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_第1页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_第2页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_第3页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_第4页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池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命题单位:池州八中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鲁迅小说中,看客群体始终是以模糊不清的群体方式存在的,他们更多的是无名无姓,无思想无意识的一群麻木不仁的人,甚至有时候他们仅仅只作为小说的背景或者人物生存的环境而存在,但却能够使人感到强烈的压迫,压抑,甚至“吃掉”“狂人”。这样的力量群体更多的是一个个象征性的符号,是一张张大同小异的面孔。鲁迅在描写他们时往往以他们身上的某种特征来作为他们的称谓,例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等。外在形象的模糊的原因更多的是他们内心的空洞苍白,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意识,没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浑浑噩噩的生活使他们既可怜又可悲。而鲁迅小说中的看客描写,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外貌特征的勾勒描绘上,而是更注重从他们的内心深处来挖掘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内在灵魂的深处是愚昧无知,是精神极度空虚,是思想自私自利,不思进取。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几乎都是无知的,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知,所以他们的生活才会是百无聊赖,对周围事物有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有着狂热的态度,对低级趣味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痴迷其中。因为无知,所以对别人的痛苦冷眼旁观,没有自己的思想判断,愚昧地实施着冷漠的语言和行动暴力。在鲁迅的作品《呐喊》中、围观的人虽然拥有着健壮的体格,但是他们却都是病态的,麻木的神情,无知的精神,把自己的同胞被杀头当作盛宴来欣赏。这也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鲁迅认为只从身体上拯救国民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教育和拯救。精神世界的空虚造就了他们的无情和冷眼旁观。在他们的眼里,现实生活就是由一出出戏构成的,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悲剧,对于他们来说都算是“好戏”。他们碌碌无为,对生活没有任何的期待和向往,总是以别人的痛苦来当作自己的快乐。在生活中把别人的悲剧当作茶余饭后谈笑的内容,不停的嘲讽和讥笑别人使他们感到无比的快乐。在每一次的围观中,他们都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只需要看就行了,用不着参与,甚至还可以在高兴之余戏谑一下被围观的人,没有丝毫的人情味。《孔乙己》中的掌柜和民众完美地诠释了这些,他们在酒馆期待着嘲讽孔乙己,使一次次陷入困境的孔乙己也不能得到嘴上的饶恕。在平庸枯燥的生活当中,对他人生活中痛苦的窥探成为他们寻求消遣的方式,这种消遣又恰巧的建立在别人的悲伤和不适中。在鲁迅的小说中,看客自私自利,不思进取,是一群浑浑噩噩度日的可悲小人。他们中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都认为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利益更加重要,哪怕是别人的生命。看客自私的同时是他们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在他们的眼里,只要能够有口饭吃,不会在街头冻死饿死就十分满足。看客们的生存环境即便不尽如意,但是他们从未想过改变,他们日复一日的沉溺于此,安于现状,在这种不思进取的思想指导下,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在面对复杂的人情世态时,看客们只是活着,快乐和痛苦在他们的心中留不下任何的烙印,转眼间都被自己所遗忘。(摘编自《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材料二:从客观角度分析,“看客”旁观的行为有其历史渊源,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愚、规民行、限民言,早已经麻痹了群众,迫使百姓收起了对他人的爱与对社会的责任,不敢有这样高尚的权利,只能接受管理这一单一的义务。他们用无情冷漠的表情来掩盖自己的内心的恐惧与无助,生怕一个出格就要被抓去杀头。然而围观行为是不犯法的,甚至这是百姓们接触外界的少有的渠道之一,也就成为民众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了。孔乙己、祥林嫂默然死去;狂人大喊“救救孩子”;阿Q盲目地要闹革命……这其中有多少“看客”明里暗里地推波助澜?他们也是千千万万的庸众之一,而直到今日,现实中仍然有他们的翻版,见人跳楼,观看者还鼓掌大叫“往下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为态度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足见人情冷漠。这是在侵蚀着原本美好的社会道德、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信任,助长着不正风气的滋生蔓延!怎么挽救这样一个病态的群体?鲁迅早年想通过学医济世救民,后来恍然发现医学只能救治人的肉体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要改变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根本是要改变国民的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使人们渐渐改变了思想,打开了心扉,使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重新焕发出生机,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越来越受到推崇,“幼有所育,教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不再遥不可及,社会环境是合众人之力营造出来的,只有每个人的道德都提升上来,以众人之高尚的人格成就高尚的国格,整个国家社会才会更加美好和谐。中国已经打破了那个没有窗户的铁的黑屋子的困境!(摘编自谢彤《以史为鉴,以人为镜——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小说中看客群体大部分外在形象模糊,甚至只是象征性符号,只代表小说的背景,但使人有强烈的压迫感。B.鲁迅认为看客群体大多体格健壮,但精神是病态的,因此鲁迅决定弃医从文,要从精神上教育和拯救他们。C.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鲁迅小说中“看客”行为在现实翻版,侵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助长着不正风气的蔓延。D.鲁迅知道学医不能济世叔氏,于是弃医从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的思想,打破了铁的“黑屋子”的困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A.看客们内心空洞苍白,精神极度空虚,生活浑浑噩噩,所以鲁迅对他们的描写是以模糊不清的群体方式存在。B.鲁迅小说中,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都认为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利益更加重要,哪怕是别人的生命。C.在封建制度下,作为百姓们接触外界的唯一渠道和“娱乐”方式,“围观”这一畸形现象被认为是正常的。D.只要每个人的道德都提升上来,以众人之高尚的人格成就高尚的国格,整个国家社会就会更加美好和谐。3.下列选项中描述的情节产生的根本原因与材料二中“看客”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同的一项是()A.《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愿脱下那作为读书人标志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还用手一个个地排钱,来显示自己的身份。B.《故乡》中的中年闰土,与我再次相见时,对“我”毕恭毕敬,生疏的一声“老爷”使得亲密无间的童年玩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C.《阿Q正传》中的阿Q以为革命就是喊口号,于是高喊“我要造反,我要革命”;以为革命就是盘头发,用一根筷子把盘起的头发插上。D.《祝福》中的祥林嫂听了柳妈的话,用辛苦积攒的工钱捐了门槛,她认为自己已赎罪,便坦然地去拿祭祀的物品,但遭到四婶的呵斥。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5.下面的语段是《阿Q正传》结尾对阿Q被杀后看热闹的群众的描写,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些“看客”们的心理特点。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答案】1.D2.A3.C4.①材料一侧重于分析“看客”的三个心理特点:愚昧无知、精神空虚、自私自利;②材料二侧重于分析“看客”行为产生的原因、在当今社会的危害和解决办法。5.①愚昧无知。阿Q是他们的同胞,同胞被杀,看客们却当做盛宴来欣赏,认为枪毙没有杀头好看;未庄的看客们与阿Q是知根知底的同乡人,但都说阿Q是坏的,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②精神极度空虚。看客们精神空虚,以别人的痛苦来当做自己的快乐,围观阿Q行刑是为了去看“好戏”。③自私自利。看客们认为别人的生命比不上自己的利益重要,未庄的看客们都说阿Q坏,是因为怕被阿Q连累了,赶紧划清界限。【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鲁迅……打破了铁的‘黑屋子’的困境”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社会环境是合众人之力营造出来的,只有每个人的道德都提升上来,以众人之高尚的人格成就高尚的国格,整个国家社会才会更加美好和谐。中国已经打破了那个没有窗户的铁的黑屋子的困境”,可知“打破‘黑屋子’困境”的不是鲁迅,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都认为……”扩大了范围,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的第二句“他们中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这里的“他们中”是指“看客中的”而不是指所有的上层阶级和下层民众。C.“唯一渠道”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少有的渠道之一”可知“唯一”是错误的。D.“只要……就……”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的最后两句,可知原文为“只有……才……”,此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混淆。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二中“看客”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而C选项中阿Q行为表现的根本原因是辛亥革命没有充分地发动和依靠群众,所以很多人民群众不理解,以为革命就是形式主义。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一原文各段的总起概述句或总结句“而鲁迅小说中的看客描写,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外貌特征的勾勒描绘上,而是更注重从他们的内心深处来挖掘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内在灵魂的深处是愚昧无知,是精神极度空虚,是思想自私自利,不思进取”“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几乎都是无知的”“精神世界的空虚造就了他们的无情和冷眼旁观”“在鲁迅的小说中,看客自私自利,不思进取,是一群浑浑噩噩度日的可悲小人”可知,材料一侧重于分析“看客”的三个心理特点:愚昧无知、精神空虚、自私自利。②材料二中,根据第一段“从客观角度分析,‘看客’旁观的行为有其历史渊源,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愚、规民行、限民言,早已经麻痹了群众,迫使百姓收起了对他人的爱与对社会的责任”可知,作者首先介绍了“看客”行为产生的原因;第二段“直到今日,现实中仍然有他们的翻版……这是在侵蚀着原本美好的社会道德……”,作者则由鲁迅笔下虚拟人物,引出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的体现,从而说明其在当今社会的危害;第三段中,作者以一个设问句“怎么挽救这样一个病态的群体?”引出话题,并自问自答,阐述了解决办法。由此可知,材料二侧重于分析“看客”行为产生的原因、在当今社会的危害和解决办法。【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原文“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几乎都是无知的,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知,所以他们的生活才会是百无聊赖……”“因为无知,所以对别人的痛苦冷眼旁观……愚昧地实施着冷漠的语言和行动暴力”中,作者对“看客”的愚昧无知心理进行了分析。而语段中,与阿Q是知根知底的同乡人的未庄的“看客”们评判阿Q是否有罪的唯一依据就是“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不是看阿Q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由此可见“看客”的愚昧无知。②材料一原文中,作者说“精神世界的空虚造就了他们的无情和冷眼旁观”,而在语段中,鲁迅生动描绘了“看客”们“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的丑恶心理。这一心理看似荒唐,却充分展现了看客们精神空虚,以别人的痛苦来当做自己的快乐,围观阿Q行刑是为了去看“好戏”的心态。③材料一原文说“在鲁迅的小说中,看客自私自利,不思进取,是一群浑浑噩噩度日的可悲小人。他们中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都认为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利益更加重要,哪怕是别人的生命”,而语段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看客们认为别人的生命比不上自己的利益重要,未庄的看客们都说阿Q坏,是因为怕被阿Q连累了,赶紧划清界限。由此可见他们的自私自利。(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怀石投江曹尧德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白马声声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杈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汨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笥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深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节选自《屈原传》,有删改)材料二: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白马不断用前蹄刨栏厩,对草料闻也不闻,伸舌舔主人手背,两眼混浊的泪水,可见白马是很通人性的。B.屈原准备好后,见女儿睡得正香,嘴角还挂着浅浅的微笑,他一阵酸楚,热泪涌出,可见他对亲人也是无限留恋。C.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将陆离长剑挂在腰间,表明屈原此时已下定决心。D.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都非常痛心,不断地和他打招呼,询长问短,就是怕屈原选择自杀。7.关于文中“屈原投江”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江堤上百姓们对屈原的怜惜和问候中,可见屈原是深得民心的。B.老渔父的话道出楚国面临的艰难处境,这更加剧了屈原内心的痛楚。C.屈原踱至崖边,见秦兵已渡过扬子江并长驱直入,心彻底绝望了。D.屈原最后一跳,是对当权者的警示,也是无力挽救国运的无奈选择。8.文章中出现了屈原女儿小媭的形象,小说设置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9.材料一中出现了“渔翁”“老渔父”的形象,材料二中也出现了“渔父”,他们和屈原的对话差别很大,在你看来,哪个材料在这一形象的设置上文学效果更好?【答案】6.D7.C8.①小媭的出现充实小说内容,使小说情节更丰富更具感染力。②小媭的出现衬托了主要人物,描写屈原投江前对亲人的眷恋、内心的痛苦,使他的形象更丰满、更真实。③小媭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凸显了主题,屈原舍弃亲人,舍弃生命而无悔地选择怀石投江,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贞和热爱。9.材料一中的人物设置更好:①“渔翁”“老渔父”在材料一中都是普通百姓的一员,将屈原和百姓的命运系在一起,凸显出他忧国忧民的形象。②从屈原的角度看,面对“渔翁”“老渔父”的关心与问询,他无法回答、无力回天,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只有选择沉江殉国,表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材料二中的人物设置更好:①渔父的问询引出屈原被放逐的原因,举世皆浊、众人皆醉,表明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人性的悲剧,深化主题。②屈原的选择与渔父相劝的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形成对比,宁愿葬身鱼腹也不与众人同流合污,赞美屈原正道直行的高洁品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就是怕屈原选择自杀”错,百姓此刻并不知道屈原的选择。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C.“见秦兵已渡过扬子江并长驱直入”错,文中是“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从情节内容的角度看,从“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等处可知,小媭的出现充实小说内容,使小说情节更丰富更具感染力。从塑造人物的角度看,从“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等处可知,小媭的出现衬托了主要人物,描写屈原投江前对亲人的眷恋、内心的痛苦,使他的形象更丰满、更真实。从揭示主题的角度看,从“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等处可知,小媭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凸显了主题,屈原舍弃亲人,舍弃生命而无悔地选择怀石投江,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贞和热爱。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首先要比较出二者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点,然后针对两种表现,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出其作用和效果的侧重点。如果认为此文好:渔翁问“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他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老渔父见到屈原问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他关心的是百姓的前途命运,从内容上看,本文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屈原面对渔翁的问询,“屈原点了点头”;面对老渔父的问询,“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可见,“渔翁”“老渔父”在材料一中都是普通百姓的一员,将屈原和百姓的命运系在一起,凸显出他忧国忧民的爱国形象。如果认为课文好:“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引出屈原被放逐的原因,表明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人性的悲剧,深化主题。“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把屈原和渔父“不凝滞于物,与世推移”的人生态度形成对比,凸显屈原正道直行的形象,高洁的品质和高贵的理想,表现其宁葬身鱼腹也不与众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赞美了屈原正道直行的高洁品质。二、古诗文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祜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厓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节选自《宋史·文天祥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B.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军费。C.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D.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B.涕泣,指哭泣,流泪。与“不见复关,泣涕涟涟”的“泣涕”意思相同。C.咸淳,帝王年号。“咸淳九年”是帝王年号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四种。D.除,古代指授予官职,也用于免去旧职授予新职,与“擢”“陟”“拜”等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B.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C.文天祥被捕之后,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了。弘范还是坚持要求他写,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过零丁洋洋》诗给他,以此表明心志。D.文天祥被捕之后,在元营多次表明心迹,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他视死如归,死前从容坦荡,死后面不改色,文天祥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志士仁人的浩然正气。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14.文天祥愿意“一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案】10.B11.D12.B13.(1)我见过的人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吧?你可一定要竭尽全力呀。(2)我不能护卫皇上,却教别人背叛皇上,能这样做吗?14.①为臣无愧于国家,忠君爱国,一身不仕二朝,不愿投降。②为人无愧于所学,读圣贤书,举圣贤事,仁至义尽,无愧于心。【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但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有急难,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自量力,而想到要以身殉国,但愿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语意完整,“第”为转折连词,位于句首,“国家”为“养育”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是定语后置句,“有闻风而起者”作“忠臣义士”的后置定语,所以其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句意: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没看见复关(里的人),我流泪不止。C.正确。D.错误。“擢”“陟”的意思是(官职)提拔升迁,与“除”意思不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赴元朝都城”错误,文中为“如军中请和”,所以“元朝都城”应为“元军军营”。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前一个“其”,表推测,大概;后一个“其”表祈使语气,一定;“勉”,尽力,努力。(2)“捍”,护卫,保卫;“父母”,此处指皇上;“乃”,副词,却,竟然。【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可知,为臣无愧于国家,忠君爱国,一身不仕二朝,不愿投降。②由原文“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可知,为人无愧于所学,读圣贤书,举圣贤事,仁至义尽,无愧于心。参考译文: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皇上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咸淳九年,被起用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了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超过常人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老了,综观天时人事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吧?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州。德祐初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救援。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发动郡中豪杰,有民众万人。朝廷知道后,让文天祥凭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卫。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但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有急难,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自量力,而想到要以身殉国,但愿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担任临安府尹,不久又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军军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大怒,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向北到了镇江。后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到来,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于是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与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皇上,却教别人背叛皇上,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索要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所写的《过零丁洋》的诗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文天祥呆在大都一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侍奉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不久世祖又有诏书制止赐死他,可是文天祥已经死了。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行刑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叩拜而死。几天后,他的妻子欧阳氏前去收尸,文天祥的面容同活着的时候一样,文天祥终年四十七岁,他衣带中有赞文说:“孔子教导我们成仁,孟子教导我们取义,只有自己尽了道义,仁德才能实观。我读圣人贤人的书,所学到的难道是别的东西吗?从今往后,我大概对圣人贤人的教诲没有愧疚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游诸葛武侯书台①宋·陆游沔阳②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当时典午称猾贼,气丧不敢当王师。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松风想像梁甫吟③,尚忆幡然答三顾。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世上俗儒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注】①诸葛武侯书台:诸葛亮相蜀时,曾在成都北筑读书台。②沔阳:今陕西勉县,城南定军山有诸葛亮基和武侯祠,武侯祠后迁城北。典午:指司马。③梁甫吟:古歌曲名一作梁父吟。诸葛亮隆中时,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A.本诗开篇交代了诸葛武侯祠的地点、环境,渲染出萧条的气氛。B.诗中写司马懿不敢自称王师,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赞美之情。C.诗中运用拟人修辞,回忆诸葛亮的往事,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D.诗中以《出师表》肯定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认为诸葛亮远胜前人管仲与乐毅。16.本诗与《蜀相》都是咏史怀古诗,并且主要人物都是诸葛亮,但表达的情感有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相同:都有对诸葛亮才干的称颂和对英雄的怀念与敬仰。不同:陆诗还嘲讽俗儒们不知道当年诸葛亮在这高台上读的是什么奇书,才建立这样的功业。也讽刺了俗儒不思进取,选择安逸的一贯做法。《蜀相》不仅抒发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也抒发了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诗中写司马懿不敢自称王师”分析错误,“当”解释为“自称”是错误的,应该是应战,抵挡之意。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点:都有对诸葛亮才干的称颂和对英雄的怀念与敬仰。本诗中“松风想像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运用拟人修辞,回忆诸葛亮的往事,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肯定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认为诸葛亮远胜前人管仲与乐毅,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干的称颂;《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这些诗句都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敬仰。不同点:本诗中“世上俗儒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俗儒们不知道当年诸葛亮在这高台上读的是什么奇书,才建立这样的功业。借此讽刺了当时俗儒不思进取,选择安逸的做法,针砭时弊;《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意思是: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不仅抒发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也抒发了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表明自己宁可突然死去随流水消逝,也不肯做出讨好别人的丑态。(2)古诗词中很多以“自”“空”营造意境氛围的,如姜夔《扬州慢》的词序中“寒水自碧”一句与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3)运用典故可以使文章达到辞近旨远的效果,《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为蜀道的由来增添了神秘色彩,引人入胜。【答案】①.宁溘死以流亡兮②.余不忍为此态也③.映阶碧草自春色④.隔叶黄鹂空好音⑤.地崩山摧壮士死⑥.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溘、碧、鹂、摧、栈、钩。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古诗词究竟是必需品还是调味品?可能有不少人思考过,诵读大量古诗词的意义到底何在?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曾强调“诗词可以影响做人的深浅厚薄”,肯定了古诗词对个人气质塑造、人格养成、素养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跨越千百年的历史,古诗词早已渗透在我们社会生活中。除了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电视、网络媒体上的名家诗词课被热捧,古诗词学习的小程序或公众号流行等,还有一个事件特别值得关注。还记得疫情初期,日本援华物资外包装上的古诗词么?“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些在这一特殊时期出现在捐赠物资的外包装上的诗句无疑被赋予了我们的近邻愿与我们共克时艰的新的意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当全球面临严峻的疫情考验时,我们自然要____①____地站出来分享战役经验、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无论是使领馆、地方政府,还是各大企业、民间组织,都不约而同地在援外物资的包装箱上贴上了精心挑选的寄语。诗句、箴言、歌词……一行行简短而真挚的文字背后,藏着我们____②____的满满真情,更寄托着特殊时期人们心中的美好期盼。尽管诗句本身并不能杀死病毒,却可以给予正在与病毒殊死搏斗的人以别样的温暖和感动,让他们感受到了防控病毒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这是人类互相理解与支持的力量,这是____③____、休戚相关的力量。这样的力量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人类社会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的美好意愿,让我们畅想“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社会新图景。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责无旁贷(义不容辞)②投桃报李(礼尚往来)③唇齿相依19.这些诗句在这一特殊时期出现在捐赠物资的外包装上,无疑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我们的近邻愿与我们共克时艰。【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强调当全球面临严峻疫情考验时,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可用: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容许推辞、拒绝。②语境形容寄语所包含的善意和礼节,可用:投桃报李(礼尚往来)。投桃报李:比喻彼此善来善往,以礼相待。礼尚往来:指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也指用同样的态度或做法来回应对方。③与“休戚相关”并列,强调关系密切,可用:唇齿相依。唇齿相依:比喻互相依存,关系密切。【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首先抽出长句的主干:诗句无疑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然后把修饰语独立出来,添加成分单独成句:把“这些在这一特殊时期出现在捐赠物资的外包装上”变为“这些诗句在这一特殊时期出现在捐赠物资的外包装上”;把“我们的近邻愿与我们共克时艰”独立成句。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子顺序,连贯表达即可。(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熬夜抢购的东西,心心念念盼发货,结果东西到手,反而觉得没那么香了。其实,这是大脑中的“奖励回路”机制在作怪。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感到饥饿,就会去寻找食物。在你吃掉巧克力,收获饱腹感的同时,____(1)____,产生愉悦感。虽然多巴胺能使人愉悦,但是这一效应持续的时间很短,而且很快随着多巴胺水平的降低而消除。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你得到想要的东西后,很快失去新鲜感和满足感。越到后面,那东西越难重燃你的热情,即使它天天出现在你面前。因为对于____(2)____,多巴胺水平也会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这时大脑会再次激活“奖励回路”,刺激你渴望拥有新事物,以便不断通过新鲜的刺激来____(3)____。所以,你才会一方面觉得到手的东西“不香”了,另一方面又不停地“买买买”。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克制对“奖励”的渴望,冷静审视自己的真实需求,才能真正做到理性消费。20.下列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不香”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