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地理试题_第1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地理试题_第2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地理试题_第3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地理试题_第4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地理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欧洲蔬菜种植面积仅为315万公顷,西班牙、法国、荷兰、波兰等蔬菜生产强国的智能施蔬菜生产创造出2833吨./公顷的高水平单产,其单产稳居世界前列。近年来,欧洲蔬量明显缩减,价格急剧上升,产地被迫外迁。下图示意2020——2022年中国对欧洲主要国出口额变动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近年来,欧洲蔬菜产地被迫外迁,最可能是因为()A.生产技术水平下降 B.气候条件变差 C.劳动力较短缺 D.能源成本上升2.欧洲主要从中国进口蔬菜加工品而非新鲜蔬菜,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饮食习惯 B.运输距离 C.冷藏技术 D.种植环境3.目前,为把握欧洲蔬菜市场机遇,中国需要()①加大开荒力度,扩大蔬菜种植规模②加强国际联系,拓宽销售渠道③加强提升高冷链物流水平④立足市场需求,延长深加工产业链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1.D2.B3.D【解析】【1题详解】随着经济发展,蔬菜生产技术水平会上升,A错误;气候条件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明显变化,B错误;欧洲蔬菜采用智能蔬菜生产,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较低,C错误;设施蔬菜耗能大,因能源成本上升,导致蔬菜种植成本大大增加,欧洲蔬菜产地被迫外迁,D正确。故选D。【2题详解】蔬菜为生鲜产品,容易腐烂变质,我国距离欧洲较远,远距离运输新鲜蔬菜会影响蔬菜品质,而蔬菜加工成品保质期更长,因此欧洲主要从中国进口蔬菜加工品,B正确;饮食习惯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错误;冷藏技术有利于运输新鲜蔬菜,C错误;种植环境对产品如何运输无影响,D错误。故选B。【3题详解】加大开荒力度可能造成生态破坏,①错误;加强国际联系,拓宽销售渠道,抢占更大的市场,②正确;加强提升高冷链物流水平,提高蔬菜运输能力,③正确;立足市场需求,延长深加工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高利润,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农业的区位条件有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饮食偏好等;有时候也需要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根据不同等级聚落之间的联系,可以将广东省分为城区型.近郊型、远郊型三类聚落体系。珠三角地区以城区型聚落体系为主,近年来,其聚落数量逐渐减少。下图示意城区型、近郊型、远郊型三类聚落体系的空间结构与联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广东省形成三类聚落体系差异的关键因素是()A.中心聚落的辐射能力 B.各级聚落的产业分工C.聚落之间的交通联系 D.边缘聚落的数量规模5.远郊型聚落体系能形成乡村集群化发展格局,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些乡村()A.等级较高 B.位置偏僻 C.设施齐全 D.收入较低6.推测珠三角地区城区型聚落体系中的聚落数量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为()A.土地治理 B.环境保护 C.产业转移 D.聚落合并【答案】4.A5.B6.D【解析】【4题详解】读图可知,三类聚落体系相比,中心聚落点的规模越大、公共服务生活圈越大,表明中心聚落的辐射能力越强,A正确;由城市的辐射功能可知,各级聚落的产业分工、聚落之间的交通联系及边缘聚落的数量规模不是聚落体系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排除BCD。故选A。【5题详解】读图c可知,远郊型聚落体系能够形成乡村集群化发展,是因为位置偏远,与中心聚落点的交通不便,不能接受中心聚落点提供的商业及公共服务辐射,位于以中心聚落点辐射的公共服务生活圈以外,故形成乡村集群化发展,C正确;依据图例可知,远郊型聚落等级更低、设施不齐全,AC错误;收入低更需要接受中心聚落点的辐射而不是形成乡村集群化发格局,D错误。故选B。【6题详解】由已学可知,随着郊区城市化,城郊土地由乡村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人口由务农转变化为务工、经商,为了更好的进行城市建设和管理,对原有的聚落进行合并,导致城区型聚落体系中的聚落数量逐渐减少,D正确;聚落数量的变化与土地治理、环境保护关系不大,AB错误;产业转移主要由发达地区转入欠发达地区,是宏观空间上的转移,C错误。故选D。【点睛】在城市体系中,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远;等级越低,数量越多,功能越少,服务范围越小,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近。高一级别城市一般覆盖低一级别城市的功能和服务范围;同一级别的城市功能相似,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但也有可能有重叠现象。碳储量通常是指一定面积的植被、土壤和死有机物碳储量总和,它是反映生态系统碳存储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碳储量包括地上生物量碳库、地下生物量碳库、土壤碳库和死有机物碳库。下表示意洞庭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密度(单位:t⋅hm⁻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土地利用类型地上生物量碳库地下生物量碳库土壤碳库死有机物碳库耕地1.800.3580.960林地41.468.68130.001.16草地0.550.1463.420.06水域00°00未利用土地0030.470湿地3.5713.89131.610.95建设用地0044.1507.洞庭湖流域单位面积生态系统产生的碳储量主要来源于()A.耕地和湿地 B.水域和建设用地 C.林地和湿地 D.草地和未利用土地8.近年来,洞庭湖流域生态系统大部分碳损失的主要原因是()A.湖泊调节作用减弱 B.经济发展速度加快C.气候暖干化趋势加剧 D.上游入湖水量增大【答案】7.C8.B【解析】【7题详解】由表中数据可知,林地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库之和数值最大,洞庭湖流域单位面积生态系统产生的碳储量主要来源于林地和湿地,C正确,ABD错误。故选C。【8题详解】近年来,洞庭湖流域生态系统大部分碳损失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建设用地占用湿地,湿地面积减小,B正确;湖泊调节作用减弱也是湿地面积缩减的结果,A错误;全球气候变暖在各地的表现有差异,洞庭湖流域生态系统大部分碳损失并非气候暖干化趋势加剧所致,C错误;上游入湖水量增大会使湿地面积增加,不会造成碳损失,D错误。故选B。【点睛】碳储量是指生态系统中碳素的存留量,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现存量关系密切。主要包括树木、草本植物、掉落物和土壤(100cm深)生物量中的碳。碳储量作为衡量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规模和数量的重要指标,以及其对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调节能力的衡量能力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地表辐射收支是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的核心内容,对不同尺度气候异常及变化起关键作用。下图示意我国某地3——11月不同天气状况下地表辐射收支日变化特征平均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与大气长波辐射相比,地表长波辐射日变化较大,主要是因为()A.大气受热具有滞后性 B.下垫面植被覆盖较多C.大气中水汽含量较少 D.地温日变幅大于气温10.该地可能位于()A.陕西 B.新疆 C.海南 D.吉林【答案】9.D10.B【解析】【9题详解】物体放出长波辐射的强度取决于自身的温度,地表长波辐射的日变幅比大气大,是因为地温日变幅比气温大,D正确;滞后和峰值高低没有必然联系,A错误;大气中水汽含量较少会提高气温日变幅,下垫面植被覆盖较多会降低地温日变幅,但两者并非地表长波辐射比大气长波辐射日变化大的主要原因,BC错误。故选D。【10题详解】由图可知,晴天状态下该地北京时间14时左右太阳辐射最强,说明当地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位于90°E附近,只有新疆符合条件,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太阳辐射最强。冻雨是冰水混合物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后立即冻结产生的降水,是我国冬季出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2024年2月,武汉市遭遇冻雨天气。研究发现,此次冻雨(如下图)与逆温层、空气湿度、地形等因素有关,且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武汉市发生冻雨时的对流层大气层结构从高往低应为()A.暖→冷→暖 B.暖→冷 C.冷→暖→冷 D.冷→暖12.此次武汉市冻雨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A.冷暖气团的势力相当 B.城市空气湿度较大C.快行冷锋停滞时间短 D.大气层结构较稳定13.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下列最容易形成冻雨天气的地区是()A.江淮平原 B.云贵高原 C.两广丘陵 D.四川盆地【答案】11.C12.A13.B【解析】【11题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冻雨的形成是冰水混合物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再加上冻雨受逆温层的影响,逆温层由地面到高空的温度特征为冷暖冷,所以武汉市发生冻雨时的对流层大气层结构从高到低为:冷暖冷,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故选C。【12题详解】冻雨的形成属于较强的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时,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暖空气的下方,近地层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潮湿的暖空气被抬升,并成云致雨,但是当冷暖气团势力均等的时候,降水持续时间较长,A项正确;城市空气中的水汽不是此次降水水汽主要来源,因此城市空气湿度大,对冻雨持续时间长影响不大,B项错误;快行冷锋停留时间短,降水持续时间短,C项错误;冻雨的形成与冷暖气团交汇有关,大气层结构不稳定,D项错误。故选A。【13题详解】冻雨是由过冷水滴组成,与温度低于摄氏零度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冻雨一般是锋面雨,是冷暖空气相遇时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而形成的,冻雨形成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有过冷水滴,二是要有低于0℃的物体,冻雨的形成需要两个天气系统,即冷暖空气团相遇,暖空气迅速爬升,气温下降,形成降雨,降雨滴落到温度低于0℃的物体上,形成冻雨,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为高原地形,冬季下垫面中物体气温低于0℃,受地形影响易形成准静止锋,且逆温持续时间长,所以最容易形成冻雨,B项正确,江淮平原56月份,易形成准静止锋,降水较多,但此时地表温度高于0℃,冬季期间锋面雨减少,形成冻雨天气的几率小,A项错误;两广地区纬度低,温度高,不易形成冻雨天气,C项错误;四川盆地,北部有秦巴山地阻挡,冷空气影响小,温度高,也不易形成冻雨天气,D项错误。故选B。【点睛】我国出现冻雨较多的地区是贵州省,其次是湖南省、江西省、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及山东省、河北省、陕西省、甘肃省、辽宁省南部等地,其中山区比平原多,高山最多。环南海区域分布有真红树39种、半红树14种,是全球红树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其中,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红树物种多样性最高。下图示意环南海区域红树物种多样性分布(饼图中数字表示红树物种数量,浅灰色部分是末次盛冰期海平面下降120m后的出露陆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马来半岛是环南海区域红树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地区,其物种最可能来源于()①中国南海②加勒比海③孟加拉湾④几内亚湾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5.末次盛冰期,环南海区域红树植物经历了种群隔离过程,主要是因为()A.海平面下降,红树植物灭绝 B.台风多发,红树植物减少C.生存条件差,物种竞争激烈 D.气候变冷,洋流规模减小16.目前,环南海区域红树物种多进行长距离扩散,主要是因为()A.水热条件优越 B.季风洋流方向变化C.太阳辐射丰富 D.沿海滩涂季节变化【答案】14.C15.D16.B【解析】【14题详解】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来半岛是环南海区域红树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地区,其物种最可能来源于临近区域,即中国南海与孟加拉湾地区,①③正确;加勒比海与几内亚湾相距较远,②④错误;故选C。【15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末次盛冰期,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120m后出露陆地增加,洋流规模减小,使得环南海区域红树植物经历了种群隔离过程,D正确;海平面下降,红树植物并未灭绝,A错误;赤道区域受台风影响小,B错误;生存条件差,物种竞争激烈不是环南海区域红树植物经历了种群隔离过程的主要原因,C错误;故选D。【16题详解】读图可知,环南海区域红树物种数量多,目前,环南海区域红树物种多进行长距离扩散,主要是因为当地位于季风环流区域,随着季风洋流方向变化,飘向更远的区域,B正确;水热条件优越、太阳辐射丰富、沿海滩涂季节变化不能长距离扩散,ACD错误;故选B。【点睛】季风洋流是指在一定季节和地区出现的特定风和洋流。二、综合题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合川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西北部,地处重庆三环,毗邻两江新区,是重庆六大卫星城市之一和重庆主城都市区的重要战略支点。合川区地貌分为乎行岭谷和平缓丘陵两大类型。合川区东南为华釜山区平行岭谷地形,西部为渝西丘陵盆地平缓丘陵地形,总体呈现“两屏相守,多陵多丘”的山地格局。合川区生态脆弱区面积较大,主要为出现石漠化、水土流失(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等现象的生态功能退化区域。下表示意合川区水土流失脆弱性调查结果。等级面积/km²比例/%一般脆弱2130.6090.9脆弱202.768.6极脆弱10.730.5合计2344.09100.0(1)简述合川区水土流失脆弱性等级分布情况。(2)研究表明,合川区大部分剧烈侵蚀区域的土地类型主要为城乡建设用地,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3)为合川区乡村地区治理水土流失提供合理性建议。【答案】(1)合川区水土流失脆弱性以一般脆弱为主;脆弱区面积次之;极脆弱区面积最少。(2)城市建设、工矿开发等工程活动对土地产生了强烈的扰动;大量的地面裸露,运输和开挖活动引发了剧烈的土壤侵蚀;土地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加剧了侵蚀的程度等。(3)加强保土、蓄水、节水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坡耕地薄、瘦、蚀、旱等问题,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山、水、田、林、路、村综合规划,工程措施、林草措施、耕作措施、生态修复措施、生态清洁措施有机结合,沟坡兼治,生态与经济并重,优化水土资源配置;建设高效稳产清洁农田,实现耕地蓄水保土和受损耕地休养生息,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特色产业,保障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解析】【分析】本题以合川区水土流失脆弱性调查结果为背景,涉及合川区水土流失脆弱性等级分布情况、治理水土流失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读表可知,合川区水土流失脆弱性等级分布情况如下:一般脆弱等级的面积最大,为2130.60平方千米,占比最高,达到90.9%;脆弱等级的面积为202.76平方千米,占比为8.6%;极脆弱等级的面积最小,为10.73平方千米,占比最低,仅为0.5%,故合川区水土流失脆弱性以一般脆弱为主;脆弱区面积次之;极脆弱区面积最少。【小问2详解】对于合川区大部分剧烈侵蚀区域的土地类型主要为城乡建设用地的原因,可从土层稳定性、产流过程等角度展开分析。有以下几点合理解释: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往往破坏植被和地形,扰动地表,加剧水土流失;城乡建设用地往往植被覆盖率低,保持水土能力较差,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城乡建设用地的地面硬化面积大,不易渗透水分,地表径流多,水流速度快,侵蚀力强;最后,人类活动较多,工程建设、道路施工等可能产生大量粉,导致水土流失。【小问3详解】为合川区乡村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可从提高植被覆盖率、优化人类及产业活动等角度展开分析。可以提供以下合理性建议:加强保土、蓄水、节水工程建设,通过建设相关工程,改善坡耕地的肥力、水源保持能力和抵御侵蚀的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切实改善坡耕地薄、瘦、蚀、旱等问题,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结合山、水、田、林、路、村的综合规划,采取多种措施,如工程措施、林草措施、耕作措施、生态修复措施和生态清洁措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问题,同时治理沟壑和坡面,以平衡生态和经济效益,优化水土资源配置;建设高效稳产清洁农田,通过改善耕地质量,实现耕地的蓄水保土功能,并对受损耕地进行休养生息,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通过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地的生产力,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当地资源和条件,发展适合的产业,以保障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基噜村位于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脚下,村庄背靠高山,三面为悬崖,曾经交通不畅,经济落后。2018年以来,随着“挂壁公路”的通车,该地沃柑以“绿色有机高原果”为卖点,得以远销澳门,村民收入逐渐提高。基噜村沃柑品质极佳,沃柑种植地位于海拔700m左右的干热河谷地带,以轿子山天然冰雪融水涌泉作为灌溉水源,主要选取晚熟品种种植,并在其中散养鸡鸭鹅等家禽,在树根处铺中药材。下图示意基噜村的地理位置。(1)简析该地出产高品质沃柑的优势自然条件。(2)分析果农在沃柑果树根部铺中药材的原因。(3)阐述基噜村沃柑种植对其他地区乡村振兴的借鉴意义。【答案】(1)有天然冰雪融水涌泉灌溉,水量稳定,水质好,保障沃柑健康生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累积;气候干燥,病虫害少。(2)中药材腐烂后增加土壤肥力,利于果树生长;该地地处山区,中药材产量大,药材使用成本低;增加独特风味,保持产品特殊性;种植方式独特,迎合市场需求,有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3)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资源进行专业化种植,提高产品品质和产量;瞄准高端市场,提高农产品经济价值;打通销售渠道,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树立品牌,加大宣传,提高市场竞争力。【解析】【分析】本题以基噜村的地理位置为背景,设置3道小题,涉及农业区位、发展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区域位于干热河谷地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沃柑的糖分积累,气候干燥,病虫害少;材料提及“以轿子山天然冰雪融水涌泉作为灌溉水源”,水量稳定,水质好,保障沃柑健康生长。【小问2详解】山区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中药材的生长,因此中药材的产量较大。由于当地资源丰富,中药材的价格相对较低,果农使用中药材作为肥料的成本也就较低;中药材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当它们被铺设在果树根部后,随着中药材的腐烂分解,其中的有机物质能够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养分,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中药材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和独特的气味,将中药材铺设在果树根部,可能会使沃柑果实吸收其中的某些成分,从而增加果实的独特风味,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用中药材作为肥料是一种创新的种植方式,这种独特的种植方法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满足市场对绿色、有机产品的需求,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对其他地区乡村振兴的借鉴意义包括因地制宜的种植、完善基础设施、选定高端市场、拓展销售渠道和树立品牌。因地制宜,利用自身优势条件,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品品质和产量;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打通销售渠道;瞄准高端市场,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产品竞争力;完善营销体系,扩大销售范围等。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环青藏高原边缘高山冰川区作为我国冰川活动的主要发源地,发育有大量的第四纪冰川作用沉积物。冰碛土是冰碛地貌区的一种土壤,它是受冰川作用影响,由块石、砾石、砂及黏性土等杂乱堆积而成的混合土。作为冰川沉积物的主要类型之一,它受青藏高原冰川活动及沉积环境影响,普遍具有孔隙连通性好、渗透性强、粒间结构性差等特征,在极端气候条件下极易引发冰碛土滑坡地质灾害。下图示意环青藏高原边缘冰川区冰碛土的演化过程。(1)简述环青藏高原边缘山地区冰碛土的空间分布特征。(2)指出环青藏高原边缘冰川区冰碛土发育的条件。(3)分析环青藏高原边缘冰川区冰碛土的形成过程。(4)研究表明,温度骤升和局部降水是诱发寒区地质灾害发生的最直接因素,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答案】(1)环青藏高原边缘山地区冰碛土发育极为广泛,多分布于边缘山脉、地表崎岖的高寒地带;古冰碛土分布在海拔较低但跨度大的地区,现代冰碛土受冰川作用影响,海拔较高。(2)位于高寒高海拔地区;有冰川分布;复杂的地形和地质构造;冰期和间冰期的气候交替;气温垂直变化特征明显;高山系成群存在。(3)受长期寒冻风化及热力学作用的影响,冰床内及两侧基岩不断在磨蚀及拔蚀作用下产生松散岩块碎屑;进一步变形侵蚀,加剧冰川基岩及周围碎屑物磨损;从而碎化崩解进入冰川运动体系中,经冰川运输后,消融沉积形成冰碛堆积物(冰碛土)。(4)(温度骤升和局部降水)使多年冰川及冻土融化,为灾害发生提供大量冰碛土物源;使冰川活动层增加,提高了冰川泥石流和崩塌等灾害发生的频率;温差反复变化导致冰川内部岩石的受力环境发生变化,增加了寒区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等。【解析】【分析】本题以“环青藏高原边缘高山冰川区”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冰碛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