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三章 环境与国家安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_第1页
2019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三章 环境与国家安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_第2页
2019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三章 环境与国家安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_第3页
2019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三章 环境与国家安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_第4页
2019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三章 环境与国家安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三章环境与国家安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学校:dxyc2360指导教师:张元方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解三、学情分析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五、大单元目标叙写六、大单元教学重点七、大单元教学难点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九、学业评价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十二、单元学历案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十六、大单元教学反思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选自2019年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三章环境与国家安全》,主要包括四节内容:第一节《碳排放与碳减排》、第二节《污染物的跨境转移》、第三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第四节《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这些内容旨在通过具体案例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分析环境问题和国家安全问题的能力。第一节《碳排放与碳减排》介绍了碳循环与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分析了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探讨了碳减排的国际合作与具体措施。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碳排放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理解碳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节《污染物的跨境转移》讨论了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形式、影响及预防措施。学生将了解到污染物如何通过大气、水体等媒介跨境转移,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环境造成危害,以及国际社会在应对跨境环境污染方面的努力和成果。第三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阐述了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分类及其设立的意义,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学生将认识到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方面的价值,以及设立自然保护区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第四节《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回顾了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国际环境保护合作与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探讨了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学生将理解环境保护不仅是生态问题,更是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应对。(二)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特点。综合性:本单元涉及地理、环境科学、政治、经济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例如,在探讨碳排放与碳减排时,学生需要了解碳循环的自然科学原理,同时还需要考虑国际合作、经济发展等因素。实践性:本单元注重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学生将通过具体案例了解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学习如何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时代性: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热点和难点,如气候变化、跨境环境污染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国际社会在应对环境问题方面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单元内容整合在单元内容整合方面,本单元将围绕“环境与国家安全”这一核心主题,通过四个子主题的学习活动,逐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引入阶段:通过展示全球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和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学习阶段:分别学习碳排放与碳减排、污染物的跨境转移、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等四个子主题的内容。在每个子主题的学习中,注重通过案例分析、数据解读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综合应用阶段: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模拟演练等活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关注国际环境动态,了解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和实践。总结提升阶段: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引导学生提炼出核心观点和关键知识。鼓励学生撰写学习心得或研究报告,进一步加深对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关系的理解。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分解(一)人地协调观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如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认识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学生应认识到人类活动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通过学习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学生应能够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理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评价现实人地关系问题:学生能够分析评价现实中的人地关系问题,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与政策,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二)综合思维从综合视角认识环境问题:学生应能够从自然、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综合认识环境问题,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复杂原因。运用综合分析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环境问题时,学生能够运用综合分析方法,考虑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提出综合性的解决方案。理解环境问题的时空变化:学生应能够理解环境问题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下环境问题的演变趋势。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观念:通过学习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学生应能够建立起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综合观念,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三)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学生应能够了解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及其特点,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理解区域环境问题的关联性:学生应能够理解不同区域环境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认识到局部环境问题可能对全局产生重大影响。运用区域分析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环境问题时,学生能够运用区域分析方法,考虑区域特点和发展需求,提出符合区域实际的解决方案。形成区域环境管理的意识: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学生应能够形成区域环境管理的意识,理解区域环境管理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四)地理实践力开展环境调查与监测活动:学生应能够运用地理工具和方法开展环境调查与监测活动,收集和处理环境数据。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学生应能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设计环境保护方案:学生应能够根据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设计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方案,包括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进行环境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教学要求,本单元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使他们能够从地理视角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具备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三、学情分析(一)已知内容分析在进入《环境与国家安全》这一大单元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必修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人口与城镇、产业区位选择等模块,对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还通过日常生活、媒体报道等途径,对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感知,如全球变暖、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这些已知内容为学生学习《环境与国家安全》这一单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新知内容分析《环境与国家安全》这一单元涵盖了碳排放与碳减排、污染物的跨境转移、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新知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深入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还要求学生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及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紧密联系。碳排放与碳减排:学生需要了解碳循环和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认识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掌握碳减排的主要措施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污染物的跨境转移:学生需要了解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形式、特点及其对环境安全的影响,掌握预防和解决跨境环境污染的措施。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学生需要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分类,认识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掌握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方法。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学生需要了解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和国际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掌握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能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多种途径获取新知识。在面对复杂的环境问题时,学生可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以更好地筛选、整合和理解信息。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在解决环境问题时,学生可能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机会,以锻炼和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能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和合作完成任务。在涉及跨学科、跨领域的环境问题时,学生可能需要教师组织更多的跨学科交流活动,以促进他们的跨学科学习和合作。(四)学习障碍突破策略加强案例教学与实践活动:针对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抽象性,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丰富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解碳排放与碳减排时,可以引入国内外成功的碳减排案例;在讲解污染物的跨境转移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或实地考察活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虚拟实验室、在线资源库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材料。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兴趣。组织跨学科交流活动:针对环境问题的跨学科特点,教师可以组织跨学科交流活动,邀请其他学科的教师或专家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知识讲解和问题解答。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跨学科组队进行合作学习或项目研究,以促进他们的跨学科学习和合作能力。实施分层教学与个性化指导: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和个性化需求,教师可以实施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指导策略。例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拓展资源;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情况,教师可以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还可以采用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同伴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总结,以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通过加强案例教学与实践活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组织跨学科交流活动、实施分层教学与个性化指导以及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等策略,可以有效地突破学生在学习《环境与国家安全》这一单元时可能遇到的学习障碍,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本大单元的主题设计为“环境与国家安全:探索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通过这一大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环境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紧密关系,探索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维护国家安全。本单元将围绕“碳排放与碳减排”、“污染物的跨境转移”、“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四个核心议题展开,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国家安全观。五、大单元目标叙写(一)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学生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人地关系紧张的案例,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学生能够评价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二)综合思维学生能够从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学生能够运用时空综合的思维方式,分析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和解决方案,形成全面的地理认知。学生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特点和解决方案,理解区域差异对环境政策制定的影响。(三)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理解区域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学生能够分析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和成因,理解区域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生能够评价不同区域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理解区域环境政策对区域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影响。(四)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收集和处理与环境和国家安全相关的地理信息,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地理实践活动,如环境调查、污染监测等,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学生能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六、大单元教学重点碳排放与碳减排:重点讲解碳循环和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探讨碳减排的措施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污染物的跨境转移:重点分析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形式、特点和影响,探讨跨境环境污染的预防与解决途径。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重点讲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分类,分析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探讨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和管理。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重点分析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探讨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历程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七、大单元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人地协调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深刻理解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复杂地理问题,培养其综合运用地理知识、方法和技能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的提高需要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活动。由于各种原因,如时间、资源等限制,学生可能无法充分参与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如何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的关系: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数据分析,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详细教学设计示例(以第一节“碳排放与碳减排”为例)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理解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形成低碳生活的观念。综合思维: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维分析碳排放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案。区域认知:学生能够理解不同区域碳排放的特点和减排措施的差异。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收集碳排放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重点理解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探讨碳减排的措施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碳排放与环境保护、国家安全的关系,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生活理念。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问题,进而引出碳排放与碳减排的主题。新知讲授碳循环与温室效应通过图表和动画展示碳循环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碳在地球系统中的循环路径。讲解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分析温室气体对地球温度的影响。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工业革命以来碳排放量的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如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碳排放对具体区域环境的影响,如冰川融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碳减排的措施与国际合作介绍碳减排的主要措施,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植树造林等。分析国际合作在碳减排中的重要性,介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等国际协议。实践活动数据收集与分析分组让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收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数据。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碳排放的特点和趋势。低碳生活方案设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低碳生活方案,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选择公共交通工具等。小组展示低碳生活方案,并进行讨论和评价。总结提升总结碳排放与碳减排的相关知识,强调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生活理念,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地球环境做出贡献。学业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实践活动成果和低碳生活方案设计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评价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情况。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目标设定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结合2019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三章环境与国家安全》的教学内容,本大单元的整体教学思路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环境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教学目标设定如下:(一)人地协调观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学生能够分析碳排放、污染物跨境转移等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这些活动如何引发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认识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与区域性:学生能够识别环境问题不仅局限于某一地区,而是具有全球性的影响,理解全球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理解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二)综合思维运用综合观点分析问题: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从自然、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方案。建立环境问题的系统认识:通过学习碳排放与碳减排、污染物的跨境转移等内容,学生能够建立对环境问题的系统认识,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评价环境保护政策的效果:学生能够综合评估不同环境保护政策的效果,理解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政策实施中的挑战和机遇。(三)区域认知识别不同区域的环境特征:学生能够识别不同地理区域的环境特征,理解这些特征如何影响区域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成因:通过具体案例的学习,学生能够分析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成因,理解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制度等因素在环境问题形成中的作用。提出区域环境保护的建议:学生能够根据区域环境问题的特点和成因,提出针对性的环境保护建议,理解区域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四)地理实践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如环境监测、污染调查、自然保护区考察等,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学生能够利用地图、遥感影像、统计数据等地理信息工具,收集和分析相关环境数据,为环境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有力支持。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方案。教学实施思路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本大单元的教学实施将遵循以下思路: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之初,通过展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真实案例和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以及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作用。2.整合内容,构建体系将《第三章环境与国家安全》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碳排放与碳减排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而探讨污染物的跨境转移,认识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区域性;再通过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的学习,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最后总结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案例分析,深化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分析的运用。通过选取国内外典型的环境问题案例,如全球气候变化、跨境河流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分析案例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方案,深化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和认识。4.实践探究,提升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环境监测、污染调查、自然保护区考察等。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增强他们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方案。5.评价反馈,持续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反馈。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表现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根据评价反馈结果,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学结构图为了更清晰地展示本大单元的教学思路和实施过程,可以绘制以下教学结构图: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目标设定│├──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教学实施思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整合内容,构建体系│├──案例分析,深化理解│├──实践探究,提升能力│└──评价反馈,持续改进└──教学结构图├──第一节:碳排放与碳减排│├──情境导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活动│└──评价反馈├──第二节:污染物的跨境转移│├──情境导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活动│└──评价反馈├──第三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情境导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活动│└──评价反馈└──第四节: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情境导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活动└──评价反馈通过以上教学思路和结构图的实施,本大单元将系统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环境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九、学业评价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指导下,针对2019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三章环境与国家安全》的教学内容,本学业评价旨在全面、公正、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促进学生在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及地理实践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下将从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评价目标设定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学生能够分析评价现实环境问题,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综合思维:学生能够从多个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综合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方案。学生能够从时空综合的维度,理解环境问题的演变过程及未来趋势。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及其差异性。学生能够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影响范围及解决方案,形成区域环境管理的意识。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收集、处理和分析环境数据,解决实际环境问题。学生能够参与环境调查、监测等实践活动,提升环境问题的观察、分析和解决能力。(二)学习目标人地协调观:学习目标1.1: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碳循环和温室效应的影响,理解碳减排的重要性。学习目标1.2:学生能够认识污染物跨境转移的现象及其对环境安全的影响,形成国际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学习目标1.3:学生能够理解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意义,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对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学习目标1.4:学生能够分析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历程及其成效,理解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的关系。综合思维:学习目标2.1:学生能够综合分析碳排放的成因、影响及减排措施,提出合理的减排方案。学习目标2.2:学生能够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角度,综合分析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原因、路径及影响。学习目标2.3: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维,分析自然保护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及其面临的挑战。学习目标2.4:学生能够结合我国国情,综合分析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及未来发展方向。区域认知:学习目标3.1:学生能够认识不同区域碳排放的特点及减排措施的差异性,理解区域减排的重要性。学习目标3.2:学生能够分析不同区域污染物跨境转移的现象及其环境影响的差异性。学习目标3.3: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其保护对象的差异性,形成区域环境管理的意识。学习目标3.4:学生能够分析不同区域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区域差异性,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地理实践力:学习目标4.1: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收集和分析碳排放数据,参与碳减排方案的制定。学习目标4.2:学生能够参与污染物跨境转移的调查和监测活动,提升环境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学习目标4.3:学生能够参与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考察和研究活动,了解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现状。学习目标4.4:学生能够参与环境保护政策的宣传和实践活动,提升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能力。(三)评价目标设定人地协调观:评价目标1.1: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碳循环和温室效应的影响,准确阐述碳减排的重要性,并表现出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评价目标1.2:学生能够准确识别污染物跨境转移的现象,分析其对环境安全的影响,并提出国际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建议,表现出强烈的国际合作意识。评价目标1.3:学生能够理解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意义,分析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并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对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表现出强烈的生态安全意识。评价目标1.4:学生能够分析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历程及其成效,准确阐述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并表现出对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认同和支持。综合思维:评价目标2.1:学生能够综合分析碳排放的成因、影响及减排措施,提出合理的减排方案,并能够从多个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进行论证。评价目标2.2:学生能够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角度,综合分析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原因、路径及影响,并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评价目标2.3: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维,分析自然保护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及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合理的保护和管理建议。评价目标2.4:学生能够结合我国国情,综合分析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及未来发展方向,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并能够从时空综合的维度进行论证。区域认知:评价目标3.1:学生能够准确认识不同区域碳排放的特点及减排措施的差异性,理解区域减排的重要性,并能够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进行分析。评价目标3.2:学生能够分析不同区域污染物跨境转移的现象及其环境影响的差异性,并能够运用区域认知的方法提出防控建议。评价目标3.3: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其保护对象的差异性,形成区域环境管理的意识,并能够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案。评价目标3.4:学生能够分析不同区域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区域差异性,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并能够运用区域认知的方法评估政策效果。地理实践力:评价目标4.1: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收集和分析碳排放数据,参与碳减排方案的制定,并表现出较强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评价目标4.2: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污染物跨境转移的调查和监测活动,提升环境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够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评价目标4.3:学生能够参与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考察和研究活动,了解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现状,并表现出较强的实地考察和研究能力。评价目标4.4: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政策的宣传和实践活动,提升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学业评价通过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和评价目标,旨在全面、公正、有效地评估学生在《第三章环境与国家安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成效,促进学生在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及地理实践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一、实施思路概述针对2019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三章环境与国家安全》的教学内容,本大单元的实施思路将围绕“碳排放与碳减排”、“污染物的跨境转移”、“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以及“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四个核心主题展开。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探究活动、强化地理实践、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等多种教学手段,旨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升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目标设定(一)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到碳排放、污染物跨境转移等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理解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二)综合思维学生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碳排放、污染物跨境转移等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措施。学生能够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环境问题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三)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特点和差异,理解区域环境政策对国家安全的意义。学生能够运用区域综合分析的方法,评价区域环境政策的得失,提出改进建议。(四)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活动,获取和处理环境信息,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并实施地理实践活动,提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三、教学结构图环境与国家安全|├──碳排放与碳减排|├──碳循环与温室效应|├──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碳减排与国际合作|├──污染物的跨境转移|├──跨境污染的形式与特点|├──跨境污染对环境安全的影响|└──跨境污染的预防与解决|├──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与分类|├──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与挑战|└──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国际环境保护合作├──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四、具体教学实施步骤(一)导入阶段(1课时)情境导入:展示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标明确:阐述本大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方面的要求。(二)碳排放与碳减排(2课时)理论学习:讲解碳循环与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和全球碳排放的现状,探讨碳减排的必要性。案例分析:选取国内外碳减排的成功案例,如宁波诺丁汉大学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中心大楼、中国碳交易市场等,分析这些案例的减排措施和成效。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案例对我国碳减排的启示。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调查学校或社区的碳排放情况,提出减排建议。鼓励学生设计低碳生活方案,并在班级内分享。(三)污染物的跨境转移(2课时)理论学习:讲解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形式和特点,分析跨境污染对环境安全的影响。介绍国际环境保护公约和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案例分析:分析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件、太平洋垃圾带等跨境污染案例,探讨这些案例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措施。引导学生讨论我国在国际环境保护合作中的角色和责任。模拟实验:设计模拟实验,如“不同地面状况对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及下渗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四)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2课时)理论学习:讲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分类及设立意义。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和挑战,探讨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作用。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当地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引导学生记录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撰写考察报告。专题研讨:选取一个具体的自然保护区案例,如三江源国家公园,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讨。引导学生分析该自然保护区的设立背景、保护措施及成效,提出改进建议。(五)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2课时)理论学习:讲解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和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重要性。分析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的实施效果,探讨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的关系。社会调查:组织学生调查家乡或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措施,提出环保建议。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将调查成果制作成PPT或海报,在班级内进行展示。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师评,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六)总结提升阶段(1课时)知识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大单元的学习内容,总结碳排放与碳减排、污染物跨境转移、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等方面的知识点。思维拓展:组织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活动,如“未来环保科技畅想”、“我为国家环保献一策”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出创新性的环保理念和技术方案。评价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和目标。通过以上教学实施步骤,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升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一、教学目标设定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结合2019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三章环境与国家安全》的教学内容,本大单元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一)人地协调观理解环境问题的影响:学生能够理解碳排放、污染物跨境转移等环境问题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认识到这些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理解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二)综合思维分析环境问题成因:学生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碳排放、污染物跨境转移等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措施。评估环境政策效果:学生能够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环境问题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评估不同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三)区域认知认识区域环境差异:学生能够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特点和差异,理解区域环境政策对国家安全的意义。比较区域环境政策:学生能够运用区域综合分析的方法,评价不同区域环境政策的得失,提出改进建议。(四)地理实践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活动,获取和处理环境信息,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合作解决问题: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并实施地理实践活动,提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二、大情境创设(一)大情境背景在全球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下,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碳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污染物的跨境转移、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等,都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未来的公民和决策者,学生需要深入了解这些环境问题,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二)大情境主题“绿色地球·安全未来”:在全球环境问题的背景下,学生将扮演环境保护小卫士的角色,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措施,为保护地球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三、大任务创设(一)大任务概述围绕“绿色地球·安全未来”的大情境主题,本大单元将创设四个大任务,分别对应四个子课题的教学内容。每个大任务都将涵盖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二)大任务设计1.任务一:碳足迹追踪与碳减排行动情境描述: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碳排放成为影响地球环境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学生将扮演碳排放调查员的角色,通过调查自己和家庭的碳排放情况,了解碳排放的来源和影响,制定碳减排行动计划。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理解碳排放对地球环境和国家安全的影响。综合思维:分析碳排放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提出碳减排的措施。区域认知:比较不同地区的碳排放情况和碳减排政策。地理实践力:调查碳排放情况,制定碳减排行动计划。活动设计:活动一:碳排放调查:学生调查自己和家庭的碳排放情况,包括交通、饮食、居住等方面的碳排放。活动二:碳减排方案设计: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个人和家庭的碳减排行动计划,包括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节约用电等。活动三:碳减排宣传:学生将碳减排行动计划制作成海报或PPT,在班级或社区进行宣传,倡导低碳生活方式。2.任务二:跨境污染追踪与解决方案情境描述:污染物的跨境转移已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和全球环境安全的重要问题。学生将扮演环境侦探的角色,通过调查跨境污染的案例,了解跨境污染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措施。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理解跨境污染对地球环境和国家安全的影响。综合思维:分析跨境污染的成因和传播途径,提出解决措施。区域认知:比较不同地区的跨境污染情况和治理措施。地理实践力:调查跨境污染案例,提出解决方案。活动设计:活动一:跨境污染案例调查:学生调查跨境污染的案例,如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件、太平洋垃圾带等,了解跨境污染的成因和影响。活动二:跨境污染解决方案设计:学生根据调查结果,提出跨境污染的解决方案,包括加强国际合作、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等。活动三:跨境污染模拟实验:学生设计模拟实验,如“不同地面状况对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及下渗的影响”,帮助理解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3.任务三:自然保护区考察与生态安全评估情境描述:自然保护区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学生将扮演生态考察员的角色,通过实地考察自然保护区,了解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意义、保护措施及成效,评估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理解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综合思维:分析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措施及成效,评估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区域认知: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地理实践力:实地考察自然保护区,撰写考察报告。活动设计:活动一:自然保护区资料收集:学生收集有关自然保护区的资料,了解其设立背景、保护措施及成效。活动二: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学生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观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记录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活动三: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撰写:学生根据实地考察情况,撰写考察报告,评估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影响,提出改进建议。4.任务四:环境保护政策分析与国家安全讨论情境描述:环境保护政策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学生将扮演政策分析师的角色,通过调查和分析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了解其实施效果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提出完善建议。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理解环境保护政策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综合思维:分析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区域认知:比较不同地区的环境保护政策及其效果。地理实践力:调查环境保护政策,提出完善建议。活动设计:活动一:环境保护政策资料收集:学生收集有关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资料,了解其发展历程和实施情况。活动二:环境保护政策效果分析:学生分析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估其对环境改善和国家安全的影响。活动三:环境保护政策完善建议:学生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完善环境保护政策的建议,撰写政策建议书。四、大情境与大任务总结通过“绿色地球·安全未来”的大情境创设和四个大任务的实施,学生将深入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措施,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提升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学生还将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公民生活和社会责任奠定坚实的基础。十二、单元学历案(一)单元主题与课时本单元主题为《第三章环境与国家安全》,根据2019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分为四个核心主题,共计8课时。具体课时设计如下:导入阶段(1课时)碳排放与碳减排(2课时)污染物的跨境转移(2课时)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2课时)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2课时)总结提升阶段(1课时)(二)学习目标(一)人地协调观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学生能够认识到碳排放、污染物跨境转移等环境问题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作用。认识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学生能够理解环境问题如何影响国家安全,包括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学生能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二)综合思维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措施:学生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碳排放、污染物跨境转移等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理解环境问题的发展演变过程:学生能够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环境问题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综合评价区域环境政策: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维,评价不同区域环境政策的得失,提出改进建议。(三)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特点和差异:学生能够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特点和差异。理解区域环境政策对国家安全的意义:学生能够理解区域环境政策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能够针对特定区域的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四)地理实践力获取和处理环境信息: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活动,获取和处理环境信息。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学生能够基于获取的环境信息,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方案。设计并实施地理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并实施地理实践活动,提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三)评价任务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深度和合作能力,评价其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包括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方案设计等,评价其对环境问题的理解程度和解决能力。实践活动参与度评价: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观察记录、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等方面。成果展示评价:评价学生在成果展示环节的表现,包括PPT或海报的制作质量、讲解清晰度、创新性等。自我反思与总结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评价其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学习方法的改进以及未来学习方向和目标的明确性。(四)学习过程导入阶段(1课时)情境导入:展示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标明确:阐述本大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方面的要求。碳排放与碳减排(2课时)理论学习:讲解碳循环与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和全球碳排放的现状,探讨碳减排的必要性。案例分析:选取国内外碳减排的成功案例,如宁波诺丁汉大学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中心大楼、中国碳交易市场等,分析这些案例的减排措施和成效。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案例对我国碳减排的启示。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调查学校或社区的碳排放情况,提出减排建议。鼓励学生设计低碳生活方案,并在班级内分享。污染物的跨境转移(2课时)理论学习:讲解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形式和特点,分析跨境污染对环境安全的影响。介绍国际环境保护公约和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案例分析:分析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件、太平洋垃圾带等跨境污染案例,探讨这些案例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措施。引导学生讨论我国在国际环境保护合作中的角色和责任。模拟实验:设计模拟实验,如“不同地面状况对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及下渗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2课时)理论学习:讲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分类及设立意义。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和挑战,探讨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作用。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当地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引导学生记录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撰写考察报告。专题研讨:选取一个具体的自然保护区案例,如三江源国家公园,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讨。引导学生分析该自然保护区的设立背景、保护措施及成效,提出改进建议。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2课时)理论学习:讲解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和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重要性。分析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的实施效果,探讨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的关系。社会调查:组织学生调查家乡或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措施,提出环保建议。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将调查成果制作成PPT或海报,在班级内进行展示。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师评,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表彰。总结提升阶段(1课时)知识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大单元的学习内容,总结碳排放与碳减排、污染物跨境转移、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等方面的知识点。思维拓展:组织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活动,如“未来环保科技畅想”、“我为国家环保献一策”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出创新性的环保理念和技术方案。评价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和目标。(五)作业与检测作业碳排放调查报告:要求学生分组调查学校或社区的碳排放情况,并撰写调查报告,提出减排建议。低碳生活方案设计:鼓励学生设计低碳生活方案,并在班级内分享。跨境污染案例分析报告:分析一个跨境污染案例(如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件、太平洋垃圾带等),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组织学生到当地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撰写考察报告。环境保护社会调查报告:调查家乡或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提出环保建议。检测课堂小测验:在每节课结束后,进行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单元测试:在本单元结束后,进行单元测试,全面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实践活动评价:对学生在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观察记录、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等方面。(六)学后反思个人学习反思:学生需要反思自己在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方面。学生需要总结自己在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方面的提升情况。学生需要思考自己在未来学习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小组合作反思:小组合作成员需要共同反思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分工合理性、沟通有效性、协作默契度等方面。小组合作成员需要总结合作成果,分享成功经验,提出改进建议。小组合作成员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合作效率和质量。教师反思:教师需要反思整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包括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结构图设计、具体教学实施步骤等方面。教师需要评估学生在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分析教学效果,总结成功经验,提出改进建议。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提高学生的环境问题解决能力。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升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具体目标如下:(一)人地协调观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理解碳排放、污染物跨境转移等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理解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二)综合思维使学生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碳排放、污染物跨境转移等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措施。使学生能够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环境问题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三)区域认知使学生能够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特点和差异,理解区域环境政策对国家安全的意义。使学生能够运用区域综合分析的方法,评价区域环境政策的得失,提出改进建议。(四)地理实践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活动,获取和处理环境信息,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使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并实施地理实践活动,提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二、学习目标结合教学目标,设定以下具体学习目标,以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一)人地协调观能够理解碳排放和污染物跨境转移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双重影响。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二)综合思维能够综合分析碳排放的成因、影响及减排措施,理解碳循环与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污染物跨境转移的过程及其对区域和全球环境的影响。(三)区域认知能够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分析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特点和差异,理解区域环境政策的制定背景和实施效果。能够通过区域综合分析,评价区域环境政策的得失,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四)地理实践力能够通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活动,获取和处理环境信息,提出切实可行的环保方案。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并实施地理实践活动,如环保宣传、环境监测等,提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三、作业目标设定结合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设定以下作业目标,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一)人地协调观完成一篇关于碳排放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小论文,要求分析碳排放的成因、影响及减排措施。搜集并整理关于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案例,分析其对区域和全球环境的影响,并提出防治措施。(二)综合思维设计一份低碳生活方案,要求从个人、家庭、学校等多个层面提出减排措施,并说明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某一区域的环境问题,提出综合治理方案,并说明其时空分布特点。(三)区域认知选取一个具体的区域,分析其环境问题的特点和成因,评价该区域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比较不同区域的环境政策,分析其异同点,探讨其对区域和国家安全的影响。(四)地理实践力实地考察当地的一个自然保护区或环保设施,记录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撰写考察报告。与他人合作,设计并实施一项地理实践活动,如环保宣传、环境监测等,记录活动过程和成果,撰写活动总结。四、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一)碳排放与碳减排的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设计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低碳建筑或环保设施,如太阳能发电站、污水处理厂等,了解其在减排方面的作用和成效。模拟实验:设计模拟实验,如“不同燃料的燃烧效率比较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不同燃料的碳排放量,理解减排的重要性。跨学科学习:结合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分析碳排放的成因和减排措施的科学原理。结合经济学知识,探讨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机制在减排中的作用。作业设计案例分析:选取国内外碳减排的成功案例,要求学生分析这些案例的减排措施和成效,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方案设计:要求学生设计一份低碳生活方案,从个人、家庭、学校等多个层面提出减排措施,并说明其科学性和可行性。鼓励学生将方案付诸实践,记录实践过程和成果。(二)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设计模拟实验:设计模拟实验,如“不同地面状况对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及下渗的影响”,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社会调查:组织学生调查家乡或学校周边的跨境污染问题,如河流污染、大气污染等,了解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路径及对环境的影响。跨学科学习:结合生物学知识,分析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结合法律知识,探讨跨境污染问题的法律解决途径和国际合作机制。作业设计案例分析:选取跨境污染的典型案例,如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件、太平洋垃圾带等,要求学生分析这些案例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措施,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方案设计:要求学生设计一份跨境污染防治方案,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和合作机制,并说明其科学性和可行性。(三)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的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设计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当地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了解自然保护区的设立背景和保护措施。专题研讨:选取一个具体的自然保护区案例,如三江源国家公园,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讨,分析其设立背景、保护措施及成效,提出改进建议。跨学科学习:结合生物学知识,分析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结合经济学知识,探讨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中的资金投入和效益评估问题。作业设计考察报告:要求学生撰写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报告,记录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分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和保护措施。方案设计:要求学生设计一份自然保护区改进方案,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管理建议。(四)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的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设计社会调查:组织学生调查家乡或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措施。宣传活动:鼓励学生设计并实施环保宣传活动,如制作环保海报、举办环保讲座等,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跨学科学习:结合政治学知识,分析环境保护政策与国家安全的内在联系。结合社会学知识,探讨环境问题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作业设计调查报告:要求学生撰写环境问题社会调查报告,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措施,提出环保建议。宣传策划:要求学生设计一份环保宣传策划方案,包括宣传主题、宣传形式、宣传渠道等,并说明其预期效果和实施计划。通过以上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升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和作业设计,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其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一、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到碳排放、污染物跨境转移等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理解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综合思维学生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碳排放、污染物跨境转移等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措施。学生能够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环境问题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特点和差异,理解区域环境政策对国家安全的意义。学生能够运用区域综合分析的方法,评价区域环境政策的得失,提出改进建议。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活动,获取和处理环境信息,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并实施地理实践活动,提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二、作业目标设定(一)人地协调观作业1:调查与反思内容:学生调查所在社区或学校的能源消耗情况,包括电力、水资源、燃气等,分析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目标:通过调查活动,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增强对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认识,从而树立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作业2:未来生活设想内容:学生设想并描述2050年的生活场景,重点考虑如何减少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包括交通方式、能源使用、居住环境等方面的设想。目标:通过设想未来生活场景,学生能够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培养人地协调观。(二)综合思维作业3:案例分析内容:学生选取一个国内外碳减排或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案例,分析其成因、影响及解决措施,并撰写一份案例分析报告。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地理要素,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措施,培养综合思维能力。作业4:碳排放计算内容:学生计算自己家庭或学校一年的碳排放量,包括交通、能源使用、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碳排放,并提出减排措施。目标:通过计算碳排放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碳排放的来源和影响,培养从地理要素综合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区域认知作业5:区域环境政策比较内容:学生选取两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政策,比较其异同,分析这些政策对区域环境及国家安全的影响。目标:通过比较不同区域的环境政策,学生能够理解区域环境政策对国家安全的意义,培养区域认知能力。作业6:家乡环境问题调查内容:学生调查家乡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并提出解决措施。目标:通过调查家乡环境问题,学生能够认识到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特点和差异,培养运用区域综合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地理实践力作业7:低碳生活方案设计内容:学生设计一份低碳生活方案,包括家庭节能、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并在实际生活中实施这些措施。目标:通过设计并实施低碳生活方案,学生能够提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地理实践力。作业8: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内容:学生组织一次自然保护区考察活动,观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撰写考察报告,并提出保护建议。目标:通过实地考察自然保护区,学生能够获取和处理环境信息,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培养地理实践力和合作意识。三、具体作业设计作业1:调查与反思内容:学生分组调查所在社区或学校的能源消耗情况,包括电力、水资源、燃气等。记录各项能源的消耗量和主要消耗环节。分析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如碳排放量、水资源浪费等。撰写一份调查报告,包括调查目的、方法、结果和反思。目标:通过调查活动,增强学生对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作业2:未来生活设想内容:学生设想并描述2050年的生活场景,重点考虑如何减少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包括交通方式(如电动汽车、公共交通、自行车等)、能源使用(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居住环境(如绿色建筑、节能材料等)等方面的设想。撰写一篇短文,详细描述设想的生活场景和理由。目标:通过设想未来生活场景,培养学生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培养人地协调观。作业3:案例分析内容:学生选取一个国内外碳减排或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案例,如宁波诺丁汉大学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中心大楼、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件等。分析案例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措施。撰写一份案例分析报告,包括案例背景、分析过程、结论和启示。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要素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能力,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业4:碳排放计算内容:学生计算自己家庭或学校一年的碳排放量。包括交通(如汽车、公共交通、骑行等)、能源使用(如电力、燃气、热水等)、废弃物处理(如垃圾填埋、焚烧等)等方面的碳排放。使用碳排放计算器或相关公式进行计算。提出减排措施,并估算减排效果。目标:通过计算碳排放量,深入理解碳排放的来源和影响。培养从地理要素综合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业5:区域环境政策比较内容:学生选取两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政策,如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和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比较两个政策的异同,包括政策目标、实施措施、监管机制等方面。分析这些政策对区域环境及国家安全的影响。撰写一份比较分析报告。目标:通过比较不同区域的环境政策,理解区域环境政策对国家安全的意义。培养区域认知能力,学会运用区域综合分析方法评价政策得失。作业6:家乡环境问题调查内容:学生调查家乡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如工业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处理等。提出解决措施,并估算实施效果。撰写一份调查报告,包括调查目的、方法、结果和建议。目标:通过调查家乡环境问题,认识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特点和差异。培养运用区域综合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7:低碳生活方案设计内容:学生设计一份低碳生活方案,包括家庭节能、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如使用节能灯具、合理调节空调温度、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行、分类投放垃圾等。在实际生活中实施这些措施,并记录实施过程和效果。撰写一份方案设计和实施报告。目标:通过设计并实施低碳生活方案,提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地理实践力,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作业8: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内容:学生组织一次自然保护区考察活动,如参观当地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观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记录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分析自然保护区的设立背景、保护措施及成效。提出改进建议,并撰写一份考察报告。目标:通过实地考察自然保护区,获取和处理环境信息。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培养地理实践力和合作意识。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升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第一课时:导入阶段教学目标:(一)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认识到这些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兴趣,树立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二)综合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三)区域认知初步了解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特点和差异。(四)地理实践力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作业目标:完成一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或环境污染对国家安全影响的调研报告。课程目标:引入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做铺垫。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0分钟)展示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目标明确(10分钟)阐述本大单元的教学目标。强调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性。学生活动(20分钟)分组讨论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对国家安全的具体影响。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总结(10分钟)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环境保护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评价其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学生的调研报告,评价其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第二课时:碳排放与碳减排(一)教学目标:(一)人地协调观理解碳排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到碳减排的重要性。(二)综合思维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碳排放的成因和影响。(三)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区域碳排放的特点和差异。(四)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业目标:分析一个具体的碳排放案例,提出减排建议。课程目标:掌握碳循环与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理解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教学过程:理论学习(20分钟)讲解碳循环与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分析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和全球碳排放的现状。案例分析(20分钟)选取宁波诺丁汉大学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中心大楼作为案例。分析该大楼的减排措施和成效。学生活动(15分钟)分组讨论该案例对我国碳减排的启示。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总结(5分钟)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碳减排对环境保护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评价其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学生的案例分析作业,评价其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第三课时:碳排放与碳减排(二)教学目标:(一)人地协调观认识到碳减排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性。(二)综合思维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碳减排的必要性。(三)区域认知比较不同区域碳减排政策的异同。(四)地理实践力通过调查活动,提出学校或社区的减排建议。作业目标:设计一份学校或社区的低碳生活方案。课程目标:深入理解碳减排的必要性,掌握碳减排的国际合作措施。教学过程:理论学习(15分钟)探讨碳减排的必要性。介绍碳减排的国际合作措施。探究活动(20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调查学校或社区的碳排放情况。引导学生提出减排建议。学生分享(10分钟)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调查结果和减排建议。方案设计(10分钟)鼓励学生设计低碳生活方案。简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和内容。教师总结(5分钟)总结学生的调查和方案设计情况。强调碳减排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调查和分享,评价其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学生的低碳生活方案,评价其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第四课时:污染物的跨境转移(一)教学目标:(一)人地协调观理解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二)综合思维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跨境污染的成因和影响。(三)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跨境污染的特点和差异。(四)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业目标:分析一个具体的跨境污染案例,提出解决措施。课程目标:掌握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形式和特点,理解其对环境安全的影响。教学过程:理论学习(20分钟)讲解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形式和特点。分析跨境污染对环境安全的影响。案例分析(20分钟)选取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件作为案例。分析该事件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措施。学生活动(15分钟)分组讨论该案例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启示。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总结(5分钟)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跨境污染防控的重要性。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评价其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学生的案例分析作业,评价其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第五课时:污染物的跨境转移(二)教学目标:(一)人地协调观认识到国际合作在解决跨境污染问题中的重要性。(二)综合思维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跨境污染的发展演变过程。(三)区域认知了解国际环境保护公约和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四)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实验,理解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作业目标:设计一份跨境污染防控方案。课程目标:深入理解跨境污染的防控措施,掌握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教学过程:理论学习(15分钟)介绍国际环境保护公约和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探讨国际合作在解决跨境污染问题中的重要性。模拟实验(20分钟)设计模拟实验:“不同地面状况对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及下渗的影响”。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方案设计(15分钟)引导学生设计跨境污染防控方案。简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和内容。学生分享(5分钟)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防控方案。教师总结(5分钟)总结学生的实验和方案设计情况。强调跨境污染防控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和分享,评价其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学生的防控方案,评价其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第六课时: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一)教学目标:(一)人地协调观理解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重要性。(二)综合思维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意义。(三)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和差异。(四)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考察,了解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作业目标:撰写一份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报告。课程目标:掌握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分类及设立意义。教学过程: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