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认同、文化自信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1页
华夏认同、文化自信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2页
华夏认同、文化自信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3页
华夏认同、文化自信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4页
华夏认同、文化自信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热点复习:华夏认同、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文化花即华,种花即中华。“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愿在种花家。”作为唯一传承千年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其底蕴何其深厚。核心文化基因密码在于华夏认同!【热点由来】赵丽颖和中国歌剧舞剧院、北京舞蹈学院的舞者合作表演的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以水袖、纸伞等传统艺术呈现桃红、凝脂、缃叶等传统色背后的诗情画意,让人忍不住大赞节目大气、舞美色彩华美。比如我们的服饰文化就曾传播他乡,成为日本和服来源之一、西方服装的灵感来源之一。还有,由李倩领舞、北京演艺集团表演的《锦绣》以舞蹈演绎非物质文化遗产织锦技艺,舞者在织锦的线上起舞,最后线汇成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表演风格古朴厚重,重现了大汉盛世歌舞宴乐的景象。其背后,不仅仅体现了文化自信,而且将中华优秀文化远播异域。“五星出东方“后面还有三字”利中国”,这八字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在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选必三图册中,就曾有收录其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知识梳理】1.形成: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相邻戎狄蛮夷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②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主题一:中华文化之基—华夏认同2.含义: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选必三第一课)3.意义: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主题一:中华文化之基—华夏认同主题二:四大文化发展活跃时期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孔子:德治、仁、礼、有教无类。孟子:人性善,仁政。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老子:道、无为而治。墨子:兼爱、非攻、尚贤。韩非子:法治、中央集权。2、魏晋南北朝: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德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魏晋之际,玄学出现)主题二:四大文化发展活跃时期3、明末清初: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4、新文化运动:1915年,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动了反封建、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1.汉朝: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1)表现: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2.魏晋隋唐: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1)原因:①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②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2)影响: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主题三:儒学与中华文化的发展3.中华文化的理性与思辨:宋元1)宋代理学:①形成: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②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2)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4.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明清①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②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主题三:儒学与中华文化的发展主题四: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阶段时期概况起源远古时期多元起源、中原核心奠基先秦青铜时期国家建立,经济发展,汉字发展成熟春秋战国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发展秦国家统一、推崇法家学说汉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魏晋——隋唐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儒学创新与发展高度繁荣宋元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科技文化繁荣传承转折明中后期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明清之际抨击专制,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清康雍乾君主专制、文字狱,禁锢文化冲击转型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潮流1915—1917新文化运动前期,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复兴五四运动后追求马克思主义渐成主流主题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程朱理学】1.背景: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2.兴起和形成: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3.目的:(1)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2)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的作用。4.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5.主要思想:理学是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内的一套理论体系。基本内容为:6.理学的影响(1)“四书”成为先于“五经”的儒家基础读物。(2)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选必三第1课)逐渐失去活力。(纲要上第15课)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哲学范畴认为“理”即“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客观唯心主义倾向【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及主张: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明朝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这一学派被称为“陆王心学”。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陆王心学】(1)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2)核心:心即理也;致良知、知行合一。(3)内容(思想特点):①“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②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③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④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主题六: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价值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价值: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维护国家统一,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主题七: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对东亚和东南亚1.文字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一)对东亚和东南亚2.儒学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一)对东亚和东南亚3.佛教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一)对东亚和东南亚4.社会制度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基本一样。材料

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制度,以儒学思想为指导,推行了“推古朝改革”……唐帝国建立后,公元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后二百多年中,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8次。在返日的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大化革新……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制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一)对东亚和东南亚5.其他方面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答案来源】左图:纲要上第4课下图:选必三第1课二、辐射与传播: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一)对东亚和东南亚1.文字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一)对东亚和东南亚5.其他方面

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二)对欧洲等地区1.儒家思想及史学等成就孔子的思想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材料1687年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在巴黎印行了《中国哲学家孔子》,附有《大学》《中庸》《论语》的拉丁译文。作为首次向欧洲介绍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译本一出版就引起了强烈反响。1691年英文译本出版,书名叫《孔子的道德》……孟德斯鸠等著名启蒙运动思想家都仔细研读过此书。当时整个欧洲到处可以听到颂扬中国的声音。——梁真惠《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二)对欧洲等地区2.中国茶等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材料1607年,法国皇太子用中国的瓷碗喝汤,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1670年,法国国王“太阳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建了一座“中国宫”。整个中国宫的檐口楣柱、墙角四边屋顶都贴著艳丽的瓷砖。室内充满了中国的青花瓷器,绸帐则是中国的丝绸。14至15世纪印刷术传至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8世纪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发展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粉碎骑士阶层,推动了封建社会的瓦解13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对整个世界四大发明等科技成就【考题演练】(2023年1月浙江选考)23.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6分)

【答案】(1)政治主张:孔子:德治(为政以德);老子:无为而治;韩非:法治。演变:秦:法家思想;西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人物政治主张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子“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韩非“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2022年6月浙江选考)7.

论及自己的学术旨趣,顾炎武说:“《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知,其“学术旨趣”在于

A.无为而治B.经世致用C.再续《春秋》D.中体西用答案:B(2023届宁波一模卷)15.1.墨子批评儒家“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固有天命,不可损益”的主张,认为这会导致“群吏信之,则怠于分职;庶人信之,则怠于从事”。有学者认为这是对儒家“知命论”的误解。下列儒家言论中能为该学者观点提供依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