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地理(含答案)_第1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地理(含答案)_第2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地理(含答案)_第3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地理(含答案)_第4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地理(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10月月考试卷地理考生注意: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卷命题范围:一轮复习(至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4年暑假,某校地理研学小组对安徽省金寨县某区域进行考察。下图是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1.研学小组在图示区域最高点进行观察()A.能看到甲处有车辆行驶 B.能看到乙处有人划船C.能看到丙处有人在攀岩 D.能看到丁处有人在爬山2.图中过境省道选线的主要理由是()A.海拔低,沿河谷伸展 B.避开断崖,减少地震C.起伏小,尽量为直线 D.不跨河,减少工程投入3.过境省道在图示路段,路面的最大高差可能是()A.18米 B.28米 C.38米 D.48米地表净辐射是地表通过短波、长波辐射得到的净能量,大致是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与地面辐射之间的差额。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地表净辐射年内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4.图中①②③表示省份分别是()A河南、黑龙江、湖南 B.湖南、河南、黑龙江C.黑龙江、湖南、河南 D.黑龙江、河南、湖南5.5~6月,③省地表净辐射减少原因是()A.地面辐射增强 B.大气逆辐射减弱C.天空云量增多 D.白昼时间变短如图为哈尔滨(45°N,125°E)某小区圆形小广场照片,该日天气晴好,拍摄时体育健身器材立柱影长与立柱高度接近,拍摄时间为上午9:2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该时的太阳高度角约为()A.20° B.30° C.45° D.65°7.稍后,从图示角度观察体育器材立柱影子长短变化以及移动方向分别是()A.变短、向右 B.变长、向左C.变短、向左 D.变长、向右2023年10月4日21点53分,随着超强台风“小犬”的靠近,兰屿岛出现95.2米/秒的极端风速(三倍于12级风),刷新台湾省气象观测风力的纪录。下图为当时兰屿岛及其附近海域的风向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8.丙地与丁地的风向不同主要是由于()A.等压线疏密 B.地形阻挡 C.气压差异 D.地转偏向力9.推测当时风力最大的地点及依据是()A.甲点,海面摩擦力小 B.乙点,位于台风中心C.丙点,地形平坦开阔 D.丁点,狭管效应显著2024年6月,我国江淮流域自南向北进入梅雨期。梅雨具有显著的年际和代际变化,常导致江淮流域旱涝灾害,因此对于梅雨过程的监测和统计十分重要。一般将江淮流域分为江淮区、长江中下游区和江南区三个子区。下图为长江中下游子区2000-2020年梅雨部分指标的统计数据图。完成下面小题。10.与梅雨期长度的年际变化关联度最小的因素是()A.盛行西风 B.地形地势 C.洋流因素 D.季风环流11.2024年7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子区进入降雨间歇期,同时江淮子区迎来降雨。此次降雨间歇期的主要成因是()A.西太平洋副高暂时北进 B.西太平洋水汽来源减少C.西太平洋副高暂时南退 D.西太平洋水汽来源增多森林拦蓄洪水的作用是有条件的,降雨的强度与历时、土壤前期含水量、枯枝落叶层含水量的饱和程度、地形地貌等条件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森林的削洪作用。下图为影响河流水文的因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2.森林拦蓄洪水作用主要影响水循环环节是()A.水汽输送 B.降水 C.植物蒸腾 D.下渗13.森林可以调节洪水发生过程,连续性降水量过大时,森林与洪水径流的关系是()A.削减洪峰流量 B.延长洪峰持续时间C.调节功能丧失 D.缩短洪峰持续时间在全球气候系统中,海—气相互作用在形成和调节天气模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作为太平洋赤道海域的海温异常,能够显著影响全球的天气模式。这些现象不仅影响海洋温度,还通过改变大气的压力模式和风场分布,进而影响降水模式和产生极端天气事件。完成下面小题。14.厄尔尼诺年直接影响印度和东南亚的降雨模式变化,主要是因为厄尔尼诺现象()A.加强赤道附近的西风 B.削弱亚洲季风系统 C.强化北大西洋涛动 D.降低北太平洋高压强度15.厄尔尼诺现象期间,最可能引发()A.南美洲西岸的洪水 B.澳大利亚的洪水 C.北美洲西岸的极端寒冷 D.南亚地区的寒潮16.推测拉尼娜现象期间,降水明显增多的国家是()A.尼日利亚 B.希腊 C.孟加拉国 D.巴西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某科技公司研发制造的“追日型”太阳能发电设备,用于路灯照明。该设备的太阳能电池板可随太阳升落的轨迹进行上下、左右“追日”旋转,保证电池板以最佳角度朝向太阳,提高太阳能利用率。下图为“追日型”太阳能发电设备示意图。材料二2024年6月20日,北京天气晴,气温26℃~35℃。该市某中学的地理兴趣小组10位同学于10:00到校园楼顶阳光房讨论研学方案。值班老师已经在8:00开启了空调制冷模式。同学们感到非常热,开着空调仍然越来越热,同学们对此展开了讨论。下图为校园楼顶阳光房示意图。(1)材料一中,若该设备在北京和上海(31°N,121°E)使用,仅考虑昼夜长短状况,分析一年中两地路灯开启时刻的差异。(2)指出二至日正午北京太阳能电池板与地面夹角的大小,并说明一年中正午夹角的变化特征。(3)从地球运动角度,分析同学们感觉楼顶阳光房开着空调仍然越来越热的原因。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云顶温度能够决定水成物的初始相态,若云顶温度低于一10℃,水成物初始相态为固态,相反,云顶温度大于一10℃且小于0℃则为过冷水。研究表明云顶温度、暖层(大于0℃的逆温层)和次冻结层(小于0℃的冷层)的强度和厚度均是冻雨形成的关键气象因子。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和云顶温度,提出了冻雨形成两种机制,“冰相机制”和“过冷暖雨机制”。冷暖气团交汇有利于冻雨的形成。下图示意冻雨形成的“冰相机制”(a)和“过冷暖雨机制”(b)。(1)简述两种冻雨形成机制中的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异同特征。(2)分析“冰相机制”冻雨的形成过程。(3)简述冻雨形成的必要大气温度条件。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海水中两种性质不同的水体在相互接触时,密度越相近越容易相互扩散。如果水体密度相差较大,就会在接触面形成一个狭窄的过渡带,称其为“海洋锋”。北欧海是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最主要的海洋通道,大西洋水和极地水在北欧海中部相遇,形成北欧海海洋锋(如下图),其强弱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两支水流相遇后下沉,形成深层水向南输送,并逐渐进入全球深层洋流系统。(1)简述北欧海海洋锋存在的条件,并分析下沉水流的性质。(2)推测北欧海海洋锋最显著月份(6月、9月、12月选一个)并分析原因。(3)简析海洋锋所在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10月月考试卷地理考生注意: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卷命题范围:一轮复习(至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4年暑假,某校地理研学小组对安徽省金寨县某区域进行考察。下图是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1.研学小组在图示区域最高点进行观察()A.能看到甲处有车辆行驶 B.能看到乙处有人在划船C.能看到丙处有人在攀岩 D.能看到丁处有人在爬山2.图中过境省道选线的主要理由是()A.海拔低,沿河谷伸展 B.避开断崖,减少地震C.起伏小,尽量为直线 D.不跨河,减少工程投入3.过境省道在图示路段,路面的最大高差可能是()A.18米 B.28米 C.38米 D.48米【答案】1.B2.C3.A【解析】【1题详解】由图可知,图示区域最高点为丙处陡崖西边的山峰,最高点到乙处河流中间等高线上密下疏,先陡坡后缓坡,为一个凹坡,可以通视,B正确;最高点和甲处中间被山脊阻挡,看不到行驶的车辆,A错误;最高点和丙处有陡崖,不能通视,C错误;最高点和丁之间有山峰阻挡,不能看到丁处有人在爬山,D错误。故选B。【2题详解】图中过境省道经过的地区等高线数值小且稀疏,地势起伏较小,因此没有沿等高线修建,线路平直,C正确;过境省道穿过河流,没有沿河谷伸展,A错误;避开断崖是为了避免崩塌、落石,并不是为了减少地震,B错误;过境省道跨越了河流,需修建桥梁,工程投入大,D错误。故选C。【3题详解】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计算图中过境省道最高处海拔为40米<H高<50米,最低处为30米<H低<40米之间,相对高度为0米<H<20米,因此四个选项中路面的最大高差可能是18m,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两点之间能否通视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两点间有无山脊阻挡,无山脊阻挡则可以通视;二是看两点间是凸坡还是凹坡。若等高线上密下疏,则坡度上陡下缓,为一个凹坡,可以通视。若等高线上疏下密,则坡度上缓下陡,为一个凸坡,不能通视。地表净辐射是地表通过短波、长波辐射得到的净能量,大致是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与地面辐射之间的差额。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地表净辐射年内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4.图中①②③表示的省份分别是()A.河南、黑龙江、湖南 B.湖南、河南、黑龙江C.黑龙江、湖南、河南 D.黑龙江、河南、湖南5.5~6月,③省地表净辐射减少的原因是()A.地面辐射增强 B.大气逆辐射减弱C.天空云量增多 D.白昼时间变短【答案】4.D5.C【解析】【4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地表净辐射=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是影响地表净辐射的主导因素。读图可知,①地年内地表净辐射变化最大,说明①地年内太阳辐射变化最大,即①地纬度最高,依据选项可知,①为黑龙江;②和③相比,②大部分时间地表净辐射较③更小,说明②从总体来看获得的太阳辐射较③更少,故②的纬度较③更高,结合选项可知,②为河南、③为湖南。综上所述,D正确,排除ABC。故选D。【5题详解】由上一题可知,③省为湖南省,地表净辐射较小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弱或是地面辐射强,再结合时间“5、6月份”可判断,湖南省在5、6月份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处于梅雨季节,降水较多,天空云量增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地表净辐射较小,C正确;降水较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地面辐射也随之减弱,A错误;降水较多,云量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B错误;5-6月,直射点先北移再南移,白昼时间先变长至最长再变短,D错误。故选C。【点睛】太阳辐射的强弱主要受纬度(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海拔、天气及大气能见度的影响。如图为哈尔滨(45°N,125°E)某小区圆形小广场照片,该日天气晴好,拍摄时体育健身器材立柱影长与立柱高度接近,拍摄时间为上午9:2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该时的太阳高度角约为()A.20° B.30° C.45° D.65°7.稍后,从图示角度观察体育器材立柱影子长短变化以及移动方向分别是()A.变短、向右 B.变长、向左C.变短、向左 D.变长、向右【答案】6.C7.C【解析】【6题详解】太阳高度为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根据材料可知,此时体育健身器材立柱影长与立柱高度接近,所以太阳高度角约为45°,C正确,ABD错误,故选C。【7题详解】根据时间和影子的方位,可知现在拍摄方向偏东,右侧为南。稍后,太阳高度角增大,影长应变短,BD错误;面向太阳,太阳的移动方向应向右(顺时针),影子方位与太阳方位相反,所以目视方向影子转向左(以拍摄者为参考),C正确,A错误;故选C。【点睛】太阳高度角为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可以通过测量物体影长的方法间接测量太阳高度角,如果物体影长与物体的高度相等,则表明太阳高度角约为45°。2023年10月4日21点53分,随着超强台风“小犬”的靠近,兰屿岛出现952米/秒的极端风速(三倍于12级风),刷新台湾省气象观测风力的纪录。下图为当时兰屿岛及其附近海域的风向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8.丙地与丁地的风向不同主要是由于()A.等压线疏密 B.地形阻挡 C.气压差异 D.地转偏向力9.推测当时风力最大的地点及依据是()A.甲点,海面摩擦力小 B.乙点,位于台风中心C.丙点,地形平坦开阔 D.丁点,狭管效应显著【答案】8.B9.D【解析】【8题详解】据图分析,丙地与丁地位于岛屿的不同位置,丙处风向来自海洋,受地形阻挡较小,丁处位于两山之间,受两侧山地阻挡较大,故地形对风的阻挡作用使得不同位置风向出现差异,B正确;等压线疏密主要影响风力大小,A错;气压差异会影响风的方向,但不是丙地与丁地风向不同的主要原因;地转偏向力主要影响风的偏转方向,不是造成两地风向不同的主要因素,C、D错,故此题选B。【9题详解】甲点在海面,海面摩擦力小会使风力相对较大,仅摩擦力小这一因素,其风力增强的程度有限,A错;距台风中心近不一定风力最大,通常台风中心附近有时会是风平浪静的区域,被称为台风眼,而在台风眼外围的眼墙附近区域风力才较大,B错;丙点地形平坦开阔对风力有一定影响,风在平坦开阔的地区受到的阻碍较小,但这种情况下风力的增大程度不如狭管效应显著,C错;丁点位于两山之间的狭窄通道处,狭管效应会使流通过狭窄通道时加速,风速被急剧提升,空气从开阔地带流入狭窄通道时,由于通道变窄,空气只能加速通过,从而导致风力显著增大,所以丁点由于狭管效应显著,是当时风力最大的地点,D对,此题选D。【点睛】‌狭管效应形成原理‌是气流由开阔地带进入狭窄地形时,通道变窄,空气流通速度加快,风力骤然增大。这种地形对气流的影响被称为狭管效应。2024年6月,我国江淮流域自南向北进入梅雨期。梅雨具有显著的年际和代际变化,常导致江淮流域旱涝灾害,因此对于梅雨过程的监测和统计十分重要。一般将江淮流域分为江淮区、长江中下游区和江南区三个子区。下图为长江中下游子区2000-2020年梅雨部分指标的统计数据图。完成下面小题。10.与梅雨期长度的年际变化关联度最小的因素是()A.盛行西风 B.地形地势 C.洋流因素 D.季风环流11.2024年7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子区进入降雨间歇期,同时江淮子区迎来降雨。此次降雨间歇期的主要成因是()A.西太平洋副高暂时北进 B.西太平洋水汽来源减少C.西太平洋副高暂时南退 D.西太平洋水汽来源增多【答案】10.B11.A【解析】【10题详解】盛行西风带来冷空气,与势均力敌的北上暖湿气流相遇形成梅雨,A不符合题意;地形地势具有稳定性,年际变化小,对梅雨期长短的变化几乎没有影响,B符合题意;因洋流异常通过影响西太平洋副高而影响梅雨期长短,C不符合题意;季风环流直接影响梅雨期长短,二者关联度高,D不符合题意。故选B。【11题详解】根据题干“长江中下游子区进入降雨间歇期,同时江淮子区迎来降雨”,可知锋面雨带暂时北移同时可推知西太平洋副高势力相对较强,位置北移,A正确,C错误;材料中无“水汽”相关信息,BD错误。故选A。【点睛】梅雨是指一定地区和一定季节内发生的天气现象,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现象,在中国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现象。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中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森林拦蓄洪水的作用是有条件的,降雨的强度与历时、土壤前期含水量、枯枝落叶层含水量的饱和程度、地形地貌等条件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森林的削洪作用。下图为影响河流水文的因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2.森林拦蓄洪水作用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A.水汽输送 B.降水 C.植物蒸腾 D.下渗13.森林可以调节洪水发生过程,连续性降水量过大时,森林与洪水径流的关系是()A.削减洪峰流量 B.延长洪峰持续时间C.调节功能丧失 D.缩短洪峰持续时间【答案】12.D13.C【解析】【12题详解】森林在调节径流中的作用主要是涵养水源,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D正确;与水汽输送、降水、植物蒸腾无关,ABC错误。故选D。【13题详解】连续性降水量过大时,由于长时间强降水,土壤已达到过饱和,此时下渗和地下径流增加量几乎为0,森林调节径流的功能基本丧失,C正确;此时,无法削减洪峰流量,A错误;无法调节洪峰持续时间,BD错误。故选C。【点睛】森林涵养水源具体内容和过程为:森林中的雨水降落后,第一步是受到林冠层的拦截。大部分雨水降落后透过林冠落到下面的灌木草本植物层,便被再次截留。降水到达地表上部后先落到地表层,森林地表层主要是枯枝落叶层。当枯枝落叶吸收水分达到饱和后,一部分渗入到土壤中,而另外一部分就以地表径流的形式输出了生态系统。枯枝落叶可以阻止地表水的流动,对于地表径流的时间和强度起到缓冲作用,就能够减少地表径流量。在全球气候系统中,海—气相互作用在形成和调节天气模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作为太平洋赤道海域的海温异常,能够显著影响全球的天气模式。这些现象不仅影响海洋温度,还通过改变大气的压力模式和风场分布,进而影响降水模式和产生极端天气事件。完成下面小题。14.厄尔尼诺年直接影响印度和东南亚的降雨模式变化,主要是因为厄尔尼诺现象()A.加强赤道附近的西风 B.削弱亚洲季风系统 C.强化北大西洋涛动 D.降低北太平洋高压强度15.厄尔尼诺现象期间,最可能引发()A.南美洲西岸的洪水 B.澳大利亚的洪水 C.北美洲西岸的极端寒冷 D.南亚地区的寒潮16.推测拉尼娜现象期间,降水明显增多的国家是()A.尼日利亚 B.希腊 C.孟加拉国 D.巴西【答案】14.B15.A16.C【解析】【14题详解】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导致信风减弱,而西风位于中纬度地区,A错误。厄尔尼诺现象会使大气环流发生异常,造成东南信风和北半球副高减弱,会削弱亚洲季风系统,从而影响印度和东南亚的降雨模式,B正确。北大西洋涛动主要影响北大西洋地区的气候,与印度和东南亚的降雨模式变化关系不大,C错误。印度的降雨主要靠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形成的西南季风,而北太平洋高压强度的变化对印度降雨模式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15题详解】厄尔尼诺期间,南美洲西岸寒流减弱,气温升高,蒸发加大,对流活动增强,降水增加,容易引发洪水,A正确。由于厄尔尼诺现象造成赤道暖流减弱,向西太平洋输送是水热减少,通常会导致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干旱,而不是洪水,B错误。厄尔尼诺现象期间,赤道低压减弱,对高纬度冷空气吸引能力下降,冷空气南下会减少,且北美洲西岸有海岸山脉阻挡冷空气,C错误。厄尔尼诺现象会使冷空气南下减少,南亚地区冬季气温偏高,寒潮发生的概率降低,D错误。故选A。【16题详解】拉尼娜现象期间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更加干燥,而西太平洋更加湿润。尼日利亚位于非洲,拉尼娜现象对其降水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A错误。希腊位于欧洲,受拉尼娜现象影响不大,降水不会明显增多,B错误。拉尼娜现象会加强亚洲季风,孟加拉国位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西南季风加强会带来更多的降水,C正确。巴西地域广阔,虽然受拉尼娜现象影响,但不一定是全国范围内降水明显增多,D错误。故选C。【点睛】当东南信风异常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水上翻异常强烈,降水异常偏少;而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降水异常偏多。这就是所说的拉尼娜事件。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相反,指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降低。两种现象都与全球气候有密切联系,可能导致极端天气出现的几率增加。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某科技公司研发制造的“追日型”太阳能发电设备,用于路灯照明。该设备的太阳能电池板可随太阳升落的轨迹进行上下、左右“追日”旋转,保证电池板以最佳角度朝向太阳,提高太阳能利用率。下图为“追日型”太阳能发电设备示意图。材料二2024年6月20日,北京天气晴,气温26℃~35℃。该市某中学的地理兴趣小组10位同学于10:00到校园楼顶阳光房讨论研学方案。值班老师已经在8:00开启了空调制冷模式。同学们感到非常热,开着空调仍然越来越热,同学们对此展开了讨论。下图为校园楼顶阳光房示意图。(1)材料一中,若该设备在北京和上海(31°N,121°E)使用,仅考虑昼夜长短状况,分析一年中两地路灯开启时刻差异。(2)指出二至日正午北京太阳能电池板与地面夹角的大小,并说明一年中正午夹角的变化特征。(3)从地球运动角度,分析同学们感觉楼顶阳光房开着空调仍然越来越热的原因。【答案】(1)从春分到秋分,北京路灯开启时刻比上海晚;从秋分到第二年春分,北京路灯开启时刻比上海早。(2)冬至日正午夹角为63.5°;夏至日正午夹角为16.5°。变化特征:冬至日至夏至日正午夹角逐渐变小,夏至日正午夹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夏至日至冬至日正午夹角逐渐变大,冬至日正午夹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3)6月20日,太阳直射点临近北回归线,太阳高度大,天气晴朗,当日气温高;昼长夜短,楼顶阳光房蓄积热量多;临近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太阳辐射进入阳光房越来越多。【解析】【分析】本题以太阳能发电设备和阳光房为材料,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北京的纬度比上海高。从春分到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京昼长较长,所以路灯开启时刻晚,上海昼长相对较短,路灯开启时刻早;从秋分到第二年春分,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此时北京昼短于上海,所以北京路灯开启时刻比上海早。【小问2详解】正午北京太阳能电池板与地面夹角的大小与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40°+23°26')=26°34',则太阳能电池板与地面夹角为90°-26°34’=63°26'或63.5°;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40°-23°26')=73°26’,则太阳能电池板与地面夹角为90°-73°26'=16°34'或16.5°。一年中的变化特征为:冬至日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京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所以夹角逐渐变小,夏至日达到最小值;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京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所以夹角逐渐变大,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小问3详解】6月20日接近夏至日,太阳直射点接近北回归线,此时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天气晴朗,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昼长夜短,楼顶阳光房长时间接受太阳辐射,蓄积热量多;临近正午太阳高度增大,进入阳光房的太阳辐射增多;而阳光房的玻璃阻挡了地面和墙面的长波辐射向外辐射,热量在房内累积,当累积量超过空调制冷量时,就会导致房内气温上升且越来越热。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云顶温度能够决定水成物的初始相态,若云顶温度低于一10℃,水成物初始相态为固态,相反,云顶温度大于一10℃且小于0℃则为过冷水。研究表明云顶温度、暖层(大于0℃的逆温层)和次冻结层(小于0℃的冷层)的强度和厚度均是冻雨形成的关键气象因子。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和云顶温度,提出了冻雨形成两种机制,“冰相机制”和“过冷暖雨机制”。冷暖气团交汇有利于冻雨的形成。下图示意冻雨形成的“冰相机制”(a)和“过冷暖雨机制”(b)。(1)简述两种冻雨形成机制中的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异同特征。(2)分析“冰相机制”冻雨的形成过程。(3)简述冻雨形成的必要大气温度条件。【答案】(1)共同点:从上到下存在“冷—暖—冷”三层垂直结构;地面温度均小于0℃;均存在逆温层和次冻结层。不同点:“冰相机制”存在暖层,“过冷暖雨机制”无暖层。(2)由于云顶温度低于—10℃,水成物初始相态为雪花或冰晶;逆温层为暖层,当雪花或冰晶下落到逆温层时会完全融化形成雨滴;当雨滴降落到次冻结层时,因温度低于0℃,形成冻雨。(3)需要有冷暖气团交汇形成的逆温层;逆温层下部需要有温度小于0℃的次冻结层。【解析】【分析】本题以冻雨的相关图文材料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逆温、冻雨的形成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图文材料信息获取能力和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无论是“冰相机制”还是“过冷暖雨机制”形成冻雨,在一定高度都出现了逆温现象,从上到下存在“冷—暖—冷”的三层垂直结构,地面温度均小于0℃,存在次冻结层;而不同的是“冰相机制”在出现逆温前后的一定高度范围内气温大于0℃,而“过冷暖雨机制”气温始终低于0℃,即“冰相机制”存在暖层,“过冷暖雨机制”无暖层。【小问2详解】结合图文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冻雨是指降水以冰水混合物的形式降落到地表,而材料表明云顶温度、暖层(大于0℃的逆温层)和次冻结层(小于0℃的冷层)的强度和厚度均是冻雨形成的关键气象因子,云顶温度能够决定水成物的初始相态,当暖层以上温度低于—10℃,云顶处的水以冰晶、雪花的固态形式而存在;当这些固态水降落到暖层时,随温度升高至0℃以上而融化成液态水滴;当液态水滴继续降落至次冻结层时,随温度下降到0℃,便开始凝结,形成冻雨。【小问3详解】读图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