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民勤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试题语文_第1页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民勤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试题语文_第2页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民勤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试题语文_第3页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民勤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试题语文_第4页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民勤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试题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下前四单元、《谏逐客书》。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木叶”是什么呢?按字面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为何古诗中少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当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然而一遇见“木叶”,情况就显然不同,诗人们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无人过问呢?自从屈原在《九歌》里吟唱出了“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句,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便将其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从“木叶”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字。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那么,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高树多悲风”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寒风扫高木”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诗人们将语言形象中的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而“树”呢?它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圜”,这里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由此可见,“树叶”并不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些什么,而“木叶”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就树干而论,一般是褐绿色,这与叶也比较相近。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如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等。这种关于“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使“木叶”带上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有着疏朗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还显得空阔,它连“叶”字所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有删改)材料二:所谓“移情作用”,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作曲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移情作用是极端的凝神注视的结果,它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例如“菊残犹有傲霜枝”句的“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句的“相看”和“不厌”,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实例。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响。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绘的实感,如果不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上去,就根本没有可见的形象。我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就纷至沓来,不成章法,不具生命,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内有生命,外有完整形象。这个道理也可以适用于诗的欣赏,诗的境界也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比如说姜夔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句词,便含有一个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写这句词时,须先从自然中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然后把它传达出来,这个过程既是在创造也是在欣赏。作为欣赏者,我必须要使用心灵综合作用,融入自己的情趣,从词句中领略出姜夔原来所见到的境界,我既是在欣赏也是在创造。因为有创造作用,我所见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和姜夔所见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绝对相同,也不和任何其他读者所见到和感到的绝对相同。每人所能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诗,你今天读它所得的和你明天读它所得的也不能完全相同,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诗与其他艺术作品都各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方面。物质的方面如印成的诗集,它除了受天时和人力的损害以外,大体是固定的。精神的方面就是情景契合的意境,时时刻刻都在“创化”中。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永远新鲜的。(摘编自朱光潜《诗论》,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木”能够让人想到树干,同时因其在视觉和触觉方面具有普遍的潜在的暗示性,为“木叶”带上了落叶的微黄干燥之感。B.“树”与“叶”的形象十分一致,而诗人们为了追求文字的洗练,常常将“叶”字独用,所以古诗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一意象。C.情趣需附丽于意象方能具体可见,意象需由情趣贯注才能拥有生命和完整形象,两者相辅相成,诗文的妙处由此而生。D.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存在个体差异且生生不息,故读同一首诗,每个人所见的意象与作者和其他读者都不完全相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屈原首创了“木叶”,此后的诗人们便将其一用再用。这种做法和朱光潜所说的“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永远新鲜的”的观点矛盾。B.“菊残犹有傲霜枝”中的“傲”是诗人凝神注视菊花残枝时,人的感情与菊花残枝的特点互相融合之后所产生的移情的效果。C.朱光潜认为“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句情景契合,是因为他读诗时先从自然中见到意境,感到情趣,然后把它传达出来。D.艺术都各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物质方面是固定的,精神方面却时刻都在“创化”,这是因为读者既在欣赏也在创造。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不能充分体现“诗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观点的一项是(3分)()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B.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漫兴·其五》)C.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D.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写内容都与“意象”有关,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5.林庚在比较“高树多悲风”与“寒风扫高木”两句诗时,获得了“高树”饱满、“高木”空阔的感知,这给我们欣赏诗歌提供了哪些启示?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林家铺子(节选)茅盾新正开市第一天就只林家铺子生意很好,到下午四点多钟,居然卖了一百多元,是这镇上近十年来未有的新纪录。销售的大宗,果然是“一元货”①,然而洋伞橡皮雨鞋之类却也带起了销路,并且那生意也做得干脆有味。虽然是“逃难人”,却毕竟住在上海,见过大场面,买东西很爽利。只有一点,使林先生扫兴:恒源庄毫不顾面子地派人来提取了当天营业总数的八成。并且存户朱三阿太,桥头陈老七,还有张寡妇,不知听了谁的怂恿,都来预支息金;不但支息金,还想拔提一点存款呢!但也有一个喜讯,听说又到了一批逃难人。晚餐时,林先生添了两碟荤菜,酬劳他的店员。大家称赞寿生能干。林先生虽然高兴,却不能不惦念着朱三阿太等三位存户是要提存款的事情。大新年碰到这种事,总是不吉利。寿生愤然说:“那三个懂得什么呢!还不是有人从中挑拨!”说着,寿生的嘴又向斜对门努了一努。林先生点头。可是这三位不懂什么的,倒也难以对付;一个是子,两个是孤苦的女人,软说不肯,硬来又不成。林先生想了半天觉得只有去找商会长,请他去和那三位宝贝讲开。他和寿生说了,寿生也竭力赞成。于是晚饭后算过了当天的“流水账”,林先生就去拜访商会长。林先生说明了来意后,那商会长一口就应承了,还夸奖林先生做生意的手段高明,他那铺子一定能够站住,而且上进。摸着自己的下巴,商会长又笑了一笑,伛过身体来说道:“有一件事,早就想对你说,只是没有机会。镇上的卜局长不知在哪里见过令爱来,极为中意;卜局长年将四十,还没有儿子,屋子里虽放着两个人,都没生育过;要是令爱过去,生下一男半女,就是现成的局长太太。呵,那时,就连我也沾点儿光呢!”林先生做梦也想不到会有这样的难题,当下怔住了做不得声。商会长却又郑重地接着说:“我们是老朋友,什么话都可以讲个明白。论到这种事呢,照老派说,好像面子上不好听;然而也不尽然。现在通行这一套,令爱过去也算是正的。——况且,卜局长既然有了这个心,不答应他有许多不便之处;答应了,将来倒有巴望。我是替你打算,才说这个话。”“咳,你怕不是好意劝我仔细!可是,我是小户人家,小女又不懂规矩,高攀卜局长,实在不敢!”林先生硬着头皮说,心里噗噗乱跳。“哈,哈,不是你高攀,是他中意。——就这么罢,你回去和尊夫人商量商量,我这里且搁着,看见卜局长时,就说还没机会提过,行不行呢?可是你得早点给我回音!”“嗯——”筹思了半晌,林先生勉强应着,脸色像是死人。回到家里,林先生支开了女儿,就一五一十对林大娘说了。他还没说完,林大娘的呃就大发作,光景邻居都听得清。她勉强抑住了那些涌上来的呃,喘着气说道:“怎么能够答应,呃,就不是小老婆,呃,呃——我也舍不得阿秀到人家去做媳妇。”“我也是这个意思,不过——”“呃,我们规规矩矩做生意,呃,难道我们不肯,他好抢了去不成?呃——”“不过他一定要来找讹头生事!这种人比强盗还狠心!”林先生低声说,几乎落下眼泪来。“我拼了这条老命。呃!救苦救难观世音呀!”林大娘颤着声音站了起来,摇摇摆摆想走。同时林小姐也从房外来了,显然已经听见了一些,脸色灰白,眼睛死瞪瞪地。林大娘看见女儿,就一把抱住了,一边哭,一边打呃。林小姐也哭了,叫着“妈!”林先生搓着手叹气。看看哭得不像样,窄房浅屋的要惊动邻舍,大新年也不吉利,他只好忍着一肚子气来劝母女两个。这一夜,林家三口儿都没有好生睡觉。明天一早林先生还得起来做生意,在一夜的转侧愁思中,他偶尔听得屋面上一声响,心就噗噗地跳,以为是卜局长来寻他生事来了;然而定了神仔细想起来,自家是规规矩矩的生意人,又没犯法,只要生意好,不欠人家的钱,难道好无端生事,白诈他不成?而他的生意呢,眼前分明有一线生机。生了个女儿长得还端正,却又要招祸!早些定了亲,也许不会出这岔子?——商会长是不是肯真心帮忙呢,只有恳求他设法——可是林大娘又在打呃了,咳,她这病!天刚发白,林先生就起身,眼圈儿有点红肿,头里发昏。可是他不能不打起精神招呼生意。铺面上靠寿生一个到底不行,这小伙子近几天来也就累得够了。林先生坐在账台里,心总不定。生意虽然好,他却时时浑身的肉发抖。看见面生的大汉子上来买东西,他就疑惑是卜局长派来的人,来侦察他,来寻事;他的心直跳得发痛。却也作怪,这天生意之好,出人意料。到正午,已经卖了五六十元,买客们中间也有本镇人。那简直不像买东西,简直是抢东西,只有倒闭了铺子拍卖底货的时候才有这种光景。林先生一边有点高兴,一边却也看着心惊,他估量“这样的好生意气色不正”。果然在午饭的时候,寿生就悄悄告诉道:“外边又有谣言,说是你拆烂污,卖一批贱货,捞到几个钱,就打算逃走!”林先生又气又怕,开不得口。突然来了两个穿制服的人,直闯进来问道:“谁是林老板?”林先生慌忙站了起来,还没回答,两个穿制服的拉住他就走。寿生追上去,想要拦阻,又想要探询,那两个人厉声吆喝道:“你是谁?滚开!党部里要他问话!”(有删改)【注】①1932年1月28日淞沪战争爆发,为了逃避战火,不少从上海来的难民来到了江南小镇上,林家铺子的店伙计寿生嗅到了商机,他建议林老板把店里的脸盆、毛巾、牙刷牙粉配成一套,用一元一套的方法,销售给过往的难民。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正开市第一天就只林家铺子生意很好,到下午四点多钟,居然卖了一百多元……新纪录”,其中的“就只”“居然”凸显城乡商业萧条之情形。B.作者并没有赋予林老板明确的名字,在文中,他是当时小工商业者中的普通的一个,与其相似的是,可能还有许许多多的张老板、王老板等。C.作者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林大娘听到商会长“说媒”的反应,林大娘坚决不答应的态度与林先生犹豫不决的态度形成对比。D.小说中人物的话语都很贴合人物的身份,其中穿插的如“找讹头”“拆烂污”这类方言,有利于塑造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7.关于文中林老板拜访商会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林先生拜访商会长本想请他帮忙解决店铺遇到的难题,却不料商会长提出卜局长要纳林小姐为妾这个难题。B.商会长说“不答应他有许多不便之处”,这为下文两个穿制服的来拉人并声称党部里要问话林先生做了铺垫。C.商会长出于好意帮助林老板,一举两得,既可以让林家铺子在镇上得到保护,他自己也可以沾点儿光。D.林先生“心里噗噗乱跳”“脸色像是死人”,可见对商会长替卜局长“说媒”一事毫无思想准备,十分惊慌。8.林先生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选文概括分析。(4分)9.几个月后,林老板跑了,林家铺子倒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林家铺子倒闭的原因。(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一日讲席,群臣退,帝留安石坐。安石曰:“以天下之大,学者不为不多。然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虽有贤者,亦将为小人所蔽,卷怀而去尔。”帝曰:“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①。”安石曰:“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愿,则皋、稷、契②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诚能使天下人才众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择其人而取足焉。先王之时,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取之、任之,非其道故也。所谓取之之道者,何也?先王之取人也,必于乡党,必于庠序。使众人推其所谓贤能,出之以告于上而察之。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吏之。此取之之道也。所谓任之之道者,何也?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先王知其如此,故知农者以为后稷,知工者以为共工。其德厚而才高者以为之长,德薄而才下者以为之佐属。又以久于其职,则上狃习③而知其事,下服驯而安其教,贤者则其功可以至于成,不肖者则其罪可以至于著;故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绩之法,夫如此,故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其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终其功之不就也。偷惰苟且之人,虽欲取容于一时,而顾僇辱在其后,安敢不勉乎?若夫无能之人,固知辞避而去矣。居职任事之日久不胜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也。彼且不敢冒而知辞避矣,尚何有比周、谗谄、争进之人乎?取之既已详,使之既已当,处之既已久,至其任之也又专焉,而不一一以法束缚之,而使之得行其意。尧、舜之所以理百官而熙众工者,以此而已。然尧、舜之时,其所黜者则闻之矣,盖四凶是也。其所陟者,则皋、稷、契,皆终身一官而不徙。盖其所谓陟者,特加之爵命、禄赐而已耳。此任之之道也。(节选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注】①四凶:传说为尧、舜时期四个恶名昭著的部族首领;比喻凶残贪婪的朝臣。②皋、稷、契:传说中舜时的贤臣皋陶、后稷和契。这里借指贤臣。③狃习:熟习。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故智能A才力之士B则得尽C其智D以赴功E而不患F其事之不终G其功H之不就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者,文中指“有学问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含义相同。B.然,文中是“但是”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诚有百姓者”的“然”含义不同。C.肆,文中指“任意妄为”“恣意而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含义不同。D.陟,文中是“提拔、晋升”的意思,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的“陟”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当世人才很多,却还是会有无人辅佐君主的忧虑,王安石认为这是因为皇帝选拔人才的方法并不明确,求贤的诚意不够。B.在论述“任之之道”时,王安石提出对于人才要将其任命到与他的能力相匹配的职位上,并且要安排其长期任职,使之专于此任。C.任职中,官员是否有能力处理事务都会显露无遗,朝廷对他们进行考核,那些工作不称职的无能之辈将会被免职并处罚。D.王安石在文中多次提到先王之时的做法,如王安石认为先王选取人时,让众人推举他所谓的贤能并让朝廷审查,可增加其观点的说服力。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吏之。(4分)(2)虽欲取容于一时,而顾僇辱在其后,安敢不勉乎?(4分)14.两则材料中王安石都提到了“四凶”和“皋、稷、契”的事例,但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寒食寄郑起侍郎【注】杨徽之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注】此诗写于北宋乾德(963968)初,杨徽之被贬为外官之时。寒食,指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故寒食、清明常并举。宋时风俗,清明节这天人们常外出春游,踏春赏花、荡秋千等。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题目点出了时间,交代了赋诗的对象,暗示了诗人与郑起的亲密关系。B.首联以“郊原”“山城”点明诗人出游的地点,叠词“寂寂”奠定了诗歌情感基调。C.颔联寓情于景,写出了色调和谐、风物凄清之景,与前面的“寂寂山城”相呼应。D.尾联写诗人回望故乡,然而故乡远在千里之外,强化了本诗所表达的思乡主旨。16.“酒”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本诗写到“天寒酒薄难成醉”,李清照《声声慢》中有“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句子,请结合全诗比较二者借“酒”来抒发的情感的异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的反问,表明孔子对公西华才德的充分肯定。(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3)“蛟”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它的身影,如“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创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作为“晚辈”的戏剧艺术,在东西方至少已有千年的历史。中国戏剧强调抒情、传神、整体美,其①的艺术风格,使观众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使艺术美得到最完美的体现。西方戏剧传统基本上就是一种文人传统,剧中主人公的思想与言行都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是理想化的人物,不仅性格开朗,富于才情,而且勇敢热情,富有时代特色。当然,戏剧艺术的实现不可能独来独往,也不可能②。一方面,它需要剧作家、导演、演员与观众的协同创造。另一方面,戏剧要想超越时空的限制,则需要后来人的不断改编;新时代的戏剧若想征服观众,则必须突出戏剧的时代精神。这一过程的实现,最为关键的是调整戏剧主题精神与人们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的关系,这是戏剧艺术价值提升的过程。因此,戏剧必须时时改革,时时③。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晚辈”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窦娥冤》属于元杂剧中的“本色派”作品,说白凝练而又生动流畅,唱词优美而又节奏鲜明。B.《雷雨》通过展现周家这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所暗藏的污浊和腐朽,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C.哈姆莱特登台念“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台词时,奥菲利娅一直待在舞台上装作正在读书。D.北京这家著名的出版社对入选的模拟试题进行了全流程科学的管理和严格的质量“跟踪”。19.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就文学经典的形成过程而言,经典由于其思想和艺术的超前和脱俗,在其产生之时①。比如萧红的小说《生死场》在发表时引发了不同意见,它带有散文化笔法的叙事、充满隐喻的书写曾引发有些人的质疑,而时间证明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时间是最好的评价尺度,经典是那些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仍然焕发其价值的卓越作品。曾经作为通俗作品的《西厢记》在历史长河中,却拥有与莎士比亚戏剧同等的世界文学的地位,而有些作品可能因为当时某些特定的社会因素而出名,却②,最终败在了岁月的流逝中。文学经典与时代的关系密切,经典总是③。它往往从时代中提炼素材书写时代。《浮士德》与启蒙时期、《哈姆雷特》与文艺复兴、《西厢记》与明代社会、《红楼梦》与中国传统社会晚期……那些书写独特的时代脉动、彰显时代精神印记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以敏感的心灵对其时代的涌流和集体的情感结构进行敏锐观察、独特发现和深入感受的结果。事实上,我们在很多作品中都能发现这一点。王蒙在《春之声》中就曾写道:“过往的记忆,已经像烟一样、雾一样淡薄了,但总不会被彻底忘却吧?历史、现实、理想;哞——哞——咣喊恍喊……喀啷喀啷……沿着莱茵河的高速公路。山坡上的葡萄变成暗绿色的河流,飞速旋转。”这样的表达自然地触发了那个时代人们心灵的觉醒,唤起了时代涌动的春声。文学经典不仅可以表现时代精神,而且能够超越时代,它自然地引领它所处的时代,又逐渐触及深广的人类精神领域。21.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C.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闪耀着中华文明之光,作品中的人物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有倡导礼乐治国的孔子,有宣扬保民而王的孟子,有游刃有余的庖丁,有智退秦师的烛之武,有逃脱鸿门宴的刘邦……上述几个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启示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B(“而诗人们为了追求文字的洗练……所以古诗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一意象”错误,从原文“按字面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为何古诗中少见用‘树叶’呢……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可推知。选项曲解文意。)2.B(A项“这种做法和朱光潜所说的‘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永远新鲜的’的观点矛盾”错误。诗人们沿用“木叶”的说法,属于用词;朱光潜“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永远新鲜的”,指的是诗的意境;二者从属不同的层面,说不上矛盾。C项“是因为他读诗时先从自然中见到意境,感到情趣,然后把它传达出来”错误。从原文“比如说姜夔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句词,便含有一个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写这句词时,须先从自然中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然后把它传达出来,这个过程既是在创造也是在欣赏”来看,此处阐述的是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必须有情趣来融化意象,贯注意象,才内有生命,外有完整形象。选项张冠李戴。D项“物质方面是固定的”错误。原文“物质的方面如印成的诗集,它除了受天时和人力的损害以外,大体是固定的”,选项略去修饰词“大体”,过于绝对。)3.D(“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是对天姥山的描写,并未体现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契合。)4.①材料一立足具体意象“木叶”进行分析,侧重谈意象的选取和运用。②材料二阐述了与意象相关的诗歌理论,侧重谈意象与情趣的结合。(每点2分)5.①抓住意象,运用联想,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②用心感受,发挥心灵的综合作用,融入自身情趣,领略作者所见的境界。③调动当下阅读体验,结合以往阅读经验,学会移情。(每点2分)6.C(“林大娘坚决不答应的态度与林先生犹豫不决的态度形成对比”错,对卜局长看中自己女儿这件事,林先生也是不答应的。另外,对林大娘的描写并没有神态描写。)7.C(“商会长出于好意帮助林老板”错,商会长与卜局长沆瀣一气,利用林先生有求于他们,欺男霸女。)8.①经营有方,比较精明:他采纳了寿生的“一元货”的主意,使得生意很好;晚餐加两个荤菜,犒劳店员;遇到麻烦,及时找人帮忙,这都反映了他善于经营、为人精明之处。②胆小怕事,逆来顺受:面对商会长替卜局长“说媒”,他不敢直接反抗,只是叹气、摇头,甚至流泪,夜里听到响声就“以为是卜局长来寻他生事来了”,白天也是心神不定,怕卜局长派人来。可见他是一个胆小怕事、忍气吞声的小商人。(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9.①时局混乱:当时的中国遭受帝国主义的入侵,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萧条。②地方官吏迫害:以卜局长、商会长为代表的反动当权者欺压百姓,敲诈勒索,“比强盗还狠心”。③遭人嫉妒:文中寿生说“还不是有人从中挑拨”,“寿生的嘴又向斜对门努了一努”,可见是“斜对门”从中作梗;同时,由于生意做得好,反而使人眼热,有人散布谣言,制造恐慌。(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0.B、E、G(句意:那么有智慧、能力、才学、精力的人,就会用尽他的全部智慧和才能来成就事业,我们不用担心他不能坚持做下去,让事业成功不了。)(3分,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11.A(“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是求学的人。句意:有学问的人不可以说不多。/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12.C(“那些工作不称职的无能之辈将会被免职并处罚”错误。由原文“若夫无能之人,固知辞避而去矣。”可知,那些工作不称职的无能之辈将会考虑辞职躲避考查。)13.(1)如果确实是贤能之士,就根据他们德行的大小、才能的高低,给他们官做。(“诚”“随”“官吏”各1分,句意1分)(2)即使想一时曲意讨好别人得到安身,但考虑(到)侮辱就在后面,怎么敢不勤勉呢?(“取容”“僇辱”“安敢”各1分,句意1分)14.①材料一的作用是王安石作为驳论的论据来证实自己观点。②材料二的作用是作为正面证明王安石观点的论据而存在,属举例论证方法的具体例证。(3分)15.D(“强化了本诗所表达的思乡主旨”错。诗歌尾联在于表现诗人被贬,远离故乡千里之外,又恰逢寒食节气,这一腔愁绪无法向谁人诉说,这主要是要表现诗人满怀的对自己遭遇的感慨,“思乡”只是其中一种情感,说是“主旨”欠妥。)16.同:两首诗歌的情感倾向相同,都是表达伤感、愁苦之情。(2分)异:①本诗诗人借酒抒发的是个人因遭贬谪远离故土而引发的内心愁绪。(2分)②李清照因国破家亡、丈夫病死而引发愁苦、凄凉之感,于是词人饮酒驱愁。(2分)17.(1)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2)端章甫愿为小相焉(3)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8.D(文中“晚辈”加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这里的“晚辈”不同于我们通常使用的“晚辈”一词的含义,而是说相对于最初的戏剧较晚的戏剧艺术。A项表示特定称谓,这里的“本色派”说的是元杂剧中的一个派别。B项表示否定或讽刺,说明周家并不圆满,也没有秩序可言。C项表示引用,“生存还是毁灭”这句话是剧本中的一句台词。D项表示特殊含义,这里的“跟踪”不是通常所指的肢体动作行为,而是指质量管理方面的特殊含义。)19.①含蓄不露②一劳永逸③推陈出新(每空1分)20.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和反映现实生活。(5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创造”与“艺术形象”搭配不当,应将“创造”改为“塑造”;二是“揭示”可以与“社会矛盾”相搭配,但不可与“现实生活”搭配,可在“现实生活”前加上“反映”一词。)21.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葡萄比喻为河流。A项夸张,“连天向天横”极言天姥山之高。B项比喻,把瀑布比喻为银河。C项借代,“青青子衿”,代指思慕的男子。D项拟人,“潜入”指悄悄地进入,把细雨当人写。)22.①往往会遭遇争议②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③书写时代而又超越时代(每处2分)23.【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首先指出“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并指出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作品闪耀着中华文明之光,作品中的人物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告诉我们,本次写作应该向古人学习,学习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