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_第1页
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_第2页
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_第3页
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_第4页
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普通高中高一(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本试卷共4页,20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子张问仁,孔子曰“恭、宽、信、敏、惠。”这说明孔子主张()A.以民为本 B.以德治民 C.因材施教 D.克己复礼2.北魏迁都洛阳多年后,反对者依然存在,到孝明帝继位后只能宣布:“北京根旧,帝业所基,南迁二纪,犹有留住,怀本乐故,未能自遣,若未迁者,悉可听其仍停,安堵永业。”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A.激化了民族矛盾 B.具有强制的特点 C.过程艰难而曲折 D.促进了汉化进程3.据统计,自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到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的两百多年间,唐蕃间的人员往来接近200余次,平均一年左右就有一次使臣往来,而每次派遣使者的人数,也由数人、数十人至数百人,甚至上千余人之多。这一现象()A.促进了汉藏间的友好交往 B.密切了中外间的文化交流C.说明吐蕃已归属中央集权 D.奠定了开明民族政策基础4.如表为清朝16621850年人口与耕地变迁情况表。这一变化反映了该时期清朝()年代人数(百万人)耕地(百万亩)人均耕地(亩)166283.007138.591774268.09863.691850410012102.95A土地兼并根本解决 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C.传统农业逐渐没落 D.赋税收入日趋减少5.在《天津条约》谈判的过程中,“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条款遭到了清朝统治者乃至地方大员的激烈反对,甚至愿意用割地来交换。这表明清政府()A.具有强烈民族观念 B.维护传统朝贡外交C.国家主权观念淡薄 D.坚守闭关锁国政策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通信方式从信件、电报、座机、BP机、大哥大到现在人手一部的智能。发个微信、打个、抢个红包,随时沟通已成为我们的生活常态。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我国()A.通讯科技成就巨大 B.人们生活方式剧变C.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D.步入移动通信时代7.当前,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我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国别、党派和制度的异同,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这说明中国新时代外交()A.推进了世界和平的稳定发展 B.已主导构建国际新秩序C.构建新型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D.坚守大国的责任与担当8.罗马法规定:当事人参加诉讼活动,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措辞、举动、方式等履行一定的法律仪式,如果一方当事人稍有差错,就会导致败诉。这说明罗马法()A.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B.较注重实物证据 C.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D.保证了公平公正9.亚历山大在征服埃及之后,前往阿蒙神庙祭拜太阳神,并为女神伊西斯建庙;在征服巴比伦后,下令重建被波斯人毁掉的神庙,并亲自祭祀巴比伦城的守护神。这表明亚历山大东征()A.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实行开明宽容宗教政策C.有利于促进宗教的传播 D.扩展了埃及文化的影响力10.德意志哲学家康德(1724—1804)认为,人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人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福祉,人是一切发展过程的最终价值取向。康德的这一认识()A.强调人应自己独立思考 B.是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C.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始 D.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11.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番茄被传到了欧洲,但至少200年的时间里,番茄在欧洲被认为有剧毒,没有人敢吃。有一回发生了饥荒,人都快饿死了,实在是没啥吃的,把这东西吃了后发现不但没死,还挺好吃。于是慢慢的人们口口相传,就开始食用番茄了。这说明()A.新物种传播具有曲折性 B.番茄传播取决于教皇认可C.宗教因素阻碍物种的传播 D.物种传播推动了宗教发展12.如图为1700—1861年英国煤产量统计(单位:万吨)。这一变化()A.源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B.促进了石化重工业发展C.改变了人类动力结构 D.使工业摆脱了地域限制1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印度国大党领导的反英斗争、摩洛哥反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游击斗争、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等遥相呼应。这些斗争()A.开启了追求民族独立征程 B.结果都以失败告终C.反映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D.得到国际社会援助14.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迅速进行了全面战时动员。仅在战争开始后的8个月内,就有530万人应征入伍,至1941年末,苏联红军就新组建了400个师。在三个月时间从西部地区搬迁了1523个企业,一年时间战时经济协调运转起来。这反映了斯大林模式()A.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效 B.成为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C.是个人崇拜之风战时延续 D.本质是战时军事政治体制15.如图为1964年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拉美经济学家普雷维什所作报告主要内容,该报告得到与会七十七国集团国家的赞同。这表明()▲提出中心—外围“理论.指出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是发达国家,外国是依附于中心的发展中国家,中心靠剥削外围而实现发达,并以外国的经济单一、青形发展和贫穷落后为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主张缔结新的国际商品协定、稳定初级商品价格、改变国际贸易格局等。A.发展中国家作为新兴力量开始崛起 B.第三世界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C.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趋向瓦解 D.消除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各国的共识16.有学者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提高,并使现行国际经济秩序中不适应全球化的因素不断暴露出来,从而进一步迫使人们反思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公正性与合理性。该学者意在强调()A.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B.全球化由发达国家主导C.发展中国家应抵制全球化 D.国际经济秩序亟须调整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国有两个互相结合而且可以说是互相嵌入对方的不同社会。美国有两个截然分开和几乎各自独立的政府:一个是一般的普通政府,负责处理社会的日常需要;另一个是特殊的专门政府,只管辖全国性的一些重大问题。简而言之,美国内部还有二十四个小主权国,由它们构成联邦的大整体。在研究各州之前先行考察联邦,这就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遇到重重障碍。美国联邦政府的形式是最后出现的,它不过是共和国的变体,只是对在它之前通行于社会的并不依它而存在的那些政治原则的总结。——摘编自托克维尔(法)《论美国的民主》材料二认为各省自治较之中央集权更加有利于中国的民族主义,这种观点在清朝末年就在相当范围内得到传播。大多数省革命后以完全自治的姿态出现,它们无意放弃其自然增长了的特权,包括指挥省的军队、截留税收、挑选地方的和省的官吏。与此同时,省级以下的地方议会的影响力和自信心大大增强了。在地方主义者心目中,统一和自治这两项要求可以熔合在联邦制的结构中。早期的民国,首先是实际上的各省联盟。可是,外国对中国主权的持续不断的压力,使这种松散的安排受到严峻的考验。——摘编自费正清(美)《剑桥中华民国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联邦制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美国联邦制相比,民国初期中国政治体制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四、五十年代,华商缺乏资金和合适的融资渠道以及国际贸易经验,洋商缺乏中国的客户资源,华商则利用血缘、地缘构成的客户网络和久已存在的钱庄为洋商的进出口贸易提供帮助,双方在对外贸易的链条中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进入1860年代,通商口岸的一些大洋行逐渐将投资和主要业务转向外贸的辅助行业,通过向富有资财的华商募集股份、招揽生意,华、洋商人利益得以紧密结合。经过开埠通商20年的历练,积累了资金和经验的华商一方面继续巩固内贸,另一方面也开始插手洋商控制的外贸。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华商积累了一定的外贸经验及资金,部分华商还倡导“商战”,而订货制度的推广使得华商有机会参与直接贸易,虽然所占比重很小,但毕竟在华、洋商人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摘编自张国义《中国近代对外贸易中华商与洋商关系之辨析》材料二作为国内市场的补充和扩大,海外市场成为英国工业产品的销售地和生产原料的重要来源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对外贸易的年增长率从1750—1780年期间的1.1%上升到1831—1861年间的4.5%。在18世纪,工业增长约3倍,国内消费增长约2倍,而出口却增长了4倍以上。为促进对外贸易,英国政府不断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最终于19世纪60年代初确立了自由贸易制度。——摘编自王文丰《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中华商与洋商关系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直接后果,恰恰是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实际结束了欧洲的全球霸权时代,并预示了未来国际格局的发展趋势。……欧洲已不再像19世纪时那样是世界的工场和世界的银行家,这两方面的领导权都在向大西洋彼岸转移。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的论述》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主要依靠欧洲列强之间力量平衡所建立、并在欧洲主导之下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国际秩序,代之而起的是以美、苏之间力量的相对平衡为基础,以美、苏、英、中、法五大国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主要由战胜国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尽管仍然存在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但是这一国际秩序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摘编自徐蓝《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格局中心“向大西洋彼岸转移”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旧国际秩序相比,新国际秩序的不同点,并概括二战后国际秩序“历史进步性”的表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贫富,有强弱,有利益冲突,妥协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合作的基础,和暴力斗争相比,它成本低,代价小,效果好,最能有效地调节不同的阶层和利益主体的矛盾和冲突。纵观世界历史,妥协与改良,尤其是权势一方的妥协让步,几乎是每一个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现代化之旅的必经之路。然而,我们国家在历史上似乎缺乏宽容与妥协的传统。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往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鲜有各退一步、皆大欢喜的例外。——摘编自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围绕“妥协与政治”,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2023—2024学年普通高中高一(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本试卷共4页,20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子张问仁,孔子曰“恭、宽、信、敏、惠。”这说明孔子主张()A.以民为本 B.以德治民 C.因材施教 D.克己复礼【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孔子对颜渊、仲弓以及子张的关于仁的回答都不尽相同,说明孔子针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解答,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C项正确;以民为本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以德治民强调要用道德去教化百姓,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克己复礼指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只概括了孔子对颜渊的回答,概括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C项。2.北魏迁都洛阳多年后,反对者依然存在,到孝明帝继位后只能宣布:“北京根旧,帝业所基,南迁二纪,犹有留住,怀本乐故,未能自遣,若未迁者,悉可听其仍停,安堵永业。”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A.激化了民族矛盾 B.具有强制的特点 C.过程艰难而曲折 D.促进了汉化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北魏时期反对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的保守势力长期存在,促使孝文帝之后的统治者向保守势力作出某种妥协,允许一部分北魏贵族和平民不迁移,表明孝文帝改革面临阻力,过程艰难而曲折,C项正确;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孝文帝强制迁都,相反,提及孝文帝之后的统治者允许一部分北魏贵族和平民不迁移,不能体现“强制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孝文帝改革面临阻力,而非进展顺利,成果明显,促进了汉化,排除D项。故选C项。3.据统计,自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到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的两百多年间,唐蕃间的人员往来接近200余次,平均一年左右就有一次使臣往来,而每次派遣使者的人数,也由数人、数十人至数百人,甚至上千余人之多。这一现象()A.促进了汉藏间的友好交往 B.密切了中外间的文化交流C.说明吐蕃已归属中央集权 D.奠定了开明民族政策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蕃间人员往来频繁、多人员多频次交流等,这说明了汉藏间的友好往来,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唐蕃关系为民族交往并非中外交流,排除B项;当时吐蕃还并未归属中央集权,排除C项;据所学,唐朝以前,古代中国和亲政策就已存在,所以并非是从唐代开始奠定民族政策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4.如表为清朝16621850年人口与耕地变迁情况表。这一变化反映了该时期清朝()年代人数(百万人)耕地(百万亩)人均耕地(亩)166283.007138.591774268.09863.691850410012102.95A.土地兼并根本解决 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C.传统农业逐渐没落 D.赋税收入日趋减少【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表格“清朝16621850年人口与耕地变迁情况表”可知,人数一列持续增长,人均耕地一列持续下降,突出体现了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B项正确;土地兼并根本解决的说法绝对,不可能根本解决,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清朝时期传统农业并没有没落,排除C项;材料信息并没有涉及赋税收入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5.在《天津条约》谈判的过程中,“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条款遭到了清朝统治者乃至地方大员的激烈反对,甚至愿意用割地来交换。这表明清政府()A.具有强烈民族观念 B.维护传统朝贡外交C国家主权观念淡薄 D.坚守闭关锁国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认为“公使驻京”极大地伤害了天朝上国的自尊,互派外国公使是近代国际外交的内容,而清政府却“如坐针毡”,试图通过割地的方式拒绝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说明清政府的国家主权观念淡薄,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观念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朝贡作为一种国家间的外交行为,是中国古代时期,周边藩属国或外国的使臣朝见中国皇帝,敬献礼物,表示归顺的一种形式。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了五口通商口岸,标志着闭关锁国政策的破产,排除D项。故选C项。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通信方式从信件、电报、座机、BP机、大哥大到现在人手一部的智能。发个微信、打个、抢个红包,随时沟通已成为我们的生活常态。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我国()A.通讯科技成就巨大 B.人们生活方式剧变C.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D.步入移动通信时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通信方式的不断更新和便捷化,从根本上是由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所推动的。经济的增长带来了科技的进步、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先进的通信技术得以普及和应用,通信工具不断更新换代,C项正确;通讯科技成就巨大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A项;人们生活方式剧变是结果而非本质原因,排除B项;入移动通信时代是通信方式变化的表现之一,不是本质,排除D项。故选C项。7.当前,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我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国别、党派和制度的异同,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这说明中国新时代外交()A.推进了世界和平的稳定发展 B.已主导构建国际新秩序C.构建新型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D.坚守大国的责任与担当【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可知,中国新时代外交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了各国期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中国的和平发展之心,互利共赢之举,让世界见证了一个促合作、守规则的负责任大国,D项正确;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动荡与变革交织,“世界和平的稳定发展”说法不准确,“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更合适些,排除A项;中国不寻求建立一国主导的规则,“主导构建国际新秩序”说法错误,排除B项;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而非仅仅与邻国发展关系,“睦邻友好”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8.罗马法规定:当事人参加诉讼活动,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措辞、举动、方式等履行一定的法律仪式,如果一方当事人稍有差错,就会导致败诉。这说明罗马法()A.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B.较注重实物证据 C.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D.保证了公平公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当事人参加诉讼活动,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措辞、举动、方式等履行一定的法律仪式,如果一方当事人稍有差错,就会导致败诉。”可知,罗马法在司法实践中,严格遵守一定的法律术语,这体现了罗马法具有形式主义特征,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罗马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罗马法较注重实物证据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保证公平公正”的说法过于绝对,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C项。9.亚历山大在征服埃及之后,前往阿蒙神庙祭拜太阳神,并为女神伊西斯建庙;在征服巴比伦后,下令重建被波斯人毁掉的神庙,并亲自祭祀巴比伦城的守护神。这表明亚历山大东征()A.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实行开明宽容的宗教政策C.有利于促进宗教传播 D.扩展了埃及文化的影响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亚历山大在征服埃及之后,前往阿蒙神庙祭拜太阳神,并为女神伊西斯建庙;在征服巴比伦后,下令重建被波斯人毁掉的神庙,并亲自祭祀巴比伦城的守护神”可知,亚历山大每征服一地后,都会遵从当地的宗教信仰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维护,由此可见亚历山大的东征是遵从每一地的宗教信仰的,实行的是宗教信仰比较宽松的政策,B项正确;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是阿拉伯帝国,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体现的是亚历山大遵从当地的宗教信仰,并不是把自己的宗教信仰带到征服地,排除C项;亚历山大出生于马其顿王国,后续征服了埃及,主要是扩展了希腊文化的影响力,排除D项。故选B项。10.德意志哲学家康德(1724—1804)认为,人不是达到任何目的工具,人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福祉,人是一切发展过程的最终价值取向。康德的这一认识()A.强调人应自己独立思考 B.是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C.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始 D.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德意志。根据材料“人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人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福祉,人是一切发展过程的最终价值取向”可知,康德认为人不是达成某目的的工具,而是发展过程的价值取向,表明其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有助于推动人自身的解放,是人类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B项正确;康德强调人应自己独立思考,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德意志启蒙思想家康德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推动启蒙运动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排除D项。故选B项。11.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番茄被传到了欧洲,但至少200年的时间里,番茄在欧洲被认为有剧毒,没有人敢吃。有一回发生了饥荒,人都快饿死了,实在是没啥吃的,把这东西吃了后发现不但没死,还挺好吃。于是慢慢的人们口口相传,就开始食用番茄了。这说明()A.新物种的传播具有曲折性 B.番茄传播取决于教皇认可C.宗教因素阻碍物种的传播 D.物种传播推动了宗教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番茄被传到了欧洲,但至少200年的时间里,番茄在欧洲被认为有剧毒,……于是慢慢的人们口口相传,就开始食用番茄了”可知,番茄被人们接受的程度是随着时间逐渐拓展开的,由此可见新物种的传播具有曲折性,A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没有涉及到教皇,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没有涉及到是宗教因素阻碍物种的传播问题,排除C项;材料信息体现番茄在欧洲的传播过程,没有提到其对宗教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12.如图为1700—1861年英国煤产量统计(单位:万吨)。这一变化()A.源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B.促进了石化重工业发展C.改变了人类动力结构 D.使工业摆脱了地域限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1700—1861年英国。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上半叶英国煤产量快速增加,结合所学,这一时期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蒸汽机等需要用煤作为燃料,刺激煤的开采,同时机器的发明使用促进采煤效率提高,这些导致煤产量快速增加,A项正确;当时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采煤主要用作燃料,煤炭化工业的兴起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排除B项;英国生产的煤主要满足英国需求,而非供应世界,主要影响英国动力结构而非人类动力结构,排除C项;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减少了人类对风力、水力等自然力的依赖,减轻地域对工业发展的限制,而非“摆脱”,排除D项。故选A项。1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印度国大党领导的反英斗争、摩洛哥反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游击斗争、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等遥相呼应。这些斗争()A.开启了追求民族独立的征程 B.结果都以失败告终C.反映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D.得到国际社会援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亚非拉地区。据本题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众多国家和地区展开了各种形式的反侵略、反殖民统治和争取民主改革的斗争。印度国大党的反英斗争、摩洛哥的反侵略、尼加拉瓜的游击斗争以及墨西哥的改革等,都体现了这些地区的人民对民族独立、民主权利的追求,反映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亚非拉地区追求民族独立的征程并非在一战后才开启,而是早已有之,排除A项;这些斗争并非都以失败告终,例如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这些斗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援助,排除D项。故选C项。14.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迅速进行了全面战时动员。仅在战争开始后的8个月内,就有530万人应征入伍,至1941年末,苏联红军就新组建了400个师。在三个月时间从西部地区搬迁了1523个企业,一年时间战时经济协调运转起来。这反映了斯大林模式()A.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效 B.成为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C.是个人崇拜之风战时延续 D.本质是战时军事政治体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年(苏联)。根据材料“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迅速进行了全面战时动员。仅在战争开始后的8个月内,就有530万人应征入伍,至1941年末,苏联红军就新组建了400个师。在三个月时间从西部地区搬迁了1523个企业,一年时间战时经济协调运转起来”可知,二战时期,在短时间之内,能够迅速的组织起如此之多的人员与企业积极地为应战做准备,这反映出斯大林模式具有强大的组织与动员能力,A项正确;一场战争要想取得胜利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效果,并不是某一方面的单独因素,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个人崇拜之风,排除C项;战时军事政治体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斯大林模式,排除D项。故选A项。15.如图为1964年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拉美经济学家普雷维什所作报告的主要内容,该报告得到与会七十七国集团国家的赞同。这表明()▲提出中心—外围“理论.指出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是发达国家,外国是依附于中心的发展中国家,中心靠剥削外围而实现发达,并以外国的经济单一、青形发展和贫穷落后为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主张缔结新的国际商品协定、稳定初级商品价格、改变国际贸易格局等。A.发展中国家作为新兴力量开始崛起 B.第三世界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C.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趋向瓦解 D.消除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各国的共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4年(世界)。根据材料“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是发达国家,外围是依附于中心的发展中国家。外围经济的单一化、畸形发展及贫穷落后都是由于中心经济造成的”“应改变国际贸易格局、缔结新的国际商品协定、实行稳定初级产品价格等措施”可知,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认为现存的世界经济体系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对发展中国家不利,主张构建互利共赢的经济秩序,B项正确;“开始崛起”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变化,排除C项;“成为各国共识”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6.有学者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提高,并使现行国际经济秩序中不适应全球化的因素不断暴露出来,从而进一步迫使人们反思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公正性与合理性。该学者意在强调()A.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B.全球化由发达国家主导C.发展中国家应抵制全球化 D.国际经济秩序亟须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当今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题干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原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中的问题不断暴露,反映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迫使人们反思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公正性与合理性,并未说明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全球化由发达国家主导,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发展中国家应抵制全球化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国有两个互相结合而且可以说是互相嵌入对方的不同社会。美国有两个截然分开和几乎各自独立的政府:一个是一般的普通政府,负责处理社会的日常需要;另一个是特殊的专门政府,只管辖全国性的一些重大问题。简而言之,美国内部还有二十四个小主权国,由它们构成联邦的大整体。在研究各州之前先行考察联邦,这就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遇到重重障碍。美国联邦政府的形式是最后出现的,它不过是共和国的变体,只是对在它之前通行于社会的并不依它而存在的那些政治原则的总结。——摘编自托克维尔(法)《论美国的民主》材料二认为各省自治较之中央集权更加有利于中国的民族主义,这种观点在清朝末年就在相当范围内得到传播。大多数省革命后以完全自治的姿态出现,它们无意放弃其自然增长了的特权,包括指挥省的军队、截留税收、挑选地方的和省的官吏。与此同时,省级以下的地方议会的影响力和自信心大大增强了。在地方主义者心目中,统一和自治这两项要求可以熔合在联邦制的结构中。早期的民国,首先是实际上的各省联盟。可是,外国对中国主权的持续不断的压力,使这种松散的安排受到严峻的考验。——摘编自费正清(美)《剑桥中华民国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联邦制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美国联邦制相比,民国初期中国政治体制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特点: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制衡。联邦地位高于州。成因:北美殖民地时期已存在地方自治的传统。启蒙思想的影响,如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美国独立后,邦联体制存在弊端,需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2)不同之处:美国联邦制是在国家统一和宪法框架下的权力分配;民国初期中国各省自治缺乏统一的宪法和中央权威,地方权力过大。美国联邦制下,联邦政府对州政府有一定的约束和协调能力;民国初期中国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较弱。影响:地方权力过大,导致中央政府权威削弱,国家政令难以统一,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不利于抵御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经济交流和现代化进程。【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国。特点:材料中提到“美国有两个截然分开和几乎各自独立的政府:一个是一般的普通政府,负责处理社会的日常需要;另一个是特殊的专门政府,只管辖全国性的一些重大问题”,这体现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制衡的特点。“美国内部还有二十四个小主权国,由它们构成联邦的大整体”以及“美国联邦政府的形式是最后出现的,它不过是共和国的变体”,表明联邦地位高于州。成因:“美国内部还有二十四个小主权国”反映了北美殖民地时期已存在地方自治的传统,这为联邦制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基础。结合所学可知,启蒙思想,特别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为美国的政治制度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促进了联邦制下权力的分配与制衡。美国独立后初期实行的邦联体制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有效应对国内外的各种挑战,这使得建立一个更加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成为必要,同时也要兼顾地方的自治权力,从而形成了联邦制。【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华民国时期。不同之处:材料一中明确指出美国联邦制有明确的法律和制度框架,而材料二中“大多数省革命后以完全自治的姿态出现,它们无意放弃其自然增长了的特权”,说明民国初期中国各省自治较为随意,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和中央的有效约束。材料一强调美国联邦政府能够对州政府进行一定的管理和协调,而材料二“早期的民国,首先是实际上的各省联盟。可是,外国对中国主权的持续不断的压力,使这种松散的安排受到严峻的考验”,表明民国初期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弱,无法形成有效的统一管理。影响:从“大多数省革命后以完全自治的姿态出现,它们无意放弃其自然增长了的特权”可以看出,地方权力过大,中央政府权威削弱,导致国家难以形成统一的政策和行动,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整体发展。“外国对中国主权的持续不断的压力,使这种松散的安排受到严峻的考验”反映出这种分散的政治体制无法有效地抵御外国侵略,难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利益。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地方各自为政,不利于国内经济的交流和统一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国家现代化的进程。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四、五十年代,华商缺乏资金和合适的融资渠道以及国际贸易经验,洋商缺乏中国的客户资源,华商则利用血缘、地缘构成的客户网络和久已存在的钱庄为洋商的进出口贸易提供帮助,双方在对外贸易的链条中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进入1860年代,通商口岸的一些大洋行逐渐将投资和主要业务转向外贸的辅助行业,通过向富有资财的华商募集股份、招揽生意,华、洋商人利益得以紧密结合。经过开埠通商20年的历练,积累了资金和经验的华商一方面继续巩固内贸,另一方面也开始插手洋商控制的外贸。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华商积累了一定的外贸经验及资金,部分华商还倡导“商战”,而订货制度的推广使得华商有机会参与直接贸易,虽然所占比重很小,但毕竟在华、洋商人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摘编自张国义《中国近代对外贸易中华商与洋商关系之辨析》材料二作为国内市场的补充和扩大,海外市场成为英国工业产品的销售地和生产原料的重要来源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对外贸易的年增长率从1750—1780年期间的1.1%上升到1831—1861年间的4.5%。在18世纪,工业增长约3倍,国内消费增长约2倍,而出口却增长了4倍以上。为促进对外贸易,英国政府不断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最终于19世纪60年代初确立了自由贸易制度。——摘编自王文丰《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中华商与洋商关系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对外贸易特点,并分析其意义。【答案】(1)变化:洋商活动范围从5个通商口岸扩展到国内贸易环节;华商参股成为普遍现象,华商也因此得以广泛介入对外贸易;洋商则利用买办及向华商提供信贷向国内贸易环节延伸;双方在对外贸易中的角色在向对方渗透和转变。(2)特点:对外贸易年增长率提高;政府顺应经济发展,调整贸易政策。意义:带动国内经济发展;促进英国商品出口,提高英国经济影响力,成为世界工厂。【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一“经过开埠通商20年的历练,积累了资金和经验的华商一方面继续巩固内贸,另一方面也开始插手洋商控制的外贸。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华商积累了一定的外贸经验及资金,部分华商还倡导‘商战’,而订货制度的推广使得华商有机会参与直接贸易,虽然所占比重很小,但毕竟在华、洋商人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得出洋商活动范围从5个通商口岸扩展到国内贸易环节;华商参股成为普遍现象,华商也因此得以广泛介入对外贸易;洋商则利用买办及向华商提供信贷向国内贸易环节延伸;双方在对外贸易中的角色在向对方渗透和转变。【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对外贸易的年增长率从1750—1780年期间的1.1%上升到1831—1861年间的4.5%。”得出对外贸易年增长率提高;根据材料二“英国政府不断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最终于19世纪60年代初确立了自由贸易制度。”得出政府顺应经济发展,调整贸易政策。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所学知识,从带动国内经济发展、促进出口、提高经济影响力等角度回答。如促进英国商品出口,提高英国经济影响力,成为世界工厂。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直接后果,恰恰是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实际结束了欧洲的全球霸权时代,并预示了未来国际格局的发展趋势。……欧洲已不再像19世纪时那样是世界的工场和世界的银行家,这两方面的领导权都在向大西洋彼岸转移。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的论述》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主要依靠欧洲列强之间力量平衡所建立、并在欧洲主导之下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国际秩序,代之而起的是以美、苏之间力量的相对平衡为基础,以美、苏、英、中、法五大国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主要由战胜国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尽管仍然存在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但是这一国际秩序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摘编自徐蓝《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