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来安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滁州市来安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滁州市来安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滁州市来安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滁州市来安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滁州市来安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确定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它在细胞内是由哪一物质合成的A.丙酮酸 B.丙氨酸 C.甘氨酸 D.色氨酸2.正常发育的婴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尿床现象逐渐减少,该现象说明()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能到达脊髓C.无意识排尿不属于反射活动D.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调控3.下图表示同一生物体内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细胞是①和③B.一般情况下,将要发生等位基因分离的是细胞②C.细胞③中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数量之比为1∶2∶2D.细胞③和细胞④所示过程不可能发生在同一器官中4.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依赖机体的调节实现的,所以调节过程紊乱会导致个体患病。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激素、抗体和神经递质等均参与机体的调节过程,正常情况下它们不能持续发挥作用B.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只由外界环境因素发生剧烈改变引起,如气温过低导致体温下降C.如果下丘脑功能障碍,则机体的产热过程及手指被针扎后痛觉的产生均受影响D.饥饿状态下,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和氧含量均会降低5.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B.基因重组后能产生新的基因和新的性状C.基因重组会导致同胞兄妹间的遗传有差异D.基因重组导致产生配子有多种基因型6.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在抵御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有多种细胞参与。下列细胞的细胞膜上不具有识别抗原的受体的是()A.浆细胞 B.B细胞 C.辅助性T细胞 D.记忆细胞7.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0℃的环境中,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B.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但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C.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强,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D.同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b1<b28.(10分)古人用“先春抽出黄金芽”的诗句形容早春茶树发芽的美景。研究表明,外源多胺能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需要消耗能量B.生长素主要在顶芽合成,细胞分裂素主要在侧芽合成C.施用适宜浓度的外源多胺能促进侧芽发育D.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二、非选择题9.(10分)如图为人体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1)甲图表示____________免疫,乙图表示____________免疫。(2)图中乙是____________细胞,戊是____________细胞;(3)图中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是____________细胞。(4)注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2019-nCoVvaccine),可预防新冠肺炎(COVID-19)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4分)某实验小组为研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突触之间的传递,设置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图1中电流计a、b的两电极距离相等,且mc=cn。图2表示当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传到神经末梢以及Ach与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对图1中的c点给予刺激时,该点的膜电位变化是由_____________引起的,图中电流计a的指针的偏转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兴奋传导到图2中的①处时,兴奋部位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Ach释放到突触间隙后,一般不会持续作用于肌细胞膜,便肌细胞持续兴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研究发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比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要快,请利用图1的条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上述发现。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4分)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可预防由HPV引起的子宫颈癌,是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在人类研发癌症疫苗的道路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请回答下列问题:(1)疫苗通常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成的生物制品。给人体注射疫苗可以预防疾病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某研究机构为评估某种HPV疫苗的效果,在志愿者中进行了如下接种实验。第1步:接种前,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进行检测,确定人体是否感染HPV。根据检出HPV的情况,分为未检出HPV的A1、A2两组,检出HPV的B1、B2两组;第2步:将A1B1分别接种安慰剂(没有药物作用的针剂);A2B2分别接种______________;第3步: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癌前病变(癌变前病理变化,可发展为恶性肿瘤)的人数。统计结果如下表:A1A2B1B2总人数8000800011811179癌前病变人数835118117①A1组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B1组,由此可推测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②A2组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A2组,说明接种该疫苗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HPV具有抵抗力。③某同学认为感染HPV后,再注射该种疫苗,依然能起到预防的作用。你_________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这种观点、结合实验结果说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下面图甲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a、b、d、e、f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图乙是甲图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图甲中的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2)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外电位为________。当人体发生反射时,兴奋从A到B传递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它是由A细胞合成,经过________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________融合,通过A细胞的________作用进入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使突触后膜的电位________(填“改变”或“不改变”)。(3)图乙中兴奋在A和B之间的传递是________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D【解析】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详解】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吲哚乙酸是在细胞内由色氨酸合成的。故选D。2、D【解析】本题考查非条件反射和人体神经系统的发育内容,排尿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其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而低级神经中枢受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详解】A、尿的形成是连续的,白天和晚上没有什么大的差别,A错误;B、由脊髓控制的低级反射活动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婴幼儿的传入神经同样能到达大脑皮层,B错误;C、人的排尿反射生来就有,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只要反射弧完整就可以完成该反射,因此无意识排尿属于神经反射活动,C错误;D、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婴幼儿经常尿床是因为大脑和脊髓之间的联系还未完全建立成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逐渐发育完善,这种现象会减少,所以脊髓的生理活动受控于大脑皮层,D正确。故选D。3、D【解析】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该动物是雄性动物;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①③细胞处于有丝分裂过程,②④细胞处于减数分裂过程,A正确;B、细胞②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正确;C、细胞③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数量之比为1:2:2,C正确;D、细胞③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这两个过程可能发生同一睾丸中,D错误。故选D。4、A【解析】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发生变化。下丘脑含有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等,大脑皮层能产生感觉。【详解】A、激素和神经递质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被立即灭活,不能持续发挥作用,抗体与抗原结合后会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不能持续发挥作用,A正确;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内外环境的剧烈改变均会导致内环境稳态破坏,B错误;C、痛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下丘脑功能障碍,不会影响痛觉的产生,C错误;D、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较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加快,所以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D错误。故选A。5、B【解析】基因重组: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2、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3、意义:(1)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2)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详解】A、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A正确;B、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但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也不能产生新的性状,B错误;C、同胞兄妹间的遗传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C正确;D、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导致产生的配子有多种基因型,D正确。故选B。6、A【解析】1、非特异性免疫:(1)概念:是指长期进化形成,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的天然防御功能,是免疫的基础。(2)特点: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不具特异性。(3)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吞噬细胞。2、特异性免疫:以非特异性免疫为基础;出生后形成;具专一性,具特殊针对性;出现慢,针对性强,强度较强。【详解】A、浆细胞具有特异性,但无法识别抗原,A正确;B、B细胞具有特异性,能够识别抗原,具有识别抗原的受体,B错误;C、辅助性T细胞,具有特异性,能够识别抗原,具有识别抗原的受体,C错误;D、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能够识别抗原,具有识别抗原的受体,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系统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7、D【解析】体温恒定的机理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所以在0℃时,a1=b1,在30℃时,a2=b2。【详解】A、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起鸡皮疙瘩,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B、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所有感觉的产生在大脑皮层,故冷的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正确;C、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能提高新陈代谢速率,增加产热,所以外界环境温度降低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汗液分泌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C正确;D、与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与外界温差大,散失的热量多,所以产热也多,由于人体温恒定,所以a1=b1>a2=b2,D错误。故选D。8、B【解析】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即极性运输,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详解】A、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B、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主要为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B错误;C、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到达侧芽部位,引起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进而抑制侧芽的生长,而外源多胺能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所以施用适宜浓度的外源多胺能促进侧芽发育,C正确;D、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9、(1).体液(2).细胞(3).记忆(4).效应T(5).浆(6).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因此能起到防护作用【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甲是B细胞,①过程是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过程,②过程是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的过程。丁是T细胞,③过程是T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过程,④过程是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的过程。【详解】(1)分析题图可知,甲图是B细胞发挥免疫效应的过程,表示体液免疫,乙图是T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的过程,表示细胞免疫。(2)图中乙是由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记忆细胞,戊是由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3)图中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是浆细胞,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发挥免疫效应。(4)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相当于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因此能起到防护作用。【点睛】本题以“COVID-19”为载体,主要考查病毒的特点、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10、(1)①.Na+内流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①.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②.Ach发挥作用后会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3)①.刺激c点,观察电流计a,b第二次偏转时的先后顺序②.电流计a指针发生偏转的时间早于电流计b指针发生偏转的时间【解析】图1中:兴奋在相邻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是从左向右;图2中:①为轴突,②为突触小泡,③为突触小体,④为突触间隙,⑤为突触后膜。【小问1详解】对图1中的c点给予刺激时,钠离子会内流,产生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电流计a的两极先后兴奋,故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小问2详解】当兴奋传导到图2中的①处时,兴奋部位膜外侧的电位会由正变为负。Ach发挥作用后会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故其不会持续作用于肌细胞膜。【小问3详解】由于mc=cn,故要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比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要快,可以刺激c点,观察电流计a,b第二次偏转时的先后顺序;预期的结果是电流计a指针发生偏转的时间早于电流计b指针发生偏转的时间。【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实验设计,需要考生明确实验目的,再结合题目信息进行合理的设计。11、(1)①.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②.疫苗相当于抗原,在抗原的刺激下,机体可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2)①.抗原和特异性抗体结合②.HPV疫苗③.感染HPV④.不同意⑤.实验结果显示B1组癌前病变的比例与B2组无明显差异,不能起到预防的作用【解析】分析表格:表中为在志愿者中进行接种,一段时间后,统计宫颈癌出现癌前病变的人数,接种前未检出HPV时,对照组A1和实验组A2差异显著;接种前检出HPV时,对照组B1和实验组B2没有明显差异。【小问1详解】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能引起人体发生免疫反应;疫苗是一类接种后能激发人体免疫反应来抵抗某些传染病的生物制品,属于抗原,在抗原的刺激下,机体可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小问2详解】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是为了评估某种HPV疫苗的效果,则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接种HPV疫苗,需要设置不接种HPV疫苗的对照组,由于人乳头瘤病毒会引起癌症的发生以及接种该疫苗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HPV具有抵抗力,最后可检查癌变的发生率。故实验步骤如下:第1步:接种前根据抗原和特异性抗体结合的特性进行检测,确定人体是否感染HPV;然后根据检出HPV的情况,分为未检出HPV的A1,A2两组,检出HPV的B1,B2两组;第2步:将A1,B1分别接种安慰剂(没有药物作用的针剂);A2,B2分别接种HPV疫苗,A1,A2两组形成对照,B1,B2两组形成对照;第3步: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癌前病变(癌变前病理变化,可发展为恶性肿瘤)的人数。根据表格数据:①A1、B1分别接种安慰剂(没有药物作用的针剂),A1组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B1组,由此可推测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是B1组感染HPV。③某同学认为感染HPV后,再注射该种疫苗,依然能起到预防的作用,不同意这种观点,B1组没有接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