍中济阴公的远世子孙。曾伯祖父柳奭,是唐高宗时的宰相。父亲柳镇,是太常博士,终于侍御史一职。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构思落笔成文:可与古人相比。精心布局,缜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当时文林同辈都推崇他。柳宗元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参加宏辞科考试,被授予校书郎、蓝田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柳宗元任监察御史。唐顺宗继承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执掌朝政,两人尤其器重柳宗元。他和监察御史吕温一起被秘密召入宫中,一起商讨国家大事。柳宗元转任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重用柳宗元,但适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失败,柳宗元和七名同辈一同被贬。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再次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遭遇贬逐之后,经历蛮荒之地瘴疠之苦,身处道路崎岖阻塞的环境,内心积聚失意文人抑郁忧伤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写成文章。他写了十多篇骚体文,读过的人都为之凄婉感伤。元和十年,柳宗元按旧例调任柳州刺史。那时郎州司马刘禹锡被任命为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如何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已请求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刺史。柳州当地风俗,用儿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孩子便被钱主没收,柳宗元革除了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孩女孩,柳宗元就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柳宗元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萧复,字履初,太子太师嵩之孙,新昌公主之子。少秉清操其群从兄弟竞饰舆马以侈靡相尚复衣浣濯之衣独居一室习学不倦非词人儒士不与之游以主荫,初为宫门郎,累至太子仆。广德中,连岁不稔,谷价翔贵,家贫,将鬻昭应别业。时宰相王缙闻其林泉之美,心欲之,乃使弟竑诱焉,曰:“足下之才,固宜居右职,如以别业奉家兄,当以要地处矣。”复对曰:“仆以家贫而鬻旧业,将以拯济孀幼耳,倘以易美职于身,令门内冻馁,非鄙夫之心也。”缙憾之,乃罢复官。沉废数年,复处之自若。后累至尚书郎。大历十四年,自常州刺史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及为同州刺史,州人阻饥,有京畿观察使储廪在境内,复辄以赈贷,为有司所劾,削阶。朋友唁之,复怡然曰:“苟利于人,敢惮薄罚。”寻为兵部侍郎。扈驾奉天,拜吏部尚书、平章事。复尝奏曰:“宦者自艰难已来,初为监军,自尔恩幸过重。此辈只合委宫掖之寄,不可参兵机政事之权。”上不悦,又请别对,奏云:“陛下临御之初,圣德光被,自用杨炎、卢杞秉政,惛渎皇猷,以致今日。今虽危急,伏愿陛下深革睿思,微臣敢当此任。若令臣依阿偷免,臣不敢旷职。”卢杞奏对于上前,阿谀顺旨,复正色曰:“杞之词不正。”德宗愕然,退谓左右曰:“萧复颇轻朕。”递令往江南宣抚。三年,坐郜国公主亲累,检校左庶子,于饶州安置。四年,终于饶州,时年五十七。复门望高华,志砺名节,与流俗不甚通狎。及登台辅,临事不苟,颇为同列所嫉,以故居位不久。性孝友,居家甚睦,为族子所累,晏然屏退,口未尝言。(选自《旧唐书·萧复传》)17.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少秉清操/其群从兄弟/竞饰舆马以侈靡相尚/复衣浣濯之衣/独居一室/习学不倦/非词人儒士不与之游/B.少秉清操/其群从兄弟/竞饰舆马/以侈靡相尚/复衣浣濯之衣/独居一室习学/不倦/非词人儒士不与之游/C.少秉清操/其群从兄弟竞饰/舆马以侈靡相尚/复衣浣濯之衣/独居一室/习学不倦/非词人儒士不与之游/D.少秉清操/其群从兄弟竞饰/舆马以侈靡相尚/复衣浣濯之衣/独居一室习学/不倦/非词人儒士不与之游/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荫,指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封赏或免罪。B.仆,文中是萧复的自称。古人自称时还会用“某”“愚”及成年后取的“字”。C.吏部尚书,吏部最高行政长官,掌管朝廷文职官员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D.宣抚,朝廷派遣大臣赴某地传达皇帝命令并安抚军民、处置事宜称为“宣抚。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萧复赈济家小,拒绝利诱。萧复因家境贫困,准备出售昭应别墅接济家小,当时宰相王缙派遣弟弟以获高官为诱饵让萧复奉送昭应别墅,萧复拒绝宰相的诱惑。B.萧复关爱民众,受到弹劾。萧复任同州刺史时,州中发生饥荒,萧复劝说京畿观察使打开设在境内的粮仓来赈贷贫困,受到有关部门的弹劾而降了官阶。C.萧复积极进言,刚直不阿。萧复向皇上进言,认为宦官恩宠过重,不可以参掌军事机密及政事的大权;卢杞对皇上谄谀迎合,萧复当廷厉声斥责。D.萧复累受牵连,无怨言。萧复因与郜国公主结亲受牵连而获罪被安置到饶州任职,最终死在饶州;萧复还曾受族子连累而退位,但他从不曾口出怨言。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朋友唁之,复怡然曰:“苟利于人,敢惮薄罚。”(2)及登台辅,临事不苟,颇为同列所嫉,以故居位不久。【答案】17.A18.B19.B20.(1)朋友前来慰问他,萧复平静地说:“如果有利于百姓,怎敢惧怕小小的惩罚。”(2)等到升任宰相,遇事不随意苟同,很是被同列嫉恨,所以居相位不能长久。【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竞饰舆马”意思是“竞相修饰车马”,“饰”的宾语是“舆马”,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习学不倦”意思是“学习不倦”,“不倦”是“习学”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断句后,疏通语意为:萧复年轻时恪守清廉的节操,他的众从兄弟,竞相修饰车马,以奢侈豪华相炫耀,萧复身穿粗布衣服,独居一室,学习不倦,不是词人儒士不与他们交往。故选A。1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古人自称时还会用……成年后取的‘字’”说法错误,古人习惯自称用名,称呼他人用字。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B.“萧复劝说京畿观察使打开设在境内的粮仓”错误,这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复辄以赈货”,意思是萧复打开设在境内的粮仓来赈贷贫困,并非“劝说京畿观察使打开设在境内的粮仓”。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句关键得分点为:“唁”,慰问;“怡然”,平静的样子;“苟”,如果;“惮”,惧怕;“薄罚”,小小的惩罚。第(2)句关键得分点为:“登”,升任;“临事”,遇到事情;“苟”,苟同;“为……所”,被动句;“嫉”,嫉恨;“居位”,居相位。参考译文:萧复,字履初,太子太师萧嵩的孙子,新昌公主的儿子。萧复年轻时恪守清廉的节操,他的众从兄弟,竞相修饰车马,以奢侈豪华相炫耀,萧复身穿粗布衣服,独居一室,学习不倦,不是词人儒士不与他们交往。因公主余荫,初任宫门郎,多次迁任做到太子仆。广德年间,连年歉收,谷价特贵,萧复家境贫困,准备出售昭应别墅。当时宰相王缙听说昭应别墅园林泉水之美,一心想得到它,就派弟弟王竑劝诱他,说:“凭足下的才能,本来应当官居高位,如果以别墅奉送家兄,就会让你官居要职了。”萧复回答说:”我因家贫而卖掉旧业,以此拯救寡妇家小,倘若用它来换取高位,使家人受冻挨饿,不是我的心愿啊。”王缙恼怒他,就罢免了萧复的官职。离职在家多年,萧复安然处之。后来多次升迁做到尚书郎。大历十四年,萧复从常州刺史升任为潭州制史、湖南观察使。到他任同州刺史时,州人贫困饥饿,当时京畿观察使的粮仓设在境内,萧复就用来赈贷贫困,被有关部门弹劾而降了官阶。朋友前来慰问他,萧复平静地说:“如果有利于百娃,怎敢惧怕小小的惩罚。”不久任兵部侍郎。扈从皇帝到奉天,拜任吏部尚书、平章事。萧复曾上奏说:“宦官自国运艰难以来,开始任监军,此后思宠过重。这些人只合应当任职宫廷,不可以参掌军事机密及政事的大权。”皇常听后不高兴,萧复又奏请别的事,奏称:“陛下即位之初,圣德广布,自从任用杨炎、卢杞执政,扰乱了大道,直到今日。如今形势虽然很危急,希望陛下一改圣思,臣方敢担当此重任。如果叫臣阿谀奉承、苟且偷安,臣不敢旷废官职。”卢杞在皇帝面前奏对,阿谀奉承旨意,萧复严厉地说:“卢杞的话不正确。”德宗感到震惊,退朝后对左右的人说:“萧复很瞧不起朕。”于是命令萧复前往江南宣抚。三年,因与郜国公主结亲受牵连而坐罪,任检校左庶子,被安置到饶州任职。四年,死在饶州,时年五十七岁。萧复门望高贵,立志恪守名节,不太苟合世俗。等到升任宰相,遇事不随意苟同,很是被同列嫉恨,所以居相位不能长久。性情孝顺友爱,治家很和睦,受族子连累,安然退位,不曾口出怨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嘉贞,蒲州猗氏人也。弱冠应五经举,拜平乡尉,坐事免归乡里。长安中,侍御史张循宪为河东采访使,荐嘉贞材堪宪官,请以已之官秩授之。则天召见,垂帘与之言,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雾,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悦,擢拜监察御史,累迁中书舍人,历秦州都督、并州长史,为政严肃,甚为人吏所畏。开元初,因奏事至京师,上闻其善政,数加赏慰。嘉贞因奏曰:“臣少孤兄弟相依以至令臣弟嘉祐今授鄯州别驾与臣各在一方同心离居魂绝万里乞移就臣侧近臣兄弟尽力报国死无所恨。”上嘉其友爱,特改嘉祐为忻州刺史。时突厥九姓新来内附,散居太原以北,嘉贞奏请置军以镇之,于是始于并州置天兵军,以嘉贞为使。六年春,嘉贞又入朝。俄有告其在军奢僭及赃贿者,御史大夫王晙因而劾奏之,按验无状,上将加告者反坐之罪。嘉贞奏曰:“昔者天子听政于上,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谤,而后天子斟酌焉。今反坐此,是塞言者之路,则天下之事无由上达。特望免此罪,以广谤诵之道。”从之,遂令减死,自是帝以嘉贞为忠。嘉贞又尝奏曰:“今志力方壮,是效命之秋,更三数年,即衰老无能为也。惟陛下早垂任使,死且不惮。”上以其明辩,尤重之。嘉贞虽久历清要,然不立田园。及在定州,所亲有劝植田业者,嘉贞曰:“吾忝历官荣,曾任国相,未死之际,岂忧饥馁?若负谴责,虽富田庄,亦无用也。比见朝士广占良田,及身没后,皆为无赖子弟作酒色之资,甚无谓也。”闻者皆叹伏。(节选自《旧唐书•列传四十九》)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少/孤兄弟相依/以至今/臣弟嘉祐/今授鄯州/别驾与臣各在一方/同心离居/魂绝万里/乞移就臣侧近/臣兄弟尽力报国/死无所恨B.臣少孤/兄弟相依/以至今/臣弟嘉祐/今授鄯州/别驾与臣各在一方/同心离居/魂绝万里/乞移就臣侧/近臣/兄弟尽力报国/死无所恨C.臣少/孤兄弟相依以至今/臣弟嘉祐/今授鄯州别驾/与臣各在一方/同心离居/魂绝万里/乞移就臣侧/近臣/兄弟尽力报国/死无所恨D.臣少孤/兄弟相依以至今/臣弟嘉祐/今授鄯州别驾/与臣各在一方/同心离居/魂绝万里/乞移就臣侧近/臣兄弟尽力报国/死无所恨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经,一般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是我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B.垂帘,指女后临朝听政。唐高宗时,在座后挂着帘子,武则天在里面参与决定政事。C.中书舍人,掌起草诏令、侍从、宣旨、劳问、接纳上奏文表,兼管中书省各项事务。D.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在周代指下层国人,秦以后,指除奴婢外,无官爵之人。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嘉贞颇有才能,受到赏识。他曾受到侍御史张循宪推荐,受到武则天召见,获得提拔,又受到唐玄宗的重用。B.张嘉贞重视亲情,友爱兄弟。他从小与弟弟相依为命,他借着上京奏事之机,向皇帝奏请,希望把弟弟调到身边。C.张嘉贞待人宽厚,以德报怨。御史大夫王晙诬告张嘉贞,皇帝准备治王晙罪,张嘉贞反而向皇帝上奏免王晙之罪。D.张嘉贞为官清廉,不置田产。他久居要职,却不置办产业,有人劝他置办田产,张嘉贞严词拒绝,并解释了理由。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咫尺之间,如隔云雾,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2)反坐此,是塞言者之路,则天下之事无由上达。【答案】21.D22.A23.D24.(1)臣与陛下相隔咫尺,但却仿佛隔着一道云雾,竟然看不清陛下面容,恐怕君臣之道有未竭尽之处。(2)现在反而因此获罪,这是阻塞直言劝谏的人的道路,那么天下的事就没有途径向上传达了。【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此句大意:臣父母早亡,兄弟二人相依为命才到了今天。臣弟张嘉祜,现为部州别驾,与我相隔甚远,心意相通,却不在一起,思念让人魂断万里。希望陛下能把他调到我身边为官,我们兄弟一定尽力报答陛下,即便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从结构和断句标志看:“臣”指“官吏对君主的自称”,作“少孤”的主语,故“臣少孤”是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句中的“以”相当于“而”,起到连接“兄弟相依”和“至今”的作用,故“兄弟相依以至今”应为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别驾”是官名,故“今授鄯州别驾”是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侧近”是“左右”之意,不能断开,若断开,“近臣”显然不合语境,故“乞移就臣侧”是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故可排除B项。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一般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表述有误,五经中有《春秋》,无《左传》。故选A。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张嘉贞严词拒绝”理解有误,从文中张嘉贞曰“吾忝历官荣,曾任国相,未死之际,岂忧饥馁?若负谴责,虽富田庄,亦无用也。比见朝士广占良田,及身没后,皆为无赖子弟作酒色之资,甚无谓也”分析可知,张嘉贞并未严词拒绝,只是阐释自己没有必要置办田产的理由,言辞温和,故“张嘉贞严词拒绝”的说法于文无据。故选D。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采分点:“如”,好像,仿佛;“竟”,竟然;“日月”,指“陛下面容”;“所未尽”,未竭尽之处。(2)采分点:“坐”,因……而获罪;“是”,这;“则”,那么;“由”,途径;“上”,名词作状语,向上。参考译文:张嘉贞,蒲州猗氏人。二十岁考五经科,授任平乡尉,因事获罪免职回乡。长安年间,侍御史张循宪任河东采访史,向朝廷举荐张嘉贞,认为他的才能可以担任宪官,请求把自己的官职授给他。武则天召见张嘉贞,隔帘与他对话。张嘉贞上奏道:“我是乡野之人,得以进入朝廷拜见,这是千年一遇的事情。臣与陛下相隔咫尺,但却仿佛隔着一道云雾,竟然看不清陛下面容,恐怕君臣之道有未竭尽之处。”武则天立刻命人卷上珠帘,和他相谈甚欢,升任他为监察御史。张嘉贞多次升迁为中书舍人,担任过秦州都督、并州长史,治理政务严肃恭谨,百姓官吏都敬畏他。开元初年,张嘉贞因为向朝廷奏报政事到了京城,唐玄宗听闻他的善政,多次赏賜慰劳他。他趁机向唐玄宗请求:“臣父母早亡,兄弟二人相依为命才到了今天。臣弟张嘉祜,现为部州别驾,与我相隔甚远,心意相通,却不在一起,思念让人魂断万里。希望陛下能把他调到我身边为官,我们兄弟一定尽力报答陛下,即便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唐玄宗嘉奖他对弟弟的爱护,特地把张嘉祜调到忻州为剩史。突厥九姓刚刚归附唐朝,混杂共处在太原北部,张嘉贞便上表请求朝廷派驻军队安抚保护那里的百姓,于是开始在并州设置天兵军,任命张嘉贞为天兵军使。开元六年春天,张嘉贞又入朝。不久有人诬告张嘉贞在军镇奢侈僭越以及收受贿赂,御史大夫王睃趁机弹劾他,审查发现不实,唐玄宗要对诬告者加反坐之罪。张嘉贞(为那人)辩解说:“以前天子在朝堂之上听政,让盲人赋诵,让百工进谏,让平民百姓公平评论朝政得失,然后天子反复考虑处理。现在反而因此获罪,这是阻塞直言劝谏的人的道路,那么天下的事就没有途径向上传达了。希望(皇上)能够免除他的罪过,来广开批评议论之道。”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下令免除诬告者的死刑,从此皇帝认为张嘉贞忠诚。张嘉贞又曾上奏。“现在我的意志精力十分旺盛,正是为朝廷效力的时候,再过几年,就衰老无能了。希望陛下早点任命派遣臣下,哪怕是死也不惧怕。”皇上认为他明理善辩,就更加器重他。张嘉贞虽然久任高官,但从不注重经营田园家宅。到了定州,与他亲近的人劝他置办些田业,张嘉贞说道:“我愧居荣官,曾经做过宰相,只要没有死,难道会缺吃少穿吗?如果犯下罪行,即使广有田产,也全无用处。近来看到朝官广占良田,等到他们身死后,都被不肖子孙用作酒色的花销,很没有意义!”听到的人都感叹敬服。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晙,沧州景城人,徙家于洛阳。晙弱冠明经擢第,历迁殿中侍御史,加朝散大夫。时朔方军元帅魏元忠讨贼失利,归罪于副将韩思忠,奏请诛之。晙以思忠既是偏裨,制不由己,且勇智可惜,不可独杀非辜,乃廷议争之。思忠竟得释,而晙亦由是出为渭南令。景龙末,累转为桂州都督。桂州旧有屯兵,常运衡、永等州粮以馈之。晙始改筑罗郭,奏罢屯兵及转运。又堰江水,开屯田数千顷,百姓赖之。寻上疏请归乡拜墓,州人诣阙请留晙,乃下敕曰:“彼州往缘寇盗,户口凋残,委任失材,乃令至此。卿处事强济,远迩宁静,筑城务农,利益已广,隐括绥缉,复业者多。宜须政成,安此黎庶,百姓又有表请,不须来也。”晙在州又一年,州人立碑以颂其政。开元二年,吐蕃精甲十万寇临洮军,晙率所部二千人卷甲倍程,与临洮两军合势以拒之。践营于大来谷口,吐蕃将坌达延又率兵继至。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袭之相去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寇大呼后者击鼓以应之。贼众大惧,疑有伏兵,自相杀伤,死者万计。俄而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率众邀击吐蕃,至武阶谷,去大来谷二十里,为贼所隔。晙率兵迎讷之军,贼置兵于两军之间,连亘数十里。晙夜出壮士衔枚击之,贼又大溃。乃与讷合军,掩其余众,追奔至洮水,杀获不可胜数,尽收所掠牧马而还。明年,突厥默啜为九姓所杀,其下酋长多款塞投降,置之河曲之内。俄而小杀继立,降者渐叛。晙上疏,疏奏未报,降虏果叛,敕晙帅并州兵西济河以讨之。晙乃间行倍道,以夜继昼,卷甲舍幕而趋之。夜于山中忽遇风雪甚盛,晙恐失期,仰天誓曰:“晙若事君不忠,不讨有罪,明灵所殛,固自当之,而士众何辜,令其艰苦!若诚心忠烈,天监孔明,当止雪回风,以济戎事。”言讫,风回而雪止。十四年,累迁户部尚书,复为朔方军节度使。二十年卒,年七十余,赠尚书左丞相,谥曰忠烈。(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三》,有删节)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袭之/相去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寇大呼/后者击鼓以应之B.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袭之/相去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寇大呼/后者击鼓以应之C.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袭之/相去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寇大呼/后者击鼓以应之D.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袭之/相去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寇大呼/后者击鼓以应之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朔方军,唐朝边疆地区的一支军队,“朔”在空间上指东方,在时间上指农历每月初一。B.明经,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C.屯田制,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制度。D.左丞相,为宰相之职。春秋末齐景公置左、右相各一人,战国时秦武王置左、右丞相各一人,秦代因之,后世时置时废。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晙爱惜人才,敢于坚持正义。王晙二十岁科举及第,又多次升迁,后因他替韩思忠据理力争,自己仕途也受到了影响。B.王晙为官尽责,深受百姓爱戴。在担任桂州都督期间,王晙修筑城墙,拦水开田,为百姓办实事,百姓拥戴,朝廷满意。C.王晙极尽忠诚,得到上天眷顾。在讨伐叛变的降军时,王晙大军忽遇暴风雪,他担心延误军机,对天起誓,结果风停雪止。D.王晙有勇有谋,能够出奇制胜。在吐蕃进犯临洮之时,王晙随即与薛讷联手出击,派出一支奇兵,以以少胜多,取得胜利。2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化汉语。(1)晙以思忠既是偏裨,制不由己,且勇智可惜,不可独杀非辜。(2)彼州往缘寇盗,户口凋残,委任失材,乃令至此。【答案】25.C26.A27.D28.(1)王晙认为韩思忠既然是副将,按制度不由他做主,而且他有智有勇应当珍惜,不可以杀害无辜。(2)那个州以往因为盗寇(侵扰),人数减少,所任命的官员不称职,才使(州府)到了这种局面。【分析】2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子可以翻译为:王晙便出动奇兵七百人,穿上吐蕃兵服装,趁夜偷袭。每相距五里,便设置鼓角,命令前边部队遇见敌寇就大声呼叫,后边部队击鼓响应。“晙乃出奇兵七百人”,是说“王晙便出动奇兵七百人”,“七百人”是“奇兵”的后置定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和D项;“令前者遇寇大呼”,是说命令前边部队遇见敌寇就大声呼叫,“前者遇寇大呼”是“令”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C。2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朔’在空间上指东方”错误,“朔”在空间上应该指北方。故选A。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在吐蕃进犯临洮之时,王晙随即与薛讷联手出击”错误,吐蕃进犯临洮,薛讷一开始并未参战,是后面才参战的。故选D。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以”应理解为“认为”;“偏裨”应理解为“副将”;“制不由己”应理解为“不由他做主”;“可惜”应理解为“应当珍惜”。(2)“缘”应理解为“因为”;“凋残”应理解为减少;“户口”应理解为“人口,人数”;“失材”应理解为“不称职”;“乃”理解为“才”。参考译文:王晙,是沧州景城人,迁到洛阳落户。王晙二十岁时考中明经科,多次升迁担任殿中侍御史,加授朝散大夫。当时朔方军元帅魏元忠讨伐敌人失利,把罪责归给副将韩思忠,上奏请求诛杀他。王晙认为韩思忠既然是副将,不由他作主,而且他有智有勇应当珍惜,不可以杀害无辜,于是在朝廷上据理力争。韩思忠最终得以释放,而王晙也因此外调为渭南令。景龙末年,王晙多次调动后担任桂州都督。桂州旧有屯兵,经常要运输衡、永等州的粮食来供应他们。王晙开始改筑罗城,上奏请求停止屯兵和转运。又在江上筑堰,开垦屯田数千顷,百姓依赖此得以生存。不久王晙上疏请求回乡祭扫祖墓,桂州百姓派人前往京师请求恩准王晙留任,皇帝便下诏说:“该州以往因为盗寇侵扰,户口凋零,所任长官又不称职,才造成这种局面。你办事干练,远近安宁,筑城务农,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整缉盗寇安抚治理,恢复了很多产业。应当趁此政绩成效,安抚这里的百姓,何况百姓又上表请求留任,你就不要回乡了。”王晙在桂州又留任一年,州民立碑来颂扬他的政绩。开元二年,吐蕃以十万精兵进犯临洮军,王晙率领军队两千人收起甲胄轻装日夜兼程,与临洮两军联合兵十力抵御吐蕃。敌人在大来谷口驻营,吐蕃大将坌达延又率兵随后到达。王晙便出动奇兵七百人,穿上吐蕃兵服装,趁夜偷袭。每相距五里,便设置鼓角,命令前边部队遇见敌寇就大声呼叫,后边部队击鼓响应。敌兵十分恐慌,怀疑遇到了伏兵,自相杀伤,死者数以万计。不久代理右羽林将军薛讷率军阻击吐蕃,到达武阶谷,在距大来谷二十里的地方,被敌兵阻隔。王晙率兵迎接薛讷的军队,蕃贼在两军之间陈列兵力,相连几十里。王晙派壮士在嘴里衔着枚趁黑夜偷袭敌人,蕃贼又大败。于是王晙与薛讷会合兵力,突袭吐蕃残兵,追击到洮水,斩杀和俘获吐蕃兵不可胜数,收回了被吐蕃掠去的全部牧马胜利而归。第二年,突厥首领默啜被九姓所杀,他的部下酋长大多前来通好请求投降,被安置在河曲之内。不久,(突厥)小杀继位,投降的酋长又渐渐反叛。王晙上疏,疏奏递上没有答复,降敌果然叛乱,朝廷下令王晙统率并州军队西渡黄河去讨伐降敌。王晙于是秘密行动兼程前往,夜以继日,收起甲胃舍弃幕帐轻装急进。夜晚在山中忽然遇到猛烈的风雪,王晙恐怕不能按期到达,对天发誓说:“王晙如果侍奉君主不忠,不能讨伐叛逆,遭神明所杀,应由我一人担当,而士兵有什么罪过,让他们如此受难!如果我诚心忠烈,上天明鉴,应当停止风雪,以帮助我们讨伐叛贼。”说罢,风雪停止。开元十四年,王晙几次升官任户部尚书,再任朔方军节度使。开元二十年去世,终年七十余岁,追赠尚书左丞相,谥号为忠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穆宁,怀州河内人也。父元休,以文学著,撰《洪范外传》十篇,开元中献之。玄宗赐帛,授偃师县丞、安阳令。宁清慎刚正,重交游,以气节自任。少以明经调授盐山尉。是时,安禄山始叛,伪署刘道玄为景城守,宁唱义起兵,斩道玄首。传檄郡邑,多有应者。贼将史思明来寇郡,宁以摄东光令将兵御之。思明遣使说诱,宁立斩之。郡惧贼怨深恐后大兵至夺宁兵及摄县初宁佐采访使巡按尝过平原与太守颜真卿密揣禄山必叛至是真卿亦唱义举郡兵以拒禄山会间使持书遗真卿曰:“夫子为卫君乎?”更无他词。真卿得书大喜,因奏署大理评事、河北采访支使。宁以长子属同母弟曰:“惟尔所适,苟不乏嗣,吾无累矣。”因往平原,谓真卿曰:“先人有嗣矣!古所谓死有轻于鸿毛者,宁是也。愿佐公以定危难。”真卿深然之。其后,宁计或不行,真卿迫蹙,弃郡,夜渡河而南,见肃宗于凤翔。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曰:“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上元二年,累官至殿中侍御史,佐盐铁转运使。副元帅李光弼以饷运不继,或恶宁者,诬谮于光弼,光弼扬言欲杀宁。宁直抵徐州见光弼,喻以大义,不为挠折,光弼深重之。宁得行其职。广德初,加库部郎中。是时河运不通,漕挽由汉、沔自商山达京师。选镇夏口者,诏以宁为鄂州刺史、鄂岳沔都团练使。时淮西节度使李忠臣贪暴不奉法,设防戍以税商贾,又纵兵士剽劫,行人殆绝。与宁夹淮为理,惮宁威名,寇盗辄止。宁强毅,不能事权贵。执政者以为不附己,且惮其难制,故处之散位。宁默默不得志,因移病,请罢归东都。(节选自《旧唐书·穆宁列传》)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郡惧贼怨深/恐后大兵至/夺宁兵及摄县/初/宁佐采访使巡按/尝过平原/与太守颜真卿密揣禄山必叛/至是/真卿亦唱义/举郡兵以拒禄山/B.郡惧贼怨深/恐后大兵至夺/宁兵及摄县/初/宁佐采访使巡按/尝过平原/与太守颜真卿密揣禄山必叛/至是/真卿亦唱义/举郡兵以拒禄山/C.郡惧贼怨深/恐后大兵至/夺宁兵及摄县/初/宁佐采访使巡按/尝过/平原与太守颜真卿密揣禄山必叛/至是/真卿亦唱义/举郡兵以拒禄山/D.郡惧贼怨深/恐后大兵至/夺宁兵及摄县/初/宁佐采访使巡按/尝过平原/与太守颜真卿密揣禄山必叛/至是/真卿亦唱/义举郡兵以拒禄山/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元,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使用的年号,他曾创历史上的“开元盛世”。B.明经,是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称“明经”。C.传檄,指古代传递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战斗性强的批判或声讨的文章。D.移病,为医学专用术语,指的是疾病转移或扩散,此时病情往往已加重。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穆宁重视气节,积极对抗叛军。他喜欢结交朋友,把重视气节当作自己的职责;安禄山叛变后,穆宁起兵对抗,斩杀了伪政权委任的刘道玄。B.穆宁不惧死亡,勇于牺牲自我。为帮助颜真卿平定危难,他表示愿意牺牲自己,并且他提前将自己这一想法直接告诉了自己的长子和同母弟弟。C.穆宁善于谋划,得到主帅认可。颜真卿最终放弃了平原郡城,在夜里渡过黄河向南溃逃,后向皇帝承认因为没有采用穆宁的建议,才导致失败。D.穆宁颇具威名,足以震慑一方。淮西节度使李忠臣征收来往商人税钱、放纵士卒抢劫掠夺,后害怕穆宁的威名而有所收敛,抢劫掠夺也就停止了。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间使持书遗真卿曰:“夫子为卫君乎?”更无他词。(2)宁直抵徐州见光弼,喻以大义,不为挠折,光弼深重之。【答案】29.A30.D31.B32.(1)正逢穆宁暗中派遣使者送书信给颜真卿说:“您是为了保卫国君吗?”再没有写别的话语。(2)穆宁直接抵达徐州拜见李光弼,用大义来开导他,始终也不屈服,李光弼很器重他。【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夺宁兵及摄县”为动宾结构的短句,中间不需要断开,所以排除B项;“尝过平原”为动宾结构的短句,中间不需要断开,所以排除C项;“真卿亦唱义”为主谓宾结构的短句,中间不需要断开,所以排除D项。本句译为:郡县的人害怕叛贼怨恨太深,恐怕再派大部队侵犯,就解除了穆宁的兵权及管理东光县的职务。起初,穆宁随行采访使到各地考查,曾经路过平原,与太守颜真卿私下交谈中估计安禄山会叛乱。到这时,颜真卿也倡导大义,发动平原郡士卒抵抗安禄山。故选A。30.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为医学专用术语,指的是疾病转移或扩散,此时病情往往已加重”错误,移病,意思是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现已不再使用。故选D。

3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他提前将自己这一想法直接告诉了自己的长子和同母弟弟”错误。属无中生有,由原文“宁以长子属同母弟曰”及所说的内容可知,是他把长子托付给了同母的弟弟以保住子嗣而不致绝后,并未“直接告诉自己的长子和同母弟弟”。故选B。3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间”,暗中,秘密地;“遗”,送,给;“为”,介词,为了;(2)“直”,径直;“喻”,晓喻,开导;“挠折”,屈服;“不为挠折”被动句;“重”,器重。参考译文:穆宁,怀州河内人,父亲穆元休,以文学著名,撰有《洪范外传》十篇,开元年间进献给朝廷。玄宗赏赐布帛给他,授予他偃师县丞,安阳县令的官职。穆宁清廉慎重、刚强正直,看重结交朋友,把重视气节看成是自己的职责。年轻时因考中明经科而被朝廷调任授予盐山县尉一职。这时,安禄山开始叛乱,伪政权委任刘道玄为景城太守,穆宁首倡大义,起兵对抗,将刘道玄斩首。传递檄文给各州县,当时响应的人很多。贼将史思明前来侵犯穆宁所在的州县,穆宁便以代理东光县令的身份带领军队抵抗。史思明派遣使者劝说诱降穆宁,穆宁当即斩杀了使者。郡县的人害怕叛贼怨恨太深,恐怕再派大部队侵犯,就解除了穆宁的兵权及管理东光县的职务。起初,穆宁随行采访使到各地考查,曾经路过平原,与太守颜真卿私下交谈中估计安禄山会叛乱。到这时,颜真卿也倡导大义,发动平原郡士卒抵抗安禄山。正逄穆宁暗中派遣使者送书信给颜真卿说:“您是为了保卫国君吗?”再没有写别的话语。颜真卿接到书信后大喜,因而上奏朝廷委任他为大理评事、河北采访支使。穆宁将长子托付给同母弟说:“任你带我这儿子到哪里去,只要不断绝后嗣就行。我没有什么可牵挂的了。”接着,来到平原对颜真卿说:“祖先已经有继嗣的人了!古人所说的死有轻于鸿毛者,我穆宁就是,希望能帮助您平定危难。”颜真卿郑重地答应了他。在这以后,因穆宁有的谋划未能付诸实施,颜真卿迫于形势严峻,放弃平原郡城,夜里渡过黄河向南溃逃,到达凤翔去拜见唐肃宗。肃宗皇帝询问抵抗叛贼的情况,颜真卿说:“因为没有采纳穆宁的建议,导致功业未能完成。”肃宗对这句话感到惊奇。上元二年,穆宁多次升官,做到了殿中侍御史,辅佐盐铁转运使处理事务。副元帅李光弼正因军粮跟不上发愁,有憎恨穆宁的人在李光弼面前诬陷说这与穆宁有关,李光弼便扬言要杀掉穆宁。穆宁直接抵达徐州拜见李光弼,用大义来开导他,始终也不屈服,李光弼很器重他。穆宁得以继续担任他的官职。广德初年加授库部郎中。此时,水路运输受到阻碍,运输粮饷要由汉水、沔水经商山再抵达京城。朝廷选择镇守夏口的人,下诏让穆宁担任鄂州刺史,鄂、岳、沔都团练使。当时淮西节度使李忠臣贪财横暴,不守法规,设置防守士卒来征收来往商人税钱,又放纵士卒抢劫掠夺,导致行人来往几乎断绝。李忠臣的辖地和穆宁只有一条淮河相隔,由于他害怕穆宁的威名,抢劫掠夺之事也就停止了。穆宁性情刚毅,不能侍奉权贵,掌权的人认为他不能依附自己,而且害怕他难以制服,所以将他安置在闲散的官位上。穆宁因不得志而缄默不说话,于是上书称病,请求免去官职返回东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①。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弟义叟,亦以进士擢第,累为宾佐。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节选自《旧唐书·李商隐传》)(注)①三十六: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排行第十六,人们称之为“三十六”。3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B.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C.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D.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命名,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出于礼貌和尊敬,一般对平辈和长辈称字。B.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弱冠也称男子二十岁左右。C.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的服饰。比喻开始担任官职,也指进士及第授官。D.诔奠,指诔文和奠文,二者都属于哀祭文,但在写作重点及韵散要求等方面均有一些区别。3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商隐幼能为文,受令狐楚礼敬。他才二十岁时,用所作文章投献给出镇河阳的令孤楚,令狐楚认为他是少年俊才,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B.李商隐屡得赏识,因此遭遇困境。他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两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C.李商隐博学强记,尤善诔奠之辞。他知识渊博记忆力强,尤其擅长撰写今体章奏、诔文和奠文,和温庭筠、段成式同时齐名,被时人称为“三十六”。D.李商隐恃才怪异,终身仕途坎坷。他能文善辞,仗着自己的才能,不能坚守节操,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因而虽满腹才华,但仕途极为坎坷。3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2)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答案】33.D34.A35.C36.(1)王茂元镇守河阳,征召他为掌书记,担任侍御史,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2)大中末年,柳仲郢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被罢免,回到郑州,没多久就病死了。【分析】3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大中初年,白敏中执掌朝政,令狐绹在内署供职,两人共同排挤李德裕,并把他逐出京城。郑亚因为属李德裕之党,也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也跟随郑亚,在岭南呆了多年。“共排”意思是“共同排挤”,其宾语为“李德裕”,意思是“共同排挤李德裕”,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该句是说郑亚属于“德裕党”,因此他也连同“德裕党”一起被贬谪了。所以应在“德裕党”之后停顿。排除C项。故选D。3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错在“幼时取字,成年命名”,说反了,古人的“名”是幼年时取的,“字”是成年时才取的。故选A。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C.“尤其擅长撰写今体章奏、诔文和奠文”错,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为“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可见其“尤其擅长撰写今体章奏”不符合原文。故选C。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第一句关键点:“镇”,动词,镇守;“辟”,征召;“子”,“女儿”;“妻”:名词作动词,以女嫁人,嫁给。第二句关键点:“坐”,因为;“专”,擅自;“废罢”,表被动,被罢免;“未几”,不久,没多久。参考译文:李商隐,字义山,是怀州河内人。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令孤楚出镇河阳,李商隐用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年龄才到二十岁。令狐楚认为他是少年俊才,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令狐楚镇守天平、汴州,李商隐跟随为巡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开成二年,(李商隐)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县尉。王茂元镇守河阳,征召他为掌书记,担任侍御史。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王茂元虽然读书成为儒者,然而原本是武将的后代。李德裕平时待他很好,那时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李德裕和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相互间仇恨积怨很深。李商隐成为王茂元的僚属以后,李宗闵之党很鄙薄他。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的儿子令狐绹担任员外郎,他认为李商隐忘恩负义,尤其嫌恶他没有品行。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隐到京城访游,但朝廷久久不给他安排职务。正碰上给事中郑亚任桂州廉察使,聘请他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年,白敏中执掌朝政,令狐绹在内署供职,两人共同排挤李德裕,并把他逐出京城。郑亚因为属李德裕之党,也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也跟随郑亚,在岭南呆了多年。大中三年,李商隐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请他担任掾曹,让他掌管拟写笺奏。第二年,令狐绹做宰相,李商隐多次上书陈说内心苦衷,令狐绹不予理会。卢弘正镇守徐州,李商隐又跟随去任掌书记。后来,李商隐罢徐州府职又入朝,他又通过文章来求见令狐绹,这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