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十七)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2·北京海淀区高二模考]《国语·齐语》载:“管子于是制国: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晏子的《说范·奉使》载:“齐之临淄三百闾(里门),张袂成帷,挥汗成雨。”临淄出土的战国时期陶片上的陶文,一般均记有陶工的籍贯、名氏,其籍贯多写作“某鄙”“某里”。上述材料共同说明,齐国当时()A.通过管仲改革成就了霸业B.基层普遍建立了乡里制C.人口聚集使临淄成为国都D.户籍成为征派赋役依据2.[2022·河北联考]秦统一全国后,实行以县统乡、以乡统里的地方基层制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乡有三老、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盗贼。”这表明秦朝地方基层组织()A.实行地方区域自治B.承担社会治理的职能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命3.“流民法”始于汉武帝。《汉书·石奋传》云:“惟吏多私,征求无已。去者便,居者扰,故为流民法,以禁重赋。”汉武帝还以户口增多、流民减少,作为地方官的政绩之一,进行奖励。该法的制定旨在()A.维护统治秩序B.解决王国问题C.根除腐败现象D.壮大小农队伍4.《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表彰孝道及善行义举均属乡官三老之职责。由此可见,当时()A.基层治理渗透官方意识形态B.社会救济程序完备C.民间教化倡导多元价值观念D.察举制度雏形出现5.宋代的一些地方官在审判中重视调解,并提出情、理、法相结合的理论,不再把民事诉讼视为“民间细故”,而是认为其“有关于朝廷上下之纪纲”。这一做法()A.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B.推动了地方司法独立C.有利于加强地方治理D.旨在强化君主的权威6.中国历代都设立了不少义仓、常平仓和惠民仓等。义仓属于地方性济民救灾设施,常平仓由朝廷兴办,另有惠民仓作为辅助之用,又设广惠仓以赈灾济民。由此可知,中国古代()A.以民间救济为主B.人民社会福利完善C.仓储制度集权化D.社会救济方式多样7.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有别于税账、丁账等不计妇女的做法,抄劄的对象包含男女老幼,并按家业分等。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材料体现了宋代()A.奉行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B.扩大丁税的征收范围C.固化儒家伦理的尊卑等级D.建立健全的户籍制度8.现存有一份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户主名为郑恩的户籍资料。资料中列出了郑家老小每一口人的自然信息,并详细地标出了各人所受的田地面积、位置、东西南北界线所在;同时规定“户籍三年一造,正月上旬开始造籍,县司收集前簿之后三年内的土地情况报告,到州按规定格式编造”。这说明唐代()A.有效地遏制了土地兼并B.均田制巩固了封建统治C.政府注重对土地的管理D.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9.宋代按有无田产的原则,将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拥有田产,客户靠租种主户土地为生。以下相关史实和结论对应准确的是()史实结论A定(民户)为九等,上四等户令充役,下五等户并与免宋代九等户制下所有人均需承担徭役B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客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为松弛C佃农要“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候收成,依契约分。”租佃关系发展,货币信贷出现D望吴侬之野,茅屋炊烟,无穷之极,皆佃产也客户侵占主户田宅为己有10.明代晚期的乡村,新型地方精英崛起,绅士或富民承担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重要作用。这种现象反映了()A.政府职能部分转移至民间B.社会主流价值观念重塑C.社会新经济因素快速增长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11.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赶上百年未遇的大饥荒。按照清代律令,凡动用官仓里的粮食,必须有朝廷批文。郑板桥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遣,我任之!”毅然决定开仓放粮。郑板桥此举意在()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强调重农意识C.践行以工代赈的救灾方式D.关注地方稳定12.明清基层社会管理中存在“官”和“民”二元系统。其中“民”的组织系统包含家族、乡族、乡约、会社、会馆等形式,建立了相对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各种教化方式,借助血缘、地缘、神缘和业缘纽带,有效实现社会整合。这种“民”的管理模式()A.反映了君主专制体制空前强化的现实B.适应维护传统秩序和社会变化的需要C.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成熟D.反映了士大夫们以儒教化的政治主张13.明初朱元璋发布的《教民榜文》规定:“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若系奸盗诈伪、人命重事,方许赴官陈告。”这一制度()A.利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B.减少了官民间的冲突C.消除了尖锐的社会矛盾D.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14.(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这表明()A.保甲法完全禁止了人口流动B.保甲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甲是明代最基层的行政机构D.保甲兼具户口管理和治安功能15.如图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A.民间风俗和习惯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决定作用B.基层社会的矛盾体现出明代阶级矛盾十分尖锐C.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D.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16.在清代,各种善会善堂多是官倡民办,由各姓族绅集资,共同管理。此外,还有许多共营水利、共营墟市码头、共营贸易等。这反映了()A.政府主导是社会救济的主要特点B.政府对基层管理松弛C.民间力量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D.已经出现公有制雏形二、非选择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17.(14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魏晋以后,宗族聚居成为传统,形成了“人多隐冒,五十、三十方为一户”的现象。待到隋初,这种局面依然存在。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的体貌,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一旦查出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流配远方,同时,还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又一次“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开皇五年(585年),文帝还采用高颖的建议,行“输籍定样”法。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样人民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致任情舞弊。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所定税额比世家大族对其佃客的剥削为轻,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1)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隋朝推行“大索貌阅”的原因。(6分)(2)依据材料概括“输籍定样”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分析隋朝实行户籍制度的影响。(8分)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这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历经数千年,各项制度既互为关联,又不断发展,呈现出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乃至体系化的特点。以商周的分封制为开端,古代中国先后建立郡县制、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先后实行井田制、贡赋制、均田制、一条鞭法等一整套土地制度和经济制度;先后推行府兵制、募兵制、禁军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等一整套军事制度。这些制度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规范了各级管理行为和稳定了社会秩序,确保了国家权力的运行,为促进社会安定和推进文明教化等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国家制度才一直为周边国家和民族所纷纷学习和模仿。——摘编自李国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底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课时作业(十七)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1.解析:依据材料,《国语·齐语》记载管子制国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晏子的《说范·奉使》也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三百闾,闾指里门;临淄出土陶片的陶文均记有陶工的籍贯、名氏,籍贯多写“某鄙”“某里”,这说明当时的齐国已经建立了乡里制度,故选B项;材料通过三个层次反映齐国当时地方管理,并非管仲改革成就的霸业,排除A项;三则材料共同反映的是齐国地方建制,与临淄成为国都无关,排除C项;齐国通过乡里对地方基层进行管理,并未涉及当时户籍管理,排除D项。答案:B2.解析:据材料“掌教化”“职听讼”“收赋税”“禁盗贼”可知,地方基层组织负责地方治理,故选B项;据所学,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地方没有自治权,排除A项;据材料“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盗贼”可知,秦朝地方基层组织是地方行政组织,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秦朝地方机构的职能,没有涉及官吏的任免,排除D项。答案:B3.解析:由材料“以禁重赋”“以户口增多、流民减少,作为地方官的政绩之一,进行奖励”可知汉武帝关注民生,通过制定法律应对流民问题,以此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从根本上维护自身统治,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排除B项;“根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流民法直接目的在于减少流民,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发展,而非壮大小农队伍,排除D项。答案:A4.解析: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居于官方统治地位,从材料可知表彰孝道善行属于乡官三老的职责,这说明官方意识形态已经渗透到基层治理中,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基层治理中对儒家伦理的应用,与社会救济无关,排除B项;朝廷赋予乡官三老之职责“表彰孝道及善行义举”皆属于儒家伦理范畴,排除C项;察举制在西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D项。答案:A5.解析:宋代地方官员强调“情、理、法”三者的结合,重视“民事诉讼”“调解”,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地方治理,故选C项;文中的审判注重调解跟儒学新发展无关,排除A项;我国封建社会不存在地方司法独立,排除B项;地方审判注重调解跟君主权威强化无关,排除D项。答案:C6.解析:古代政府设置多种类型的救济仓,反映出社会救济方式的多样,故选D项;常平仓是朝廷兴办,救济以官府救济为主,排除A项;灾荒时期的救助,不是人民福利,排除B项;仓储制度是政府兴办救济灾民的,并没有集权化,排除C项。答案:D7.解析:“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表明政府的赈灾是针对低收入家庭,体现政府的执政理念,故选A项;“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表明与丁税无关,排除B项;材料的内容介绍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与儒家伦理尊卑等级无关,排除C项;材料的内容介绍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不是建立健全的户籍制度,排除D项。答案:A8.解析:题干提到的户籍资料涉及郑家各人所受田地的具体情况,同时按照规定三年一造的户籍需要县司收集土地情况报告后到州按规定编造,都说明政府注重对土地情况的登记,所以等于重视土地管理,故选C项;单纯从户籍对受田信息的记录没法得出是否有效遏制土地兼并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中的“所受的田地”可以体现出均田制,但是并没有关于均田制实施结果的相关信息,所以没法得出均田制是否巩固了封建统治,排除B项;题干仅提到户籍中对土地信息的记录,并没有关于赋税征收的相关内容,没法得出政府财政收入是否增加的结论,排除D项。答案:C9.解析:据材料“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可知,佃户(客户)在收割完毕、交清地租以后,可以离开原来的田主,另换主人;如果田主无理阻拦,可到官府申诉评理,说明北宋佃户对主人的依附关系已经减弱,在选择主人、移动自由方面取得了法律依据,故选B项;所有人均需承担徭役与“下五等户并与免”不符,排除A项;“明立要契……依契约分”说明通过契约规范租佃关系,促进其发展;但货币信贷指以货币形式发放的信用贷款,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无穷之极,皆佃产也”说明土地被集中在少部分人(主户)手里,租佃关系发展,排除D项。答案:B10.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明代晚期地方的乡绅开始参与地方公共事务的管理,说明的是民间承担了部分政府职能,A正确;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仍然是程朱理学,未发生改变,排除B;C选项的社会新经济因素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材料显然未涉及,排除;材料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无关,D排除。故选A。答案:A11.解析:由材料可知根据清代律令,开仓放粮需要朝廷的批文,但是面对紧张的灾情,郑板桥选择先斩后奏,“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表明当时灾情急迫,如果等清政府的批文会让灾民饿殍遍地,可能会导致地方混乱,所以郑板桥未经批准开仓放粮是为了稳定地方,防止灾民暴动,故选D项;开仓放粮就是政府的储备粮,只是在没有经过审批的情况下放粮,不能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灾粮仍是由政府提供的,排除A项;重农意识主要指的是重视农民的生产经营,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但材料强调的是稳定灾情的重要性,排除B项;以工代赈主要出现在1929年到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之后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指的是以提供工作机会的方式代替直接的救济,能够增加灾民的就业机会,但是材料中没有相关内容的体现,排除C项。答案:D12.解析:由材料“‘民’的组织系统包含家族、乡族、乡约、会社、会馆等形式,建立了相对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各种教化方式,借助血缘、地缘、神缘和业缘纽带,有效实现社会整合”可知基层社会管理中注重利用血缘族亲维护社会秩序,同时“会社、会馆”“业缘”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对基层管理的需求,说明“民”的管理适应了维护传统秩序和社会变化的需求,故选B项;材料强调地方治理,并未体现出皇权专制,排除A项;“成熟”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家族、乡族、乡约”体现出以儒教化,但还有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兴建的“会社、会馆”,不能以偏概全,排除D项。答案:B13.解析:通过题干内容可知,“本里老人、里甲”负责判决“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等一切小事,官府负责“奸盗诈伪、人命重事”等比较重大的事情,可知明初《教民榜文》的相关规定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故选A项;题干所述现象都属于民事纠纷,不属于官民冲突,排除B项;C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题干所述内容与儒学的世俗化无关,排除D项。答案:A14.解析:“凡甲内有盗窃……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说明保甲负责辖区内的治安和户政事务,故选D项;“完全禁止”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题干论述的是保甲的职责,未涉及其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何,排除B项;保甲并非明代法定行政机构,排除C项。答案:D15.解析:据材料可以看出多数纠纷是“经乡村各种调停和仲裁解决”和“提起诉讼后经调停和解解决”,真正“提起诉讼后经地方官裁定解决”的较少,说明民间纠纷多数由基层治理中根据习惯法处理完毕,只有难以处理的才经过诉讼由国家法裁定解决,体现了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故选C项;民间风俗和习惯也是以法律为基准的,排除A项;材料仅展示了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的纠纷,未提及整个国家层面的阶级矛盾,排除B项;材料列举了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来佐证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的运用,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仍由地方政府负责,排除D项。答案:C16.解析:据材料“各种善会善堂多是官倡民办,由各姓族绅集资,共同管理”可知清代民间力量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故选C项;材料强调民间资本和各姓族绅的力量,官倡民办,政府只起倡导作用,不是主导,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民间的自我社会治理与约束,并非政府对基层管理松弛,排除B项;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形式,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进行共同劳动,共同占有产品,材料并未指明所有权,不能证明已出现公有制雏形,排除D项。答案:C17.解析:第(1)问据材料“魏晋以后,宗族聚居成为传统,形成了‘人多隐冒,五十、三十方为一户’的现象”可知世家大族隐漏人口,逃避赋税;结合所学大索貌阅的史实可知国家不能掌握人口数量,无法保证财政收入。第(2)问第一小问内容,据材料“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三党为一团”可知清查隐瞒人口;据材料“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可知从轻制定税额;据材料“这样人民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致任情舞弊”可知防止徇私舞弊。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这样人民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致任情舞弊”可知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据材料“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可知打击豪强世族与加强中央集权;结合所学输籍定样的史实可知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答案:(1)原因:世家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首期款全付房产买卖合同书3篇
- 二零二五版个人信用重建借款委托担保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包装行业绿色认证与推广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陵园墓地购置与家族纪念馆建设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服务合同泄密责任细则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餐饮企业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建设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食品供应与餐饮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防火门制造与施工安装一体化合同模板3篇
- 2025年度影视基地场地租赁及拍摄制作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复合材料堆放场地租赁及环保处理合同3篇
- 建筑材料供应链管理服务合同
- 孩子改名字父母一方委托书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电与磁》单元测试卷(原卷版)
- 江苏单招英语考纲词汇
- 矿山隐蔽致灾普查治理报告
- 2024年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计划例文(6篇)
- 2024年工程咨询服务承诺书
- 青桔单车保险合同条例
- 车辆使用不过户免责协议书范文范本
- 《狮子王》电影赏析
- 2023-2024学年天津市部分区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