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舞蹈艺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国风舞蹈”悄然成为文艺星空中熠熠闪光的明星。从网上刷屏的舞段《丽人行》,到火爆“出圈”的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从播放量过亿的舞蹈综艺《舞千年》,到央视春晚广受好评的节目《只此青绿》,以传统文化创新呈现为特色的国风舞蹈在网络短视频和电视综艺的推动下走出剧场,在更广大的社会文化空间中持续引发关注和传播。这让我们思考:国风舞蹈为何表现得如此惊艳和出众?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持续迸发的原因何在?舞蹈具有视觉表达的独特优势舞蹈艺术的特质是以身体为媒介,超越语言和文字,诉诸感官和直觉,进而抵达观众心灵与情感深处。在互联网视频平台强力传播的推动下,国风舞蹈作品凭借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语言优势,触动观众身体里的文化基因。这里的中国古典舞并非指复原重现业已失传的我国古代舞蹈,而是指由当代舞蹈艺术家在提炼传统戏曲和武术等动作元素的基础上,构建的舞蹈语汇体系。同时,编导和舞蹈研究者依托丰富的文史资料和出土文物,不断丰富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表达方式,使其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质感与气韵。以往普通观众对中国古典舞如汉唐古典舞、敦煌舞和昆舞等了解较少,很多经典的中国古典舞作品也仅限于剧场演出。随着短视频平台的海量传播,在舞蹈综艺中获得影视化呈现的中国古典舞经典之作《踏歌》《相和歌》等,获得广泛关注。同时,新创精品舞剧中的精彩段落也频频登上热搜,不断成为“爆款”,如舞剧《杜甫》中的《丽人行》、《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晨光曲》、《只此青绿》中的《青绿》以及《五星出东方》中的《锦绣》。这些精彩舞段原本在舞剧作品中担负推进情节发展的叙事功能,但在短视频平台和电视综艺里,作为独立作品得以传播,原有意涵得以扩展,其传统文化气质得以彰显,或清丽典雅,或大气磅礴,例如在《五星出东方》的舞段《锦绣》中,万千丝线交织的深蓝星空下,身着汉代风格服装的舞者缓步起舞,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呈现在舞台背景之中。这段舞蹈从演员的妆容和裙裾,到舞台背景中的织锦护臂与汉代宫阙,都可以看出编导力图展现的不仅是汉代宫廷乐舞,更多的是古拙庄严的汉代风韵。舞段中顿挫感十足的形体动作,带给人们直观震撼的审美体验。用跨媒介表达增强艺术表现力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其完整呈现离不开表演、音乐、服装、道具和舞美等的深度融合。取材于唐三彩陶俑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和取材于北宋古画《千里江山图》的舞蹈节目《只此青绿》,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书、画、乐、舞一体的综合审美体验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当代观众。这充分显示出舞蹈艺术处理传统文化题材具有独特优势。在影像新技术的助力下,国风舞蹈凸显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带来的跨媒介叠加效应。国风舞蹈将文物、古画、典籍等文化遗产中富于美学意蕴的元素,转化为身体语言并进行跨媒介表达,是其成功的“流量密码”。2023年央视春晚创意交互视觉节目《满庭芳·国色》以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语汇演绎中国传统色彩。作品在视觉设计上运用计算机图形、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图像生成等技术,使舞者的动作韵律与背景色彩的泼洒、飞溅、晕染等动态实时互动,或雅致婉约,或雄浑豪迈,造就了诗画合一、气韵生动的创意视觉作品。这部作品使人们看到属于中国人的浪漫诗意和文化情怀,让更多年轻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原来可以如此个性鲜明、飘逸洒脱。用持续创新打造传世经典从钟情于视听效果,到在舞蹈中找到文化共鸣,人们喜爱国风舞蹈是因为它能给当代观众带来审美愉悦、情感价值和精神力量。如果深入观察这些国风舞蹈作品,我们会发现,其审美价值正是源自创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成功提炼和转化。在舞蹈综艺《舞千年》中,很多古典舞作品取材于程婴救孤、昭君出塞、桃园结义等家喻户晓的传统故事,以舞蹈形式向观众传递忠义正直、侠肝义胆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尤其是舞剧《赵氏孤儿》选段的高潮部分,程婴舞蹈动作的大开大合,以无声的身体语言表达强烈情感,其审美力量无需文字描述,令观众动容。这样的作品通过层层递进的情感共鸣,让今天的观众走进历史,在古今对话中获得对历史、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实现精神的升华和境界的提升。在国风舞蹈持续“出圈”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清醒认识到,“爆款”舞段的根基是成熟的舞台作品,是最具舞蹈艺术特色的身体语言及其审美体验。只有不断创造和打磨出更多经典舞台作品,才能将舞蹈艺术以更加多元的形式传播开来;只有积累足够丰富厚重的舞台作品,才能让舞蹈艺术历经时代变迁依然充满活力;也只有充分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并不断将其转化为具备当代审美价值的舞台作品,才能获得广大观众的共鸣与共情,进而创造出真正的传世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观众提供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为文艺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国风舞蹈以身体语言触动当代心灵,引领更多观众探寻传统文化之美。(摘编自张延杰《展现舞蹈艺术的魅力》)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呈现传统文化创新为特色的国风舞蹈通过网络短视频和电视综艺走出剧场,并受到关注,广泛传播。B.舞蹈的完整呈现需要与表演深度融合,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就是凭借舞蹈与表演的融合“出圈”的。C.国风舞蹈以身体为媒介,超越语言和文字,能够抵达观众心灵和情感深处,触动观众的文化基因。D.舞蹈综艺《舞千年》以舞蹈形式传递忠义正直、侠肝义胆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常给观众精神力量。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舞并不能复原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舞蹈,只能在传统戏曲和武术等动作元素上提炼和构建舞蹈语汇。B.舞段《锦绣》展现出了古拙庄严的汉代风韵,舞段中顿挫感十足的形体动作,给人们带来直观震撼的审美体验。C.在处理传统文化题材方面,舞蹈艺术具有独特优势,借助影像新技术,国风舞蹈凸显出跨媒介叠加效应。D.一些古典舞剧作品能通过层层递进的情感共鸣,让观众走进历史,获得对历史、对生活的深刻感悟。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在影像新技术的助力下,国风舞蹈凸显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带来的跨媒介叠加效应”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晨光曲》以板凳蒲扇舞的方式呈现出上海弄堂女人的生活细节,体现了东方女人的独特的神秘的美,刻画了一段静谧美好的弄堂生活。B.舞剧《杜甫》中的《丽人行》在短视频平台上海量传播,这部在舞蹈综艺中获得影视化呈现的中国古典舞经典之作,获得广泛关注。C.《满庭芳·国色》用古典舞的形式演绎中国传统的代表色彩,展现国色之美、文化自信,是一个值得大家去深入了解的精品佳作。D.《唐宫夜宴》曾入围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终评,其创作灵感来自1959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隋代乐舞俑。4.文章在论证时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就其中的两种方法进行简要分析。5.如何才能更好地展现舞蹈艺术的魅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B2.A3.B4.①比喻论证,第一段将国风舞蹈比作明星,生动地展示出国风舞蹈的大放异彩;②举例论证,如分析精彩舞段原有意涵得以扩展,彰显传统文化气质时,举《五星出东方》的舞段《锦绣》作例,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5.①继续借鉴、吸收传统戏曲、武术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可与舞蹈艺术相结合的部分,持续创新,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灵感,创造更多更优秀的作品。②利用跨媒介的优势,增强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吸引更多的关注。〖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就是凭借舞蹈与表演的融合‘出圈’的”错误,以偏概全。根据原文“取材于唐三彩陶俑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书、画、乐、舞一体的综合审美体验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当代观众”可知,《唐宫夜宴》的“出圈”还依靠将诗、书、画、乐、舞融合为一体传达给当代观众,不仅是凭借舞蹈和表演的融合。此项表述与“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舞美等的深度融合”表述也不一致。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中国古典舞并不能复原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舞蹈”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表述是“这里的中国古典舞并非指复原重现业已失传的我国古代舞蹈”,并未提及中国古典舞能否复原中国古代舞蹈。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注意观点是:在影像新技术的助力下,国风舞蹈凸显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带来的跨媒介叠加效应B.“短视频平台”体现“影像新技术的助力”,中国古典舞《丽人行》的海量传播体现出跨媒介叠加效应。其他三项都未涉及“跨媒介”。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如第一段“在发展中创新,‘国风舞蹈’悄然成为文艺星空中熠熠闪光的明星”运用了比喻论证,将国风舞蹈比作明星,生动地展示出国风舞蹈的大放异彩;②举例论证,“在短视频平台和电视综艺里,作为独立作品得以传播,原有意涵得以扩展,其传统文化气质得以彰显,或清丽典雅,或大气磅礴。例如在《五星出东方》的舞段《锦绣》中……”,分析精彩舞段原有意涵得以扩展,彰显传统文化气质时,举《五星出东方》的舞段《锦绣》作例,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其他举例论证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取材于唐三彩陶俑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和取材于北宋古画《千里江山图》的舞蹈节目《只此青绿》,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书、画、乐、舞一体的综合审美体验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当代观众”,举出《唐宫夜宴》《只此青绿》,论证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在第一个小标题中“……而是指由当代舞蹈艺术家在提炼传统戏曲和武术等动作元素的基础上,构建的舞蹈语汇体系”“编导和舞蹈研究者依托丰富的文史资料和出土文物,不断丰富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表达方式,使其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质感与气韵”,可见当代的中国古典舞借鉴、吸收了传统戏曲、武术、文物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可与舞蹈艺术相结合的部分,构建的舞蹈语汇体系,丰富、创新了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表达方式,后面我们还应该继续借鉴、吸收、持续创新,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灵感,创造更多更优秀的作品。②在第二个小标题中“用跨媒介表达增强艺术表现力”,像出圈的《唐工夜宴图》《只此青绿》《满庭芳·国色》都是成功典例,后面我们仍然需要利用跨媒介的优势,增强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吸引更多的关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采薇鲁迅这确是一座好山。既不高,又不深,没有大树林,不愁虎狼,也不必防强盗:是理想的幽栖之所。两人到山脚下一看,只见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里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真是连看看也赏心悦目。他们就满心高兴,用拄杖点着山径,一步一步地挨上去,找到上面突出的一片石头,好像岩洞的处所,坐了下来,一面擦着汗,一面喘着气。这时候,太阳已经西沉,倦鸟归林,啾啾唧唧地叫着,没有上山时候那么清静了,但他们倒觉得也还新鲜,有趣。在铺好羊皮袍,准备就睡之前,叔齐取出两个大饭团,和伯夷吃了一饱。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所以当晚把它吃完,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绝不通融了。他们一早就被老乌鸦闹醒,后来重又睡去,醒来却已是上午时分。伯夷说腰痛腿酸,简直站不起;叔齐只得独自去走走,看可有可吃的东西。他走了一些时候,竟发现这山不高不深,没有虎狼盗贼,固然是其所长,然而因此也有了缺点:下面就是首阳村,所以不但常有砍柴的老人或女人,并且有进来玩耍的孩子,可吃的野果子之类,一颗也找不出,大约早被他们摘去了。……进的叔齐一下子失了锐气,坐倒了,垂了头。然而还在想,挣扎地想,仿佛是在爬出一个深潭去。爬着爬着,只向前。终于似乎自己变成了孩子,还是孤竹君的世子,坐在保姆的膝上了。这保姆是乡下人,在和他讲故事:黄帝打蚩尤,大禹捉无支祁,还有乡下人荒年吃薇菜。他又记得了自己问过薇菜的样子,而且山上正见过这东西。他忽然觉得有了气力,立刻站种起身,跨进草丛,一路寻过去。果然,这东西倒不算少,走不到一里路,就摘了半衣兜。他还是在溪水里洗了一洗,这才拿回来;还是用那烙过松针的石片,来烤薇菜。叶子变成暗绿,熟了。但这回再不敢先去敬他的大哥了,撮起一株来,放在自己的嘴里,闭着眼睛,只是嚼。“怎么样?”伯夷焦急地问。“鲜的!”两人就笑嘻嘻地来尝烤薇菜,伯夷多吃了两撮,因为他是大哥。他们从此天天采薇菜,然而近地的薇菜却渐渐地采完,虽然留着根,一时也很难生长,每天非走远路不可了。搬了几回家,后来还是一样的结果。而且新住处也逐渐地难找了起来,因为既要薇菜多,又要溪水近,这样的便当之处,在首阳山上实在也不可多得。叔齐怕伯夷年纪太大了,一不小心会中风,便竭力劝他安坐在家里,仍旧单是担任煮的任务,让自己独自去采薇。伯夷逊让了一番之后,倒也应允了,从此就较为安闲自在,然而首阳山上是有人迹的,他没事做,脾气又有些改变,从沉默成了多话,便不免和孩子去搭讪,和樵夫去攀谈。也许是因为一时高兴,或者有人叫他老乞丐的缘故罢,他竟说出了他们俩原是辽西的孤竹君的儿子,他老大,那一个是老三。父亲在日前是说要传位给老三的,一到死后,老三却一定向他让。他遵父命,省得麻烦,逃走了。不料老三也逃走了。两人在路上遇见,便一同来找西伯——文王,进了养老堂。又不料现在的周王竟“以臣弑君”起来,所以只好“不食周粟”,逃上首阳山,吃野菜活命……等到叔齐知道,怪他多嘴的时候,已经传播开去,没法挽救了。但也不敢怎么埋怨他,只在心里想:父亲不肯把位传给他,可也不能不说很有些眼力。叔齐的预料也并不错:这结果坏得很,不但村里时常讲到他们的事,也常有特地上山来看他们的人。有的当他们名人,有的当他们怪物,有的当他们古董。甚至于跟着看怎样采,围着看怎样吃,指手画脚,问长问短,令人头昏。而且对付还须谦虚,倘使略不小心,皱一皱眉,就难免有人说是“发脾气”。不过舆论还是好的方面多。后来连小姐太太也来看了,回家去都摇头,说是“不好看”,上了一个大当。有一天,他们俩正在吃烤薇菜,不容易找,所以这午餐已在下午了。忽然走来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女人,先前是没有见过的,看她模样,好像是阔人家里的婢女。“您吃饭吗?”她问。叔齐仰起脸来,连忙陪笑,点点头。“这是什么玩意儿呀?”她又问。“薇……”伯夷说。“怎么吃着这样的玩意儿呀?”“因为我们是不食周粟……”伯夷刚刚说出口,叔齐赶紧使一个眼色,但那女人好像聪明得很,已经懂得了。她冷笑了一下,于是大义凛然地斩钉截铁地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伯夷和叔齐听得清清楚楚,到了末一句,就好像一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待到清醒过来,那丫头已经不见了。薇,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看也害羞,连要去搬开它,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好几百斤重。樵夫偶然发现了伯夷和叔齐都缩做一团,死在山背后的石洞里,是大约这之后的二十天。(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伯夷想将原属于自己的王位让给弟弟叔齐,谁知叔齐追随他一起逃至首阳山,二人决定“不食周粟”。B.伯夷年纪比叔齐大,经常腰痛腿酸,叔齐采回薇菜后总要先放在自己嘴里嚼,然后他们再一起吃。C.那些特地上山来围观伯夷和叔齐的人,与《祝福》中找祥林嫂讲故事的人们一样,都属于“看客”群体。D.不请自来的女人不怀好意,她的一番话震昏了伯夷和叔齐,二人因受到其威胁而选择在石洞中自尽。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烘托出伯夷和叔齐的喜悦心情,与下文二人在山上生活时遇到的困难形成对比。B.伯夷和叔齐为了采摘薇菜越走越远,住处也难找,这个细节也预示着二人的生活将会越来越窘迫。C.文中加点的“以臣弑君”一词运用反语,流露出作者对周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这一行为的不屑与讽刺。D.文中多处语句可以与后文相呼应,如“然而因此也有了缺点……”“已经传播开去,没法挽救了”等。8.文中画横线部分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伯夷和叔齐的反抗行动为何会失败?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答案〗6.C7.C8.①交代伯夷和叔齐的生活状态。②承上启下。天气已晚,于是要就睡;吃“大饭团”下启后文“从明天起坚守主义”,自然过渡到下文有关“采食薇菜”的内容。9.①动机:伯夷和叔齐的反抗是出于对王道和君臣伦理的恪守,维护商朝的正统。这主要是基于道德和理念的坚持,而非对现实政治的反思,难以形成有效的反抗力量。②方式:伯夷和叔齐选择了隐居山林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反抗,实质是逃避现实、固守传统的迂腐行为。③外因:旁人将伯夷和叔齐的反抗行为视作笑料,并不能理解他们的理念,二人的反抗缺乏群众基础。〖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A.“原属于自己的王位”错,原文是“父亲在日前是说要传位给老三的”;“叔齐追随他”错,原文是“两人在路上遇见”。B.“经常”“总要”错,言过其实,原文是“伯夷说腰痛腿酸”“撮起一株来,放在自己的嘴里,闭着眼睛,只是嚼”。D.“受到其威胁”错,女人并未“威胁”伯夷和叔齐,只是指出了真相。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C.“运用反语”错,从文中伯夷和叔齐的视角来看,周王的行为确是“以臣弑君”;“作者对周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这一行为的不屑与讽刺”错,作者通过这个词表现的是伯夷和叔齐对殷商的忠贞之心,以及对君臣伦理的固守。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相关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的作用一般可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在铺好羊皮袍,准备就睡之前,叔齐取出两个大饭团,和伯夷吃了一饱。①内容上,句子写伯夷和叔齐来到首阳山,睡“羊皮袍”,吃“大饭团”,交代了他们的生活状态。②结构上承上启下。“铺好羊皮袍,准备就睡”上承前文“太阳已经西沉,倦鸟归林”;“叔齐取出两个大饭团,和伯夷吃了一饱”下启后文“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并预示着伯夷叔齐“食周粟”的日子结束,自然过渡到下文有关“采食薇菜”的内容。【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①结合“周王竟‘以臣弑君’起来,所以只好‘不食周粟’,逃上首阳山”分析,伯夷和叔齐的反抗动机是因为周王反商的行为。这是出于对王道和君臣伦理的恪守,维护商朝的正统,而不是因为周王的统治的问题,这种基于道德和理念的坚持,而非对现实政治的反思,难以形成有效的反抗力量。②上方式,伯夷和叔齐“坚守主义,绝不通融”,于是选择了隐居山林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反抗,远离人群,吃野果野菜,没有生产力量,必然就没有真正的生活,这实质是逃避现实、固守传统的迂腐行为,只能是自取灭亡。③从外因看,村人知道真相后,“有的当他们名人,有的当他们怪物,有的当他们古董……说是‘不好看’,上了一个大当”,都当稀罕看二人,没有理解和同情,只是将伯夷和叔齐的反抗行为视作笑料,二人的反抗缺乏群众基础。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故,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论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材料二: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平?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因为上言A王政本B于仁恩C太宗欣然D纳之E遂以宽仁F治天下G而于刑法H尤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幸,指心存侥幸,与《鸿门宴》“故幸来告良”中的“幸”意思不同。B.盖,因为,与《庖丁解牛》“技盖至此乎”中的“盖”意思不同。C.意,意料,与《谏逐客书》“快意当前”中的“意”意思相同。D.以,表目的,与《烛之武退秦师》“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以”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英明神勇,天性仁爱宽容,他刚即位时,有大臣提出应当用严厉的刑法治理天下,而魏征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B.太宗赦免的罪犯结果没有一个晚归的,太宗赞赏他们的诚信,就赦免了他们的死罪,但太宗也认为不可以多次赦免罪犯,否则会有不良影响。C.为信义而死,不苟且偷生,且视死如归,即使是君子也很难做到,但欧阳修认为,唐太宗释放的那些囚犯却做到了,也是人之常情。D.太宗纵囚复归,再赦免他们,这样的事情只能偶尔为之,如果屡次这样做,杀人犯就得不到惩罚,这样就违背了圣人常法。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2)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14.对材料一中“太宗纵囚”一事,欧阳修的态度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答案〗10.CEG11.C12.C13.(1)(太宗)亲自审讯囚犯,同情三百九十名犯了死罪的囚犯,放他们回家,约定第二年秋天回来接受刑罚。(2)我只看见上面和下面的人互相窥测而形成这种声誉,哪里有所说的布施恩德的皇帝和懂得信义的罪犯呢?14.①欧阳修对太宗纵囚持质疑态度。②他认为这是唐太宗求取美名的手段,③这样做不符合人之常情,也不符合圣人常法。〖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魏征)趁机向太宗上奏王道应以仁爱恩德为根本。太宗欣然采纳了他的谏言,于是用宽和仁厚来治理天下,在刑法方面格外慎重。“因为上言”中“言”的宾语为“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是下句的主语,所以在C处断开;“太宗欣然纳之”主谓宾结构完整,“太宗”是主语,“欣然”修饰动词谓语“纳”,代词“之”作宾语,所以应在E处断开;“以宽仁”作状语,“治天下”作谓语和宾语,所以在宾语后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心存侥幸;/幸亏,幸而。句意:是不想诱导人们对犯法免罪心存侥幸啊。/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B.正确,因为;/通“盍”,怎么。句意: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你的技术怎么高明到这种地步呢?C.错误,意料;/心情。句意:料想囚犯一定会回来才释放他们。/(为了)舒适称心于眼前。D.正确。句意: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邦)晋国土地呢?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也是人之常情”错,根据“此岂近于人情哉”,可知欧阳修认为这不符合人之常情,且那群囚犯之所以按时回去,是揣测圣意后的选择,并不是真的视死如归。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录”,审讯;“闵”,通“悯”,同情;“期”,约定。(2)“成”,形成;“乌”,哪里;“知”,懂得。【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由“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可知,唐太宗只是借此来求取名誉,而不是施恩德。由“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可知,这是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不符合人之常情,也不符合圣人常法。综上,欧阳修对唐太宗纵囚的行为,持质疑态度。【参考译文】材料一:唐太宗凭借英勇神武平定天下,但他天性仁爱宽容,刚即皇帝位时,有人劝他用严厉的刑法整肃天下,魏征认为不可以,趁机向太宗上奏王道应以仁爱恩德为根本。太宗欣然采纳了他的谏言,于是用宽和仁厚来治理天下,在刑法方面格外慎重。贞观四年,天下被判处死罪的只有二十九人。贞观六年,太宗亲自讯察囚犯,同情犯了死罪的囚犯三百九十人,放他们回家,约定第二年秋天回来接受刑罚;到了(约定的)期限,囚犯都来到朝堂,没有晚回的,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全部被免了他们(的死罪)。然而太宗曾经对群臣说:“我听古语说:‘一年中两次赦免犯人,好人不再发表意见。’我拥有天下之后不曾多次赦免罪犯,是不想诱导人们对犯法免罪心存侥幸啊。”自从房玄龄等人修订律、令、格、式后,整个太宗年间,一直沿用没有什么变更修改。材料二: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大到极点,这又是小人中最严重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像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特别难以做到的,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讯察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他们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己回来接受死刑。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最终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晚回的,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吗?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所以出现了像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这样做,是他用来求得这种声誉的手段啊。”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会再回来以希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去的囚犯,不是预料自己回来一定能够获得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料想囚犯一定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后又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至于释放了能够自动回来再加以赦免,只能够偶然试一试罢了,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通行不变的法律吗?不能作为通行不变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吗?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下面小题。咏史八首·其一左思①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②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③边城苦鸣镝④,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⑤。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⑥,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⑦,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⑧〖备注〗①左思:出身寒微,自幼才华出众,但因门阀限制而壮志难酬,只好退而独善其身,做一个“达士”。②柔翰:毛笔。卓荦:才能卓越。③《过秦》:即《过秦论》,汉贾谊所作。《子虚》:即《子虚赋》,汉司马相如所作。④鸣镝:响箭,古时发射它作为战斗的信号。⑤穰苴:春秋时齐国人,善治军。齐景公因为他抵抗燕、晋有功,尊为大司马,故称司马穰苴。曾著兵法若干卷。⑥铅刀贵一割:李善注引《东观汉记》:“班超上疏曰:臣乘圣汉威神,冀俲铅刀一割之用。”⑦江湘:长江和湘水,是东吴所在。⑧这两句是说要像鲁仲连那样,为平原君却秦兵,功成身退。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思著论以《过秦论》为典范,作赋以《子虚赋》为楷模,可见他观群书、善写作。B.左思虽非将士,却有文才,通军事,但他没有穰苴那样的好运,心里便充满了怨气。C.左思因出身限制而只好做一个“达士”,但他认为自己有过人的才华,期望得到重用。D.从诗歌的思想内容来看,本诗是在咏怀,这里的“怀”,是指诗人壮志难酬的情怀。16.诗人的“良图”是什么?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概括。〖答案〗15.B16.①施展才能,建功立业:渴望上阵杀敌,消灭东南的东吴,平定西北的羌胡,成就一番功业。②功成身退,不慕名利:在功成之后,不受封赏,归隐田园。〖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B.“但他没有穰苴那样的好运,心里便充满了怨气”错。结合“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可知,作者是说自己虽然不是将士出身,但也读过《司穰苴兵法》一类的兵书,通晓军事,应该为国效力,并不是在感慨没有穰苴那样的好运,至于没有穰苴那样的好运便心里充满怨气,更是无从说起。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良图”指抱负、理想。至于什么是诗人的“良图”,在“梦想骋良图”及其后的四句中,作者作了具体的回答。结合“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可知,这两句诗中诗人想象自己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去消灭江南的东吴,平定西北的羌胡,可见善于写作、博览群书且兼通军事的诗人渴望能够得到机会去征战沙场,施展才能,报效祖国。结合“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可知,诗人想要学习鲁仲连那样,为平原君却秦兵,功成身退。功成之后,不受封赏,归隐田园。(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率尔而对”,孔子的反应是“____________”;对于曾皙的回答,孔子的评价则是“____________”。(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明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百姓,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长江江水澄澈、山峰林立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词人的赞叹之情。〖答案〗(1)夫子哂之吾与点也(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3)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好漂亮啊!”我第一次看见玉雕般______①_______的盐花,是在青藏铁路的格尔木工务段察尔汗线路车间。一排再普通不过的平房里,形态各异的盐花,如雪莲,如牡丹,如珊瑚,如蘑菇……成了独特的盆景。天然的艺术造型,______②______,可谓鬼斧神工,令人赞叹。这些神奇的盐花生长于察尔汗盐湖,是盐在结晶后凝成的美丽形态。我信步湖上,就见脚下盛开着大片的盐花。这些固化的雪浪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霓虹般的绚丽色彩。我环顾四周,只见“盐花攒地争春色,湖光流霞笑旭阳”,不禁惊叹于这面“天空之镜”上倒映着如此浩瀚的美景。隆冬时节,察尔汗盐湖上一片银白。极目远眺,视野中除了盐碱还是盐碱。人的嗅觉器官是咸涩的,腾起的雾是咸涩的,过路的风是咸涩的……日复一日,______③______,飘雪凝霜,养护铁路的工人,眉毛、胡须上都挂着盐粒的微雕,如果放大若干倍,就是肉眼可见的盐花。察尔汗盐湖上盛开的盐花,仿佛也是拟人化的,犹如这铁路人绽放的青春,纯洁美丽,永不枯萎。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省略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B.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C.“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D.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作了详尽记录。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玲珑剔透②栩栩如生③年复一年19.D20.①把盐花比作多种事物,注重形似,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察尔汗盐湖上盐花的千姿百态;②运用排比,加强语意,增添气势,表现作者初见盐花时的惊叹之情。〖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修饰“盐花”如玉雕般的特点,体现了它的精巧美观,可用“玲珑剔透”。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结构新奇,精巧美观。多指中间雕空的工艺美术品。第二空,语段是说形态各异的盐花形象生动逼真,可用“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第三空,依据前文“日复一日”,此空体现了时间的久远,一天天、一年年的状况,可用“年复一年”。年复一年:一年又一年。比喻日子久,时间长。【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处的省略号的用法表示列举的省略。A.表示语意未尽;B.表示引文的省略;C.表示说话断断续续;D.表示列举的省略。故选D。【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形态各异的盐花,如雪莲、如牡丹、如珊瑚、如蘑菇,成了独特的盆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盐花”为本体,“牡丹”“珊瑚”“蘑菇”为喻体,将盐花比喻为各种花,注重形似,用各种不同的事物来描摹盐花的外形,传达了察尔汗盐湖上盐花的千姿百态之貌,表现作者初见盐花时的惊叹之情。“如雪莲,如牡丹,如珊瑚,如蘑菇……”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加强了语意,增添了气势。(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A新模式。实践表明,打造智慧康养、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智慧场景,构筑个人全生命周期和企业全经营周期的服务链条,能够提高公共服务要素配置率、使用率和有效性。①依托数字技术,能更好实现共建共治共享,②激发社会治理活力。③善用数字化手段,可增长政府部门与广大群众的有效互动,④凝聚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共识,形成共同推进社会治理的合力。⑤江苏南京探索线下网格与“掌上云社区”衔接联动,⑥居民参与平安建设、文明创建、助老帮扶等共治内容量化为网格积分,⑦创建“网格+积分制”社会治理模式。⑧广东广州扎实推进“综治中心十综合网格+最小应急单元+智能化”,⑨带动全市176个镇街和2817个村居综治中心全面提档升级,⑩建成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体化调处、一揽子解决的基层社会治理实体平台。数字技术拓展了公民有序参与的渠道和方式,让B,有力推动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A数字技术全方位赋能公共服务B社会治理更加接地气22.③,“增长”改为“增强”⑥,在“居民”前加“将”或“把”⑧,在句子最后加“建设”。〖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根据第二段可知,材料的陈述对象为“数字技术”,后文“实践表明”的内容说明数字技术在“公共服务”方面发挥较大作用,所以此处可填“数字技术全方位赋能公共服务”。B处,分析第二段结构可知其为总分总结构,材料举江苏南京和广东广州数字技术在村居综治中心和基层社会治理实体平台方面取得效果,说明了数字化手段走进基层,增长了政府部门与广大群众的有效互动。所以此处可填“社会治理更加接地气”。【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搭配不当。“增长”与“有效互动”不搭配,故“增长”应改为“增强”。⑥成分残缺。因为此句主语承前省略,“量化为”是动词,作谓语,所以“居民参与平安建设、文明创建、助老帮扶等共治内容”介词残缺,故在“居民”前加“将”或“把”。⑧成分残缺。缺少与“推进”搭配的宾语中心词,故在“综治中心十综合网格+最小应急单元+智能化”后加“建设”。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良知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声音,不管外界如何诱惑,我们都应该听从它的指引。——毛泽东材料二:悲悯是一种对他人的同情和爱,它能让我们更加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更有爱心和包容心。——苏格拉底材料三:良知和悲悯是人类道德的两个支柱,有了它们,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马克思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及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本试题有三则材料。这三则材料都是名人引言,其中材料一借助毛主席的话,向我们阐释了良知的重要意义,以及告诫我们应该用良知来抵制诱惑、找准方向。材料二则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向我们介绍了悲悯情怀的意义和作用。材料三则借助马克思的语句,将良知和悲悯合二为一,强调了这两个人类道德支柱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本次写作的主题是“良知和悲悯”。材料“良知与悲悯”正对应必修下第二单元写作任务。良知和悲悯,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良知是指人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善恶的智慧,是人的正确认识;悲悯是对人间苦难感同身受的情感。良知与悲悯是一个人高尚心灵的体现,有良知与悲悯之心的人充满了人情味,能够点燃世间温情。两则材料结合起来辩证分析,只有悲悯而不冷静理智,有时会被人利用,难免错付真情;过于冷静理智,缺少悲悯之心,容易变得冷酷无情,世间便少了许多温暖与关爱。写作时,可先确立论点:坚守良知,心怀悲悯。论述时,先阐述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心“是非律”,是一切道德伦理的基石,然后引用孟子、王阳明、康德、达·芬奇、卢梭等人的名言对“良知”的含义进行论证。再论述常怀悲悯之心是对生命的怜恤和对他人的关怀,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感恩。可用比喻论证,常怀悲悯之心,犹如世间一道清流、一盏心灯、一杯热茶,滋润着、照亮着、温暖着黑暗中的心灵的同时,也映照了自身。同时可辩证分析悲悯之心应坚守道义原则,冷静、理智,不能爱心泛滥。最后重申论点,强调在人和人的交往中,最温情、最具震撼力的就是良知与悲悯之心。写作任务要求写发言稿,要注意发言稿格式要求。立意:1.扶弱济困怀悲悯,净拭冷眼存良知。2.怀良知与悲悯心,奏和谐乐章。3.悲天悯人,扬善抑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舞蹈艺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国风舞蹈”悄然成为文艺星空中熠熠闪光的明星。从网上刷屏的舞段《丽人行》,到火爆“出圈”的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从播放量过亿的舞蹈综艺《舞千年》,到央视春晚广受好评的节目《只此青绿》,以传统文化创新呈现为特色的国风舞蹈在网络短视频和电视综艺的推动下走出剧场,在更广大的社会文化空间中持续引发关注和传播。这让我们思考:国风舞蹈为何表现得如此惊艳和出众?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持续迸发的原因何在?舞蹈具有视觉表达的独特优势舞蹈艺术的特质是以身体为媒介,超越语言和文字,诉诸感官和直觉,进而抵达观众心灵与情感深处。在互联网视频平台强力传播的推动下,国风舞蹈作品凭借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语言优势,触动观众身体里的文化基因。这里的中国古典舞并非指复原重现业已失传的我国古代舞蹈,而是指由当代舞蹈艺术家在提炼传统戏曲和武术等动作元素的基础上,构建的舞蹈语汇体系。同时,编导和舞蹈研究者依托丰富的文史资料和出土文物,不断丰富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表达方式,使其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质感与气韵。以往普通观众对中国古典舞如汉唐古典舞、敦煌舞和昆舞等了解较少,很多经典的中国古典舞作品也仅限于剧场演出。随着短视频平台的海量传播,在舞蹈综艺中获得影视化呈现的中国古典舞经典之作《踏歌》《相和歌》等,获得广泛关注。同时,新创精品舞剧中的精彩段落也频频登上热搜,不断成为“爆款”,如舞剧《杜甫》中的《丽人行》、《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晨光曲》、《只此青绿》中的《青绿》以及《五星出东方》中的《锦绣》。这些精彩舞段原本在舞剧作品中担负推进情节发展的叙事功能,但在短视频平台和电视综艺里,作为独立作品得以传播,原有意涵得以扩展,其传统文化气质得以彰显,或清丽典雅,或大气磅礴,例如在《五星出东方》的舞段《锦绣》中,万千丝线交织的深蓝星空下,身着汉代风格服装的舞者缓步起舞,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呈现在舞台背景之中。这段舞蹈从演员的妆容和裙裾,到舞台背景中的织锦护臂与汉代宫阙,都可以看出编导力图展现的不仅是汉代宫廷乐舞,更多的是古拙庄严的汉代风韵。舞段中顿挫感十足的形体动作,带给人们直观震撼的审美体验。用跨媒介表达增强艺术表现力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其完整呈现离不开表演、音乐、服装、道具和舞美等的深度融合。取材于唐三彩陶俑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和取材于北宋古画《千里江山图》的舞蹈节目《只此青绿》,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书、画、乐、舞一体的综合审美体验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当代观众。这充分显示出舞蹈艺术处理传统文化题材具有独特优势。在影像新技术的助力下,国风舞蹈凸显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带来的跨媒介叠加效应。国风舞蹈将文物、古画、典籍等文化遗产中富于美学意蕴的元素,转化为身体语言并进行跨媒介表达,是其成功的“流量密码”。2023年央视春晚创意交互视觉节目《满庭芳·国色》以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语汇演绎中国传统色彩。作品在视觉设计上运用计算机图形、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图像生成等技术,使舞者的动作韵律与背景色彩的泼洒、飞溅、晕染等动态实时互动,或雅致婉约,或雄浑豪迈,造就了诗画合一、气韵生动的创意视觉作品。这部作品使人们看到属于中国人的浪漫诗意和文化情怀,让更多年轻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原来可以如此个性鲜明、飘逸洒脱。用持续创新打造传世经典从钟情于视听效果,到在舞蹈中找到文化共鸣,人们喜爱国风舞蹈是因为它能给当代观众带来审美愉悦、情感价值和精神力量。如果深入观察这些国风舞蹈作品,我们会发现,其审美价值正是源自创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成功提炼和转化。在舞蹈综艺《舞千年》中,很多古典舞作品取材于程婴救孤、昭君出塞、桃园结义等家喻户晓的传统故事,以舞蹈形式向观众传递忠义正直、侠肝义胆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尤其是舞剧《赵氏孤儿》选段的高潮部分,程婴舞蹈动作的大开大合,以无声的身体语言表达强烈情感,其审美力量无需文字描述,令观众动容。这样的作品通过层层递进的情感共鸣,让今天的观众走进历史,在古今对话中获得对历史、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实现精神的升华和境界的提升。在国风舞蹈持续“出圈”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清醒认识到,“爆款”舞段的根基是成熟的舞台作品,是最具舞蹈艺术特色的身体语言及其审美体验。只有不断创造和打磨出更多经典舞台作品,才能将舞蹈艺术以更加多元的形式传播开来;只有积累足够丰富厚重的舞台作品,才能让舞蹈艺术历经时代变迁依然充满活力;也只有充分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并不断将其转化为具备当代审美价值的舞台作品,才能获得广大观众的共鸣与共情,进而创造出真正的传世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观众提供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为文艺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国风舞蹈以身体语言触动当代心灵,引领更多观众探寻传统文化之美。(摘编自张延杰《展现舞蹈艺术的魅力》)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呈现传统文化创新为特色的国风舞蹈通过网络短视频和电视综艺走出剧场,并受到关注,广泛传播。B.舞蹈的完整呈现需要与表演深度融合,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就是凭借舞蹈与表演的融合“出圈”的。C.国风舞蹈以身体为媒介,超越语言和文字,能够抵达观众心灵和情感深处,触动观众的文化基因。D.舞蹈综艺《舞千年》以舞蹈形式传递忠义正直、侠肝义胆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常给观众精神力量。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舞并不能复原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舞蹈,只能在传统戏曲和武术等动作元素上提炼和构建舞蹈语汇。B.舞段《锦绣》展现出了古拙庄严的汉代风韵,舞段中顿挫感十足的形体动作,给人们带来直观震撼的审美体验。C.在处理传统文化题材方面,舞蹈艺术具有独特优势,借助影像新技术,国风舞蹈凸显出跨媒介叠加效应。D.一些古典舞剧作品能通过层层递进的情感共鸣,让观众走进历史,获得对历史、对生活的深刻感悟。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在影像新技术的助力下,国风舞蹈凸显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带来的跨媒介叠加效应”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晨光曲》以板凳蒲扇舞的方式呈现出上海弄堂女人的生活细节,体现了东方女人的独特的神秘的美,刻画了一段静谧美好的弄堂生活。B.舞剧《杜甫》中的《丽人行》在短视频平台上海量传播,这部在舞蹈综艺中获得影视化呈现的中国古典舞经典之作,获得广泛关注。C.《满庭芳·国色》用古典舞的形式演绎中国传统的代表色彩,展现国色之美、文化自信,是一个值得大家去深入了解的精品佳作。D.《唐宫夜宴》曾入围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终评,其创作灵感来自1959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隋代乐舞俑。4.文章在论证时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就其中的两种方法进行简要分析。5.如何才能更好地展现舞蹈艺术的魅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B2.A3.B4.①比喻论证,第一段将国风舞蹈比作明星,生动地展示出国风舞蹈的大放异彩;②举例论证,如分析精彩舞段原有意涵得以扩展,彰显传统文化气质时,举《五星出东方》的舞段《锦绣》作例,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5.①继续借鉴、吸收传统戏曲、武术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可与舞蹈艺术相结合的部分,持续创新,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灵感,创造更多更优秀的作品。②利用跨媒介的优势,增强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吸引更多的关注。〖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就是凭借舞蹈与表演的融合‘出圈’的”错误,以偏概全。根据原文“取材于唐三彩陶俑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书、画、乐、舞一体的综合审美体验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当代观众”可知,《唐宫夜宴》的“出圈”还依靠将诗、书、画、乐、舞融合为一体传达给当代观众,不仅是凭借舞蹈和表演的融合。此项表述与“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舞美等的深度融合”表述也不一致。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中国古典舞并不能复原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舞蹈”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表述是“这里的中国古典舞并非指复原重现业已失传的我国古代舞蹈”,并未提及中国古典舞能否复原中国古代舞蹈。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注意观点是:在影像新技术的助力下,国风舞蹈凸显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带来的跨媒介叠加效应B.“短视频平台”体现“影像新技术的助力”,中国古典舞《丽人行》的海量传播体现出跨媒介叠加效应。其他三项都未涉及“跨媒介”。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如第一段“在发展中创新,‘国风舞蹈’悄然成为文艺星空中熠熠闪光的明星”运用了比喻论证,将国风舞蹈比作明星,生动地展示出国风舞蹈的大放异彩;②举例论证,“在短视频平台和电视综艺里,作为独立作品得以传播,原有意涵得以扩展,其传统文化气质得以彰显,或清丽典雅,或大气磅礴。例如在《五星出东方》的舞段《锦绣》中……”,分析精彩舞段原有意涵得以扩展,彰显传统文化气质时,举《五星出东方》的舞段《锦绣》作例,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其他举例论证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取材于唐三彩陶俑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和取材于北宋古画《千里江山图》的舞蹈节目《只此青绿》,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书、画、乐、舞一体的综合审美体验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当代观众”,举出《唐宫夜宴》《只此青绿》,论证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在第一个小标题中“……而是指由当代舞蹈艺术家在提炼传统戏曲和武术等动作元素的基础上,构建的舞蹈语汇体系”“编导和舞蹈研究者依托丰富的文史资料和出土文物,不断丰富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表达方式,使其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质感与气韵”,可见当代的中国古典舞借鉴、吸收了传统戏曲、武术、文物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可与舞蹈艺术相结合的部分,构建的舞蹈语汇体系,丰富、创新了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表达方式,后面我们还应该继续借鉴、吸收、持续创新,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灵感,创造更多更优秀的作品。②在第二个小标题中“用跨媒介表达增强艺术表现力”,像出圈的《唐工夜宴图》《只此青绿》《满庭芳·国色》都是成功典例,后面我们仍然需要利用跨媒介的优势,增强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吸引更多的关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采薇鲁迅这确是一座好山。既不高,又不深,没有大树林,不愁虎狼,也不必防强盗:是理想的幽栖之所。两人到山脚下一看,只见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里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真是连看看也赏心悦目。他们就满心高兴,用拄杖点着山径,一步一步地挨上去,找到上面突出的一片石头,好像岩洞的处所,坐了下来,一面擦着汗,一面喘着气。这时候,太阳已经西沉,倦鸟归林,啾啾唧唧地叫着,没有上山时候那么清静了,但他们倒觉得也还新鲜,有趣。在铺好羊皮袍,准备就睡之前,叔齐取出两个大饭团,和伯夷吃了一饱。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所以当晚把它吃完,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绝不通融了。他们一早就被老乌鸦闹醒,后来重又睡去,醒来却已是上午时分。伯夷说腰痛腿酸,简直站不起;叔齐只得独自去走走,看可有可吃的东西。他走了一些时候,竟发现这山不高不深,没有虎狼盗贼,固然是其所长,然而因此也有了缺点:下面就是首阳村,所以不但常有砍柴的老人或女人,并且有进来玩耍的孩子,可吃的野果子之类,一颗也找不出,大约早被他们摘去了。……进的叔齐一下子失了锐气,坐倒了,垂了头。然而还在想,挣扎地想,仿佛是在爬出一个深潭去。爬着爬着,只向前。终于似乎自己变成了孩子,还是孤竹君的世子,坐在保姆的膝上了。这保姆是乡下人,在和他讲故事:黄帝打蚩尤,大禹捉无支祁,还有乡下人荒年吃薇菜。他又记得了自己问过薇菜的样子,而且山上正见过这东西。他忽然觉得有了气力,立刻站种起身,跨进草丛,一路寻过去。果然,这东西倒不算少,走不到一里路,就摘了半衣兜。他还是在溪水里洗了一洗,这才拿回来;还是用那烙过松针的石片,来烤薇菜。叶子变成暗绿,熟了。但这回再不敢先去敬他的大哥了,撮起一株来,放在自己的嘴里,闭着眼睛,只是嚼。“怎么样?”伯夷焦急地问。“鲜的!”两人就笑嘻嘻地来尝烤薇菜,伯夷多吃了两撮,因为他是大哥。他们从此天天采薇菜,然而近地的薇菜却渐渐地采完,虽然留着根,一时也很难生长,每天非走远路不可了。搬了几回家,后来还是一样的结果。而且新住处也逐渐地难找了起来,因为既要薇菜多,又要溪水近,这样的便当之处,在首阳山上实在也不可多得。叔齐怕伯夷年纪太大了,一不小心会中风,便竭力劝他安坐在家里,仍旧单是担任煮的任务,让自己独自去采薇。伯夷逊让了一番之后,倒也应允了,从此就较为安闲自在,然而首阳山上是有人迹的,他没事做,脾气又有些改变,从沉默成了多话,便不免和孩子去搭讪,和樵夫去攀谈。也许是因为一时高兴,或者有人叫他老乞丐的缘故罢,他竟说出了他们俩原是辽西的孤竹君的儿子,他老大,那一个是老三。父亲在日前是说要传位给老三的,一到死后,老三却一定向他让。他遵父命,省得麻烦,逃走了。不料老三也逃走了。两人在路上遇见,便一同来找西伯——文王,进了养老堂。又不料现在的周王竟“以臣弑君”起来,所以只好“不食周粟”,逃上首阳山,吃野菜活命……等到叔齐知道,怪他多嘴的时候,已经传播开去,没法挽救了。但也不敢怎么埋怨他,只在心里想:父亲不肯把位传给他,可也不能不说很有些眼力。叔齐的预料也并不错:这结果坏得很,不但村里时常讲到他们的事,也常有特地上山来看他们的人。有的当他们名人,有的当他们怪物,有的当他们古董。甚至于跟着看怎样采,围着看怎样吃,指手画脚,问长问短,令人头昏。而且对付还须谦虚,倘使略不小心,皱一皱眉,就难免有人说是“发脾气”。不过舆论还是好的方面多。后来连小姐太太也来看了,回家去都摇头,说是“不好看”,上了一个大当。有一天,他们俩正在吃烤薇菜,不容易找,所以这午餐已在下午了。忽然走来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女人,先前是没有见过的,看她模样,好像是阔人家里的婢女。“您吃饭吗?”她问。叔齐仰起脸来,连忙陪笑,点点头。“这是什么玩意儿呀?”她又问。“薇……”伯夷说。“怎么吃着这样的玩意儿呀?”“因为我们是不食周粟……”伯夷刚刚说出口,叔齐赶紧使一个眼色,但那女人好像聪明得很,已经懂得了。她冷笑了一下,于是大义凛然地斩钉截铁地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伯夷和叔齐听得清清楚楚,到了末一句,就好像一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待到清醒过来,那丫头已经不见了。薇,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看也害羞,连要去搬开它,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好几百斤重。樵夫偶然发现了伯夷和叔齐都缩做一团,死在山背后的石洞里,是大约这之后的二十天。(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伯夷想将原属于自己的王位让给弟弟叔齐,谁知叔齐追随他一起逃至首阳山,二人决定“不食周粟”。B.伯夷年纪比叔齐大,经常腰痛腿酸,叔齐采回薇菜后总要先放在自己嘴里嚼,然后他们再一起吃。C.那些特地上山来围观伯夷和叔齐的人,与《祝福》中找祥林嫂讲故事的人们一样,都属于“看客”群体。D.不请自来的女人不怀好意,她的一番话震昏了伯夷和叔齐,二人因受到其威胁而选择在石洞中自尽。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烘托出伯夷和叔齐的喜悦心情,与下文二人在山上生活时遇到的困难形成对比。B.伯夷和叔齐为了采摘薇菜越走越远,住处也难找,这个细节也预示着二人的生活将会越来越窘迫。C.文中加点的“以臣弑君”一词运用反语,流露出作者对周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这一行为的不屑与讽刺。D.文中多处语句可以与后文相呼应,如“然而因此也有了缺点……”“已经传播开去,没法挽救了”等。8.文中画横线部分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伯夷和叔齐的反抗行动为何会失败?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答案〗6.C7.C8.①交代伯夷和叔齐的生活状态。②承上启下。天气已晚,于是要就睡;吃“大饭团”下启后文“从明天起坚守主义”,自然过渡到下文有关“采食薇菜”的内容。9.①动机:伯夷和叔齐的反抗是出于对王道和君臣伦理的恪守,维护商朝的正统。这主要是基于道德和理念的坚持,而非对现实政治的反思,难以形成有效的反抗力量。②方式:伯夷和叔齐选择了隐居山林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反抗,实质是逃避现实、固守传统的迂腐行为。③外因:旁人将伯夷和叔齐的反抗行为视作笑料,并不能理解他们的理念,二人的反抗缺乏群众基础。〖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A.“原属于自己的王位”错,原文是“父亲在日前是说要传位给老三的”;“叔齐追随他”错,原文是“两人在路上遇见”。B.“经常”“总要”错,言过其实,原文是“伯夷说腰痛腿酸”“撮起一株来,放在自己的嘴里,闭着眼睛,只是嚼”。D.“受到其威胁”错,女人并未“威胁”伯夷和叔齐,只是指出了真相。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C.“运用反语”错,从文中伯夷和叔齐的视角来看,周王的行为确是“以臣弑君”;“作者对周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这一行为的不屑与讽刺”错,作者通过这个词表现的是伯夷和叔齐对殷商的忠贞之心,以及对君臣伦理的固守。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相关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的作用一般可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在铺好羊皮袍,准备就睡之前,叔齐取出两个大饭团,和伯夷吃了一饱。①内容上,句子写伯夷和叔齐来到首阳山,睡“羊皮袍”,吃“大饭团”,交代了他们的生活状态。②结构上承上启下。“铺好羊皮袍,准备就睡”上承前文“太阳已经西沉,倦鸟归林”;“叔齐取出两个大饭团,和伯夷吃了一饱”下启后文“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并预示着伯夷叔齐“食周粟”的日子结束,自然过渡到下文有关“采食薇菜”的内容。【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①结合“周王竟‘以臣弑君’起来,所以只好‘不食周粟’,逃上首阳山”分析,伯夷和叔齐的反抗动机是因为周王反商的行为。这是出于对王道和君臣伦理的恪守,维护商朝的正统,而不是因为周王的统治的问题,这种基于道德和理念的坚持,而非对现实政治的反思,难以形成有效的反抗力量。②上方式,伯夷和叔齐“坚守主义,绝不通融”,于是选择了隐居山林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反抗,远离人群,吃野果野菜,没有生产力量,必然就没有真正的生活,这实质是逃避现实、固守传统的迂腐行为,只能是自取灭亡。③从外因看,村人知道真相后,“有的当他们名人,有的当他们怪物,有的当他们古董……说是‘不好看’,上了一个大当”,都当稀罕看二人,没有理解和同情,只是将伯夷和叔齐的反抗行为视作笑料,二人的反抗缺乏群众基础。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故,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论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材料二: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平?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因为上言A王政本B于仁恩C太宗欣然D纳之E遂以宽仁F治天下G而于刑法H尤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幸,指心存侥幸,与《鸿门宴》“故幸来告良”中的“幸”意思不同。B.盖,因为,与《庖丁解牛》“技盖至此乎”中的“盖”意思不同。C.意,意料,与《谏逐客书》“快意当前”中的“意”意思相同。D.以,表目的,与《烛之武退秦师》“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以”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英明神勇,天性仁爱宽容,他刚即位时,有大臣提出应当用严厉的刑法治理天下,而魏征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B.太宗赦免的罪犯结果没有一个晚归的,太宗赞赏他们的诚信,就赦免了他们的死罪,但太宗也认为不可以多次赦免罪犯,否则会有不良影响。C.为信义而死,不苟且偷生,且视死如归,即使是君子也很难做到,但欧阳修认为,唐太宗释放的那些囚犯却做到了,也是人之常情。D.太宗纵囚复归,再赦免他们,这样的事情只能偶尔为之,如果屡次这样做,杀人犯就得不到惩罚,这样就违背了圣人常法。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2)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14.对材料一中“太宗纵囚”一事,欧阳修的态度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答案〗10.CEG11.C12.C13.(1)(太宗)亲自审讯囚犯,同情三百九十名犯了死罪的囚犯,放他们回家,约定第二年秋天回来接受刑罚。(2)我只看见上面和下面的人互相窥测而形成这种声誉,哪里有所说的布施恩德的皇帝和懂得信义的罪犯呢?14.①欧阳修对太宗纵囚持质疑态度。②他认为这是唐太宗求取美名的手段,③这样做不符合人之常情,也不符合圣人常法。〖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魏征)趁机向太宗上奏王道应以仁爱恩德为根本。太宗欣然采纳了他的谏言,于是用宽和仁厚来治理天下,在刑法方面格外慎重。“因为上言”中“言”的宾语为“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是下句的主语,所以在C处断开;“太宗欣然纳之”主谓宾结构完整,“太宗”是主语,“欣然”修饰动词谓语“纳”,代词“之”作宾语,所以应在E处断开;“以宽仁”作状语,“治天下”作谓语和宾语,所以在宾语后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心存侥幸;/幸亏,幸而。句意:是不想诱导人们对犯法免罪心存侥幸啊。/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B.正确,因为;/通“盍”,怎么。句意: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你的技术怎么高明到这种地步呢?C.错误,意料;/心情。句意:料想囚犯一定会回来才释放他们。/(为了)舒适称心于眼前。D.正确。句意: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邦)晋国土地呢?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也是人之常情”错,根据“此岂近于人情哉”,可知欧阳修认为这不符合人之常情,且那群囚犯之所以按时回去,是揣测圣意后的选择,并不是真的视死如归。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录”,审讯;“闵”,通“悯”,同情;“期”,约定。(2)“成”,形成;“乌”,哪里;“知”,懂得。【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由“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可知,唐太宗只是借此来求取名誉,而不是施恩德。由“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可知,这是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不符合人之常情,也不符合圣人常法。综上,欧阳修对唐太宗纵囚的行为,持质疑态度。【参考译文】材料一:唐太宗凭借英勇神武平定天下,但他天性仁爱宽容,刚即皇帝位时,有人劝他用严厉的刑法整肃天下,魏征认为不可以,趁机向太宗上奏王道应以仁爱恩德为根本。太宗欣然采纳了他的谏言,于是用宽和仁厚来治理天下,在刑法方面格外慎重。贞观四年,天下被判处死罪的只有二十九人。贞观六年,太宗亲自讯察囚犯,同情犯了死罪的囚犯三百九十人,放他们回家,约定第二年秋天回来接受刑罚;到了(约定的)期限,囚犯都来到朝堂,没有晚回的,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全部被免了他们(的死罪)。然而太宗曾经对群臣说:“我听古语说:‘一年中两次赦免犯人,好人不再发表意见。’我拥有天下之后不曾多次赦免罪犯,是不想诱导人们对犯法免罪心存侥幸啊。”自从房玄龄等人修订律、令、格、式后,整个太宗年间,一直沿用没有什么变更修改。材料二: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大到极点,这又是小人中最严重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