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化资料信息化管理基础_第1页
E化资料信息化管理基础_第2页
E化资料信息化管理基础_第3页
E化资料信息化管理基础_第4页
E化资料信息化管理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信息化管理基础一、信息技术革命二、信息化内涵三、信息化管理与运作四、组织与管理一、信息技术革命1.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科学技术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特别是一些重大科学技术的开展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因素。人们习惯上把因为科学技术革命导致的人类社会的全面突变或革命性变化称作“化〞,如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等,而对应的社会形态被称作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等。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深深地刻着科学技术的时代烙印。“刀耕火种〞即农业工具的创造和作物知识的发现——农业的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逐步摆脱狩猎和游牧的原始社会,进入农业社会。它经过了上千年的历程。200年前,机械与能源即工业的科学技术革命,利用机械力、蒸汽、电力、石油等动力方面的变革,实现人类体力上的解放,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场能源革命。机械化、电气化导致的社会化大工业生产方式,把人类带入“工业社会〞。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开展——信息的科学技术革命,使得信息迅速赶超上材料、能源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开展的一种决定性力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走向社会化、产业化。这种变化不仅迅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和社会运行机制,而且还贯穿于各种社会职业活动之中。结果是:社会经济的信息投入产出比迅速增长,社会交往合作不断加强,科技与经济加速开展。发生在现代社会中的这一变化趋势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化〞。信息化把人类带入“信息社会〞。无处不在、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信息系统和主导现代社会开展的支柱——信息产业,成为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标志。2.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其中,最主要的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它们相当于人类的思维器官、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效应器官。与半导体材料紧密相关的微电子技术是它们的基础。微电子技术是指在几平方毫米的半导体材料上,用微米及亚微米刻蚀加工技术,制作成成千上万的晶体管构成的微缩单元电路,并应用这些电路装配成各种微电子设备的总称。通俗地讲,微电子技术就是一门使电子器件或电子设备微型化的技术。其根本构成是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其特点是精细或超精细的“微〞加工技术,是一种节约材料、能源、空间和劳动的技术。其技术工艺新、更新换代快、品种数量多、应用范围广,集中表达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精华,全面推动了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在过去的30多年间,芯片每18个月集成度翻番、价格减半(“摩尔定律〞),微电子技术造就了成千上万的信息技术应用,有人把它概括为“3C〞革命,即计算机(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和自动控制(Control)领域的革命。三者相互联系,不断开展,集成应用,使整个社会普遍实现了自动化——工厂自动化(FA)、办公自动化(OA)、家庭自动化(HA),即“3A〞革命。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从政府办公到企业生产运作再到家庭、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很难想象,当今信息化社会如果没有计算机将会成为什么样子,这就如同工业化社会没有机器和电一样。信息技术的开展完全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信息技术的水平、规模和应用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人们把这种因信息技术开展而导致的社会变革称为信息技术革命。3.信息技术革命的特征信息技术革命具有技术科学化、群体化、智能化、高新性等特征。第一、与依赖经验完成纺织机械革新不同,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等信息技术创造和开展过程中,科学理论与实验始终起着主导作用。科研成果渗透到技术的各个环节,成为技术开展的关键,使技术越来越科学化和成熟。这一点不难从计算机、通信、互联网等技术的开展历史中得到验证,如关系代数理论于数据库技术,TCP/IP协议于互联网技术等。

第二、随着人们改造自然和生产实践活动的愈加深化,所面临的问题就愈带有综合性,涉及范围广、难度大,绝非单一科技所能胜任,必须依赖多学科、多技术所形成的技术群解决。如野外作业人员或移动商务人员需要使用便捷可靠的移动终端设备,人们综合多种技术制造了集PDA、GPS和Phone于一身的智能手机及其应用软件。第三、信息技术革命更强调智能化。比方,机电一体化的数控机床、机器人;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涉及的语音处理、图像识别、软件代理、搜索引擎技术等,无不带有智能色彩。第四、信息技术具有高新技术的特征。一是高驱动,信息技术相当大程度上是经济开展的驱动力,几乎可以渗透应用于各个领域,带动各行各业技术进步,它的应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二是高增值,它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倍增器。三是高智力,信息技术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新技术,其开展主要依赖于智力,其次才是资金。四是高战略,信息技术是以科学技术形式表现的战略实力,直接关系到一个组织、区域或行业乃至国家的社会经济地位。五是高风险,信息技术的探索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任何一项开创性构思,设计和实施都具有风险,要么获得巨大成功,要么造成严重损失。六是高时效,信息技术开展变化快,市场竞争剧烈,时间效益特性突出。二、信息化内涵1.信息化概念现在,尽管“信息化〞一词被社会广泛使用,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甚至没有统一的翻译——参考网络学习题)。不同的人站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一般可归为如下一些理解:

•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逐步应用的过程;•信息化是继农业化、工业化之后人类生存和开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其结果是导致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化是政府促进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战略;国家信息化包含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与个人信息化等多个层面;•信息化是各级社会组织为顺应社会开展潮流,所从事的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的活动。有人把“活动〞形象地分为3个任务:“铺路〞——建设信息网络,“买车〞——建设信息系统,“运货〞——提供信息内容。本课所用“信息化〞一词的内涵主要限于最后一条,信息化特指一个具体组织实体(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或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的过程与活动。2.信息化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科技密集型经济形态,使信息成为社会开展主导性或支配性资源。信息极大的丰富,信息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以信息产品制作和信息效劳为主的信息产业,成为社会支柱产业。我们正面对的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化)社会,它具有如下典型特征:•非物质性各种文字的、图形的、图像的、声音的信息被进行0-1二进制编码即数字化,社会进入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所描述的“比特时代〞。正如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根本单元一样,比特是构成信息世界的根本单元。在信息社会中没有重量的、虚拟形式的、非物质的比特(bit)比原子(atom)更加重要和活泼,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其物质重量在减轻或消失。正像人们看到的,在数字化时代,人们会花钱买创意、娱乐、式样、便利、速度、创造性和美观。因此,出现了一大批非物质性的高附加值效劳业,如信息咨询、代理效劳、媒体制作、软件开发等等。•超时空性由于信息网络的存在,到处都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的没有重量的比特,它们无视空间和地域,时空距离被消除,地球变成了“村〞。电子商务、全球经济一体化、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超越了时空,实现了信息的网络化。•可扩展性因为比特可以共享且方便传播,所以信息社会具备某种“无限可扩展性〞。传统稀缺经济学“物以稀为贵〞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传统的生产观念、生产方式和产品交换方式等都受到重要影响。三、信息化管理与运作国家信息化的任务会分层次(领域或行业、区域或地方、企业或事业)而具体地落实到相应的部门或机构,一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如何顺应历史潮流,在国家信息化建设战略和方针指导下,因地制宜地运作本单位的信息化,实现“铺路、买车、运货〞,需要各种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一个组织的信息化管理与运作通常包括信息化规划、信息化组织、信息化实施和信息化评价等环节和相应管理任务。信息化规划信息化规划是在分析一个组织经营管理战略的基础上,对组织信息化建设的远景、使命、目标、战略、原则、架构和进程等进行的筹划与设计。组织的经营战略规划是它的基础,一般的信息化规划可以被细分为信息化战略规划、信息基础设施规划、信息系统规划、信息资源规划等。它们使组织有方案地完成不同层次的信息化任务。能否制订好的信息化规划,往往决定着信息化的成败。而制订好的信息化规划,既需要有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业务的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也需要有科学规划的方法,更需要组织决策层的领导和支持。信息化组织信息化需要配置各种各样的资源,而人是最重要的,他们是完成信息化任务的主体。组织如何构建以信息主管(CIO)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和相应的队伍,是信息化组织的首要问题。对一个组织来说,信息化是一场革命。如何有效地实施信息化,即使信息技术与业务管理有机结合,提高效率,创造效益,通常也需要业务流程重组(BPR),组织结构调整。3.信息化实施在信息化规划的指导下,具体完成各类信息化建设任务。它包括两方面的工作:1)信息化工程管理,即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信息化工程过程的启动、方案、实施、收尾等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和监控。2)信息系统运作,主要解决信息化工程完成,信息系统上线以后,如何实现系统的良性运行、高效使用和平安维护等问题。4.信息化评价信息化不仅会产生一个结果,同时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信息化评价不仅要对组织的信息化水平(结果)进行客观的状态评价,以便纵横向比较。同时,也要对信息化过程包括其各个环节进行过程绩效评价。信息化评价是一种多准则的系统评价,需要建立客观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四、组织与管理1.社会组织及其分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生活在世界上的人被分在社会特定群体中,遵循特定的行为标准,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便是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指:一定的人群为实现某种目标,按照特定的相互关系和活动规则所组成的群体。人员、岗位、职责、关系和信息构成组织的5个根本要素。组织是有目标的,它决定着组织的性质、行为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我们把社会组织分为4大类:1)政府机构:包括国家各级立法、司法、行政部门。政府是社会开展的宏观调控机构,主要从维护社会公益角度,建立社会秩序(包括市场秩序),为社会提供平安和稳定的保障(如社会保障体系等)。2)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效劳组织。3)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独立核算的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如个体工业者)。它们为数最多,是社会生产与开展的根本力量。4)其他:不属于上述的单位。如非政府机构、社团(如妇联)、协会等非赢利性组织。2.管理的概念管理是人通过一定的手段和过程,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人、财、物、时间、信息、技术、方法等,高效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功能定义)。管理主体是人(管理者);管理对象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技术、方法等资源;管理活动是科学地配置和使用资源;管理目标是高效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因为组织有非盈利(如政府)和盈利(如企业)之分,所以“高效〞包括高效率和高效益两重含义。管理的核心是目标最优化(如政府管理本钱最小、社会冲突最小或公平最大化;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等)。所以,管理者最根本的素质是具备效益优化意识和能力,即本钱/效益分析或投入/产出分析意识和能力。著名的管理学家H.Simon(西蒙)有一句名言“管理就是决策〞。管理是一个围绕决策,由信息、目标、方案、选择、执行、评价、反应等要素或环节组成的不断循环的自封闭过程(过程定义)。其中,“信息〞存在于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目标〞是组织对事物客观状态的一种主观期望,它通常建立于管理者对未来的预测之上,同时也蕴涵了人判别事物好坏的价值观(如本钱越小越好,收益越大越好)。“方案〞是人可控的管理行为,可以被表示为一定管理资源使用的数量和方式;“选择〞是决策人根据其偏好,测度和比较方案的效用,最终依据一定的决策原则确定优选方案;“执行〞是通过组织、指挥活动实现行动;“评价〞是通过一定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获取关于目标和活动效果的比较信息;“反应〞即反应控制,指各环节间信息传递和活动行为调整。管理过程可分为“决策分析(又称方案)〞和“执行与控制〞两大阶段。“决策分析(方案)〞是指行动前管理者(决策人)的思维活动,即决策人根据信息,设立组织目标,寻找实现目标的方案,并进行优化选择(俗称拍板)。决策分析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分析。“执行与控制〞涉及具体行动的“组织、指挥和控制〞等管理活动。其中,“组织〞:首先,按决策(方案)需要设置机构、明确岗位、配备人员、规定权限、赋予职责,完成人力资源配置;其次,合理配置和使用其它资源,以使行动取得最正确效果。“指挥〞:管理者运用组织权限,发挥领导权威,对其下属所进行的鼓励、协调、命令、调度和检查,高效的指挥系统是“执行〞环节的核心。“控制〞:又称反应控制,它包括评价和调整。评价的任务是收集行动执行过程及其效果的各类信息,并与方案目标比较分析;调整是指管理者在接到评价的反应信息后,对方案及其执行等所进行的修正或改良活动,以弥补方案不周或防止行动偏离。所以,管理具有方案、组织、指挥和控制等4大职能。管理层次复杂的管理通常被人们从组织上分为战略、管理和操作等3个层次,相应决策被分为战略决策(Strategicdecision)、管理决策(Administrativedecision)和业务决策(Operatingdecision)。战略决策是为谋求组织体与变化着的外部环境之间到达动态平衡的一种决策。这种决策具有总体性、重大性和长远性的特征,由组织中高层决策人完成,如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决策是组织体为实现战略决策所进行的具有实施管理性质的一种决策,由组织中的管理部门完成,如企业部门管理。业务决策是在管理决策的指导下,为了提高组织体中各种具体业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等的一种决策,它们集中在组织体中的专业部门或基层单位,如企业班组生产。决策种类:主要特征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决策权集中集中与分散混合分散信息不全较全完全问题结构不良一般良好风险程度大一般完全可推断决策组织复杂一般简单再生性非再生非再生和反复均有反复、再生目标数多单或多单决策程序复杂一般简单决策分析准分析准分析分析决策实施长期中期短期根本的管理组织形式与管理层次相关的是分权,其结果就是将组织划分为若干相互依存、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根本管理单位。不同的分权方式,导致不同的管理组织形式(结构)。常见的根本形式有:

1)直线型这是最简单的组织形式,没有职能机构,从最高层到最低层,上下垂直领导。适用于人数较多但职能单一的组织。如军队、学校院系管理等,如图1-1。2)职能型这是较常见的一种组织形式。根据专业化原则,先将组织分解为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下为作业单位。3)矩阵型这种组织形式象数学中的2维矩阵,故得名之。其中一维是直线或职能式组织,另一维则是任务(如工程或产品等)。上述为3种最根本的组织形式,它们还可以组合成新的组织形式,如广泛采用的直线-职能型、事业部型等。各种组织形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管理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相应组织形式,使之效能最正确。同时,描述一个管理组织的结构,也是对其进行业务流程分析、优化乃至信息化所必须的基础工作。企业经营管理根本知识一、企业及其分类二、企业经营管理及其信息化三、人力资源管理四、财务会计基础五、生产运作管理一、企业及其分类1.企业的概念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或效劳等经济活动,通过满足社会效益而获得利益,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开展、自我约束制度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市场经济下企业应具有独立自主性、自负盈亏性和市场导向性等特点,具备应变力、创新力、竞争力、开展力、内在冲动力等能力,以应付来自市场的任何变化。2、企业的分类现代企业多种多样,按照不同的方法,可以对企业进行分类:按承当经济责任划分: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无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经济责任和“股份〞相关,理解它们需要了解基础的财务会计知识。按所有制划分: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按产出性质划分:工业企业、商业企业、运输业、效劳业等。按产业性质划分:第一产业企业(农业、矿业…)、第二产业企业(制造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企业(效劳业…)等。按生产、产品及销售形态划分:水泥加砖块的传统企业、鼠标加砖块的传统E化企业、虚拟企业等。

生产同类产品的所有企业构成了产业(Industry)。信息产业包括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传递、计算机效劳与软件业、信息效劳相关行业(如咨询业…)等。二、企业经营管理及其信息化1.企业经营管理企业通过生产运作向市场提供自己的产品或效劳,以期在满足公益(消费者需求和国家税收)的同时,也得到收益(利润)。能否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因素:1)消费者需求情况;2)同质性企业竞争情况;3)供给情况(含宏观经济环境);4)政府的法规、政策与效劳等;5)企业自身条件(生产能力)等。所以,经营一个企业,首先要在尽可能多而准确地把握企业内外部(特别是市场)信息的基础上,确定适宜的开展战略。进而,通过对其人力资源、财务和生产运作等进行科学的管理,提供社会需要的好产品或效劳,才可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下生存与开展。掌握信息的数量多少、质量上下、速度快慢,进而能否制订出好的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生产方案,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开展的关键。这正是企业信息化所要解决的问题。2、企业信息化概述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各个层次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不断提高其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活动。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个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不断融合相互进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且高风险的过程。最主要的是,企业需要围绕其经营战略,制订信息化规划,建立相应的信息化组织,指导信息化建设活动。从技术层面,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完成构建信息网络、开发信息系统、利用信息资源等三个层面的工作。(1)构建信息网络构建企业内网、外网和互联网,即借助ISP利用TCP/IP、防火墙、虚拟专用网(VPN)等技术搭建平安可靠的企业内部网(Intranet)、外部网(Extranet)和互联网(Internet)。公众可以通过Internet访问,了解企业、电子商务、接受效劳、参与设计等;合作伙伴(如供给商)利用Extranet共享信息,协同商务;员工则利用Intranet实现网上办公、知识管理、协同工作等。(2)开发信息系统根据企业信息化规划,企业分步骤地、因地制宜地建设或引进使用以下常用的信息系统:OA(OfficeAutomation,办公自动化)使企业的行政管理事务自动化;CAD(ComputerAided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CAPP(ComputerAidedProcessPlanning,计算机辅助工艺流程设计)/CAM(ComputerAidedManufacturing,计算机辅助制造)/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等系统集成,完成企业生产运作过程的自动化;CRM(CustomerRelation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客户信息深度管理,实现销售过程自动化;SCM(SupplyChainManagement,供给链管理)实现供给链管理自动化,以便协同设计、生产与商务;EC(ElectronicCommerce,电子商务)实现商务自动化;EIP(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企业信息门户)积累企业知识财富,实现知识管理(KM);DSS(DecisionSupportSystem,决策支持系统)/EIS(ExecutiveInformationSystem,/经理信息系统)借助商业智能(BI)等分析工具,辅助高层管理者进行决策分析,使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化。(3)利用信息资源企业信息资源是指企业生产运作和管理所需的所有信息。信息社会信息极度丰富,企业亦然,人们经常会陷入矛盾、虚假信息的海洋中。所以,信息资源的组织技术(如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等)和利用技术(搜索引擎、联机分析OLAP等)是信息资源利用的关键。尽可能地根据国家或行业标准,制订企业数据编码标准;以及建立企业信息门户,集成企业信息;加强员工信息系统操作和应用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其信息意识与能力(信息敏感力、转化力、决策力等),这些都是企业利用信息资源所要做的主要工作。三、人力资源管理1.人力资源及其特点所谓人力资源,是指在一个国家和地区中,能为社会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称。与其它物质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具有以下特点:时效性。人的劳动能力的形成、开发、利用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劳动力的体力、智力不能及时、合理地被使用,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失。能动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力既是被开发、被管理的对象,又是自我开发、自我管理的主体。

智力性。人的智慧可以传播、积累,人可以通过智力使自己能力扩大,这种智力的继承和开展使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劳动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得以积累、延续和加强。社会性。人的行为方式与价值具有社会性,人不仅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社会需要的满足。这些特点使得对人的管理更倾向于一种“软〞管理,强调价值观、公平、交流与沟通。2.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人力资源管理是将人视为生产经营中的一种特殊的和珍贵的资源,围绕组织经营管理的整体目标,对人力资源进行的方案、组织、指挥和控制等管理活动。通常涉及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与录用、培训与开发、绩效考评、薪酬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1)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针对企业业务的需要,按照人力未来的需求开展做出的时期方案。人力资源规划的对象是指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各类工作所需配置的人力资源(结构)等。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人力需求的预测;2)人员招聘方案;3)人员培训方案;4)人力资源使用方案。(2)工作分析工作分析,亦称职位分析或岗位分析,是在人力资源规划的指导下,根据需要,对其各类生产管理活动所进行的系统调查和研究分析,对各种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相互关系以及任职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条件进行的科学系统的描述和规定。它是其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如招聘与录用、培训与开展、绩效考评、薪酬管理等的基础。(3)招聘与录用在岗位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招聘与录用工作就是在适宜的时间,把适宜的人,安排在适宜的岗位上。通常包含如下工作内容:制定招聘方案,选择招聘途径,进行招聘宣传,考核和甄选应聘人员,办理聘用手续,进行新员工上岗引导,以及对不需要人员加以解聘等。招聘可以有多种形式,其主要形式包括内部选拔和外部招聘。(4)培训与开发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作用表现在:1)通过给新员工传授完成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根本技能,使其很快适应新岗位的要求,这是上岗培训的主要功用;2)通过给在岗员工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或更广泛技能的时机,塑造和强化员工的献身精神;3)成功的培训在促使员工掌握完本钱职工作所需技能的同时,还通过锻炼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技能、沟通技能和团队合作技能等,使员工能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形成更强的适应力,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流动和工作转换。培训过程通常由四个步骤构成:1)确定培训对象和培训需求,即这个人或这项工作需要在哪些方面加以提高和改良;2)为培训工作建立明确的、可度量的目标;3)选择适宜的培训技术和培训方案进行培训;4)对学员的反应、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后工作行为的改变以及工作绩效的改善情况等做出评价,以便改良和完善培训与开发工作的效益。(5)绩效考评绩效通常是指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业务成效。绩效考评就是以最大绩效为目标,通过对组织机制及组织成员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进行评估和分析,以改善组织机制及组织成员的组织行为,提高组织竞争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更好地实现组织的各工程标。它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控制环节,是薪酬制度的基础,对人才配置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益情况与之密切相关,怎样搞好绩效考评关系重大。考评需要有一套完整的业绩评价体系,通常由能力、奉献、态度等多方面的指标构成。绩效考评的方法包括考评分开、分类分层、平时与年度相结合、个人与部门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领导与效劳对象相结合、综合考评与单项考评相结合。考评的结果应与奖金挂钩,与培训挂钩,与岗位调整挂钩,与职业生涯规划挂钩,为人员的合理使用提供决策支持。由于考评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这种分析将为人才选拔、奖金分配、培训安排、岗位调整等奠定了基础。(6)薪酬管理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落脚点,也是鼓励机制的重要组成局部,薪资制度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它直接影响到吸引人、留住人、鼓励人及合理的人工本钱控制等。薪酬管理的目标主要是:1)留住有价值的员工;2)鼓励员工,使其不断地提高效率与绩效;3)与国家的相关立法和规定相吻合。现有薪酬管理常采用岗位绩效薪资制度、年薪制、期权制、经济增加值等薪资鼓励机制。薪资结构主要由以下局部组成:根本薪资、工作津贴、年功薪资、奖励薪资等。根本薪资是最低薪资,它是保障薪资;工作津贴包括岗职薪资、技能薪资等。岗职薪资是根据岗位责任大小等因素所得到的报酬;技能薪资是根据岗位要求的能力、技能等决定的报酬;年功薪资是依据在企业的工作年限所确定的报酬。奖励薪资包括经常性工作奖,比方,月度奖、季度奖和年终奖,以及劳动分红、特殊奉献奖。根本薪资是定额劳动,奖励薪资是超额劳动。在薪资结构里还涉及到各个局部的比例关系问题,比方根本薪资与奖励薪资的比例、年功薪资的比例等。四、财务会计基础企业中任何人从事任何业务活动(生产运作或管理)都需要资金,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永恒目标。所以,理财即合理地筹措、使用有限的资金完成各项业务活动,同时不断地评价企业经营效益(盈亏分析),即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最根本而重要的工作。1、财务管理概述(1)财务管理的涵义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组成局部,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企业财务活动是以现金收支为主的企业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也称资金运动,包括筹资、投资、运营和分配所引起的资金运动。筹集资金的活动有发行股票、发行债券或向金融机构借款、留存盈利等形式。投资资金的活动包括购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对内投资,购置其它企业的股票和债券与其它企业联营等对外投资。运营资金的活动指生产运作和经营管理所出现资金流动。分配资金的活动包括纳税、弥补亏损、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等。企业在开展生产经营业务的过程中,必然与企业外部和内部有关各方面发生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因此,由理财而发生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被称为企业财务关系。主要表达:1)经营权和所有权关系;2)债权债务关系;3)强制和无偿分配关系;4)企业内部资金结算关系;5)劳动成果分配关系。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理顺企业资金流转程序和各种经济关系,确保生产经营顺畅以及各方利益得到满足,来实现企业目标的。2、财务会计财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财务信息的一种管理活动。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职能,即核算与监督。会计核算是通过价值量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进行公正报告的工作。会计监督是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评等具体方法,促使经济活动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到达顶期的目的。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只有在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正确核算的基础上,才可能提供可靠资料,作为监督的依据;同时,只有搞好会计监督,保证经济业务按规定的要求进行,并且到达预期的目的,才能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3、会计核算流程概述会计核算需要严格地按照国家有关法规(“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要求,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日常会计核算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设置与登记账薄、编制财务报表3个环节。完成此3项任务,一个会计期(如以月为单位)的核算工作即告结束。然后按照上述程序进入新的一个会计期,如此循环往复,直至企业停业清算。4、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是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编制财务报告是由企业财务信息用户的需要所决定的,用户一般包括国家、上级主管部门、企业本身、投资者、债权人、税务机关等。财务报告由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利润分配表等。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会计期末(月末、季末、年末)财务状况的报表。通过资产负债表的资料,可以了解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总额及其构成情况、企业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筹资能力;考察企业资本的保全和增值情况;分析企业财务结构的优劣和负债经营的合理程度;以及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财务平安程度等。资产负债表单位名称:901公司2007年4月30日单位:元资产行次年初数期末数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行次年初数期末数流动资产:1流动负债:1货币资金2202000172000短期借款2短期投资3应付票据3应收票据4应付账款4120000120000应收账款5400000390000预收账款5减:坏账准备6其它应付款6应收账款净额7400000390000应付工资7120000预付账款8应付福利费8其它应收款91000010000未交税金9存货10300000260000未付利润10待摊费用11其它未交款11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12预提费用12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13待扣税金13其它流动资产14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14流动资产合计15912000822000其它流动负债15长期投资:16流动负债合计16240000120000长期投资1717固定资产:18长期负债:18固定资产原值1920000002020000长期借款19减:累计折旧20600000650000应付债券20固定资产净值2114000001370000长期应付款21固定资产清理22其它长期负债22在建工程2324000002410000长期负债合计23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24所有者权益:24固定资产合计2538000003780000实收资本2544720004472000无形及递延资产:26资本公积26无形资产27盈余公积27递延资产28未分配利润2820000无形及递延资产合计29所有者权益合计2944720004492000其它长期资产:3030其它长期资产3131资产总计3247120004612000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计3247120004612000损益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月份、季度、年度)内经营成果的报表。利用损益表的资料,可以了解企业一定时期实现利润或发生亏损的情况,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检查影响利润(或亏损)变动的原因,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济效益;以及了解企业利润的分配或亏损的弥补情况损益表单位名称:901公司2007年4月单位:元项目行次本月数累计数一、产品销售收入1120000.00220000.00减:产品销售本钱250000.00110000.00产品销售费用31000.00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4二、产品销售利润570000.00109000.00加:其它业务利润62000.00减:管理费用750000.0080000.00财务费用8三、营业利润920000.0031000.00加:投资收益10营业外收入1112000.00减:营业外支出12四、利润总额1320000.0043000.00减:所得税14五、净利润1520000.0043000.005、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与账户财务报表以货币表现的形式反映了企业经济活动,它由6大类会计要素组成。会计要素,即会计核算对象和内容,是对会计对象按照其经济特征所作的分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6类。资产把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能够用货币表现,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的一切东西(如货币资金、材料、产品或商品、设备、房屋等)通称为资产。它是任一企业经营管理的物质基础。资产类工程按其流动性的大小,或按资产变现能力的强弱,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类。流动资产是指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待摊费用等;非流动资产是指不符合流动资产定义的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递延资产、其它财产等。2)负债会计上,把给企业投资且仅要求企业按期还本付息的人称为债权人,把能用货币计量,需要企业以债权人能够接受的资产或劳务归还,企业承当偿债义务的债权人投资称为负债。负债类工程按其承当经济义务期限的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类。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归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预提费用等;长期负债是指归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所有者权益会计上,把给企业投资且要求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并按投资比例获取一定的报酬的人称之为所有者。所有者通常以投入货币、设备、材料等资产的形式对企业进行投资。所有者对企业的投资表现为以下特点:<1>不要求归还,企业可在存续期间内长期使用;<2>要求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3>按投资比例承当风险;<4>分享剩余利润及资产;<5>能够用货币计量。会计学中将但凡具备上述特点的所有者投资称为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它反映产权关系,通过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利润分配等形式表现出来。上述资产类工程金额合计数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工程金额合计数必须相等,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便是会计等式,它是会计(复式)记账和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收入会计上,将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利益流入称为收入。如销售产品取得销售收入,提供劳务取得营业收入等,以营业收入、产品销售收入、营业外收入等形式表现。它是企业经营活动取得的经营成果,是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好坏的根本指标。费用会计上,将能够用货币表现的资金流出或消耗称为费用,它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资产的消耗(料、工、费),包括产品销售本钱、营业本钱、营业税金、营业费用、制造本钱、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所得税等,是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好坏的根本指标6)利润收入和费用之差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成果。会计上,称收入大于费用的余额为利润;反之,称之为亏损。如果出现利润,所有者将要求分享利润中的一局部,即利润分配;如果出现亏损,所有者应承当亏损造成的损失,并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弥补,以保证经济活动在原有的规模上进行,即亏损弥补。它以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等形式表现。利润是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好坏最重要的指标。会计科目是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进行的分类编目。与之对应的是账户,它被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益类、本钱费用类五类。按分类详细程度可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总分类账户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核算的账户,也称总账、一级账户。明细分类账户是对企业某一经济业务进行明细核算的账户,也称明细账。6、会计核算根本步骤根据会计工作流程,在设立会计科目和账户后,一个会计期内需要依次完成如下工作:用复式记账法填制记账凭证复式记账是指在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同时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其理论依据就是会计等式的平衡原理。复式记账包括借贷记账、增减记账、收付记账三种具体方法。我国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明文规定中国境内的所有企业都应该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借贷记账法是根据,以“借〞、“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遵循“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按借贷相反的方向,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复式记账法。例如,为了支付员工工资,2007年4月2日从工商银行提取现金120000元。该项经济业务涉及到银行存款的减少和现金的增加,它们都是资产类账户,应该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这笔业务可记录为以下形式:借:现金120000贷:银行存款—工商行120000会计凭证是用于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文件。根据取得和填制会计凭证的程序和用途,会计凭证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来记载和说明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的最初书面证明,称为“原始凭证〞;另一类是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填制的、作为登记账簿依据的“记账凭证〞。利用复式记账法将原始凭证填制成为记账凭证,是整个会计核算的基础。登记账簿会计账簿是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连续、分科目类别地记录经济业务的簿籍,由具有一定格式、互有联系的若干账页所组成。它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账簿按其用途可以分为序时账(日记账)、分类账(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备查账(辅助账)三类。账簿按形式分类可以分为订本式账簿、活页式账簿和卡片式账簿。登记账簿就是将记账凭证分类登入和汇总会计账簿。(3)编制报表编制报表即根据财务管理要求和会计凭证、账簿数据,按照一定计算方法,编制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变化的各类财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利润分配表等)。五、生产运作管理1.生产运作及其分类把企业将人力、物料、设备、技术、信息、能源等生产要素(投入)变换为有形产品或无形产品(产出)的过程称为生产运作。一般地,人们把制造有形产品称为生产(production),而把提供无形效劳(劳务)称为运作(operations)。事实上现代企业生产与运作共存难分,故通称为生产运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生产运作管理主要解决生产运作过程的方案、组织与控制。社会中的产品和效劳千差万别,概括地被分为:制造性生产和效劳性运作两大类。制造性生产是通过物理和(或)化学作用将有形输入转化为有形输出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看,它又可以被细分为如下类别:连续性生产(如化工、炼油、冶金等)与离散性生产(如机电、计算机、服装、家具等);备货式生产(MTS:Make-To-Stock)和订货式生产MTO:Make-To-Order);大量生产、单件生产和成批生产等。效劳性运作又称非制造性生产,它的根本特征是提供劳务,而不是制造有形产品。它可细分为如下类别:纯劳务运作和一般性劳务运作;顾客参与运作和顾客不参与的运作;资本密集效劳和劳动密集效劳,前者如酒店、娱乐场等;后者如学校、事务所等。

值得指出的是,在后工业时代(信息社会),效劳业将成为社会生产的支柱。以美国为例,从事效劳业的人数占就业人数的比例,从20世纪初不到40%,到20世纪末超过了80%;2000年美国的国民收入的70%是由效劳业创造的。2.生产运作管理的目标与根本内容生产运作把具有各种知识技能的人、各种功能的机器和厂房、可能利用的资金有机地协调或配置成为一个统一体,我们称之为生产运作系统。生产运作管理是对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护过程的管理,它包括生产运作活动的方案、组织与控制。生产运作管理目标是:高效、灵活、准时、清洁地生产合格产品和(或)提供满意效劳。高效即产出与投入价值比或效率最大。灵活是指能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生产不同的产品或提供多样的效劳。企业处理外界变化的能力被称为柔性,如何组织企业内外部资源实现柔性生产,不断协调供需关系,是现代生产主要追求的目标。准时即在方案的时间内完成各项生产运作任务。清洁是指生产运作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最少。从过程的角度看,生产运作大致包括生产运作系统设计、运行和维护(改良)三大环节。其中生产运作系统设计环节包括:产品或效劳的选择和设计、工艺选择、能力规划、设施选址布局、工作设计等。它是生产运作过程的基础。生产运作系统运行主要解决生产运作系统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按用户的需求,生产合格的产品和提供满意的效劳。生产运作系统维护是对生产运作系统所进行的修整、更新和改良(如扩建设施、作价设备、市场调整等)。生产运作系统运行管理是核心,通常涉及生产方案、组织与控制三个方面。“方案〞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何时生产,包括预测市场需求,确定提供产品或效劳的种类及数量,编制生产作业方案等;“组织〞解决如何合理组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信息等生产要素,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控制〞解决如何保证系统按方案运行,包括生产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物质消耗与库存控制以及本钱控制等。运行管理本质上是一种方案管理,即按照方案来管理企业的生产运作活动。它是一个过程,通常包括编制方案、执行方案、检查方案完成情况和拟订改良措施四个阶段。需要企业的方案、生产(车间)、技术、劳资、供给、销售、设备、财务等各个部门,围绕这四个阶段来实行方案管理。企业各级管理部门是生产运作过程的指挥者和控制者,要做到有效地控制和管理生产运作活动,制订科学合理的方案是生产运作管理的中心工作。企业中的方案一般分成战略层(长期)方案、战术层(中期)方案与作业层(短期)方案三个层次:现代生产方式及其管理技术有人总结:19世纪前是“精雕细刻〞地制造产品的手工时代,20世纪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工业经济时代,21世纪将是“即时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的网络经济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开展,人们创造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及其管理技术,适应不断地变化的环境(市场需求变化、竞争剧烈),不停地应对着需求与产能、供给与需求所产生的各类矛盾,不懈地追求着高效、灵活、准时、清洁生产的目标。现代企业为了应对产品生命周期明显缩短,产品品种、型号、规格日益增多,产品本钱结构发生变化,产品交货期缩短等方面的挑战,先后提出了大批量生产、准时生产和精细生产、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大量先进的生产理念与技术,形成了许多现代生产方式(如福特方式、丰田方式等)。大批量生产美国人亨利.福特把泰勒等创立的科学管理原理应用于汽车制造业,提出了“单一产品原理〞,将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将复杂的汽车制造流程细化,使产品、机器设备和个人操作标准化,建立固定节拍的生产流水线,实现了高效率与低本钱生产,低价格(规模经济)使汽车走进美国平民家庭,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大批量生产被誉为“福特方式〞。大批量生产的精髓就是生产过程的专门化、标准化、自动化。目前,广泛应用于大工业制造、大规模商业(如沃尔马超市、麦当劳快餐等)等领域。准时生产和精细生产除了流水线没有停歇和中断(准时)外,精明的日本丰田人把准时的思想推广到了原材料和外购件的采购上,提出了“零库存〞的生产管理理念,并通过几十年的实践,摸索出了“看板〞等管理方法,科学地安排前后环节的生产和供货,逐步形成了丰田方式。美国管理学家把它归纳为准时生产(JIT:Just-In-Time),也称“无库存生产〞。JIT是“有方案地消除浪费和持续改善生产率的制造哲理〞,准时生产的核心就是准时、消除浪费和持续改善,即在保证流水线生产的情况下,使库存降低至零,最大程度地减少物料存储和流动带来的浪费(本钱或损失)。与注重企业内部持续改善的JIT有所区别,精细生产(LP:LeanProduction,也译作精益生产)更强调订单履行的准时,即关注和理解外部顾客需求,从客户关系、新产品设计、供给链管理等多方面实现“精细生产〞,不仅降低乃至消除库存,并且“精打细算〞地利用一切资源,准时提供顾客需要的产品。丰田公司的汽车订单生产和DELL公司计算机订单制造(BTO)都是精细生产的范例。(3)敏捷制造敏捷制造(AM:AgileManufacturing)是1994年美国为恢复世界制造业霸主地位而提出的一种全新概念的生产方式,被誉为“21世纪的制造战略〞。它是一种从企业长期经济效益出发,通过先进的柔性生产技术与动态的组织结构和高素质人员的集成,用全新的产品设计和产品生产的组织管理方法,对市场需求和用户要求做出敏捷和有效响应的制造模式。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的概念是美国约瑟夫•哈林顿博士于1974年首先提出的。其核心在于“集成〞,即把以往企业中相互独立的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经营管理、售后效劳等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孤立的子系统(信息孤岛),利用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技术有机地集成起来,形成一个覆盖整个企业的综合信息系统,即所谓的CIMS。它包含制造企业的设计、制造和经营管理三种主要功能,以分布式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以及指导集成运行的系统技术作为支撑。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化管理与运作的重要内容,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和理论是信息化规划和实践的基础理论之一。通过本讲和下一讲的学习,要实现以下学习目标:理解信息资源的概念和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开展过程和开展阶段掌握信息资源管理过程各环节的根本程序和主要方法这一讲我们主要学习信息资源和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与开展,下一讲我们将学习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内容和方法。一、信息资源管理根本概念二、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与开展三、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我们将从下面几个方面学习信息资源的概念和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信息资源管理根本概念1什么是信息?2什么是信息资源?3信息资源的特征4信息资源的类型5信息资源的作用6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首先让我们来明确一下和信息资源管理相关的一些根本概念。谈到信息资源管理,我们必须先弄清信息资源的概念,为了理解这一概念,我们有必要先进一步明确信息这一概念。1.什么是信息?(1)信息的定义(2)信息和物质与能量的关系(3)和信息相关的术语信息的定义香农(C.E.Shanon):“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维纳(N.Wiener):“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互相交换的内容和名称。〞《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根本术语》:“信息是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形态或运动状态,也是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一般指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可以使消息中所描述事件的不定性减少。〞信息的本质:为主体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信息是内容和形式(媒介或载体)的统一体信息可以被复制,可以被共享信息和物质与能量的关系信息来源于物质。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状态变化方式〞。它从物质的运动中产生出来,又可以脱离源物质而寄生于媒体物质,相对独立地存在。信息≠物质信息也来源于精神领域的事物运动(思维过程)信息与能量息息相关传输信息或处理信息总需要一定的能量来支持控制和利用能量总需要有信息来引导信息与能量有本质的区别和信息相关的术语数据(data)消息(message)知识(knowledge)情报(information)咨讯(information)数据->信息->知识2.什么是信息资源?信息并不是天生就是资源的。就像水从非资源变成资源一样,信息是一种资源的观点是随着人类的资源观开展而开展的。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成为资源,只有那些对人类有用的信息才能成为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定义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狭义)信息及其生产者、信息技术的集合。(广义)3.信息资源的特征信息资源具有经济资源的特征:需求性、稀缺性、可选择性信息资源特有的特征:共享性、不可分性、不同一性、驾驭性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知识就是力量。4.信息资源的类型信息资源的类型是根据人们对信息资源的认识和理解的不同而划分,按信息资源加工处理程度划分:一次信息资源二次信息资源三次信息资源按信息资源的载体划分:体载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实物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按信息资源产生的社会属性划分:政治信息资源军事信息资源科技信息资源经济信息资源社会信息资源5.信息资源的作用人类生存开展的必备条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和催化剂社会的粘合剂经济开展的动力科技进步的源泉文化教育的基础6.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一种管理思想一种管理模式管理对象:信息活动的各要素(信息、人、设备、资金)管理内容:组织、加工、控制、协调信息资源目的是为了有效的满足社会的各种信息需求信息资源管理两个层次:宏观:国家、国际微观:组织、企业

二、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与开展前面我们提到信息成为资源的观点是随着人类资源观的开展而形成和开展的。那么信息资源管理又是何时从哪个领域出现的呢?了解这些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信息资源管理这一概念和思想。1.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领域2.信息资源管理的开展阶段信息资源管理(IRM:InformationResourceManagement)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最早出现的领域――政府部门的文书管理领域。1979年霍顿(F.W.Horton)率先提出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认为:IRM是对一个机构的信息内容及其支持工具的管理。1980年美国政府推出《文书消减法案》,明确提出IRM的概念,并授权每个政府部门委派一名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负责信息资源管理工作。1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领域按实践领域划分:政府文书管理企业信息管理按技术手段划分:数据库管理数据处理管理政府文书管理背景:日益膨胀的文书数量增加了政府负担。据美国文书协会统计,仅文书类生产所用的纸板总量一项,1960年是4.3万吨,1980年增长为11.4万吨,1990年到达24万吨,这一巨大数量的文件档案成为机构的沉重负担,急需进行管理。用政策手段――控制信息量、实现信息共享――减轻文书工作负担。1980《文书消减法案》1985《联邦政府信息资源管理(A-130通告)》企业信息管理背景: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各种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使用带来了信息管理问题。从政府管理领域移植IRM,更注重信息资源的经济特征企业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好的管理企业的信息资源――发挥经济价值按技术手段划分数据库管理利用数据库存储信息,解决数据量激增的管理问题。数据处理管理贸易管理和MIS的深化,数据深加工、数据挖掘,从经营角度对数据进行管理2.信息资源管理的开展阶段国内外学者将信息资源管理的开展历程划分了几个阶段:四阶段说:物理控制、自动化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四个阶段五阶段说:数据处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终端用户及战略影响、信息资源管理。我国学者从图书管理领域的划分IRM沿革阶段,如马费城将IRM开展划分成了三个阶段:传统管理阶段、信息管理阶段、信息资源管理阶段。三、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包括:1技术标准化2设施标准化3术语标准化4管理过程标准化1技术标准化信息技术标准化是信息资源管理的重点,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和保证。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的生产、识别、提取、检测和分类编码、交换或传输、处理、存储、显示、打印、控制以及信息资源的利用等技术的标准化。2设施标准化设施标准化是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不容无视的环节依据: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3术语标准化使同一术语能够表达同一概念,防止出现术语的二义性采用标准化术语便于信息资源共享4管理过程标准化使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按标准化的程序进行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保证信息需求分析、采集、加工、存储、检索、传递和利用等各个环节有效进行的过程。这一讲我们来学习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相关内容。信息资源管理过程1.信息需求分析2.信息资源采集3.信息资源加工4.信息资源存储5.信息检索与传递6.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需求分析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每天各种信息通过媒体,通过网络,或通过我们身边的人们传递给我们,在这些信息中真假信息、有用和无用信息混杂,而我们真正需要的信息却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获取不到,这些问题干扰我们的决策甚至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决断。因此,对于负责信息资源管理的部门和人员来说,了解企业的信息需求,对采集、存储、加工并合理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是非常必要的前提任务。谈到信息需求我明首先要明确几个根本概念。什么是信息需求?信息需求:人们在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为解决不同的问题所产生的对信息的需要。信息用户:具备信息需求又具有信息行为的个人或群体。(个人用户和团体用户)真正的信息用户具有三方面的特征:有信息需求(本质特征)有信息利用能力有接受信息效劳的行动只具备信息需求和信息能力而未形成实际的行动,潜在信息用户。知道谁需求信息仅仅是知道了效劳对象,那么这些对象需要的信息又有何不同呢?这要根据用户信息需求的类型来区分。信息需求的类型个人信息需求生活信息需求职业信息需求组织信息需求指社会组织为实现各自的目标和宗旨,在完成组织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信息需求。组织信息需求=∑组织成员信息需求组织成员处于组织管理与运作的不同层次,因为工作性质和内容不同,其信息需求特点也不同。明确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对组织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组织中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操作层的人员信息需求相对最为简单,种类单一,数量最少。他们是内部信息的生产者,自己却很少利用。基层管理人员的信息需求主要是来自操作层和本部门的内部信息。中层管理人员的信息需求主要是来自本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的大量内部信息和少量的与业务相关的外部信息。高层管理人员需要大量的内部和外部信息,以完成其工作。专业技术人员通常需要原始的、未经加工处理的数据信息需求取决于工作性质组织信息需求特征高层管理人员需要更多的与组织未来开展有关的信息;中层管理人员需要大量反映本部门过去和目前状况的信息,同时还需要与组织未来相关的信息;基层管理人员需要更多的关于组织目前和过去状况的信息,对与组织未来相关的信息需求较少。上面是从组织不同层次的人员角度划分信息需求,下面我们从组织的一个重要管理活动――决策的角度出发来看组织的信息需求。决策与信息需求决策过程决策是决策者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判断、选择和实施行动方案的过程。决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现问题;设计和分析可能的解决方案;选择执行其中的一个方案以解决问题。决策问题、决策方式和信息需求决策问题决策方式决策者信息需求结构化程式化决策基层管理人员系统内部提供,历史记录半结构化半程式化决策中层管理人员内部信息+外部信息非结构化非程式化决策高层管理人员内、外信息,往往难以满足2信息资源采集信息资源采集是指根据用户的需要,寻找、选择相关信息并加以聚合和集中的过程。要进行信息资源采集,首先要明确去哪里能采集到所需的信息,这就是要明确信息源在哪里。什么是信息源?信息源,顾名思义就是信息的来源,信息的出处,例如,要研究产品的用户反映,信息源就是该产品的用户,那么市场潜在用户,产品客服中心等就是信息源。也有人认为信息的载体形式是就信息源,即把文字、影像,视频、声音等看作信息源。信息源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第一要素。信息源的类型分析信息源的目的在于明确信息采集的方向,根据用户的需求,寻找适宜的信息源,才能准确、及时地采集到必要的信息。分析寻找信息源是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以组织边界为界限:内部信息源组织内部各部门产生的信息(当前+历史)组织成员本身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源外部信息源信息资源采集的原则目的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方案性原则可靠性原则预见性原则信息资源采集的根本程序反应用户信息采集工作实施制定采集方案确定采集方针信息资源采集的主要方法定向采集法定题采集法定点采集法主动采集法跟踪采集法委托采集法信息资源采集的主要途径内部途径:(内部信息+局部外部信息)管理部门、内部信息部门、咨询与政策研究部门、研发部门。外部途径:(外部信息)文献部门、群众传播媒介、学会与协会等团体、各种会议、政府部门、个人交往与观察、用户与消费者3信息资源加工信息资源加工的根本内容:将采集来的大量原始信息进行筛选和判别、分类和排序、计算和研究,著录和标引、编目和组织。信息资源加工的主要作用包括:去除糟粕、信息整序、综合创新信息资源加工的根本原则:标准、系统、准确、及时、通俗信息加工的方法,这里我们概要介绍信息筛选和判别、分类和排序、计算和研究的方法。信息筛选和判别的主要方法在信息筛选和判别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包括:虚构信息,添剥信息,拼凑信息,夸张信息,偏颇信息,残缺信息,模糊信息,走样信息。信息筛选和判别的根本方法包括:①感官判断法,②分析比较法,③集体讨论法,④专家裁决法,⑤数学核算法,⑨现场核实法。信息资源分类和排序的方法确定信息分类方法是实施信息分拣的基础或者前提。信息分类的具体方法包括地区分类法、时间分类法、内容分类法、主题分类法以及综合分类法。根据确定信息分类方法的要求对信息资料进行分拣,以方便各环节对信息进行排序。通过信息排序可以使之成为井然有序的信息体系。信息资源计算和研究的主要方法统计法:总量指标(人口总数、总产值、总资产)、相对指标法(人口密度、生产率)、平均指标法(如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动态数列法(如平均开展速度等)、统计指数法(如物价指数、平均指标指数等)、相关分析法……会计法:采用会计通用的方法来核算和研究信息的方法。文字法:聚集法、归纳法、连横法、推理法4信息资源存储信息资源存储:有利于增大信息资源的拥有量;有利于集中管理信息资源;有利于开发高层次的信息资源;有利于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管埋工作效率。信息资源存储的主要技术纸张印刷存储技术缩微存储技术声像存储技术计算机存储技术光盘存储技术5信息检索与传递(1)信息检索是指对(已存储)信息的寻找和调取工作。它是信息存储的逆过程。信息检索的类型:文献检索、事实检索、数据检索(2)信息检索的根本程序(3)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是信息资源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它是指以信息提供者为起点,通过传输媒介或者载体,将信息资源传递给信息接收者的过程。信息传递的作用(实现信息资源的实用价值)信息传递的特点:目的性;快捷性;选择性;保密性;6.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是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目标的核心。(1)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资源的开发包括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信息资源开发,是指为了更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源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狭义信息资源开发,单指增值信息产品的生产。信息产品是指以信息为对象,经过开发、加工、组织和转换而形成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可在市场中自由移动的信息媒体。增值信息产品通常包括两类:商业性的增值信息产品创新型的增值信息产品商业性增值信息产品:产品消费者的消费趋势,产品市场分析与预测,竞争对手的生产、经营情况等;创新型增值信息产品:包括专利技术、产品革新技术、开发的新软件等。教材中,中川十郎的案例是商业性增值信息产品生产的典型。(2)信息资源利用信息资源利用是指将经过采集、处理并存储的信息资源提供给相关组织或者个人,以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过程。信息资源利用的常见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信息资源提供效劳信息资源咨询效劳信息资源网络效劳第3章信息化规划一、企业经营战略1.什么是战略2.战略管理过程3.企业经营战略4.战略规划1.什么是战略(1)战略的定义战略一词源于军事,“农村包围城市〞是毛泽东的经典军事战略。对于企业来说,战略,就是说明企业(组织)如何到达目标、完成使命的综合方案。使命就是企业的目的,也就是其存在的理由。它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到达最大,竞争劣势到达最小。(2)企业战略结构公司战略:描述企业总的方向经营战略:一般是在产品或事业部层次上,重点强调产品或效劳在某个产品或事业部所处的细分市场中竞争地位的提高。经营战略包括竞争战略与合作战略。职能战略:为营销、研究开发等职能领域所采用,它们通过最大化资源产出率来实现公司和事业部的目标和战略。它考虑如何建立和培育能力,以给公司和事业部带来竞争优势。(3)关键战略问题企业现在处于什么位置?如果不加改变,一年,两年,五年或十年后企业处于什么位置?此结果可以接收吗?若不能接受前面的结果,管理层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由此会带来哪些风险和回报?2.战略管理过程战略管理包括四个根本阶段:环境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评估与控制。(1)环境分析:企业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要分析外部环境中的时机(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还要分析内部环境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优势、劣势、时机和威胁(SWOT)被称为4大战略因素。(2)战略制定:是考虑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为更有效的把握环境中的时机和躲避威胁而开发的长期方案或战略规划。战略制定过程包括明确企业的使命,确定可到达的目标,形成战略,确立政策指南。(3)战略实施是通过行动方案、预算、规程,把战略与政策推向行动之中。(4)评估与控制就是监测公司的活动与业绩,其目的是比较实际业绩和预期业绩,并将信息反应给相关人员,各层次经理要根据这些反应信息调整行动,解决问题。3.企业经营战略

(1)企业经营战略定义是企业为求得生存开展而进行的提高产品或效劳在某个产业或分行业市场竞争力的总体谋划。经营战略有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和纲领性的特性。企业经营战略的要素构成:产品与经营领域企业的成长方向竞争优势协同作用(2)经营战略规划过程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环境分析过程战略决策过程战略规划形成和完善过程4.战略规划的方法SWOT分析矩阵波特五力模型价值链分析SWOT分析矩阵

波特五力模型

二、信息化战略规划1.IT“黑洞〞2.信息化战略规划3.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步骤4.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报告内容5.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方法1.IT“黑洞〞企业在IT应用上的巨额投资并没有到达预期目标,出现了大量IT投资无回报或回报率很低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IT投资“黑洞〞,简称IT“黑洞〞。IT“黑洞〞的成因很多,如各部门不愿意改变原有工作流程来适应新系统;组织各部门间的协同工作方式推行受阻;虽然应用了管理软件系统,但原有的手工业务处理模式没有更新;各部门采用的信息系统缺乏统一规划,信息一致性与共享机制未能形成;原有业务处理流程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流程间的矛盾无以解决;员工素质不能大幅度提高,新的团队精神难以形成等等。这些原因最后导致管理软件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即使勉强保持系统运行,也无法到达预期目标。于是出现IT“黑洞〞。2.信息化战略规划(1)信息化战略规划定义信息化战略规划是指以整个企业的开展目标、开展战略和企业各部门的业务需求为基础,结合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和对信息技术开展趋势的掌握,定义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远景、使命、目标和战略,规划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未来架构。(2)信息化战略和企业开展战略的关系企业信息化战略是企业开展战略的组成之一,要为企业总体开展目标效劳,要与企业经营战略相一致。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是以企业开展战略规划为依据而制定的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对企业的经营战略的支撑和推动十分重要(3)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目标业务匹配。是指实现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的远景规划和战略业务目标的匹配。竞争优势。从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选择信息技术、开展创新的战略信息系统。资源管理。建立有效和高效管理企业信息资源的方案,这里的资源是第二章里讲到的广义信息资源,包括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硬软件设备、数据、网络和信息人力资源。技术结构。制定技术政策,设计企业IT基础结构。(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