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唐太宗科举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化主要经验了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阶段和秦汉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的发展阶段。阶段一: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限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渐渐走向崩溃。阶段二: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线索一:君主专制:秦始皇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秦汉至明清,中心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初废除丞相,后来明清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减弱直至废除的趋势。线索二:中心集权:中心集权与地方割据冲突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统治者实行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权分三司再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心,中心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线索三:选官制度: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肯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允、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知能提升课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端——夏商周政治制度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页一、夏商政治形式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起先,宗族关系成为基本政治关系。2.商朝: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亲密结合。二、周朝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权力安排制度(1)概念: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封邦建国)的原始含义。商朝已有分封。在周朝时期,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状况下,把肯定的土地和人口划分给诸侯的政治制度。(2)目的:面对商人遗族威逼,藩屏周室所需,以拱卫周王室,使权力安排由商向周转移,即天下归周。(3)分封对象:①首先是同姓王族,这是分封的主体,受封之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如鲁、晋、卫、燕等,这使得封国宗亲化,以实现“选建明德(王室亲族),以藩屏周”。②其次是功臣,这一方面显示王的恩德,另一方面用姻亲拉拢功臣以巩固统治。例如姜尚,“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③第三类是“友邦冢君”与古代帝王的后代。(4)诸侯权利和义务:诸侯享有在封国内世袭统治、对下属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诸侯必需听从周王吩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5)发展演化:溯源分封制的产生和发展经验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史料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分封制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诸侯国争霸;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不断发动兼并斗争废除秦朝建立后废分封,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遗存汉初郡国并行,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心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虽还有分封,但仅为皇权体现,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6)主动作用:①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②促进了经济文化沟通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渐渐凝合成华夏的国家意识)。③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7)局限(瓦解的缘由):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干脆干涉和限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力力增加,诸侯争霸斗争不断,周天子的权威渐渐减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概念: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中国古代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用规定宗族内嫡庶长幼系统的方法,区分亲疏,安排政治权力,规定等级秩序,维护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制度。(2)目的:协调家族内部关系,加强统治秩序,解决周人贵族内部权力继承问题,即天下归宗。(3)核心内容:嫡长子(宗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立嫡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嫡长子与众子的关系具有双重性,即具有血缘上的兄弟关系和政治上的君臣关系。(4)特点:主要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需听从大宗,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5)影响:政治影响宗法制与政权机构亲密结合,制定了贵族之间的组织关系,也确定了政治上的等级隶属关系婚姻礼仪宗法制使一妻多妾制成为宗周社会婚姻的基本形态,并使聘娶婚成为婚姻的合法程序。宗法制婚姻满意了宗法政治的须要,使婚姻政治化姓氏方面姓氏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父权和族权为象征的,是带有阶级等级的宗法制的反映信仰、观念宗法制调整人际关系,规范伦理道德,导致中国文化成为伦理型文化(6)宗法制度的瓦解:①小宗上升发展,大宗沉沦下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室内部,周幽王废储君嫡长子而改立庶子,导致西周灭亡;东周王室的继承之争,造成王室尊严扫地,天子地位低落。二是诸侯国内部,大夫专政,相互兼并;贵族没落,平民崛起。②人才的流淌方式。春秋战国时期,为图强争霸的须要,各诸侯国尚贤思想流行,传统的世卿世禄制被打破,出现很多布衣卿相,如管仲、苏秦、吕不韦等。各国盛行养士之风,用人唯才,打破了宗法血缘限制。③中心集权政治体制流行,有安排打压奴隶贵族(如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等)、以定额的俸禄代替土地分封,分封阶层向编户齐民转变等,都在客观上起到了瓦解宗法制的作用。3.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1)概念:礼乐制度是西周典制的重要内容,是以“乐”从“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分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它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与宗法制、分封制一起,构成西周的社会制度。其范围很广,涉及社会习俗和国家关系、军队征伐、典章制度等。(2)影响:①主动作用:首先,尊崇人文的精神形成,如《礼记》曰“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其次,崇德尚群的社会美德形成,崇德即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尚群即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再次,社会价值观秉承中和之道,不走极端;最终,整体思维形成,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等思想上。②消极作用:形成了尊卑等级观念及任人唯亲、重男轻女等社会陋俗。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页主题(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1.夏商周时代的时空定位2.分封制的演化历程二、注意历史说明,挖掘“深层隐含”1.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心与地方的纵向联系。(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安排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2.唯物史观相识分封制度瓦解的缘由(1)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2)王室衰微,诸侯强大。(3)“百家争鸣”,供应治国方案。3.分封制的历史遗存(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西周的封国是如下安排的:周王室贵族召公奭封国燕,武王弟康叔封国卫,周公长子伯禽封国鲁,成王弟叔虞封国晋,殷商贵族微子启封国宋,功臣姜尚封国齐。[思索]指出史料中同姓与异姓封国在数量与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什么明显特点,分析这些特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策略。[教你读史]依据本史料中康叔、召公奭、姜尚、微子启等人的身份,总结分封的对象;依据史料中封国、主要同姓诸侯的地域分布,可得出诸侯分布特点。[自主分析][提示]特点: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地,或居于战略要地。统治策略: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史料二]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思索]依据史料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教你读史]史料中第一句话体现了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与原有邦国的不同;“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说明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自主分析][提示]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主题(二)血缘关系维系下的宗法制一、注意历史说明,挖掘“深层隐含”宗法制与宗法观——家国情怀的源头(1)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安排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制度,主要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家族制和族外婚制等。(2)宗法观念:指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尊祖、敬宗”“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为主要内容,强调“忠孝”及“尊尊亲亲,男女有别”的社会心理与人际关系。(3)区分与联系:宗法观念是由宗法制度派生的,是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但其也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宗法制度瓦解后,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而是始终持续下来,直到今日。二、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辩证分析宗法制的社会价值(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对后世的主动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合力。(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办法识和同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同等和法治意识相违反。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思索]“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什么?[教你读史]史料中图片及“宗庙”“祖庙”“家族”等信息说明宗法制是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关系远近区分亲疏的制度。[自主分析][提示]代表祖先牌位。[史料二]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逝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或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逝。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肯定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阅历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中国历史纵与横》[思索]依据史料,概括指出宗法制对中国封建政治影响的重要表现有哪些?[教你读史]史料描述了西周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特点。史料以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主要阐述了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特点“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其次层主要阐述了宗法制的裙带作风和荫庇现象。[自主分析][提示]导致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调。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等级制、肯定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的皇权主义;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亲贵合一、裙带作风以及封建统治者的反对理性和守旧思想。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4页1.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看法,“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方,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当时()A.君主专制政体不够完善B.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C.公众舆论确定国家事务D.统治阶级内部冲突尖锐解析:据材料“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看法,‘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说明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故选B项;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于秦朝不是“商周时期”,解除A项;材料“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说明是影响而不是确定,解除C项;材料体现统治阶级与民的关系,不是统治阶级内部,解除D项。答案:B2.《左传》记载有“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此外,天子和诸侯还常常实行“合族之食”的典礼。材料反映了()A.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深厚B.利用宗族关系来维护政治认同C.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相同D.分封制是维系西周统治的基础解析:依据材料“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统治者利用宗族的关系来维护其统治,故选B项;材料反映天子、诸侯重视宗族关系,没有体现“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深厚,解除A项;依据“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可知,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不相同,解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解除D项。答案:B3.《史记·晋世家》载:“(晋)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曲沃邑大于翼。翼,晋君都邑也。”之后,桓叔之孙晋武公伐翼,灭晋缗侯,“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说明当时()A.诸侯争霸推动社会转型B.分封制受到较大冲击C.兼并斗争促进国家统一D.王室与地方冲突尖锐解析:材料中“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体现了分封制,“桓叔之孙晋武公伐翼,灭晋缗侯”反映了分封制受到较大冲击,故选B项;材料中是“晋世家”内部的争夺,而不是诸侯间争霸,解除A项;材料中是“晋世家”内部的争夺,而不是诸侯兼并斗争,解除C项;材料主旨是晋国分封制受到较大冲击,未涉及与其他地方的冲突,解除D项。答案:B4.《尚书》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此处“百姓”是指以封地为族姓的百官。但在战国典籍中,却常用“百姓”称呼一般民众。上述称呼的变更反映出()A.宗族观念形成B.平民获得政治特权C.官僚政治确立D.礼乐秩序渐趋崩溃解析:材料中“以封地为族姓的百官”反映了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渐渐瓦解,礼乐秩序也随之渐趋崩溃,“百姓”称呼的变更反映了这个过程,故选D项;“宗族观念形成”与材料中“在战国”不符,解除A项;“称呼一般民众”不能反映政治特权,解除B项;“在战国”随着各国改革,官僚政治渐渐确立,但材料中只提到“称呼一般民众”,并未涉及官僚政治,解除C项。答案:D
知能提升课Ⅱ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确立——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5页一、秦朝统一——“六王毕、四海一”1.前提:一项前无古人的功业。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瓦解。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拥有了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2.统一全国: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3.巩固统一(1)北击匈奴:派蒙恬夺回河套地区,修“直道”、长城。(2)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设置郡县,岭南地区起先归属中心。(3)折服“西南夷”:开拓“五尺道”,西南夷地区起先归属中心。4.历史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诸侯混战的局面。(2)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二、影响百代的三大制度1.国家最高权力中心——皇帝制度(1)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皇帝”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2)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3)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2.中心官制——三公九卿制(1)内容:在中心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史称“三公”。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传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系统。三方互不相属,相互牵制。丞相之下设立“九卿”,分掌国家和皇家各项行政事务,是中心政府的职能部门。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2)参政方式:三公九卿以“朝议”的方式探讨国家军政要务,供皇帝裁决。“朝议”可以集思广益,削减决策失误;但最终确定权仍驾驭在皇帝手中。3.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1)渊源:战国时期出现以郡县制替代分封制的现象。(2)内容:①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心吩咐,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②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干脆任命。(3)特点(与分封制相比):中心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且不能世袭。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没有封地。(4)意义:①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②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5页主题(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建立一、注意历史说明,挖掘“深层隐含”1.秦朝中心官制如何体现君主专制(1)三公九卿分工严密,既相互协作又彼此牵制,分别向皇帝负责,国家军政大事的最终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2)太尉一职是虚设的,并未授予大臣,便于皇帝干脆掌管兵权,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3)九卿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掌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掌皇室宗族事务。这都是为皇帝和皇家服务,“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2.三公九卿制的运作方式和作用(1)运作方式: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终由皇帝裁决。(2)作用:形成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心政府组织;在肯定程度上削减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不同官职和机构之间相互协作,彼此牵制,最终集权于皇帝。3.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类别分封制郡县制建立基础血缘关系按地域划分传承制度诸侯王位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官吏权利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心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肯定听从中心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前期巩固了统治,但易导致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心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实质贵族政治官僚政治二、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将来”中心集权制度对中华文明的促进作用(1)中心集权制度在抵挡外来侵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秦建立起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后,逐匈奴、筑长城,使中原地区维护了相对稳定的局面,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2)中心集权制度能够为经济的发展创建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中华民族每个阶段文明的发展高潮,都与政治环境的安定有关,这充分体现了集权制的优越性。(3)在中心集权制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形成巨大的内聚力,辐射着周边地区,以自己特有的魅力形成世界文化史上的独立体系。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终请皇帝裁决。[思索]依据史料分析,三公九卿在处理国家政务上的相互关系,并归纳三公九卿制的特点。[教你读史]第一段史料中丞相“助理万机”、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由此可以得知秦朝中心官制的设置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心行政体制,中心主要官职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围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其次段史料中诸卿中奉常、太仆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体现了“国”与“家”同治。[自主分析][提示]相互关系:三公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分别向皇帝负责;之下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力。特点:以皇帝为中心,职责明确,相互协作;官员由皇帝任免,是一种典型的官僚政治体制。主题(二)从“家国一体”的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一、注意历史说明,挖掘“深层隐含”1.官僚政治:高度组织化的官僚队伍是皇帝“家天下”的保证,是皇帝治理天下的臂膀。皇帝依靠自中心至地方的层层官吏实现对全国的限制。西周的“官”以贵族血统世袭,个人财宝来自领地。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权力来源的不同确定了身份的差异。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事实上成为一种职业,是君主专制、中心集权的工具。皇帝与官僚的关系,用韩非子的话说就是“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秦汉还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管理官吏的法律、法规,官僚依法履行职责、执行政务,政务通过文书(文件)的传达来操作。在官僚制度中,最重要的就是选拔制度,秦朝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度。虽然君主专制确定了官僚的基本性质,但官僚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约束皇权,典型代表如唐代的三省制、宋代的台谏制。2.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比较比较项贵族政治官僚政治权力来源世卿世禄由皇帝授予权力运作自主性,具有确定领地事务的权力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难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主动性权力机构机构设置比较简洁多个机构的相互制约、相互监视,政府机关浩大收入来源主要来源于领地主要来源于俸禄官吏选拔由世卿世禄制产生由皇帝任免,由察举、科举制等方法产生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明显有深厚的贵族色调,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思索]依据史料,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周秦所创制度的显著差别是什么,其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教你读史]史料为后世史学评论,“‘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等信息,主要说明西周实行分权的分封制、秦在全国推行君主专制下的郡县制,这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重大变更。[自主分析][提示]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中心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秦朝形成中心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趋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史料二]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需再一次重新找寻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思索]依据史料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的缘由,并说明后来中国又是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构”的。[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国家形态从“封建制”到“官僚制”的演化。阅读史料时可以其次个省略号为界分两层,第一层是缘由的阐释,其次层是观点的陈述。分层找到观点。抓住缘由,据“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的信息说明白秦朝实现了制度的转型,建立了中心集权制度。[自主分析][提示]缘由: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实现途径:建立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7页1.在春秋末期,中原社会已经变得比较宽容柔软,崇尚优雅和尊严。但秦国长期与戎狄杂处,草原游牧文化中没有“民贵君轻”观念,更没有“为政以德”的仁德概念,以肯定听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合力和向心力。这段材料揭示出()A.中原文化已经丢失了进取意识B.秦文化传统具有专制集权色调C.中原文化传统具有自身局限性D.中原文化与草原文明难以融合解析:通过题干草原游牧文化“以肯定听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合力和向心力”可知其文化传统具有专制色调,故B项正确。答案:B2.“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A.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B.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C.有效解决了皇权相权的冲突D.强化君主个人独裁解析:由材料中“君臣集议……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可知秦朝集议制度不是君主独裁,有利于皇帝决策时吸取他人看法,故A项正确。答案:A3.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更。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解析:从西周分封到郡县制体现中心集权的加强,故选C项;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是从禅让制到世袭制,解除A项;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颠倒了依次,解除B项;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体现的是儒家和法家治国思想的不同,解除D项。答案:C4.在秦代,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化而来的,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簿书案牍的吏胥,协助官员履行政务。这表明秦代()A.已出现完整的官僚体系B.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C.官僚政治模式已经形成D.中心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化而来的,而在秦朝官僚政治的模式已经形成,故C项正确;A项说法有夸大其词的嫌疑,故解除;B项说法肯定,不符合史实,故解除;D项材料不能体现,故解除。答案:C
高考探讨课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料考纲卷别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考情分析全国卷Ⅰ2024·商周时期王位传承2024·西周分封制与文化认同2013·西周、战国墓葬等级规定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体现以下两个特点:1.试题体现综合性。打破模块界限,实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的综合考查,且注意以历史时间为线索对历史问题进行纵向考查2.核心素养立意的态势日趋明显。如商周时期王位继承的历史说明、分封制与时空观念的养成、墓葬考古与史料实证的方法、对历史概念的说明以及对历史作用的理解、青铜器铭文、西周分封的文化认同与历史价值的养成等等,均在本讲考题中体现。试题强调实力立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意情感看法价值观的引导全国卷Ⅱ2024·商汤灭夏建商;2024·宗法制;2014·分封制、礼乐制——全国卷Ⅲ2024·宗法制2024·西周政治制度——全国卷2010·西周分封制;2010·秦朝选官制度;2011·西周政治对秦汉统一的影响;2012·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的发展趋势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7页(2024·高考全国卷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更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学问定位]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王位继承制。[素养解读]本题主要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说明”两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详细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商朝产生了……;而西周产生……”可以看出考查商周时期历史历史说明从材料信息可知,商朝王位继承方式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继承方式以父死子继为主,这反映出王位继承方式的变更[尝试解答]________[解析]A错:夏朝时世袭制已经取代了禅让制,当时的王位继承注意父子、兄弟之间的传承,这是宗法世系观念加强的表现,不是受禅让制的影响。C错:不符合史实。D错:西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不是弱化。[答案]B(2024·高考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胜利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意生态环境爱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学问定位]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汤灭夏建商。[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说明”两个方面,详细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商汤推翻夏桀,建商朝”隐含了这一事务发生在夏商时期,处于朝代的更替时期历史说明材料通过商汤灭夏时出现了“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乃去其三面”这一现象,寓意着商汤网开一面的仁爱之心,赢得了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尝试解答]________[解析]由材料“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乃去其三面”“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这种网开一面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A项正确;夏商时期已形成奴隶制生产方式,奴隶集体耕作,且材料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故B项错误;由材料“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的方式过于残忍而非爱护环境,故C项错误;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冲突的激化而非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答案]A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页(一)已考视角1.命题点:宗法制的影响(2024·高考全国卷Ⅲ)“教民敬爱,莫擅长孝;教民礼顺,莫擅长悌;移风易俗,莫擅长乐;安上治民,莫擅长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C.郡县制 D.察举制解析:A对:材料中强调的“孝”“悌”等思想是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其产生的制度渊源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B错: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族联盟首领产生的方式,和题干材料无关。C错:郡县制是对地方实行有效统治的行政管理制度,与材料中的“孝”“悌”等思想无关。D错:察举制是汉代起先实行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中“孝”“悌”等思想的产生无关。答案:A2.命题点:西周分封制与文化认同(2024·高考全国卷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沟通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干脆限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解析:依据材料“河南”“山东”“北京”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周王分封王族成员,使得王畿以外的广阔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这有利于文化的沟通与文化认同的形成,故A项正确。周不存在君主专制,B项错误,解除;C项错在“干脆限制”,解除;材料并未体现“世袭特权”,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答案:A3.命题点:西周对历史传承的重视(2024·高考全国卷Ⅲ)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望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建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变更解析:题干反映的是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格式和内容状况。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意味着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符合题意;周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与商代一样,都是“金文”,并没有创建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解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度,故解除C项;商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题干信息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变更,故解除D项。答案:B4.命题点:宗法观念对后世的影响(2024·高考全国卷Ⅱ)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隧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万以内数的认识-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实录)-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下 第6课 奇妙有趣的新本领-如何在Logo中定义过程教学实录 泰山版
- 读《边城》有感(汇编15篇)
- 昆虫记读书笔记集合15篇
- 毕业生个人小结(6篇)
- 商务实习报告范文集合4篇
- 房地产工作人员辞职报告集合5篇
- Novation诺维逊FLkey37中文说明书
- 股票成本计算器
- 高中数学选修必修2-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 2023年高考地理浙江卷试题及答案
- 污水处理厂电气工程通用技术要求
- 达克效应:需要警惕的48种错误思维
- 宁德时代成本管理现状
-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 2023年1月浙江省新高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 XPD318 pd36w单c口快充方案-富满PD协议XPD318规格书-骊微电子
- 减少分娩损伤技术规范
-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体系 保护珊瑚礁
- 结婚函调报告表
- -卫生资格-副高-护理学-副高-章节练习-护理学总论-护理管理(单选题)(共500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