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名校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湖南省名校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湖南省名校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湖南省名校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湖南省名校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专版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逃狱专家①传统上将庄子和老子并举,称为“老庄”。然而庄子和老子在思想的根基、关怀的方向以及表达的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并称“老庄”,容易让我们理所当然以为“老”在“庄”前,视“庄”为“老”的延伸、开展,因而忽略了他们之间明显的巨大差异。庄子所描述、所展现的,是一种不折不扣“连续性的世界观”,以这种非主流的世界观来看待、评断他所处的战国乱世。相对地,老子仍然是站在周文化“不连续的世界观”中,关心、留意如何处理人间关系,如何运用一种逆反的逻辑,在此世人间找到更好的安排。②虽然都谈“道”,都以“道”来统称整全的、神秘的原理原则,虽然都强调自然,主张人依循自然而生,但庄子的态度,是人要以自然为广大的空间,摆脱人世狭小范围的拘执,找到徜游自然、依道而行的方式,老子关心的却是将自然的道理运用在人世上,来处理人间关系,因而可以在人世上获得更安稳、更有权力、更有把握的人世生活。③庄子从一开始就否定了人世的绝对性、独特性,他采取了清楚的“连续性的世界观”,习惯于将现实人间事务放置到一个广大的、“连续性的”架构中,像是从外太空看地球,还原地球为宇宙天体间的一颗水蓝星球,与其他无数众星并置,因而得到一种开阔的新感受、新智慧。④庄子来自一个不一样的文化传统,而殷商遗民又靠近仍然相信山鬼、水鬼、人神杂处的南方楚文化地区,所以他用“连续性的世界观”对周文化提出了根本的质疑。⑤你们认为这些人世间的问题那么重要、那么困扰、那么痛苦,然而我所看到的世界,比你们看到、你们理解的大得多、复杂得多、丰富得多,我怎么可能认同你们的感受,关进你们那个狭窄的牢笼里来感受、来思考呢?一群蚂蚁为了自己的蚁窝而慌张忙碌,难道我应该认同蚂蚁因而同样地慌张忙碌吗?我不是蚂蚁,我看到的、我理解的,比蚂蚁大几百倍、几千倍,要如何把自己缩进蚂蚁的眼光、蚂蚁的计较中呢?⑥正因为源自那样的“连续性的世界观”,庄子的质疑、批判,也就不采取抽象说理的形式。关键在于让人能超越“非连续性的世界观”产生的限制,看到人世之外更广大的天地。那不是讲道理能做到的,而是需要以现象的刺激去启动人的身体感受。所以庄子的文章,描述现象多,直接说理少,往往都是在洋洋洒洒铺陈了广袤、华丽的现象之后,才解释道理。⑦老子不是这样。老子的书中完全没有现象,只有抽象道理。老子不曾显现出对于人世以外的自然世界任何的好奇,自然都被他化约为人事模仿、学习的对象,他有兴趣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能够从自然中抽取出来的道理。⑧庄子要用人间语言来说人间以外、平常不在一般人眼光与感受之内的现象,他清楚表现出这里头的矛盾困扰。他不断追求、不断开发这套带有高度人世拘限的语言的可能性,去碰触那碰触不到的现象,去表达那无法在人世里表达的冲击、震撼。庄子的语言,是开阔、开拓的。⑨老子的语言却是归纳、收缩的。干净、紧致、简约,通篇都是道理,没有描述,也就一定不会有现象。与“道”、与“自然”有关的现象,都先被浓缩、萃取成为道理了。⑩庄子要说语言描述不出来的广大“自然”,老子要说语言无法准确掌握的“道”与“自然”的道理。庄子希望让人看清楚自己原本所处的不过只是个蚂蚁窝,从而能够生出心胸与志趣,开放地体认蚂蚁窝以外的世界。老子却是整理了蚂蚁窝以外广大世界的道理,放回来教你如何处理蚂蚁窝,在这个蚂蚁窝里变得更强、更好。⑪这两个人,在人格、体会、精神与用意上,如此不同!传统上却一定要把“庄”和“老”放在一起,一方面反映了中国文化中不重视、不讲究分析、鉴别的思考习惯,另一方面也充分反衬出庄子的高度异质性。光是阅读庄子,如实地接触、认识庄子,对长期浸淫在单一层次人世关怀的周文化中人来说,极其陌生,要把庄子和老子摆在一起,有老子的人间讯息作为引导、参考,他们才比较能够接近、接受庄子。⑫如同《楚辞》一样,《庄子》最有价值之处,是和周文化的人间关怀大异其趣的部分,是那些进出人世以外其他领域的诡奇想象与描述。庄子要告诉中原传统的那些人,除了他们所熟悉的周文化之外,还有广大不同的其他认知与感受。⑬庄子当然反对孔子,嘲笑孔子。面对乱世,孔子的基本态度是“克己复礼”,每个人自我节制,重新认识周初所建立的封建礼仪,发自内心——而非敷衍应付——遵守这套既有的行为规范,那就能让天下恢复安稳太平的效果。庄子从来就不在这个“周文秩序”中,他视原始的“周文秩序”为枷锁、为牢笼,乱世动摇了旧封建架构,那么人应该赶紧借机找到空隙,从摇摇欲坠的监狱里逃出去,怎么反而要绑束住自己对海阔天空的向往,回头自愿修补枷锁、牢笼呢?⑭庄子不谈如何应付人世,不教人如何处理人世,而是示范用什么方式将人世放到对的位子上,看出其相对的渺小与无妄。庄子要我们打开眼睛,真正看到、衷心相信:人世并不值得我们投注那么大的心力,更不必说耗用全部时间去关切、去应付。(摘编自杨照《庄子:开阔混同的精神世界》)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思想的根基、关怀的方向以及表达的形式上,“庄”并非“老”的延伸、开展。B.虽然都强调自然,但庄子强调要徜游于自然,老子关心将自然道理运用在人世上。C.庄子对周文化提出根本质疑的原因是其文化传统的特异性与殷商遗民的特殊身份。D.庄子不谈如何应付人世,他希望人们打开眼睛看出人世相对的渺小与无妄,去追求自由。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讲述人世之外更广大的天地时多描述现象而少抽象说理,能使人们感同身受。B.老子的语言干净、紧致、简约,都是浓缩、萃取的道理,但其思想未必比庄子深奥。C.《楚辞》《庄子》超越人世领域的想象与描述越诡奇,对世人思想的启发性就越高。D.孔子与庄子对“周文秩序”态度迥然不同,一个要“克己复礼”,另一个想打破牢笼。3.下列对文本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对传统上并举“老庄”进行否定,指出二者有很大差异,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欲望。B.文章以具体可感蚂蚁和蚂蚁窝为喻,使抽象的哲学论述变得更加浅显易懂,意在突出庄子语言的独特之处。C.文章先比较老子和庄子的差异,再将庄子与孔子进行比较,并借后者阐释了“逃狱专家”的具体含义。D.文章既挖掘了传统上并举“老庄”文化层面的原因,也肯定了并举“老庄”对认识庄子的积极作用,思维辩证。4.这篇议论文情感性比较强,请结合第⑤段分析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达到这种效果。5.教材中的《五石之弧》体现了文章的哪些观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C2.C3.C4.①反问:通过反问,作者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对世俗观点的不认同,增强了语句的语气,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坚定立场和强烈情感。②比喻:将世俗之人比作蚂蚁,将自己比作一个超脱的观察者,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世俗之人的狭隘和忙碌,以及作者自己的超脱和洞察。③夸张: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自己视野的开阔和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与世俗之人的狭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④排比:增强了语句的节奏感和强调效果,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世俗观点的质疑和批判。5.①《五石之瓠》中,庄子通过惠子对大葫芦无用而欲毁之的故事,展现了其独特的“连续性世界观”;庄子对惠子关于葫芦用途的狭隘看法提出了质疑,是对周文化中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批判。②《五石之瓠》中,庄子通过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来引发读者的思考,而不是直接阐述抽象的道理,体现了本文中“不采取抽象说理的形式”“庄子的文章,描述现象多,直接说理少”。③《五石之瓠》中,庄子将大葫芦视为自然之物的代表,认为其虽大而无用,但实则蕴含着无限可能,体现了庄子强调人要以自然为广大的空间,摆脱人世狭小范围的拘执;庄子通过大葫芦的故事,鼓励人们超越人世间的常规思维,去探索和发现自然中的无限价值,与文章中庄子希望人们开放地体认蚂蚁窝以外的世界的观点相呼应。【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比庄子和老子的思想特点,剖析了传统“老庄”并举的局限性。作者强调庄子的“连续性世界观”和语言的开放性,突出了其对人世相对渺小的看法,并反驳周文化的“非连续性世界观”。同时,通过孔子与庄子的比较,展现庄子反对传统礼仪的自由追求,使得读者更易理解庄子思想的独特之处。文章逻辑严谨,运用形象比喻,加强了论述的说服力。【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C.“庄子对周文化提出根本质疑原因是其文化传统的特异性与殷商遗民的特殊身份”错误,庄子对周文化提出根本质疑的原因是他所处的文化传统和地理文化环境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使得他能够以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去看待周文化,并对其提出质疑。但并不能简单地将这些特殊性归结为庄子的“特殊身份”或“文化传统”本身作为质疑的直接原因。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C.“……想象与描述越诡奇,对世人思想的启发性就越高”错误,原文第⑫段提到:“如同《楚辞》一样,《庄子》最有价值之处,是和周文化的人间关怀大异其趣的部分,是那些进出人世以外其他领域的诡奇想象与描述。”这里只是强调了《庄子》中的诡奇想象与描述是其有价值之处,但并没有说诡奇程度越高,启发性就越高。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借后者阐释了‘逃狱专家’的具体含义”错误,“逃狱专家”是作者对庄子的一种形象比喻,用来形容庄子对原始“周文秩序”的逃离和反叛态度,这个比喻在文章的第⑬段中有所体现,但并不是通过孔子来阐释的。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及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①“我怎么可能认同你们的感受,关进你们那个狭窄的牢笼里来感受、来思考呢?”是反问句,作者通过反问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对世俗观点的不认同。他质疑自己为何要认同那些被世俗之人视为重要、困扰和痛苦的问题,从而暗示自己的视野和理解远远超出了世俗之人的范畴。这种反问不仅增强了语句的语气,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坚定立场和强烈情感。②“一群蚂蚁为了自己的蚁窝而慌张忙碌,难道我应该认同蚂蚁因而同样地慌张忙碌吗?”是比喻句,作者将世俗之人比作蚂蚁,将自己比作一个超脱的观察者。这种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世俗之人的狭隘和忙碌,以及作者自己的超脱和洞察。通过比喻,作者将自己的观点与世俗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立场。③“我看到的、我理解的,比蚂蚁大几百倍、几千倍”采用夸张修辞,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自己视野的开阔和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他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比作比蚂蚁大几百倍、几千倍的存在,从而与世俗之人的狭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夸张不仅增强了语句的感染力,还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智慧和洞察力。④“你们认为这些人世间的问题那么重要、那么困扰、那么痛苦”采用成分排比,连续使用了三个“那么”来强调世俗之人对问题的看法。这种排比不仅增强了语句的节奏感和强调效果,还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世俗观点的质疑和批判。同时,排比句式的运用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和把握作品观点的能力。①《五石之瓠》中,庄子通过惠子对大葫芦无用而欲毁之的故事,展现了其独特的“连续性世界观”。庄子认为,事物的价值不应仅局限于人世间的常规用途,而应放在一个更广阔、更连续的宇宙框架中去考量。这与文章中庄子质疑周文化对人间事务的绝对性和独特性的观点相吻合。庄子对惠子关于葫芦用途的狭隘看法提出了质疑,这实际上是对周文化中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庄子认为,大葫芦虽不能用来装水,但可制成腰舟浮游江湖,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这体现了庄子对周文化常规思维的超越。②文章提到庄子的批判不采取抽象说理的形式,而是通过现象的刺激去启动人的身体感受。在《五石之瓠》中,庄子通过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来引发读者的思考,而不是直接阐述抽象的道理。③文章指出,庄子强调人要以自然为广大的空间,摆脱人世狭小范围的拘执。在《五石之瓠》中,庄子将大葫芦视为自然之物的代表,认为其虽大而无用,但实则蕴含着无限可能。这与老子将自然化约为人事模仿、学习对象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庄子通过大葫芦的故事,鼓励人们超越人世间的常规思维,去探索和发现自然中的无限价值。这与文章中庄子希望人们开放地体认蚂蚁窝以外的世界的观点相呼应。(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无辜的段华越野车艰难地扑向滂沱大雨,载着我满腹的焦虑和忧愁。作为这个洞庭湖腹地的县委书记,我此刻的心情躁动不安!刚刚接到蛋壳洲出现沙眼的警报,旷日持久居高不下的洪水,卷起排山倒海的洪峰,挤压着这个危如累卵的小垸。谁取的这不吉利的名字?蛋壳洲,两万多人口,十万亩农田,都挤在一枚一碰即破、一晃即翻的蛋壳上,在汪洋中沉浮漂流吗?大堤拐角地段,什么名字不好取?偏要取个烂泥汊!这不,闹管涌的地方正是烂泥汊。铃声响了,是烂泥汊王乡长:“李书记,本来不想直接打您的,但是情况紧急,不能按常规出牌……”“有事说事!”“也没有别的事,就是烂泥汊的管涌已经一水桶粗了。”“立即通知县机动队……”“机动队已经来了,这些人都拿不定主意,请示您是不是要打包围。”“不对,是打抱围。抗洪部队先头部队到了吗?”“刚到,一个营的空军。”“快点开!”我催促司机。铃声再次响起:“喂,表哥?……转业干部的安排是有具体政策的……什么?你小舅子是陆军,跟水利工作不对口嘛……我不跟你说了,烂泥汊出现管涌,你那小舅子以为这水利干部那么好当,滨湖县最大的县情是水情……”表哥还在啰唆不已,当年我上大学交不出学费,他慷慨解囊为我交了大一全年学费。我当上县委书记后,表哥常常对我做一些帮助亲友解决点小问题的要求。司机追下车来给我撑伞,被我一把推了回去。烂泥汊出险处果然岌岌可危,堤内一道如水桶般粗的浑黄水柱冲天而起,那位说话拖泥带水的王乡长正在对现场人员做战前动员:“刚才,我跟李书记通了……哪个李书记?咱们滨湖县委的书记嘛……李书记说了,决定胜负的因素……”“别说了!赶快组织打抱围!”我制止了王乡长的啰唆。“您到了?”王乡长指着一位正在挖填砂卵石的青年军官介绍说,“李书记,这就是抗洪部队先头部队的张营长。”张营长放下锄头,虎步龙行走近我,行着军礼朗声说道:“空127师一团三营营长张水波率全营官兵向李书记报到!”“感谢你们呀!张营长!听口音好像是我们滨湖人?”张营长一指堤下大垸:“我的家就在这个垸子里。”“好的,子弟兵!打断骨头连着筋!”我紧握着张营长的手。王乡长又啰唆起来:“张营长父亲瘫痪十多年了,母亲心脏不好,本来已定好转业回滨湖当县水利局副局长,组织部和军转办说有个领导发话把这个位置给一名陆军营长,李书记,有这种出牌规矩吗?张营长是舟桥部队营长,搞水利专业对口呀,凭什么让那陆军当?”“别说了,什么陆军海军。张营长你把烂泥汊守住了,县水利局副局长的位置还是你的!”“位置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护大堤!”说着,张水波再次抬起右手向我行了个军礼,我本来阴沉的心情顿时明朗起来。“二连长!”张水波呼喊。“到!”“立即装填砂卵石袋!”“是!”“三连长!”“到!”“三连负责抢运砂卵石!”“是!”“一连长!”“到!”“你带其余官兵跟我下水组成两道人墙,为抢险军民挡住风浪!”“是!”暴雨,借助雷声和闪电的淫威,如万道钢鞭,无情地抽打着被旷日持久的洪水泡软的大堤,堤外打抱围的人墙中,已出现脚盆大小的漩涡,洪水卷着残渣败草,穿过大堤直注坑内,导致那柱管涌更加张牙舞爪!张水波纵身一跃,跳下浑黄的浊水,一连长紧随其后,全连官兵立即组成两道密密匝匝的人墙。到底是湖湘子弟,张水波在浊浪中如一根纹丝不动的木桩。有了这堵人墙,机动队打抱围进度更快。再坚持两个小时,险情就可解除。突然,一排巨浪如山丘一般涌来,迷彩服的人墙和机动部队全被“山丘”掩埋,不见踪影。我只觉得胸口一堵,本能地伸手去掏救心丸。当我苏醒过来,已是翌日清晨。“烂泥浸!烂泥汊!”“李书记!你醒了!”是王乡长,他一身泥水,双眼红肿,显得比平时更啰唆:“李书记,你昨天夜里昏倒以后,那洞庭湖好像开了锅,老天爷好像要把一年的雨一夜全倒进湖里……”“简单点,莫扯远了。”“好好好,不扯远了。李书记你是了解我的,我这人做事可以,说话不行,本来是烂泥汊的事,我一扯可以扯到舵杆洲,再一扯又到了广兴洲……”“说烂泥汊的管涌。”我的声音高了八度。“管涌是堵住了,但是……哇……张……张营长走了!他被漩涡吸走了……”我的心一下子被掏空了,五脏六腑似乎还在被人撕扯着。一阵葫芦丝不合时宜地响起,是我的铃声。一看号码,表哥!一股无名怒火在我心中冲天而起,我用家乡的方言默默地骂了一声,骂谁?是骂这久雨不晴的天?骂这夺走张营长生命的洪峰?还是骂纠缠不休的表哥?还是骂自己?都是,又似乎都不是。葫芦丝还在起劲地吹,我再也无法保持一个县委书记应有的稳重和笃定,像抗洪战士抛送砂卵石袋,奋起右臂竭尽全力将响着铃声的掷进洞庭湖的滚滚浊浪中……(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真实细腻地展现了抗洪救灾的紧张场景以及县委书记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主要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B.王乡长的“不能按常规出牌”直接说明了灾情紧急;“有这种出牌规矩吗”说明他维护原则,为张营长鸣不平。C.在指挥抢险过程中,张营长对一、二、三连长发布命令迅速、简洁、干脆,展现出他出色的领导能力和执行力。D.画线的句子运用比拟、比喻、通感等修辞以及“抽打”“卷”“穿”等富有力度的动词,表现出暴雨的凶猛和管涌的凶险。7.关于文中最后两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最后两段显示“我”面对表哥的请托在情与理之间做出了最终选择,突出了文章的主题。B.只是通讯工具,却因承载令人烦恼的信息被掷进湖中,解释了题目中的“无辜”。C.“都是,又似乎都不是”反映出“我”在面对困境时,由迷茫、困惑到清醒的心理过程。D.用抗洪战士抛送砂卵石袋类比“我”掷的行为,突出了“我”与歪风邪气做抗争的决心。8.文章开头写“我”抱怨蛋壳洲、烂泥汊的名字不吉利,此处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文章有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6.C7.C8.①这一描写直接反映了“我”作为县委书记在接到蛋壳洲出现沙眼警报后的焦虑心情,间接表达了对当前严峻抗洪形势的担忧和紧迫感。②通过抱怨地名不吉利,进一步增强了文章开头的紧张氛围,让读者感受到抗洪形势的紧迫性和危险性,为后文的情节发展铺垫了基调。③与后文中“我”在抗洪战斗中的冷静指挥和坚定决心形成对比,突出了“我”在关键时刻的成长和转变。一开始的抱怨和不满,在后来的抗洪斗争中逐渐转化为坚定的信念和行动。④这一心理描写自然引出了后文中对蛋壳洲、烂泥汊抗洪抢险的描写,为文章情节的发展提供了自然的过渡和铺垫。9.线索:明线——抗洪抢险;暗线——请求安排转业干部。好处:①两条线索交织,使得文章在内容上更为丰富,既有紧张的抗洪抢险场景,又有官场上的纠葛和纷争,使得文章更具可读性和吸引力。②通过抗洪抢险这一明线,展现了军民一心、共克时艰的动人场景,体现了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而通过请求安排转业干部这一暗线,则揭示了官场中的某些不良风气,如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等,使得文章的主旨更为深刻。③两条线索的交织,使得文章的情节更加紧凑,避免了单一线索可能带来的单调和乏味,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悬念感。④两条线索的交织,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解析】【导语】段华的《无辜的》通过洪水灾难背景下,县委书记李书记所面临的困境,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灾害与人情世故交织的复杂环境。对比抗洪过程中紧急而细致的描写和表哥来电的烦恼,文章把角色的责任感和内心冲突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通过象征性的投湖,传达了对不合时宜干扰的无奈与抵抗。作品以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人性光辉和现实的无奈。【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相关内容和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A.“主要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错误,文章主要展现的是人与自然(洪灾)之间的斗争,而非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B.“‘有这种出牌规矩吗’说明他维护原则,为张营长鸣不平”错误,“有这种出牌规矩吗”并非完全是为了维护原则、为张营长鸣不平,更主要的是表达了他对这种情况的不满和疑惑。D.“画线的句子运用……通感”错误,画线的句子中并未使用通感修辞。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反映出‘我在面对困境时,由迷茫、困惑到清醒的心理过程”错误,“都是,又似乎都不是”是“我”在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时的一种复杂感受,“我”在面对困境时,始终是清醒的,只是在面对私情与职责的冲突时,内心有所挣扎。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心理描写作用的能力。①文章开头,“我”作为滨湖县的县委书记,在接到蛋壳洲出现沙眼的警报后,心情躁动不安。此时,“我”抱怨蛋壳洲、烂泥汊的名字不吉利,实际上是对当前严峻抗洪形势的直观反映。这种抱怨背后,隐藏着“我”对两万多人口和十万亩农田安危的深深忧虑,以及对自身作为县委书记在抗洪抢险中应承担责任的强烈意识。这种焦虑与责任感,为后文“我”在抗洪抢险中的表现提供了心理基础。②通过抱怨地名不吉利,作者巧妙地增强了文章开头的紧张氛围。这种氛围的营造,不仅让读者能够迅速进入情境,感受到抗洪形势的紧迫性和危险性,还为后文的情节发展铺垫了基调。读者可以预见到,在这样一个充满危机和挑战的背景下,必然会发生一系列紧张而激烈的抗洪抢险故事。③与后文中“我”在抗洪战斗中的冷静指挥和坚定决心相比,开头的抱怨和不满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我”在关键时刻的成长和转变,还增强了文章的层次感和深度。同时,这种对比也形成了前后文的呼应,使得文章在结构上更加紧凑和完整。④这一心理描写还自然引出了后文中对蛋壳洲、烂泥汊抗洪抢险的描写。通过抱怨地名不吉利,“我”的情绪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和铺垫,为后文中“我”在抗洪抢险中的表现提供了自然的过渡和铺垫。同时,这一描写也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期待感,使得读者更加关注后文中“我”和抗洪抢险队伍的命运和故事发展。【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线索及作用的能力。线索:本文主要围绕洞庭湖腹地蛋壳洲出现的沙眼和管涌危机展开,描述了县委书记(我)在接到警报后,紧急赶往现场,组织抗洪抢险的过程;在抗洪抢险的过程中,又围绕表哥请求县委书记安排其小舅子为水利局副局长的情节展开。据此可概括线索:明线——抗洪抢险和暗线——请求安排转业干部。作用:①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使得文章在内容上更为丰富多元。抗洪抢险的紧张场景与官场纠葛的复杂情节相互映衬,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②通过抗洪抢险这一明线,文章展现了军民团结、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弘扬了正能量;通过请求安排转业干部这一暗线,文章揭示了官场中的不良风气,警示人们要坚守原则、不徇私情。两条线索的交织使得文章的主旨更为深刻,既弘扬了正面价值,又批判了不良现象。③两条线索的交织使得文章的情节更加紧凑有序。抗洪抢险的紧张氛围与官场纠葛的复杂情节相互交织,使得文章节奏明快、悬念迭起。这种处理方式避免了单一线索可能带来的单调和乏味,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④通过两条线索的交织,文章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县委书记既是一个在抗洪抢险中果断勇敢、无私奉献的领导者,又是一个在官场纠葛中坚持原则、不徇私情的官员。张营长则是一个在抗洪抢险中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战士,他的牺牲更加凸显了他的高尚品质。表哥则是一个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任人唯亲的官员形象,与县委书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举国政属大夫文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①,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勾践自会稽归七年,拊循其士民,欲用以报吴。大夫逢同谏曰:“国新流亡,今乃复殷给,缮饰备利,吴必惧,惧则难必至。且鸷鸟之击也,必匿其形。今夫吴兵加齐、晋,怨深于楚、越,名高天下,实害周室。为越计,莫若结齐,亲楚,附晋,以厚吴。吴之志广,必轻战。是我连其权,三国伐之,越承其弊,可克也。”勾践曰:“善。”居三年,勾践召范蠡曰:“吴已杀子胥,导谀者众,可乎?”对曰:“未可。”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复问范蠡,蠡曰:“可矣。”乃发习流二千人,教士②四万人,君子③六千人,诸御千人,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吴使告急于王,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越自度亦未能灭吴,乃与吴平。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材料二: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节选自苏轼《教战守策》)【注】①行成:议和,求和。②教士:受过训练的士兵。③君子:国君亲近有恩的禁卫军。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惟其民A安于B太平之乐C豢于D游戏E酒食之间F其刚心G勇气消耗钝眶H痿蹶而不复振。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使……回归,使动用法,与《兼爱》“故亏兄而自利”的“亏”用法不同。B.伐,讨伐、攻打,与《〈老子〉四章》“自伐者无功”的“伐”意思不同。C.“安在”应为“在安”,与《赤壁赋》“而今安在哉”的“安在”句式相同。D.作,起身,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舍瑟而作”的“作”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告诫自己不忘战败的耻辱;他亲身耕作、衣食简朴、礼贤下士、救济穷人、用人得当,为国家复兴打下基础。B.大夫逢同认为,国家刚刚殷实富裕,如果整顿军备,会引起吴国的惧怕从而招致灾难;建议结交联合齐、楚、晋三国,同时进攻吴国。C.苏轼认为先王召集人民教练武事,使他们习惯钟鼓、旗帜、攻打杀戮的情形,即使有意外变故发生,人民也不至于惊恐溃乱。D.材料二在论证时,先通过设问提出中心论点,引发读者深思;然后将先王与后世的做法进行对比,并以唐朝为例进行分析,使论证有力。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2)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14.两则材料都包含有关作战的观点,请简要概括。【答案】10.CFH11.A12.B13.(1)吴王正在黄池会合诸侯,怕天下人听到这种惨败消息,就坚守秘密。(2)吴国军民疲惫,精锐军队在与齐国、晋国的战争中死伤殆尽。14.①材料一体现了作战中需要隐忍准备、审时度势、联合他国的作战观点。②材料二体现了作战中需要重视军事训练、保持战备状态的观点。【解析】【导语】两则文言材料分别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和苏轼的《教战守策》,前者叙述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以图复仇的详细过程,强调积蓄国力、内外合谋以战胜强敌的策略智慧。后者批评后世因好逸恶劳而忽视军事准备,借历史教训强调战备常态化的重要性。两者不仅展示了历史事件与策略的运用,更折射出治国理念中对基础国力建设与持久安全意识的重视。【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就是因为那时人民习惯于太平生活的快乐,经常生活在酒食游戏里面,那坚强的意志和勇气逐渐减少以至于衰颓,(筋肉)萎缩僵化而振作不起来。“太平之乐”是“安”的状语,“民”是“安于太平之乐”的主语,所以“乐”后C处应断;“豢于游戏酒食之间”与“安于太平之乐”结构相似,所以“间”后F处应断;“消耗钝眊”的主语是“刚心勇气”,“痿蹶而不复振”是“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的结果,所以“眊”后H处应断。故选CF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能力。A.“用法不同”错误。二者都是使动用法,使……回归;/使……受损害。句意:两年后吴国释放范蠡回国。/因而使兄长利益受损害以利于自己。B.正确。讨伐、攻打;/夸耀。句意:让三国攻打吴国。/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劳。C.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在安”。句意:究竟在哪里呢?/而今天又在哪里呢?D.正确。都是起身的意思。句意:教他们学习前进、后退、跪下、起立的方法。/放下瑟站起来。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能力。B.“结交联合齐、楚、晋三国,同时进攻吴国”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为越计,莫若结齐,亲楚,附晋,以厚吴。吴之志广,必轻战。是我连其权,三国伐之,越承其弊,可克也”可知,大夫逢同的建议是结交联合齐、楚、晋三国,使吴国轻敌,并等待时机让三国伐吴,越国则趁其疲惫之时攻打吴国,而非直接“同时进攻吴国”。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方”,正在;“会诸侯于黄池”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黄池会诸侯”;“秘”,使……成为秘密,保密,坚守秘密。(2)“罢弊”,疲惫,“罢”通“疲”;“轻锐”,精锐军队;“死于齐、晋”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齐、晋死”。【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和归纳要点的能力。材料一主要讲述了越王勾践通过隐忍和准备,最终成功复仇吴国的故事。其中,勾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强越国的实力,包括卧薪尝胆、亲自耕作、折节下贤、厚遇宾客等,同时采取外交策略联合他国来削弱吴国。在时机成熟时,勾践果断发动进攻,最终战胜吴国。这体现了作战中需要隐忍准备、审时度势、联合他国等策略。材料二则主要强调了重视军事训练和保持战备状态的重要性。苏轼指出,当今社会的隐患在于人们只知道安逸而不知道危险,只知道享乐而不知道劳作。他引用了先王教民习战的例子,说明即使天下太平,也不能忘记军事训练和战备。苏轼还批评了后世君主听从儒生建议,废除武备的做法,认为这会导致国家在面对危机时无法应对。这体现了作战中需要重视军事训练、保持战备状态的观点。参考译文:材料一: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越王勾践回国后,就亲身受苦,忧心思虑,将苦胆悬挂在座位上,坐着躺着都时时仰尝苦胆,饮食也要尝尝苦胆,说:“你忘记会稽山的耻辱了吗?”他亲自耕作,夫人自己织布,吃饭不加肉,穿衣不穿华丽衣服,屈身卑躬地尊敬贤人,优厚地对待宾客,救济贫穷的人,吊唁死去的人,与百姓共同劳动。这时他把国家政事都委托给大夫文种,让范蠡与大夫柘稽去求和,作为人质留在吴国。两年后吴国释放范蠡回国。勾践从会稽回国后七年,始终抚慰自己的士兵百姓,想以此报仇吴国。大夫逢同进谏说:“国家刚刚流亡,今天才又殷实富裕,如果我们整顿军备,吴国一定惧怕,它惧怕,灾难必然降临。再说,凶猛的大鸟袭击目标时,一定先隐藏起来。现在,吴军压在齐、晋国境上,对楚、越有深仇大恨,在天下虽名声显赫,实际危害周王室。真为越国着想的话,那越国不如结交齐国,亲近楚国,归附晋国,厚待吴国。吴国志向高远,对待战争一定很轻视。这样我国可以联络三国的势力,让三国攻打吴国,越国便趁它的疲惫可以攻克它了。”勾践说:“好。”过了三年,勾践召见范蠡说:“吴王已杀死了伍子胥,阿谀奉承的人很多,可以攻打吴了吗?”范蠡回答说:“不行。”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了,唯独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勾践又问范蠡是否可以进攻吴国。范蠡说:“可以了”。于是派出熟悉水战的士兵两千人,训练有素的士兵四万人,受过良的地位较高的近卫军六千人,各类管理技术军官一千人,攻打吴国。吴军大败,越军还杀死吴国的太子。吴国使者赶快向吴王告急,吴王正在黄池会合诸侯,怕天下人听到这种惨败消息,就坚守秘密。吴王已经在黄池与诸侯订立盟约,就派人带上厚礼请求与越国求和。越王估计自己也不能灭亡吴国,就与吴国讲和了。在这之后的四年,越国再次讨伐吴国。越国攻打吴国。吴国军民疲惫,精锐军队在与齐国、晋国的战争中死伤殆尽。越国攻破吴军,于是越军留下包围吴都三年,吴军被打败。(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材料二:现在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出来,但是将来会看出的。现在不给它想办法,那以后就有无法挽救的危险了。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以放弃的,所以天下虽然太平,(也)不敢忘记战备。秋冬农闲的时候,召集人民打猎借此教练武事,教他们学习前进、后退、跪下、起立的方法,使他们的听觉和视觉习惯于钟鼓、旗帜(这些军队的号令)之间而不迷乱,使他们的心意适于攻打杀戮的情形而不致恐惧。因此即使有盗贼的事件发生,而人民也不会惊恐溃乱。等到后代,采用迂腐的儒生建议,把解除军备当做君王的英明措施,天下既然安定了,就把装备武器收藏起来。几十年以后,装备武器都败坏了,人民一天一天地习惯于安乐生活。一旦忽然传来盗贼的警报,就彼此惶恐,传布谣言,不战就逃跑了。(唐)开元、天宝年间,天下难道不是很安定吗?就是因为那时人民习惯于太平生活的快乐,经常生活在酒食游戏里面,那坚强的意志和勇气逐渐减少以至于衰颓,(筋肉)萎缩僵化而振作不起来。因此小小的安禄山一旦乘机作乱,四方的人民就像鸟兽奔窜一样,求作囚犯和俘虏还来不及,国家分裂,而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弱了。(节选自苏轼《教战守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思王逢原①三首(其三)王安石百年相望济时功,岁路何知向此穷。鹰隼②奋飞凰羽短,骐麟埋没马群空。中郎旧业无儿付③,康子④高才有妇同。想见江南原上墓,树枝零落纸钱风。【注】①王逢原:王令,字逢原,王安石的连襟和好友,英年早逝。②鹰隼:泛指凶恶的鸟。③中郎句:汉末蔡邕曾任中郎将,无子,有女蔡琰,博学能文。王逢原亦无子,有遗腹女。④康子:战国时齐隐士黔娄,家贫,其妻贤惠,共守贫困。王逢原妻亦贤惠。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蕴含了二人的深厚情谊,作者曾希望王逢原能够发挥杰出的济世之才建功立业。B.“岁路”句表达了作者对王逢原英年早逝的深切悲痛、无奈之情和人生无常之感。C.结尾写零落的树枝、飘飞的纸钱,旨在突出作者凌乱纷繁的思想,形象生动。D.本诗主要采用抒情的方式概括了王逢原的生平遭遇,情感深沉、风格沉郁。16.本诗颔联、颈联是如何刻画王逢原形象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王逢原比作“凰”和“骐麟”,表现了王逢原的才华卓越。②运用对比的手法, 鹰隼奋飞,而凤凰却因羽短不能高飞,通过对比,刻画了王逢原虽才华横溢却不得重用的形象。②运用蔡邕和康子的典故,展现了王逢原虽膝下无子,但有贤妻相伴的生活境况。【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旨在突出作者凌乱纷繁的思想”错。诗的结尾描写零落的树枝和纸钱随风飘扬,意在渲染凄凉的气氛,表达对故人的思念和悼念之情,而不是作者的思想凌乱纷繁。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颔联“鹰隼奋飞凰羽短,骐麟埋没马群空”使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其中鹰隼比喻凶横奸佞之人,凤凰、麒麟喻贤良之士,用“凰”和“骐麟”比喻王逢原,表现了王逢原的才华卓越。鹰隼奋飞,而凤凰羽毛不丰,不能远飞,暗示奸邪之辈得志用事,贤良之士却不得重用,半路夭折,“骐麟埋没马群空”进一步强调王逢原的才华被埋没,如同千里马在普通马群中无法显现其非凡之处。通过对比,刻画出王逢原才华横溢却却不得重用的形象。颈联“中郎旧业无儿付,康子高才有妇同”两句借用了“中郎”和“康子”的历史典故,说明王逢原虽然生活贫困膝下无子,但妻子贤惠,二人相濡以沫,突出了王逢原夫妻间的深厚感情和妻子的贤惠。(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班会上张老师使用《〈老子〉四章》中的“______,______”两句话,告诉学生踮起脚就不能久立、迈大步行走就不稳,教育他们做事要脚踏实地。(2)小林请人把《〈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两句写成书法作品挂在书房,告诫自己“文”与“质”应保持平衡、不可偏重,然后才可能达到“文质彬彬”的境界。(3)《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两句说的是修身的重要性,强调无论地位高低,都要努力修养自己的品性。【答案】①.企者不立②.跨者不行③.质胜文则野④.文胜质则史⑤.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⑥.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企”“跨”“庶”“壹”,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鲸鱼在海洋中死亡、沉入海底的过程被称为“鲸落”。庞大的鲸鱼尸体落在海床上,可以供养一个以分解者为主的生态系统达百年之久。“鲸落”被称为深海的生命“绿洲”,由此产生了“一日暮而千星现,一鲸落而万物生”的说法。其实,在植物界(甲),它的名称虽不如“鲸落”浪漫,但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意义绝不亚于前者,这就是“倒木”。倒木,自然不同于落木,指的是倒掉的、死去的树木。在森林中,导致树木倒掉的原因A,可能是一场风暴或一道闪电,也可能是虫蛀或其他病害。倒掉的树木静静地伏卧在地上,它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森林中的动物、植物、真菌和细菌提供理想的场所,以另一种形式成为森林中B的一部分。看吧,昆虫在树干上打洞、产卵,它们的幼体啃食开始疏松的树干并挖掘出精美的虫道;软体动物在树桩的缝隙里找到藏身之处,附近的苔藓和地衣是它们的美食;枯树空洞的树干是松貂等小型动物最理想不过的冬季小窝,也是野鼠、松鸦等囤积粮食的“储藏室”;①栖息在倒木上的真菌和细菌将其枝干转化为腐殖质,②这是其他植物珍贵的营养来源,③根据研究显示,④八成以上森林中的树木幼苗,⑤是从倒木上生长出来的。树木的生命结束了,它的叶子脱落,枝干枯萎,最终腐烂分解,但(乙)。在未来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里,倒伏在地的树木将以另一种形态反哺自然,获得新生。我们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分子,也因这样的生命循环而受益。因此,当我们在林间遇见倒木时,不要将它视为废物或垃圾,不妨做一个礼貌的“社区访客”,静静欣赏它躯干上的苔藓和蘑菇,以及在它上下四周忙忙碌碌的昆虫吧!18.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日本旧军人的一个组织也送来了信和礼物,还称我是什么“活菩萨”。B.接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C.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D.必须涵养“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的务实作风,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倒木”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都含有语素“木”,但“木”在两个词语中的意义并不相同,请简要说明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答案】18.A19.A.多种多样B.不可或缺20.③改为:“根据研究”或“研究显示”;④改为:“森林中八成以上的树木幼苗”。21.甲:也有类似的现象乙:一切都不会被浪费22.在“倒木”中,语素“木”指的是完整的树木,它在倒下后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继续发挥其生态功能。而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中,“木”泛指从树上落下的叶子、细枝,这里的“木”侧重于树木的自然衰败景象,体现的是秋天肃杀的自然景观。两个词中“木”的意义不同是由各自的语境和用法导致的。【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引用;D.表示强调;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根据后文“可能是一场风暴或一道闪电,也可能是虫蛀或其他病害”可知,此处的语境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树木倒掉,故填“多种多样”。多种多样:多方面的;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或有变化的。B.根据后文“在未来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里,倒伏在地的树木将以另一种形态反哺自然,获得新生”可知,此处的语境是尽管树木死了分解了但它还是自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故填“不可或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处,句式杂糅,“根据……”与“……显示”两个句式杂糅在一起,应改为“根据研究”或“研究显示”;④处,语序不当,多重定语语序不当,应改为“森林中八成以上的树木幼苗”。【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根据“其实,在植物界”“它的名称虽不如‘鲸落’浪漫,但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意义绝不亚于前者”可知,在植物界也有着与“鲸落”相类似的现象,故此处可填写“也有类似的现象”。乙处:根据“在未来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里,倒伏在地的树木将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