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低碳及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标准编制组2022年6月一、标准编制工作简介(一)工作简要过程工作简要过程如下:(1)2022年1月上旬,进行《低碳及零碳建筑技术标准》筹备工作,组建标准编制组,制定内容及编写计划,根据指定编制内容及编写计划编写,形成标准初稿。(2)2022年1月-4月,根据《低碳及零碳建筑技术标准》标准制定内容及编写计划编写,形成初稿;(3)2022年4月上旬,《低碳及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召开立项论证会,论证标准立项的必要性和目的意义,通过专家一致论证审查;(4)2022年4月下旬-6月上旬,根据立项论证会专家提出的审核意见,进行进一步优化改进。(5)2022年6下旬-7月上旬,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二)标准任务来源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及配套产品技术委员会(FC03/TC25)2022年将就区域低碳化及零碳建筑系列标准为重点工作领域,将《低碳零碳城区的碳排放计算及评价标准》、《低碳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列为标准工作的重点。经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委员会建筑材料领域委员会审查,CSTM标准委员会批准,CSTM标准《低碳及零碳建筑技术标准》立项,标准项目由管理委员会CSTM/FC03/TC25建筑材料领域委员会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及配套产品技术委员会归口,标准计划编号为CSTMLX032500913—2022,标准牵头单位为北京康居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三)主要参加单位北京康居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德国能源署,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山海大象建设集团,被动式低能耗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四)工作组成员马伊硕,郝生鑫,陈旭,曹恒瑞,王祺,高庆,SusanneSchmelcher,YuLiu,ThiloCunz,StefanSchirmer,YuChuai,YangYang。二、标准化对象简要情况及制修订标准的原则(一)标准化对象简要情况建筑部门减碳、脱碳是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9年开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北京康居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与德国能源署在我国合作推广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并于2013年主导落地我国首栋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引领了建筑节能技术跳跃式的提升。目前,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已在我国发展10余年,成为建筑领域提高能效、降低排放的重要手段。由上述三家单位联合主导的示范项目超过100万平方米,分布在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了我国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四个主要气候区,涵盖了居住建筑、办公建筑、教育建筑、展馆建筑、农宅等不同建筑类型,以及混凝土结构、钢结构、装配式结构、木结构等结构形式,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北到南、由单体到区域的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在大幅度降低建筑对外界能源需求的情况下,使建筑从单纯的能源消耗者转变为能源需求侧的控制者和管理者。在我国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本标准以超低能耗建筑为基础,辅以可再生能源产能技术以及碳汇技术,从而实现建筑运营期或者全生命期的零碳乃至负碳目标,成为建筑领域低碳化转型的可靠的技术路径。给出低碳零碳建筑能耗及排放指标计算方法,明确低碳零碳建筑的基本规定、指标要求、设计要求、材料和施工要求、检测和验收要求,以及运行和维护要求。(二)制修订标准的原则1.制修订标准的依据或理由本标准旨在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推动城乡建设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促进建筑能效提升,以及建筑减碳脱碳,实现舒适、健康的建筑室内环境,同时提高建筑质量,延长建筑寿命。本标准编制组在大量超低能耗建筑工程项目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梳理和总结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方案、能耗指标、质量控制和项目管理经验,并参考国际标准,给出低碳零碳建筑能耗及排放指标计算方法,编制我国的低碳零碳建筑技术标准。2.制修订标准的原则本标准严格按照《中关村材料试验技术联盟团体标准管理办法》中强调的编制原则开展本标准的制定工作。标准编制参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与编写》(GB/T1.1-2020)及《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制修订管理细则》的规定进行编写和编制,编制内容上将突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先进、和谐一致等原则。本标准制订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近年来,我国从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到超低能耗建筑,再到零碳建筑为建设目标,对建筑节能的要求不断提高。本标准编制组在大量超低能耗建筑工程项目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实际经验和我国建筑能耗指标的实际数据实事求是地制定低碳零碳建筑标准加以规范。本标准制订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本标准编制组在我国大量超低能耗建筑工程项目实践的基础上,研究我国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四个主要气候区,认真梳理和总结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方案、能耗指标、质量控制和项目管理经验,编制符合我国现状的低碳零碳建筑技术标准。本标准制订坚持科学先进原则。本标准制订参考了国际上相关技术标准,借鉴了国外零碳低碳建筑案例,在相关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订本标准,技术参数更高,技术要求更严,本标准的技术先进性更为突出。本标准编制组汇总了大量项目经验和数据,秉持科学先进的原则上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制订坚持和谐一致原则。本标准是以零碳低碳建筑为目标,是对我国现行相关国家标准的补充。低碳零碳建筑的指标要求、设计要求、材料和施工要求、检测和验收要求,以及运行和维护要求,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尙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三、国内外标准情况简要分析(一)国外情况为应对能源环境危机、气候变化等威胁,国际上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或组织机构针对建筑领域提出了碳排放相关标识体系,通过行政或市场化手段推进建筑领域节能减排与绿色低碳发展。1.加拿大“EnerGuide”加拿大于1976年开始实施“EnerGuide”,主要面向家用电器等产品,以证明产品性能并鼓励消费者购买能效高的家电。该标识体系1998年针对住宅建筑扩展出两个标识EGH(针对既有)和EGNH(针对新建),关注建筑耗能、室内舒适度、室内空气质量、温室气体影响等指标,给出一个评价的分值。2.德国“EnerIEAUSWES”德国“EnerIEAUSWES”标识于2006年开始实施,面向住宅和非住宅建筑,给出建筑耗能与碳排放水平。房屋所有者委托德国能耗协会数据库内的具有相应职业资格的建筑师、工程师,对房屋进行评估后即可开出等级标识证书。德国规定,新建建筑审批、既有建筑改造时体积超过100m3的加建建筑、既有建筑较大规模的改造、建筑物买卖时,都必须出具标识证书;公共建筑的证书必须悬挂在该建筑公共部分如门厅等处,以利公众监督。证书有效期为10年,届时需要重新审核更新。3.日本“CASBEE”绿色建筑碳排放评价在日本国土交通省支持下,日本可持续建筑协会开发了本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CASBEE,于2008年开始实施。应用CASBEE可进行“建筑物环境效率评价”和“LCCO2评价”。“LCCO2评价”是针对建筑从建设、运用直至废弃的全生命周期CO2排出量的评价,将评价建筑与参考建筑(拥有与节能建筑判定标准相当的假想标准建筑)的LCCO2进行比较,标明比率,划分为五个等级,冠以“绿色标签”。4.英国建筑耗能与碳排放公示英国于2009年开始进行建筑耗能与碳排放公示(OperationalRatingsandDisplayEnergyCertificates(DEC)CIBSETM47),面向总有效建筑面积大于1000m2的公共建筑,公示标识证书置于建筑内显眼公共位置,且每12个月更新一次。证书C区展示了过去3个报告期内的CO2排放量,包括电力、热力碳排放和可再生能源碳汇。5.美国“LEED”零碳建筑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于1998年建立并开始并推行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其中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条款,通过绿色电力、冷媒管理、生命周期计算等要求,引导绿色建筑碳减排。(二)国内情况我国从2013年开始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的实施和建设,验收合格的项目颁发“高能效建筑——被动式低能耗建筑质量标识”,并在证书中标出建筑包括采暖、制冷、通风、照明、生活热水、设备六项用能在内的CO2总排放量数据。但是认证体系区分为低碳建筑、运营期零碳建筑、全生命期零碳建筑的不同等级。目前我国已发布《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66-2019)、《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尚未有针对零碳建筑的技术标准。标准编制依据《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66《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被动式低能耗居住建筑新风系统》T/CSTM00325—2021《被动式低能耗建筑——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16J908-8总体技术要求1.针对低碳及零碳建筑,应根据气候条件和建筑功能,以被动优先、主动优化为原则,以降低建筑的总一次能源需求和净碳排放为最终目标,按照提高建筑能效、建筑本体可再生能源应用、场地内可再生能源应用、场地外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碳汇措施应用,以及碳抵偿措施应用的技术优先性等级,通过性能化设计方法,提出均衡性的技术方案。2.针对全生命期零碳建筑,尚应按照降低碳排放、可再生能源应用,以及碳抵偿措施应用的技术优先性等级,降低建筑在建材生产及运输、建造及拆除阶段的净碳排放。3.当设置现场可再生能源系统抵消建筑碳排放时,应尽量利用建筑本体条件设置;当建筑本体的可再生能源设施提供的产能量不足时,可利用同一地块内、隶属于同一运营单位的其他建筑物或构筑物设置可再生能源设施,且其产生能源应汇入到评估建筑物中。4.本标准规定的室内环境指标、建筑气密性指标,以及建筑能耗和碳排放指标为约束性指标,建筑围护结构、暖通设备等技术性能指标为推荐性指标。5.应采用性能化设计、精细化施工和智能化运行模式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并对建筑的能耗和碳排放进行监测和报告。六、标准主要技术内容《低碳零碳建筑技术标准》主要分为十章,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指标要求;5.设计要求;6.建筑能耗及排放指标计算;7.材料和施工;8.检测和验收;9.运行和维护;10.评价,以及附件A建筑能耗指标计算方法及附录B建筑碳排放指标计算方法。《低碳零碳建筑技术标准》首次建立零碳建筑设计、施工与运行阶段的全过程评价体系,明确建筑能耗及排放指标计算、材料施工、检测验收,运行评价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各气候区的低碳(超低能耗)及零碳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改造项目。(一)技术指标要求1.建筑室内环境指标表1室内环境指标要求评估项目指标要求室内热舒适度温度,℃冬季≥20,夏季≤26相对湿度,%冬季≥30,夏季≤65围护结构内表面与室内温度差,℃≤3室内气流速度,m/s≤0.1室内空气品质CO2浓度,ppm≤1000PM2.5浓度,µg/m3≤35PM10浓度,µg/m3≤50室内噪音水平噪音,dB(A)卧室:昼间≤40,夜间≤30;起居室、办公室、会议室、教室≤40;公共空间,如大堂或开放式工作场所,≤502.建筑气密性指标表2建筑气密性指标要求类型气密性指标要求新建建筑n±50≤0.6h-1改造建筑n±50≤1.0h-13建筑能耗指标表3建筑能耗指标要求评估项目指标要求热需求+冷需求,kWh/(m2·a)≤30总一次能源需求,kWh/(m2·a)≤1204.建筑碳排放指标表4建筑碳排放指标要求建筑分级评估项目指标要求低碳建筑运行阶段净碳排放,kgCO2e/(m2·a)≤36零碳建筑运行阶段净碳排放,kgCO2e/(m2·a)≤0全生命期零碳建筑全生命期净碳排放,kgCO2e/m2≤0表5建筑碳替代、碳抵偿指标要求评估项目指标要求建筑本体可再生能源产能形成的碳替代占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的比例≥30%绿电、绿证、碳交易等形成的碳抵偿占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的比例≤10%(二)设计要求1.气密性设计建筑的气密层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整栋建筑具有包绕整个气密区的、连续完整的气密层;(2)对于采用分户式采暖、制冷系统的居住建筑,宜设置单户气密层;(3)不同材料构成的气密层连接处,应保证气密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4)位于建筑气密层上的门窗幕墙应符合产品及安装的气密性要求;2.非透明外围护结构设计(1)非透明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值,宜符合表6规定。表6非透明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值范围非透明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W/(m²·K)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屋面0.10-0.150.12-0.200.20-0.300.20-0.35外墙0.10-0.150.12-0.200.20-0.300.20-0.35地下室外墙0.10-0.200.15-0.300.30-0.450.35-0.65地下室采暖与非采暖隔墙0.10-0.200.15-0.400.30-0.700.35-1.20不采暖地下室顶板0.10-0.200.15-0.300.30-0.450.35-0.65架空楼板0.10-0.150.12-0.200.20-0.300.20-0.35地面0.10-0.200.15-0.300.30-0.450.35-0.65(2)当采用分户式采暖、制冷系统时,应对楼梯间隔墙、分户墙、楼板采取保温措施,传热系数K值宜符合表7规定。表7内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值范围非透明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W/(m²·K)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楼梯间隔墙≤0.60≤0.90≤1.20≤1.50分户墙≤0.50≤0.60≤0.90≤1.20楼板≤0.50≤0.60≤0.90≤1.20(3)外围护结构内部以及室内一侧表面,严禁出现结露、发霉现象。应对屋面、外墙、地面等进行冷凝受潮计算。当有结露风险时,应设置隔汽构造。3透明外围护结构设计(1)建筑外窗的性能指标要求表8建筑外窗的性能指标要求气候区传热系数K,W/(m²·K)卫生性能气密性能水密性能隔声性能整窗玻璃型材严寒地区≤0.8≤0.7≤1.1CRF≥838级4级3级寒冷地区≤1.0≤0.8≤1.3CRF≥78夏热冬冷地区≤1.2≤1.0≤1.3CRF≥75夏热冬暖地区≤1.5≤1.6≤1.3CRF≥68注:CRF为抗结露因子。(2)建筑透明围护结构用玻璃的性能指标要求表9建筑透明围护结构用玻璃的性能指标要求气候区可见光透射比τ太阳红外热能总透射比gIR太阳能总透射比g光热比LSG严寒地区(A)≥0.65≥0.20≥0.45≥1.30(B)≥0.63≥0.20≥0.45≥1.30(C)≥0.60≥0.20≥0.45≥1.30寒冷地区(A)≥0.60≥0.15≥0.35≥1.40(B)≥0.55≥0.15≥0.35≥1.40夏热冬冷地区≥0.55≤0.35≤0.40≥1.40夏热冬暖地区≥0.50≤0.20≤0.35≥1.40(3)建筑楼宇门、户门的性能指标要求表10建筑楼宇门、户门的性能指标要求气候区楼宇门户门传热系数K,W/(m²·K)气密性能传热系数K,W/(m²·K)气密性能严寒地区≤0.88级≤1.08级寒冷地区≤1.0≤1.3夏热冬冷地区≤1.2≤1.5夏热冬暖地区≤1.5≤2.0(4)建筑玻璃幕墙的性能指标要求表11建筑玻璃幕墙的性能指标要求气候区传热系数K,W/(m²·K)卫生性能气密性能水密性能隔声性能幕墙玻璃严寒地区≤0.8≤0.7CRF≥834级4级3级寒冷地区≤1.0≤0.8CRF≥78夏热冬冷地区≤1.2≤1.0CRF≥75夏热冬暖地区≤1.5≤1.6CRF≥684.遮阳系统设计应根据建筑能耗分析结果,综合考虑夏季遮阳、冬季得热以及自然采光需求,选择固定外遮阳或活动外遮阳,并优化门窗玻璃太阳能总透射比g值。活动外遮阳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光线调节功能,宜具有智能调光和抗风措施。5.无热桥构造设计(1)外围护结构保温层应均匀连续,并在以下关键节点符合下列要求:a)外墙、屋面及底板保温系统,保温板分层错缝铺设,阴阳转角处保温板错缝搭接,且采用断热桥锚栓,锚栓单点热传导系数χ≤0.002W/K;b)当建筑物无地下室时,建筑首层地面应进行保温处理,且外墙与地面连接处保温层连续完整,或采取有效的断热桥措施;c)采暖地下室外墙保温层,应向下连续铺设至基础;采暖地下室底板保温层,可铺设在基础底板下方,并与地下室外墙保温层保持连续;或铺设在基础底板上方,并视情况沿地下室外墙内侧上翻;d)不采暖地下室外墙保温层,应向下连续铺设至室外地坪以下1m处,并达到当地最大冻土深度;不采暖地下室顶板保温层,应铺设在顶板下侧,并从顶板向地下室外墙内侧延伸,延伸长度与地下室外墙外侧保温层向下延伸的长度一致;(2)外门窗的安装构造,应结合不同类型的外围护墙体形式进行优化设计,尽量降低安装热桥:a)外门窗的安装构造应保证门窗型材与墙体保温层连续;b)当采用外墙外保温系统或幕墙系统时,保温层应尽量覆盖门窗型材,型材外露宽度宜控制在15mm以内;对于窗框较窄或有外遮阳、纱窗等安装要求的外窗,保温层覆盖门窗型材宽度应≥30mm;c)外门窗安装固定件与结构墙体之间应设置隔热垫片;d)外门窗下口不应采用金属固定件支撑。(3)对于建筑外部的附属功能空间或构件,如室外楼梯、阳台、设备平台、雨蓬、风井等,可根据建筑结构特点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断热桥设计:a)采用独立于主体结构之外的受力构造,合理剥离结构性热桥;b)采用专用断热桥构件;c)采用保温材料包覆挑梁、挑板。6通风系统设计(1)通风系统设备性能要求表12通风系统设备性能指标要求项目指标要求能效标准热回收冬季:温度交换效率≥75%;焓交换效率≥70%夏季:温度交换效率≥65%;焓交换效率≥55%通风电力需求≤0.45Wh/m3旁通设计根据室内外温度启停旁通送风设备保温良好的机箱保温卫生标准漏风率内部漏风率<3%,外部漏风率<3%过滤等级新风侧F7,回风侧G4舒适标准送风温度≥16℃运行控制具有风量调节功能,可至少3挡运行,可自动/手动控制噪音控制卧室、起居室≤30dB(A);功能间≤40dB(A)防冻系统预热措施设有预热措施防止热交换机芯霜冻防冻保护设有紧急停机和报警(2)通风系统气流组织设计:a)送风口设置在主要活动房间,回风口设置在盥洗室、卫生间等,过道作为溢流区;b)送、回风口保持一定间距,避免产生短路现象;c)未同时设置送、回风口的房间,应设置通风口,或在房间门与地面间设20mm宽缝隙通风。(3)通风系统室外风口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进风口应远离建筑污染物排放口和散热(冷)设备,且距地面高度大于2.2m;b)进风口和排风口应尽量分开布置。进风口和排风口水平布置时,宜在不同方向设置,在相同方向设置时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5m,且应背向设置;进风口和排风口垂直布置时,进风口宜设置在排风口下方,垂直距离不宜小于1.5m,且应背向设置;若进风口和排风口设置空间较小,应保证两者的水平或垂直距离不低于1m,且应进行空气流动状态模拟分析,以判断进风和排风之间是否出现短路现象;c)排风口不得直对或紧贴建筑排风,以免发生结露结冰;d)进、排风口宜选用防雨型风口,可防异物、蚊虫进入,且耐久性好。(4)卫生间通风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通风系统回风口设置在卫生间内,使卫生间处于持续通风状态;b)回风口尽量靠近坐便器上方,避免卫生间内部异味流出。(5)厨房通风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设置补风系统,补风口处设置保温密闭型电动风阀,并与排油烟机联动,在排油烟系统未开启时,应关闭严密,不得漏风;b)未经温度处理的补风系统出风口应尽量靠近排油烟机,与排油烟机排风形成短路,同时远离人体高度范围;c)补风管道应整管包覆保温材料。(6)通风系统设计参照《被动式低能耗居住建筑新风系统》T/CSTM00325。7供暖与空调系统设计供暖与空调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满足全年室外气候条件下的正常运行要求,且满足建筑全年供暖、供冷及新风处理要求;(2)额定工况下的供冷、供热总能效均应不低于2.7;(3)部分负荷下可高效运行且采用变频控制;(4)具有防霜冻功能,内部不得出现霜冻现象;(5)使用环保性工质。8照明系统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地下空间宜通过设置采光天窗、采光侧窗、下沉式庭院或安装屋面导光系统等措施提供自然光源。照明功率密度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目标值,且照明数量和质量应符合GB50034的规定。应选择高效节能光源和灯具,LED光源的色容差、色温等指标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规定。照明控制宜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公共区域或场所应优先选择就地感应智能控制。9可再生能源系统设计(1)应根据当地资源与适用条件统筹规划,以温度对口、品位对应、多能互补、梯级利用为原则,尽量提高太阳能、空气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低品位余热及废热利用比例。(2)应按照以下优先性等级设计可再生能源系统:a)建筑本体可再生能源系统;b)场地内可再生能源系统;c)可直接连接利用的相邻地块或社区内、园区内可再生能源系统;d)通过接入外部能源网络获得的可再生能源,如购买绿电等,并需提供相关证明。10室内环境和能耗监测设计对于居住建筑,应对典型户型的暖通空调、照明、生活热水、家用电器用能进行分项计量,并对室内环境进行监测。计量户数不少于同类型总户数的2%,且不少于3户。对于公共建筑,应对整栋建筑的暖通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器设备和电梯用能进行分项计量,并对典型区域的室内环境进行监测。室内环境监测内容包括室内温度、相对湿度、CO2浓度、PM2.5浓度等。对于设有产能设备的建筑,应对建筑的产能量进行监测。应对信息机房、厨房炊事、展览舞台等特殊用能进行独立计量。宜对室外温度、相对湿度、PM2.5浓度等进行监测。11室内装修设计应进行全装修施工,室内装修应由建设方统一管理,并应防止装修对建筑围护结构及其气密性的损坏和对气流组织的影响。室内装修不得拆改的设备及部件包括:通风系统机组,通风系统管道、管道保温和风口,厨房补风管道、管道保温和风阀,入户门,外窗,外窗玻璃,外墙和屋面保温系统,穿透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管道(包括但不限于风管、水管、燃气管、燃气排烟管、电线管、透气管)及其气密性和断热桥措施,安装于外墙内壁的电线管、插座和开关,以及灯具等。室内装修宜采用获得绿色建材认证的材料部品。(三)材料和施工1.材料性能要求低碳建筑(超低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全生命期零碳建筑非透明围护结构宜按照表13选用保温材料。表13建筑不同部位保温材料选用表外墙防火隔离带建筑勒脚地下室外墙地下室底板地下室顶板屋面内隔墙楼地面石墨聚苯板(20kg/m3)√石墨聚苯板(30kg/m3)√√√模塑聚苯板(30kg/m3)√√√岩棉板√√岩棉条√√√硬泡聚氨酯保温板√√挤塑聚苯板√√√√泡沫玻璃√√改性酚醛板√真空绝热板对保温材料厚度有严格限制的位置外墙外保温系统应采用断热桥锚栓,锚栓单点热传导系数χ≤0.002W/K。外墙外保温系统应配备耐碱玻纤网格布、门窗连接线条、滴水线条、护角线条、伸缩缝连接线条,以及预压膨胀密封带等,保证系统的耐久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外墙外保温系统中的各种材料、配件,应与系统相容,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并由系统供应单位配套供应。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饰面涂料应与薄抹灰系统相容。应采用透汽性良好的水性外墙涂料,并符合外墙建筑涂料相关标准的规定。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腻子;确有必要采用时,应使用柔性耐水腻子。屋面防水保温系统,含隔汽层、保温层、防水层,按Ⅰ级防水要求设防,材料应满足相容性要求,宜由系统供应单位统一供应,系统应具有30年以上使用寿命。外围护结构洞口与门窗、幕墙、管道之间接缝,应采用耐久性良好的,由防水隔汽膜、防水透汽膜和专用粘接剂组成的密封系统密封,密封系统应由一家系统供应单位成套供应。保温系统、防水系统、密封系统材料的性能指标要求,参照《被动式低能耗建筑——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16J908-8附录,以及CSTM标准执行。2.施工质量控制施工现场应具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和综合施工质量水平评定考核制度。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可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有关要求进行检查。应选择专业化总包和分包施工单位,并指定施工质量专项负责人。施工前应对施工现场的管理、技术、监理人员进行专项施工培训。关键部位或工序在施工前应制作样板。重点控制建筑气密性、保温系统、门窗幕墙系统、遮阳系统、屋面系统、设备及管道系统等关键环节的施工质量,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加强日常现场巡检、关键节点施工质量控制及整改控制。施工过程中宜对热桥及气密性关键性部位进行热工缺陷和气密性检测,查找漏点并及时修补。(四)检测和验收低碳建筑(超低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全生命期零碳建筑验收,分为现场质量验收和资料验收两部分。现场质量验收包括建筑气密性能检测和现场施工质量专项验收,形成建筑气密性能检测报告和施工质量验收报告。资料验收部分,项目建设单位应按要求准备并提交验收资料。(五)运行和维护建筑交付前,应对物业管理人员和用户/住户进行培训,以便了解建筑的整体特性。当更换用户/住户时,物业部门应及时向用户/住户说明。建筑在运行过程中,应符合以下维护要求:(1)定期检查门窗,及时维修、更换损坏的密封胶条、五金件及其他部件,避免使用对密封胶条或五金件具有腐蚀作用的清洁剂和保养剂;(2)定期检查保温系统,及时维修破损,特别是外墙首层部位;(3)避免破坏外墙内表面抹灰层,避免在外墙进行任何形式的开洞、钻孔等行为,确需开洞时,应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操作;(4)定期更换通风系统过滤器;定期检查通风系统管道,避免由于管道问题影响通风机组效率,或引起新污风交叉污染;对于设置集中回风的建筑,应保证过流口畅通,以便室内污浊空气及时排出;建筑投入使用后,应对两年内的运行数据进行监控,包括建成后的建筑质量、室内环境、建筑能耗,以及人员体验,以审核能效措施成果,或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对不理想的流程实施优化。(六)评价低碳建筑(超低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全生命期零碳建筑的评价分为竣工评价和运行评价两部分。建筑竣工并验收合格后,进行竣工评价。在建筑验收资料完备、各项材料/产品/设备性能指标符合要求、施工质量验收合格的情况下,当建筑气密性能检测结果符合本标准相关规定,且建筑能耗和碳排放指标符合本标准相关规定时,可判定该建筑达到本标准要求。建筑投入使用并取得两年以上运行数据后,进行运行评价。当建筑实际运行室内环境符合本标准相关规定,且建筑实际能耗和碳排放指标符合本标准相关规定时,可判定该建筑达到本标准要求。七、与有关的现行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本文件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要求协调一致。八、对征求意见及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暂无九、标准水平建议,预期的社会经济效果预期社会经济效果如下:本标准的实施将对实现双碳目标、推动建筑节能减排、提升建筑室内环境水平、调整建筑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建筑节能产业转型升级起到重要作用。本标准制定后,将作为被动式低能耗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低碳零碳建筑分级认证的依据,为开展建筑认证工作提供技术基础。本标准制定后,明确零碳建筑的技术路径,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分布式能源应用逐步推广,建筑物本体和附近的可再生能源系统的产能与蓄能系统结合,会逐步推动零碳建筑建筑发展壮大。本标准制定对建筑节能产品部品定位和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促进建筑节能产品绿色低碳化发展。十、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待本标准批准发布后,建议由标委会组织相关设计、咨询、检验、施工等有关单位进行宣贯。(1)加大《低碳及零碳建筑技术标准》标准宣传力度,提高认知度,建立信息公共平台,将有参考价值的零碳建筑案例、精细化施工工艺和经验等进行分享交流,在相关学术论坛、行业会议上对标准进行宣讲解读,使行业从业者能够积极获取标准和资料、参加培训、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学习研究标准并准备贯彻实施标准。(2)标准归口单位进行贯标指导,组织标准宣贯培训班,由标准制定人员主讲。为贯标企业排忧解难,组织有关人员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培训班等。(3)鼓励行业相关企业成立标准贯彻实施小组,进行明确的分工合作,适时组织标准宣贯会,使有关人员拥有标准、了解标准、熟悉标准,执行标准。(4)标准化技术人员全面负责贯标实施工作,跟踪服务对贯标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协调处理作好贯标记录,并进行长期监督检查工作。(5)依托已经颁布的国家标准和《低碳及零碳建筑技术标准》,编制组计划开展“低碳、零碳建筑”评价标识和认证工作。十一、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本文件为新设标准。十二、标准涉及专利情况说明目前没发生文件内容有关专利所属权的请求,故本标准不涉及相关专利与知识产权。十三、重要内容的解释和其它应予说明的事项无其他说明事项。目录TOC\o"1-3"\h\u28887一、标准编制工作简介 121350(一)工作简要过程 119920(二)标准任务来源 130591(三)主要参加单位 129209(四)工作组成员 15129二、标准化对象简要情况及制修订标准的原则 220210(一)标准化对象简要情况 231291(二)制修订标准的原则 2270801.制修订标准的依据或理由 2303602.制修订标准的原则 328337三、国内外标准情况简要分析 322521(一)国外情况 3245361.加拿大“EnerGuide” 450662.德国“EnerIEAUSWES” 444093.日本“CASBEE”绿色建筑碳排放评价 564764.英国建筑耗能与碳排放公示 6233945.美国“LEED”零碳建筑 613280(二)国内情况 71300四、标准编制依据 77330五、总体技术要求 88941六、标准主要内容 87643(一)技术指标要求 9260021.建筑室内环境指标 9325372.建筑气密性指标 9209733建筑能耗指标 9263484.建筑碳排放指标 1031855(二)设计要求 1019401.气密性设计 10265052.非透明外围护结构设计 10220603透明外围护结构设计 11262884.遮阳系统设计 13184475.无热桥构造设计 13129616通风系统设计 14124297供暖与空调系统设计 152068照明系统设计 16269279可再生能源系统设计 161614410室内环境和能耗监测设计 1627211室内装修设计 1712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师德师风心得体会-个人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 新生家长会校长欢迎辞
- 政府行业数据开放与共享平台构建方案
- 永久脱毛服务行业现状分析及未来三至五年行业发展报告
- 焦化设备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现金自动分拣计数机市场洞察报告
- 加热板市场洞察报告
- 照相排版行业市场前瞻与未来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 商店建筑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未来三至五年行业预测报告
- 寄宿处预订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未来三至五年行业预测报告
- 护理肿瘤科个案汇报
- 环境保护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课件
- 病例讨论感染性休克
- 23秋国家开放大学《法律职业伦理》形考任务1-3参考答案
- 新生儿除颤仪的操作
- 章鱼知识科普
- 第四章-国防动员
- 鉴赏《日出·印象》课件
- 国资公司招聘考试试题题库
- 《人际关系处理》课件
- 《工业控制网络》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