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边塞诗_第1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边塞诗_第2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边塞诗_第3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边塞诗_第4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边塞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统编高三语文暑期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边塞诗)【考点梳理】边塞军旅诗,近年来在高考题中出现的也不少,特别是借助此类诗的意象赏析诗歌,成为解读诗歌的突破口。边塞征战诗常见意象1.人物: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2.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3.地名: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青冢4.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5.音乐:《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6.战具:金鼓、旌旗、烽火、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鹰、马7.典故:燕然勒石、封狼居胥、投笔从戎、终军请缨、苏武牧羊边塞征战诗常见内容1.描绘雄奇瑰丽的边塞风光。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3.抒发保卫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4.表达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和赞美。5.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慨。6.表达对战事的厌恶,对统治者的批判,以及对和平的向往。7.抒发征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常用技法1.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3.抒情方式方面:直抒胸臆、融情入景、以景衬情、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发展脉络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军旅诗约有20多首,既描写了兵士们热爱和平、慷慨卫国的英雄气概,如《秦风·无衣》;也表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及人民对不义战争的憎恨与谴责,如《王风·君子于役》等。2、两汉魏晋南北朝,边塞军旅诗大大发展,曹植《白马篇》是建安军旅诗中的杰作。南北朝时期,典型的军旅诗是以鲍照、吴均为代表的下层文人的边塞作品,表达了人们渴望国家统一的愿望,具有慷慨激昂的感情基调。3、唐代,边塞军旅诗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和李颀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表现从军出塞,反映唐朝各民族交往和塞上风情,抒发报国壮志,呐喊反战之声,全面深刻地描绘出文人从军、将士赴边的生活内容和情感体验。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生也写下了大量的边塞军旅诗,如反映唐王朝抵御外侮的正义战争的《塞上曲》;身处唐朝由盛转衰的杜甫则创作了《兵车行》《哀江头》、“三吏”“三别”等同情人民疾苦、反对战争的军旅诗歌。4、两宋、辽金元,出现“血性”诗词,如范仲淹、岳飞、陆游、辛弃疾等的抗战诗词;辽金元时期元好问诗词描写异域风光的瑰丽奇特。5、明清时期,军旅诗家寥寥可数。著名抗清将领陈子龙、夏完淳的军旅诗作悲歌慷慨;清代爱国救亡成为军旅诗有吴伟业的《临江参军》,王夫之的《杂诗》。鉴赏方法1、结合时代特点盛唐边塞诗高亢激越、豪迈英发。如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到了中晚唐,国势式微,虽然仍保持昂扬基调,但不免夹杂悲壮,如李益“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到了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宋朝,边塞诗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体现功业难成的哀怨,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2、捕捉诗歌意象。边塞军旅诗经常采用大量的与军事活动相关联的意象,如大漠、哨所、刀、枪、剑、旌旗、战鼓、炮火等;也描绘大漠、黄沙、冰川、雪山、长云、疾风、巨石等自然风光,充满悲壮色彩,令人为之振奋。3、意象特定内涵。边塞军旅诗中出现的大漠、黄沙、霜雪、碣石、瀚海、朔风等意象,常用来反映边关恶劣艰苦的自然条件,表现戍边生活的苦寒,反衬边地将士们的英勇无畏、豪迈乐观;金鼓、旌旗、羽书、烽火、狼烟等与战斗场景相关的意象,常用来渲染紧张激烈的战争氛围;秋月、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则常是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寄托,表现征人思乡怀亲的情怀。4、意境美学意义。诗歌意境是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构成。常见有崇高悲壮型,写景则雄奇壮美,气势雄浑;抒情则奔腾激荡,格调昂扬,气吞宇宙,反映和歌颂守卫国土的将士们英勇悲壮和勇于牺牲、前赴后继的不屈精神;苍凉凄楚型,,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给人们带来的心灵与肉体上的双重创伤。这种“创伤”只能是苍凉凄楚。【素材积累】高中教材的边塞军旅诗(一)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分析:本篇是《诗经》中的名篇,也是一首著名的军歌。开篇以“岂曰无衣?”起兴,“与子同袍”为回答,这句应理解为“与你同穿一样的战袍”。这两句诗后来成为名言。后人形容战友之情为“袍泽之谊”,即源于此。“王于兴师”中“王”是国家的代号,体现出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保家卫国的责任感。整首诗采用重叠复沓的形式,回环往复富有激情,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二)燕歌行·并序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1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2。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4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5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注释1戎:主帅。一作“御史大夫张公”,指幽州节度副使张守珪。2赐颜色:即赏脸,给予恩遇。此指赏识、重视。3:用手或器具撞击物体。4凭陵:仗势欺凌。5玉箸:旧喻妇女的眼泪。这里借指闺中少妇。分析:先从小序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有个朋友跟随主帅出征塞外回来,写了一首《燕歌行》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之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与之唱和。诗歌描写了战争的全过程,也讽刺和愤恨不体恤战士的将领。同时讴歌战士们为国杀敌、出生入死、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并反映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的现实。全诗雄健激越,慷慨悲壮,千古传诵。(三)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分析:本诗是陆游六十二岁时所作。这时他已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退职居家也已长达六年。他回忆起青壮年时期,那时充满理想和豪情,立志收复中原。南宋的两场大胜仗也激励着他。一场发生在大散关,由南宋初期的名将吴玠指挥,以数千宋军击退十万金兵;另一场发生在采石矶,南宋取得了对金作战的最大一次胜利。他还以“塞上长城”自诩,他相信自己的才华,能为北伐贡献力量,可惜国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他又想到了诸葛亮以及《出师表》,诸葛亮以益州一州之地,为了兴复汉室,尚且多次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朝中执政者的软弱无能让他悲愤,年华流逝而壮志未酬让他悲愤,他的悲愤,他的忧国之情,足以当得起本诗的最后一句:千载谁堪伯仲间!(四)真正的军旅诗人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来评价陆游的收复之志。在莫砺锋老师看来,梁启超的话移用来评说辛词,则是千真万确。他的《侠骨豪情与铁板铜琶》一文指出:“纵观整部古典诗词史,只有辛弃疾一人堪称真正的军旅诗人,是他召回了消沉已久的兵魂与国魂,是他唤回了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而我,也最喜欢辛弃疾中那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豪气。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分析:此诗词人三十五岁之时。正值壮年的他在断鸿声里登上名胜赏心亭,那潇洒明净的秋色却难以引起愉悦感,竟觉得像美人螺髻般的远山向人献上的只是愁恨。他拔剑细看,猛拍栏干,但是有谁理会其中的一番心意?并有了下片在匆匆流年的一声询问——谁能为自己一揾英雄之泪?有些这些理解,再理解教材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更加悲怆动人。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分析:时年六十六岁的辛弃疾以缅怀历史人物的功业来抒发对英雄之气。特别尾句自比人老心不老的名将廉颇,豪侠精神至死不衰!【即时巩固】(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望蓟门祖咏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注释】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②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④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始一“望”一“惊”,是全诗结构的关节所在,望到的是眼中景,惊异的是心中情,写景抒情都由这一望一惊所生发,铸词之妙颇见功夫。B.首联用视听结合的笔法,“燕台一去”是“一去燕台”的倒装,这既是律诗音韵的要求,同时以“燕台”起笔,增加了诗歌的气势。“笳鼓喧喧”则从听觉侧写汉营军纪严整军威凛凛。C.颔联展现出一幅边塞风光:积雪遍野生出万里寒光,傍晚昏黄的暮色中高悬的军旗猎猎飘扬。远景落笔既暗示边塞条件的严寒艰苦,也衬托汉家军营的严整肃穆。D.颈联烽火燃处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愁苦之感反而有将士攻伐的壮伟豪迈的气势。2.《唐诗直解》谓此诗“调高语壮”,全诗充分体现了边塞诗豪迈昂扬的格调,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从军行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首句中的“百战”写出前线战事的频繁,“碎铁衣”则写出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B.李诗着力塑造了一位具有英雄气概的将领形象,他勇武过人,在战斗中射杀敌方将领。C.王诗中,军队行军途中,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D.李诗和王诗同为边塞诗,都描写了我军战斗胜利的场景,表达了相似的情感,格调高昂。4.王诗中“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有何作用?请结合诗歌,简要回答。(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关山月①李白明月出天山②,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③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②天山:指甘肃西北部的今祁连山。③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紧扣诗歌的标题,通过关、山、月、风等典型意象,描绘了一幅长风万里、云海苍茫的辽阔的边塞图景。B.中间四句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承上启下,化用白登山的典故,表现战争的残酷。C.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望边邑”三字把上面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联系起来了。D.本诗如同一幅边塞图长卷,由虚到实,色调统一,浑然一体,气象雄浑,风格自然,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6.本诗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而王之涣的《凉州词》却说“春风不度玉门关”,两者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并塞晚秋韩琦莫赋悲哉学楚骚,寒庭秋色一时高。霜严猎卫鹰权峻,风入弓胶士气豪。对月清吟森玳瑁,吹花芳酌醉葡萄。汾波照骨银河淡,晓夕寒光助帐刀。7.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边塞诗写出了并塞晚秋的寒肃、高远,与“塞下秋来风景异”意境相同。B.颔联用秋霜凛冽和秋风劲吹,衬托出士卒军容严整的风貌、严阵以待的豪情。C.“吹花芳酌醉葡萄”化用典故,描写出戍边将士在战争之余醉饮边关的场景。D.秋日汾河泛着粼波,寒光凛凛,天上银河更显暗淡,帐中战刀更加寒气逼人。8.诗人说“莫赋悲哉学楚骚”,又写了“对月清吟森玳瑁”,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巩北秋兴寄崔明允①岑参②白露披梧桐,玄蝉③昼夜号。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所适在鱼鸟,焉能徇锥刀④。孤舟向广武⑤,一鸟归成皋。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⑥。【注】①巩:巩县(今属河南)。崔明允:开元十八年进士,为诗人之友。②岑参:唐代边塞诗人。③玄蝉:秋蝉、寒蝉。④锥刀:即“锥刀之末”,喻细微之利。⑤广武: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此指明允乘舟沿黄河向广武方向而去;后句的“成皋”,在今荥阳记水镇。⑥郁陶:郁闷忧愁。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深秋之景,“白露”“玄蝉”分别指秋天的露水、寒蝉,并不属于色彩对比。B.三、四两句选取了秋风、暮日、黄云等意象,从时、空角度来摹状秋景,景中寓情。C.本诗属五言排律,中间四句对举“君子”“小人”之“志”,运用设问,凸显对朋友的慰勉。D.“孤舟”二句,回忆了与朋友分别后各自的去向,“孤”“一”二字,耐人寻味。10.诗题中的“秋兴”指因秋景而触发的感慨。请结合本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的感慨。(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陇西行耿湋雪下阳关路,人稀陇戍头。封狐①犹未剪,边将岂无羞。白草三冬色,黄云万里愁。因思李都尉②,毕竟不封侯。【注释】①封狐:大狐,这里指边境敌人。②李都尉:西汉名将李广。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大雪”“稀”,言边地酷寒、人烟稀少;“阳关”“陇”,点明边塞诗的题材。B.三、四句中边关将士的情感,与“燕然未勒归无计”句中流露出的情感是不同的。C.五、六句蕴藉丰富,塞外之荒凉,时空之无限,心中之忧愁,皆熔铸在这十字之中。D.全诗用字凝练,用典精当;写景壮阔,格调高昂,体现出了作者积极进取的胸怀。12.人言此诗有“万里之愁”,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因何而愁。(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夜行吴兆骞①惊沙莽莽飒风飙,赤烧连天夜气遥。雪岭三更人尚猎,冰河四月冻初消。客同属国②思传雁,地是阴山学射雕。忽忆吴趋歌吹地,杨花楼阁玉骢骄。【注释】①吴兆骞(1631-1684)清初诗人。字汉槎,号季子,吴江松陵镇(今属江苏苏州)人。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二十三年。②属国,指汉朝的苏武,被扣匈奴19年,获释归国后曾任典属国。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的第一联紧紧围绕“夜行”展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夜行中所见景物的特点。B.“惊沙”“飒风飙”突出了西北的特点,“赤烧连天”是指烧野草的火焰在远处与天边相连。C.颔联写三更雪原尚有人打猎,冰河四月才开始解冻,描写了当地的生活习性和物候特征。D.尾联中“杨花”“楼阁”“玉骢”三个意象,虚实相生,描写春天来临时江南繁华的生活场景。14.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和并州大资政郑侍郎秋晚书事范仲淹太原兵重压强胡,莫对秋风忆鲙鲈。万里天声扬紫塞①,十年人望在黄枢②。定应松柏心无改,自信云龙道不孤。应笑病夫何所补,独能安坐养桑榆。【注释】①紫塞:北方边境。②黄枢:指门下省。门下省在汉为黄门,位居枢要,故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首联中,写到太原的军队重兵相对,压制强敌,透露出写诗的背景。B.诗歌颔联对仗工整,“万里”“十年”分别从空间、时间出发,抒发感慨。C.诗歌运用了莼鲈之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典故,凝炼蕴藉。D.诗人认为生病的人既然对国事补益无多,可以让他们静养身心,安心隐居。16.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九)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夜听捣衣①[东晋]曹毗寒兴御纨素,佳人理衣衿。冬夜清且永,皎月照堂阴。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清风流繁节②,回飙洒微吟。嗟此往运速,悼彼幽滞心。二物感余怀,岂但声与音。月下听砧[唐]刘长卿夜静掩寒城,清砧发何处。声声捣秋月,肠断卢龙戍③。未得寄征人,愁霜复愁露。【注释】①捣衣: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②繁节:繁密的节奏。③卢龙戍:即卢龙塞,边防军事驻守之地。17.选出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诗描绘的场景都与思妇怀人相关。B.两诗都从旁观者角度描摹女性心理。C.两诗都以秋夜月光的朦胧烘托气氛。D.两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18.两首诗都围绕“听捣衣”声展开,表达的思想情感却有差异,对此加以分析。(十)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喜迁莺·晋师胜淝上①李纲②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③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④何曾专美。【注释】①淝上:淝上之滨,晋军在此以少胜多击败前秦。②李纲,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将。③阿坚:指前秦皇帝苻坚。④周雅:指《诗经》“大雅”和“小雅”中赞颂周宣王派兵征伐西戎的诗篇。1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B.“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C.“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与“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的“鹤”所表达的意境相同。D.“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20.李纲与辛弃疾同为主战派,这首词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答案与解析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傍晚昏黄”错误。曙指早晨破晓之时,不是傍晚。故选C。2.①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选择“燕台”“笳鼓”“汉将营”“三边”“危旌”“沙场烽火”“胡月”,“蓟城”等边塞典型的意象,雄伟壮丽,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②在画面描绘和人物塑造上,诗歌通过描绘笳鼓喧闹旌旗高扬烽火直冲云霄的沙场景象,展现军队严整的军容军纪和边塞战事的激烈,反衬汉将戍边卫国的昂扬的精神面貌(军旅战争场景激烈紧张)。③在情感抒发上,尾联借豪迈的典故抒发豪壮的报国之志。“投笔吏”“请长缨”借典抒怀,抒发诗人渴望投身军旅安边报建功立业豪情壮志。(抓典故志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语壮,是指语言风格雄浑豪放。这是一首边塞戍边诗,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燕台”“笳鼓”“汉将营”“三边”“危旌”“沙场烽火”“胡月”“蓟城”等边塞典型的意象,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调高,是指气势昂扬,情感饱满。在画面描绘和人物塑造上,颔联“万里寒光”突出了戍边将士条件的艰苦,但“动危旌”又突出边疆将士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让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笳鼓喧喧”呈现出的是笳鼓喧闹的热闹场面,是意气昂扬,军威赫然,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显示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反衬汉将戍边卫国的昂扬的精神面貌(军旅战争场景激烈紧张)。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登台后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诗人用这两个典故,抒发了想要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从情感上看,这是一篇充满盛唐气象,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乐章。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都描写了我军战斗胜利的场景,表达了相似的情感,格调高昂”错。李诗“独领残兵千骑归”写英勇的将军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不是战斗胜利的描写。故选D。4.①表现环境的恶劣:风沙遮天蔽日,天色阴沉昏暗,环境极其恶劣;②突出战事的紧急:即使环境恶劣,战士们仍半卷着红旗,挥师疾进:③赞美唐军的英勇:唐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的热情赞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大漠之中,狂风呼啸,尘土飞扬,天色昏暗。一队将士半卷着红旗出了军营,向敌军挺进。采用倒装的句式,描绘了戍边部队奉命开拔及行军途中的情景。“大漠风尘日色昏”是一句景物描写,描写风沙遮天蔽日,天色阴沉昏暗的场景,渲染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红旗半卷出辕门”,在环境恶劣的情势下,唐军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突出战事的紧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5.D【解析】D.“由虚到实”错误。本诗前面实写,最后两句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属于虚写。6.两者表达的感情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两者都表达了戍卒的怀乡之情,但本诗的侧重点是“思”,戍卒望月思乡,希望与家人团聚,诗人通过描写长风吹度玉门关来表达戍卒的思乡之情;王诗的侧重点是“怨”,戍边的士兵还乡无望,诗人用“春风不度玉门关”表达对戍卒的同情与安慰之情。7.A【解析】A.“与‘塞下秋来风景异’意境相同”分析错误。“塞下秋来风景异”写的是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而本词则是写边防军人高昂的士气,所以并不相同。8.①面对边塞的秋色,诗人强调不要写像楚辞那样的伤感悲秋的诗歌。②“对月清吟森玳瑁”写出边关将士驻守沙场对月吟诗的生活场景。③两句看似矛盾,实则共同抒写了晚秋并塞沙场将士们的豪迈洒脱情怀。9.C【解析】C.“运用设问”错误。“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所适在鱼鸟,焉能徇锥刀”的意思是“他们的行为,和鸟兽鱼虫相比又有什么区别?正直的君子,又怎能因求田问舍而使得意志沉沦丧消”,可见运用的是“反问”,而不是“设问”。10.①慰勉朋友,生于政治修明的时代,应该积极入世,有所作为,而不能意志消沉做自私自利的小人。②分别之后,朋友独自乘船去往广武,自己也像离群的鸟儿回归成皋,离别后的郁闷忧愁挥之不去。③最后两句,回顾过去与朋友每天一起欣赏美景的情景,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朋友强烈的思念之情。11.D【解析】D.“体现出了作者积极进取的胸怀”错误。“积极进取”太绝对,因为作者在似乎有一种为国效力的愿望时,又同时害怕朝廷的刻薄寡恩。12.①边患未息。边境敌人仍然没有被消灭,国家处于战事之中。

②环境艰苦。边地苦寒,积雪封路,人烟稀少,将士们艰苦难耐,胜利无望。

③朝政昏暗。用毕生未能封侯的李广的典故,暗指朝廷昏庸腐朽,对边关将士赏罚不公。【解析】诗开首两句“雪下阳关路,人稀陇戍头”描绘了一幅边疆积雪封路、人迹稀少的艰苦景象。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将士们英勇奋战,但遗憾的是“封狐犹未剪”,战事依旧,胡虏未灭,“边将岂无羞”那些将士们似乎应该感到羞惭。故诗人愁的是环境艰苦、边患未息。“白草三冬色,黄云万里愁”这两句又转为写景,极写广阔的边疆白草遍地,寒冬季节,阴云密布,给人以艰难困苦、不胜愁苦之感,也喻示着战争还在进行。“因思李都尉,毕竟不封侯”,汉代的“飞将军”李广,他多年在边疆保卫了国家但朝廷又是怎么对待的呢!言外之意,似乎在批评朝廷的刻薄寡恩、赏罚不公。诗人愁的是朝政昏暗。13.D【解析】D项,“忽忆吴趋歌吹地,杨花楼阁玉骢骄”尾联是回忆,“杨花”“楼阁”“玉骢”三个意象都是虚写。14.运用苏武的典故,希望有朝一日被赦免返乡;“学射雕”一事可以看出诗人身处困境依然乐观向上,没被命运击倒;尾联回忆江南繁华热闹的景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解析】“雪岭三更人尚猎,冰河四月冻初消”二句运用苏武牧羊的典故,表明对家乡无限的怀念;“客同属国思传雁,地是阴山学射雕”二句表明诗人此时深处逆境,但仍然保持着一种坚定的信念,保持乐观的精神品质;“忽忆吴趋歌吹地,杨花楼阁玉骢骄”突出江南的繁华,表达对家乡的思念。15.D【解析】D.“生病的人既然对国事补益无多,可以让他们静养身心,安心隐居”错。尾联“应笑病夫何所补,独能安坐养桑榆”的意思是:应该笑的是,那些心志不坚的“病夫”,对国事又有什么补益呢?只有他们才能独自安坐,静心养息,安于隐居。16.①反用莼鲈之思的典故,抒发自己壮志报国、不愿隐归的爱国之情。②颔联写万里之外,宋家天威声扬塞外,朝廷多年筹谋期望,表达了对战事的重视与期盼。③以松柏、云龙自比,表明自己心志坚毅,也自信坚守正义,会得道多助。④尾联意有所指,嘲笑那些心志不坚的“病夫”,对国事没有补益,只有他们才能静心养息,安于隐居。借此表达了对此类人的不屑和嘲讽。【解析】首联,“太原兵重压强胡,莫对秋风忆鲙鲈”,前句写写到太原的军队重兵相对,压制强敌。后句用张翰的“莼鲈之思”的典故,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苑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忘,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该典故说的是晋人张翰因为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