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使用与保养规范_第1页
医疗器械使用与保养规范_第2页
医疗器械使用与保养规范_第3页
医疗器械使用与保养规范_第4页
医疗器械使用与保养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疗器械使用与保养规范TOC\o"1-2"\h\u1803第一章医疗器械概述 49261.1医疗器械的定义与分类 4114551.1.1诊断器械:用于对人体进行生理、生化、免疫、微生物、遗传等各项指标检测的设备,如心电图机、B超、X光机等。 4296291.1.2治疗器械:用于对人体进行疾病治疗和康复的设备,如手术器械、激光治疗仪、高频电刀等。 4150601.1.3预防器械:用于预防疾病和保健的设备,如血压计、体温计、雾化器等。 4101841.1.4康复器械:用于帮助患者恢复生理功能的设备,如轮椅、拐杖、康复等。 458771.1.5辅助器械:用于医学研究、教学、医疗设备维护等辅助工作的设备,如实验室仪器、教学模型等。 4289921.1.6其他器械:包括不属于以上类别的医疗器械,如医疗防护用品、消毒剂等。 4197361.2医疗器械的使用原则 448261.2.1安全性原则:医疗器械的使用应保证患者和操作者的安全。在选购和使用医疗器械时,应充分考虑其安全性,避免因设备故障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人身伤害。 5105991.2.2适用性原则:医疗器械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设备。避免过度治疗或使用不适宜的设备,影响治疗效果。 549151.2.3可靠性原则:医疗器械的使用应保证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测,保证其正常工作。 5242311.2.4经济性原则:在保证医疗器械使用安全、适用和可靠的基础上,应考虑设备的经济性。合理使用医疗器械,避免浪费。 5282111.2.5便利性原则:医疗器械的使用应便于操作、维护和保养。在选购和使用设备时,应充分考虑操作者的便利性,提高工作效率。 511621.2.6规范化原则:医疗器械的使用应遵循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保证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5252201.2.7信息反馈原则:在使用医疗器械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为设备改进和更新提供依据。 521962第二章医疗器械的选用 5173512.1医疗器械选用的依据 551342.1.1临床需求分析 5162402.1.2产品质量及安全性 5265842.1.3设备功能与兼容性 5126482.1.4经济性 512992.2医疗器械选用的程序 6202042.2.1需求调研 6248362.2.2市场调查 6249012.2.3产品评估 6278022.2.4招标采购 6223402.2.5合同签订与验收 678012.3医疗器械选用的注意事项 6275682.3.1严格遵循法律法规 6128572.3.2关注产品更新换代 6204822.3.3注重售后服务 6283292.3.4加强人员培训 615722.3.5落实责任制度 74884第三章医疗器械的安装与调试 7105133.1医疗器械的安装流程 7194253.1.1准备工作 790943.1.2安装步骤 7207443.2医疗器械的调试方法 733623.2.1设备自检 795053.2.2联机调试 7270513.3安装调试中的安全事项 8251293.3.1人员安全 890393.3.2设备安全 8105403.3.3环境安全 88219第四章医疗器械的操作规程 8134234.1医疗器械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851184.1.1确认医疗器械的使用说明书及操作规程,了解设备的功能、结构和操作方法。 8183954.1.2检查医疗器械的外观,确认无损坏、变形、松动等现象。 8317644.1.3检查医疗器械的电源、气源、水源等是否符合设备要求。 8229564.1.4确认所需的辅助工具、配件是否齐全。 8217694.1.5按照操作规程,对医疗器械进行预热、预调,使其达到工作状态。 8239904.2医疗器械的操作步骤 9281144.2.1按照操作规程,开启医疗器械,调整至合适的工作参数。 9122254.2.2对医疗器械进行自检,确认各部件运行正常。 92844.2.3将医疗器械与患者连接,保证连接牢固、安全。 9158134.2.4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医疗器械的工作参数。 9212624.2.5在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医疗器械的工作状态和患者的反应,如发觉异常,立即采取措施。 9228024.2.6操作完成后,关闭医疗器械,断开与患者的连接。 9159664.3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措施 934924.3.1操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遵守操作规程。 9129974.3.2操作过程中,佩戴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等。 964554.3.3保持操作环境的整洁,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9308034.3.4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维护、保养,保证设备功能稳定。 9101984.3.5在操作过程中,发觉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操作,并及时报告上级。 9261704.3.6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操作记录,以便追溯和改进。 927125第五章医疗器械的日常保养 9289295.1医疗器械保养的基本要求 9308115.2医疗器械保养的方法与流程 9213105.3保养周期与保养记录 1023660第六章医疗器械的维护与维修 10279856.1医疗器械维护的基本任务 1019256.2医疗器械维修的原则与方法 1170876.3维修记录与故障分析 1168016.3.1维修记录 111856.3.2故障分析 119991第七章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 12261757.1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的方法 1273917.1.1物理消毒与灭菌方法 12153847.1.2化学消毒与灭菌方法 12300317.2消毒与灭菌效果的监测 1293347.2.1监测方法 12266987.2.2监测频率 12173777.3消毒与灭菌的安全操作 13110307.3.1消毒剂的选择与使用 13312277.3.2消毒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13267417.3.3消毒与灭菌过程中的个人防护 134476第八章医疗器械的存储与管理 13264218.1医疗器械的存储条件 13105118.1.1环境温度:医疗器械应存放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一般应在15℃至30℃之间,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 13148848.1.2相对湿度:医疗器械应存放在相对湿度在40%至75%的环境中,避免潮湿和霉菌滋生。 13255778.1.4防潮、防虫、防鼠:医疗器械应存放在防潮、防虫、防鼠的环境中,保证器械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13278348.2医疗器械的存储管理规范 14103308.2.1分类存储:根据医疗器械的类别、功能和使用频率,合理划分存储区域,实现分类存储。 14312208.2.2标识清晰:医疗器械的存储区域应设置明显的标识,包括器械名称、型号、规格、生产日期等信息。 1491278.2.3定期检查:对医疗器械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器械的功能和安全功能符合要求。 1418518.2.4遵守存储期限:按照医疗器械的生产厂家推荐的存储期限,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 14178988.2.5安全防护:对易损、易爆、有毒等特殊医疗器械,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14274668.3医疗器械的库存管理与调配 14158288.3.1库存管理 1424108.3.2调配管理 1431609第九章医疗器械的报废与处理 1429539.1医疗器械报废的条件与程序 14149979.1.1报废条件 1466349.1.2报废程序 15225109.2报废医疗器械的处理方法 15259929.2.1分类处理 1547929.2.2处理方法 15169939.3报废医疗器械的环保要求 168743第十章医疗器械的安全与风险管理 161465910.1医疗器械使用中的安全风险 16220010.1.1引言 162990310.1.2安全风险类型 16639010.1.3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161940810.2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方法 17211310.2.1引言 173151810.2.2风险识别 172980110.2.3风险评估 172958910.2.4风险控制 172120510.2.5风险监测 17127410.3医疗器械安全事件的报告与处理 17315110.3.1引言 171349710.3.2报告程序 173102310.3.3处理方法 17第一章医疗器械概述1.1医疗器械的定义与分类医疗器械是应用于医学领域,用于诊断、治疗、康复及预防人类疾病,维护人类健康的一类产品。医疗器械按照其功能、用途和使用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1.1诊断器械:用于对人体进行生理、生化、免疫、微生物、遗传等各项指标检测的设备,如心电图机、B超、X光机等。1.1.2治疗器械:用于对人体进行疾病治疗和康复的设备,如手术器械、激光治疗仪、高频电刀等。1.1.3预防器械:用于预防疾病和保健的设备,如血压计、体温计、雾化器等。1.1.4康复器械:用于帮助患者恢复生理功能的设备,如轮椅、拐杖、康复等。1.1.5辅助器械:用于医学研究、教学、医疗设备维护等辅助工作的设备,如实验室仪器、教学模型等。1.1.6其他器械:包括不属于以上类别的医疗器械,如医疗防护用品、消毒剂等。1.2医疗器械的使用原则医疗器械的使用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1安全性原则:医疗器械的使用应保证患者和操作者的安全。在选购和使用医疗器械时,应充分考虑其安全性,避免因设备故障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人身伤害。1.2.2适用性原则:医疗器械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设备。避免过度治疗或使用不适宜的设备,影响治疗效果。1.2.3可靠性原则:医疗器械的使用应保证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测,保证其正常工作。1.2.4经济性原则:在保证医疗器械使用安全、适用和可靠的基础上,应考虑设备的经济性。合理使用医疗器械,避免浪费。1.2.5便利性原则:医疗器械的使用应便于操作、维护和保养。在选购和使用设备时,应充分考虑操作者的便利性,提高工作效率。1.2.6规范化原则:医疗器械的使用应遵循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保证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1.2.7信息反馈原则:在使用医疗器械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为设备改进和更新提供依据。第二章医疗器械的选用2.1医疗器械选用的依据2.1.1临床需求分析医疗器械选用的首要依据是临床需求。医疗机构应根据实际诊疗需求,对医疗器械的功能、功能、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充分分析,保证所选设备能够满足临床需求。2.1.2产品质量及安全性医疗器械选用的依据还包括产品质量及安全性。应选择具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注册、质量可靠、安全性高的产品。2.1.3设备功能与兼容性在选择医疗器械时,还需关注设备功能与兼容性。设备功能应满足临床需求,同时应考虑与其他医疗设备、信息系统的兼容性。2.1.4经济性医疗器械选用还应考虑经济性。在满足临床需求的前提下,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合理利用医疗资源。2.2医疗器械选用的程序2.2.1需求调研医疗机构应组织相关专家进行需求调研,了解临床需求,明确医疗器械选用的目标。2.2.2市场调查根据需求调研结果,进行市场调查,收集医疗器械产品的相关信息,包括功能、功能、安全性、价格等。2.2.3产品评估对收集到的医疗器械产品进行评估,包括产品功能、安全性、兼容性、经济性等方面。2.2.4招标采购根据产品评估结果,组织招标采购工作,保证公平竞争,选择最优的医疗器械产品。2.2.5合同签订与验收与中标企业签订采购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在设备到货后,进行验收,保证设备质量。2.3医疗器械选用的注意事项2.3.1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在医疗器械选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保证选用过程合规、合法。2.3.2关注产品更新换代医疗器械行业技术更新迅速,医疗机构应关注产品更新换代,及时淘汰落后设备,提高诊疗水平。2.3.3注重售后服务在选择医疗器械时,应关注售后服务,保证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2.3.4加强人员培训医疗器械的正确使用和维护对人员素质有较高要求。医疗机构应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操作和维护水平。2.3.5落实责任制度明确医疗器械选用、使用、维护等环节的责任人,落实责任制度,保证设备安全、有效运行。第三章医疗器械的安装与调试3.1医疗器械的安装流程3.1.1准备工作在安装医疗器械前,首先应保证具备以下条件:按照医疗器械说明书或相关技术文件,了解设备的结构、功能及安装要求;准备必要的安装工具及辅助设备;保证安装现场环境符合医疗器械的使用要求,如温度、湿度等;阅读并理解医疗器械的安装说明书。3.1.2安装步骤医疗器械的安装步骤如下:(1)开箱检查:检查设备外观是否完好,配件是否齐全;(2)设备安装:按照说明书要求,将设备安装到指定位置;(3)连接电源:保证电源符合设备要求,连接电源线并保证接触良好;(4)连接信号线:根据设备需要,连接信号线,保证信号传输正常;(5)安装附件:根据设备需要,安装相关附件;(6)设备固定:使用支架或固定装置将设备固定在合适的位置;(7)调试前检查:检查设备安装是否牢固,连接是否正确。3.2医疗器械的调试方法3.2.1设备自检在设备安装完成后,首先进行设备自检,保证设备各项功能正常。自检内容包括:(1)设备启动:观察设备启动是否正常,各项指示灯是否正常亮起;(2)功能检测:逐项检查设备的功能,保证各项功能正常;(3)功能测试:通过实际操作,测试设备的功能指标是否符合要求。3.2.2联机调试将设备与计算机或其他外部设备连接,进行联机调试。调试内容包括:(1)数据传输:检查设备与计算机或其他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是否正常;(2)信号处理:观察设备对输入信号的响应是否准确、及时;(3)软件兼容性:检查设备与相关软件的兼容性。3.3安装调试中的安全事项3.3.1人员安全在安装调试过程中,操作人员应遵守以下安全事项:(1)保证操作人员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知识;(2)佩戴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绝缘手套、防护眼镜等;(3)遵循安全操作规程,防止触电、摔伤等发生。3.3.2设备安全在安装调试过程中,应保证设备的安全:(1)设备安装牢固,防止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脱落或移动;(2)检查设备电源线、信号线等连接是否牢固,防止脱落;(3)保证设备周围环境安全,如避免设备与易燃易爆物品接触。3.3.3环境安全在安装调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环境安全事项:(1)保证现场环境整洁,无杂物;(2)保持设备通风良好,防止设备过热;(3)遵守相关环保法规,保证安装调试过程符合环保要求。第四章医疗器械的操作规程4.1医疗器械操作前的准备工作4.1.1确认医疗器械的使用说明书及操作规程,了解设备的功能、结构和操作方法。4.1.2检查医疗器械的外观,确认无损坏、变形、松动等现象。4.1.3检查医疗器械的电源、气源、水源等是否符合设备要求。4.1.4确认所需的辅助工具、配件是否齐全。4.1.5按照操作规程,对医疗器械进行预热、预调,使其达到工作状态。4.2医疗器械的操作步骤4.2.1按照操作规程,开启医疗器械,调整至合适的工作参数。4.2.2对医疗器械进行自检,确认各部件运行正常。4.2.3将医疗器械与患者连接,保证连接牢固、安全。4.2.4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医疗器械的工作参数。4.2.5在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医疗器械的工作状态和患者的反应,如发觉异常,立即采取措施。4.2.6操作完成后,关闭医疗器械,断开与患者的连接。4.3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措施4.3.1操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遵守操作规程。4.3.2操作过程中,佩戴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等。4.3.3保持操作环境的整洁,避免发生交叉感染。4.3.4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维护、保养,保证设备功能稳定。4.3.5在操作过程中,发觉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操作,并及时报告上级。4.3.6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操作记录,以便追溯和改进。第五章医疗器械的日常保养5.1医疗器械保养的基本要求医疗器械的日常保养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延长使用寿命、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以下为医疗器械保养的基本要求:(1)保养人员应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熟悉各种医疗器械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2)保养过程中,应遵循医疗器械的使用说明书和保养规范,保证保养措施的正确性。(3)保养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防护,避免对医疗器械和人员造成伤害。(4)保养完毕后,应检查医疗器械的功能,保证其恢复正常使用。5.2医疗器械保养的方法与流程医疗器械保养的方法与流程如下:(1)清洁:对医疗器械表面进行清洁,去除污垢、灰尘等,保证设备整洁。(2)检查:检查医疗器械的各个部件,包括功能、功能、接口等,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3)润滑:对运动部件进行润滑,减少磨损,延长使用寿命。(4)校准:对医疗器械进行校准,保证其准确性和稳定性。(5)更换消耗品:定期更换医疗器械的消耗品,如滤芯、电极等。(6)维修:对出现故障的医疗器械进行维修,保证其恢复正常使用。5.3保养周期与保养记录医疗器械的保养周期应根据设备类型、使用频率和环境等因素制定。以下为一般性建议:(1)一类器械: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保养。(2)二类器械: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保养。(3)三类器械: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保养。保养记录是医疗器械保养工作的重要依据,应详细记录以下内容:(1)保养日期、地点、人员。(2)保养项目及具体内容。(3)保养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及处理措施。(4)保养后设备功能检查结果。(5)保养责任人签名。第六章医疗器械的维护与维修6.1医疗器械维护的基本任务医疗器械的维护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延长使用寿命、降低故障率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定期检查:对医疗器械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其功能稳定、安全可靠。检查内容包括设备的外观、功能、电气功能等。(2)清洁保养:对医疗器械进行清洁、消毒、润滑等保养工作,以保持设备的清洁、卫生和良好功能。(3)零部件更换:根据医疗器械的使用寿命和磨损情况,及时更换磨损、老化的零部件,保证设备正常运行。(4)功能优化:对医疗器械进行功能优化,提高其使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5)安全防护:加强医疗器械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设备故障引发的安全。(6)应急处理:对突发故障进行应急处理,保证医疗器械在紧急情况下仍能正常工作。6.2医疗器械维修的原则与方法医疗器械维修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性原则:在维修过程中,保证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医疗器械的安全。(2)可靠性原则:维修后的医疗器械应满足规定的功能指标,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3)经济性原则:在保证设备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维修成本。医疗器械维修的主要方法包括:(1)诊断故障:通过观察、检测、询问等方式,确定医疗器械的故障原因和部位。(2)制定维修方案:根据故障原因和部位,制定合理的维修方案。(3)实施维修:按照维修方案,对医疗器械进行维修。(4)检验验收:维修完成后,对设备进行功能测试,保证其恢复正常运行。6.3维修记录与故障分析6.3.1维修记录维修记录是对医疗器械维修过程的真实记载,包括以下内容:(1)维修日期:记录维修发生的具体时间。(2)维修人员:记录参与维修的人员姓名。(3)故障现象:描述医疗器械发生的故障现象。(4)故障原因: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5)维修方案:记录维修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措施。(6)维修结果:说明维修后的设备功能情况。6.3.2故障分析故障分析是对医疗器械故障原因的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故障类型:分析故障发生的具体类型,如硬件故障、软件故障等。(2)故障原因:探讨故障产生的原因,包括设备本身的原因、操作不当、环境因素等。(3)预防措施:根据故障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故障率。(4)改进措施:针对故障分析结果,提出改进措施,优化医疗器械的功能和安全性。第七章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7.1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的方法7.1.1物理消毒与灭菌方法物理消毒与灭菌方法主要包括高温、紫外线、微波、超声波等。具体如下:(1)高温消毒:利用高温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包括煮沸、高压蒸汽、干热等。(2)紫外线消毒:利用紫外线照射医疗器械表面,破坏微生物的DNA结构,达到消毒目的。(3)微波消毒:利用微波辐射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4)超声波消毒: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产生的空化效应,破坏微生物细胞结构,实现消毒作用。7.1.2化学消毒与灭菌方法化学消毒与灭菌方法主要包括浸泡、擦拭、喷雾等。具体如下:(1)浸泡消毒:将医疗器械浸泡于化学消毒剂中,达到消毒效果。(2)擦拭消毒:使用消毒剂擦拭医疗器械表面,实现消毒目的。(3)喷雾消毒:将消毒剂喷洒在医疗器械表面,进行消毒。7.2消毒与灭菌效果的监测7.2.1监测方法消毒与灭菌效果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生物学监测:通过检测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评估消毒效果。(2)化学监测:通过检测消毒剂在消毒过程中的浓度变化,判断消毒效果。(3)物理监测:通过检测消毒设备的工作参数,如温度、压力等,评估消毒效果。7.2.2监测频率根据医疗器械的使用频率和消毒方法,确定监测频率。一般情况下,每月至少进行一次生物学监测,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化学监测和物理监测。7.3消毒与灭菌的安全操作7.3.1消毒剂的选择与使用选择合适的消毒剂,遵循产品说明书进行使用。在使用消毒剂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保证消毒剂的质量合格。(2)严格按照消毒剂的浓度、作用时间和使用方法进行操作。(3)避免消毒剂与其他化学品混合使用,以免产生有害物质。7.3.2消毒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正确使用和维护消毒设备,保证消毒效果。具体要求如下:(1)定期检查消毒设备的工作参数,保证正常运行。(2)保持消毒设备的清洁,避免污垢和细菌滋生。(3)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设备损坏。7.3.3消毒与灭菌过程中的个人防护在消毒与灭菌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包括以下措施:(1)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2)避免直接接触消毒剂,防止皮肤和眼睛受损。(3)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安全。第八章医疗器械的存储与管理8.1医疗器械的存储条件医疗器械的存储条件是保证器械功能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具体条件如下:8.1.1环境温度:医疗器械应存放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一般应在15℃至30℃之间,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8.1.2相对湿度:医疗器械应存放在相对湿度在40%至75%的环境中,避免潮湿和霉菌滋生。(8).1.3清洁度:医疗器械存储环境应保持清洁,避免灰尘、细菌等污染物。8.1.4防潮、防虫、防鼠:医疗器械应存放在防潮、防虫、防鼠的环境中,保证器械的安全性和完整性。8.2医疗器械的存储管理规范8.2.1分类存储:根据医疗器械的类别、功能和使用频率,合理划分存储区域,实现分类存储。8.2.2标识清晰:医疗器械的存储区域应设置明显的标识,包括器械名称、型号、规格、生产日期等信息。8.2.3定期检查:对医疗器械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器械的功能和安全功能符合要求。8.2.4遵守存储期限:按照医疗器械的生产厂家推荐的存储期限,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8.2.5安全防护:对易损、易爆、有毒等特殊医疗器械,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8.3医疗器械的库存管理与调配8.3.1库存管理医疗器械的库存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实行信息化管理,保证库存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2)建立健全的入库、出库、盘点等管理制度,保证医疗器械的流向可追溯。3)定期对库存医疗器械进行质量检查,保证器械的功能和安全功能。4)做好库存医疗器械的保养和维护,延长使用寿命。8.3.2调配管理医疗器械的调配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临床需求,合理调配医疗器械,保证临床使用需求得到满足。2)建立健全的调配制度,明确调配流程和责任。3)加强调配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保证医疗器械的及时供应。4)对调配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并反馈。第九章医疗器械的报废与处理9.1医疗器械报废的条件与程序9.1.1报废条件医疗器械报废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产品已达到规定的使用年限或使用寿命;(2)产品功能不稳定,无法满足临床使用要求;(3)产品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可能导致患者伤害;(4)产品经维修后仍无法恢复正常使用功能;(5)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报废条件。9.1.2报废程序医疗器械报废应遵循以下程序:(1)使用科室或部门发觉医疗器械需要报废时,应及时向设备管理部门报告;(2)设备管理部门对报废申请进行审核,确认报废条件是否符合;(3)审核通过后,设备管理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报废医疗器械进行评估,确定报废原因及处理方案;(4)设备管理部门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报废计划,报请医院领导审批;(5)领导审批通过后,设备管理部门组织实施报废工作,保证报废过程符合环保要求;(6)报废完成后,设备管理部门对报废情况进行记录,并存档备查。9.2报废医疗器械的处理方法9.2.1分类处理根据报废医疗器械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一般废弃物:如包装材料、非危险性废弃物等;(2)有害废弃物:如废电池、废荧光灯管等;(3)感染性废弃物:如使用过的注射器、棉签等;(4)放射性废弃物:如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药物等;(5)特殊废弃物:如过期药品、废弃化学品等。9.2.2处理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报废医疗器械,采取以下处理方法:(1)一般废弃物:按照环保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2)有害废弃物:交由专业回收公司进行处理,保证不污染环境;(3)感染性废弃物:采用高温高压灭菌处理,然后按照环保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4)放射性废弃物:按照国家放射性废物处理规定进行处理;(5)特殊废弃物:根据其性质和危害程度,采取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