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1页
浙江省金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2页
浙江省金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3页
浙江省金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4页
浙江省金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华一中2024学年第一学期9月月考高三语文试题卷命题/校对:高三语文教研组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伤残之人,要能够自己不败,不馁——历史学家许倬云访谈(节录)许知远:你最近常提到常民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许倬云:我们同行的各种著作里,通常只注意到台面上的人物,帝王将相或者名人,讲的是堂堂皇皇的大道理,老百姓的日子没人管。所以在《中国文化的精神》里,我讲的就是老百姓过日子吃饭,都是人与自然的调和,而且调和是动的,不是静的。我一辈子最喜欢的诗句是李白的《忆秦娥》里的八个字:“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个字,四个时段,都是风景。这八个字里有兴有亡,残照秋天,汉朝已经老早过去了。宇宙的变化、人世的兴废统统融合在人的情感里。这种情绪,这种气派,别的语言里是很少的。英文里没有文字的形象,只有声音,所以显示不出这种东西来。再比如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在”字,一个动词,就把前面那些零零碎碎的形象全笼括在内了。这也只在象形的文字里才有。我们常民的日子,可以说无处不是诗意,无处不是画景,无处不是跟自然相配,无处不是和人生相合。这种生活不是说只有知识分子才有,一般人一样有。散散步,大雁已经成行了,往南边飞了,眼下都是一直深切地和周围相关,这种不是美国的生活、欧洲的生活能看见的。许知远:这种生活被中断了,现在正在重建。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个时代也面临现在这样一个大规模的重建?许倬云:明朝亡了以后,中国的大道理已经被糟蹋得一塌糊涂了,幸好明末清初有一些人物了不起,顾炎武、全祖望、王夫之,留下许多可读的书,他们在检讨,我们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全祖望还特别提出将来该怎么走。其实他们检讨背后的根据也不外乎从张载的《西铭》过渡到王阳明的《传习录》。许知远:你对于中国的常民来讲,历史上这么多朝代,哪个朝代最宽容、最幸福?许倬云:汉朝。汉朝国家的基础放在农村。真正讲起来,唐朝也不错,可唐朝的基础不在农村,而在商业道路上。历史上,中国面对一波一波游牧民族的侵略,欧洲也面对一波一波骑射民族的侵略,为什么中国站得住,他们站不住?地理条件是一个原因,中国的长江黄河之间有一大块完完整整的土地,农业发展快,村子挨村子,一大片,坚实得很。黄河长江下面是湖泊河流区,再下面是沿海河流的灌溉平原,这三片形成一整块。这扎扎实实一大块,是世界最大块的农耕地区,最精致的精耕细作,这个便是中国的本钱。所以现在人为加快的城市化(毁掉农村)是不智之举。发达到一定的地步,城市化自然会出现。城市富,城市强,但城市是不固定的,人口是流动的,农村稳定、安全。许知远:你也说过,现代世界都陷入某种精神危机,人无法安身立命,西方、东方都有相似的危机。许倬云:现在全球性的问题是人找不到目的,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于是无所适从。而世界上诱惑太多,今天我们的生活起居里,有很多科技的东西。没有金钱,你不能过日子,没有,不能过日子,你必须要处在这种生活中间,你不能独立,得随着大家跑,大家用什么,你跟着用什么。尤其今天网络、媒体很发达,每个人彼此影响,但是难得有人自己想。听到的信息很多,不一定知道怎么拣选,也不知道人生往哪个方向走。只有失望的人,只有无可奈何之人,会想想我怎么过日子,为什么过日子。顺境里的人不会想这些。许知远:这种盲目最终会导向一个很大的灾难吗?许倬云:自古以来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阶段,用德国人雅斯贝尔斯的说法,是轴心时代。那个时代冒出一群人来,提出大的问题,多半是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答案。那些问题今天还在我们脑子里边。那一批人问的问题,历代都有人跟着想,我们也都在做注脚。可现在对大问题做注脚的人越来越少,因为答案太现成,都像思想上的麦当劳,随手一抓就一个,短暂吃下去,够饱了,不去想了。所以今天物质生活丰富方便,精神上空虚苍白,甚至没有。人这么走下去,也就等于变成活的机器,没有自己了。许知远:在人类历史上有没有和现在相似的时代?没有方向,没有判断。许倬云:有,氏族时代就是因为大家吃饭也没问题了,农业够发达了,新石器时代的草莽时代已经过去了。社会秩序基本上也可以了,有大的社群、大的部落了,若干大的部落构成很大的部落国或者列国,于是开始国与国争,不同的想法斗。于是这个时候孔子也罢,犹太教的先知也罢,碰到这些不同的念头、不同的想法蹦出来,看到许多零碎的疑问,他们在想该怎么走,怎么整合。今天的教育不可能教育出这种人来,今天的教育,教育的是凡人,过日子的人。所以今天的大学教育是令人失望的,尤其美国式大学教育,最大的缺陷是零碎,它是吃自助餐一样的。许知远:那怎么应对这样的时代呢?如果一个人不甘心,他的力量又这么微薄,怎么自我解救呢?许倬云:今天的书刊、信息、搜索工具足够丰富,只要肯用心,一个人可以从基本的阅读能力、最起码的思考训练上,自己摸出道路来。许知远:你遇到精神危机的时候,解决方案是什么?许倬云:我伤残才人,要能够自己不败,不馁。幸亏我生下来就是如此,要是长到十五岁,一闷棍打下去,那就起不来了。我从小就知道自己有残缺,不去争,不去抢,往里走,安顿自己。看东西要看东西的意义,不是看浮面,想事情要想彻底,不是飘过去。(选自《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常民的生活充满诗意、风景,且与自然相配、与人生相合,但当代历史学家关注不多。B.在许倬云看来,唐朝也是常民生活宽容、幸福的朝代,但与汉朝相比,国家基础不同。C.人找不到目、意义,某种程度上可能与今天网络、媒体发达有关,人较难拣选信息。D.相较于轴心时代,当代人更喜欢寻找答案,而不是给问题做注脚,以致精神空虚苍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类似“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样中国古代诗歌常将宇宙变化、人世兴废与人的感情融合,具有较强的形象感。B.中国面对游牧民族的侵略之所以能站得住,这与特殊的地理条件相关,农耕地区与精致的精耕细作是中国的本钱。C.氏族时代与现在的时代高度相似,没有方向,没有判断。要想重新找到方向、判断,需要今天的教育支持及助力。D.许倬云认为,只要肯用心,在阅读能力、思考训练上摸出道路来,不甘心且力量微薄的个人也可以应对当下的时代。3.下列有关访谈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许知远作为提问者,能紧抓关键,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许倬云作为访谈对象积极回应,言之有物。B.许倬云在观点表述时注重让读者和观众便于理解,如以“在”字为例,就直观阐明常民生活的诗意。C.画线句通过对被采访者观点的引述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同时也为话题的自然过渡巧妙做好转换铺垫。D.许倬云回答时常常能够围绕问题发散开去,如联系古诗印证、补充交代原因等,体现了极高的学养。4.根据访谈内容,补充完整下面的思路梳理图。5.许知远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去灯影张炜那个村庄离林子至少有十里路,当年却是一片野地,可见那时候多么荒凉啊。学校离村子不远,我和壮壮以前见过。现在还能记得高高的门楼上有两个不认识的字:灯影。除了我和壮壮,一路上三个大人都是喜气洋洋的。老爷爷毫不在乎我和壮壮的心情,说:“有老师管住他们,咱们就省心了。”妈妈小声答应着。外祖母没说话,我知道她心里舍不得我。她高兴的样子是装出来的,到了晚上一个人时肯定会抹眼泪。三个大人叮嘱我和壮壮一会儿,就要离开了。外祖母咕哝:“这么小就一个人睡在外面,孩子啊……大口吃饭,天黑就睡,回家我要看见大胖孩儿!”我咬着嘴唇不吭一声,在心里给自己鼓劲儿:我什么都不怕,我也不是好惹的。一个白生生的女老师扎了一根长辫子,鼻尖上挂着几颗汗粒,拉住我的手按住书上一个字符:“你说‘啊’!”我说:“啊!”比柳莺的声音还小。老师对妈妈说:“他害怕。不要紧,习惯了就好。”我最恨别人说我害怕。我们每天都要学拼音。老师让人看着课本,然后用一根木条敲打黑板,嘴里“鹅鹅鹅”地叫。女老师搽了香粉,大辫子又粗又长。她叫一个同学起立,读黑板上的拼音。我的心怦怦跳。其实我对这些奇形怪状的字母并不害怕,只看几眼就把它们当成了不同的鸟:鹌鹑、小黄雀、画眉和百灵。不过老师一叫我的名字,那些小鸟全吓飞了。我鼻子里发出了“吭吭”声,脸憋得通红。同学们大笑。老师说什么我听不清。我坐下后有人还在笑。对我来说,上课可是糟透了。好不容易熬到了星期天,我恨不得一下就飞回那个茅屋。我终于回家了。我埋怨外祖母:你平时只教我识字,就没有教一个拼音!她说:“当年不时兴拼音,字就是字。”我去林子里大声喊着拼音,一个个字母滑溜溜地蹿出来。我马上明白,自己变得笨嘴笨舌的,就因为离开了林子!想想看,一只鸟,它本来在林子里过得好好的,突然被人送到了灯影,那还会有什么好事?夜里我拱在外祖母的怀里说:“我不回灯影了。”她拍打,安慰着:“还记得那只老呆宝吗?它在我们家过得不错,可最后还是要回到群里。”我知道自己天生就是一只离群的雁,现在要跟一群大雁飞回北方了。大约在灯影里待了两个星期之后,老师渐渐有了吃惊的发现:我是全班识字最多的一个!她惊讶地看着我,两只眼睛离得稍近。我笑了。她说:“笑了。适应了。”老师在黑板上写字,字的一旁是拼音。我一下高兴了,这些字我全都认得。我还认得比这多十倍的字。我根本不需要听老师讲,对这些字早就熟悉了。整整一个秋天和冬天,我都没有好好听课。烦人的是老师总要时不时地把我从座位上叫起来,眉开眼笑地看着我,因为我是识字最多的,她对全班炫耀自己的一件宝贝似的:“来,你读读这一段……”我读了,声音照例很小。她说:“不怕,大声!大声!”再次回家,我最得意的是这次归来的新收获:逮到了一只“痴大眼”!这是一种鸟儿,眼睛大大的,黄绿两色,翅膀是紫蓝色的,一对爪子是豇豆红。说它痴,是指它大大咧咧,不像麻雀那么小心眼儿,一逮到总是气鼓鼓的连饭都不吃。它开始的时候惊慌,和它说说话、拉拉家常,也就不再乱窜了。如果喂它一点小虫,它很快就会安静下来。外祖母说这是一种“鹨鸟”,“我们这儿有许多鹨鸟。”外祖母认识的鸟儿真多。我把鸟儿装在那个有小孔的木盒中,上课时就放在桌洞里。无论外面多么热闹,它都不吭一声。我伸手抚摸它滑滑的羽毛,像没事人一样抬头听课。黑板上写满了字,我大多认识,三两天里才能遇到一个生字。上学不过是这么回事:大家一起坐着,喊“啊我鹅”。小鸟在下边偷偷啄我的手指,我笑了。“你笑什么?”老师大声问。我站起,重复了一遍黑板上的字。老师说:“坐下!”她的眼睛扫了一下教室,有些严厉,“注意力要集中!”她的话刚刚落地,一件可怕的事发生了:我的鸟从桌子下扑棱棱飞了出来!原来我急急站起时没有关好木盒……它在屋里旋转,在木梁上停了一瞬,然后又冲向讲台。我喊叫,伸出手,想让它听话。可是它受惊了,说什么、做什么全都没用。好几个同学跳起来捉鸟,老师也参加进来。鸟儿太机灵了,毫不费力地躲人,贴着屋梁飞。屋里乱成了一团。老师命令打开所有窗户,把鸟儿轰出去!窗户全开,大家喊,跺脚,鸟儿总算飞走了。大家失望地看着窗外,好不容易安静下来。老师踱到我的桌前。所有目光全投到我这儿。我的心咚咚地跳,牙齿突然胀得发疼。我说:“我……”老师问:“你怎么了?”我无法回答。我心里明白,这儿不是林子,在这儿放飞一只鸟儿真是犯了大错。或许还远不止一个大错。老师声音不太大,说:“你给我等着。”我等着,再也无心听课。下课了,从上午到下午,我一直都在等着。我对壮壮说:“完了。”壮壮也替我担心,说:“如果你被开除了,我也回林子。”我相信他会的。宿舍里的一个同学说:“听说连校长都知道了。”我更害怕了。我继续等着。两天后,老师来到了宿舍。这儿没有其他人。她看着低头不语的我,说:“我们灯影从来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我的嘴唇动着,那句话终于没有吐出来。我想说的是:“我要离开灯影……”她说:“告诉我,再也不犯这样的大错了!”“再也不犯了。”“大声些!”我大声喊道:“再也不犯了!”老师喘了一口粗气,可能原谅了我。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女老师辫子又粗又长,搽了香粉,在“我”眼里,她是一个爱打扮的老师,让“我”产生亲切感。B.“我恨不得一下就飞回那个茅屋”,运用心理描写表现出“我”的归家心切及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C.鹨鸟从木盒子里出人意料地飞了出来,导致课堂一片混乱,老师和同学们对“我”很失望。D.“可能原谅了我”中的“可能”写出“我”当时忐忑的心态,老师原谅了“我”,“我”也原谅了自己。7.文中多次出现“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初到灯影,“我”读“啊”时“比柳莺声音还小”,这句话意在表现“我”的害怕心理。B.老师一叫“我”名字,“那些小鸟全吓飞了”,形象地写出“我”被突然点名时的紧张害怕。C.“一只鸟,它本来在林子里过得好好的”,以鸟作比,意在表现自己对鸟的喜爱之情。D.文中对“痴大眼”描写生动细腻,浓墨重彩,为下文写“我”偷偷将鸟带进教室做铺垫。8.文中画线的句子中说“我要离开灯影……”,你认为这是“我”的真实想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9.张炜说:“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更永恒更重要的支持,比如……旧式乡情的温暖。”请谈谈“旧式乡情的温暖”在文本中的体现。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公曰:“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用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节选自《韩非子·十过》)材料二: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节选自苏洵《管仲论》)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开方A为事B君C欲适D君之故E十五年F不归G见其父母H此非人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指执掌、管理,与《劝学》中“用心躁也”的“用”意思不同。B.居,指过了(一段时间),与《周亚夫军细柳》中“居无何”的“居”意思相同。C.顾,指看,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的“顾”意思不同。D.意,指料想,与《促织》中“岂意其至此哉”的“意”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年迈,居家养病,齐桓公向管仲询问管仲之后人事安排,管仲认为君主最了解臣子,让齐桓公按照自己的想法决定人选。B.齐桓公询问竖刁、开方、易牙能否胜任国政,得到了管仲否定的答复,但在管仲死后,他就任用了竖刁。三年之后竖刁等人作乱,齐桓公也因此死去。C.苏洵指出一个国家的安定或者动荡都有源头,他把齐国强大安定的功劳不归于管仲,而归于鲍叔牙,把齐国动荡的罪责不归于竖刁等人,而归于管仲。D.材料二认为,想要阻止竖刁等人掌权,管仲应该趁自己执政的时候,杀死竖刁等人,以斥退小人,否则当他不在位时,这些人就会执政。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2)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14.齐桓公为什么在管仲死后重用竖刁等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望夫台苏轼山头孤石远亭亭,江转船回石似屏。可怜千古长如昨,船去船来自不停。浩浩长江赴沧海,纷纷过客似浮萍。谁能坐待山月出,照见寒影空伶俜。[注]本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年)冬,此前诗人回四川眉山葬母,守丧甫毕,便在朝廷的催促下与苏辙、苏洵经长江南行返京。作者曾在《望夫台》题下自注:“在忠州南数十里。”《郡国志》载:“昔人往楚,累岁不还,其妻登山望之,久乃化为石。”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开门见山,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随江流宛转在船上远望望夫石所见到的情景。B.千百年来望夫石前船去船来,忙忙碌碌,都未曾因为望夫石而停驻,这让诗人倍觉伤感。C.众多沿江而下的过客就如浮萍一般,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其中也蕴含诗人的身世之感。D.诗歌尾联想象山月升起,清冷的月光照在望夫石上,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歌的表达空间。16.诗歌末句“空”字和王维《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的“空”字意蕴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报任安书》中“_________,________”运用反问,充分体现了他自己编写《史记》绝不后悔的决绝之心。(2)《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箜篌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3)鹧鸪在古人眼中是情思的一种寄托,常用于爱情思怨、漂泊乡思、春光易逝等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就符合上述意境。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古至今,图书馆作为收藏保管书籍及其他纸质文献资料的重要建筑,被视为知识的宝库和文明的殿堂。图书馆门口延伸至主入口的“知识的阶梯”,让前来求知的人们难免多费些腿脚,望“阶”兴叹。其实,抬高的入口加上费膝盖的台阶,并非是建筑设计师们的刻意刁难。为了馆内空间的合理配置,一些图书馆选择将内部业务房间设在底层,利用架高的主层,将内部工作空间与一般读者使用的空间隔离开,实现不同使用人群的分离,避免相互干扰。有的图书馆会选择将密闭书库放在建筑的下部,处于半密闭或者全密闭的状态,这样做有利于书库防尘,同时传热和散热少,室内微环境较为稳定、凉爽、干燥。①不仅图书馆能满足特定的需求,它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创造。②作为文化建筑的一种,图书馆往往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