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动政策与劳动关系治理》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1052B课程类型:专业提升课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2适用对象:劳动关系先修课程:劳动关系学一、教学目标《劳动政策与劳动关系治理》是劳动经济学院劳动关系专业的专业提升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第一,了解并理解劳动政策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历史演进;第二,掌握我国劳动政策的基本内容,学会如何对劳动政策进行评估;第三,了解新时期的数字经济下,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平台劳动立法、政策实践;第四,为进一步学习劳动关系相关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思想政治目标是培养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构建国际视角,在了解中国特色的劳动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对外国劳动政策和相关实践的初步认知。二、教学基本要求(一)教学内容《劳动政策与劳动关系治理》侧重介绍劳动政策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基本方法。课程将系统分析劳动政策所涵盖的领域、劳动政策的主要内容。在思想政治方面,帮助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模式对劳动政策的全貌拥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基于对劳动政策的认识,在立足于中国政策的同时,对他国的劳动政策和劳动关系治理进行讲解、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世界范围内相关情况的概貌,把握劳动政策产生、演变及调整的一般规律。同时,与时俱进的在内容中加入了数字经济下不同国家、国际组织的平台劳动立法和政策实践概况。课程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介绍实际的劳动政策内容。(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劳动政策与劳动关系治理》课程主要采取课堂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方法。本课程将主要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课程的基础知识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讨论分析等多种方式为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参与,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三)考核方式本课程所采用考查的方法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成果,采用百分制。论文考查成绩占60%,平时完成课后思考题(采取当堂抽检方式考察完成情况)占20%,参与互动和研讨、出勤等状况占20%。(四)学习要求学生应在学习该门课程之前,修学了《劳动关系学》等课程。平时应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阅读书籍与资料。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序号章节内容学时分配讲课其他(案例分析与讨论实验合计1绪论222劳动政策的主体、客体与政策环境223劳动政策过程224劳动力市场政策225劳动条件政策226工资政策227与劳工有关的社会保障政策1228与劳工有关的社会保障政策2229劳动关系政策12210劳动关系政策22211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2212我国劳动领域的主要问题11213国际视角下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世界趋势、美国、英国11214国际视角下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欧洲、德国、瑞典11215国际视角下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日本、埃及、印度、智利11216平台经济与劳动政策、劳动立法22总284032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政策的涵义第二节劳动政策的发展历史第三节劳动政策的表现形式第四节劳动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第二章劳动政策主体、客体与政策环境第一节劳动政策主体第二节劳动政策客体第三节劳动政策环境第三章劳动政策过程第一节劳动政策制定第二节劳动政策执行第三节劳动政策评估第四节劳动政策终结第四章劳动力市场政策第一节劳动力市场政策概述第二节劳动力市场准入政策第三节就业政策与就业服务第四节劳动力培训政策第五章劳动条件政策第一节劳动条件政策概述第二节劳动标准第三节职业安全卫生政策第六章工资政策第一节工资政策概述第二节工资支付政策第三节工资宏观指导与调控政策第四节调节收入分配的工资政策第七章与劳工有关的社会保障政策第一节与劳工有关的社会保障政策概述第二节养老保险第三节医疗保险政策第四节与劳工有关的失业保险政策第五节与劳工有关的生育保险政策第六节工伤保险政策第七节社会救助政策第八章劳动关系政策第一节劳动关系政策概述第二节结社政策第三节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政策第四节劳动争议解决政策第五节罢工政策第九章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第一节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概述第二节我国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理论基础第三节我国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建立和发展第十章我国劳动领域中的主要问题思政切入点:以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正确看待劳动领域中存在的问题。第十一章国际视角下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第一节世界趋势、美国、英国第二节欧洲、德国、瑞典第三节日本、埃及、印度、智利辩证的分析和比较不同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第十一章平台经济与劳动政策、劳动立法思政切入点:辩证的分析和比较不同国家的平台劳动政策与立法。第一节欧美国家: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第二节亚太国家: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第三节国际组织第十二章复习总结五、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包括劳动关系政策的概念、理论、政策评估的方法和变化逻辑,现实中不同国家政府的政策及其执行状况。(二)教学难点:调动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分析不同国家劳动关系政策和实践的异同;引导学生理解数字经济下不确定的平台劳动立法和政策实践。六、主要参考书、论文及其他内容(一)书目(但不限于)常凯.(2005).劳动关系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常凯.(2012).劳动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常凯.(2009).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陈布雷.(2009).劳权与发展:权利论与功能论的多维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程延园.(2004).集体谈判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丹尼尔·奎因·米尔斯著.(2000).劳工关系(原书5第版)(李丽林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冯同庆.(2009).劳动关系理论.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卡尔·马克思.(2004).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康芒斯.(2010).集体行动的经济学(朱飞等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康芒斯.(2006).制度经济学(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李秋香.(2010).劳动政策与分析.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刘元文.(2004).相容与相悖—当代中国的职工民主参与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理查德.海曼.(2009).劳资关系: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黑启明等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理查德·弗里曼.(2011).工会是做什么的?美国的经验(陈耀波等译).北京:北京大出版社.罗纳德·G·伊兰伯格等.(2011).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第10版)(刘昕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马超俊,余长河.(2013).比较劳动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沈琴琴,杨伟国.(2010).全球视野下的产业与劳动关系发展.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史尚宽.(1978).劳动法原论.台湾:正大印书馆.唐鑛.(2011).战略劳动关系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西德尼·塔罗.(2005).运动中的力量:社会运动与斗争政治(吴庆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徐小洪.(2004).冲突与协调—当代中国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小约瑟夫·斯图尔特等.(2011).公共政策导论(韩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伊莎贝尔﹒道格林,克里斯多夫﹒德格里斯,菲利普﹒波谢.(2020).国际趋势平台经济与劳动立法(涂伟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约翰·W.巴德.(2007).人性化的雇佣关系:效率、公平与发言权之间的平衡(马振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W.杜茨.(2005).劳动法(张国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Brown,W.(2009).Theevolutionofthemodernworkplace.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Dunlop,J.T.(1993/1958).Industrialrelationssystems(2nd.).Bost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HymanR.(2001).UnderstandingEuropeanTradeUnionism.London:SagePublicationsLtd.Katz,H.C.,W,Lee,&J,Lee.(2004).TheNewStructureofLaborRelations:TripartismandDecentralization.NewYork:CornellUniversityPressKochan,T.A.(1980).CollectiveBargainingandIndustrialRelations:fromTheorytoPolicyandPractice.INC:R.D.Irwin.Kochan,T.A.,Katz,H.C.,&McKersie,R.B.(1986).TheTransformationofAmericanIndustrialRelations.NewYork:BasicBooks.Ng,S.H.,&Warner,M.(1998).China’sTradeUnionsandManagement.London/NewYork:Macmillan/StMartin’sPress.Taylor,B.,Chang,K.,&Li,Q.(2003).IndustrialrelationsinChina.Cheltenham:EdwardElgar.Webb,S.,&Webb,B.(1914).IndustrialDemocracy.NewYork:Longmans,Green.(二)论文(但不限于)陈峰.(2009).国家、制度与工人阶级的形成——西方文献及其对中国劳工问题研究的意义.社会学研究,000(005),165-188.冯同庆.(2011).劳动立法、劳动者组织模式与劳动者状况改善之路径——回溯、比较及其引出的策略思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02),1-7.李静君.(2002).劳工与性别:西方学界对中国劳工问题的分析.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论文库.刘爱玉.(2003).国有企业制度变革过程中工人的行动选择--一项关于无集体行动的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000(006),1-12.沈原.(2006).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社会学研究,(02),13-36.石秀印,许叶萍.(2005).市场条件下中国的阶层分化与劳资冲突--与马克思时代对比.学海,(4),15-31.王晶.(2012).集体协商谈判制度须以劳工三权为基础.中国人力资源开发,(07),89-91.吴清军.(2006).西方工人阶级形成理论述评——立足中国转型时期的思考.社会学研究,(02),182-203.易定红.(2002).劳动经济学中的雇佣关系理论述评.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006),5-9.游正林.(2006).管理控制与工人抗争——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中的有关文献述评.社会学研究,(04),169-185.赵炜,郑桥.(2009).劳动关系研究英美模式比较——形成的回顾与20世纪80年代后的变化.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3(003),67-72.张立富.(2010).中国和美国劳动关系转型的比较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000(004),71-74.Ackers,P.(2002).Reframingemploymentrelations:thecaseforneo-pluralism.IndustrialRelationsJournal,33,2.Budd,John.(2008).ImprovedMetricsforWorkplaceDisputeResolutionProcedures:Efficiency,Equity,andVoice,”wit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夫妻保证书全文样本
- 农业用地流转承包协议书
- 成人教育宣传推广协议
- 冷热水管材购销合同范本
- 光纤采购招标合同履行问题处理建议
- 员工外出安全保护方案
- 月嫂服务合同贴心解读
- 项目服务合同范本分享
- 供应商合同样本
- 工程安装委托书格式样本
- 厂房转租三方协议合同协议书
- 水务产业技术标准化
-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下载
- 《中国古代寓言》导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 2024至2030年中国铝棒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汽车用冷却风扇等注塑产品项目环评报告表
- 全国青岛版初中信息技术第四册第二单元第9课《初识物联网》教学设计
- AQ/T 1023-2006 煤矿井下低压供电系统及装备通 用安全技术要求(正式版)
- 内容营销策划管理合同
- 2024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
- 国际物流运输管理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上海海事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