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此处的“立象”指设立八种卦象: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具有“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超象表达意义。将“意”和“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和“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在艺术欣赏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意象”作为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由哲学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作品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与发展》)材料二:在艺术作品中,主体通过意象建构的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就是意境。意象及其背景的整合可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如齐白石运用墨的黑和纸张的白两种视觉元素绘制出鱼虾在水中自由游走的境界。意境是审美主体在心中所生成的,尤其体现在艺术创造和欣赏中。意境是奠定在意象浑融的基础上的,是意象的境界。如果说意象尚可分为意与象进行研究的话,意境却断然不可简单分为意与境。将意境简单地分成意与境,或将意境简单理解成意与境的关系,显然都是不恰当的。意境不是意象及其背景本身,而是由意象及其背景所呈现的效果。意境是意象的结晶,是意象之境,而非抽象的意之境。主体在感悟意象时,由象生境,意在境中。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全诗通过蓝田辋川的辛夷坞景色,表达作者孤寂的情怀,以幽静的景致与落寞的心境相映照,通过读者的欣赏成就意境。意境基于意象而不滞于意象,由独立意象及其背景或由主导意象和诸多意象元素构成的意象群,呈现出一个作为整体的意境。这就是意境的整体性特征。无论是单个意象,还是意象群,都可以与背景构成整体,在效果上呈现出意境。(摘编自朱志荣《论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材料三:“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首先在于它含有生动的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人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要经过情感的过滤,是情中景。艺术家抓住了自然形象中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来创造意境,所以意境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意境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还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作品中时,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意境是一种创造,要求艺术家具备高超的艺术技巧。如果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正是这种创造使得意境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意境中的含蓄,给人以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强烈的艺术美感。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境中那能够唤起人的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感人的力量。(摘编自杨辛甘霖《美学原理》)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和“象”原是哲学领域中两个独立的概念,《文心雕龙》首次将其引入文学理论中。B.“象”在《周易·系辞》中指八种卦象,而作为文艺理论的“意象”之“象”则是指具体的形象。C.创作者通过营构“意象”使现实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欣赏者通过作品的“意象”获得审美感受。D.在词语结构上,“意象”与“意境”是相同的,但“意境”却不能和“意象”一样拆分来理解。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解读意象有赖于欣赏者的还原能力和再创造能力,这会导致不同人对同一意象的理解有所偏差。B.在文艺创作中,创作者把“意”赋予“象”,其中“意”与“象”的联系是随机多变的,并没有规律可循。C.意象及其背景的整合是否能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取决于创作者能否将诸多意象有机组合起来。D.意境的生成并不随着文艺作品的产生而完成,必须在审美主体对作品意象进行欣赏理解时实现。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二段从文艺创作和欣赏两个角度阐述意象所起的中介、桥梁作用,论证全面。B.材料二以王维《辛夷坞》为例,说明了审美主体通过意象感知意境的过程,论证有理有据。C.材料三分点论述意境给人以强烈艺术美感的原因,论述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条理清晰。D.材料三第四段就“为什么意境具有含蓄的特点”以及“如何做到含蓄”两个问题作了阐述。4.下列选项中,最能作为材料三画线段的论据的一项是()A.“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选用了“楼船”“铁马”等战争意象,描绘了激烈的战争场面。B.“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作者运用语言技巧,通过“闹”字表现春日生机盎然和自己的愉悦心情。C.“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两句诗表现了诗人随心所欲、恣情纵饮、不拘礼节的人生态度。D.《孔雀东南飞》描写刘兰芝将走之时全身上下的装束,含蓄地表现出她被逐时心中的愤恨和无声的抗议。5.请结合材料三,简要谈谈柳永《望海潮》的艺术之美。〖答案〗1.A2.A3.C4.B5.①柳永《望海潮》中有丰富的意象,上片用“烟柳画桥”等都市意象描绘杭州的繁华富丽,下片用“桂子”“荷花”等景物描绘西湖美景,全词将这些丰富的意象有机结合,描绘了杭州之美。②柳永《望海潮》描写的杭州繁华美丽的景物之中充溢着作者饱满的情感,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喜爱,以及对孙何治理有方的赞美。③柳永《望海潮》运用了高超的语言技巧,形成了优美的意境。本词以大开大合的笔法铺叙了杭州的繁华壮丽,用点染的手法细致描写景色,在描写中适度夸张,并运用互文等修辞手法。〖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文心雕龙》首次将其引入文学理论中”错,根据材料一“将‘意’和‘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和‘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可知,此项张冠李戴。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其中‘意’与‘象’的联系是随机多变的,并没有规律可循”于文无据。材料二“‘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但并未说它们的组合没有规律可循。C.“取决于创作者能否将诸多意象有机组合起来”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无论是单个意象,还是意象群,都可以与背景构成整体,在效果上呈现出意境”,可知单个意象也能营造出意境。D.“必须在审美主体对作品意象进行欣常理解时实现”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二“意境是审美主体在心中所生成的,尤其体现在艺术创造和欣赏中”,在艺术创作中也能生成意境。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论述由浅入深”错,根据材料三中“首先在于”“还因为”等短语可知,材料三的论述是按照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展开的。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画线段论述的是“意境需要艺术技巧”。A.表述的是意象;B.表述的是诗歌的语言技巧,能作为这一段的论据;C.表述的是情感;D.表述的是意境含蓄的特点。故选B。【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柳永《望海潮》中有丰富的意象,上片用“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珠玑”“罗绮”等都市意象描绘杭州的繁华富丽,下片用“重湖叠𪩘”“桂子”“荷花”等景物描绘西湖美景,全词将这些丰富的意象有机结合,描绘了杭州之美。②材料三“意境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还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柳永《望海潮》上片先总写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接着写如烟一般的柳色、装饰华美的桥梁,挡风的帘子、青绿色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则是就“繁华”二字进一步铺展,写杭州的繁华。在这些描写中充溢着作者饱满的情感,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喜爱,以及对孙何治理有方的赞美。③材料三“意境是一种创造,要求艺术家具备高超的艺术技巧。如果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柳永《望海潮》全词以点带面,写城市繁华用房屋众多和市场上的珠玑、罗绮表现;写自然景观只写了一个西湖,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在描写中适度夸张,如“十万人家”,并运用了互文等修辞手法,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使得意境更加鲜明,唤起读者共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旗魂薛培政“哎,老伙计们呐——走啊,咱们到大槐树下升旗去!”初夏雨霁的早晨,太阳露出了灿烂的笑靥,静谧的大山深处,回荡一个老者那激动而悠长的声音,既像是邀约同伴,又像是自言自语。刘家凹村头,伤残老兵长安爷,习惯性地整理过身上的衣服后,便手拄拐杖,挺起胸脯,拖着那条装有假肢的左腿,郑重扛起那面五星红旗,朝前方那棵国槐树下走去。阳光透过国槐枝叶的缝隙,在幽深的山坳里洒落下片片金黄。少顷,随着长安爷唱的那夹杂着浓重方言的国歌声响起,只见老人边用右手行着军礼,边用左手拉动着自制滑轮,将国旗徐徐升到了树顶。望着被风刮得呼啦作响的国旗,长安爷咧开没牙的嘴笑了。刘家凹村上了岁数的人说,几十年了,只要不刮狂风不下雨,老长安的国旗每天都会升起,他把那旗看成是他的命哩。长安爷曾从战场的死人堆里爬出来,是死过好几回的人了,他压根就不信命。然而,老人却常唠叨国旗有灵性,说那上面染着杨连长、老班长、大个李和小东北等无数烈士的鲜血。“冲啊——刘长安,冲啊!”虽然大半辈子过去了,长安爷的耳边仍时常响起冲锋的号角,听到那些长眠的战友,还像以往那样呼唤着他挥舞旗帜冲向敌军阵地。他总觉得眼前有面战旗在挥舞,这旗就像块磁石吸引着他的灵魂向前涌动,只要看到电视里出现升国旗、奏国歌的镜头,他就禁不住热血沸腾,壮怀激烈,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一幕幕惨烈的战斗场面。七十多年前的抗日烽火,燃红了神州大地的角角落落。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刘家凹村,一次走出了八名热血青年,奔向根据地当了八路军,其中就有不满十五岁瞒着母亲报名参军的小安子,也就是后来的长安爷。也是在一个夏日雨后的早晨,对鲁西南某城日军占领区发起总攻的战斗就要打响,连长把他带到了团长的跟前。大胡子团长望着身材魁梧的小伙点了点头:“嗯,我看这小子是块打旗的料,就是他了!”随后,团长从通信员手中接过战旗交到他手中,命令道:“人在旗在,部队冲锋到哪战旗就要跟到哪,只要尖刀队撕开口子,你就要给我义无反顾地冲到前头去,要把我们的战旗插到城头的最顶端!”“是,保证完成任务!”从那时起,长安爷就成了一个勇猛的旗手。往后的日子里,只要听到冲锋号响起,他就像一头暴怒的雄狮,高举战旗跃出战壕,迎着弹雨冲向敌阵,直到把胜利的旗帜插上攻克的阵地。如同手中那一面面千疮百孔的战旗,作为旗手的长安爷,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身上落下了累累伤痕,还因触雷失去了左腿。后来,他放弃了进休养所疗养,戴着假肢、拄着拐杖回到了故乡刘家凹。他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带回的那一大包军功章也尘封在了床头柜里,唯一陪伴他左右的是当初离开部队时,特地申请的那面五星红旗。“把红旗打起来,‘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信心就在,胜利就在!当年那不可一世的小鬼子都被我们打回老家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回到家乡担任了村支书的长安爷,又在家乡那座座荒山上摆开战场,带领乡亲们打响了脱贫致富的翻身仗。每一次向荒山进军,长安爷的动员令都会让人血脉贲张。靠着当年那股拼劲,他让全村老少过上了幸福的光景。久了,乡亲们就觉得长安爷与那一面红旗融为一体了。进入耄耋之年的长安爷,再也爬不上村子对面的犄角岭了,但老人的心劲还在,就喜欢与人“摆古”过去与红旗有关的那些事儿。长安爷每次讲故事总少不了要讲“钢八连”。开头便是“那是钢铁的连队、胜利的旗帜……”每当讲到钢八连的口号是“攻必克、守必坚,打到哪里就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哪里”时,人们就会发现长安爷声如洪钟、语气坚定,处处充满着自豪感……一代代的刘家凹人,就这样听着长安爷的故事长大了,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有的外出务工,纷纷离开大山,创业去了外地,但长安爷的故事仍时刻滋养他们的心灵,“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促使他们砥砺意志,战胜困难,一个个成为行业的翘楚,且口口相传、生生不息,最后就成了刘家凹人的精神名片。看!长安爷又把那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习惯性地整理衣服,挺起胸脯,行着军礼,唱着国歌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展现了长安爷对国旗的敬畏之心。B.“既像是邀约同伴,又像是自言自语”一句表明长安爷的行为没有得到刘家凹村村民的理解,内心有点失落。C.“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这句话一直激励着长安爷从战争年代走到和平年代,并激励着他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D.鲜艳的红旗上曾沾染了长眠的战友的鲜血,长安爷对国旗的守卫与呵护,凝聚着一代人炽热的爱国情怀。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为老人的出场营造了清新的背景,烘托出老人扛起国旗后高大英武的形象。B.“身上落下了累累伤痕,还因触雷失去了左腿”这一描写照应了前文“拖着那条装有假肢的左腿”这一事实。C.作品采用插叙等手法,叙述了长安爷坚持升国旗的感人事迹和战争年代革命前辈们浴血奋战的烽烟往事。D.长安爷每当讲到钢八连的口号时,“声如洪钟、语气坚定,处处充满着自豪感”,这表明长安爷对钢八连感情深厚。8.小说画横线处采用以虚写实的方法来刻画长安爷的形象,请就此做简要分析。9.小说以“旗魂”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6.B7.C8.①以虚写实,就是借助长安爷的想象、回忆来刻画身经百战、不惧危险的英雄形象。②长安爷看到“电视里出现升国旗、奏国歌的镜头”,就回忆起战斗的场面。③长安爷耳边响起冲锋号,听到战友的呼喊,这是长安爷的想象。9.①展现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标题将长安爷的爱国情、敢打敢拼的劲头以及必胜的信心等优秀品质称作“魂”,表达了对长安爷的赞美之情。②便于故事情节的集中叙述,“旗”是文章的线索,文章围绕长安爷槐树下升旗、战争年代举旗冲锋来组织行文。③表明作品的主题意蕴,长安爷的精神化身成了一面旗帜永远飘扬在人们心中。〖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B.“没有得到刘家凹村村民的理解,内心有点失落”错,由下文“乡亲们就觉得长安爷与那一面红旗融为一体了”“一代代的刘家凹人,就这样听着长安爷的故事长大了”可知,这一说法无依据,应该是得到了理解和支持。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作品采用插叙等手法,叙述了长安爷坚持升国旗的感人事迹和战争年代革命前辈们浴血奋战的烽烟往事”错,“长安爷坚持升国旗的感人事迹”并不是插叙内容,而是倒叙,在倒叙坚持升国旗的事迹间穿插叙述了战争年代革命前辈们浴血奋战的烽烟往事。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①以虚写实,就是借助长安爷的想象、回忆来刻画以长安爷为代表的“钢八连”战士身经百战、不惧危险的英雄形象。②“只要看到电视里出现升国旗、奏国歌的镜头,他就禁不住热血沸腾,壮怀激烈,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一幕幕惨烈的战斗场面”,长安爷看到“电视里出现升国旗、奏国歌的镜头”,就回忆起那一幕幕惨烈的战斗场面,突破实际的画面限制,给读者留下情节空白,从而调动读者的想象。③“‘冲啊——刘长安,冲啊!’虽然大半辈子过去了,长安爷的耳边仍时常响起冲锋的号角,听到那些长眠的战友,还像以往那样呼唤着他挥舞旗帜冲向敌军阵地”,长安爷耳边响起冲锋号,听到战友的呼喊,这是长安爷的想象。“冲啊——刘长安,冲啊!”回忆中一句简单的语言描写能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长安爷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场景。【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①从人物上来看,“‘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信心就在,胜利就在”的信念伴随了长安爷的一生,展现出长安爷爱国、坚定、勇敢的精神品质,而标题将长安爷这种爱国情、敢打敢拼的劲头以及必胜的信心等优秀品质称作“魂”,表达了对长安爷的赞美之情。②从情节上来看,“旗魂”是文章的线索,文章围绕长安爷槐树下升旗、战争年代举旗冲锋来组织行文,便于故事情节的集中叙述,使行文更加紧凑。③从主题上来看,文末写道“一代代的刘家凹人,就这样听着长安爷的故事长大了,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有的外出务工,纷纷离开大山,创业去了外地,但长安爷的故事仍时刻滋养他们的心灵,‘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促使他们砥砺意志,战胜困难,一个个成为行业的翘楚,且口口相传、生生不息,最后就成了刘家凹人的精神名片”,由此可知,长安爷的精神早已化身成了一面旗帜永远飘扬在人们心中。以“旗魂”为标题,表明了作品的主题意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遂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彦允,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将东归蓬莱,仍羽人驾丹丘耳。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扁舟而相欢。临当挂冠,公又疾殛。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余为序。论《关雎》之义,始愧卜商;明《春秋》之辞,终惭杜预。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节选自李阳冰《草堂集序》)材料二: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车,太真妃以步辇从。诏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一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焉?”遽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然承诏旨。由若宿酲未解,因授笔赋之。龟年以歌辞进,上命梨园弟子略约调抚丝竹,遂促龟年以歌之。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诸学士。会高力士终以脱靴为深耻。异日太真妃重吟前辞,力士曰:“始为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翻拳拳如是耶?”太真妃因惊曰:“何翰林学士能欲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贱之甚矣。”太真妃颇深然之。上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节选自乐史《李翰林别集序》)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李龟年以歌A擅B一时之名C手捧D檀板E押F众乐前G将H欲歌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指使回去,与《苏武传》中“尽归汉使路充国等”的“归”用法相同。B.就,指担任,与《〈论语〉十二章》中“就有道而正焉”的“就”意思相同。C.会,指恰逢,与《孔雀东南飞》中“于今无会因”的“会”意思不同。D.顾,指看待,与《屈原列传》中“使于齐,顾反”的“顾”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玄宗曾征召李白到宫中,并用隆重的礼节招待他,把他安置在金銮殿,可以自由出入翰林院,向他征询治国方略,暗中让他撰写诏书。B.李阳冰在当涂任职,李白欣然前往,与李阳冰同舟欢游,后来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书稿给李阳冰,让他作序。C.唐玄宗和杨贵妃夜赏牡丹,让李龟年请李白创作歌词,李白于是痛饮美酒,趁着醉意一挥而就,创作三首《清平调词》。D.高力士曾为李白脱靴,并深以为耻,他听到杨贵妃吟诵李白的诗作,就向杨贵妃进谗言,指出李白用赵飞燕来指称杨贵妃,是在讽刺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2)太真妃颇深然之。上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14.两则材料都叙述了李白的事迹,材料一叙事简略,材料二叙事详细,这样叙事各有何好处?请简要说明。〖答案〗10.CEG11.B12.C13.(1)你是平民,名声竟被我知道了,不是平日积累道义,又怎么会这样?(2)太真妃对此很赞同。皇上曾经多次想要任命李白官职,最终被宫中的人阻挠而停止。14.①材料一叙事简略,能将李白从被召入宫到赐金放还的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如答“突出李白仕途不顺”等也可)②材料二叙事较为详细地叙述李白酒后为杨贵妃写歌词前后事件,故事性强,能让人对李白在宫中的遭际有更直观的认识。〖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龟年因擅长歌唱演奏而闻名当时,他当场手拿檀板乐器,带领众位乐手上前,刚要演奏歌唱。“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有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以歌”是状语,“擅”是谓语,“一时之名”是宾语,结构完整,C处断开;“手捧檀板”和“押众乐前”是顺承关系,都是李龟年的做法,中间应停顿,所以E处断开;“将欲歌之”,省略主语,“歌之”是动宾结构,所以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归”,使动用法,使回去。句意:就赏赐他许多财宝让他走了。/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B.错误。不是“担任”,“就”,到……那里去。句意:于是到从祖时任陈留采访大使的李彦允那里去。/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C.正确。“会”,恰逢;/理由。句意:正赶上此花刚刚盛开。/到现在没有相会的理由。D.正确。“顾”,看待;/回头,返回。句意:皇上从此看重李白,这在众学生中特别突出。/出使去齐国,回来后。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李白于是痛饮美酒”错,李龟年找到李白,李白当时已经处于醉酒未清醒的状态,并不是为了写歌词而故意饮酒至醉。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名为朕知”,被动句,名声竟被我知道了;“素”,平日;“蓄”,积累。(2)“然”,认为……对,赞同;“卒”,最终;“捍”,阻止,阻挠。【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叙事较为简略,主要记叙李白从“征就金马”“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到“乃赐金归之”等事迹,将李白从被召入宫到赐金放还的过程,完整而简明地叙述出来,便于读者快捷地了解李白仕途不顺。②材料二叙事较为详细,根据“遽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会高力士终以脱靴为深耻”“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贱之甚矣’”等内容,可知材料二主要介绍了李白酒后为杨贵妃写歌词的前后事件,直观地展示李白被高力士陷害的经过,使李白的形象更加鲜明。参考译文材料一:李白,字太白,是陇西成纪人。天宝年间,祖皇帝下诏,征招李白到宫廷中,皇帝亲自下阶迎接。用七宝床来赐食,皇帝亲手调和羹汤来给李白吃,对李白说:“你是平民,名声竟被我知道了,不是平日积累道义,又怎么会这样?”把李白安置在金銮殿,可以自由出入翰林院,并向他征询治国方略,暗中让他撰写宫廷诏书,别人并不知道这事。奸邪小人与刚正之人同朝为官,(奸邪小人)嫉妒能臣,诽谤他们,可以作为准则的言论不被采纳,皇帝因此疏远了他。李白于是就放浪举止饮酒无度,以此来掩饰自己。撰写的诗歌,多次声称要隐居。天子知道李白不能够留下来做官了,就赏赐他许多财宝让他走了。于是到从祖时任陈留采访大使的李彦允那里去,请北海高天师在齐州紫极宫给李白授道箓。打算东归蓬莱,跟随神仙一起在丹丘驾车云游而已。我李阳冰在当涂任职,当官不是我内心所喜欢的,李白不以我处在偏僻之地而忘记我,来与我同舟欢游。正准备卸任时,李白却患了重病。他写有书稿上万卷,还没有好好编辑。在病榻上把书稿给我,让我给他写篇序言。我想:评论《诗经》的精义,我比不上卜商;阐明《春秋》的微言大义,我惭愧比不上杜预。自从中原发生战事,李白逃避战乱达八年之久;当时所写的文章,十分之九都遗失了,现在保留下来的,都是从别人那儿收集来的。材料二:开元年间,皇宫中刚刚开始看重木芍药,就是现今的牡丹。(宫中)得到四株牡丹,有红色、紫色、浅红色、纯白色。皇上于是把它们移栽到兴庆池东面的沉香亭前。正赶上此花刚刚盛开,皇上乘着照夜车,太真妃乘坐着步辇跟从。皇上下旨招选梨园弟子中特别出色的,得到各色乐辞一十六种。李龟年因擅长歌唱演奏而闻名当时,他当场手拿檀板乐器,带领众位乐手上前,刚要演奏歌唱。皇上说:“观赏名花,面对宠妃,在这里怎么可以用旧乐辞呢?”于是命李龟年拿着金花笺去诏请李白进宫,命其立即进献《清平调词》三首,李白高兴地秉承圣意。由于他昨晚喝多了酒,醉意还没有过,于是只好命人把笔递给他,于是一挥而就,写成《清平乐》新词三章。李龟年把这三首歌辞进献给皇上,圣上叫梨园弟子略微给管弦乐器定定调,于是催促李龟年唱这三首新词。皇上从此看重李白,这在众学士中特别突出。正赶上高力士始终把为李白脱靴作为奇耻大辱。有一天,太真妃重新吟诵那三首诗,高力士故作戏言说:“(为这些歪词)娘娘你应该怨恨李白深入骨髓,怎么还念念不忘呢?”太真妃惊异不解地问:“你怎么能说李翰林用诗侮辱我呢?”高力士道:“用赵飞燕暗指贵妃娘娘,将您作贱得非常重啊!”太真妃对此很赞同。皇上曾经多次想要任命李白官职,最终被宫中的人阻挠而停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狂夫①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备注〗①本诗作于客居成都时。②篠:细小的竹子。③裛:通“浥”,沾湿、滋润。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草堂位置和周围环境,草堂位于万里桥的西面,旁边有百花潭,景致优美。B.颔联紧承上联写景,运用互文的手法,描绘了和风细雨中的“翠篠”“红蕖”。C.颈联开始写人,描述了狂夫的生活境遇,故人书信断绝,家人饱受饥饿之苦。D.尾联“疏放”“狂”写出狂夫饱经患难后的消极颓废,反映了狂夫思想的变化。16.诗中的狂夫指谁?本诗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狂夫的“狂”?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D16.第一问:狂夫指诗人自己。第二问:①烘托手法。诗的前两联描写草堂环境,以优美的自然景象烘托了诗人的疏放旷达。②反衬手法。颈联写诗人生活困顿,却从没有被压倒,反衬了诗人的乐观旷达。③直抒胸臆。尾联“惟疏放”“老更狂”直接表达了诗人旷达之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手法、思想情感的能力。D.“写出狂夫饱经患难后的消极颓废”说法错误。诗中尾联一句“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地表达出自己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生活态度来对待打击的生活信念。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人物形象、手法、思想情感的能力。(1)分析第一问“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意为:做了大官的朋友早与我断了书信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凄凉,让我愧疚而感伤。可见这正是晚年杜甫生活的写照,因此本诗中“狂夫”指的是诗人自己。(2)分析第二问诗的前两联“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意为:万里桥西边就是我的破草房,没几个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和风轻轻拥着翠绿的竹子,秀美光洁,飘雨慢慢洗着粉红的荷花,阵阵清香。这两联描写草堂周围秀丽的环境,以优美的自然景象烘托了诗人的疏放旷达。颈联“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意为:做了大官的朋友早与我断了书信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凄凉,让我愧疚而感伤。此联写诗人生活困顿,却从没有被压倒,反衬了诗人的乐观旷达。尾联“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意为:我这老骨头快要扔进沟里了,无官无钱只剩个狂放,自己大笑啊,当年的狂夫老了却更狂!“填沟壑”,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杜甫是“欲填沟壑唯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惟疏放”“老更狂”直接抒发了诗人旷达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在《过秦论》中说,诸侯为了削弱秦国,“____________”来招纳天下的贤才,但当秦国军队“开关延敌”时,“九国之师”却“____________”,最终“从散约败”。(2)《离骚(节选)》第三段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佩带”来比喻诗人高洁的品格。(3)姜夔《扬州慢》的序言中提到了“黍离之悲”,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春日景物的描写则将这种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答案〗(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逡巡而不敢进(2)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此时,我正站在内蒙古准格尔旗龙口镇准格尔丹霞地质公园的观景台上,如痴如醉地听着民歌《黄河船夫曲》。歌手的声音①,仿佛猛虎呼啸于山谷一般,他的目光里荡漾着一层湿漉漉的水雾。我的脚下就是②的黄河,它宛若一匹骏马奔驰在内蒙古高原上。此刻的黄河是灵性的,她智慧地改变了天下黄河向东流的步伐,逆流而行,自东向西,流出了一段夺人眼目的传奇。黄河,③,就是黄泥沙多的河。但谁能想到此刻的黄河之水会是碧蓝一顷?她像一面微倾的镜子,映照着两岸风光,映照着蓝天白云。她用智慧的脚步,丈量出一道壮观的峡谷景观,又怎能不让我心旌摇荡?河岸边水清见底,游鳞可见,谁又会想到黄河也会有如此俏丽的身影?准格尔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黄河在这里却出现了“天下黄河向东流,龙口回头朝西走”的奇观。这里山脉如龙,河边的龙口小镇因地得名。黄河水似不甘被拘束在狭长的晋陕大峡谷中,从龙壕峡谷中倾泻而出,于河中央留下了两片不小的滩涂,仿若两个金元宝,浮在水中。18.下列选项中,与画横处的句子句间关系相同的一项是()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B.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C.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D.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用“我”“谁”两个代词,各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18.B19.①穿云裂石;②浩浩荡荡;③顾名思义。20.①前一句用人称代词“我”,表达“我”在欣赏黄河的峡谷景观时的心旌摇荡的感受,突出了景色的壮观。②后一句用疑问代词“谁”,表达黄河水清见底让所有人都出乎意料之意,突出了黄河水清的特点。〖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分析复句类型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处的句子“天下黄河向东流,龙口回头朝西走”间的关系是转折关系。A.并列关系;句意: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B.转折关系;句意: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C.顺承关系;句意: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D.假设关系;句意: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故选B。【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由后文“仿佛猛虎呼啸于山谷一般”可知,此处体现歌手的声音高亢嘹亮,故可用“穿云裂石”。穿云裂石:(声音)穿过云层,震裂石头,形容乐器声或歌声高亢嘹亮。第二处,由后文“它宛若一匹骏马奔驰在内蒙古高原上”可知,此处体现黄河水势广大的样子,故可用“浩浩荡荡”。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第三处,由后文“就是黄泥沙多的河”可知,此处指“黄河”的字面意思,故可用“顾名思义”。顾名思义:从事物的名称联想到它的含义。【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前一句“又怎能不让我心旌摇荡”用人称代词“我”,表达“我”在欣赏黄河的峡谷景观时的内心能感受,此时的“我”面对眼前之景,心旌摇荡。同时突出了景色的壮观,带给了“我”视觉上的冲击。后一句“谁又会想到黄河也会有如此俏丽的身影”中用疑问代词“谁”,表达了面对黄河之水由以前黄泥沙多到如今的清澈见底,所以人都出乎意料,突出了此时的黄河水之清澈、游鳞可见的特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①,进而又会产生大量的藻类毒素,给人类和动物带来严重的威胁。更令人担忧的是,水体富营养化可能与其他环境变化相互作用,对陆地系统产生影响。例如,水生藻类进入空气中形成气溶胶,我们即使不喝被藻类污染的湖水,不吃被藻类污染的水产品,②。藻类及其产生的藻毒素,可以通过风力驱动、动物或人类活动,③。停留在空气中的藻类被动物和人类吸入时会沉积在呼吸系统之中,从而对其健康造成危害。空气中藻毒素会对动物和人类健康构成更严重的威胁。研究发现,吸入藻毒素的小鼠,会出现呼吸道上皮细胞坏死、肝脏出血、肾脏和肠道损伤等症状。对人类来说,吸入空气中藻类毒素可能导致过敏性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近几十年来,水体中的藻类在种类、频率、规模和地理范围上都有所增加,这意味着空气中的藻类来源变得更加丰富。另外,气候变暖会提高光照强度,人类的夜间灯光会增加光照时间,会促进空气中藻类的形成、传播,空气中藻类毒素浓度会增大。目前还没有关于营养物质和空气中藻类生长的相关性的研究尚未开展,但是,大气中不断增加的氮、磷等污染物对空气中藻类和藻毒素的生长有何影响,仍是一个亟待解决。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它会促使藻类的暴发②也会遭受藻类的危害③从水中进入大气22.目前还没有关于营养物质和空气中藻类生长的相关性的研究,因此,大气中不断增加的氮、磷等污染物对空气中藻类的生长和藻毒素的产生有何影响,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前句的“营养盐含量过多”与后句的“进而又会产生大量的藻类毒素”可知,营养盐含量过多促使藻类生长,藻类数量在短时间增多产生大量藻类毒素,可以填入“它会促使藻类的暴发”。第二空:结合前句“即使不喝被藻类污染的湖水,不吃被藻类污染的水产品”,此处是说没有前句所提到的两种条件,也会受到影响;再结合“即使”,这里可以填入“也会遭受藻类的危害”。第三空:结合前句“可以通过风力驱动、动物或人类活动”和后句“停留在空气中”可知,藻类会在以上三种条件下从它们所生长的水中进入到空气之中,可以填入“从水中进入大气”。【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句共有四处错误:第一处:句式杂糅,“目前还没有……”与“……尚未开展”两个句子杂糅在了一起,可以删掉“目前还没有”或“尚未开展”;第二处:用词不当,“但是”之前和之后的两个分句之间不是转折关系,而是前后的因果关系,可将“但是”改为“因此”;第三处:搭配不当,“藻毒素”与“生长”不搭配,可将“藻类和藻毒素的生长”改为“藻类的生长和藻毒素的产生”;第四处:成分残缺,“是”后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一个亟待解决”后面加上中心词“的问题”。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夫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顾炎武读史使人明智。——培根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三则材料古今中外都有,核心词就是“历史”。强调历史的巨大价值,认为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并指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是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真正呈现给人们的从来都不是故纸堆,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过的道路,是世道变迁、兴衰成败的规律,是前人留下的“百科全书”。正因为如此,“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得到多远的未来”。顾炎武具体指出“历史”的价值在于“鉴往”和“训今”,历史作为传承文明的载体、提供经验教训的宝库,理应受到重视。培根的话意思是,读史可以看到别人的正确与错误,从而使自己面对同样或类似的事件时,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起到使人明智。纵观三则材料,都突出了“历史”的价值,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民族,乃至于整个人类文明,都应该铭记历史,以史鉴今。我们弘扬铭记历史,并不仅仅是为了历史本身,更是为当下与未来寻求一瓶最好的清醒剂。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所以,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历史经验值得总结,历史教训尤应汲取。我们只有站在时代最前沿,不断发掘和继承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写作时,可以采用递进式结构。例如论证“我们应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可在文章的开头简洁引用材料,亮明观点;之后对比阐述不铭记历史,不以史为鉴的后果,可结合《阿房宫赋》中的秦朝不以史为鉴而灭国的事例,阐述不以史为鉴的弊端;最后论述铭记历史,以史为鉴的意义。结合举例论证,以透彻说理,如我们应该借鉴隋朝暴政导致灭国的教训,强调治国应该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也可列举清朝落后就要挨打的事例,努力发展经济和科技,增强综合国力,以提高国际竞争力。立意:1.学习借鉴历史,汲取前行力量。2.向史而新,接续谱写新时代华章。3.鉴往事知来者,方能行远。4.习史照人生,鉴史强家国。5.知史以明鉴,察古以知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此处的“立象”指设立八种卦象: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具有“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超象表达意义。将“意”和“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和“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在艺术欣赏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意象”作为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由哲学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作品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与发展》)材料二:在艺术作品中,主体通过意象建构的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就是意境。意象及其背景的整合可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如齐白石运用墨的黑和纸张的白两种视觉元素绘制出鱼虾在水中自由游走的境界。意境是审美主体在心中所生成的,尤其体现在艺术创造和欣赏中。意境是奠定在意象浑融的基础上的,是意象的境界。如果说意象尚可分为意与象进行研究的话,意境却断然不可简单分为意与境。将意境简单地分成意与境,或将意境简单理解成意与境的关系,显然都是不恰当的。意境不是意象及其背景本身,而是由意象及其背景所呈现的效果。意境是意象的结晶,是意象之境,而非抽象的意之境。主体在感悟意象时,由象生境,意在境中。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全诗通过蓝田辋川的辛夷坞景色,表达作者孤寂的情怀,以幽静的景致与落寞的心境相映照,通过读者的欣赏成就意境。意境基于意象而不滞于意象,由独立意象及其背景或由主导意象和诸多意象元素构成的意象群,呈现出一个作为整体的意境。这就是意境的整体性特征。无论是单个意象,还是意象群,都可以与背景构成整体,在效果上呈现出意境。(摘编自朱志荣《论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材料三:“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首先在于它含有生动的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人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要经过情感的过滤,是情中景。艺术家抓住了自然形象中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来创造意境,所以意境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意境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还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作品中时,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意境是一种创造,要求艺术家具备高超的艺术技巧。如果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正是这种创造使得意境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意境中的含蓄,给人以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强烈的艺术美感。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境中那能够唤起人的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感人的力量。(摘编自杨辛甘霖《美学原理》)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和“象”原是哲学领域中两个独立的概念,《文心雕龙》首次将其引入文学理论中。B.“象”在《周易·系辞》中指八种卦象,而作为文艺理论的“意象”之“象”则是指具体的形象。C.创作者通过营构“意象”使现实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欣赏者通过作品的“意象”获得审美感受。D.在词语结构上,“意象”与“意境”是相同的,但“意境”却不能和“意象”一样拆分来理解。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解读意象有赖于欣赏者的还原能力和再创造能力,这会导致不同人对同一意象的理解有所偏差。B.在文艺创作中,创作者把“意”赋予“象”,其中“意”与“象”的联系是随机多变的,并没有规律可循。C.意象及其背景的整合是否能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取决于创作者能否将诸多意象有机组合起来。D.意境的生成并不随着文艺作品的产生而完成,必须在审美主体对作品意象进行欣赏理解时实现。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二段从文艺创作和欣赏两个角度阐述意象所起的中介、桥梁作用,论证全面。B.材料二以王维《辛夷坞》为例,说明了审美主体通过意象感知意境的过程,论证有理有据。C.材料三分点论述意境给人以强烈艺术美感的原因,论述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条理清晰。D.材料三第四段就“为什么意境具有含蓄的特点”以及“如何做到含蓄”两个问题作了阐述。4.下列选项中,最能作为材料三画线段的论据的一项是()A.“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选用了“楼船”“铁马”等战争意象,描绘了激烈的战争场面。B.“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作者运用语言技巧,通过“闹”字表现春日生机盎然和自己的愉悦心情。C.“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两句诗表现了诗人随心所欲、恣情纵饮、不拘礼节的人生态度。D.《孔雀东南飞》描写刘兰芝将走之时全身上下的装束,含蓄地表现出她被逐时心中的愤恨和无声的抗议。5.请结合材料三,简要谈谈柳永《望海潮》的艺术之美。〖答案〗1.A2.A3.C4.B5.①柳永《望海潮》中有丰富的意象,上片用“烟柳画桥”等都市意象描绘杭州的繁华富丽,下片用“桂子”“荷花”等景物描绘西湖美景,全词将这些丰富的意象有机结合,描绘了杭州之美。②柳永《望海潮》描写的杭州繁华美丽的景物之中充溢着作者饱满的情感,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喜爱,以及对孙何治理有方的赞美。③柳永《望海潮》运用了高超的语言技巧,形成了优美的意境。本词以大开大合的笔法铺叙了杭州的繁华壮丽,用点染的手法细致描写景色,在描写中适度夸张,并运用互文等修辞手法。〖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文心雕龙》首次将其引入文学理论中”错,根据材料一“将‘意’和‘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和‘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可知,此项张冠李戴。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其中‘意’与‘象’的联系是随机多变的,并没有规律可循”于文无据。材料二“‘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但并未说它们的组合没有规律可循。C.“取决于创作者能否将诸多意象有机组合起来”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无论是单个意象,还是意象群,都可以与背景构成整体,在效果上呈现出意境”,可知单个意象也能营造出意境。D.“必须在审美主体对作品意象进行欣常理解时实现”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二“意境是审美主体在心中所生成的,尤其体现在艺术创造和欣赏中”,在艺术创作中也能生成意境。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论述由浅入深”错,根据材料三中“首先在于”“还因为”等短语可知,材料三的论述是按照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展开的。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画线段论述的是“意境需要艺术技巧”。A.表述的是意象;B.表述的是诗歌的语言技巧,能作为这一段的论据;C.表述的是情感;D.表述的是意境含蓄的特点。故选B。【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柳永《望海潮》中有丰富的意象,上片用“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珠玑”“罗绮”等都市意象描绘杭州的繁华富丽,下片用“重湖叠𪩘”“桂子”“荷花”等景物描绘西湖美景,全词将这些丰富的意象有机结合,描绘了杭州之美。②材料三“意境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还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柳永《望海潮》上片先总写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接着写如烟一般的柳色、装饰华美的桥梁,挡风的帘子、青绿色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则是就“繁华”二字进一步铺展,写杭州的繁华。在这些描写中充溢着作者饱满的情感,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喜爱,以及对孙何治理有方的赞美。③材料三“意境是一种创造,要求艺术家具备高超的艺术技巧。如果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柳永《望海潮》全词以点带面,写城市繁华用房屋众多和市场上的珠玑、罗绮表现;写自然景观只写了一个西湖,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在描写中适度夸张,如“十万人家”,并运用了互文等修辞手法,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使得意境更加鲜明,唤起读者共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旗魂薛培政“哎,老伙计们呐——走啊,咱们到大槐树下升旗去!”初夏雨霁的早晨,太阳露出了灿烂的笑靥,静谧的大山深处,回荡一个老者那激动而悠长的声音,既像是邀约同伴,又像是自言自语。刘家凹村头,伤残老兵长安爷,习惯性地整理过身上的衣服后,便手拄拐杖,挺起胸脯,拖着那条装有假肢的左腿,郑重扛起那面五星红旗,朝前方那棵国槐树下走去。阳光透过国槐枝叶的缝隙,在幽深的山坳里洒落下片片金黄。少顷,随着长安爷唱的那夹杂着浓重方言的国歌声响起,只见老人边用右手行着军礼,边用左手拉动着自制滑轮,将国旗徐徐升到了树顶。望着被风刮得呼啦作响的国旗,长安爷咧开没牙的嘴笑了。刘家凹村上了岁数的人说,几十年了,只要不刮狂风不下雨,老长安的国旗每天都会升起,他把那旗看成是他的命哩。长安爷曾从战场的死人堆里爬出来,是死过好几回的人了,他压根就不信命。然而,老人却常唠叨国旗有灵性,说那上面染着杨连长、老班长、大个李和小东北等无数烈士的鲜血。“冲啊——刘长安,冲啊!”虽然大半辈子过去了,长安爷的耳边仍时常响起冲锋的号角,听到那些长眠的战友,还像以往那样呼唤着他挥舞旗帜冲向敌军阵地。他总觉得眼前有面战旗在挥舞,这旗就像块磁石吸引着他的灵魂向前涌动,只要看到电视里出现升国旗、奏国歌的镜头,他就禁不住热血沸腾,壮怀激烈,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一幕幕惨烈的战斗场面。七十多年前的抗日烽火,燃红了神州大地的角角落落。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刘家凹村,一次走出了八名热血青年,奔向根据地当了八路军,其中就有不满十五岁瞒着母亲报名参军的小安子,也就是后来的长安爷。也是在一个夏日雨后的早晨,对鲁西南某城日军占领区发起总攻的战斗就要打响,连长把他带到了团长的跟前。大胡子团长望着身材魁梧的小伙点了点头:“嗯,我看这小子是块打旗的料,就是他了!”随后,团长从通信员手中接过战旗交到他手中,命令道:“人在旗在,部队冲锋到哪战旗就要跟到哪,只要尖刀队撕开口子,你就要给我义无反顾地冲到前头去,要把我们的战旗插到城头的最顶端!”“是,保证完成任务!”从那时起,长安爷就成了一个勇猛的旗手。往后的日子里,只要听到冲锋号响起,他就像一头暴怒的雄狮,高举战旗跃出战壕,迎着弹雨冲向敌阵,直到把胜利的旗帜插上攻克的阵地。如同手中那一面面千疮百孔的战旗,作为旗手的长安爷,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身上落下了累累伤痕,还因触雷失去了左腿。后来,他放弃了进休养所疗养,戴着假肢、拄着拐杖回到了故乡刘家凹。他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带回的那一大包军功章也尘封在了床头柜里,唯一陪伴他左右的是当初离开部队时,特地申请的那面五星红旗。“把红旗打起来,‘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信心就在,胜利就在!当年那不可一世的小鬼子都被我们打回老家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回到家乡担任了村支书的长安爷,又在家乡那座座荒山上摆开战场,带领乡亲们打响了脱贫致富的翻身仗。每一次向荒山进军,长安爷的动员令都会让人血脉贲张。靠着当年那股拼劲,他让全村老少过上了幸福的光景。久了,乡亲们就觉得长安爷与那一面红旗融为一体了。进入耄耋之年的长安爷,再也爬不上村子对面的犄角岭了,但老人的心劲还在,就喜欢与人“摆古”过去与红旗有关的那些事儿。长安爷每次讲故事总少不了要讲“钢八连”。开头便是“那是钢铁的连队、胜利的旗帜……”每当讲到钢八连的口号是“攻必克、守必坚,打到哪里就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哪里”时,人们就会发现长安爷声如洪钟、语气坚定,处处充满着自豪感……一代代的刘家凹人,就这样听着长安爷的故事长大了,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有的外出务工,纷纷离开大山,创业去了外地,但长安爷的故事仍时刻滋养他们的心灵,“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促使他们砥砺意志,战胜困难,一个个成为行业的翘楚,且口口相传、生生不息,最后就成了刘家凹人的精神名片。看!长安爷又把那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习惯性地整理衣服,挺起胸脯,行着军礼,唱着国歌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展现了长安爷对国旗的敬畏之心。B.“既像是邀约同伴,又像是自言自语”一句表明长安爷的行为没有得到刘家凹村村民的理解,内心有点失落。C.“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这句话一直激励着长安爷从战争年代走到和平年代,并激励着他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D.鲜艳的红旗上曾沾染了长眠的战友的鲜血,长安爷对国旗的守卫与呵护,凝聚着一代人炽热的爱国情怀。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为老人的出场营造了清新的背景,烘托出老人扛起国旗后高大英武的形象。B.“身上落下了累累伤痕,还因触雷失去了左腿”这一描写照应了前文“拖着那条装有假肢的左腿”这一事实。C.作品采用插叙等手法,叙述了长安爷坚持升国旗的感人事迹和战争年代革命前辈们浴血奋战的烽烟往事。D.长安爷每当讲到钢八连的口号时,“声如洪钟、语气坚定,处处充满着自豪感”,这表明长安爷对钢八连感情深厚。8.小说画横线处采用以虚写实的方法来刻画长安爷的形象,请就此做简要分析。9.小说以“旗魂”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6.B7.C8.①以虚写实,就是借助长安爷的想象、回忆来刻画身经百战、不惧危险的英雄形象。②长安爷看到“电视里出现升国旗、奏国歌的镜头”,就回忆起战斗的场面。③长安爷耳边响起冲锋号,听到战友的呼喊,这是长安爷的想象。9.①展现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标题将长安爷的爱国情、敢打敢拼的劲头以及必胜的信心等优秀品质称作“魂”,表达了对长安爷的赞美之情。②便于故事情节的集中叙述,“旗”是文章的线索,文章围绕长安爷槐树下升旗、战争年代举旗冲锋来组织行文。③表明作品的主题意蕴,长安爷的精神化身成了一面旗帜永远飘扬在人们心中。〖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B.“没有得到刘家凹村村民的理解,内心有点失落”错,由下文“乡亲们就觉得长安爷与那一面红旗融为一体了”“一代代的刘家凹人,就这样听着长安爷的故事长大了”可知,这一说法无依据,应该是得到了理解和支持。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作品采用插叙等手法,叙述了长安爷坚持升国旗的感人事迹和战争年代革命前辈们浴血奋战的烽烟往事”错,“长安爷坚持升国旗的感人事迹”并不是插叙内容,而是倒叙,在倒叙坚持升国旗的事迹间穿插叙述了战争年代革命前辈们浴血奋战的烽烟往事。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①以虚写实,就是借助长安爷的想象、回忆来刻画以长安爷为代表的“钢八连”战士身经百战、不惧危险的英雄形象。②“只要看到电视里出现升国旗、奏国歌的镜头,他就禁不住热血沸腾,壮怀激烈,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一幕幕惨烈的战斗场面”,长安爷看到“电视里出现升国旗、奏国歌的镜头”,就回忆起那一幕幕惨烈的战斗场面,突破实际的画面限制,给读者留下情节空白,从而调动读者的想象。③“‘冲啊——刘长安,冲啊!’虽然大半辈子过去了,长安爷的耳边仍时常响起冲锋的号角,听到那些长眠的战友,还像以往那样呼唤着他挥舞旗帜冲向敌军阵地”,长安爷耳边响起冲锋号,听到战友的呼喊,这是长安爷的想象。“冲啊——刘长安,冲啊!”回忆中一句简单的语言描写能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长安爷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场景。【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①从人物上来看,“‘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信心就在,胜利就在”的信念伴随了长安爷的一生,展现出长安爷爱国、坚定、勇敢的精神品质,而标题将长安爷这种爱国情、敢打敢拼的劲头以及必胜的信心等优秀品质称作“魂”,表达了对长安爷的赞美之情。②从情节上来看,“旗魂”是文章的线索,文章围绕长安爷槐树下升旗、战争年代举旗冲锋来组织行文,便于故事情节的集中叙述,使行文更加紧凑。③从主题上来看,文末写道“一代代的刘家凹人,就这样听着长安爷的故事长大了,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有的外出务工,纷纷离开大山,创业去了外地,但长安爷的故事仍时刻滋养他们的心灵,‘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促使他们砥砺意志,战胜困难,一个个成为行业的翘楚,且口口相传、生生不息,最后就成了刘家凹人的精神名片”,由此可知,长安爷的精神早已化身成了一面旗帜永远飘扬在人们心中。以“旗魂”为标题,表明了作品的主题意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遂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彦允,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将东归蓬莱,仍羽人驾丹丘耳。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扁舟而相欢。临当挂冠,公又疾殛。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余为序。论《关雎》之义,始愧卜商;明《春秋》之辞,终惭杜预。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节选自李阳冰《草堂集序》)材料二: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车,太真妃以步辇从。诏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一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焉?”遽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然承诏旨。由若宿酲未解,因授笔赋之。龟年以歌辞进,上命梨园弟子略约调抚丝竹,遂促龟年以歌之。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诸学士。会高力士终以脱靴为深耻。异日太真妃重吟前辞,力士曰:“始为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翻拳拳如是耶?”太真妃因惊曰:“何翰林学士能欲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贱之甚矣。”太真妃颇深然之。上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节选自乐史《李翰林别集序》)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李龟年以歌A擅B一时之名C手捧D檀板E押F众乐前G将H欲歌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指使回去,与《苏武传》中“尽归汉使路充国等”的“归”用法相同。B.就,指担任,与《〈论语〉十二章》中“就有道而正焉”的“就”意思相同。C.会,指恰逢,与《孔雀东南飞》中“于今无会因”的“会”意思不同。D.顾,指看待,与《屈原列传》中“使于齐,顾反”的“顾”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玄宗曾征召李白到宫中,并用隆重的礼节招待他,把他安置在金銮殿,可以自由出入翰林院,向他征询治国方略,暗中让他撰写诏书。B.李阳冰在当涂任职,李白欣然前往,与李阳冰同舟欢游,后来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书稿给李阳冰,让他作序。C.唐玄宗和杨贵妃夜赏牡丹,让李龟年请李白创作歌词,李白于是痛饮美酒,趁着醉意一挥而就,创作三首《清平调词》。D.高力士曾为李白脱靴,并深以为耻,他听到杨贵妃吟诵李白的诗作,就向杨贵妃进谗言,指出李白用赵飞燕来指称杨贵妃,是在讽刺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2)太真妃颇深然之。上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14.两则材料都叙述了李白的事迹,材料一叙事简略,材料二叙事详细,这样叙事各有何好处?请简要说明。〖答案〗10.CEG11.B12.C13.(1)你是平民,名声竟被我知道了,不是平日积累道义,又怎么会这样?(2)太真妃对此很赞同。皇上曾经多次想要任命李白官职,最终被宫中的人阻挠而停止。14.①材料一叙事简略,能将李白从被召入宫到赐金放还的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如答“突出李白仕途不顺”等也可)②材料二叙事较为详细地叙述李白酒后为杨贵妃写歌词前后事件,故事性强,能让人对李白在宫中的遭际有更直观的认识。〖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龟年因擅长歌唱演奏而闻名当时,他当场手拿檀板乐器,带领众位乐手上前,刚要演奏歌唱。“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有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以歌”是状语,“擅”是谓语,“一时之名”是宾语,结构完整,C处断开;“手捧檀板”和“押众乐前”是顺承关系,都是李龟年的做法,中间应停顿,所以E处断开;“将欲歌之”,省略主语,“歌之”是动宾结构,所以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归”,使动用法,使回去。句意:就赏赐他许多财宝让他走了。/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B.错误。不是“担任”,“就”,到……那里去。句意:于是到从祖时任陈留采访大使的李彦允那里去。/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C.正确。“会”,恰逢;/理由。句意:正赶上此花刚刚盛开。/到现在没有相会的理由。D.正确。“顾”,看待;/回头,返回。句意:皇上从此看重李白,这在众学生中特别突出。/出使去齐国,回来后。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李白于是痛饮美酒”错,李龟年找到李白,李白当时已经处于醉酒未清醒的状态,并不是为了写歌词而故意饮酒至醉。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名为朕知”,被动句,名声竟被我知道了;“素”,平日;“蓄”,积累。(2)“然”,认为……对,赞同;“卒”,最终;“捍”,阻止,阻挠。【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叙事较为简略,主要记叙李白从“征就金马”“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到“乃赐金归之”等事迹,将李白从被召入宫到赐金放还的过程,完整而简明地叙述出来,便于读者快捷地了解李白仕途不顺。②材料二叙事较为详细,根据“遽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会高力士终以脱靴为深耻”“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贱之甚矣’”等内容,可知材料二主要介绍了李白酒后为杨贵妃写歌词的前后事件,直观地展示李白被高力士陷害的经过,使李白的形象更加鲜明。参考译文材料一:李白,字太白,是陇西成纪人。天宝年间,祖皇帝下诏,征招李白到宫廷中,皇帝亲自下阶迎接。用七宝床来赐食,皇帝亲手调和羹汤来给李白吃,对李白说:“你是平民,名声竟被我知道了,不是平日积累道义,又怎么会这样?”把李白安置在金銮殿,可以自由出入翰林院,并向他征询治国方略,暗中让他撰写宫廷诏书,别人并不知道这事。奸邪小人与刚正之人同朝为官,(奸邪小人)嫉妒能臣,诽谤他们,可以作为准则的言论不被采纳,皇帝因此疏远了他。李白于是就放浪举止饮酒无度,以此来掩饰自己。撰写的诗歌,多次声称要隐居。天子知道李白不能够留下来做官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